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理学的人文精神

2022-08-19

第一篇:论物理学的人文精神

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新闻伦理与法规》期末论文

试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以《不孝儿英伸》为例

1986年,《人间》杂志记者官鸿志通过长时间的采访调查写出了《不孝儿英伸》一文,这篇报道全方位记录了汤英伸案件的前因后果和他的人生轨迹。一时间,“不孝儿英伸”成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社会讨论的热点,报道里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一种对当事人汤英伸的命运、情感、生存状态等真正的体贴、关心、重视乃至思考。人文关怀是大众传媒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张扬和体现,新闻传媒通过对新闻报道向公众敞开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是传媒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体现。在这里,我们要讨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的人文精神。

一、 把握传媒人文精神的实质

新闻伦理学阐明了传媒新闻实践活动的动机、行为及目的的善恶意识问题,提出了新闻道德的概念, 而人文精神就是新闻道德中最核心的理念。“人文精神”是一个功能性极强的能指。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第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传媒的第一要义是报道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是传媒成为社会系统中良性黏合剂的内在要求。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人文精神倡导社会平等,人的价值、尊严等应收到尊重,这就影响了新闻价值判断的尺度。

二、《不孝儿英伸》中传媒的人文伦理精神

1.平民化的报道视角

这是受众本位观念在传播内容上的直接体现,它要求传播者在题材选择方面除了注重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还要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贴近事件主角的生活,走进事件主角的人生。在社会重大事件上的报道可以体现平民化的视角,可以表现为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强调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台湾的现代化进程中,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与适应问题一直存在,汤英伸事件就是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是该事件能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直接原因。《不孝儿英伸》多次提到其他山地生在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窘境,汤英伸就曾经是这些被歧视的山地生中的一个,他的故事和台湾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每个台湾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山地人。事件本身与受众之间有如此大的接近性,此时报道角度也显得至关重要。传媒在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中饰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把公众固定在传媒前,另一方面却具有改变社会的潜能。受众在媒体的报道轰炸之下,不仅能够获得足够的,缓解由缺乏导致的对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而且通过对事件“身临其境”的认知获得对历史事件或社会进程的“虚拟”的参与感。传媒的报道视角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见一斑。在汤英伸事件中,有的媒体会采取狂轰乱炸的方式,对汤英伸的亲人,同学,朋友进行采访后,将其形象妖魔化,采用了“引狼入室”作为报道的标题。但《不孝儿英伸》一文采用无歧视性的表述,记者扮演的并不是监督者和批评者的角色,而仿佛是全程跟进事件的一份子,在记者的视角里汤英伸并不是天生的杀人恶魔,他只是个好强又自卑,有梦想却无处实现梦想,最后因为失手而走上犯罪不归路的普通山地青年,这无形中便增加了受众的接近性和带入感。使得对汤英伸事件的讨论不仅仅止于杀人犯案上,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的反思成为不少论者关注的中心。

2.报道主体由事件到人性

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一项重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人对客体的认识具有选择性、相符性和能动性。首先,人的认识能力和所处的条件不同,加上受到目的、动机、愿望、理想、意志、兴趣和注意以至价值观念等精神因素的导引和激励,他只能反映客体的某些特点。在一定社会里,这些精神因素具有普遍接受性,是传媒人文精神的构成基础。也就是说,从新闻传播活动的表层来看,客观报道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认识实践。

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想发人深思,一是报道主体由事件到人,二是关注的焦点由意义到人性。只有这样,才会更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使新闻达到一种人性化的深度。在报道某一事件的时候,传媒要体现人文精神,也是要将客观事实与议论分开,要建立在坚持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事实就抒发情感,实际上与“伪善”无异。《不孝儿英伸》在表达人文关怀之前,把汤英伸犯案的经过做出了追溯。汤英伸杀人犯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还原这段事实是尊重受众知情权的表现,但是如果这样的报道比重过大,显然是片面的,单维度的,甚至会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报道,给人冷漠无情的感觉。所以还原事实之后,报道不仅仅停留在对表面犯罪现象的揭露,进而把焦点对到汤英伸身上,人都有七情六欲,不管汤英伸犯了天大的过错,他都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这是记者想要表现的东西。通过对他小时候在特富野的生活,长大后在台北的求学和打工的经历一一剖析在受众面前,将人性上升到普遍性、抽象性、哲理性的层面,通过寻找、挖掘人性异化的根源,警示他人,达到人性

