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

2022-08-28

第一篇: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组:邓永青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⑵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⑶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⑷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⑸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1.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赛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或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手

展示我国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资料,展示我国火箭和卫星的一些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识。

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利用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明代的“水轮三事”,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新中国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发电站和船和船闸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识。

⑵2002年3月25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三号”试验飞船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使我国在土载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就运用了能的转化和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等物理知识。

5.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6.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⑴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⑵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

16世纪末,伽俐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和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⑴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⑵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中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第二篇:学习物理学史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10物本(1)班2010405281 李木江

提纲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1.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摘 要

文章回顾了人类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简要评述了物理学史所蕴涵的丰富资源,阐述了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引 言

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必将引起社会的变革。人类经 历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计算机时代,开始实现产业的信 息化和网络化,即将进入纳米科技时代[1]。19世纪前,人们对电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随着电磁学理论的巨大发展,工程技术专家敏锐地意识到电力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的研究,推出了一个

[2]前人从未想过的电气时代。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计算机

信息技术,竞相规划和建设本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速信息化进程,力争在这场世纪之交的大竞争、大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化浪潮还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3]。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末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在21世纪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对纳米科技的研发进行大量的投入,试图抢占21世纪科技战略制高点。关注纳米科技的发展,尽快组织和部署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规划,对于我国新世纪的发展有深远影响[4]。在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资源。因此,物理学史的学习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1.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物理学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墨经》中提出用“久”和“宇”表示时间和空间。中国古代采用漏刻、圭表和日冕等工具测量时间,用圭臬、指南车、记里鼓车和指南针测量空间。在力学方面,《墨经》指出,“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热学方面,《管子.轻重篇》:“燧人作钻燧取火,以熟荤臊。”声学方面,战国时期《礼记.乐记》:“声,从耳,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光学方面,《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以及《淮南万毕术》中镜面成像的记载。电磁现象,指南针以及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雷电现象。到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5]。

1.2西方物理学发展简史

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1683年英国

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牛顿运动三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世纪,伽利

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1752年,富兰克林通过过风筝实验验

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

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

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1803到

1853年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利用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的现象提出布朗运动。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

用规律——库仑定律。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1911年荷兰

科学家昂尼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超导现象”。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

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提出电流可以使周围

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

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18

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

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

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提出入射角与

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

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1818

年,法国科学家泊松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1887年由赫兹证实了电磁理的

存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狭

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

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

学带进了量子世界。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1913

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

谱。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1897年,汤姆生利用

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米。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

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

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在α粒子轰击

铍核时发现中子,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组成。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

夸克模型,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

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强子

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的。

2.学习物理学史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2.1物理学史对学生思维方法的作用

在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资源。法拉第在电磁学发展史中的

贡献为例。法拉第的电磁感应规律,就是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启发下,运用逆向

思维,提出问题,结合实验探索而发现的。1821年,法拉第了解到奥斯特关于电流的磁效

应的研究成果,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马上放下了正在研究的化学问题,全身心投人到电磁现象的研究之中。很快,法拉第完成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的研究。在1822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由电产生磁,由磁 产生电”的大胆设想。法拉第的这种大胆猜想、敢于提问以及他研究问题的方法使我们知道“学习物理学史,不应该只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和解题方法,还应当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特点,了解物理学发展的规律性,提高知识素养。

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找到了鉴别金质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通过实验发现浮力定律和杠杆原理等,是古代世界的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时候被称作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但是他不愿人们因他的发明,而宁愿人们因他在数学方面的发现而把他铭记在心。他被公认是杠杆定律和滑轮原理的发现者。这一发现足以使他享有不朽的声誉,但他的贡献远不止此。当他发现杠杆定律时他自豪的说:“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这就给我们学习物理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要善于观察自然,并且留心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物理知识。

2.2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史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有着科学的客观依据,总结出科学素质包括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等,物理学史教育在每一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动力学的奠基人。他主张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发现了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推翻了被社会奉为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伽利略一生致力于天文学和力学的研究,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在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之上,被称之为“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科学发展到今天,它是一种知识、方法、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的全过程。但掌握了科学知识、懂得了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具备了科学精神。虽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日益强大,但主张“科学万能论”的科学主义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是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历程而萌生和丰富发展起来的,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6]程而积淀下来的,是永恒且具有活力的。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大到宇宙的结构,小到微小的粒子的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3.学习物理学史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

[7]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物理学是以研究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与物理

