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律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企业发展规律范文

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的规律

分析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的规律2010-03-03清华领导力培训《中华论文协会》

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有战略性。企业无论大小都在积极寻求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只有理清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企业自身能够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中小企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有战略性。企业无论大小都在积极寻求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只有理清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企业外部和内生的约束,才能使企业自身能够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报告,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出口额已占到全商品出口额的68%;全国65%专利是中小企业获得的,市场上80%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中小企业。2006年中小企业共吸纳了4.3亿人就业。

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中小企业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结构雷同,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意识淡薄;在协调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发展不足,在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对优势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成长的相对劣势却被进一步放大,使一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就受困或者倒闭。

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一般规律

企业发展是企业实现内在素质的提升、企业外部价值网络的形成与优化的过程。一个有成长性的企业可经历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化阶段、合作阶段五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开始面临的是资金链问题或产品的问题,甚至没有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在企业成长的中后期主要是解决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管理问题这三大问题。只有认清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才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措施化解中小企业的成长中的约束及防范落入成长的“陷阱”。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措施选择

(一)扬长避短,正确定位

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力在细分的市场中选定目标对象,创造时间优势、低成本优势以及产品或业务差异化的优势,在大企业瞧不上眼的小产品、小业务、小市场容量的产品或聚集企业有限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把分散的组织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紧密连接形成一个供应链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为锁定的目标顾客创造更好的服务。在产品开发上要踏准市场节拍,应掌握市场“时间差”、寻找市场“空白点”、突出产品“个性化”,并适时推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同时,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注意选择和改善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应特别重视这一问题。这样,中小企业不仅没有生存危机,而且还可能得以壮大。

(二)与相关企业形成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每个企业应突出主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同业或异业间战略联盟,形成资金、信息、技术等合力,实现资源互补和共同营造竞争优势,减轻或避免不正当竞争,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整体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当然,所形成的战略联盟要逐步提高联盟构架的融合度,构造共同理念和加强联盟的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也可加入企业集团,参与社会专业化协作,在取得“生存权力”后逐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造就并分享企业集团内部共同的“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

(三)适时进行管理制度及体制等方面的创新

1、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吸引机制。企业领导者在及时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的同时,做到:(1)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结合起来,从实际需要引进、重用后来加盟的人才,优化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打造卓越团队和管理优势,促使企业的决策、执行机构的人员构成适当变化;(2)企业要多途径建立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努力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工作环境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以利于企业的稳健运作和保持企业成长的持续性及减少断裂期;(3)积极有序培育可吸引、留住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与作用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上下一致的价值观价值观、目标和信念,注重人的素质提高与才能的发挥,正是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打造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同时,在企业日常工作中要及时解决职业经理人和家族成员或企业创业元老的冲突问题、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文化的冲突等问题。

2、对管理制度进行变革。随着市场的日趋规范和竞争台阶的提高,传统的财富机会来源已经不复存在,企业领导者应改变传统管理思想所构成的成长障碍和管理上的固执及行为惯性,结合企业所积累的资源不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个人突破、市场突破、组织突破和文化突破。毕竟企业领导者对行业发展的洞察力、在业界的影响力、对员工的凝聚力、对公

司的运作能力等等因素都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命运。(1)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企业所有者应改变原来“一把抓”的做法,让专业人员进行业务主管,使这些职业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权利更大一些。企业创业者重点侧重于企业发展thldl.org.cn现状战略的研究与思考,而对业务企业发展现状仅发表指导性意见。(2)建立和规范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手段。根据发展需要,把全面质量管理、看板管理、零库存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采用专业化管理。(3)建立富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塑造并适时提升团队精神。(4)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竞争需要的营销网络和营销理念。在细分市场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采取有效营销方式来参与竞争,努力做好树品牌、创名牌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或创新精神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力的强弱。企业快速成长或做大后,应在企业的最高层的管理者、决策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的结构,使得这个企业能够按照它的目标有效的发展。

