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2024-06-25

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共8篇)

篇1: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甘肃省定西市曾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上世纪末,定西借助国家的扶持,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了整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奋斗目标。为了在此基础上加快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定西市委、市政府遵循规律,统筹发展,提出了“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发展思路,即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努力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遵循生态规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改造和征服自然,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导致定西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群众的温饱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近年来,定西遵循生态规律,注重将自然条件的劣势转化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按天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地上籽食作物扩地下根茎作物,压低效作物扩高效作物,着力发展与气候特征相适应的优势农作物,如马铃薯、中药材、草畜、花卉、食用菌等。农民在顺应自然的农作物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惠,一改过去开荒种田解决口粮问题、铲草砍树解决燃料问题的做法,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使自然生态得以恢复,生态涵养和资源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遵循市场规律,统筹城乡发展。多年来,由于定西一直把发展的立足点较多地定位于抓农业上,对工业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致使产业结构失衡。即使在农业内部,也没有摆脱就粮食抓粮食的思维定势。这种做法,既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又拉长了定西解决温饱问题的时间。2000年,定西提出,依托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促进工农业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使定西在保持工业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快农业发展方面,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过去,定西集中精力摆脱绝对贫困,对如何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定西顺应时代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提高群众素质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转向优质服务、亲情操作和依法管理阶段,初步实现了稳定低生育的目标。城镇建设开始步入以定西市区为中心、各县县城为骨干、农村小城镇为支撑的梯次型发展格局,成为聚集工业、繁荣第三产业、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改变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凝聚力弱、致富能力差的现状,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初步走出了一条抓基层党建促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定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仍处于欠发达阶段。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规律,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遵循生态规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除了巩固和扩大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从劣势中挖掘优势,把传统、原始、无污染作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向往绿色的需求,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在遵循市场规律、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坚持用市场思维指导经济工作,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开发那些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名优产品。在遵循社会规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适应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要求,运用“双赢”思维,依靠有良好回报的项目引进人才和技术,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同时,切实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创造人力资本优势,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得到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篇2: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鹤岗市二十一中 刘悦华(政教心理五班)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根据市教师进修学院的有关要求,本着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快乐与成功的办学理念,经研究决定我校将以陪养学生自律品质为基点,探索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自我管理之路,以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理论探索

自律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品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认为,管理是个体管理与群体管理的统一,个体管理是群体管理的基础,个体的管理状态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管理功能。然而,不论是个体管理,还是群体管理,都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我们知道,人具有独立意识,具有高灵敏度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能动创造力,同时,人的生命和情感是有周期性的,认识过程也是有规律性的。如何依据这种运动周期和思维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逐步达到自我完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外在的社会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觉接受、亲身体验、实际应用,并转化为内在的坚定信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进入中学后,随着身体发育成熟,抽象思维日益发展,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似乎突然发现了自己,对自己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兴趣,经常关心自己的相貌、身材、智力、品德、性格、人际关系、个人前途等。他们已能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随年龄增长也能从政治、思想和人格上来分析自己,甚至能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不用功”、“管不住自己”、“长得太矮”、“胆子太小”等。他们希望具有一个独立的、不为成人所了解的内心世界。这种“成人感”使他们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要求成人理解、信任,而不是过多的“保护”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逐渐确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愿望越益迫切。

三、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得出每个人都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渴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这种愿望将更加迫切,因此,怎样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通过自律活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律行为,将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要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口号”式的教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那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自律的内涵,坚持面向全体,激励为主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从评比自律“星级班级、星级学生、星级家庭”入手,将活动脚踏实地、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组。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合作;教导处负责具体活动的总体安排,班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创新,做到事事有人抓、项项有人管、件件抓落实。

(二)以自律“星级班级”的创建为目标,优化班级管理模式。

以往的班级管理,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有千头万绪的工作无从下手,学生总是在被动的位置,得不到主动的发展,往往是“压下了葫芦又起瓢”,而自律“星级班级”的创建,正是给教师搭建了一个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我要做好、我能做好”的氛围中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将从一下几个方面诠释自律在学校教育范围的内涵:

