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室内设计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科室内设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阐述了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实质,并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第一篇:本科室内设计毕业论文

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现象,探讨了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从教学实践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尝试分析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改良方案,为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毕设教学质量和研究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相应的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专业教学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3-0093-04

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招生结构的变化,设计类别更加细分,向综合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本科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全面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知识运用、设计实践能力等专业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这既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展示,也是高校本科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论证与改良探讨的契机。并且从学生专业水平的掌握和教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即将走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准备程度。毕业设计作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从学生向职业设计师过渡的重要阶段,其中理论教学培养模式,设计过程和实践环节中各类方式方法的指导等都有着很多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与成园分析

近年来产品设计教学已经步入了正规化、系统化、综合化、素质化以及以专业应用性为主导的教学体系阶段。学生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体系在社会就业阶段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提升,但因为实践经验的缺乏和对课本知识的解读过于形式化,从整个设计流程和概念思维的构建过程来看,照本宣科的應用,对系统设计原则的理解严重不足影响了产品设计专业素养提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从教学过程在学生毕业设计实践的应用来看,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不足,欠缺全面,系统的考虑;对专业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含混不清,在具体的设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定位不明;缺乏有条理的,系统的设计环节和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对专业整体定位和具体研究方向模糊造成的,产品设计的范畴很广,不同行业、类型的产品都有着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与产品开发体系,在对设计方向的定位和把握上,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产品设计调研开展的前期尤为重要。理论的指导只是提供某种可行性和方法论层面的设计通用原则,而具体的代入、展开和深入则是需要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行业以及用户需求进行专业性的研究。

2)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时间的投入上:一方面是因为对设计对象和专业要求的不理解,在产品设计整体进度评估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误差,对设计开发流程和组织的具体环节缺乏研究,没有目的性,做哪算哪,最后在临近截止日期时,想当然的期望在短时间内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快速达成设计目标。(2)精力的投入上:因为时间投入的不足,加上对需要解决的问题缺少研究,所以在设计阶段从调研到概念设计再到最终效果的评审与测试,都无法达到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工作量。最后因为时间关系为了赶进度而做,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因此,对设计的整体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设计研究中对产品开发缺乏全盘规划,注意力只放在尽可能的如何快速的出结果上,对研究中需要分析解决的各类问题,诸如产品使用场景研究,用户人机环境调研,情感化设计、无障碍、产品文脉的沿袭、产品内涵的理解和设计元素的应用逻辑、美学体系、色彩研究等等都非常欠缺相应的探讨与深入。不仅缺乏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更缺乏实地的走访调研、记录研究。对设计的方法、理念、针对自己项目的设计切入点缺乏理解且依旧停留在上上网搜搜抄抄改改,堆堆草图数量建模渲染的思维阶段。

4)设计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积极的设计方法;对产品调研、产品定位、设计研究、设计定位、概念论证、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等没有逻辑可循,想一出是一出,一些同学依旧停留在抄抄弄弄,照着画画,想当然和应付差事的理解层面。唐纳德.A.诺曼把错误分类为三类——基于规则的错误、基于知识的错误和记忆失效。而学生在设计流程方面:不懂规则而乱做乱抄、专业学习积累不足而主观臆断凭借所谓的“经验”、对应掌握和已学习过的专业内容不加巩固深化等等,这些问题把错误的三种类型面面俱到的体现了出来。

5)产品调研阶段对宏观市场的理解分析、产品预计投放的论证依据欠缺,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复制黏贴一些网上的结论,在有足够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也根本没有进行实际调查,而是糊弄差事。其次因调研的方法局限,数据也有问题,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存疑;

(2)数据的调研量不足且存疑;

(3)数据缺乏分析比对;

(4)数据的引用没有可靠依据。

当连数据来源都可疑的情况下,后续设计环节的目标偏差也必然和之前的设计预期大相径庭了。更何况产品价值分析和概念测试、效果评审等环节大部分情况下只局限在诸如发朋友圈填问卷和堆草图不断凭借主观审美改造型等简单方式的理解上。

