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2022-08-31

第一篇:小麦管理技术和方法

第二章 小麦生产技术 第四节 小麦的中期管理技术

◆ 教学目标:了解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理解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掌握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 教学重点:小麦中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 教学难点:小麦穗的分化过程,小麦生长中期的苗情诊断。 ◆ 课时安排:2 ◆ 教学内容

冬小麦中期生长阶段,也叫春季生长阶段,指小麦返青后至挑旗,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和挑旗(孕穗)期4个生育时期。

一、中期的生育特点

第一,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在此期已全部形成,长出全部茎生叶,分蘖由高峰逐渐走向两极分化。第二,进入营养器官与结实器官并盛期,生长中心由叶、蘖等营养器官转入以茎、穗为主,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的关键时期。第三,生长变化大,速度快,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反应也很敏感。

(一)小麦茎的生长

小麦的茎由节与节间组成。一般地上茎4~6节,多数5节。植株高度以80~90cm为宜。高产麦田的小麦茎秆粗壮,节间短,基部充实,机械组织发达,富有弹性,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影响茎秆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光照和水、肥。

(二)小麦穗的分化

1、穗的分化过程

根据形态特征与分化进程,小麦穗分化过程可依次划分为9个时期(图2-4)。

2.穗分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小麦返青起身期,正是小穗分化期,是决定小穗数的关键时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与养分。小穗分化至四分体形成期,正是拔节孕穗期,是实现花多、粒多的关键时期。此期对水肥要求十分迫切,四分体形成期是需水临界期。

二、中期的主攻目标

秆壮不倒,穗大粒多,搭好丰产架子。

三、中期的管理技术

(一)诊断苗情,分类管理

春季麦苗返青后,要及时诊断苗情,根据苗情,做到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因

苗管理。

1、壮苗 壮苗春季返青早,叶色青绿,叶大不披,长相健壮,次生根在20条以上,群体适宜,越冬前3叶以上的大蘖数已接近或达到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控制春生分蘖,做到保蘖增穗,促花增粒,于起身期或起身后的小花分化期再运用肥水进行管理。

2、旺苗 旺苗生长猛,群体大,根系弱,各器官之间发育不协调,春蘖多,叶色墨绿,拔节速度快,叶片下披,封垄早,通风透光不良,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高于计划成穗指标。管理上应以控为主,不施返青肥,不浇返青水,深中耕断根、散墒。或拔节前喷施矮壮素、镇压,加速两极分化。施肥浇水可放到拔节后第2节长度固定时进行。

3、弱苗 弱苗分蘖大小不齐,叶片数较少,叶片窄小,叶色淡,生长慢,群体小,越冬前3叶以上大蘖数明显低于计划成穗指标,或播种过早,分蘖过多,年前较旺,返青后叶片发黄,有脱肥现象。对这类麦田中期管理应以促为主,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形成的弱苗应区别对待。 (二)浇好孕穗水,酌施孕穗肥

小麦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是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浇好孕穗水,浇水时间应在拔节后15天左右。但对肥力较高、长势偏旺、墒情较好的麦田,应推迟浇水,不需追肥;对地力差、苗色黄、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每667m2施纯氮3~5kg。

(三)预防晚霜冻害

应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前1~2天浇水,以增加田间湿度,缓和低温变幅,有预防和减轻霜冻危害的效果。对已受霜害较重的麦苗,不宜毁掉,只要及早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浇水,仍能促使未被冻死的分蘖或新生分蘖抽穗结实,从而获得一定收成。

(四)防治病虫害

该时期主要的害虫有麦蚜、小麦螨等。

该时期主要的病害是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小麦中期生长阶段

二、简答题

1.对冬小麦来讲,“春寒穗大”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为什么“麦怕胎里旱”? 3.简述小麦壮苗标准。

4.怎样浇好小麦孕穗水、施好孕穗肥?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第二篇:小麦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和保肥供肥能力。连续多年旋耕的麦田,在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对小麦生长不利,应按照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的循环方式耕作,破除犁底层。

二是耙耱镇压。耙耱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种麦时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耱镇压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冬季出现黄苗死苗情况。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所选种子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选用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性好,抗寒能力强的半冬性品种。以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选用在高肥水条件下,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水、抗倒伏、成熟期适中的大穗或多穗型半冬性小麦品种。

