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2022-08-09

第一篇: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

上市公司由众多的股东及分散的股权所决定,很难直接由股东进行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产生了公司治理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采用“三会一总”的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为由代表了公司的所有权由股东大会投票选举产生实行企业决策权的董事并组成董事会和实行企业监督检查权的监事组成监事会,两种委员会共同对股东大会负责。再由董事会共同决定任命企业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人执行企业的经营权,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形成“四权”分离互相制约的治理结构。

(一)董事会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机构,其中董事由股东大会按照公司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选举产生,一定程度上董事会代表了大多数股东的意志,代替全体股东管理公司。同时,我国董事会中还存在独立董事,即指不属于公司股东并且不在公司任职,且其自身工作与本公司没有业务往来的外部人员,参加到本公司的董事会为公司出谋划策。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引入外部人员参加企业内部的管理,也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独立董事处于独立的第三方,也可以起到维护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作用。

董事会的组织结构中又包括了协助董事管理公司及对外进行信息披露的董事会秘书处,以及下设的负责各个具体项目委员会:战略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

(二)监事会

监事会作为企业常设的监督审查机构,其中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或者公司职工选举产生。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对董事会的决策以及经理层的运营进行审查。其中监事会内设审计部专门对企业进行时刻的监督审查。

(三)经理层

经理层作为由董事会任命对公司具体运营进行实际操控的群体,对企业的决策运行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经理层主要负责人为总裁(即CEO)可设多名副总裁即一名财务总监(即CFO)负责并领导各个部门,对企业运营进行时刻的调整。

(四)我国治理结构的分析

我国治理结构,是以内部治理为主的治理结构,强调上市公司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制衡。股东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代替自己管理公司,同时选出监事组成监事会充当监督者帮助股东监督整个公司运营。而经理层也通过董事会表达自己运营思路,同时广大职工也可以通过推举的职工代表成为监事参与董事会会议维护自身利益。因此董事会也成为各方利益相关者矛盾的集合点。

因此在董事会之下设立各种委员会,其中每一种委员会由专业、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加,避免了盲目投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例如:战略委员会董事须包括董事长、一名相关专业的独立董事、总裁同时还需要监事会监事参加会议进行监督,将决策、执行、监督者汇聚一堂共同制定合理的方案。以此来提升董事会处理问题的效率,并且也加强了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可实施性。

同时,设立了董事会秘书处,协助董事避免发生各种遗漏,并且负责信息披露,加强外部监管。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其一,国有企业中一股独大现象明显,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的。在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分所占股份处于绝对地位,在名义上,国有股分的所有权是清晰的,可在现实中,很少存在一个具体对此负责的单位或个人。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官员不需要为自己做出的决策承担风险或从内部人即高级管理人员所获得的收益大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官员往往不作为将权利下放给经理人造成主体缺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人,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公司管理权、决策权全部掌握在经理人手中,经理人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左右董事会,使得股东很难对其经营、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尤其是当所有者即国家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时,可能会造成全体股东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损害,甚至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或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

其二,民营企上市公司一股独大,按照现行治理结构,第一股东可以以绝对的优势控制董事会以及监事会造成公司治理结构制衡效果大大降低,实际上将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甚至是治理权合而为一,由此产生大量问题,如组织结构不合理权力过于集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只考虑大股东权益;独立董事成为“人形图章”流于形式;激励制度不完善;并造成了决策风险增加,人才流失等等问题。

(二)监事会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公司法》等法规主要是以保护所有者权益为主来构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于监事会的地位其更重视董事会的作用将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聚焦于董事会,一相当简单的规定对监事会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使它在进行监督时很难以找到相应行之有效的操作依据。然而监事会不具备企业运营控制权和企业战略和运营方案决策权,即不具备权任免董事或经理人的权利,又无法参与和否决董事的决策以及经理人的具体执行。就是说,监事会只能对决策和运营效果的结果进行事后审计,并不参与行进过程之中的监督。这就使得监事会由于没有参与到整个决策过程中造成信息不足,不能真正达到监督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制度及契约精神

首先,在我国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多为行政任命而民营企业在我国市场上还并不够繁荣。因此我国还较少存在职业经理人,由此不管是从经理人制度上还是从经理人任命程序上,都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经理人进行绩效评价与进行奖惩的措施。即使一些企业存在一些激励制度,也没有形成一套试用全国范围的完善制度。使得经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少动力,没有压力的情形,一切经营活动全凭借经理人的自身素质,使其不能履行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义务,在公司运营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甚至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其次,在我国从股东到董事再到经理人都普遍缺乏契约精神。当决策确定之后,倘若经理人对方案不满时,却不是大部分人都会执行契约,会存在很多经理人会阳奉阴违,不调集所有资源完成契约而是去满足自身诉求。并且当事件披露后,也不会对违反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处罚,草草了事。因此,也导致了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执行力上存在问题。

(四)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席位在公司董事会中需达到三分之一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然而独立董事作为一种社会兼职模式其本身还有其他别的主要工作,其能否正确合理行使权力,全依靠自身素养,并且作为外来人员独立董事并不能确切的得到企业的第一手经营资料,能否提出真正适用于本公司的建议也值得商榷。

其次,独立董事是由持股1%以上的股东提出候选人,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同时独立董事的薪酬也是由董事会决定,因此其能否真正的独立也存在质疑。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治理结构上还有待完善。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一)逐步建立分类表决制度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12月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这部法规也为加强中小股东权利提供了有效方法及法律保障。分类表决制度的目的就是在股权分置情况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时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其核心是保障股东即使所持有股份的种类不同但所应有的权利不受损害。使得流通股股东通过分类表决制度在密切关乎自身利益的分红、筹资等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事项上在严格的执行 “一股一权”原则基础真正落实实现自身权力。即流通股的中小股东虽然不具有充足的股票份额在企业的股东大会上通过某项决议,然而他们可以利用分类表决制度,在密切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上拥有有充分的话语权,对于损害自身利益的事项可以阻止大股东的强行表决通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流通股股东即决定控股或相对股东的行为。然而此制度仅是在改革期间避免对中小股东造成重大损失而颁布的临时法案,在改革后在上市公司中并未实行。

(二)不断推进累积投票制度

我国2005 年的公司法中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又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从此在法律上为推行累积投票制奠定了基础

