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质疑能力

2022-09-1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 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质疑,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教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 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所以, 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 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呢?

一、联系主题质疑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调控者, 要正确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 让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全面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启发, 学生方能体悟, 方能从多个侧面、用多种眼光去品味文本内容,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雪》一课时, 有位学生这样提问:“我发现的本文有一处多余的地方。本文是题目是《雪》, 课文也是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来表现主题的, 可课文却用一句‘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 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开篇, 我觉得好像是多余的, 是不是可以去掉?”我问道:“能告诉教师,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吗?”他回答:“前面的同学在谈感受、分析主题时, 大家都没有提到这句话, 好像它就是可有可无的句子, 我结合题目和大家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这两个方面去思考, 便想到了这个问题。”

二、探究局部质疑法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语段等文章的局部出发, 指导学生质疑。

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 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社戏》一文学生就可问:文章的题目是《社戏》, 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不多, 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 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看戏本身, 而在于通过看戏这件事, 反映乡下孩子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智慧, 表达“自己”热爱他们的真挚感情。

又如, 在《喂——出来》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 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 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 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联想比较质疑法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而比较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正所谓,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可以通过联想, 引导学生将具有可比意义的文章、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 从中挖掘文本中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例如, 在《孤独之旅》的公开教学中, 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 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 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 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 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 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 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 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 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四、语感领悟质疑法

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 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 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 从形式到内容, 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教师要特别珍视, 我们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在学习《雪》时, 学生提问:本文写的是两幅并列的雪景, 课文由江南的雪景图的描绘转入朔方的雪景图, 并没有转折的意思, 可课文却用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是采用语感质疑法发现问题的。

学习小说《勇气》时, 有学生提出美国伞兵不值得学习。因为他明知道他的到来会给法国女人带来危险甚至死亡, 但他为了自己的生存, 再一次拐回并躲藏在法国女人的屋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质疑, 学生就会在充分的阅读后创出一片新天地, 获得全新的感受和体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 好象出于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指导学生掌握“会问”的方法, 教师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养成未读先问, 边读边问, 读了再问, 问了再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有目的的通过“举一反三”训练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 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 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会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了高质量的问题, 文本解读就会更加透彻, 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因此,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本文从联系主题质疑、探究局部质疑、联想比较质疑、语感领悟质疑等方面作了探索, 以期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关键词:质疑,联想,比较,语感

上一篇:反思性教学: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下一篇:企业文书档案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