1、在理想追求上应自强。由班级组织班会、故事会等形式,通过名人的成长经历,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是人生的航标,引导他们树立符合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目标,目标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付诸于行动,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想。

2、在品德修养上应自控,在知识探索上应自主。

(1)、初一新生入校时,利用军训时间组织本班学生集体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二十一中学学生手册》,以便他们进一步了解一名初中生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通过民主交流等形式,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公约”,争取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只有这样,“公约”才可以起到制约每名学生的作用。

(2)、根据“班级公约”的内容,制定奖惩措施,建立监督机构,在这过程中应本着公开、民主、公正的原则。

(3)、由学校组织“我们的集体 我们的家”班徽和班级格言设计评比,旨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评比将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学生将展示设计成果、设计意图及象征意义。

(4)、由学校组织“星级自习室”评比活动,此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学生肃静自习、自主学习为评比原则,评比过程主要由班级申报,学校根据评比原则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观察。

(5)、在学校的号召下,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次公益活动,内容要尽量选择可以全员参与的。

(6)、班级定期总结学生履行公约的情况,由监督机构总结与学生自省相结合。

3、在生活上应自理。任何教育如得不到家长的参与、理解和支持,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班主任应通过本班“星级家庭”的创建活动,让大部分的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自律教育中来,引导学生与家长制定“星级家庭守则,”守则中可体现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关心,互敬互爱,遇到问题应及时沟通,取得一致;不得采用过激方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各有分工,不得懒惰;家长每月晚上外出应酬不得超过多少次,应给家庭成员间充分交流的时间;孩子应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及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条款,请家长和学生共同遵守,班级每举办一次“星级家庭”成果展示,由做得比较好的家庭进行经验交流(在活动中的感受及收获),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星级家庭。”

(三)、自律“星级班级”的创建过程,凸显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律品质的形成。集体的教育力量大于班主任“孤军奋战”,要使学生在创建过程中充分体会到“集体荣则我荣”,让自律成为深入人心、人人追求的可贵品质。自律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由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导处采用“星级班级、星级学生”的创建对集体和个人进行评价,创建过程如下:

1、班级每名学生应建立自己的“星级少年成长手册,”以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得失与感悟,也可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照片、获奖证书、同学赠言等收进记录本,以作为学生在自律活动中的成长痕迹。

2、在班级范围内建立由3—8人的“自律星互助组,”形成小范围的监督机构,由组长具体负责本组内的一切事务,定期检查组内成员写周记的情况,把其中优秀的周记推荐到班级进行展示,并定期向班主任老师汇报组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和活动情况,班主任教师也要以学期为单位评选出“优秀自律小组。”

3、当班级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可向学校申请评比“自律星级班级,”教导处将从三方面对班级进行评价:

(1)、学年班级积分前四名并已经申报成功“星级自习室”的班级方有资格参与“星级班级”的评选;

(2)、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调查问卷,满意率在80%以上者可参评。

(3)、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班会的形式,向学校评委团(领导、任课教师、各班学生代表)展示本班的班风班貌(学生在活动中的成长、变化、感悟等)

4、已当选“星级班级”的,可根据“班级公约”中的相关内容,继续评比“星级学生”,包括“自强星、自控星、自主星、自理星”各一名,报送教导处,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自律“星级班级”的管理与升级,引导班级体健康、向上发展。

1、星级班级的评比与升级由教导处负责,每年可申报一次,当选的班级在开学典礼中将举行颁奖仪式。

2、对已经当选的班集体,每年审核一次,合格的班级可申请升级,授予“二星级自律班级、三星级自律班级”,根据星的多少增加“星级学生”的名额,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可重新申报。

3、学生在校三年中,班级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申报时间,但无论早晚必须要创建。

4、创建情况将作为校级、市级优秀班主任和骨干班主任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

5、班主任应将班级创建过程完整的记录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室中”,学校将定期浏览,根据情况举行校级经验交流和第二协作组的经验交流。

6、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荣誉称号及奖项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班主任教师要认真方学习方案的具体内容,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各班需制定“班级公约”、奖惩制度、“自律星互助组”评比制度、“星级学生”评比条件,建立“自律星互助组”,这些制度的建立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各种条款尽量的细化,避免笼统的要求,选一些可操作强,容易量化的内容,并且要注意制定的内容要以激励为主,奖罚适度。