累积投票制度通过累积计算的投票数,扩大了所有股东表决票的数量,间接增大了中小股东的话语权,有效地防止大股东利用优势的表决权对董事、监事选举时的控制力度,避免了大股东完全掌控公司。这种制度的核心价值体现增强了中小股东的相对权利,中小股东可以通过共同的利益形成联盟来获得一定的董事会、监事会席位,增强其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及人事控制力度。

然而该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这种制度,在我国法律仅规定控股股东比例为30%以上的上市公司,应当采取,这就导致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全部采取该种措施。同时当第一股东持股超过80%以上,再加上我国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积极性不高情况下,即使实行累积投票制度,第一大股东依然可以掌控董事会席位。也就是说累积投票制在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作用,而在绝对控股情况下作用不大。

四、关于我国治理结构整改的措施及建议

(一)对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措施及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应首先从股权结构入手,通过降低国有股份持股比例,借鉴德、日运作模式引入银行、金融机构持股,使国有股、银行机构持股与社会公众中小股形成三足鼎立的模式。同时也应限制同行业企业以及某一上市公司上、下游相关公司交叉持股的比例,防止出现庞大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垄断。

2、建立独立董事协会

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决策机构,无疑成为各个利益相关者争夺关键,然而在股权结构合理的情况下,董事会的席位是可以达到平衡的。然而为了防止大股东,银行,与中小股东三者中两者长期联合压制第三者,因此健全独立董事制度也至关重要。

作者认为,应由证监会牵头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所有独立董事必须经协会考察,入会后方有资格成为独立董事,并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则。所有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所提名的独立董事,必须经过协会培训、考核通过方可上岗。并且独立董事工资应由上市公司、协会、独董个人三方协议,按照协定好的标准由企业定期支付给协会,再由协会支付给独董工资,同时此项费用应计入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当中,与企业经营绩效不挂钩。但当独董违规时,协会有权对独立董事进行处罚。以此加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进行行业规范,同时也强化了外部监管。

(二)对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措施及建议

但是由于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并不能强制要求大股东减持股份,因此作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加强中小股东权利和内部监管为主并完善经理人制度解决问题。

1、加强中小股东作用

股东大会,作为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大会选举产生代表自身意志的董事管理公司运行方向,和监事监控公司运行,当出现绝对或相对控股的股东时,其几乎可以垄断公司董事、监事。因此为制约大股东利用中小股东资金为自己牟利,应当加强中小股东力量使其达成利益同盟制衡大股东权利。

因此作者认为,我国应当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行累积投票制度以及分类表决制度来加强小股东权利。同时,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否以网络形式建立全体中小股东大会,推选出中小股东代表全权代理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行使权力。避免因为股东大会自负费用以及小股东股权过少缺乏参会积极性而放弃行使权力。

2、完善监事会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审查机构其本身权利并不大,因此英、美等国家监事会职权由董事会兼任。然而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四权分立体现的一部分,而且由于我国外部监管的不完善却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能否仿照独立董事制度,在监事会增加独立监事,人数也占监事会人数的四分之一,独立监事由股东大会聘请无业务往来及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及律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对企业业务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督。同时也应要求监事会除了向股东大会负责,还应向证监会负责,以保证各方利益的均衡。

3、健全工资激励制度及社会契约制度

首先董事作为股东的一分子,若工资过高,无形中也减少了股东可分配的利润,间接损害了非董事股东的利益,然而董事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也应获得额外酬劳。同时高级经理人,作为企业的实际运营掌控者,也为公司的成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工资过高过低都不现实。

因此作者认为,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于董事、高级经理人、甚至是监事的工资经由股东大会审核建立一种超额累进工资制度,以营业利润为基础,随着利润逐层增加,工资率也逐层增加。避免了企业经营不佳时董事和经理人依然获得高额工资,而当业绩优异确使付出与收入不符的情况。

同时,应当由政府出面建立经理人诚信体系,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契约。具体可以建立经理人、董事的诚信档案,每年由各自上市公司监事会对自身所在企业的所有高级经理人、董事、独立董事进行与企业业务相关的契约执行程度进行考核。当发生严重的违约事件时应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并记录入档案,来确保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对契约的遵守程度。

(伍昱行,天津科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于苏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

第二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公司治理是包含内部控制与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诸多公司治理结构要素中,股权结构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因素,它影响到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受到上世纪90年代国企股权改制影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存在,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还存在独立董事机制空有其表、监事会名不符实、高管股权激励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治理结构;上市公司;完善;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逐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国企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其重要性还将日趋增强。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最基本的组织特征之一。因此,分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探索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而监督经营者,而又不于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的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资产剥离,然后再由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上市发行公众股创立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

1、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对董事会的约束作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我国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前提是公有制占主体,在股权方面表现为国有股、法人股持股比例高.股权分置的存在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的不一致,在这种利益格局下,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天平严重偏向于融资者,倾向于非流通股股东。资本市场的资源配制功能被严重削弱,资本市场作用发挥受到限制;非流通股股东一股独大并可以避开流通市场上的控制权争夺,导致公司并购行为受到限制,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发挥。[8]股权分置条件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对利益的衡量标准差距甚远。

(2)上市公司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有真正独立,通过关联方交易,控股集团公司往往挖上市公司的墙脚,损害非控股的中小股东的权益。控股股东(控股集团公司)轻而易举地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大权,控股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作为两个法人组织在资产、人员、机构、财务等方面严格分开甚少,不少上市公司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的独立核算单位;控股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特别多,这种关联方交易的背后,往往变成,不是将资产向集团公司转移,就是把债务向上市公司转移。

(3)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根据调查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完全由执行董事组成的占比例很小,董事会中执行董事在一半以上的占比例较大。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国家的董事在董事会中占优势,而代表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董事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票数上的劣势,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出现了公

[9]司治理上的“无效区”。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阶层,达到

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董事、经理还是由控股股东委派而来,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利过大,甚至出现了不少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

[10]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有很多家。总经理取代了董事会的部分职权,将董事会架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

[11]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

(4)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主要执行监督职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职代会推举,二是股东提名。职工代表由于工作上受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基本上不可能对其进行监督。而股东方面的监事则又要向提名人员负责。另外,在当前体制下,在对于缺乏监督技能和履行职责的大环境下,监事会的运行往往流于形式。因为,监事会即使想独立开展工作,在现实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监事一般都是由原国有企业副职人员担任,大多由董事长提名,其福利和待遇主要掌握在董事长手中,所以监事会为什么没起到监督的作用了。

