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学角度谈高校的班级建设与发展

2022-09-10

班级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 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阵地, 作为学校的基本细胞, 班级建设至关重要, 建设成果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班级建设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过程, 班级建设的实质就是将单个班级成员转化为一个班集体的过程[1]。

在实践中, 班级是一个教育技术概念, 班集体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 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场所。而班集体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坚强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胡麟祥先生认为, 从班级发展到班集体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建立组织规范阶段、优化群体心理阶段、发展集体主体性阶段、关注集体每一个成员个性发展阶段[2]。

由此看见, 所谓的班级建设就是将班级建设成为有明确目标、有领导核心等要素的班集体的过程。

一、高校班级建设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外部来看, 包含辅导员在数量上的不足及质量上的有待提高、任课教师未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从内部来看, 班级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班级活动缺乏活力、未能形成良好班风及班级管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等, 具体而言: (1) 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班级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要求, 高校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在现实情况中, 部分高校未能按照这一标准配备辅导员, 尤其是独立院校及高职院校, 由于师资力量及运行经费现实限制, 很难达到标准。所以, 各大高校聘用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 而这部分教师的中心往往都在他们自己本职工作上, 很难有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另外, 目前专职辅导员大都由年轻、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担任, 他们缺少对班级建设的指导经验, 难免在实践上走弯路。 (2) 任课教师育人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过于注重传输专业知识而忽视育人功能。高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重, 教师在教学结束后急于去其他班级教学, 缺少与学生交流。高校教师除了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外, 还有科研的重担, 这都导致了教师仅将自己定位“教书”, 而忽略了“育人”的功能, 在大多数高校, 任课教师的职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 (3) 班级目标、机构、制度等内部建设方面不健全或缺失现象严重。在某次对班长团支书的培训中, 作者对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 通过对40个班级调查, 发现仅有2个班级设立了班级的目标、仅有4个班级曾经制定过班级制度;班级组织机构不健全, 班委职能划分不清晰, 在二年级后, 班级事务基本都由班长、团支书承担, 组织机构基本溃散;班级活动缺乏吸引力、未能按照设想形成良好的班风等因素, 都是班级建设失败的重要原因。 (4)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班级建设要求。班级未能与时俱进, 在班级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旧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以说教、会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教育, 导致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班级管理与学生诉求、愿景不对称, 未能充分运用新媒体作为教育平台和手段。

二、管理学角度分析高校班级的建设

班级建设需要内部与外部力量有机结合, 一个优秀的班级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教师合理的领导方式为指引, 以明确的目标为方向, 以科学的规章为保障, 以精干的组织机构为核心, 以特色的活动为载体, 以现代化的媒介为平台, 以良好的班风为助推器, 内外部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合力, 促进班级的良性发展。 (1) 建立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提升辅导员能力, 确立正确的领导方式。陈至立同志曾指出,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3]。辅导员对班级的建设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辅导员的领导方式确定了班级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学的团队建设中五个要素包括:人 (people) 、目标 (purpose) 、定位 (place) 、权限 (power) 、计划 (plan) , 5P要素中, 人的要素是其核心要素, 各高校要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配备与培养学生辅导员, 提升辅导员上升空间, 稳定辅导员队伍, 定期组织参加校内外交流学习, 确立辅导员对班级的正确领导方式。 (2) 明确班级目标, 以目标为方向, 指引和激励班级向前的动力。创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在班级形成勤奋刻苦的学风, 严格自觉的纪律, 同学间相互友爱的风气, 实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 班级建设总体都是以这一目标为努力方向, 实现班级总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营造共赢的局面。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 首先, 要遵循彼得.德鲁克的SMART原则, 即, 目标需要具有明确性、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其次, 目标制定需要具有层次性, 将目标分割, 制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或阶段目标。例如:大一以“规范教育”为管理目标, 大二以“养成教育”为管理目标, 大三以“理想教育”为管理目标, 大四以“就业教育”为管理目标。这样, 学生以明确目标为奋斗的方向, 明确的目标又能给学生以激励作用。 (3) 以科学的规章为保障, 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班级的建设必须以班级规范为指南,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班规。班规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根据《大学生行为准则》、各院校《学生手册》与树立的目标而制定的, 要求全班同学都必须遵守的章程, 班规具有指引、协调、制约、自律等作用。班规制定与实施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共同参与为方法, 以所有学生所采纳、接受为目的, 以“火炉法则”为原则, 使班规的警告性、必惩性、公平性、即时性不打折扣, 实现班级常规的教育价值, 推动班级集体的形成。 (4) 以精干的组织机构为核心, 完善班委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 必须按任务或职位制定一套合适的职位结构, 这套职位结构的设置就是组织, 也就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组织-----班委。班委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助手, 是各项工作的组织者与执行者, 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班委建设的完善, 班委职能优化与能力的提升, 对班级的规范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对班干部要尊重信任、大胆放手、积极协助、严格要求, 构建一个精干的学生干部队伍, 使其成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 (5) 以特色的活动为载体, 打造第二课堂, 将班级活动与育人相结合。班级活动是指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学生干部的组织下, 有目的、有计划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开展的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实践。班级活动是实现其他要素的载体。班级建设要将专业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 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以实践稳固理论知识, 将专业知识、班级活动巧妙结合, 达到娱中育人的功效。 (6) 以现代化的媒介为平台, 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 线上线下共同建设班级。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中心, 大学生基本都有个人QQ、微信、微博等平台。学生除了通过网下与教师、同学之间接触外, 更多的是通过媒介平台获取知识与信息, 这使其思想意识、三观意识等方面受到重要影响。他们张扬个性、彰显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 以前传统说教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95后学生的思想特点, 他们反感被说服式教育, 喜欢平等式教育。针对目前学生思想特点, 班级管理者以QQ、微信、微博等现代化媒介平台为阵地, 做好思想教育、班级文化教育、日常管理教育等工作, 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建设班集体。… (7) 以良好的班风为助推器, 以班风促学风、促成长。班风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班风是指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 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等, 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 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 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

班级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班风作为助推器, 推进班级各方面的发展。

良好的班风能够促进班级积极向上的氛围及团队凝聚力;促进班级、个人价值的实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 良好学风的形成;促进班级学生个体之间友爱互助, 共同成长。

总之, 班级作为高校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 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社会、学校、辅导员、班委、学生相互协作, 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态度, 将学生培养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班级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及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阵地。班级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建设的成效。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 从“七个一”角度分析了影响班级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及相对应的管理策略。作者认为:优秀的班级建设与发展需以教师合理的领导方式为指引, 以明确的目标为方向, 以科学的规章为保障, 以精干的队伍为核心, 以特色的活动为载体, 以现代化的媒介为平台, 以良好的班风为助推器, 内外部有机结合进而形成合力, 促进班级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管理学,高校,班级建设

参考文献

[1] 万成海.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思考—兼议“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J].榆林学院学报, 2012, (3) .82-85.

[2] 胡麟祥.班集体的涵义、结构及教育功能——现代班集体建设系列讲话之二[J].中国德育, 2007, (3) .71-73.

[3] 廖元新, 胡邦宁, 涂冰, 甘雨, 柏晓武.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 :47-49.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下一篇: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讨——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