还有就是产品调研阶段对竞品的分析欠缺,更多的只是局部或原理上的抄袭模仿,缺乏全面的分析理解,甚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理解都不知道,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清楚,在调研的过程中没有依据调研内容和分析过程进行并行比照,盲然抄袭的情况较多,缺乏对设计目标的具体定位和设计理念的借鉴、融合与理解。对产品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结构、以及输出功能、场景的适用范围等方面研究不足,甚至是一无所知。更加缺乏对设计要素规律的分析,除了抄袭修改外,对如何将各种因素有效运用在设计过程与目标达成中没有概念。并且不知产品发展脉络,亦不知品牌调研为何物,仅仅关注有名气,卖的好(甚至都是网上听说的),造型或款式好看等等。对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缺乏深度分析研究,对品牌过于概括性的理解,缺乏对其相应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基于市场条件下的产品各要素的设计研究与竞品分析。

6)毕设态度问题:基本的设计逻辑是,前期不抓紧,各种拖,对交流结果敷衍了事,中期不管做的如何一口咬定自我感觉良好,后期各种找客观理由推卸责任,反正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者就是依赖性强,缺乏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说一步做一步,对从交流到设计过程讨价还价,不知学业为何物。这也是导致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2 从专业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虽然状况不同,但究其本质,还是对专业学习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实践经验的缺失、应用方法偏差等造成的。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还需要从专业教学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引导两个层面来讨论。

2.1 课程结构设计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课程结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与课之间是碎片连缀,课程设置多为拼凑与堆砌,看不出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原则。由此,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远离、甚至背离培养目标,出现课程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编制混乱的现象。这类情况虽然在十年前早有相关研究,但从教育实践的现实情况看,依然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搞清楚课程的结构设置的目的、依据、对设计实践的理论理解和社会就业应用之间的关联,这些因素在课程结构的搭建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起到一门或若干门课程的大纲总领性作用,更是对整个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发展的综合性指导与定义。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对大学四年课程结构内容的综合运用和掌握情况的有效检验。

所以课程结构设计应该结合社会需要,从学术研究和就业应用两个层面来进行统筹把握,一方面,既要突出专业的综合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学以致用,从具体课程的多元支撑体系上,达到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其次,因为产品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的系统科学,除了本学科内的各课程的合理化配置,还要重视相关其他学科的整合与学习。比如拿产品设计中的产品架构来说,除了需要熟悉掌握调研流程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综合,在产品设计定位明确的前提下从产品的模块化要素构成、设计环节中确认产品架构的时间节点;产品改进的渠道与方法;零部件的适配与标准化;以及相关的工程性能指标;产品的制造进程评估;产品的设计研发管理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才能够为设计概念的测试与评估以及后续的工业设计和DFE(面向环境的设计)、DFM(面向制造的设计)等提供有效的技术与管理指标保障。这不仅需要不局限于教材课本的企业化专业实践的体验与学习,也需要从材料、工艺、工程制造、生产加工技术、成本核算、设计管理、市场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专业支撑,缺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一个有效高质量的产品设计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专业保障的。

如图1所示以上两个方面,不仅仅是从课程结构层面对于专业定位和教学发展方向的引领与把握,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专业素养的自我定位。毕业设计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与个人能力、经验以及所学的内容相关,而实际上其根源在于对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执行,尤其是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2.2 教学培养模式和毕设过程中的相关引导