3、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与全班同学共同研究决定,可由班委会提案后全班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形成制度。

4、学生的“星级少年成长手册”是反映本班级在活动中个体的转变与集体进步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成长足迹的见证,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定期检查与评选是必要的。

4、开展工作要脚踏实地,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信念,避免空架子、弄虚作假。

5、活动取得一定成果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发展,应知道学生的发展是不会停滞的,应通过修改各种制度引导他们向更高自律层次发展。

“星级班级”评比细则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律意识更好更快的形成,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特制定“星级班级”评比细则,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比细则:

1、制定健全“班级公约、奖惩制度、自律星互助组评比细则、星级学生评比细则”,建立“星级少年成长手册、自律星互助组”,各项制度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20分);

2、班级积分(30分),第一名30分、第二、三名20分、第四、五名10分、第七、八名5分;

3、积极开展班级自律活动:(20分)

(1)、每,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召开以“理想”为主要内容的班会课;(4分)

(2)、参与我们的集体 我们的家”班徽、格言设计评比,获得奖项4分、参与的得1分;

(3)、参与“星级自习室”评比,凡申报成功的得4分;(4)、每举办班级“星级家庭”成果展示的得4分;(5)、每学期都能够组织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公益活动的得4分。

4、每期末考试班级总评无低分率的得10分,不超过2%的得8分,2%——5%之间的得5分,5%以上不得分;

5、以班会形式向评委团展示班级在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20分)

二、评比过程

1、班级根据本班活动开展情况,必须在初中阶段第三年之前申报“星级班级”;

2、根据评比细则,由评委团进行评比。

篇3: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景, 引导幼儿多说多练。

活动的事物、靓丽的色彩总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 在各种语言游戏活动中, 充分向幼儿展示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 那些从报刊、废旧图书、贺卡上剪下来的各式卡片能吸引幼儿的眼球, 利用卡片引导幼儿做语言游戏, 激发幼儿思考, 在情境再现中实现语言交流。同时, 让幼儿把自己收集的卡片带来, 参与小组和班级交流, 放宽限制, 给幼儿自由交谈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进行诸如“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故事拼接、拼图编故事、重新排序、角色扮演、造句等。这些活动都由幼儿自己互相商量交流, 如遇困难也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进一步加强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表达。

二、结合教育活动的开展, 让孩子“能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 所以, 是孩子亲身经历的他就一定能说出来, 于是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活动, 让孩子把自己玩过的游戏、做过的事情说出来, 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周我们进行了泥塑活动, 这种活动孩子以前没有接触过, 新鲜感很强, 于是抓住这次机会, 在活动结束后请孩子回家将做泥塑的过程讲给家长听, 并请家长用纸帮孩子进行记录, 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在孩子讲述之前, 老师以飞信的形式和家长做好沟通, 一定是记录孩子自己说的, 如果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有语句不通顺的现象时家长可以稍加指导, 看到孩子们一篇篇或短或长的口述日志,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巧用日常生活, 渗透语言教育。

刚入园的孩子刚刚开始学说普通话, 因此在他们的普通话中带有方言的特别多。比如:有个别孩子还是要说尿尿、吃药药、小车车等, 还有经常会听到有的幼儿说:“卡嘴巴, 晒点饮料, 月米”等一些词语、句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词语、或者句子时就给他们指出, 并强化孩子的词语学习。比如:洗手时让幼儿边念洗手的儿歌边洗手。“小手小手淋淋湿, 小手小手搓一搓, 小手小手洗一洗, 小手小手真干净。”走路时让幼儿学说小蚂蚁的儿歌:“小蚂蚁排好队, 一个跟着一个走, 谁也不抢先, 谁也不落后”, 滑滑梯时念滑滑梯的儿歌等等。