的回归,这才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人文精神,是良知,是责任,是对社会对生活提出的理性、严肃的思考判断,能比刻板的说教更能给人深刻的启示。

3.富有人情味的报道

新闻报道不需要人情味,这是个伪命题。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含有人情味的信息进行捕捉、挖掘和表现的过程。体现在新闻报道领域即是对报道对象给与仁爱和关怀。仁爱关怀和恻隐之心是新闻从业人员观察社会、感悟社会、记录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运用情感的力量打动人,能够拉近新闻事实及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加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传播者的人文关怀。

《不孝儿英伸》里表现的人情味报道体现了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口味和伦理价值标准。首先,《不孝儿英伸》发掘了很多感人的情节细节,用很大篇幅来刻画汤英伸隐忍的父亲、患病的母亲和悲恸的族人,特别是在描述因为汤伯伯而建起来的让特富野活络起来的山路时,不仅赞美了汤伯伯的无私为族人奉献的精神,还表现了记者对他的同情和关怀,记者的感性经验在此发挥了作用,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要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审判汤英伸的过程的报道也是人情味十足,律师的眼泪、汤英伸的懊悔、族人们温暖的手和女朋友满是泪的脸,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处处活跃着人的因素,人性、人情蕴含其中,读起来或让读者泪流满面,或让读者为之惋惜心痛。其次,《不孝儿英伸》体现人情味的方面还表现在用了插入小故事的报道方法。报道一开始就从与汤英伸杀人事件有关的汤英伸失踪开始,把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再用一个过渡段将小故事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陈述新闻事件之后,又不断穿插汤英伸小时候的故事和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讲述新闻事件,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现将新闻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让读者能全面完整地了解汤英伸的人生轨迹,关注山地青年的命运。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包含对报道对象隐私的尊重,对受众接受理念和接受能力的尊重,对社会道德的尊重等等,所以《不孝儿英伸》把对报道对象汤英伸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彰显高度的人文关怀。

三、 总结

媒体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上。媒体应该在本着真善美的基础上来看待新闻事件,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追求轰动性的效应而夸大或贬谪新闻事件,媒体作为“守门人”,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理念。在重大的事件面前,媒体应该保持克制和冷静,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孝儿英伸》交织着对社会关注山地青年的呼唤和对汤英伸违法犯罪的痛心,这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不是出于猎奇的心理,而是对事件人物命运的关注,

不仅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文章的厚重感,还体现了传媒的人文精神。

我想,《不孝儿英伸》之所以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都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学习,源于它对人的关注渗透到报道的方方面面,对人的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性追问和负责任的报道态度,在理性和逻辑支配的情感张力下表明自己的人文关怀。总之,这种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权观念和关怀意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2[英]卡伦·桑德斯:《道德与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3曾庆香,《浅析媒体人文精神的建构》,2004新闻前哨9期

4[英]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5王多,《新闻传播与人文精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第6到10页。 6王再承,《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偏差》,《新闻采编》2005年,第三页

7金菊爱,《记者的人文情怀》,《新闻实践》2004年

8李玫,《媒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

第二篇: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教会我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物理学中人文精神的光辉:科学家高尚的情操、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勇于探索真理的人生观、高尚的思维品质。物理学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教与学的影响与意义:

1、物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2、物理的考试考察中,关注人文精神的提高 主题词:物理学 人文精神

《辞海》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精神,首先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的,主体是人。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 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的一种本事。

物理学博大精深,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和基础教育的实践,本人在领略物理这个自然学科的科学魅力的同时,更被物理学的发现、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吸引。下面,本人就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的体会和感悟,浅谈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对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影响: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重视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

(3)道德意识。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觉精神需要

(4)社会责任感。培养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

(5)平等观念。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二、物理学中人文精神的光辉

1、物理学史中科学家高尚的情操

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很强的新元素。玛丽·居里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另一种命名为镭。玛丽·居里本可以获得巨额财富,但是,她却把个人待遇置之度外,想到的则是如何能够为全人类服务。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在白宫举行向居里夫人赠镭仪式。缘由是美国著名女记者麦隆内夫人在1920年5月采访居里夫人时,问居里夫人:“若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你最愿意要什么?”居里夫人说:“我需要一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镭的价格太高了。”麦隆内夫人组织美国妇女捐款10万美元,从美国制造商手中购买了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接受捐赠后说:“这一克镭代表了一笔巨款。在我活着的时候,我将完全用它作科学研究。那么在我死后,我愿意把它算作赠与我的实验室的礼物。”