(5)经理层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层人员在被赋予一定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理应获得一定的利益。但在我国,总的来说,不管是从制度上还是从程序上,还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经理层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激励。与此同时对公司经理层又缺乏有效约束,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经理层人员既缺少动力,也没有压力,因此不能促使其履行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义务。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股权结构的完善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公司治理状况,有助于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减少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成本,同时,有利于高成长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信

[13]心。流通股股权与非流通股股权分置的股权制度不合理是所有问题的产生的根源。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股权分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法制完善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特点,积极稳妥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主要应采取的措施为,将非流通股股权通过一定的形式,逐步转化为流通股股权,从而在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建立起相对一致的利益格局。

(二)加强董事会改革,健全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增强董事会的应有职能,是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任务。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现状,一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董事聘任、考核、奖惩制度,完善董事会自我评价体系,加强董事会运作的有效性,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功能与责任。二是必须加强董事会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监督,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薪酬、提名等专门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强化对经营层的监控;提高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加强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关联交易。三是建立董事问责机制,有效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保证董事以诚信、勤勉的态度履行职责,维护股东的整体利益,当董事发生重大或持续失职时,应根据问责机制予以严肃处理。

(三)监视会的完善

强化监事会的作用监事会如果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对于保障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规范公司的日常运作,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国有企业都应按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的规定健全企业监事会制度,完善监督机制。[14]首先,要在制度上保证监事要知事。股东大会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监督制度或条例,具体规定监事会的职责、职权,及其监督的程序和规范。其次,要优化监事会的成员结构。要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适当增加外部监事,使监事会更具有独立性。

(四)经营者的报酬激励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不仅水平低,而且结构单一,因而缺乏激励作用。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设想是:经营者的报酬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年薪,这主要是根据经营者在过去几年的经营业绩来加以确定;二是风险收入,包括奖金和远期收入两部分,其中,奖金主要根据企业当年的经营状况确定,而远期收入则主要根据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来确定,并可采取股票、认股权等形式。

建立与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动态及有效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使管理者的个人权益与上市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保持一致。15]经验表明,在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必然有精心设计的激励机制,用以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四、结论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解决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比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对经营者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等若干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要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对于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措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并促进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完善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林忠著.现代公司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6月.245

[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124~125

[3]史际春,温烨,邓峰. 企业和公司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96

[4]阎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剖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4年(2). 37~39

[5]王远鸿.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状况分析 [J],财经快讯.2002年.(9)

[6]潘新兴.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科学, 2003. (2)

[7]吕传儒.股权分置改革的若干财务问题研究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曲迎波. 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6)

[9]阎达五,谭劲松.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缺陷与改进---一个基于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J],会计研究,2003年(11).4~9

[10] 曾新明.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完善措施[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

[11]王斌,汪丽霞.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5年(2).46~52

[12]穆林娟.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2年

(11).14~15

[13]都红雯.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原则的探讨[J], 华东经济管理, 2002年(04).56~57

[14]蔡建春,李汉铃. 关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95). 24~25

[15]王卫星,顾振江.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04年(2).45~47

第三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武汉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指导教师: 余光英 职称: 讲师 学生姓名: 张雅雯 学号: 09010773 专 业: 金融学 年级: 09级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

摘 要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一直是阻碍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问题。自从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以来,股权结构的优化已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正是结合这样的实情展开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理论和现实研究相结合,首先介绍了股权结构和股权结构优化,然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股权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股权结构研究的选题背景,然后是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最后是国内外股权结构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先介绍了股权结构的含义、股权结构的分类,然后介绍了股权结构优化的内涵、股权结构优化的意义、股权结构优化目标的确定及股权结构优化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三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如股权种类结构复杂,股票流通市场分割;非流通股比重过大,国有股占据主导地位;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股制衡的局面尚未形成等,然后指出了当前现状下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严重、流通股占比例很少、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残缺与软化、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欠完善等。第四章就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政策建议,如建立多个股东制衡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上市公司内部制衡机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逐步扩大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建立公司控制权市场;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完善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法律法规等。

【关键词】 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优化

I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Question of equity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ecurities market in China. Since May 2005 launch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non-tradable shares,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has took a crucial step, but the equity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still exist some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facts of our country listed company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discuss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equity structure and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equity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in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equity. Specific chapters are arranged as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first introduced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research selected topic background, then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last is equity structure stud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equity structure and equity structure, then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determination of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goa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ownership structur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optim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types of equity structure is complex, circulation of stock market segmentation; The proportion of non-tradable shares is too big, state-owned shares occupy dominant positio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more checks and balances situation such as has not been formed,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all kinds of problems, such as state-owned shares "a dominant", serious insider control, current ratio rarely, managers incentive constraint mechanism imperfect related to soften, inadequ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legal system, etc. The fourth chapter is equity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ret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checks and balances of equity structure, establish multiple shareholders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Establish the listed company internal checks and balances mechanism,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ider control"; Gradually expand the shares of listed companies, establish a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law, to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listed companies set up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etc.

Keywords:: Ownership structure Listing Corporation Equ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I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 论 „„„„„„„„„„„„„„„„„„„„„„„„„„„„„„„„„1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 „„„„„„„„„„„„„„„„„„„„„„„„„„1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三、国内外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2 第一章 股权结构及股权结构优化的基本概述 „„„„„„„„„„„„„„„„„4

一、股权结构的含义和分类 „„„„„„„„„„„„„„„„„„„„„„„4

二、股权结构优化的内涵、意义、目标的确定及原则 „„„„„„„„„„„„5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 „„„„„„„„„„„„„„„„„„8

二、我国上市公司当前股权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9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1

一、建立多个股东制衡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1

1二、建立上市公司内部制衡机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1

1三、逐步扩大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建立公司控制权市场 „„„„„„„„„„1

2四、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完善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法律法规 „„„„„„„„12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III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绪 论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

我国的公司制改造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股份公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底,上市公司已增加到2400①多家,股份制经济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这些上市公司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在于企业经营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绝大多数企业存在政企不分、企业行为不规范和大股东的剥夺等问题。为此很多人士提出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解决方案,但收效不大。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实践证明,上市公司存在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从而使优化股权结构成为改善公司治理、规范公司行为、提高公司绩效的关键。

