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2023-01-09

糖尿病与慢支肺气肿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两种全球性疾病,常合并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1]。两种疾病并存情况下,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合并真菌感染,该院选取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尿病病并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1例、女22例,年龄50~80岁(61.2±3.4)岁。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专家1999年公布的诊断[2]标准: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2];慢支肺气肿的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02年版);真菌感染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糖尿病采用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控制血糖稳定。具体方法如下:普通胰岛素适量静脉滴注(12~56 U/d,可3次注射)或者口服降糖药(如:格列齐特缓释片30~120 mg/d)。此外,还需进行饮食控制并补充营养。通过沙丁胺醇与异丙托溴铵气雾剂联用来改善慢支肺气肿的病症,每日吸入3~4次,每次1~2喷。真菌感染治疗方法则是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氟康唑注射液200 mg,1次/d,首次加倍,维持静脉点滴8~10 d,之后改用氟康唑片100 mg,连续服用7~10 d。并在上述基础上对不同治疗程度的患者的痰液进行真菌培养。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菌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首位,且其中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重症慢支肺气肿多见,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病的发生与愈合受血糖控制程度及慢支肺气肿疾病轻重影响明显。这可归因于:白色念珠菌是肺部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慢支肺气肿则作为肺部常见疾病[3]。糖尿病患者在原本机体衰弱的基础上,加之慢支肺气肿,其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条件致病性菌群失调,促使白色念珠菌繁殖生长。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提高。糖尿病增加并加重慢支肺气肿患者继发真菌感染。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影响,较长的病程也致使机体消耗而体质下降易发生感染,不易恢复。同时,血糖控制程度也影响到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愈合。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组织含糖量增加,而高血糖是病原体的温床,使得致病真菌容易生长繁殖。②长期高血糖状态引起全身微血管病变,致使组织吸氧障碍,而慢支肺气肿患者呼吸道清除功能下降,使痰液潴留,导致肺部反复感染。二者协同作用下,致病真菌易生长繁殖并引发感染。

慢支肺气肿,因肺功能下降,机体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息中,食欲受其影响而进食减少,进而胃肠道功能受损,蛋白消耗大却合成少,往往呈现机体白蛋白水平降低的趋势。血浆白蛋白虽是主要作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也是参与机体免疫活动所必需的基础物质。故此,由于慢支肺气肿引起的白蛋白水平减少能够造成自身免疫力下降,很大程度上易致真菌感染并有碍疾病痊愈。

总之,了解并掌握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的真菌感染相关临床特点对于今后科学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首位。其中,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及重症慢支肺气肿情况下,感染白色念珠菌概率较大;表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慢支肺气肿的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慢支肺气肿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病的发生与愈合受血糖控制程度及慢支肺气肿疾病轻重影响明显,此三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糖尿病,慢支肺气肿,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 刑业政.肺结核合并糖尿4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41.

[2] 王晓华,黄鹏.COPD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20.

[3] 董涛.糖尿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46.

上一篇:论分娩镇痛在产科临床中的作用下一篇:酒店管理专业“融入式”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