四、让孩子“演”出心中的话。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表演游戏不失为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 因此, 在语言教学时, 我采用了童话故事表演、成语故事表演、生活故事表演、情境表演、动画片故事表演、听音乐编故事表演、模仿表演、哑剧表演等多种活动方式, 让孩子得到运用语言的机会, 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主题《动物, 我们的朋友》中, 我根据科学活动《动物的防身绝招》组织了《小鹿历险记》的情景表演剧, 这个活动中的小鹿逃跑过程中遇到了朋友小壁虎、黄鼠狼、花狐狸、小青蛙, 并且和他们每个人都进行了对话, 对话过程中小动物将自己的本领告诉了小鹿, 如:小壁虎说:“别急, 别急, 我来帮你, 你可以学我把尾巴拉断掉, 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花狐狸说:“别急, 别急, 我来帮你, 你可以学我躺下装死, 大灰狼就抓不到你了!”……小鹿都没有办法学会。最后小青蛙说:“别急, 别急, 我来帮你, 你可以学我这样做! ”青蛙利用保护色的办法激活了小鹿的灵感, 逃过一劫。表演过程中, 孩子都把自己想象成了小动物, 热情地帮助小鹿,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孩子们始终以语言相伴随, 运用语言交流他们的需要, 模仿所扮演角色。另外, 在孩子表演过程中, 我不是让他们机械地按照蓝本进行表演, 而是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演出心中的“话”。有时会让他们根据故事线索创造性地增加角色的对话和丰富故事情节, 有时会提供故事开始部分后, 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表演。如在表演“战胜大灰狼”时, 我和孩子们只看图讲述了故事的开头, 接下来就分组完整表演故事, 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表演出了版本不一的故事, 从中“演”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五、重视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会说。

众所周知, 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连贯性来源于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让幼儿会说, 就必须对孩子进行观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应适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 并能把“看”、“听”、“想”、“说”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有序地、清楚地表达,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针对幼儿说话不连贯, 思维缺乏逻辑, 经常是一问才一答的情况, 可以用简单的提问帮孩子先领出话题头绪, 然后采用关联词造句的办法, 使他们把零散的观察点通过简单的整合连成面, 然后清楚地说给他人。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最后……”、“谁, 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干了什么事?”“做的怎么样?结果怎么了?”等简单的逻辑顺序来表达。

总之, 语言是幼儿交流的载体, 而语言表达就是幼儿思维的翅膀, 幼儿在说出自己的感受, 说出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东西的过程中, 会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的累加, 幼儿各方面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语言是幼儿与他人交往和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 幼儿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幼儿园里的孩子大多是3岁———6岁, 正处于词汇数量和质量迅速发展提高的阶段, 同时正在学习掌握各种类型的句子, 复合句迅速增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 进行适时适度的语言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创设情景,交流,渗透,会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 》.198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给教师的建议》. (苏) 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篇4: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第一,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目标上,要切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的阶段特点,提出适宜标准和要求,并在学段之间依次递进。立德树人,要求学生经历的每个学段都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发展,成为有用之才。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各学段共同的总体目标。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各学段需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学习和教育规律的具体目标。为此,要根据学生身体、脑、认知、情感等的成长阶段特点,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兴趣、爱好、活动和经验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各学段具体目标确立后,还要回到立德树人的宏观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学段间育人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第二,加强学段统筹,在育人内容和方法上,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认知和学习水平、活动和经验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自身的结构和逻辑,设计各学段课程、教材和各类实践活动,并重视学段间的有机衔接。因此,考虑在不同学段教什么、什么先、什么后、教多少、怎样教的问题,就既要从不同领域人类文明积累、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结构、内在逻辑出发,又要特别重视从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脑活动特点、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的发展阶段出发,充分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结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水平、需要以及知识、技能内在结构和逻辑,精选各学段的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顺序。另一方面,内容跨学段衔接需要引起重视,进一步完善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寻找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探索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适合学段特点的拓展性课程。

第三,加强学段统筹,必须深化综合改革,从学段对接、学校评价和招生考试各方面促进各学段协同。首先,学段间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需要系统化安排。多年来,幼小衔接、小中衔接、初高中衔接、中学大学衔接都普遍存在问题,学生不适应、教师不适应、管理不适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配套措施。其次,考试招生和评价坚持育人导向,是统筹各学段、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学段统筹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协调有序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和评价的巨大导向作用,建立与课程改革学段统筹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刚性标准。再其次,对于在学段统筹上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改进,必要时应建立问责机制,促进学段统筹和对接的真正落实。

