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2-09-11

1 应用型本科及其人才的定位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 目前尚存在不同观点。一些专家将我国当今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划分为如下四类: (1) 学术型、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主要采取精英教育模式, 培养复合型及研究型人才; (2) 专业性、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大学-既有学术型专业培养研究型人才, 同时也有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3) 专业性、应用型普通院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 培养应用型人才; (4) 职业型、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突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培养具备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实用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高层次人才, 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相比较,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应用性知识的学习, 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培养规格上, 应用型本科培养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主, 面向生产、建设、研发、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同时地方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类型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方向应起支配作用。

因此,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线提供服务,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高素质并能较好的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 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较强的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

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开始崛起并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迅猛发展, 以技术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科技大学及学院在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大量存在。我们通过这些发达国家与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之后得出如下结论。

2.1 转变培养观念, 明确培养目标

在培养观念上国内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 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体系来制定的, 各类高校培养目标大体一致, 不具备鲜明特色, 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培养目标差别不大。而国外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培养目标明确具体, 具有指导性, 学生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方向设计学习计划。

2.2 优化课程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对于人才培养重知识轻能力, 学生知识面窄, 理论和实践脱节, 实践环节教学及管理还不够深入, 没有对应课程结构形成相应的能力结构。在教学方法中我国虽然也在逐步普及电教化的教学手段, 但仍主要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在知识吸收过程中是被动的。而国外对学生进行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 重在培养学生能力。针对某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课程, 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教学管理, 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考评机制

我国对教师要求侧重于学历、学位及专业技术职称, 对于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经历要求不高。在考核方式上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笔试闭卷, 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 这种评价学生的机制很难鉴定学生的的职业技能水平。而在国外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由具有专业技术技能资格的教师组成, 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3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教学计划制定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制定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 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构建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应用的灵活的模块化教学计划。

高校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对将要设置的专业以及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分析,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素质能力要求及专业特色等, 以学科为基础, 确定专业并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及课程, 使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3.2 推进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在达到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推进实践性教学环节, 围绕着社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 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应重视实践环节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 加大实践环节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统筹性, 在校内构建课堂内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硬件环境建设, 除建立条件设施良好的实验室, 还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 创办校办企业;建立校内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立尽可能多的校外实习基地。旨在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 使学生增长才干, 提高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从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3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1) 建立一支既能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加强具有工程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 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 有计划的安排他们到相关的企业学习锻炼, 参与社会工程项目, 并对其在相应政策上加以鼓励、扶持, 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 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适时引进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 进而形成高校的应用型学术创新团队, 为应用型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3.4 加强行业指导

为促进在校学生与社会工作的良好衔接, 顺利步入工作岗位, 学校应成立相关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专业相关的有实践经验中高层管理者、专业高级人才以及专家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专业设置进行充分的论证, 对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给与充分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5 建立考评机制

应用型本科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构建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 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的考核。 (1) 在学校内部, 改进课程考核制度, 增加理论知识考核的灵活度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 同时注重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 如课堂讨论, 小组作业、调研报告等, 全面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 可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 建立由产、学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和行业团体及能力鉴定机构等, 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体系。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何发展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外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的国际比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为研究和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虹, 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02.

[2] 孔繁敏, 陈朝雁.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10.

上一篇:当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新思路下一篇:网络经济形态下团购电商平台消费者选择行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