2005年4月29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 月9 日,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金牛能源等四家上市公司成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中,更是多次涉及国有企业这一话题,且在11月20日上午,十八大代表、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桂敏杰②主持召开上交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对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上交所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桂敏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为上交所多层级蓝筹股市场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交易所市场的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配合监管部门放松管制、简化审批,切实发挥交易所市场组织者作用;在完善金融监管方面,提高监管透明度,抓好上市公司分类监管、信息披露直通车,保护投资者权益;在推进金融创新方面,引领和支持行业创新,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引入更多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加强风险监测,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同时,我们也要按照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加强多层级蓝筹股市场的建设,并通过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为各类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服务。”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的讨论的。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如何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改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流通性分割、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机构投资者比例低等状况,以形成适合我国现实国情和今后发展趋势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公司价值,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近年来不仅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国内外都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且取得了很多实践成果。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问题被一致认为是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证券市场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发展的“头号难题”。为此,国家也花了大力气来治理股权结构问题,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股权结构牵动了国人的每一根神经。本文也借此契机,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和股权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股权结构优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并就如何确定股权结构优化目标和优化股权结构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作出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并指出了当前股权结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我国当前实情对股权结构优化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因此,本文所选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国内外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 年代,Berle 和Means(1932)在其名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指出了现代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散化的特征,并系统论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问题,后十年来,股权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而Jensen 和Meckling(1976) 则将股东分为两类,即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内部股东即为实际上拥有公司控制权及专有投票权的董事会成员和公司高层经理人员,外部股东则不拥有公司控制权而只能“用脚投票”,在此制度安排下,经理人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当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增加时,他们须支付大部分背离价值最大化的成本,可能浪费公司财富,所以公司价值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据此,Grossman 和Hart(1980)证明,如果公司股权是高度分散,股东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来密切监督公司经理人员。

Demsetz(1983)Fama 和Jensen(1983a, 1983b) 发现了经理人员大量持股的成本抵消效应。他们认为,当经理人员只拥有少量公司股权时,市场约束仍然可以迫使经理人员趋于价值最大。相反,持有公司大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可能有足够的投票权或广泛的影响力保证他们能够以令人羡慕的工资受雇佣。事实上,Westoo(1979)发现,没有一个内部股东持有股权超过30%的公司在敌意接管中被兼并。Demsetz(1983)认为存在的公司股权结构是竞争选择的内生结果,在其过程中,各种成本优势与劣势得到平衡从而达到均衡的公司股权结构。相应地,Demsetz 得出结论,股权结构和盈利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暴露出来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严重问题,股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才引起国内经济理论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对股权结构的研究多是从实证角度入手,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实证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许小年(1997)首开先河,最早对沪、深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可能产生“搭便车”问题,社会公众股东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法人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说明法人股东既有激励又有能力监督和控制公司经理人员,因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股东对公司绩效有负的且不显著的影响,即国家股东的无效率。

吴淑琨(2002)通过对上市公司1997 至2000 年的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内部人持股与公司绩效均呈显著性倒U 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国家股比例、境内法人股及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U 型关系。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郭世辉(2012)认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将资本委托给经理人,形成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代理人而言,只有先求得股东财富最大化,才有机会最大化其自身利益。国有资本先天存在的逐利性、公益性、产权主体虚泛化(即“无主化”)三大特征及其内在矛盾是国有资本收益低下的根源,“弱股东”体制培育出的“强经理”,凌驾于股东权之上,自行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及其他资本权力。资本权力错配的必然结果是国有股东即全民股东收益低下。抽象化的国家或高度分散的全民股东都无行权可能,干脆以获取固定且优先分配的股利为补偿放弃国家控制权,以国有普通股转优先股(“普转优”)方式逐步实现国有资本退出战略。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虽多,但研究结果差异很大。这一方面反映了股权结构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反映了股权结构在各个国家以及不同行业的确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是造成这种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股权结构的理解偏重于股权属性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在我国来看,股权流通性因素应该说是最主要的方面,而国内学者往往没找到股权结构问题的主要矛盾。

第一章 股权结构及股权结构优化的基本概述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一、股权结构的含义和分类

(一)股权结构的含义

关于股权结构的概念,最初是从国外引进的,相应的英文词为“equity ownership structure”。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个含义是投资比例关系,即在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投资所体现的数量比例,它属于量化的范畴,用股权集中度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结构有三种类型:一是股权高度集中,公司存在绝对控股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二是股权高度分散,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很低;三是股权相对集中,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

第二个含义则是权力关系,即股东依其投资比例而在企业控制权中所体现的权力分配格局。权力关系是股权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含义,体现了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支配程度。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由于有大部分股票不能流通,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比例就构成了股权结构的第三个含义。用流通性比例来衡量股权结构对我国有特殊的意义,这是我国上市公司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

(二)股权结构的分类

1、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

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绝对控股股东一般拥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由于大股东拥有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因此一般情况下,大股东会从各方面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因为公司绩效是与大股东的收益正相关的,大股东有积极性经营好上市公司,从这一角度看,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是一 致的。同时由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绝对控股,往往更容易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人 员进行监督和激励,这也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2、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

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在10%与50%之间。(前十大股东中后9名股东的股权数是第一大股东的1.5-2倍)。该类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但集中度也不太高,并且公司一般存在若干个可以适当相互制衡的大股东。由于大股东拥有股份数量较大,因此有动力也有能力发现公司经营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而其他股东由于也拥有一定的股权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和大股东行为有监督动力和制衡力,不会像小股东一样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另外,股权相对集中时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较明确,当公司在面临市场变化、经理人员投资决策失误时,控股股东会迅速对此做出反应,改变公司经营策略,以及撤换经理人员。

3、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公司没有大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单个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在10%以下。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可以避免高度集中型股权结构下股东行为特点的两极分化,也可以避免大股东与代理人之间的合谋。许多相关理论研究都认为,分散持股的股权结构由于公司股权的高度分散使得敌意收购的潜在威胁随时都存在,从而对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公司管理层的经营形成了较强的监督和激励作用。目前美国上市公司就主要是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其外部接管市场对公司管理层产生很大压力,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公司绩效。

二、股权结构优化的内涵、意义、目标的确定及原则

(一)股权结构优化的内涵

股权结构的优化是指通过股权的重组(包括流通、收购、控股、股权置换、股权转化、股权运作等),改变股权结构内部各股权的比重、改变持股主体的性质等工作,使股权结构合理化、高效化。股权结构的优化至少包括以下内涵:

1、股权的平等性

股份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之一就在于体现“同股同利、同股同权”的思想,每份股权代表的利益和风险是同等的,所以股东的利益和风险直接与其持有的股份数量的多少挂钩,谁也不可以侵犯其他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谁也不能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别人。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基本前提,是股份经济的精髓。如果偏离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不同所有者受益与风险的不对等,促使投资者养成不正确的投资观念,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逼迫投资者放弃投资,证券市场丧失资源配置的功效。

