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化检验中标本误差的成因及应对措施探讨

2022-09-11

临床常规生化检验是对离体血液进行生物化学物质的测定, 是各级医疗机构为患者诊断疾病最为基础的项目。为保证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对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医学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部分。其中搞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如何在实践中把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降到最低限度, 消灭过失误差, 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必须引起检验人员的高度重视, 现从标本采送的角度, 就标本误差产生的一般原因进行分析, 以探讨减少误差的可行性应对措施。

1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 生理因素。男女性别的差异可影响某些生化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 如:肌酐 (Cr) 、肌酸肌酶 (CK) 的指标, 男性大于女性;经前期女性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略高于男性;女性在月经期, 血磷 (PHOS) 、铁 (Fe) 的浓度减低[1]。此外, 人体的机体功能和代谢水平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2) 药物因素。有些药物因药理或毒理学的影响, 可干扰生化检验结果[2~3]。由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性用药不断应用, 使药物的干扰问题愈加复杂, 许多问题正在或尚待探究。故临床医护和检验人员都应熟悉可能产生干扰的各种药物, 力求避免药物干扰性误差。 (3) 饮食因素。进食对于许多分析测定具有光学干扰作用。如进食含脂肪食物后易形成脂血, 引起脂类水平升高;高蛋白饮食可使BUN升高;碳水化合物可使血糖 (GLU) 升高较快;饮酒可使血液中的酶活力增强, 如谷氨酰转肽酶 (r-GT) 结果升高, 胆汁酸亦明显升高;咖啡因经人体代谢后对分析物产生影响, 如甘油三酯 (TG) 升高, CH结果减低[4]。此外, 某些试验有着严格的饮食和采血时间规定, 如糖耐量试验等, 如不认真掌握, 可使整个试验失去意义。 (4) 体力活动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 它对某些检验项目有显著的影响, 许多与肌肉运动有关的酶如CK、LDH、AST等都可在运动后增加, 剧烈运动可使血液中的Cr、Bun、K、KP等含量增加到25%以上[1]。若不认识到剧烈运动可使CK显著增高的特点, 可能会把最健康的人误为心肌梗塞的可疑者。

因此采集标本前,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做出必要的检验前准备的教育和解释, 标本采集应于早餐前或进食12h后空腹静脉采血 (急症例外) , 禁食时间不宜超过16h, 临抽血前勿做体力运动, 避免情绪紧张、注意某些饮食成分、不要服药饮水等。

2 标本溶血的影响

(1) 标本溶血后, 红细胞中含量高的成分大量进入血清 (浆) 中, 导致相应检项的检测值增高。例如K、ALT、LDH的浓度分布比 (红细胞/血浆) ft别为22.7、20、161, 即使轻度溶血, 也可使其检测值明显升高。但若红细胞内浓度低于血清 (浆) 浓度, 即比值

3 抗凝问题

大多因为采血困难, 血液在针管中滞留过久而形成细小血丝, 导致抗凝剂不能发挥作用。若能注意采血技术的熟练、操作规范化和动作迅速, 即可避免发生。

4 送检超时的影响

血标本抽取后放置时间过久导致某些生化成分的改变。如糖酵解而使血糖降低;红细胞中的K逸入血清使血清K升高;CO2逸散使其结果降低;血液p H值的变化;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等。如果血样同时还有微生物的严重污染及气温较高等情况存在时, 上述变化及其影响更为复杂。血气分析的血样要求从采血到检测完毕的全过程必须在15min内完成, 同时要求在严格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血样抽取、递送和检测。标本误差, 多指被检验标本在取、送过程中所引入的误差因素, 这类标本误差在标本正式检验之前即已存在。医院的生化血样在采集和送检过程中, 环节多、时间长, 给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控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质量的标本误差因素, 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宣传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重视各环节的质量管理, 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生化检测过程中标本误差产生的一般原因, 探讨减少误差的可行性应对措施。方法 对标本采集中的患者自身因素、标本溶血问题、抗凝问题、送检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以上诸因素均对检测效果产生影响。结论 为了提高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标本误差。

关键词:生化检测,标本误差

参考文献

[1] 赵辉.新编临床检验题解[M].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2:176-178.

[2] 林昕宝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J].国外医学临床生化与检验学分册, 1983, 5 (2) :41.

[3] 龚传彬.药物对生化检验的干扰[A].见:吉林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编.临床生化检验[M].1982:150.

[4] 崔之础, 冯仁丰.现代医学检验质量保证问答[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30.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探析下一篇:谈美术教学中新课程标准对高校学生积极性的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