三是选用抗早衰、抗干热风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是选用抗(耐)病性好的品种和种子休眠期长耐穗发芽的品种。

五是选用经过试验、示范,适应本县生产条件的品种;更换新品种,要防止选用不经过试验、示范的品种。

三、种子与土壤处理

播种期是预防或控制病虫害键时期,可压低病虫发生基数,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降低防治成本,保证小麦安全生产。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特别是根部和茎基部病害,必须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一是种子处理。针对我县小麦纹枯病、地下害虫、全蚀病的发生情况,应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进行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配方: (1)防治全蚀病。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2)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用2.5%适乐时悬浮剂20毫升+3%苯醚甲环唑悬浮剂30毫升+55%甲拌磷(或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0-25毫升,兑水1斤(500毫升),拌种子20-25斤,搅拌均匀,堆闷2-3小时后,晾干播种。

二是土壤处理 。针对我县目前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蔓延趋势,必需认真做好播前土壤处理。(1)对全蚀病点片发生地块。在播种前每亩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6斤,加细土40-60斤,充分掺匀,于整地前均匀撒入田间进行土壤处理;(2)对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兑水2-3斤,拌细土20-30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四、适期适量 足墒播种

一是适期播种。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为14-16℃,弱春性品种为12-14℃。一般要求培育冬前壮苗,半冬性品种要保证从播种到越冬0℃以上的有效积温达550-650℃为宜。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我县小麦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8日一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3日。在适播期范围内,注意先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后播生育期短的品种;先播发苗慢的瘦地,后播发苗快的高肥水麦田;先播土壤粘重的麦田,后播砂壤土质麦田。

二是适量播种。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一般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2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三是足墒播种。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足墒可促种子发芽快、发芽齐;分蘖早、分蘖多;发根早、发根多,根系发达。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绝对含水量砂土18~20%,壤土20~22%,粘土22~24%。若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浇底墒水(提前造墒),并注意保好口墒,确保适期足墒播种。在适播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

五、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每亩400-500公斤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根据近几年生产经验,推荐如下底肥施用配方:

(一)、每亩施有机肥3-5方、尿素40斤、过磷酸钙150斤、氯化钾30斤、硫酸锌3斤;

(二)、每亩施有机肥3-5方、总含量45%(氮磷钾都是15的)复合肥100斤、尿素10斤、硫酸锌3斤。

氮肥后移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增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即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追肥量的50%-60%,拔节期追施50%-40%。

六、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野燕麦、节节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每亩用6.9%骠马乳油60-70毫升,对水30-4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婆婆纳等阔叶杂草,每亩可用75%苯磺隆(阔叶净、巨星)干悬浮剂1-1.8克,或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克,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防治时间宜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杂草二叶一心至三叶 时进行。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充时期,对冬前未能及时除草、而杂草又重的麦田,此期应在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除。

第三篇:2013年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目前,立春已过,雨水将至,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拔节期。总的看,今年北方冬麦区苗情基础较好,但黄淮南部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晚播麦田冬前生长量不足,群体偏少、苗龄偏小、个体偏弱;西北部分地区墒情不足,旱象显现;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菌源基数大,有加重发生可能;冬前杂草滋生,春季防除难度大。各地要加强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因墒因苗落实好田管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是:促控结合,以促为主,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奠定丰收基础。

一、华北和黄淮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华北和黄淮冬麦区大部分麦田土壤墒情适宜,苗情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春季田间管理要合理运筹水肥、促穗足粒多粒重,为小麦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镇压划锄,提墒保墒,促苗早发稳长。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一般应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对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以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

(二)促控结合,肥水运筹,管好水浇麦田。三类苗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左右时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提高穗粒数。二类苗促控结合。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5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6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类苗控促结合。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拔节期追肥浇水,亩追尿素13-15公斤。旺长苗以控为主。对无脱肥现象的,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施肥浇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对有脱肥现象的,在起身期追肥浇水,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三)镇压提墒,趁雨追肥,管好旱地麦。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浆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四)防控病虫,化学除草,抓好综合防治。要做好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以及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选用正确药剂及时防治,强化返青后化学除草工作,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五)调查冬季冻害情况,及时管理冬春受冻麦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防御早春冻害。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晚播麦群体偏小,个体偏弱。必须抓住早春返青期,因苗制宜分类管理,促弱转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清沟理墒,防止渍害。