第四,进一步加强学段统筹的相关研究,基于科学证据不断完善,提高学段统筹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施成效。学段统筹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力推动,又是一个涉及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段统筹的成效首先依赖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应用,同时也依赖于千百万一线教师的实际操作,依赖于学校、地区和中央的教育综合改革。学段统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不断完善、提高和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应当从受教育者、教育者、课程、教材、教育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需要以课改中各学段统筹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聚合心理、教育、管理等不同学科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学段统筹在目标、内容、方法、综合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及时解决学段统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

篇5: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高中议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篇6: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新常态下我们如何发展(中)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7日01 版)

期盼白云蓝天,渴望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甚至成为人们的集体焦虑。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界有自己演进更替的法则。人类源于自然,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是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不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来自自然,依存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自然规律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不能漠视自然,掠夺自然,破坏自然,与自然规律对着干。如果人们以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自居,肆无忌惮地逾越生态红线,打破生态平衡,必定自食苦果。恩格斯早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顾自然条件,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盲目追求高速度,我们有过许多教训。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换来高速度时,却发现蓝天、绿地、净水、清新空气变成了稀缺品,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快,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建设。这就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 1

金山银山,在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中共享发展的生态成果,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发展。

新常态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提升发展的质量。发展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应当是“省油的速度”。好比开车,既要跑得快,又要降油耗。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都是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地方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其他经济指标再好看也是残缺的发展,没有质量的发展。各地情况不同,在发展速度上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特别是那些生态区位重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保护好碧水蓝天就是发展,就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巨大贡献。

新常态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改善民生。发展以人为本,新常态下的发展更加重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30多年前人们“盼温饱”,现在“盼环保”;30多年前人们“求生存”,现在“求生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民的福祉。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要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生态两手抓,生活生态齐改善。

篇7:遵循规律 统筹发展

——关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一、小学作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

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上海也产生了以贾志敏老师为代表的,以“趣”“真”“活”“实”

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

机和兴趣为突破口,并强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功,以

及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些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对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 推进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相当 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或者觉得作文时“没有东西好写”的情况。至于文字

方面如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连贯,意思表达不清楚,则更是比比皆是。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则普

遍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指导;重作文专门技能训练,轻作文基本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多写”,却忽略了“多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材方面看,至今还没有一本

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各学科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其改革的力度也

是最大的。那末,为什么学生作文的质量及作文教学的效率却长时间处在低水平状态上呢?

山东郭宗明老师早在1992年论述4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时曾尖锐地指出:现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

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方法研究上下功

夫,却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众所周知,一个学龄前的儿童,在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几

乎是不存在多少障碍的。用5、6年的时间就让儿童掌握了口头语言,应该说,人类在教儿童掌握口头语言方面 的实践是成功的,并且是“多快好省”的。而为什么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就不如掌握口头语

言来得顺利呢?有的学生看似掌握了书面表达能力,他们的作文也能做到有中心思想,有内容,有条理,有情

感,文字也顺畅,但却让人有一种虚假的感觉。

以去年和今年上海地区的中考作文为例,去年的题目是《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死”了一批母亲,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面对着母亲的遗像或遗容来表现母爱的。今年的题目是《良师》,结果在学生的笔

下,又“死”了一批良师。

为什么良师、良母都“该死”呢?难道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无以表达他们对良师、良母的感情吗?如果

我们不去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勇敢地去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作

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过分强调选材上的“新奇”所致。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灾难深重”,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我觉得主要是由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

与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所致。

所谓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学化和成人化的

倾向,而其根源在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过难、过急。例如在对小学生作文的目的要求上,有的竟提出了

“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深”“选材要新”的目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样的“目的要求”是违背《小学语文 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精神的,也是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的。因此,这样的

“目的要求”,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最后导致学生文风不正或是不 会作文。

所谓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把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概念混淆

了。其实,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

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听懂。而书面表

达时则无法借助这些有利因素。尽管有时候把“心里想的”如实写出来别人也能读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