产品设计与市场联系紧密,必须要形成系统的调研制度,一是专业建设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二是对该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收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便于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三是加强对企业的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及时掌握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企业人才的新要求,便于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品设计专业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不同,是一门重在应用性的专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而且还应当具有能将这些理论和学術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应用设计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从目前企业对于产品设计师的招聘情况来看,在应届生的招聘过程中,其要求和标准往往是本行业中最低的。而在招聘入职后,绝大部分企业还要针对其岗位要求进行相关技能的再培训,这也对企业项目研发的人力成本、行政资源、技术教学等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加上应届生在岗时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所以这也是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招聘应届生的原因之一。虽然笼统的说来可以归咎于学生的经验不足,缺乏对行业岗位要求有深入的了解。但如果进一步的研究,则会发现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源往往还是出在校期间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避免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占据核心位置,课程时间安排分散,课业压力不大,导致学生主动性并不高。同时,在校期间,专业教学多集中在理论知识上,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较少,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达不到预期要求。这里的“照本宣科”主要指在教学和毕设过程中只按照教材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流程化,形式性的讲解,主要表现为“PPT+配图(视频案例)说明”的形式,照着内容平铺直叙,对学生的疑问、接受和理解与否不管不问或敷衍了事,讲完下课,夹书走人。但不管是PPT还是配国或视频案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点的辅助说明和载体形式。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和专业系统性,所以在对这些教学课件的讲解时并不是把专业理论套在其中进行描述说明即可,而是应该以相关知识点为核心内容,将此放在相关案例的系统结构中,围绕知识点,对各项因素进行展开和关联性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从课程的整体架构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模式和严谨的推导逻辑;同时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从设计专业的系统框架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层面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教学思维固化,不仅是缺少创新精神的表现,也体现出某些教师对自我职业定位缺乏责任感和全面深入的理解,仅仅把知识的传授看成一种搬运和量化的过程。

2)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教学引导和启发。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产品设计专业也是如此。自从教育成为一个行业以来一直在讲“因材施教”,那么为社会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产品设计教学,更应该根据行业的创新要求和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在立足于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优势、专业水平和对学习的态度与理解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校期间的经验和阅历更多的是来自老师教学指导过程中的启发和其自身的努力。以毕设指导为例,一般来讲,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工作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设计调研一方案构思一方案确定一设计表现一成果提交一答辩及成绩评定。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环节的工作如存在问题或不足,都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划一个范围,给一个方向,这样做并不适合所有的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方法欠缺,专业基础薄弱的同学。即便是已将相关指导要求对学生清晰说明,在尊重学生意见由其自主选题的情况下,也不能将全部的调研工作完全堆给学生,更不能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到后续设计时就一味地指责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是他们自己选题不慎所以应该后果自负之类。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辅助和指导,不能简单的认为概括性的方向指引和任务安排就已经尽到了教师责任,而更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水平,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制订一套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对选题的建议和项目评估;进度的整体规划安排;不同时间段的里程碑设计;调研计划的设定和资料搜集范围,分析的方法;时间余量的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等等。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指导为主,就拿设计调研来说:当学生在商定的调研时间内没有拿出可以推进下一阶段工作的调研结论时,应该尝试从对项目设计的理解、调研目的、方向.范围、方法、过程、工作量以及分析过程和对具体问题的理解研究角度出发,逐项逐步的讨论解决。对于学习方法欠缺,理解程度不足的部分学生,更应当将启发工作做的更细致些,比如具体推荐一些以更高学历层次(硕博论文等)的文献调研资料,从较高的视角与格局以点带面的要求其搜集整理和学习研究,这样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学生的毕设投入时间和实际效果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

3)了解行业形势,对相关行业发展历程,当前的市场行情、企业与社会需求以及未来的行业前景等有充分的分析研究。学校作为一个专业化教学机构更多侧重于对技能的培训与社会人格层面的塑造,然而对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上,则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间接性与滞后性。在产品设计专业,这一方面主要和课程结构的设计相关,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等有不少都还停留在产品设计专业刚引入大学专业设置的阶段。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行业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也在进行着高速的变化,以适应越来越高效、多元化、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体系的需要。这也对企业从市场运曹模式到项目研发再到后续产品生命周期的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系统、复杂与高质量的要求。那么对应的人才培养需求也就变得日益迫切起来。产品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综合类边缘学科,要求设计师不仅仅熟悉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思维方法,还需要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市场、不同消费和用户需求以及相关生产制造的特点,运用合适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进行对接并展开相应的设计工作。

