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题材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音乐题材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演唱特色上都是极具代表的。本文从普契尼歌剧的创作思想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普契尼创作的独特审美和独特的风格特点,而普契尼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道路这都客观的决定了他独特的创作思想的形成。

第一篇:音乐题材毕业论文

中国钢琴艺术视域下的西部少数民族音乐题材作品探究

【摘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和别具一格的西部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元素为题材创作的钢琴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并从创作的方式方法上来分析、研究,再次证明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立足本民族,依托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与世界对话。对西部少数民族音乐题材作品初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钢琴艺术的从业者再次认知少数民族题材是“中国钢琴学派”最为重要的文化构成因素。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势必要将本民族原有的优势发扬光大,从而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文化;音乐;钢琴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萃之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且具有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文化标识,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汉文化的艺术形式,又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创造并形成了包括民族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的精髓,既有藏族的格萨尔, 蒙古族的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 傣族的召树屯等历史活形态的史诗;也有闪烁着智慧之光的东巴文化、毕摩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音乐无疑是最佳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方式之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大多为“歌、舞、乐”一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反映,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体现着本民族独特的地域、习俗、信仰等色彩,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最大最多的素材。如:藏戏、纳西古乐、“花儿与少年”、口弦、阿西跳月、孔雀舞、芦笙舞、安昭舞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对我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汲取民族音乐文化养分,在改编中追寻民族气质

钢琴自十九世纪末进入中国以来,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思想,我国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使得作曲家们,将大量地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中,逐步形成了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五彩缤纷的民族音乐为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提供了独特的民族性题材。

民歌是西部各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生活风情的真实反映,其旋律优美、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成为中国钢琴作曲家们最喜爱的音乐素材之一,他们采用“直接”或“嫁接”少数民族民歌主题的方法,用西方作曲技法中“钢琴化”的处理,描绘了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1947年桑桐先生以青海的哈萨克族民歌音调为核心,采用自由的十二音和声写作的无调性和声与有调性旋律相结合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小品《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丁善德先生于1948年以四川藏族旋子舞的曲调为题材,用对位技术处理民族音调和采用中国民歌主题创作了《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及他根据新疆民歌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于京军的《塔吉克民歌主题小品四首》;郭志鸿的《伊利民歌两首》(包括《奥尔顿江》、《黑眼睛的姑娘》);陆华柏在1952 年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创作而成的两首钢琴小品《桃花心树》、《小黄鹂鸟》(选自《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黎英海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50 首》中,《小情人》、《嘎达梅林》、《思乡》、《舞曲》等四首作品也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的钢琴曲,陈明志编写的《复调小曲集》中的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的复调钢琴小曲《草原牧歌》,蒙古族作曲家李世相编著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中多数钢琴曲的主题来自于蒙古族民歌,其中有鄂尔多斯地区的《酒歌》、《甘地树》等民歌,也有科尔沁地区的“诺恩吉雅”和“乌尤黛”等民歌;四川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1958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空谷回声》一曲中采用了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茂县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运用了钢琴的力度对比,以及曲中平行三和弦的魅力色彩,在不同的音响层面上表现了藏族地区大自然造物的情趣和作曲家对巴山蜀水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1979 年刘敦南以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一带苗族飞歌的风格为依据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山林》;1992年朱践耳先生由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五首民歌改编的钢琴组曲《南国印像》;根据西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唉马林几》。

除此以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都有能歌善舞的美名,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独特的歌舞习俗,积累了丰富的歌舞形式,因此,舞曲题材的运用在我国钢琴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冼星海的《哈萨克舞曲三首》展示了哈萨克族歌舞音乐的独特风采;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旋子舞》、《阿坝夜会》展现了藏区节日热闹的舞蹈场面,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小伙子矫健的舞步和姑娘们优美的身姿;2009 年潮鲁创作的《儿童钢琴曲集——安代》中的21首作品都是以蒙古族民间歌舞曲调“安代”为主题材料创作而成的钢琴曲;夏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之《水之舞》展现了傣族泼水节的舞蹈场景;喜用新疆歌舞音乐元素的作曲家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和石夫的《喀什噶尔舞曲》、《塔吉克鼓舞》《鹰笛之舞》《纱巾舞曲》《欢乐的场面》中包含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歌舞场景。陆华柏作曲的显示壮族人民击鼓舞蹈场面的《东兰铜鼓舞》;陈始的《多耶》反映了侗族人虔诚的踏节而歌。这些钢琴曲都是作曲家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特质,并用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钢琴音乐所得成果。

