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性脑病的治疗

2022-09-1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我国呼吸系统的的常见病, 发病率高[1], 而肺性脑病是其严重并发症, 也是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收集我院2002~2008年住院肺心病140例, 其中合并肺性脑病26例, 占肺心病患者的18.6%,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5例, 女11例, 年龄46~80岁, 平均年龄68.5岁。肺心病病程年限5~10年为6例, 10~20年为12例, 20年以上8例。

1.2 临床表现

在呼吸衰竭的基础上出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1.3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肺性脑病诊断标准。

1.4 治疗与转归

积极改善通气功能,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控制感染, 降低肺动脉压, 纠正酸碱失衡。经1~2周治疗后, 20例病情好转, 有效率76.9%, 6例死亡, 病死率23%。

2 治疗方法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吸氧:持续低流量吸氧1~3L/min。 (2) 应用茶碱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 缓解支气管痉挛, 改善通气功能。 (3) 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湿润, 定期翻身、拍背, 必要时吸痰。超声雾化吸入, 如痰咳净、α糜蛋白酶、速尿等。

2.2 控制感染

需及早进行。针对可能的致病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待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用药方案。抗生素必须足量使用, 联合用药。

2.3 降低肺动脉压

用酚妥拉明10~20mg每日静脉滴入, 连用7~10d。酚妥拉明可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肺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 减轻心脏负荷, 增加心排血量, 同时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改善通气功能, 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2]。

2.4 抗凝治疗

复方丹参液30m L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点。复方丹参液具有改善血液粘稠度, 降低血液粘滞性, 使血流加速, 血管内压降低,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并能提高组织从微循环中摄取氧的能力, 改善低氧血症。

2.5 纠正呼吸衰竭

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时提示二氧化碳潴留, 应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2.6 纠正脑水肿

早期应用脱水剂、利尿剂, 可以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改善精神症状。

2.7 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对呼吸性酸中毒应积极提高通气量,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一般不需补碱。

2.8 对症处理

患者处于烦躁不安、抽搐状态时, 酌情应用镇静剂, 选用10%水合氯醛10~15m L保留灌肠或安定5~10mg肌注。

3 讨论

积极改善通气,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抢救肺性脑病的关键性措施。在26例患者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原因是感染、分泌物阻塞进一步加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导致肺泡通气严重不足, 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肺性脑病患者的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兴奋性迟钝, 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驱动作用, 所以切不可过急的提高血Pa O2,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3]。故肺性脑病患者在氧疗基础上, 应该增加通气, 排除二氧化碳, 疏通气道阻塞。氨茶碱有解痉、扩张气管、缓解肺动脉痉挛作用, 也可刺激呼吸、强心、利尿, 起到一药多效作用。

感染是呼吸衰竭进而引起肺性脑病的主要原因,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是降低肺性脑病死亡率的重要环节。肺性脑病形成后又进一步削弱机体与呼吸道的防御-免疫功能, 使感染发展成为难治性。故抗生素应用以联合静脉滴注及大剂量为原则。长期缺氧致代偿性红细胞增加,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障碍, 感染与酸中毒致毛细血管痉挛, 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有效血容量下降, 从而更加重微循环障碍, 使病情恶化。复方丹参液能降低血液粘稠度, 改善微循环。

以上3点相辅相成, 感染引起气道阻塞, 气道阻塞引起缺氧, 长期缺氧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障碍, 病情恶化。因此, 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抗凝治疗是治疗肺性脑病的关键性措施, 是降低肺性脑病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观察对2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性脑病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6.9%, 死亡率23%。结论积极改善通气,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抢救肺性脑病的关键性措施。

关键词:肺心病,肺性脑病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陆再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6.

[2] 迟仲伟.多巴胺与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心衰40例体会[J].中华医药杂志, 2005, 5 (5) :425~426.

[3] 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8.

上一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下一篇:静脉留置针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