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以《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为视角

2023-02-13

一、不得自证其罪原则与沉默权

关于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一个比较大的争议是其与一百一十八条中规定的“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 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是否相互矛盾。我们应该考虑到, 一百一十八条第二款中如实供述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是建立在其第一款“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的基础之上的。即犯罪嫌疑人可以享有的“坦白可以从宽”这样一项政策的前提是其负有如实供述义务。事实上, 刑事诉讼法的此规定也就间接的否定了沉默权。没有了沉默权这一保障措施, 第五十条的“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也就形同虚设。

“沉默权是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直接体现和具体保障措施。” (1) “沉默权规则的含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可以对有关官员的提问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不因此而受到追究, 有关官员则有义务在提问之前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 (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沉默权思想起源于英国, 是英国民众对抗教会法院、星座法院及宗教裁判所强迫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宣誓供述犯罪行为的成功的结果。13世纪以后,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沉默权也就慢慢的形成并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发展。英国的法官规则和《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及著名的“米兰达规则”、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16条、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第1款、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第210条、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1条, 都是各国关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沉默权的规定。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中也规定:“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中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侦讯开始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所有这些规定, 都说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沉默权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广泛认可, 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基本人权的重要举措。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如实供述义务的冲突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如实供述义务的矛盾事实上凸显的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所追求的不同价值之间在法律规定上的冲突。“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各国刑事程序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贯穿于刑事程序始终的时常发生利益冲突的矛盾方面。而是否承认任何人不必自我归罪的原则及由此产生的沉默权, 则是一国刑事程序在上述相冲突的利益选择上的价值倾向的集中表现之一。” (3)

(一) 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之一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长久以来, 我国不管是实务界还是学术界, 都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刑事诉讼除了具有保障实体法实施, 达到实体真实的价值之外, 还有作为程序法的独立的价值。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司法的权威应当主要来自于过程的正当性, 而结果的绝对真实是难以达到无法验证的。” (4) 诉讼过程中我们力图还原的案件事实发生在过去, 我们仅仅能够依靠所获得的证据去获取最接近于客观真实的法律真实, 当结果无法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时, 我们或许应当更加注重维护诉讼过程的正当性。

(二) 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都是刑事诉讼所要追求的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冲突。就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供述义务来说,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法律将被追诉人与追诉人放在同等的法律地位来对待, 是公平的体现;而如实供述义务是为了国家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查明犯罪事实, 惩罚犯罪, 是效率的要求。但要求被追诉人如实供述, 追诉人用此供述来证明被追诉人的罪行, 也就是被追诉人通过如实供述来证实自己的罪行, 此即为自证其罪。因此, 在此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如实供述即公平与效率是相互冲突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人们希望实现的并非仅是法律通过强力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同时还希望法律能够促进公平, 即使法律能够减少暴力行为, 人们也希望它在公平的基础上加以适用。” (5) 追诉人作为公权力的代表, 其对犯罪行为具有举证责任, 如果法律为了简单的追求效率而将举证责任转嫁到原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犯罪嫌疑人, 是将公平至于效率之下的不适当的做法。 (下转第92页)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与沉默权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首先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我国在构建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人权保障是题中之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和沉默权制度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重要措施,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已久, 因此将其纳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也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

其次是国际条约的要求。我国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该公约第十四条规定, “受刑事追诉的人不得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此规定也将不得自证其罪原则确定为一项国际准则。然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至今并未批准这一公约。我国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提出, 我们将创造条件尽早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对于世界各国人民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文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我国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除了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外, 还应当在其他方面同样做好表率,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包括人权的保障问题。我国目前还未能批准这一公约, 就是因为公约中的规定有很多与国内法律规定相冲突, 而将国内法律规定与该公约靠拢是我们为尽早批准这一公约所能做的努力之一。

摘要:2012年3月14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草案) 》,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已经于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正式实施。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借鉴吸收了很多域外的制度, 显示了我国在司法上向国际社会靠拢了一大步。对于新刑诉法的修改,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大家最关注的无疑是将“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了刑诉法, 很多人也由此将刑诉法称为“小宪法”, 而刑诉法中新增加的另外一项涉及人权保护 (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 的内容——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在吸引众人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关键词:不得自证其罪,沉默权,如实供述

参考文献

[1] 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J].法学评论, 1998.5.

[2] 汪建成, 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J].法学评论, 2001.

[3] 彼德·斯坦, 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4] 李渊源.论沉默权在我国的设立—兼评刑诉法修正案[D].复旦大学, 2011.

[5]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6]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7]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8]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旋磁光子热疗仪治疗宫颈糜烂676例疗效观察下一篇:一个不等式的六种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