二、创造性的使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可分为:五声性调式体系、大小调体系、中立调式三大体系,其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音乐属于五声性调式体系。当然,同一体系的各少数民族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奇特的音调,绚丽的民族色彩一直是钢琴作曲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在提取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完全沿用少数民族民歌曲调,而是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元素中提取个性显明、富于特性的素材,依据作曲家的构思和审美情趣进行全新的再创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作品有:桑桐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此曲曲调最早源于哈萨克族民歌,作曲家将民歌中提取的素材,用无调性和声与有调性的民歌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以有调性为主,在少数民族化的旋律、和声、复调、织体等等方面做出了探索与创新,同时也为当时的民歌配和声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成为民歌主题与无调性和声结合的典范之作。

在中国西部这片辽阔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40多个少数民族,同时孕育了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作曲家们以地域文化、民族情感为创作的源泉,既立足于民族音乐本身,又高于它,用其核心音乐素材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形象,与中国钢琴艺术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其钢琴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深沉大气又脍炙人口。作曲家邹向平先生创作的《即兴曲——侗乡鼓楼》就是这样一首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佳作。1987年的隆冬,我国作曲家邹向平先生在侗族地区采风的过程中被侗寨里造型别致的鼓楼深深吸。[2]这个侗族村寨中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在历史上一直是侗族人民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在侗族民间有谚语道“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作曲家以对鼓楼的印象描绘为主线,衍展开对侗族人民歌舞生活场景的刻画,作品既反映了他对民族音乐优良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创意利用和对民族音乐灵魂的深刻挖掘,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西方作曲技法的熟练掌握,音乐中真挚、质朴、鲜活的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各部分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和整体构思,都体现了作曲家对于民族音乐深厚底蕴的掌握和把握音乐材料的功力。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每当节庆时分民间音乐活动就充满了绚丽多姿的色彩,还拥有中外民间音乐中极为罕见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其音乐节奏不固定,声部多,大多建立在五声音阶为主的羽调式上,常以宫―羽、角―宫、徵―角的结合式出现,以大小三度为主体音程,纯四度、纯五度的结合以及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声音程也较频繁。[3]这首钢琴曲中引子的旋律以小三度、增四度为核心,保持了原始音调的古朴,随后进入的第一段音乐主题旋律的进行是三度加二度的结合,模仿南部侗族大歌的旋律,整个音乐中没有对原始民歌素材的引用,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歌旋律取其精髓并大胆发展的创造性。其次,作品中运用临时重音记号改变原有节拍的重音位置,显示了侗族民间音乐变化多端的魅力。侗族民歌的节奏节拍变化多样,混合节拍较多,主要以3/4拍、3/8拍,其次是2/4拍,以及少量的混合节拍的结合为主。作曲家在引子和华彩段中为表现音乐形象而安排了自由节拍,也有改变实际节拍组合而产生的弹性速度变化以及由一些特殊的记谱方式所提示的时值律动等等。这些节奏的变化作为组织音乐材料和完善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法,使音乐的层次和流动更富多样性和灵活性,此曲无论在技法探索上或兄弟民族音乐宝库的开掘以及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新拓展上,都有重要意义。其在旋律、织体、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音乐元素诸方面都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鲜明的艺术形态和文化识别系统。

三、结语

中国钢琴作曲家们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用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至今为止创作了一大批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系列作品,拓展了听众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钢琴艺术研究的视野和钢琴创作学术性的探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原始能量。钢琴和钢琴作品本是外来的,但这一“他山之石”源头在西洋,我们国人想要把钢琴艺术真正地继承过来,是需要长久努力的。在民族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认知格局中最鲜明符号象征的今天,中国钢琴创作必须立足于民族之本, 以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中国钢琴曲势必能将中国钢琴艺术语境下的民族性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邹向平.侗乡鼓楼与我的即兴曲 [J].音乐探索,2001(03).

