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本原则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历史成本原则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成果。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与概括。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一篇:历史成本原则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目标性原则,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为主的思想性原则和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历史价值观为主的可行性原则;又从在字词解析中找寻历史本真、在综合分析中探索历史价值以及在整合信息中升华历史情感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细节 原则与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4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应该是传统模式下以历史教材为主的课程教育,教学人员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拓展历史细节,发挥历史细节原则以及方法的优势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率先明确教学目标,本着目标性原则来开展一系列历史教学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教学情况来说,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使得历史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十分乏味和枯燥,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厌学心理,不仅阻碍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进展,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运用历史细节,满足学生在初中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自身追求真理、探索历史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历史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实现从理性到感性的升华。在此变化过程中,可以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鉴别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拓展历史细节,坚持目标性原则,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实质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透过历史事件的表面来进一步分析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在历史细节的研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判断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历史、学习历史以及评说历史。

2.思想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各学校也在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质的教育工作,这也就要求学校及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本着思想性原则,运用历史细节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对交流、讨论以及分析研究环节,致使学生降低甚至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应将历史细节充分融入实际教学当中,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的真实状况,在丰富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值得提倡和肯定。

3.可行性原则,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当前,针对初中阶段的教学效果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坚持可行性原则,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对历史的评判能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校以及相关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应通过运用历史史料细节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在探索和分析历史史料细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探析历史事件的真实原委,可以提高自身对历史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在史论结合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具体方法

1.深入历史细节,在字词解析中找寻历史本真

针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相关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优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成效。通过对史料的引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满足学生在当前学习阶段的实际发展要求。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将历史细节应用其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来开展字词分析和解读,深入历史细节,让学生真实感悟历史知识,透过历史史料,来找寻其中的历史本真。

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程中,其详细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人物等历史状况。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针对以下史料内容进行分析和研讨:“有一位12英寸炮的炮长,手中握着拉火绳瞄准敌人,忽然之间头颅被击碎、血肉迷糊,溅到了周围的战士身上。……当镇远舰首陷于严重的火警之中的时候,曾纷纷征集志愿救火人员,来承担着看来几乎是必死的任务。”通过对以上战争情况进行细节描述,根据“头颅被击飞、血肉模糊、火警之中、必死”等诸多字眼,可以看出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当中,我国士兵具有不畏惧牺牲、英勇就义的精神,学生透过对重要字词的解读以及分析,可以进一步感受当时历史的真实状况,体会到当时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应用史料细节,让课堂教学活动回到历史本真,有利于发挥历史细节的积极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念。

2.研读历史细节,在综合分析中探索历史价值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运用历史细节于历史教学之中,能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背景,了解历史发展历程,探索历史最终结果等。针对历史细节教学,应充分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在历史细节中探索历史价值。

例如,历史教材《辛亥革命》课程中有如下内容:“这场战役,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这就是这场战争的真实价值。……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通过对辛亥革命这一史料细节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历史事件的诸多内容,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实质意义,体会黄花岗起义在历史舞台上的价值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感悟历史细节,在信息整合中升华历史情感

通常情况下,拓展历史细节的教学方式都需要围绕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来开展探究。基于此,在引入历史细节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使用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通过合理运用历史细节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能够提高对史料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总结与归纳当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认知真实历史事件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升华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当中的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当中,通过对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等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比对,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开展历史探索,可以透过对历史细节的分析,真正意识到鸦片走私给我国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历史探析:第一,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二者之间的关联。第二,鸦片贸易与签订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实质联系。第三,鸦片贸易对我国以及英国近现代发展的具体影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入历史细节,深化和完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认识到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危害,意识到鸦片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此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情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运用历史细节,积极开展在字词解析中找寻历史本真,在综合分析中探索历史价值,以及在整合信息中升华历史情感等工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志奎《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历史细节的原则和方法》,《文理导航》2021年第6期。

[2] 陈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11期。

[3] 廖石金《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5期。

(焦健,1975年生,男,汉族,吉林洮南人,一级教师,大学专科,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焦健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中把握历史概念的几项原则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与概括。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1]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是以一定的历史材料来构建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存在,最终以特定的历史概念呈现在历史文本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概念又具有承前(历史史实材料)启后(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概念教学首先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与发展性