2、股本的流通性、开放性

股本的流通性、开放性的意思是不能人为地设置企业股本“进出壁垒”,通过证券市场买卖可以实现不同持股主体股本的自由交易。从社会经济运行上看股本流动的背后代表的是机器、厂房、设备及劳动力的流动,所以证券市场上股本的高流动性有利于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从股东利益的实现机制上看,股本流动能降低资本营运的机会成本,直接对公司的决策层形成有效约束,有利于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3、持股主体的多元化

企业的股权由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基金、银行、证券公司、企业法人、金融中介机构、经理人员及内部职工等多个投资主体共同持有。这种多元化的股本结构,一是有利于扩大融资来源,促进所有权的社会化,减轻间接融资可能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二是可以在非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中降低国家股在企业总股本中的比重,吸引民营资本的进入,创造企业自由竞争的环境,真正实现市场经济;三是金融等机构投资者的入市,能活跃证券市场,促进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接管和收购机制的完善;四是让公司经理人员及内部职工持股,使他们能享受到股权分配而产生的剩余收益,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调动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降低治理成本。

4、股权集中度的适度性

股权集中度的适度性是指在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整体上既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也不是绝对分散,而是处于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公司中有几个持股比重相对较大的股东,相对控股股东的比重与其后的股东比重相差不大,保持适当距离。这种比重适度的股权结构,可以在股东间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大幅度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效率损失,为公司效益的提高创造条件,有效保护了中小型投资者。

(二)股权结构优化的意义

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股权结构通过流通比例的高低、股权身份构成的不同以及股东持股比例的多少直接决定股东的行为,股东的行为直接决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权力布局,影响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同时,股东的行为通过收购兼并等外部接管市场和经营市场作用于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水平又决定了公司的业绩水平和成长价值,而这就是衡量上市公司质量的标准。所有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关系到整个股票市场的发展前途,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股权结构配置的优化与否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健康与否。因此,研究股权结构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股权结构设置不合理会通过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影响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行为会因为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而偏离全体股东的利益目标,只代表少数股东或者根本不代表股东的意志。控制权和经理市场等外部机制即使再完善也无法通过不合理的股权结构起作用,资源配置功能将丧失,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因此,证券市场的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必须首先从股权结构的设置着手,先检查股权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必须优化股权结构。

(三)股权结构优化目标的确定

股权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优化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它需要时间与成本,需要市场规则与法律规范的配合,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好股权结构优化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股权结构优化的目标从时间方面来看,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于股权结构的设置能够使运行于其上的机制良好发挥,能够实现广大股民的利益目标,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短期目标的设置在于股权结构优化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如股权分置改革目标、股权集中度优化目标、持股主体多元化目标。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累积的结果,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不可逾越和忽视的阶段目标。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来看,股权优化目标既有从企业内部出发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也有从宏观经济出发的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追求赢利的经济组织,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最根本的组织保证是要建立适合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股权结构。所以,股权结构的优化目标应该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股权结构的设置不仅要与本国(宏观上)以及本企业(微观上)的发展相适应,而且要随着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发展而灵活调整,有效的股权结构模式选择对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基础的决定性影响。

(四)股权结构优化的原则

股权结构的设置要与我国“转轨时期”的国情相适应,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调整要“渐进”而行,不能一蹴而就。

股权结构的设置要与行业特点相适应,即各股东,主要是国有股东的持股比重应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

股权结构的设置必须与国民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相适应,即股权结构的变化要追踪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国有股要有进有退,不断处于动态之中。同时,要做到国退民进,各个层面投资主体齐发展,使股权结构多元化。

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股权结构的设置还必须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相适应,银行、保险、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及国有股的退出一定要视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而定。

股权结构的设置还要与股份公司经营机制转换的阶段相适应,即股权结构的优化不能脱离它的载体——股份公司的状况而进行。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分析

股权结构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对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管制环境等各种外部因素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不同国家公司股权结构往往呈现较大差异。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上市公司是在20世纪80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股权结构方面,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具体情况如下:

(一)股权种类结构复杂,股票流通市场分割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种类繁多,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境内上市人民币特种股(B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包括H股、N股、S股等)等多种形式。其中,国有股又包括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则包括发起人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其中A股、B股、H股可以流通,但被分割在不同的市场之中,互相之间不能流动;国有股、法人股则不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只可以协议转让或划拨。在股票价格上,不同市场的可流通股有着不同的价格,协议转让价格也远远低于同一公司的A股价格。在股东权利上,同一上市公司股票的持股主体拥有的权利亦不相同。

股票种类过多,流通市场分割,导致流通股股价严重扭曲,并且同一公司的的股票出现不同的交易价格和股东权益,破坏了同股同权的基本原则。对于不掌握控制权的国有股股东和法人股股东来说,既无法在股票升值时获利,也不能在股票贬值时规避损失。更严重的是,流通市场的分割导致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从而无法通过收购兼并和代理权争夺来约束管理层,并进一步导致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形成。

(二)非流通股比重过大,国有股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截止2003年末,流通股比例为35.36%,非流通股比例为64.64%;国有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比例达到40.28%,是上市公司的主导力量;法人股比例为23.41%。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比例为50%以上的公司占34.3%,法人股比例为50%以上的公司占21.8%,流通股比例为50%以上的公司占15.2%。

就单个股东而言,国有股始终处于第一大股东的地位。所有上市公司中,共有425家公司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持股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0%以上),而其中绝对控股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有367家,占存在绝对控股股东公司的86%。所有上市公司中,有779家公司存在相对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是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50%),而其中相对控股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有438家,占存在相对控股股东公司的56%。境内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公司有55家,占相对控股地位的公司有307家,一共是362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1.7%。流通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公司仅1家,占相对控股地位的公司仅7家。可见,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居于主导地位。

国有股所有者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又由于投资主体的不确定性及政府各部门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以及缺乏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使得国有股权表现为产权上的超弱控制,造成所有者缺位问题和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同时,由于缺乏对管理层的监督动力和动态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易引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另外,国有股权又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管理层往往利用这种控制关系转嫁经营决策失误的风险,侵蚀投资者和公司的利益。

(三)大股东地位稳固,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多股制衡的局面尚未形成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截止2003年末,我国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公司有425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7.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公司总股份20%以上的公司有93.28%;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三倍以上的公司有725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63.4%。可见,股权主要集中于第一大股东,股权分布极不均衡。