[2]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0).

作者简介:陈娟娟(1980—),女,四川内江人,讲师,硕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民族音乐教育。

作者:陈娟娟

第二篇:普契尼独特歌剧创作题材与音乐的独特性

【摘要】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演唱特色上都是极具代表的。本文从普契尼歌剧的创作思想的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分析了普契尼创作的独特审美和独特的风格特点,而普契尼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道路这都客观的决定了他独特的创作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艺术风格

普契尼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意大利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歌剧作曲家之一,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还是演唱特色上都是极具代表的。他的许多部作品至今都是最受听众喜爱的,歌剧中许多唱段都成为世界声乐大赛的必唱曲目,也是声乐教学中西洋咏叹调里非常重要的教材。普契尼普契尼一生创作了12部歌剧,大部分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这足以证明他的音乐才能与戏剧天赋,在当时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依然坚持自我,在继承优良的传统前提下纳故吐新,推进了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进步发展。

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对普契尼歌剧创作的影响

普契尼出生于1858年12月22日,意大利的卢卡成,他的先辈四代都是音乐家,普契尼五岁是父亲米歇尔去世,他跟随母亲和五个姐姐艰难度日。普契尼父亲的学生卡洛安杰洛尼收普契尼为其门徒,自次普契尼走上了音乐之路,普契尼在音乐上的天赋也开始展露出来。此时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大改组的时代。连续爆发的社会运动,政治风云的变化莫测,引起的社会心理的改变,受哲学、文艺、美学不断发展的影响,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及语言已不能不占据统治地位,那些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或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的音乐风格无法满足于当时的发展,这也注定了新的哲学思潮和文艺流派的产生,欧洲音乐艺术产生新的特征,出现新的流派,发展出新的音乐文化。

此时的意大利民族文艺复兴运动虽迎来了国家的独立,但是人民却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解放独立,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人们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失掉了现实的意义,这不仅反映在广大劳苦人民的现实生活中,更加反映在了文学艺术领域。此时,出现了一批同情劳苦大众和人民悲惨命运的作家,他们尽情的描绘出社会底层受剥削和压迫的人民,对于生活的无奈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顺应时代的大潮 “真实主义文学”产生,而真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对意大利的歌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受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许多作曲家把音乐作为精神的武器,歌剧的题材内容及音乐风格力求真实的再现生活场景和人物内心,从而产生出了真实主义歌剧。普契尼是这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更高于真实主义歌剧,范围更加广泛,更加自然高超,更加深入人们内心,触动人们的灵魂,开创了意大利歌剧新的篇章。

二、普契尼歌剧题材的独特审美性——关注小人物,偏爱女性题材。

纵观普契尼的创作,普契尼所作歌剧题材大都比较渺小反映现实生活,描绘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贴近观众,深入人心。这些普契尼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与他自身的经历与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普契尼曾说过:“我热爱小人物。我只能,也只想写小人物,如果他是真实的,热情的富于人性的,并且能够了通向心灵深处的。”普契尼的“小人物情结”在他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由于受 “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他总是把视线投向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这也与他自身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幼丧父跟随母亲艰难度日,为了自己的歌剧梦想,他看见了人间冷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深有体会,善良的人们却在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之下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普契尼对身处在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穷苦人民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作为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把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自然、朴实、平易近人、扣人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

