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案例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学习者角色的界定

2022-09-12

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桥梁, 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 探索更好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要首先确定一个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角色是怎样的, 即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的人际互动性质是怎样的, 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双方地位的界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更关系到学习者长远的学习效果。

1 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角色的界定

关于学习者角色界定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行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西方教育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客观主义认识论和建构主义认识论两大流派, 并且后者逐渐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

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 “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是从外部输入人的心灵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教学就成为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心灵就成为被教学过程塑造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被动的, 教学即是对学习者施加控制和影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 案例教学被看成是临摹或复原客观实在、有效影响学习者的一种教学手段而被广泛采用。在教学过程中, 传播者通过案例剖析, 从不同侧面较为直观地演示知识原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情形, 以使学习者达到规定的学习结果。而构建主义认识论则认为: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知识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人的知识在本质上是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的。显然, 构建主义对学习者角色的界定与客观主义认识论完全不同, 在这里学习者是主动的, 知识是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互动中从内部生成的,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 通过知识建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体现在案例教学中, 就是学习者不应是案例教学的接受者和被影响者, 而是案例教学的参与者、控制者, 通过案例的搜集、制作、推演, 发掘存在于客观事实中的事物的内在逻辑规律, 演绎着知识真理的发现者的角色。

2 案例教学的方法反映教育者对学习者角色的界定倾向

在案例教学中, 教育者对学习者角色的界定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 以我国各高校案例教学的实践为例。

目前国内案例教学普遍使用欧美发达国家现成的教学案例,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解析来论证理论原理, 传授已有的知识真理, 这实际上是在客观主义教学观念的框架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 教学双方的人际互动方向是单向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被动的、被控制与被改造的。这首先在主观上抑制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其次在客观上也削弱了案例教学的效果。相比较而言, 在案例教学中运用本土案例尤其是自制案例更有可能实现真实还原的作用, 传授者和学习者通过共同参与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主动性, 案例构建的过程和应用过程是一个发现知识真理的过程, 更是一个形成知识真理的过程, 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者既是引导者、控制者、也是参与者, 学习者既是参与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一定阶段里控制着案例的构建过程与应用效果, 其角色是主动的。

3 对学习者角色的界定影响案例教学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近年来, 我在授课过程中对国内外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在自己承担的《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划与推广》、《营销策划与传播》等课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 发现在教学中使用现成的国外教学案例和使用自制的本土案例教学效果明显不同。在使用现成的国外案例进行教学时, 学习者的主动性受到明显抑制, 教师在还原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案例的控制力减弱, 还原结果失真比例较大, 学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教学双方共同构建、应用本土案例的方法, 则有效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教学双方都能在案例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成为知识真理的发现者, 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三门课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需要经常使用案例, 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其案例教学的特点是案例数量多, 更新速度快, 采集比较容易, 理论原理与案例对接比较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一般教学中以抽象的理论框架为依托, 填塞具体例子的教学思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样的案例教学思路仍然没有摆脱常规的理论教学的模式, 案例在教学中仍然是作为原理的诠释物出现的, 它只有说明理论的价值却没有研究理论的价值, 因为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处于明显的被动状态, 案例教学只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却不能激发学生通过案例探究新的知识点甚至新的研究领域的作用, 因此从本质上说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这里的具体不仅仅是对抽象的一种诠释, 更应该是对实践的总结, 它应该成为深化现有理论、激发新的理论的源泉。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案例教学方式, 由自己制作案例到指导学生制作案例, 由运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解释理论到激发学生通过案例辨析现有理论、探索新的理论,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和通过实践丰富完善理论的能力, 实现真理发现者的角色。

首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种类、作用, 案例的内容、结构以及案例的搜集方法等知识;其次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收集案例, 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制作案例。这一环节有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案例的选题要难度适当, 从小型的专题案例作起, 再做中型甚至大型的综合案例;二是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在以前的学习中, 一直是由老师制作案例, 学生对于案例的收集特别是制作非常陌生, 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所以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 确保学生能从案例的收集、制作工作中学到知识;三是在案例收集和制作的过程中要以理论为指导, 收集案例不能做成单纯的观察记录, 要选择那些有理论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作为案例素材, 制作案例要以理论研究为导向,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要能够达到检验理论、完善理论、创新理论的目的。第三步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对案例进行分类、评价, 总结经验教训。

这种新的案例教学中, 教学双方形成了一种新的人际互动关系, 角色的转换明显调动学生研究理论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 不仅目的性增强了, 而且通过案例的收集、制作更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浓厚了学术氛围, 提升了教学效果。

摘要:建构主义认识论已经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观点, 学习者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使用现成的国外案例就会因为案例的采集过程的不可控和案例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疏离感而使这种定位流于形式, 采用本土案例则大大增强了案例建构过程和应用过程的可控性、参与性, 因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学习者的主导作用, 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真理的过程, 而不是被教育者被动控制的过程, 这是一个解放的过程, 它将有利于学习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态度。

关键词:本土案例,客观主义,构建主义,认识论

上一篇: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下一篇: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