过度集中的股权使得股东间约束难以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基本上由大股东操纵,或由管理层控制,而没有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来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司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甚至实行家长式管理,从而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决策质量较差。

同时,中小股东对国有大股东难以实行有效的制约,企业控制权市场难以形成,无法对大股东和管理层形成外部接管的压力,中小股东难以形成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缺乏健全的经理层遴选、考核和监督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以国有股为主体的封闭型股权结构。这一现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发达国家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上市公司当前股权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给我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治理和经营机制的改善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主要问题存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

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未上市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占了60%-70%的比重,而上市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仅占总股本的30%多。毋庸置疑,这种以非流通股为主的股权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今后发展的最直接威胁。非流通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二)内部人控制严重

由于流通股比例低,中小投资者无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在国有上市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但是股东和经理人员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其不同的效用函数,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不仅损害了包括股东在内的出资人的最终利益,而且是上市公司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三)流通股占很少比例,严重损害外部治理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外部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的压力,但流通股的数量很少,公司被收购、控股和接管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这种压力也就降低了,于是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难以形成。

(四)经理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残缺与软化

在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企业经理人员一般都是改制前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并且通常是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报酬与经营业绩联系不紧密,由于国有股股权约束无力,激励约束机制双重弱化,加之外部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不完善,经理人员往往处于失控的“真空”。企业经理人员要么凭借“觉悟”和“热情”工作,要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么私欲膨胀,道德堕落,进行“利润操纵”和“信息操纵”,牟取私利。最终结果就出现两极震荡的情况,即一极是经理人员得到钱财和权利;一级是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日益下降,走向亏损和破产的边缘,且日益蜕变为“圈钱”的工具。

(五)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欠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用于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欠缺。如在股东大会制度方面,公司董事、监事产生的程序不具体,对于公司董事、监事的选举和更换,《公司法》仅规定了由股东大会行使其职权,面对董事、监事的提名程序和选举程序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在很多公司中董事、监事会的提名不规范;当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时,虽然《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诉讼,但对于提起诉讼的股东的资格问题,提起程序问题并没有做出规定、操作性不强,而且没有明确股东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使广大中小股东缺乏诉讼的积极性;缺乏以控制大股东行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表决权回避制度。在董事会制度方面,董事会与经理层的界限划分不明,董事会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制衡机制失衡。就监事会而言,虽然监事会可以实施监督,但不能直接对董事和经理采取措施,而必须通过股东大会,从而在客观上弱化了监事会的监督力。总之,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公司治理存在较大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个股东制衡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国有股的“一股独大”给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带来了种种弊病和负面影响,成为公司治理改革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③。因而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减持国有股,不仅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步伐,而且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有效监督、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见解在理论上无疑是极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有价值的。但是,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由此形成的特殊的股权结构,单由“一股独大”转变为多个股东制衡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相差不大对等持股的均衡模式,二是持股比例非均衡模式,即存在一个持股比例较大的第一大股东,其他几个较大股东可以通过持股比例之和简单多数表决投票权的限制,来达到股权制衡。现实环境下,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转变为第二种模式比较具有可操作性,也能较好地发挥多个股东的制衡作用。

另外,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看,首先是高度集中的国有股权,它缺乏人格化的投资主体,且由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代理方代理;另一方面是高度分散的个人投资者,缺乏对经营者的直接监督能力。机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它能将众多小股东的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投资实力。凭借这一优势机构投资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持被动、旁观的态度,而是不断加强与管理者的接触,直接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监督公司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并对他们形成有力的约束,促使其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业绩。正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在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的推进、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的挑战,公司治理结构的各种模式出现了趋同的趋势,其中表现之一就是机构投资者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加快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就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引入和积极培育一批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其他法人机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立上市公司内部制衡机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在已经存在监事会这一专门监督机构的情况下,又全面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并且将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能定位于监督。独立董事和监事是公司内部的两种监督力量,独立董事主要是从董事会行为是否公允、是否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进行监督,而监事会主要是从董事会和经理层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事实证明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并不像理论上的发挥作用,成了一种制度上的摆设。现在,股权结构在不断的优化,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不断改善,应该大力加强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

在独立董事方面,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由专业机构对独立董事进行评价,符合条件的进入这个人才库,上市公司提名独立董事只能来源于人才库,并且根据公司的要求,由人才库管理方将候选的独立董事以匿名方式提供给公司选择,杜绝公司与独立董事之间的暗箱操作。在独立董事的激励方面,可以成立独立董事基金,由监管部门把上市公司用于独立董事津贴的资金统一集中起来,形成专项基金。独立董事将不再从上市公司直接领取津贴,而是从独立董事基金中领取。独立董事领取津贴的多少将不再完全由公司决定,而根据其职责履行程度由监管机构来决定。

在监事方面,可以考虑监事由大股东提名,但表决时大股东必须回避,或者监事由除第一大股东之外,持有股份数达到10%以上的股东提名,然后全体股东进行表决等方式。

独立董事应在事前、事中对董事会所有议案的公允性进行监督,对特定重要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尽力制止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监事会则应对董事的决策行为、经理

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执行董事会决议行为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情况进行监督。为了使二者能够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应当建立固定的沟通机制,如举行联席会议,交流各自所了解掌握的情况和对公司运行的看法。

三、逐步扩大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建立公司控制权市场

国有股权的不流通不仅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可能受到伤害,而且无法实现股票价格的信号功能,为了建立有效的股票价格机制,应采取适当的方式逐步提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一要加快股票的流通,特别是提高国有股在有效监督下的适应流动,根据实证结果,流通股比例至少应超过50%;二要在扩大流通股比例的同时适当引入非国有股权,真正实现产权主体的多样化,如在发起人股权结构设置上引入自然人股权和其它社会法人股权(比如外资法人股权)。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实现,协议转让中通常股票的转让价格低于流通股股票价格,控制权的转移没有遵循股票价格机制进行,此外与有关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能够提高公司业绩的理论相悖的是,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公司业绩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为了建立约束公司经理人员行为的有效控制权市场,建议在三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推动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并购国有股进入上市公司;二是改善有关收购兼并的法律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司控制权市场健全发展的制度规则和法治秩序;三是构建有效的股权转让监管机制,抑制通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途径不择手段地追逐私人收益和价值的并购活动。

四、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完善的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法律法规