那么如何具体对待并展开,就成为学校设计教学中需要重点教授学生掌握并解决的关键。不仅仅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的指导作为日常教学过程的专题性延续和拓展,则更要从学生就业环境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将准设计师离校后,需要应对的上述情况的基本方法和相关设计思维因地制宜的结合进毕设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更要对专业行业的整体概况和现实需求有着较为准确、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说明了产品设计专业从教学实践到毕业设计指导,都应该围绕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定位来展开。告诉学生他们即将面临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与行业未來,引导他们今后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明显比完成工作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和指导过程更为重要。

4)设计实践环节的接入和拓展。因为课程结构设置和校企实践对接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且虽然解决的方式有很多,但达到的效果却褒贬不一。所以总的来讲,最根本的有效解决途径还是校企合作平台的不断搭建完善,以及通过诸如专题竞赛,项目预研、企业实习等多渠道大力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和体验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并且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逐步尝试,直至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

5)教学与毕设指导过程中教学定位的调整和把握。除了从课程结构、专业方向、理论实践等教学引导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外,在专业课程与毕设指导的教学定位上也需要进行同步的配套与修正。产品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教学定位应该紧密贴合专业和市场要求,从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从培养目标的定位、创造性教育的定位、个性教育的定位、人机关系定位等方面围绕课程体系和学科方向,以和学生之间学术对等的关系出发,从体验与合作的视角将各要素通过课程交流的形式融入、参与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避免以生硬的知识灌输和对学生学习的硬性要求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不同课程范畴内,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和内容有效性,避免在一些教学和毕设指导过程中出于某些关联性课题研究的需要,产生理解误差,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让学生从事一些与专业学习内容无关或关联性牵强的实践工作。 其次教学定位要明确,专业教学与学习应当强化突出相关知识传授的目的性,而非功利性;重点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相关专业方向和内容层面全面,系统的能力提升,而不在于流于形式上的过程结果的展现。所以在课程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分注重所谓的“教学成果”,以一种快速投入产出的思维督促学生走流程,拿方案,以参赛拿奖或教学成果展示等为目的,而不考虑到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再有就是需要分清专业教学定位和科研学术观点的区别,产品设计教学指导是基于专业与行业设计原则的理论、应用体系。虽然其中有诸多的课题点和专业内容可供研究、探讨,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将某种学术观点凌驾在专业系统架构和行业准则之上进行评判、推行是合适的。设计本身就是可以从多种视角和美学、造物体系进行讨论与分析研究的。而基于这些观点的设计行为,只要符合专业与行业框架下的基本设计原则和专业要求,都是值得鼓励和探索的,即便一些观点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分歧,在进行产品的设计评审时,至少要在对不同观点包容的前提下,基于产品设计的相关系统理论和原则来对相应的设计概念、行为、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析,简单的说也就是“就设计而论设计”。应当避免因分不清学术探讨和设计评审的区别导致的,将个人学术观点强加在基于设计原则的教学定位和设计评价系统中,用特定的学术观点甚至非专业研究方向的主观理解来评判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下的作品与成果的行为;更不能通过打压、否定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对教学定位的曲解来以树立和扩大个人所谓的学术权威与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产品设计的毕设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教学引导过程,其包含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培养模式、应用实践过程、行业趋势分析、就业方向指导、专业素养形成等因素共同支撑并不断深化完善着学生在专业层面上对产品设计本质的理解与设计实践方法的运用。所以在毕设指导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另一方面更要从专业教学、引导等内容上去溯源反思,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和专业水平欠缺,因为学生对待专业本身的理解和学习动机行为态度等因素,从根本上讲,还是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容、方式与启发等过程的映射,只有积极的去面对调整,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够逐步渐进地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实现有效高质的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文章抛砖引玉,也希望通过尝试性的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来为产品设计的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出较为可行的指导思路。