3、适时进行产权分离,确保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在产权方面,企业特别是那些私营企业的领导层要懂得“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的辩证关系。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建立适宜的人才激励机制及薪酬体系,还依赖于企业产权制度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对于那些已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在原有的管理机制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或核心员工特别是后来的核心员工已不再满足于工资和奖金报酬时,为了把核心员工留下和防止核心员工出现不忠诚现象,应以部分产权作为更高层次的激励,才能逐步突破企业发展现状的窠臼。投资伙伴的产权清晰,可消除投资伙伴心理上的“黑箱”,形成对高层管理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随意性决策和管理,解决导致中小企业长不大的瓶颈问题。

(四)对企业运作实行战略管理

1、精心筹划企业未来,合理选择企业成长的战略。根据发展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发展现状整体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规划后,改变经营思维模式,积极在变化的发展环境中寻找发展机遇和规避风险。成长、稳健快速地成长是中小企业必然的追求。而企业发展现状的成长不仅表现在短期获得能力的提高,而且体现在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经营素质的改善、企业整体规模扩大以及业务增加等方面。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走企业内部自我发展的成长;另一条则是通过并购以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加或多元化经营来扩大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增加的成长。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1)处于创始期的企业,因其尚有极大自我发展的空间,企业各种能力尚在发展形成中,其经营领域内尚没有值得成为被并购的目标或对象,也不具备收购别人的能力,应通过企业内部发展实现成长。比如,采取名牌战略、塑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成本管理等方式来实现企业成长。(2)已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已拥有业已证实符合自己核心能力和发展特性的业务,且此业务已具相当规模,但仍需大力拓展和快速地增长以巩固其领先地位;当自己企业的核心能力有相互补充可实现有机结合的新的经营机会和目标出现时;当所处行业面临重大的技术、经济、经营环境和法律变革时;当所处行业的竞争者普遍重复投入等情形时,企业应通过并购来实现成长。不过在选择并购来实现成长时,要对经营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结合自己的实力和专业特长及业务需要确定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与并购对象的员工和管理层进行沟通,及时消除员工离职因素,稳定并留住多数特别是并购对象的核心员工。并购成功后,要承认并尊重与并购对象之间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经一段时间内部整合后,再对症下药,切忌产

生赌博性的思维。发展战略清晰可减少中小企业在成长中的震荡。企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取决于企业家的眼光和对未来的期望值。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没有非常清晰的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考虑,更多的是看准了某个行业或者某些产品的发展前景。积极提高企业成长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差异化和价值创新打造品牌,并尽量做到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发展整合能力。

2、制订合理的企业竞争战略和选择适宜的经营策略。企业应结合经营环境,灵活运用SWOT分析法、竞争基准法、波士顿顾问团矩阵、业务实力矩阵、价值链分析法等来制定本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要控制成本动因,构建企业价值链,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五)重视经营信誉及危机管理

当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障碍中,有些是因经营信誉问题引起的。如果没有处理好所遭遇的危机,就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企业相关的领域出现连锁反应。这就需要中小企业重视经营信誉及危机管理。经营信誉不仅是客户对企业过去经营行为的总结,也是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经营道德等的综合表现,更是企业经营者创造未来的无形资产。

因此,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有清晰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在经营活动中要遵守行业理念及产品观念,注意解决企业营销活动中诚信缺失问题和强化危机管理,以诚信树商德和用信用打造企业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多客户以及从业人员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有稳定的市场和发展能力;在进行生产经营、资本经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维护合伙者、从业人员及经销商的正常利益,另一方面要透过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提前做出各种可能的危机的应对策略,并尽可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减少相关危机给企业产生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得到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荣.关于构建和谐的企业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5(15).2、朱志伟.浅谈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及薪酬体系[J].国有资产管理,2005(4)

第二篇:论如何利用企业文化的传播规律促进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

论如何利用企业文化的传播规律

促进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传播规律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作为一套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意义符号对人的精神塑造和行为指引。企业文化传播具有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传播场共振律、传播对象扩散律、传播行为模仿律、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以及传播主体与受众对立统一律,在企业文化传播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企业文化传播形式迭加效果倍增律

