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2022-12-25

一、环境污染损害的定义

关于环境污染损害的概念在各国, 各地区, 以及在学术界和立法界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述, 我国《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在根据我国国情和法律制度和总结各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可将环境污染损害的概念表述为:环境污染侵权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因直接或者间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行为危害到他人的人身权, 财产权或环境权而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二、环境污染损害的主要特征

明确环境污染损害的概念之后, 有必要对其特征加以阐释, 这样才能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对症下药”。由于环境侵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侵权, 与传统的侵权行为相比, 有着自身的特征, 由于环境侵权的成因, 侵害方式, 因果关系的区别, 其特征学术界不同学者亦有着不同的概括, 例如我国学者邱聪智先生将环境污染损害的特征总结为“不平等性, 不确定性, 延长性, 合法性, 综合性”[1]。那么, 在总结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本文对环境污染损害的特征作以下归纳阐述如下; (1) 广泛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其污染范围的广泛性, 当今世界, 无论哪一个地区, 或多或少都有着人类足迹, 人类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不断向环境索取能量, 然后又将“废物”不断的抛向环境。二是污染种类的广泛性, 随着社会经济长足发展, 人类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的同时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层出不穷, 例如按环境要素可将污染分为分: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可分为:工业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和来源可分为: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能源污染等。 (2) 间接性。即污染不是直接对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 而是通过环境这一介质发生的 (3) 行为的行政合法性。环境侵权是伴随人类日常反复进行的正常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而产生, 其加害原因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正当性, 侵权行为人多为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具有特殊科技, 经济, 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实践中确有污染环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 但未违反国家或者地方有关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 (4) 损害后果的延缓性。多数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都在损害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不久即显现出来, 但环境污染致人损害只有部分后果较快显现, 而大多数损害后果尤其是损害他人健康的后果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显现出来, 这也是环导致境侵权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三、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2010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 依照其规定”[2]。这可以说是对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做出了统一的规定。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 确定环境污染侵权的构成要件 (1) 有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2) 环境污染行为产生了有损害后果, (3) 侵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联系。在学界, 王利明等认为学者认为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 客观损害事实, 污染环境行为与环境损害事实之间须有因果关系”[3]。这一观点首先强调行为的违法性, 但是, 由于社会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行为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 很难考虑到该行为是否违法, 同时, 法律也难以面面俱到地将每一个行为是否违法都作出细致的规制, 因此这里强调只要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足以污染环境致侵权的行为, 并且损害后果是由于其实施的行为所致, 便认定其构成环境污染侵权。

四、完善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是指保险人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 在发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事故时由保险人代投保人向受害者支付赔偿金。这样做使得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不是直接由加害人承担, 而是通过保险这一手段将环境污染后赔偿不能的风险转嫁给了社会, 实现责任的承担由个体向社会的转化, 从而既使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有了更有力的社会保障, 而且减轻了企业自身的压力,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长足发展。所以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借鉴外国成功经验, 尽快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有针对性地解决环境污染损害带来的社会问题, 显得尤为迫切。

(二) 建立环境损害救济基金制度

这一制度是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以行政手段介入环境侵权损害的赔偿, 由政府充分发挥行政职能去筹集保障资金, 当环境侵权损害行为发生时利用救济基金及时有效地保障损害赔偿的实现。当然, 这一制度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的问题, 需结合具体国情建立适当的资金来源渠道。据此设立专门有效救济基金的管理部门。明确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的应用范围, 即只有企业不愿或无力赔偿, 或无法确定污染企业和污染者时, 才启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救济基金, 使环境损害救济基金发挥其保障功能。正如陈泉生教授所认为的“环境受害的行政补偿就是指通过对所有排放污染物者收取排污费的方法收集赔偿基金, 尔后用此基金对遭受污染物侵害者提供补偿”[4]。

(三) 惩罚性赔偿制度

从功能上看, 这实际上是一种惩罚和预防制度。惩罚性赔偿, 意指超过补偿性赔偿范围之外的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金不仅是对受害者的补偿, 而且是对加害人的惩罚, 这种制度使惩罚性赔偿不仅具有补偿的功能, 还同时具有威慑, 制裁和预防的功能。是一种较严厉却又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时必须注意惩罚性赔偿原则的适用条件。

(四) 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在认定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 其因果关系难免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 即导致某一损害后果的原因多样化, 很难对行为和结果的关联性做出判断, 此时又不得不做出认定, 这就使得在归责的过程中陷入两难境地。由于环境污染行为人与受害人在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 考虑到通常污染行为的实施者一方通常为强势的一方, 而受污染损害者一方为弱势一方, 因此在污染行为与污染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时, 无论损害后果是否为行为人所实施使的损害行为所致,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足以导致发生损害后果的行为并且有损害结果的发生, 那么就推定该损害行为与该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从而认定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如前所述, 对侵权行为的实施者一方而言这是一种较重的责任承担方式, 但根据法律的公平原则, 这种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有效地保证了被侵权人的权益, 使其在遭受环境污染的侵害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济。

(五) 在归责原则上适当引用过错责任原则

日本在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问题上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环境污染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多元化,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没有区分该污染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 是故意还是过失, 也就是说, 只要造成污染除法律规定免责外均要承担责任。此种规定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可以对日本的“忍受限度论”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环境污染限度内, 适当引用过错责任原则并建起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尤为必要。

本文围绕保护环境污染这个主题展开说明, 分析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制度创新和研究, 意在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在制度上更加的成熟, 从而推动社会, 经济的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以人为本, 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权益遭受到巨大的损害和威胁, 在此背景下法律对环境污染侵权进行明确规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明确环境污染侵权后, 根据环境侵权的重要特征, 分析环境污染侵权损害的归责原则适用, 最后为完善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损害,无过错责任,责任保险,救济,惩罚性赔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7条.

[2] 邱聪智.公害法原理[M].台湾:台湾三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4:19-22.

[3] 王利明,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281-285.

[4]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93.

上一篇:提升农场凝聚力创新模式研究下一篇:基于电力电子变换的电能路由器研究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