1993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股票的发行与交易进行了规范;1993 年12 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公司法》,其中对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上市作出了规范;1998 年12月29日,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证券法》,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法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还修订了刑法,新刑法中增列了有关证券犯罪和处罚的规定,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了大量的有关证券方面的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达300多件。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构成了中国证券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了,有些有悖市场经济规则,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有些线条较粗,不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同时,市场千变万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适用于任何发展阶段的法律法规根本就不存在,这就需要调整法律法规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2005年10月27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的一些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证券法律法规的建设在不断完善。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须遵从以下几点:一是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现有的法律法规适时地进行修改。法律法规要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法律法规的调整范围和规定内容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要认真研究新问题和新情况,适时出台新的法律。三是在法律修改之前,要推动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如对现行发行审核制度、违规行为的处罚等,

1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在法律进一步细化之前,都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熟后可以上升为法律。四是要关注证券市场的创新活动,以及证券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作好立法工作。五是要加强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彼此间立法经验的交流。

①②数据来源于前瞻网2013年前瞻网数据中心监测公报。

桂敏杰:《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加强多层级蓝筹股市场建设》,上交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③张健、杨虹:《浅议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管理观察》,2009年1月。

1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一、 著作类

1、张涛王、丽萍著:《股权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年出版。

2、汤志强著:《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3、金鑫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李源著:《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行为与代理成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出版。

5、徐鹿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济增加值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6、张涛著:《股权分置下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7、李华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8、杨勇、张岳著:《公司治理:利益创造、股权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二、 论文类

1、许小年:《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改革》,1997年第5期。

2、宫玉松:《论股权结构与控股权》,《经济学家》,1998年第8期。

3、赵增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经济管理》,2001年第16期。

4、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 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5、孟绣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10期。

6、张健、杨虹:《浅议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管理观察》,2009年第1期。

7、李莉、张晓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公司治理路径分析——以国有企业为例》,《财会通讯》,2011年第36期。

8、许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财经界》,2012年第3期。

9、Stigler .G. J. and Friedland .C:《The literature of economics: the case of Berle and Means》,《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83,26。

10、Demsetz .H and K.Lehn:《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85,93。

11、Martin .K and McConnel .J:《Corporate performance, corporate takeover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Journal of Finance》,1991, 46。

12、Harold Demsetz and Belen Villalonga:《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

致 谢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感慨万千。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我即将告别母校,告别各位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独自一人踏入社会这个大学堂。一路走来,有谆谆教导我的老师们和善良可爱的同学们相伴,求学之路丰富多彩,我亦收获颇多。

回顾四年的大学生活,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感谢您的接纳和栽培,感谢您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在这里成长、成熟。无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将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抹去的印记。当初的信誓旦旦,当初的壮志豪言,我从未忘却,您将是我最好的见证人。

15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毕业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我所有的老师和辅导员,感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和苦口婆心的劝导,及时把迷茫中的我唤醒,让我没有再继续沉沦,让我重新拾起斗志朝着该努力该奋斗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正因为有了你们,我庆幸自己选了这个专业,并爱上了这门专业,我坚信在这里学到的所有知识将会给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少的益处。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余光英老师,从最初论文选题到最后的论文定稿,余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让本来毫无头绪的我对课题有了清晰的思路,并最终完成了论文写作。在每次的交稿过程中,老师每次都非常认真的评阅,公正客观地指出了我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余老师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勤奋忘我的工作热情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以本文在内容、观点、数据方面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老师多赐批评和教益。

张雅雯

2013年4月10日

第四篇: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分析论文

一、引言

资本结构又被成为融资结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主题。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并不是其运营的核心部分,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最优化关系才是公司运营的关系。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已有上千家的发展规模,但由于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国有企业,其债务比率并不十分理想,在公司价值与公司效益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提升,业绩下滑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外在资本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优化理论的研究总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经典以及现代三个阶段的资本结构优化。其中,早期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在《企业债务与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与问题》一文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将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分为净收益、净经营收益以及传统三方面理论。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最早也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与早期资本优化理论相比稍晚。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与米勒在《资本成本、企业财务以及投资理论》一文中正式提出,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MM理论,是优于早期资本优化理论的一种存在。现代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是以经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其内部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一为由詹森与麦卡林首创的代理成本理论;其二为基于MM定理假设的非对称信息理论;其三为由哈里斯等人所提出的控制权理论。

我国在资本结构研究相对较晚,最早的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刘利与朱民在《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之谜一一现代企业资产结构理论》一文中最先提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开始对MM、信息传递以及控制等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对资本结构以及其形成原因、优化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探讨,得出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一为对资本结构经济效益的实证;其二为对资本结构最优化模型的实证。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状态

1.内部与外部融资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体上可以分为未分配利润为正以及未分配利润为负两种,业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年份为1995年至2000年这六年。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来说,1995年其内部融资为12.4%,外部融资为87.6%; 1996年其内部融资为14.75%,外部融资为85.25%; 1997年其内部融资为15.43%,外部融资为84.57%; 1998年其内部融资为13.37%,外部融资为86.27%; 1999年其内部融资为14.23 %,外部融资为85.77%; 2000年其内部融资为19.19%,外部融资为80.81%。由此可见,在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中,其内部融资平均值为15%左右,并大致呈现出递增趋势;外部融资的平均值为85%左右,并大致呈现出递减趋势。

对于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来说,1995年其内部融资为9.5 %,外部融资为90.S%; 1996年其内部融资为3.23 %,外部融资为96.77 % ; 1997年其内部融资为13.28%,外部融资为103.28%; 1998年其内部融资为10.55%,外部融资为110.55%; 1999年其内部融资为15.83%,外部融资为115.83%。可见,在未分类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中,内部融资逐年下降,并在1997年以后呈现出负增长,公司完全依赖于外部融资。

2.直接与间接融资

在公司的外部融资中,又可以将其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大体上包含股票与证券市场,通过两者来获取相应资金;间接融资则主要以银行或金融机构来获取相应资金。从2001年到2005年这五年我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情况来看,呈现出如下数据: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898.5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215.4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346.15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8.796%,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765%; 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048.14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139.79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289.54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337%,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2.644%; 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177.56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081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8587.69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888%,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3.712%;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1162.71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5263.3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11347.21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7.618%,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247 % ; 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及企业债券方面的融资额为992亿元,银行贷款增加余额为9895亿元,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为7287.63亿元,股票及企业债券融资占银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0.025%,占国有很行贷款增加余额比例为13.612%。从总体上看,除2004年受到通货紧缩影响之外,反映直接融资的股票与企业债券融资基本上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3.股权与债券融资