熟悉普契尼作品的人都会发现普契尼一生中所作12部歌剧杰作都与爱情有关中有7部是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并且普契尼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各异,情感丰富,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堪称经典。他对女性形象惟妙惟肖的把握对于人物内心的表达这也是他的生活经历有关,普契尼偏爱女性题材的原因,自幼丧父跟随母亲艰难度日,而且普契尼家中有五个姐姐,普契尼从小生活在女性世界中,感受到的都是家中母亲和姐姐对他的爱甚至可以说是母性的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也造就了普契尼日后在歌剧中的细腻与柔情,普契尼自小得到了母亲及家中姐姐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也更加深切的了解现实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对于伟大女性的赞美之情、理解和同情。全部灌注于歌剧当中,如《艺术家生涯》中温柔善良的咪咪,《托斯卡》中热情而又盲目的托斯卡,《蝴蝶夫人》中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巧巧桑,《图兰朵》里冷酷无情的图兰朵,普契尼都赋于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丰富的戏剧形象。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来人》是普契尼创作的第四部歌剧作品,是普契尼展露戏剧天才的作品,建立普契尼独特风格的首部作品,也代表了普契尼对歌剧创作的完美的驾驭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展露戏剧天才的作品,独创的令人震撼的。《艺术家的生涯》的创作,受到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又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题材是普契尼钟爱的,普契尼用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赋予它流畅的旋律,抒情的音调,鲜明的音乐主题,洋溢着诗与人情味,真挚的表达了歌剧的思想内涵,使歌剧完美的呈现了普契尼的风格。《艺术家的生涯》描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围绕着咪咪与鲁道夫的爱情展开。四个年轻的艺术家,诗人鲁道夫,画家马切洛,哲学家科利纳与音乐家萧尔纳在贫穷的生活条件下依然对生活对艺术对爱情充满了热情。故事的地点是一个破旧的阁楼,鲁道夫与咪咪因为一次借火而亲近,在第一幕两个主角相识之时鲁道夫唱出传唱至今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咪咪也唱出传唱至今的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两人从此展开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咪咪加入了鲁道夫朋友圈之中,中间穿插了画家马切洛与他的情人穆塞塔的一场闹剧,并最终重新在一起,但是幸福的时光太过短暂,咪咪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而鲁道夫由于不想拖累咪咪也离开了她,这令咪咪痛苦不已,最后一幕咪咪已经病入膏荒,所有人都陷入了悲伤之中,鲁道夫怀抱咪咪一起回忆往昔幸福快乐的时光,最后咪咪还是魂归天国,无力摆脱悲惨的命运。此刻也让所有观众为之痛心,感动生命的种种悲欢离合,对于命运的无所奈何。

三、普契尼歌剧题材的独特情调——异国情调

普契尼的歌剧在题材选择上一大特点是有异国情调,这也证明了普契尼在当时视野的开阔。异国情调在当时已成为法国和意大利歌剧风格中的一种因素,但却没有人把它做为主流夹大赋的用于歌剧中去,而普契尼却把这种因素运用到他的歌剧创作中,普契尼式的异域情调的歌剧,现日本妇女悲惨命运的《蝴蝶夫人》,展现中国古代传奇故事的《图兰朵》,普契尼这两部歌剧把东方文化的神秘与古老呈现在了世界舞台之上,至今也一直活跃在世界各国歌剧舞台之上,这也证明了普契尼的创作的国际性,他对歌剧敏锐的感受力。这也是许多歌剧大师未曾达到的。《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未竟之作,是最能体现他歌剧理念的作品,凝聚了普契尼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唯一遗憾的是大师在未完成这部作品时离开了人世。

歌剧《图兰朵》选取了古老的神话题材,是一部具有东方色彩的歌剧;运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元素的歌剧。他赋予这部歌剧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人类伟大的情感。《图兰朵》讲述的是在中国元朝,一位绝美的公主图兰朵为了替她被外族欺凌而死的祖先复仇而向天下人宣布,可以解开她所设的三个谜语的男子,便可以娶她为妻,如猜错将会人头落地,许多王子为了美貌的公主送上了性命,一位落魄的鞑靼王子的出现让这个荒旦的游戏得以结束,但是这过程却曲折不已,鞑靼王子在答对了公主三个谜题后,公主图兰朵却拒绝认输,王子同样设以谜题,只要公主在日出之前说对王子的名字,王子可以接受处罚,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及女仆柳儿并严刑逼供,柳儿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为王子自刎,卡拉夫指出了公主的冷酷无情,公主被王子对爱的执著和柳儿对爱情的忠贞深深感动。王子告诉了公主自己的名字,天亮了公主却宣布王子的名字是爱,而且愿意和王子在一起。整部剧以三个谜题为主线,故事情节紧张充满了戏剧性,音乐语言优美丰富,整个歌剧即保证了歌剧魅力,又发掘了动人的诗意,是一部伟大的杰作。