历史事物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基于一定的历史史实而形成的历史概念也是如此。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与发展性,是指历史概念的指代既是确定的又是可以生成新内涵的。历史概念的确定性是指历史概念立足于历史史实进而对历史史实进行抽象与概括。其反映的是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它不能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创立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涵盖了秦始皇活动的时间、场所、事迹、历史评价等方面。像这样意义既定的历史概念不胜枚举,再如:汉武帝、唐太宗等。而具有稳定意义的历史概念主要界定的是比较明确、清晰的历史史实,而随着人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新发现,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其内涵又会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即历史概念的发展性。例如:“封建”这个历史概念,《吕氏春秋通诠·慎势》中记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2]

二、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

历史概念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实质上是对历史概念确定性与发展性的解读。单一性的历史概念,其是指历史概念的名称单一、意义单一、内涵单一。例如:后母戊鼎,它反映的就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又如军机处,其反映的是清朝雍正年间,为了适应西北防务的需要而设立的,由皇帝挑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地处理军务扩大到其他政务。再如,宣政院。它是指元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军民政教等事务的中央官署,其行政长官称作“国师”或“帝师”。从此,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事务的管辖。这些历史概念意义明确,所指单一。类似单一性的历史概念还有很多,例如:旧石器、新石器、科举制、宋高祖等。而历史概念的复杂性则是指历史概念的指代又具有多维性,往往关联着若干单一性的历史概念,并由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共同复合而成一组概念体系。面对丰富的历史客观存,历史概念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很丰富而非指向单一。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历史概念,其关联着:“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为抗日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等历史概念。这些单一性的历史概念组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的框架下,共同构建成了一组概念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历史概念的教学为中心,通过对历史事件、学生运动、历史文件等方面的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学生自然能够领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委。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性的历史概念不是单一性历史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单一性的历史概念或者以包含关系或者以并列关系,甚至是递进、因果关系等去建构新的复合性的历史概念。

三、历史概念的宏观性与微观性

即便是关注到了历史概念上述特性,学者、一线教师在展开对历史概念进行研究或学习时又往往会存在这样一种缺失,那就是对“历史”这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概念讨论的还不够,甚至是避而不谈。对于什么是历史?应当以什么样的研究视角去探寻历史?研究视角不同,关注的历史侧面也会不尽相同,最终呈现在历史文本中的信息也就不一样。对于历史的解读,梁启超认为“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6]。《苏联百科辞典》将历史解释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7]无论历史是“人类社会赓续活动”还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其应当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片段。然而人们在对“历史”进行概括总结时,往往只是关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如斯大林就把历史看成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如毛泽东就把历史看成是一部宏大的阶级斗争史。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关注的微观层面的历史概念就被限制在:阶级、革命、政党、国家、生产力、生产方式甚至部分历史人物的言行等方面。无疑,这样的研究视角只会是固步自封的状态。随着史学研究的新进展,在原有的革命史观基础上,史学观念呈现出“一元多样”的局面,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就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或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的史观出现,重新阐释了历史的内涵,就如有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历史的概念就不应该只是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应该从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中,抽出最本质的内容来”[8]。尽管针对同一历史史实,不同的史观从自身的叙事角度出发,最终呈现在历史文本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这不能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定程度上,这些多元研究视角应当被看成是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深化和发展。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总结,是在一定历史时空下对历史史实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厘清历史概念的上述特性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1、2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333100

3、江西省鄱阳县教师进修学校333100)

作者:邱玲玲 李康永 李鹃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原则和意义

摘 要: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教育。中学历史教材包含大量创新素材,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历史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新世纪的历史教学中大力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空间。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教学创新 创新途径

创新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课堂中探究知识的、活生生的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勉强为之,是要行之有效。我通过教学摸索,对历史教学的创新有以下感悟。一、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学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编写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史学家的观点选编的,中学历史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是多维度的,它既有史实,如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发生、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要政治经济制度的创立和演变等,又包含史论和史法,如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制度等的评价及隐含其中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实本身是客观的,史论则是主观的。因此,历史教材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教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天地。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史实的教学无疑是必要的,它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和智能的训练也是有利的,但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分析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感,并激活其创新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二、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推进创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使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排斥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辨性、挑战性与生动性呢?三、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师道尊严的长辈,而是学习的朋友式。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师生关系呢?建立“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依据基本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吸取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长处,借鉴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包含了目标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模式),而形成的创新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在这对矛盾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双方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地、紧凑地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只有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要落实学生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下工夫,变被动听讲型为主动学习型。从学习的角度看,除了获得信息外,还需要内化为自我的成果,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多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变单一性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动态教学的需要,才能真正变单向传授型为反馈交流型。四、人格培养要创新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强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极为丰富,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另外应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五、创新合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享受合作。参考文献:[1]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2]夏毅辉.试论孔子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2.[3]余伟民.历史教育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刘光磊

上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范文下一篇:铁道运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