作者:赵彦

第二篇: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的探讨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实质,并分析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3] 刘英,许延飞,黄冉.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作者:陈江

第三篇:大学本科毕业设计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分别基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角度做了深层次的分析;从如何优化毕业设计选题、怎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的多方规范管理和监督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行对策来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毕业设计 选题 规范管理

An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s

QU Xiang, ZHANG Yong, LI Zhaohui, YANG Xinhu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subjects sele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最直观表现,如何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解决大学生创新实践措施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和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本文对现如今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1 当前毕业设计指导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基于学生的视角

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态度不端正,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安排,消极等待。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不好,不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自主性学习不强,过分依赖指导。造成现在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不知所措,不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寻找和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只能消极等待指导教师的帮助或者按照其他同学先行探索的套路进行效仿。

1.2 基于教师的视角

高校扩招以后,造成短时间内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被迫大量引进新人,而新进教师又普遍缺乏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最终造成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不足。同时,老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投入程度也不好把握,指导太细致太详细,会约束学生的设计思路,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发挥;若指导过于粗狂和简单,不能建立学生系统设计的良好思路,会造成学生的茫然和无措。同时,毕业设计经费的增长落后于各项成本的增长,使得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太弱,无法起到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1.3 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际能力与工程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现行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体系,侧重于从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却割裂了其在工程中的相互联系,系统性的课程改革滞后,导致学生系统应用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对学生能力的认定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对难以考试的综合性能力的思维训练重视不够。这些做法扼杀了一大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弱,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势必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少且脱离实际,导致现行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弱化,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典型体现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不知如何选择课题,不会查阅资料,不会分析和归纳,只能采取模仿、抄袭和拼凑的方式。

2 提高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对策

2.1 优化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着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模式是采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在1:1范围内选择。而题目的范围大小、难度高低等都是指导老师完全确定,没有与学生任何交流,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指导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定题,也可以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共同来探讨选题内容和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如果能将学生的签约单位也参与进来,与老师、学生三方共同讨论毕业设计题目则更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自身特长,又考虑了就业单位的岗位实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榜样作用,其责任心和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坚持每周一次的小组面对面指导,对每周的任务做总结和展望,从而督促学生扎实完成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现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强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学校应以教务处为牵头部门,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将毕业设计的内容范围难度、指导教师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量考核、答辩成绩的评定细则、毕业论文的格式等文件化、规范化。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加强专业督导团的督导工作,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开展前期引导、中期检查与后期抽查为主要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

前期引导: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与系(教研室)老师及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和范围进行初审,判断是否满足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要求,难度是否合适,相关实验条件能否满足,学生能否能按时按量完成等。

中期检查:包括开题内容检查和初步方案检查。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对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英文资料翻译等前期工作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学生的文献综述的分析整理,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判断其设计难度和工作量要求是否合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检查学生的课题初步方案草图、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和完成的论文初稿。

后期抽查:包括答辩巡查和后期抽查。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督导团分头参与部分答辩过程,检查答辩工作的组织是否有序、规范。毕业设计结束后,对优秀、不及格和抽查的其他毕业设计进行重新审定。

3 总结

毕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是一个贯穿四年大学本科教育的过程。因此,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毕业设计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让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学校职能部门能够适时进行监控和督导,共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

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YB01)

参考文献

[1] 陈世平,蒋西明等.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5):186-188.

[2] 刘成俊,谭逢友等.新建本科学校工科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75-176.

[3] 刘卫国,高中松等.提升就业能力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4(11):73-74.

[4] 屈翔,贾秋红等.综合测绘对培养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1(1):14-16.

作者:屈翔 张勇 李朝晖 杨新桦

上一篇:学会与孩子沟通论文下一篇:物流专业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