些“心里想的”东西只有经过了一番构思以后,再用合乎规范的文字写出来,别人才能够读懂。然而,遗憾的 是,在作文教学中,有人竟将书面作文简单地与口头作文等同起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没有在学生学习书面表达这个“刀刃上”用力气,致使学生碰到作文越写越怕,越 怕越不会写。

二、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众所周知,文化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重要的素质,而语文素质又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质的基本素质

。从基础教育的要求看,作文能力又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作文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文呢?我国学者张寿康先生则

认为:写作是一种需要,是社会和职业需要的一种有力的技能。基于这种重要性,人们要学会思考和文章写作

。张先生进而指出:写作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调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大脑功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综合 实践活动。

由于儿童处在学习阶段,张先生又明确指出:学生作文属于练习性写作,亦即带有习作的性质。这就是小 学生作文的性质。

至于作文教学的性质,就是要训练学生学会思考和文章写作。《大纲》是这样表述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性

质,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为此,朱作仁先生曾就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作过精辟的分析,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初步 的书面习作的训练。所谓“初步的”,即以学习和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直接的、启蒙的目的。所谓“书面的”,即是一种书面表达,不是口头表达。所谓“习作的”,是指儿童的习作一般不

涉及社会价值,即学生作文不是以向社会发表为目的的。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小学

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训练”。并以这两个性质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要根据语文学习的基本性质来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学习具有3条基本性质,这就是“模仿”“多通道”“长效积累”的性质。所谓“模仿”的性质,是

指儿童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因为语言有继承性,约定俗成,不能任意创造。所谓“多通

道”的性质,指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现实际生活的,耳闻、目睹、交谈,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所谓“长效积累”的性质,是指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长期积累。

根据语文学习的这3个基本性质,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模仿入手,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并千方百计地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思考,学习写作。

1.要正确理解模仿的作用,并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作文。

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而

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模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龄前期的儿童成功地学习和掌握了口头表达能力,几乎完全

依赖于模仿。那末,让儿童学习书面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呢?

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儿童初学作文更是如此。问题是让学生模仿什么,以及怎样的模仿才

是最有效的?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比如,针对学生模仿范文所写出的“千篇一

律”的作文,有的人就担心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但是没有哪一个成人面对模仿大人牙牙学语的

儿童,会去指责这个孩子所说的话与大人“千篇一律”。基于学生善于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学基础,小学作

文教学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从模仿中学习作文。

那末,怎样的模仿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呢?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必须以阅

读为基础,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模仿的性质表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靠模仿得来的,且主要

依靠模仿规范的语句,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语汇。所以让学生熟读和模仿范文可以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规范化,并

进而养成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

由此看来,由模仿导致的“千篇一律”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知

识面的扩大,词汇的丰富,以及写作技能的逐步掌握,儿童作文的个性就会逐步地形成。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夸大模仿的作用,那种认为学习课文就是为了供学生作文时模仿,认为读仅仅是

为了培养写作能力的观点,实际上把模仿引入了机械模仿的误区。这样就无异于取消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

务。其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阅读和写

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它们各有其所应达到的目的。

2.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既然语文学习具有多通道的性质,那末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不能把作文训练限于课堂教学一个通道,而应把学生引导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丰富自己语言的能力。

语文工具是全社会通用的,学生掌握的词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具备广博 的知识和丰富的词汇,并具备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使学生接触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增多,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便于学生自学。但这种性质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大,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

课内学习。这就提示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的启发是一种

很好的学习。在交流中,教师不应被课堂上少数尖子学生的精彩发言所迷惑,要经常检查那些“不声不响”的、中等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十分耐心地帮助和指导这一部分学生,作文教学质量才会取得大面积的提高。

此外,根据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教师布置的作文也不宜过多。尽管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依靠“多 写”,但须有一个度,即以不堵塞学生学习语文的多通道为宜。反之,如果作文布置得过多,学生学习语文就

只剩下课堂一个通道了,这就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

3.根据语言学习长效积累的性质,小学作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上多下功夫。

根据语言学习长效积累的性质,学生掌握书面表达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且语文是应用性很

