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实践: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双重视域

2022-09-11

意识形态, 多显现于思想领域, 对意识形态的思辨无疑是理论建构的重要表现, 但其绝不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单独发生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意识形态是历史科学和政治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无疑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任务。对马克思而言, 意识形态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内容, 其直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随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不仅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建构, 而且在实践领域指导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观念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

众所周知, 纵观马克思理论发展的全过程, “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全面论述。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却并非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始终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正如意识从来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青年马克思在其人生从事的第一份职业——《莱茵报》时期, 首次在思辨的世界中碰撞到思辨所不能解决的物质利益问题 (《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 。此时, 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 对马克思而言, 黑格尔式的“精神主体”所提供的观念领域思辨的自我运动逻辑已经不足以解决现实世界所触碰到物质利益问题。意识形态, 这一旧哲学所诉诸的认识论建构, 在解释世界之后, 却无法真正改造世界。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 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 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 那么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 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 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 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 也就是说, 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 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1]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 意识形态批判沦为纯粹观念领域的“精神变革”, 现实是游离于观念领域的微不足道的修饰或补充。但这种纯粹思想领域的“精神变革”一旦遇到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 立马被打回原形。对世界的改造不仅没有真正展开, 反而对世界的解释也陷入空中楼阁式的抽象建构。

因此, 《莱茵报》之后, 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 在马克思这里开始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意识形态批判, 作为一个显性的认识论问题, 其恰恰是与隐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相关联的。批判本身并不是理论问题, 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问题。人类社会并不存在简单、抽象的意识形态问题, 意识形态批判所涉及的往往是复杂、现实的社会实践问题。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仅只是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外在视域, 若想彻底探究这观念背后的深层内涵, 必须从观念视域转入实践视域。但在转入实践视域之前, 观念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批判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 无论是之后的《德法年鉴》时期, 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观念视域批判都从纯粹的哲学思辨延伸到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观念的批判依然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主要形式, 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2]意识形态, 这一观念的理论或思维, 对其的批判, 自然离不开观念领域的探讨与研究, 但对其观念领域的批判必须紧紧围绕实践领域而展开。观念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批判无疑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沿阵地, 但无疑, 这远远不够, 理论的批判不单单是为了理论的逻辑建构, 其更重要的在于理论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现实指导, 即“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

二、实践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 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 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4]这一考察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 把意识形态归结于人类社会实践。因此, 对意识形态观念领域的批判必然归结为对实践领域的人与物的考察。实践领域的人与物, 无疑是观念领域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 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 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意识形态, 从新的历史观出发, 其根源于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 因此, 如果说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观念视域的批判是一种以理论建构为依托的学术探讨, 那么实践视域的批判, 则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把批判的对象从抽象的概念深入到具体的人或物。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观念视域之外, 表现为对人类社会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判。这种批判以观念视域的批判为前导, 一步步从观念走向实践, 再回到观念。

从天上到地下, 对天国的批判往往是通过对尘世的批判而实现的。对观念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亦须通过对实践视域的批判来实现。而需要我们确认的是,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 并不是纯粹的观念现象, 而是通过观念抽象出来的社会结构。因此, 实践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在马克思这里, 直接地反映为对无产阶级政权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 最现实的实践活动即为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因此, 对意识形态实践视域的批判, 是在新的历史观下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一种认知。意识形态这一“历史假象”并非是对一种观念形态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一种历史批判。于此, 意识形态在实践视域的批判, 直接地反映为理论在实践领域的二次革命, 理论唯有在实践中真正说服人, 才有可能在观念中进一步确立并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其既是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确切反映, 又为之服务。所以, 意识形态的实践视域批判, 集中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再次革新。这种革新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政权组织形式的变革。如果从意识形态所特有的上层建筑表现形式来看, 社会政权组织形式, 无疑是与其最具关联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来讲,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在根本上影响着社会政权组织形式及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发展。因此, 对意识形态实践视域的批判, 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批判, 一方面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政权组织方式的批判。两者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意识形态在实践视域的批判。于此, 马克思所处时代意识形态的实践视域批判集中反映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批判。

三、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社会

思想或观念的历史总是根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历程。历史不会终结于思想或观念的自我意识中, 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物质结果和一定的观念形态。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从根本上而言与当代社会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等密切相关, 其是多重社会实践的复杂反映。如果说, 以往人类社会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多表征着一定的政治组织意蕴, 那么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或观念则更多地表征着商品生产活动的烙印。意识形态, 尤其是在人类政治解放实现之后, 在人类解放的未果道路上, 观念与实践这一意识形态的双重视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境况, 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始终是人类社会主体活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

确切地讲, 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已不是与阶级斗争直接化等号的带有阶级烙印的社会革命, 意识形态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客观评价。具体来讲, 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一种社会存在, 艺术、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甚至科学技术, 这些观念的意识, 在社会观念领域已不是单纯的理论探讨, 而是社会机构和社会实践中在观念领域存在的意识群, 其不是意识一般, 而是关于社会实践的新反映。这种反映在其现实性上直接地与社会存在相关联, 并表现出一种碎片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因此, 观念领域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此, 其意义并非对其逻辑虚假性的批判, 而在于对其是否实现人类政治或社会革命的前进性目标而言。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 于当代而言, 其意义仍然在于马克思所提及的人类解放或改造世界。只是就改造世界或人类解放的阶段性而言, 当代社会观念领域意识形态所表现出的新境况决定了意识形态批判在观念领域的新思路、新方向。即观念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批判在当代一方面表现为观念领域对现存社会存在的反映, 另一方面表现为观念视域下对意识形态这一社会存在的批判性建构。观念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批判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较于观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 实践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在当代依然是观念领域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基地。当代社会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造就了实践领域社会存在所表现出的人类活动的高度物化。当代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的同时, 也带来了人类社会交往的“物化”境遇。于此, 意识形态实践领域的批判与过去相比, 其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实践领域围绕资本批判, 展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批判。其批判内容涉及面广, 辐射度大。意识形态这一表征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倒影, 已经开始逐步突破理论术语的藩篱, 世俗化、日常化、符号化挤压着意识形态在观念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一步步向实践领域趋近。因此, 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于实践领域而言, 其在当代有着不同以往的新境况。

四、结语

意识形态批判, 在马克思全部理论当中有着其特定的原初视域。无论是观念视域还是实践视域, 意识形态批判于马克思而言都在于对人类社会改造世界问题的批判性解答。意识形态批判不是纯粹的观念批判, 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科学分析和理论建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 意识形态批判总是在观念与实践中相互交叉, 没有脱离实践的观念, 也没有脱离观念的实践。观念视域的批判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理论表达, 实践视域的批判又最终通过观念的建构来结束。故, 意识形态批判, 观念与实践, 两者作为不同形式的社会存在, 以不同的方式表征着意识形态批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在当代社会以全新的姿态发挥着其在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摘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在观念领域, 其是对统治阶级意识的观念上层建筑的理论思辨;在实践领域, 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境遇的革新探索。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 从来不是一种纯粹、抽象的形而上思辨, 其源于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剖析, 落脚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 意识形态批判于马克思理论而言, 都始终包含着改造世界这一核心要义。所以,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 须从观念与实践双重视域全面展开。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观念,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3-26.

[2] 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

[3] 姜涌.哲学的世界化——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选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59.

[4]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原初视域[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 2016, (6) :29.

[5] 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日常生活化[J].太原:理论探索, 2015, (7) :55.

上一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高等数学中的实践探讨下一篇:以“六大精气神”、“十种力量”精心打造名校特色——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创新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