学有关的自然科学和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知识复合体,它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却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物理学史通过描述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成功与失败、分歧与争论,展示科学发展的艰辛以及物理学家不畏艰难的品质,具有系统的人文精神。

3.1以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挑战权威的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程说明,在科学本身的矛盾已经显著的时候,谁能首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谁就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列,对推动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其所创立的日心说,向教会的权威提出

了挑战[8]。绝大多数的人对哥白尼及其革命的印象是:哥白尼生前始终不敢发表其历经几十年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只是到了在他临终时(1543年),他的书才出版,当时他激动地抚摸着自己一本刚刚出版的书,1个小时后他死去了。《天体运行论》的出版引起宗教当局和社会的巨大震动,它不仅动摇了以托勒密地心说为核心的教会统治阶层,同时标志着从此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开始,这场冲突到今天是以科学代替宗教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为结局。布鲁诺这位坚定捍卫哥白尼学说的学者是这场冲突中最早和最著名的牺牲者,他在1600年被残忍的教会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9]。伽利略挑战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提出假说,对于假说,通过实验直接验证或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演绎出一些结论,再由实验验证。伽利略创造了实验、假说和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物理学新纪元的开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伽利略公开抨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同样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警告甚至监禁。然而,伽利略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现了惯性运动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运动第

一、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伽利略为建立自然科学真理标准在近代科学产生的变革中,确立科学实验是自然 科学的最终标准,这一变革是最伟大的变革[10]。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前,洛伦兹已经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彭加莱提出了绝对运动在原则上观察不到,他们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他们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牛顿绝对的时空观,才没有敲开相对论的大门。爱因斯坦敢于创新,冲破机械论的束缚,屏弃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代之以唯物主义自然观,终于创立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质量、时间和空间这些最基本的物理概念的认识,影响并推动了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也因此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中国新华通讯社在2000年年底发表了20世纪世界风云的十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就是爱因斯坦引发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 对

[11]论,宣告了现代时空观的到来。

3.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开放精神

到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不少物理学家认为今后的工作只不过是扩大这些理论的应用范围以及提高实验的精确度。经典物理学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对现实世界中物质、运动等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观察、实验等结果,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框架,经受了长时间的检验,虽然还有局限性,但其基础是牢固的,观念也是明确的。经典物理学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并立,物质存在、运动于时间空间中,构成 现实世界即宇宙[12]。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说,从理论上得出了与实验相一致的黑体辐射频谱分布,但是对于自己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使得和谐的经典物理学一团糟感到忐忑不安,甚至企图将能量量子化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之内。持有类似态度的物理学家,不止普朗克一人,他们还想从经典物理学中寻找出路。1905年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启发下,提出光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然而普朗克的观点仍无改变。1913年玻尔发展了量子化观念,正确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1915年后普朗克才逐渐认识到量子化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的探索导致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建立。

3.3坚持推行改革和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

牛顿在加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的成果上,通过苹果落地的启发,而直觉地提出“地球作用于苹果的力可能也作用于月亮”的猜想,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入手,根据向心力公式和行星三定律出发,运用数学推理,推证了平方反比定律,并把引力与磁力相比较,运用牛顿三定律得出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而后,牛顿又提出“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亮,而且也

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假设;1687年,牛顿出版了被后世誉为“震撼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的《关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公布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和地面上物体的的运动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迈克尔.法拉第是科学史上罕见的高产科学家,而仅受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的法拉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由于家境贫寒,他7岁上学,9岁退学,13岁到里波书店当送报童,1年后因勤快、爱动脑筋而被老板里波先生收为书籍装订学徒工,此后他便住在书店上面的一间小阁楼里。对法拉第来说,与家里仅有一本《圣经》相比,这里简直就是书的世界。看到不会念的字就虚心请教,读到理解不了的内容就反复琢磨—他利用工余时间阅读了《大英百科全书》、《化学漫谈》等大量著作[13]。法拉第具有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在奥斯特发现“电产生磁”后,法拉第通过逆向思维大胆地作出磁能否生电的设想,并为此付出10年的艰苦探索。经过反复实验、无数次失败,最终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反对当时盛行的“超距作用”概念,提出了场的概念,并借助磁力线、电力线模型对场的物理图象作出了直观的描述。“场”的概念现在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结论

物理学史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科学精神是指科学与科学活动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是科学主体(科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品质和科学活动的内在性质、特质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物理学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学习物理学史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物理学史中洋溢着浓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就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物理前辈们的物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且也使学生坚定了学习物理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曹新.从蒸汽机时代到纳米科技时代[J].社会科学版,2002.