强的工具,具有“随身携带”、随用随取的优势,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但是,问题是学生

学习语文形成短效积累较易,而形成长效积累则相当困难。这是因为语文知识数量繁多、联系疏松、组合多变,并且与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结合着进行。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那种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

诵的做法是个好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范文的“熟读成诵”,可以达到长效积累的目 的。这样,当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就往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进而可以“随用随取”了。

四、要遵循儿童写作的心理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分析了儿童作文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后明确指出:儿童写作过程中起着主要作

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这样几种,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当然还有兴趣、意志、注意力等其它心

理因素。这几种能力贯穿于搜集材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文章等各项作文专门

能力之中,构成了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

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作文的专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和习惯。那末,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呢?

根据儿童写作的心理规律,儿童作文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以训练

学生的作文专门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为核心。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目中有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

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一

方面要“下放”学习权,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写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使他们养成自

觉写好作文的习惯。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吴立岗先生曾根据活动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小学作文教

学应当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训练模式,并主张让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写成篇的文章,因为只有让儿童完整地表

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作文动机。当然,这与在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中年级要加强段落训练的要 求是并不矛盾的。

2.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作文时觉得“有东西可写”。

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儿童通过观察在 脑中储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这样当他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反之,那 些平时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的儿童,当他们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作文中的

一个通病就是“言之无物”。

儿童的观察力是需要进行培养的。怎样培养呢?有些教师采取了“素描作文”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做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效的。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有目的、有

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注重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初学作文时还不会构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培养。研究

表明,学生作文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

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规律可循。教学实践表明,没有经过严密

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丰富,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根据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

安排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

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

现于外,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思考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

晰?前后是否连贯?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恰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语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学生一旦具备了构思作文的能力,他的作文自然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 有序。

当然,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语言

篇8:遵循教学规律促进身心发展

关键词:成长,发展,课堂,解题能力

经过近20年的地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学生学的很苦;教师教的更累。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改革,减负增效,还是没有效果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事物发展,皆有规律,我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也必须要遵循规律。

教学,也有教学的规律,所以我们唯有先认识它、尊重它,然后才能利用它。

当然,教学涉及的面很广,如学生、家庭、社区、学校、教师、经济、民族民俗等,每一方面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教学要遵循的各方面的规律也就很多,使得教学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多变性。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书因时因地而教,当然很具有挑战性,也就更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才能促进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遵循教师自身成长的规律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赢得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优质的综合教学素质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关心喜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 具有亲和力,精明能干,活泼开朗; 热爱教育事业,将生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课堂形式活泼; 板画、板图能力强等。以上优秀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成熟教师的重要标志, 而优质教学风格的形成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本身。但是教师的教学特质质的形成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的: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读书的学校环境、性格、兴趣爱好、阅历经验、特长、语言风格等。所以每一位教师都是拥有独特素质风格的个体。因此教学也就不能套用一种所谓的教学模式。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教学的不同生涯阶段,也会有不同教学风格。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尊重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内容,努力寻找适合自己风格的教学形式,才能从容的去开展教学。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很多规律, 如: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师必须按部就班地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要求教学工作要抓住发展节点,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

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这样的学生才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

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必须变“教的目的”为 “学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要多给学生表现时间和思考时间。让老师的教逐渐变为不教。可以说,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办法就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个课堂教学的规律,才能放下自我表现的欲望,去大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遵循高考考纲和命题的规律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试卷题量、题型、分值、难易比例均较稳定;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面设问,即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又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以图表资料切入试题,图文并茂;注重人地关系考查,关注热点问题和时代发展。

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高考考纲和试题去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做题能力,使得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最终把握住学科的特点,从而去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既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又实现了能力的提高。

五、遵循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规律

不仅是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练习, 即使就是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阶段,选择的习题都应该有很大的差异。都要遵循学生答题能力,既不能拔高,也不宜降低,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当然,选题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比较多,如:练习的形式、数量、难易、覆盖面、层次、 时事热点等。

总之,练习的选择必须遵循学生解题能力逐步提高的规律,要精选、 精炼、精讲,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上一篇:供应链流程管理工作职责下一篇:让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