在外部融资中,可以分为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两种方式,在我国当前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中,长期以来呈现出股权融资较高,债券融资较低的状态,但随着融资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在2001年到2005年这五年中,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呈现出以下数据:2001年股权融资751.5亿元,占总体比重的83.64%,债券融资为147亿元,占总体比重的16.36%; 2002年股权融资723.14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8.99%,债券融资为325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1.O1%;2003年股权融资819.56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9.6%,债券融资为1358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0.4%; 2004年股权融资835.71亿元,占总体比重的71.88%,债券融资为327亿元,占总体比重的28.12%; 2005年股权融资338.13亿元,占总体比重的34.07 %,债券融资为654亿元,占总体比重的65.93%。由此可见,发展到 2005年,债券融资的比重已经从原来的不到30%发展到了65%,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暂停新股发行的政策,不足以说明债券市场受到的足够重视。另外,我国股权结构复杂、股权集中程度过大以及管理层与企业职工持股的比重相对较低等也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四、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

1.从宏观角度看

从宏观角度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与国内的经济形式影响,其与公司所做出的融资决策密不可分,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公司在融资上便会更偏向于债券融资。另外,国家政策也会对公司融资决策产生影响,如国家在2000年推行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公司的发展。

第二,金融环境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举例来说,在金融市场资金相对紧张的时期,公司长期借贷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再比如,在金融市场利率相对较高,且预期相对下降时,短期债券便会“大行其道”。在这个过程中,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利率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主要受到通货膨胀以及实际贷款利率所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影响公司的经营风险;其二,公司可能会因此丧失节税利益;其三,影响公司获得与其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第三,行业前景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公司的收人与利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负债能力,而公司所处的行业的竞争程度则会左右公司的收人与利润。如果行业竞争相对较低,公司的销售利润也会相对稳定,这种情况公司便可以大量举债,使公司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有所提升。另外,公司发展前景也会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发展前景不稳定,公司便会提升股权融资的比重,以避免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2.从微观角度看

从宏观角度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司规模与资产形式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公司中,普遍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提升公司的经营稳定性,破产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其负债水平也会相应较高,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则相反。另外,公司的资产形式也会对其融资的选择产生影响,有形资产较多的公司在企业陷人财务危机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资产出售,从而保障了债权人的根本利益,企业也因此具有较强的负债能力。

第二,公司的成长性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处于高成长阶段的公司在投资增速方面与利润增速相比会相对较高,需要运用更多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另外,成长性较高的公司普遍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为不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公司不会发行很多新股,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获取主要依托于负债融资。

第三,公司盖利能力对资本结构产生的影响。提升公司的盖利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公司的负债能力,盖利性相对较强的公司普遍不会选择低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但高收益项目的风险也会相对较大,因此,会更偏向于选择债券融资,而且,具有较强盖利能力的公司其负债水平也会相对较高。

五、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资本结构的优化主要指的是以过去资本结构的运行状况为基础,对公司资本的构成比例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其调整的过程主要以公司经营目标与公司所处环境为依托。具体的内容主要包含优化目标、最优结构、如何实现等几个方面,其中,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确定公司资产结构调整方向的关键所在。

1.定量决策方法的研究

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是以一个方面为最值标准进行资本优化决策的研究方法,当前运用比较多的主要有以综合资本成本最低、股东财富最大以及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的三种决策方法。其中,以综合资本最低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比较资本成本法;以股东财富最大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直接比较法、单目标线形规划法、概率分析法以及遗传算法等;以公司价值最大为标准的方法主要运用测算分析法与直接比较法两种方法。

2.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优化研究

但无论以上哪种决策方法,都是以一个方面作为标准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最具科学性的判断方法应在公司的资本成本及财务风险最低的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大的公司价值,因此,构建其一个多目标的资本优化结构决策是比较科学的。作为数学规划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多目标规划法以其能够有效解决各个目标之间的平衡问题已经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运用。

在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资本结构最优化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约束条件进行设置。公司作为一个经营系统,其中的构成元素非常复杂,在经济利益方面,也包括很多不确定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还债能力、股东效益以及盖利能力等。所以在对约束条件进行设置的过程中,也可以按照以上提到的这几个几方面进行。之后,需要构建相应的目标函数,如上述公式。

六、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主要对策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公司因所处行业、筹资环境、经济状态、利益划分等方面的不同,其资本结构也会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因素还是有其共同之处的。本文依照上述影响资本结构的相关因素以及优化模型,提出以下几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主要对策:

对上市公司当前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以对资本与货币市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能够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进行合理预测。之后,针对上市公司本身,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以充分预判公司未来可以得到的期望收益,还能够对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有一个大体上的评估。然后,便能够得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相关指标值,并根据这此指标值,设置出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资本结构优化模型的基本约束条件,进而构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最优化的模型,求出资产负债率。结合上述数据,便能够制定出上市公司初步的融资决策,之后根据实际要求,对融资决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制定出最终的融资决策。最后以最终的融资决策为依托,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的资本结构更富有合理性。

另外,在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融资策略的确定需要以公司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公司的外部环境为基础;在资本结构的确定方面,需要以公司中长期的发展情况为依托,将其弹性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七、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态进行了分析,得出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详细研究了以多目标规划为基础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模型,并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进行优化的主要对策,以期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合理与科学。

第五篇:A股上市公司2012年收入及利润结构

作者:刘祖悦

【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可以窥见中国经济的结构以及A股上市公司的特点】

节选自语风林博客

截止5月1日,A股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借周评我们大致梳理一下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

2012年,A股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业收入2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04%,净利润1.9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0.59%,此增速创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4563.7亿元,同比增长8.3%,扭转了前三季度同比下降约2.08%的窘境,这是保证全年盈利微增的主要原因。

具体看,包括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股在内的52家公司占上市公司总量的2%,但净利润总额1.09万亿元占2012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6.77%,仅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就达到1.03万亿元。剔除上述金融类个股后,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0.834万亿元,同比下降10.99%,再剔除房地产行业约0.19万亿净利润,同比下降19%,而若再剔除净利润增速不错的医药、消费、TMT及其他细分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就没法看了。

2013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总计实现净利润约5500亿元,同比增长10.49%,略高于去年四季度的8.3%。其中,16家上市银行一季度净利润总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

1 12.6%,占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6.2%,与2012年占比53.6%仍有上升,但个人判断此占比已接近拐点。当前16家上市银行总市值约6.175万亿,占上交所954家上市公司15.337万亿总市值的40.26%,是整个市场绝对的超级权重板块。

上一篇:法庭党支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分团校干部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