[2]肖朝晖.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J].1999.6.

[3]曹晖.计算机与信息时代[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 (05).

[4]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学报,2001.6.

[5] 胡化凯.物理学史二十四讲[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3-92.

[6]沈亦红.物理学史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2004(S1).

[7]徐舶.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的作用[J].中国市场,2006 (48).

[6]秦元海.论科学精神[M].2006:1-16.

[7]陈金龙.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J].学术研究,2002(12).

[8]林炳艳.哥白尼革命的历史背景及主观动机分析[J].物理通报,2007.2.

[9]朱健榕.哥白尼学说在当时影响了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2).

[10]田厚强,郭继华.近代物理学之父———伽利略[J].物理与工程,2004(01).

[11]夏劲.从狭义相对论看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J].研究方法及哲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8).

[12]刘大一.相对论与经典物理学的时空及物质观念辨[J].发明与创新,2003(9).

[13]王廷志.法拉第奇迹探源[J].现代物理知识,2006(5).

第三篇: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摘 要:美术教育应该从教育的真正意义上通过实践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笔者以探究性学习教学为主,采用提出问题——亲身感受——实地观察——大胆实践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从美术实践中挖掘人文精神;从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关爱情怀;从展览教育中净化学生心灵。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美术实践

目前,人文教育的遗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教育的严重失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同时,挖掘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也是美术教师尤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课程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

几年来,我以探究性学习教学为主,采用提出问题——亲身感受——实地观察(亲自收集资料)——大胆实践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从美术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

过去美术教师总是局限于一般绘画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思想。事实上,美术课中贯穿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个性,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对完善学生的品格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设计课是绘画与创作相结合的课型,而广告又是一种强有力的、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宣传形式。我利用其时代性强、创意要求高、知识面广、制作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图片、录像、幻灯,从广告的由来、发展和演变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异想天开”。我们还配合教学制作了电影幻灯片、立体广告模型、平面电脑海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利用圆型易拉罐构思制作了立体广告,用纸叠成立体,绘制路牌广告,创造热情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1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构思新奇、环境幽美。有很多文化名人及书法家在我校留下了不少墨迹。学生们置身其中,回味无穷。我从学校的自然环境中选取学生关注的对象,带领学生用水彩、钢笔淡彩等形式表现我校校园园林式建筑,加深了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在讲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中,我将摄影和创作相结合来组织学习,使学生借助第一手素材,丰富书本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去欣赏,通过欣赏去表现,通过表现去展示自我,共计完成百张速写、数十张照片、十余张丝网版画和几十篇论文。学生学会了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并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走进生活,这对人文教育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补充。

二、从环境教育中培养情怀

在春天来临之时,让学生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在早晨上学的路上,在傍晚放学的时候,在周末休闲的时光里,找一找春天里美丽的事物。让学生在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春天田野里的秀丽风光、美丽景色以及春天里特有的一些景物。

夏天,是快活和热闹的。夏天的田野,到处充满了浪漫、快乐和神秘。作为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炎热”,从夏天有趣的、忙碌的以及悠闲的事情出发,围绕“热”展开讨论、体验和感受,从而有创意地表现作品。

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例如梨、葡萄、桔子、石榴等等,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这些果实,例如从外形上观察,从剖面观察果实的内部,或者观察果实之间组合起来产生的美感。然后再从这些角度去表现,画静物线描画。

丰收的季节也是忙碌的季节,可以引导学生画农民们在丰收时的情景。例如桃子丰收的情景,稻谷丰收的情景,等等。

冬天没有花朵的大红大紫,也很少有漫山遍野的绿,有的是一种灰色、白色或者咖啡色的朴素美。冬天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冷。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冬天,画出冬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品味冬天特有的美,必定会对他们的绘画创作有所帮助。

引导学生想象和回忆冬天大自然中的寒冷,感受一下诸如树林的寒冷,冬雨的寒冷。交流一下对寒冷的感受,画一画对寒冷的印象。

寒冷可以回忆感受,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表现。引导学生对农村大自然中的麦

2 苗、油菜等冬天的植物进行拟人化想象,描绘它们冻得瑟瑟发抖的情景,或者特写它们在寒流来袭时的造型和表情,是非常有趣的。

三、从展览教育中净化心录

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不管是尖子生还是困难生,不管是对美术有无兴趣者,都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同的参与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及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只有机会均等,全体参与,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活动兴趣,才能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我校多次推出参观艺术大师作品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感性知识。在著名艺术大师作品展览馆里,那丰富多彩的文字介绍、精彩生动的图片资料和伟大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无不为之感慨。大师一生,如同一部优美的乐章,其情趣、爱憎、追求,对于学生的心灵启迪颇深。他们感人事迹,引导着学生向美和向善。我结合看(体验)、听(感受)、想(讨论)、写(观后感),把美术欣赏课布置得井井有条,并利用回校后的美术课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参观体会。