四、普契尼歌剧音乐的独特性——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成就,普契尼以他自然流畅的创作手法,配以抒情优美的旋律,高超的和声,配器,对于声乐与器乐有机的搭配,以他深沉的抒情的音乐谱写出一部部精典之作。普契尼歌剧的音乐特征体现在他自然流畅的旋律之上.在普契尼的歌剧中随处可见充满真挚感情的旋律,优雅、流畅或热烈激昂,无论是何种色彩,都可以让观众跟随音乐的律动而动容易。普契尼本人也曾说:“没有新颖和刺激感情的旋律,就不可能有音乐。”普契尼本身就是一个旋律天才,他创作的歌剧,旋律优美、大气,歌唱性强,让旋律的任何部分都得到最大的体现,将节奏、节拍和速度巧妙的融合,让旋律层层递进,高潮来将之时,舒展宽广,跌宕起伏。

普契尼所作歌剧无处不彰显着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特征,独特的选材视角,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浓厚的异国情调,他采用的艺术手段即传统又新颖,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独成一派,为世纪之交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安德烈·戈蒂埃.普契尼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科贝.西洋歌剧故事全集[M](2).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7月.

[3][德]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普契尼[M].北京:民族音乐出版社.2004年.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6月.

[5]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作者:张晓敏

第三篇: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建好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思考

摘要: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欲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就必须需求更多的专业性强、综合素养高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地方高校的三大功能中的社会服务功能恰恰又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延伸;而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建设、丰富农村音乐文化队伍,这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资源,同时也为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提供了保障;同样也可以将地方高校的三大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 农村音乐文化队伍 建设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音乐文化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利用现有音乐专业毕业生这一优秀资源,为培养、提高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也是目前诸多学者在积极探讨的重点课题。本文则就如何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来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进行浅显阐述。

一、音乐专业毕业生自身优势

(一)专业优势

音乐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以及表演能力,同时,更多的毕业生还具有“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特点;甚至一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吹、拉、弹、唱等专业功底及特点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这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生多为表演型人才、音乐理论研究型人才以及音乐教育型人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这些优势对建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具有着无想估量的重要作用[1]。

(二)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优势

我国有着众多的、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但由于诸多原因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导致一些宝贵的音乐文化处于濒临消失的危境。而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他们具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他们在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则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将当地的民俗、民乐加以采集、学习、保护与发展;同时,这也会进一步丰富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音乐文化服务的内容,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音乐文化产品。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建设、服务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不适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次,个别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奉献精神。第三,由于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未能达到自身的理想标准。

(二)客观因素

首先,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作用被削弱。由于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不重视,甚至一些乡镇的文化站被并入到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日常的文化建设工作职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导致文化队伍的作用被削弱;甚至出现一些文化干部出现多兼数职的现象。其次,经费不足,农村文化队伍中的成员工作热情难以调动。目前,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的就是经费短缺,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到位,导致很多的音乐文化队伍成员因福利待遇过低而转做其他工作。

三、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建设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与政府应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阵地、经费、队伍”三落实,并建立起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级文化阵地为基础,将音乐队伍建设纳入到文化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建设、纳新工作,使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吸纳[2]。

(二)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福利待遇,吸纳音乐人才

随着农村居民对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文化事业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因此,应建立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切实保障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训、文化活动经费。并通过全面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接纳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使之可以更好地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全面更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以及服务水平[3]。

(三)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地方高校应全面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以弘扬中国传统地方音乐文化、服务农村音乐文化为己任;鼓励、引导、激发学生们参与到农村基层的音乐文化队伍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服务,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四)鼓励学生组建各类艺术团体

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深度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民间乡村音乐文化资源,并通过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来进一步壮大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并将这些独特的民间乡村音乐通过并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等形式来加以传承和发扬,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组织学生联合民间艺人共同组建群众性艺术团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将更多的民间乡村音乐加以传承与整合,让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音乐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较高音乐素养;因此,我们在建设农村音乐文化队伍时,应更多吸纳、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这一优势来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但是,各乡镇文化部门也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以便吸纳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加入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中来,为当地的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J].学周刊,2011,(10).

[2]苏宝芳,李鹏.关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泰安市的实证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05).

[3]王雪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1,(02).

作者:王玮

上一篇:电气与自动化论文下一篇:舞蹈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