企业文化传播形式的有机组合和迭加,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效果量的迭加,而是质的倍增.企业文化传播方式迭加是一个无限制的扩大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优化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所产生的价值能量呈几何极增大。建立企业文化传播模式,是遵循这一传播规律的最好表现。通过传播模式,把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形成传播形式的迭加,就能确保企业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比如,企业文化开放式公域传播模式,以展览形式为中心,迭加了培训讲座、文娱活动、影视展播、歌曲舞蹈、仪式典礼等多种传播形式,取得了倍增的传播效果。其中,展览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图文资料、视听影像、文艺活动、教育讲座、实物展示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知识追求、娱乐等需求。图文资料包括各参展企业精心设计的展板展示,以及室内展厅陈列的300余件精美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主办方还编写了相关宣传材料,分期向公众免费赠送。有的企业专门拍摄了企业文化专题片,在展示现场循环播放,声像影片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体会企业的文化,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主办方在展览同时,举办了3场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邀请著名专家深度剖析企业文化,成功企业家介绍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等,提升了公众和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理性认识。主办方还组织了数场文艺演出,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展示企业文化。歌曲、小品、舞蹈、诗歌、乐曲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企业文化传播。

2企业文化传播场共振律

根据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在社会文化场之下,企业内部还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场。现代工业社会,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由于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的生产力状况,代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状况,所以它所蕴育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反过来,由于企业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范畴,社会文化的面貌又会对企业文化的建构产生影响,中华民族优良的社会文化道德传统,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而某些拜金、功利、欺诈的社会不良风气,则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

不利影响。企业是一个天然的耗散结构,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必然包含文化信息的输人输出,企业文化场与社会文化场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具备潜在的共振效应,如果运用得当就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借助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使企业内的企业文化场与企业外的社会文化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叉范围内的共同场,实现传播场域的共振效应,促进两个不同文化场之间的良性循环交流,发挥企业文化传播的最大效果。

3企业文化传播对象扩散律

早期的企业文化传播对象,仅仅集中于企业内部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实施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现代管理方式调整的趋势,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以全体员工为中心,因此,企业文化传播的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员工,每一个人都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对象。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促使社会大众和企业家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之所以存在,并不是为了赚钱盈利,而是为了承担社会的责任,企业担负着社会使命、经济使命和文化使命三项历史重任。企业的社会使命在于塑造社会的面貌;企业的经济使命在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造财富;企业的文化使命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力水平,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由于意识到这三项历史使命,企业认清自身作为社会构成细胞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开始将企业文化的传播对象,扩展到包括社会全体公众在内的更广大范围,以发挥企业在塑造社会文化面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4企业文化传播行为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在重复某种东西,客观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模仿。相互模仿的个体所组成群体的综合就构成了社会,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模仿,人们借助模仿而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文化的传播。塔尔德提出三种模仿规律,距离律、方向律和插人律。个体在群体中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行为,称之为距离律;群体中的底层模仿高层,弱势模仿强势,称为方向规律;当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互斥行为时,个体选择一种行为取代别的行为,称为插人律。企业文化传播基本遵循模仿律,企业向员工提供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模式样本,供员工参照模仿。如果员工选择和保持与企业文化标准不同的模仿模式,就会与企业或他人产生对立和冲突,此时,企业就需要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引导员工改变模仿对象,实现与企业的和谐一致。距离律导致企业文化的横向人际传播,方向律导致企业文化的纵向正式传播。在企业文化传播中,企业必须遵循传播的行为模仿规律,促使员工、公众选择与企业文化一致的模仿行为模式。

5企业文化传播程度与企业文化风格关联律

企业文化的传播推广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重视程度及传播活动方式的选择实施,还取决于企业的文化风格。企业风格就是企业的个性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上野明认为,“正如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样,企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或独特的性格,这些独体的性格可称为企业风格。”企业风格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外在表现,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如保守型的企业风格、开拓型的企业风格、张扬型的企业风格、开放型的企业风格、内敛型的企业风格、稳健型的企业风格、活跃型的企业风格、经验型的企业风格、慎重型的企业风格等,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传播