科学家研究出了成果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祖国,想到的是为全人类服务,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还有,像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塞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菲涅耳、夫琅和费、马吕斯、杨氏,各自的实验结果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完善了光学理论,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的事例,无不表现了物理学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合作与奉献精神。

2、物理知识的完整美,折射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个理论,麦克斯韦本人未能证实,因而这个理论很久都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高度抽象的麦克斯韦方程仅仅几个公式,几个数学符号,就包罗了电荷、电流、电磁、光等自然界一切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这在一般人看来太不可思议了。到186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终于发现了人们怀疑和期待已久的电磁波,科学界才把“自牛顿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的桂冠授予逝世9年的麦克斯韦。任何理论应该有可靠、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的严格论证。这是研究物理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3、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感人事迹,表现出勇于探索真理的人生观。

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课本在进行历史回顾时讲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而这个错误的论点,在两千年内,一直无人指出。直到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满腔热情地进入大学后,一些教授平平庸地讲:“我要教给你们的,都是自古以来就认为正确无误的,都是写在亚里士多德书上的”.“大家要熟背、默记下来”等等。伽利略的读书方法是自己思考、自己实验、自己证实。敢于指出权威的不对,伽利略敢于提出自己的新的正确的见解。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伽利略: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曾说:“如果说我见到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可见,科学研究需要前赴后继,需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为探索真理,呕心沥血,但他们却淡泊名利。我们今天不但要努力学习知识,我们还要学习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前赴后继,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淡泊名利的精神。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刻苦钻研。

4、物理学家的思维品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标杆

高中物理课本在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时,通过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mv12/2+mgh1=mv22/2+mgh2 ,该守恒定律又可写为:Ek1+EP1=Ek2+EP2 ,我们还可更简洁的写为E1= E2,ΔE=0 ,天衣无缝的简洁美!再看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m1v1+ m2v2= m1v1’+ m2v2’ ,可写为P1+P2 = P1’+P2’,P1 =P2 ,ΔP=0。比较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两数学表达式,使学生感受到相似美。

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伽利略发现发射的炮弹、抛出的石子沿抛物线轨道运动,因此,关于圆锥曲线的进一步研究,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用代数方程把曲线表示出来,笛卡尔和另一位法国数学家费尔马建立了解析几何学。心灵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三、物理学的人文精神对当代教与学的影响与意义

1、物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1)以人为本,加强物理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现行教材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2)加强审美意识在物理学中的权重。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3)增加各种社会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水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稳定性所必须的。

(4)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了磁学能回答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某处江边、湖边、池塘边的岩石中有“救命”之声发出等。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物理的考试考察中,关注人文精神的提高

现在的物理考试改革了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例1]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

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2]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人民为实现“三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1年6月8日,“金门快轮”满载385名台湾同胞,首次实现了由高雄经金门直航厦门港,海上航行历时约12h,航行的平均速度约为25km/h,问:高雄到厦门的海上航程大约是多少km? 本题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例3」(2002年青岛市中考题)公远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土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人讽刺嘲笑枷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枷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扑通一声,两球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1)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为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总之,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我们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在物理学中发掘与培养人文精神,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观念的转变。要善于捕捉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在学习与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自身科学素质的培养,更不要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挖掘培养人文素质的素材,只要我们认真去挖掘,着力去培养,我们能够成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论科学家的人文精神

执着于真理,探索未知,思维严密,极富人格魅力的

汤川学

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三位一体的存在

伟大的科学家往往都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拥有的是人文的精神,科学的灵魂以及艺术的气质。人文的精神让科学家知道如何为人处事,更好的将研究的成果造福人类,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灵魂让科学家在科学这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知道生命的尽头。艺术的气质则让科学家的人格更加的丰满立体,更具人格魅力,更接近普通人,而不是小说家笔下的一个个科学怪人,令人胆寒。

