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论债权让与时不动产抵押权的取得

摘要:抵押权素来就有“担保之王”的美誉,其对于诱导债权发生、促进资金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中,为了尽快获取资金,债权人往往将其债权连同抵押权打包出售给第三人,此时,购买债权的第三人如何才能取得这一并转让的不动产抵押权——是当然取得、还是办理转移登记后才能取得,便成了问题的关键。目前,《物权法》第192条等法律虽对抵押权的从属性有明文规定,但从这些规定当中,并不能得出不动产抵押权让与应采何种物权变动模式的结论。此时,究竟应援引《物权法》第187条、《物权法》第9条“登记生效原则”还是《物权法》第9条“但书”,理论上莫衷一是,实务界更是看法不一。因此,有必要对抵押权让与的性质、引发选择矛盾的根源、现实的需要做进一步分析,以在“当然取得”和“登记生效”两种物权变动模式之间做出取舍。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本文的中心问题——未经登记,债权受让人能否继续享有不动产抵押权,并结合审判现状展现该问题的法律适用可能,分别是:《物权法》第187条、《物权法》第9条中的原则性规定、《物权法》第9条中的例外性规定。第二部分探讨抵押权让与究竟属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还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在此之前,先对第一部分提到的三个条文之适用做再检讨,看现行法框架下,抵押权让与的性质问题是否存在可探讨空间。一方面,《物权法》第187条虽通过目的解释(或类推适用)有涵盖转让情形的可能,但因为《物权法》第9条的存在,讨论第187条应如何适用几乎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无论将《物权法》第192条归入《物权法》第9条中的原则性规定、还是例外性规定,皆有一定之理由,故对于不动产抵押权让与究竟应适用哪一条法律规范、采何种物权变动模式的问题,还需求诸于抵押权让与本身的性质界定。再看抵押权让与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抵押权之所以能一并转让,是因为立法者对抵押权和所担保债权的强行绑定,如果我国现行法上无此关于“从属性”的规定,抵押权也就不是债权的从权利,这样,即使有债权转让合同存在,“一并转让”也一定不会发生。因此,抵押权让与系依法律直接规定,是一种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应归入《物权法》第9条“但书”情形、从而适用“当然取得”。第三部分围绕“当然取得”这一初步结论做原因完善。首先,对于流转中的抵押权,在受让人已取得债权和抵押权、但未办理转移登记的情况下,因为登记簿之公信力无法扩张至担保债权、现行法又不允许无债权的抵押权存在,该受让人之不动产抵押权恒不会被第三人善意取得,“登记生效”所能提供给第三人的保护实际上与“当然取得”无异。冒然适用“登记生效”,反而会放大善意取得制度本就存在的法律漏洞、损害不动产登记簿的公信力。其次,除逻辑上的原因外,之所以选择“当然取得”,还有一定的现实考量,比如现下冗杂、低效、高成本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已不符合债权交易对效率的追求,尤其在资产证券化中,实质意义上的登记生效主义早已被实务所摒弃;又如,在当事人对是否一并转让不动产抵押权未有约定的情况下,若适用“登记生效”,势必会人为地消灭本应一并转让的不动产抵押权、违背受让人的真实意思;再如,如果受让人抱持侥幸心理而不办理转移登记,法律并无必要横加干预。

关键词:从属性原则;不动产抵押权让与;当然取得

学科专业:民商法学(全日制)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立法及司法现状

第一节 立法现状及争议焦点

第二节 审判概览

一、“登记生效”式裁判思路

二、“当然取得”式裁判思路

三、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

第二章 抵押权让与性质之辩

第一节 关于《物权法》第187条的适用

一、可能性一:仅是设立规范

二、可能性二:作为一般性规范

三、小结

第二节 规则的选择:围绕《物权法》第9条之原则性规定及例外性规定展开

一、《物权法》第192 条与《合同法》第81 条之“冲突”

二、《物权法》第9 条与《物权法》第192 条之关系

三、小结

第三节 抵押权让与的根本原因

一、学理上的争议

二、本文观点

第三章 “当然取得”原因完善

第一节 逻辑的必然

一、善意取得的失灵

二、追根溯源:从属性理论与公信原则的冲突

三、我国法立场

第二节 现实的需要

一、追求交易迅捷

二、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结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CT泌尿系统论文提纲下一篇:信息质量会计监督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