的程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开放型、活跃型的企业风格,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与企业文化传播的要求锲和一致;而内敛型、保守型的企业风格,低调处事,具有较强的文化内倾性,不易主动进行企业文化的扩散传播。任何类型的企业文化都需要传播,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先进管理作用,但是,由于文化风格与传播程度的关联律,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传播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企业风格,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与企业风格保持一致。

6企业文化传播主体与受众对立统一律

对立统一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使得它们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同时,矛盾双方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具有统一性,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企业文化传播中,同样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传播主体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所倡导的价值观,渗透到作为受众的员工价值系统中,用新的行为模式去改变员工原有的行为习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赫尔曼(1987)认为,人们对习惯有很强的依赖性,习惯是人保留行为的最根本模式,人们倾向于生活在一个习惯的世界中,用习惯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产生行为,维持现有的安全状态,恐惧习惯改变后可能出现的混乱。当企业企图改变员工已有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时,必然会受到员工的抵制,产生激烈的对立矛盾。但是,企业与员工两者又不可分离,如果没有了作为受体的员工,企业这一传播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借助说服、鼓励、渗透、倡导、诊释、讲解、教授、宣传、强化、实践、惩罚等各种方式,促使员工改变态度,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当员工完全理解消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之后,又会通过自身的行为活动和人际交流,强化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黄河涛.企业文化学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经济发展的规律

经济的发展规则

闽侯供电局成立于1970年7月,前身为闽侯县电力公司,1993年3月整体划转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现为省电力公司直属直管的二级供电企业,是福州电业局的二级局,主营电力供应,担负着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供电任务,负责闽侯县范围内电网的规划、建设和供电管理,供电面积2136平方公里,现有电力客户26.6万户。

闽侯供电局现有职工700人,设有5个职能部室(办公室、发展建设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和2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安全运检部(检修(建设)工区)、客户服务中心‟,下设7个中心供电所。现拥有35千伏变电站3座,7条35千伏线路72.2公里,162条10千伏线路2133.8公里,配电变压器3695台,配电站所26座,形成覆盖闽侯全县地域的供电网架。

近年来,闽侯供电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一强三优”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全力服务闽侯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132天;售电量达21.73亿千瓦时。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第六届至十一届省级文明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单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先进集体;省电力公司县供电企业文明单位、人力资源工作先进单位、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并实现全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两连冠三免评”的佳绩。

站在创造辉煌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上,闽侯电力人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勇往直前的豪迈激情,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再谱“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建设的新篇章,为闽侯和谐发展扬帆助力!

第四篇: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实现南江突破发展

罗尚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基本遵循着“承传•创新•发展•升位”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靠生物力、文化力、创造力,支撑和推动其不断发展和进化,这在本质上就是人们所说的与时俱进,就是在承传中的创新,在创新中的发展,在发展中的升位,在升位中再传承。我们必须把握“承传生存,创新进化,发展变异,升位传承”这一规律,想得到,做得到,见成效,实现南江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一、坚持扬弃,承传精华

承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我们要善于总结发现,勇于自觉承传,多找路子,多想点子,多搭台子,在加快南江突破发展、创业创富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大力承传南江精神,充分利用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生态资源,努力实现南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承传南江精神,弘扬中华美德。实现南江崛起,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发扬和光大南江精神。首先,要大力承传 “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创新争先、不胜不休”的南江精神。其次,要大力承传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信仰,有激情,能吃苦,能奉献,坚持集体至上的自我牺牲精神;能创造财富、改变生活、改变社会、造福人类、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第三,要大力承传南江儿女忠厚实在、朴素踏实,热情好客、古道热肠,诚信为本、以诚待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的纯朴民风。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江儿女永远向前。