木讷缺不失温情

《伽利略》中的汤川学就是将这三者结合接近的完美的人物,除了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的木讷。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探索,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兴趣爱好,看上去有时候甚至像一个艺术家。但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汤川学的人文精神常常体现在他的温情里。我们看到每当内海警官求助于汤川的时候,老师总是半推半就,最后总是说他只是对那些物理现象以及手法极具兴趣,但是每当随着迷题的解开,案情的深入,我们总能看到汤川脸上饱含温情的话语和富有深刻含义的话语。这在很多案件里都有体现,尤其是剧场版中老师,当老师解开谜底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实验室的沙发上,痛苦凝重的表情都可以轻易读出,我们知道那都来自对好友的那种深深的感情羁绊。他对人的那种关怀,对人的各种行为,价值的思考都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

对科学的严谨,为未知的执着

汤川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记得有一集中谈到了时空隧道的问题,当周围的人都觉得荒谬的时候,老师就列举了一大堆的例子进行论证来说明时候隧道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总结性的说了一句:“不知道的事物你怎么就能断定它不存在呢?!”同时,汤川在办案时总是迷恋于对犯案手法的探索,往往旁人看来许多不可能,难以做的事情,总在老师执着的搜集蛛丝马迹,进行假设,然后在用各种东西写出一行行的公式后迎刃而解。这往往是许多科学家都具有的特点。

爱迪生大家都很熟悉,伟大的发明家,没有他,可能我们还在点蜡烛。

爱迪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最早兴趣是在化学方面。10岁时酷爱化学。他收集了二百来个瓶子,并节省每个小钱去购买化学药品装入瓶中。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刚满14周岁的爱迪生买了一架旧印刷机,用来赚钱支持他的化学试验。但不幸的是,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时,列车突然颠簸,使一块磷落在木板上,引起燃烧。列车员赶来扑灭了火焰,也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打聋了他的双耳,他被赶下了火车,那时爱迪生才15岁。挫折并没有使爱迪生灰心,他又迷上了电报,经过反复钻研,在1868年他发明了一台自动电力记录器,这是他的第一个发明。后来他又发明了两种新型的电报机。1877年他发明了碳精电话送话器,使原有的电话声音更为清晰;此外他还发明了留声机。人们都称他为“魔术师”。

1878年9月爱迪生31岁时开始研究电灯。那时煤气灯已代替煤油灯,但火焰闪烁不定,而且在熄灭时产生有害气体;弧光灯也已发明,并在公共场所使用,但由于燃烧时发出嘶嘶声而且光亮过于耀眼,不宜用于室内。当时许多欧美科学家已在探求制造一种新的稳定的发光体。

爱迪生研究了弧光灯后宣布他能发明一种使人满意的光,但需要钱。那时他已是一个有了170项发明专利权的人,他的发明给资本家带来很大利润,因此一个财团愿意向他提供资助。经过几千次失败,1879年4月他改进了前人的棒状、管状灯,做出了一个玻璃球状物;1879年10月21日他把一个经过碳处理的棉线固定在玻璃泡内,抽出了空气、封上口、通上电流,它发光了,一种新的照明物出现了。

1880年至1882年间,爱迪生设计了电灯插座、电钮、保险丝、电流切断器、电表、挂灯,还设计了主线和支线系统,又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发电机,并在纽约建立第一座发电厂,开辟了第一个民用照明系统。后来他又同乔治·伊斯曼一起发明了电影摄影机。爱迪生的三大发明:留声机、电灯和电力系统、电影摄影机,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文明生活。 爱迪生于1931年10月18日(一说是10月9日)去世,终年84岁。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持有1099个发明专利权的记录,人们称他为发明之王。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炸药,所以硝化甘油炸药的问世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诺贝尔在瑞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随后又在国外建立了生产炸药的合资公司。但是,这种炸药本身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中曾经发生了许多事故,针对这些情况,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发布了许多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炸药,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面对这些考验,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炸药,这种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在火烧和锤击下都表现出极大的安全性。这使人们对诺贝尔的炸药完全解除了疑虑,诺贝尔再度获得了信誉,炸药工业也很快地获得了发展。