总之,美术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关心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要将美术教育从人文背景中区分出来。我们要多渠道地挖掘发展美育中的人文精神。

因此,常锐伦教授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精辟地阐释了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美术学科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成为具有从艺术学习中获得诸多未来人所必备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特质。”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让学生理解美术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美术学科教育独具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中国美术教育》

第四篇:浅论诗经中的人文精神

浅论《诗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内容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特色。本文从《诗经》以人为本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内容描写、追求的和谐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世俗生活 和谐 正 文: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过“人是文化的沉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应该是文学的基本表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就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特色。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和“本”的概念。“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比如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其次,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一、《诗经》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诗经》这些作品中,除了少数作品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在这里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神话世界,也不存在诸神和造物主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我们看不到诸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而是归结于人的努力。

《诗经》对人的描绘往往非常具体,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比如商代颂诗里,“天命”所以垂顾商人,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如《长发》诗中所云:“何天之休,不竟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这百样的好运归商人承受也仍然是商人努力的结果。而商的中兴则由于天子能礼贤下士和伊尹的帮助,“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长发》)。《周颂》、《大雅》中描写周人受命于天的发迹过程,就是自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等圣君不断努力、进德修业的过程。如《皇矣》诗中所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比于文王,其德靡悔”,“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反之,当宗周面临崩溃之时,尽管上天垂下了日食、地震等凶象,诗人仍不上战战兢兢祷告上天,而照样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并且把它诉诸诗的创作,这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原始诗歌中,像伊耆氏的《蜡辞》乃至甲骨卜辞中的乞雨词,还带有鲜明的宗教意味的话,那么到了周代,这种原始宗教神学观念已经被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在占有作品总数近十分之九的雅诗和风诗中,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道德功业,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如《周颂·访落》一诗,《毛诗序》云“嗣王谋于庙也”。朱熹《诗集传》曰:“成王既朝于庙,因作此诗,以道延访群臣之意。言我将谋于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在《周颂·敬之》一诗中,则直写群臣如何在庙中劝戒嗣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这里没有像奥林皮克山上的众神存在的场所,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心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传统。

二、《诗经》描写了以人本身为主的世俗生活

《诗经》中的诗歌,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有的是关于**、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诗经》 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商人、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使《诗经》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举凡是他们的农事、燕飨、战争、徭役、恋爱、游观等各种世俗生活,都成为诗中的主要内容。它让人看到,周人的内心生活世界,就是一个既没有幻想错综的神怪故事,也没有张皇幽渺的浪漫色彩的平凡人间世界。那农夫们身着狐裘的逍遥神态,武士们袒裼暴虎的矫健雄姿,情人们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好和的切切心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间,看到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并不是神创造的生活之美,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早在2500多年之前就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与歌颂,从这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三、《诗经》追求一种朴素的和谐

毛泽东喜欢读《诗经》, 认为《诗经》就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诗经》中人们向往的生活是统治者体恤人民、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社会。《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描写了一个盛大聚会的场景。这场景中有伐木比赛,有美酒佳肴,有歌有舞。人们通宵达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从中我们仿佛感到了我们最原始、最纯真的文化基因,这基因孕育于和谐适意的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对自然报有崇敬之心,却无敬畏之意;对人有亲敬之意,而无争斗之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无过于此。又如《诗经·小雅· 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涧中流水清又清,终南山上树青青.翠竹片片遮望眼,青松棵棵阻人行.如兄如弟手足情,同气连根一条心,不欺不诈永相亲. 继承祖业传祖训,盖起宫室上百间.门户向西或向南.兄弟一起同居住,和睦友好笑开颜.)描写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画面。其他还有很多,《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反映出士兵之间的和谐。《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以喻夫妻之和谐相处。而一旦有人破坏这种和谐,人们就加以斥责,所以《诗经》中有许多揭露统治者贪暴和许多弃妇诗。如我们熟知的《硕鼠》对统治者发出的控诉,《诗经·邺风·柏舟》、《诗经·邺风·日月》、《诗经·邺风·谷风》、《诗经·卫风·氓》、《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白华》等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 《诗经》反应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天”(或“上帝”)主要指宇宙的自然力量,“天”对人的主宰只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而不是有意志的神发号施令,人的命运主要由人自己来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一种所谓“天命”的东西,但是这种“天命”决不是把握在神手中的“命运”,更不是神的预言或征兆,而只是人自身的善恶之行的必然结果。这种观念在周人那里已经根深蒂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在周以后的中国人看来,尽管黄帝、颛顼、尧、舜、禹、成汤、周文等传说中的“明君圣王”都发迹于“天命”的眷顾,但“天命”眷顾他们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德”,也就是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的。人的命运,或者是国家的命运靠人自身来争取,正因为具有这种面对人类自身的理性精神,中国文化才真称得上是人文文化,中国文学才真正称得上是人的文学而不是神的文学。而古代西方文学则把神看做人的主宰,认为上帝和众神永远控制着人类的生活与命运,并且以这种观念和情感进行艺术创作。