(二)承传良好基础,提高发展起点。南江具有政令畅通、团结奋进、宽松和谐的良好政治基础;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强劲的良好经济基础;具有教育质量高、生态文化浓的良好文化基础。县十一届三次党代会报告落实了惠民

“八大工程”、“富民八大重点”、“为民八大举措”,为南江突破发展夯实了基础,提高了起点。

(三)承传良好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南江的矿产、能源、加工、绿色、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化良性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特点突出、优势明显,拥有光雾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字品牌;是“中国红叶之乡”、“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南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足够支撑。

二、另辟蹊径,推进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南江要发展,不能总跟着发达地区走,应结合南江的经济特点另辟蹊径,创新理念、思路、举措,大力发展好新型工业、新型城镇、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

(一)创新理念,敢破敢立。只有理念的创新,才能催生事业的发展;只有思维的超前,才能引领发展的超速。南江在抢抓机遇、突破发展中,务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八破八立”。破除盆地意识,树立前沿意识;破除内陆意识,树立开放意识;破除休闲意识,树立爬坡意识;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干中争、在争中干的理念;破除笑穷不笑脏的消极思想,树立穷也要有精神的观念;破除小富既安“满”的思想、因循守旧“僵”的思想、不思进取“惰”的思想,树立奋发向上、富而思进、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破除“贪多求全”的观念,树立特色取胜的理念;破除“求稳怕乱”的山区观念,树立“冲、冲、冲”的特区理念。

(二)创新思路,一以贯之。思路决定出路,好的思路能使发展健康、协调、加速。南江在发展中就是要进一步深刻理解思路的内涵、特点、作用以及影响思路的因素,结合县情以全新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思路,为未来的南江勾画宏伟蓝图。一是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稳定抓党建、落实抓班长的发展思路不动摇。

二是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南江的知名度,扩大南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拓展发展平台。四是科学管理好、充分利用好优势生态资源。

(三)创新举措,奋力爬坡。立足南江发展优势,多谋长远发展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做垫背的事、创新实实在在的举措,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促进实实在在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一抓调研。调研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开拓视野。继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撰写一批有分析、有见解、有思路、有举措的调研文章,为县委制定突破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提供参考。二抓亮点。好的示范亮点(北极南江黄羊、长赤翡翠米、下两云顶茶、桥亭山核桃、兴马金银花),不仅成为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样板,而且在辐射周边、示范带动整个南江发展等方面展示着强劲的生命力。因此要继续抓住亮点,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捆绑资金保重点”的思路,全力打造特色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示范带,打造特色生态产业示范新亮点,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三抓改革。探索工作新方法,拓宽工作新领域,创造工作新载体,创新工作新机制,促进行业联合、部门联合、产业联合、乡镇联合,形成规模,加快发展。

三、敢于突破,科学发展

南江突破发展要害在绿色,根本在产业,关键在规模。必须紧紧抓住“十一五”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处在西安经济圈、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包围之中的地理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突破发展。

(一)以人为本,谋求发展。为什么有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搞不好,产业发展不起来?那就是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没找准。因此必须真正树立为民观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南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来想问题、做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真正掌握老百姓到底想的啥子,需要什么,为我们的工作确定方向。二是相信老百姓、依靠老百姓。只有充分激发老百姓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充分依靠他们的自身

力量,我们的工作才好做,才有效。三是为老百姓办实事,造福老百姓。尊重老百姓的选择,结合实际,办理实事。只要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坚持为民发展,很多问题就可以把握好、运作好,我们的工作也就能得到全县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南江突破发展才有希望。

(二)好字当头,加快发展。南江在加快发展中出现了如水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矿产资源被浪费等一些问题。所以在“好”字上做文章成为南江当务之急,把“突出好、追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的全过程。好字当头,一要更多地注意在经济增长中强化“好”的指导思想,更多地注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二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要着力于条件的改善,着力于规划的制定。把“好”字当头的指导思想在南江发展、建设中更有力地体现出来。

(三)统筹兼顾,突破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推进南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力争“四个率先”:在经济运行质量中率先提高;在资源集约利用中率先集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率先推进;在产业规模上率先扩大。同时,在抓好惠民“八大工程”“富民八大重点”的工作上实施“三大突破”:不断完善规划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科学规划的新突破;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新突破。推动南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有为有位,升位传承

树立有为方有位、有位更有为,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的意识,在有为中升位,在升位中传承!