在安全炸药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诺贝尔又开始了对旧炸药的改良和新炸药的生产研究。两年以后,一种以火药棉和硝化甘油混合的新型胶质炸药研制成功。这种新型炸药不仅有高度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既可以在热辊子间碾压,也可以在热气下压制成条绳状。胶质炸药的发明在科学技术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获知无烟火药的优越性后,又投入了混合无烟火药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火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他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第四篇:论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在医学诊疗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在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医学的科学精神,表现为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求实和理性态度,同时也表现为他们强烈的怀疑批判态度,以吴孟超为例,上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肝脏外科手术普遍采用“低温麻醉法”,手术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吴孟超不迷信经典,他设想如果在病人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上装个“闸门”,把血拦截在肝脏外,到一定时间恢复供血,就在这一开一关间歇期切除肿瘤,就可以大大减少出血。这一设想在临床上大获成功,使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吴孟超将此取名为“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项成果后来在全国推广,并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的科学精神也体现在医务工作者永不衰竭的创新意识,如郑树森院士在肝移植领域进行了创新,突破了肿瘤直径5厘米的限制,在国际上首次将肿瘤分化程度纳入受体选择标准中,并建立了肝移植技术创新体系,在不影响患者移植后生存率的情况下,扩大了肝癌肝移植受体入选范围,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陈秀琳教授在总结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成功地研制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养肝益气舒督疗法” ,得到众多患者及医学界的充分肯定。

医学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第一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第二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第三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

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怀有悲悯之心,患者就是亲人,对他们应该一视同仁,医生不仅要以自己的睿智学识和精良的技术努力去治愈患者,而且要常常去帮助,去安慰。现代医学诊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各种诊断仪器和设备:从X射线、心电图、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到自动生化 分析仪、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凭借这些设备,一切问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这种单纯依靠技术的方法是不够的,B超、CT随时可能会出现误差,只有对病人亲自查体才能判断准确他们的病情。在现代医学中,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缺一不可,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 ,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 ,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科学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去。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恰当融合 ,才能

真正使医学科学更好的造福人类。

第五篇:论高职武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

房磊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132101

版权所有,抄袭注册引用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武术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武术内容的锻炼,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好、受企业欢迎的技能性人才。本文通过阐释武术文化的内涵、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武术教学的情况,探讨在高职武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

【关键词】高职武术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的开展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实现的,其中包括了学校的领导阶层也有高职院校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他们在武术教学政策和方针的制定有着明显的向导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除了加大宣传力度之外 ,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于武术教学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武术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也会加强学生道德品质和终生热爱武术理念的培养。同时,通过成立武术协会、设立校运动会武术比赛项目,让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武术比赛,加强武术交流,进一步营造高职院校武术文化氛围,将武术项目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从而达到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并传承武术文化,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一、强化武术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人文精神内涵建设

高职武术的人文精神培养是武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一种崇尚人文科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人文精神的主旨,就在于从根本上启发、启迪在校高职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动力,以及人们关注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等观念。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学生人文精神相对匮乏,当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容易出现独立生活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低,承受心理压力能力不足以及应变能力缺乏等,造成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健全学生人格,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要求技术过硬,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意识,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整体武术教学阶段,让学生把人文精神思想与为人处事紧密结合起来,以诚信、合作、敬业为本质,构建扎实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教育体系。

二、伴随时代发展,加强高等职业人文精神培养的武术课程设置

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文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之间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学

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武术教学中把武术文化教育当做重要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武德,要先学武先学武德,在我国传统的武术教学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的先决条件。现代的武德体现了武术最本质的内涵,结合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又融人了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充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当代青年所应具有的品德。武术文化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并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弘扬爱国精神,把爱国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通过武术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学生爱国主义。

武术教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用先进思想统领武术教学过程,并逐步实现武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在方法上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真正的把武术教学的人文精神理论知识和理论观点渗入到学生的心里,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还具备高职院校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还具备审美能力、高尚的情操及远大的理想,具备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具备奋斗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

三、结合武术文化的独特性,加深人文精神培养

学生通过对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套路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身体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武术文化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心整体素质。可以看出武术教学讲究内外兼修,既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心神意气的结合,对学生的精神、心理健康以及情感上的调节都具有特殊的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性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能够深刻领悟到武术文化的独特性,懂得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无私奉献和报效国家的人文素质。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发展自己的智力,而且还能从中了解领悟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自觉以社会导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学校教师注重用高等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良好的人格力量来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为思想政治素质好、受企业欢迎的、业务精的技能性人才。

四、小结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对它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渊源流淌,开展武术文化人文精神教育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把武术人文教育贯穿于高职武术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出具有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广博的知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家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武术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体育世界.2012,11,25

[2]纪明泽.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刚.试论在高职武术教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内江科技.2009,01,25

上一篇:立项申请报告停车场下一篇:历史与社会中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