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人文道路。

参考文献:

1、《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 作者:王志芳 山东大学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

3、朱熹《诗集传》

4、《汉书.艺文志》

《毛诗》

第五篇:人文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企业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敬业精神,就会造成企业运营管理的失范,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一、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所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时代内容。人文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力量的表现和开发是以组织成员为载体达成两种沟通。其一是内沟通,即企业组织内部成员间的沟通,包括上下级、平行级,是全方位的沟通。其二是外沟通。通过信息传递使外界更直接、更真实、更可靠了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无论是内沟通还是外沟通,都需要人文精神作平台。缺乏人文精神平台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将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根基,无法给企业提供长成参天大树的源动力,即重科技、轻人文,重利益、轻道德,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导致缺乏社会诚信,使企业缺乏健康成长所必需的社会环境。

缺乏人文内涵使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流于形式,如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等,千人一面,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没有达到应有功效。而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善待,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建立在人文平台上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理念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成败。企业理念的立意要高,这个高的基点就是人文精神的平台。摩托罗拉公司把“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经理人员和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

(二)提供充满人性化的产品。让公众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这是企业的目标,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涉及多方复杂的社会关系,要提高美誉度、赢得良好的口碑,企业要与外界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尤其是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四)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文精神的培育中,要让以人为本落实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在企业内部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并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来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参与企业决策。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型的企业组织文化氛围,对于迅速激发员工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索尼公司总经理盛田昭夫认为,促使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劳

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资方不能只将工人作为提高收益的工具来使用,而且要经营者关注工人的利益。

(五)谋求人与事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还有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要设法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企业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做到人与事的和谐配置,人与事的共同发展,让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提高,让员工的自我价值在企业大发展中得到充分实现,这对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一种能尊重人性,积极发挥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体制和制度。体制和制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在于它是人们积极性的助推器,还是作茧自缚的消极绳索。不能让原则窒息活力,而是应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理念依据。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潜移默化,沉淀到企业的每个人的血液中才能有效。

(一)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员工队伍建设中去是人文精神培育的群众基础。员工队伍的培训不应仅着眼于企业所在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应着眼于培育“自信、健康、上进、宽容”的人。要将员工队伍建设建立在人文平台上,使其具备学习能力、凝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颗热诚的心,热爱祖国,关爱他人,追求自信、从容、稳健、生生不息、越飞越高的生命状态。这个平台的核心主线是“有质量的热诚”。对自己工作热诚的人,不论工作有多少困难,始终会用不急不躁的态度从容自信地进行,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质量的热诚意味着有感染力,有智慧,成熟而有弹性。这种热诚是一种力量的积聚,智慧资源的积聚,是树立企业希望、理想与探索、超越精神的人文平台。

(二)重新认识管理和控制企业的根本方式,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是人的结合体”,“它是通过人的纽带而不一定是以资本的力量有效地控制公司”,管理成功的企业“其关键在于一套大力强调人的作用的哲学”。企业应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出色意味着创新,只有真诚地以干好工作为己任,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改为: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

(三)选择效益原则和人性原则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准确把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尊重人性的辩证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欧美企业在二战后的几十年理性主义管理中,陷入了效率与人性的重重矛盾之中。日本创造了二者较好统一的企业组织,形成了强烈的组织归属和团队意识,也是社会统

一、国势繁荣的巨大源泉。日美企业不同组织形式的形成,其根本在于文化认识的区别。因此,企业应针对成立时间不长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组织方面要及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文化、管理哲学和企业战略体系,为企业的壮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物流实训室管理制度下一篇:未来电子商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