(一)爱岗敬业,有为方有位。在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淡泊名利、冷中求热 ,迎难而上、主动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就。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二是我们的工作大有可为,坐热冷板凳,都要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争取上级领导支持,要锲而不舍。三是做到工作主动化、特色化、亮

点化。理念要新、思路要宽、执行要力、成效要显,开创新的局面,用新的业绩来彰显我们的地位和价值。

(二)团结协作,有位更有为。坚持多读书、善思考、勤践行、行感恩,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有位”中扎实“有为”。切实抓好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砌底解决“四难”问题,建设和谐活力新农村。集约发展宜居小城镇,着力打造山水景观城。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结合地方丰富的绿色资源,举全县之力,继续成功举办“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推动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充分利用红叶节活动的大好时机,抢抓商机,以节会友,以节招商,极大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强化服务,升位再传承。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服务上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服务、抓产业、抓发展上来,更好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有效地采取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努力提升新型工业、新型城镇、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品位。做到大为创大位,大位更有为,促事业大发展,让百姓更满意!

(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第五篇: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是人的能动的创造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是决定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总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总是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活动的规律。人们的具体活动千差万别,但并非是纯粹个别和偶然的,而是在偶然

之中隐藏着必然,在个别之中包含着一般,在表面不重复的现象背后,有着一定的规律在重复地起作用。在现代西方,有些思想家极力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其理由就是,在他们看来,只有反复出现的东西才能形成规律性,在自然界中,相同的事件反复出现,因而存在着规律性;在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东西,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事件都是个别的、不重复的,因而不存在规律性。例如,波普尔就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社会历史没有规律”。这种点,实际上是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确,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会重复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重复其中的偶然因素。波普尔看到了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差别,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又夸大了这个差别,以至于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则是错误的。这说明,他并不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不理解社会规律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又是和人的意识的作用密切相联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这一特点是和前一个特点融合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的意识支配的,人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问题在于,同一社会的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是一样的,而

是多种多样的,常常又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意图、目的和动机,有的是能够实现的,有的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有的似乎实现了,但实际的结果却又和预期的不同。这些情况表明,人们的意图、目的和动机,并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背后还有支配的力量,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要想使自己的意图获得实效,就必须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或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或抹煞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蛮干和唯意志论;二是只强调社会规律的作用,根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在对待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上,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第三,社会发展规律归根到底与人们的利益密切联系。利益是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中产生的,它是人们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保

障条件。在各种利益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决定其他利益的基础。“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在社会活动中,“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利益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范畴,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发展规律总是要涉及和体现人们的利益,在阶级社会中总要涉及和体现阶级的利益。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在客观上有利于先进的革命的阶级,而不利于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在社会发展规律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中,必然要引起人们之间、阶级之间利益上的矛盾。例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解放,因而不利于资产阶级而有利于无产阶级,这就必然引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因此,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任何人、任何阶级都能如实地反映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只有自身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一致的人们和阶级,才能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无私的革命阶级,按其根本利益而言,是与社会发展规律完全一致的。一切追求社会真理的人们,要真正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别的立场上。第四,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由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其中每

个社会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贯串于它们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也就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有些规律虽然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或者是某几个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但它们总是具体地依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和客观条件,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特定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还有不少规律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随着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它们就让位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历史时,就要注意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不仅需要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应该研究和把握它在不同的过程或阶段上的具体历史特点,研究和把握各个过程或阶段的特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所揭示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又是分析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则,误解为可以脱离具体历史过程的抽象公式乃至先验原则,不顾具体情况,到处生搬硬套;另一方面也不能片面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性,而否认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离开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都是错误的。

上一篇:清真食品调香范文下一篇:企业融资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