(一)施好壮蘖肥,促弱转壮。对群体过小(群体茎蘖数小于30万/亩)的麦田,要在2月份亩施10-15公斤三元(NPK各15%)高效复合肥,对苗情过弱的稻茬麦每亩加施5公斤尿素,促进弱苗转壮,提高分蘖发生与成穗率。对于群体正常麦田,应控制早春施肥。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在返青期追肥浇水,抗旱促苗壮。

(二)清沟理墒,防渍防旱。在小麦拔节前,未开好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尽早开好麦田三沟,开沟泥土要均匀散开,不损伤麦苗。已开好沟的麦田,要及时疏通,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麦田外三沟也要畅通。

(三)重施拔节肥,壮秆大穗。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

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和三元复合肥各7-10公斤。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适当推迟施用拔节肥,以防止倒伏。对群体过小、穗数不足的三类苗和脱肥变黄严重麦田,可适当提早施用拔节肥。

(四)防御冻害,及早补救。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的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追施恢复肥。一般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可追施尿素4-5公斤/亩,超30%的麦田茎蘖受冻死亡率每增10个百分点,需增加尿素2-3公斤/亩,但上限值不宜超过15公斤/亩。

(五)防病治虫,化学除草。重点加强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特别注意抽穗期和开花初期赤霉病防治工作。各地要根据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麦田,应适时镇压控旺或化控防倒。

三、西北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西北麦区冬前苗情好,壮苗比例大,但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旱象抬头,小麦条锈病见病早,春季防控压力大。春季麦田管理要以保墒、提墒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重点,确保稳产高产。

(一)顶凌耙耱,保墒提墒。“春耙麦梳头,麦苗绿油油”。各类麦田都要进行顶凌耙耱蓄好墒,保住水,清除枯叶、杀伤杂草,建立丰产苗架。

(二)顶凌追肥,促弱转壮。对底肥不足、苗黄苗弱的麦田,结合顶凌耙耱或小雨后趁墒追肥,亩施4-5公斤尿素,促转化升级。对冬前群体过大、土壤肥力较高的旱地麦田,返青期不宜追肥,可在起身至拔节期借雨酌情追肥。

(三)碾压提墒,预防倒伏。早春小麦返青前后碾压可提墒保墒,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并能抑制小麦主茎旺长。一般是先镇压后划锄,碾压的时间要在晴天中午前后,切忌在寒冷地湿的早晨进行,以免压折假茎和损伤叶片。

(四)划锄松土,除草增温。划锄时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对晚播麦田、弱苗田宜浅划锄,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弱苗转壮,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

(五)防治病虫,化学除草。要做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麦蚜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注意在返青期化学除草大力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早发现,早防治。

(六)护膜护苗,严防啃青。发现覆盖不严的地膜要及时压土盖严。严防春季畜禽啃青,影响小麦光合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造成减产。

四、西南冬麦区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西南麦区稻茬麦亩茎蘖数与去年相差不大,旱地麦群体普遍小于去年,部分丘陵地区出现旱象。春季田间管理以促为主,措施前移,强化水肥管理,一喷多防,增粒增重。

(一)强化促苗管理,及时追施拔节肥。西南小麦已经进入拔节期,应以促为主,开展追肥、灌水工作。平原麦区浇灌后待水分下渗仅剩一层浅水(或农民所称“花花水”)时,亩施5-8公斤尿素。无灌溉条件的丘陵地区,可以开沟亩施5公斤尿素或纯氮量与之相近的碳铵或磷铵等速效肥料。

(二)早查早治,防治病虫草害。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病虫极可能爆发式发生。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条锈病中心病团的关键时期,要对中心病团(病株)的点片田块进行喷药防治,以防出现病害大流行。

(三)适时一喷多防,防治后期赤霉病、条锈病、蚜虫。赤霉病以“防”为主,在“抽穗-开花初期”防治最为有效。要制定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的一喷多防措施,将预防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的药剂混合在一起,一次性施用,省工节本,简化高效。

(四)清沟排湿,防御渍害。拔节至抽穗阶段是小麦湿害的敏感时期。丘陵稻茬麦田沟渠配套差渍害较重,要在春雨来临之前,开好边沟、围沟、排水沟,强化清沟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渍水,确保中后期小麦正常生长和籽粒灌浆。

第四篇:小麦播种技术要点

一、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品种

优质中筋小麦以矮抗58为主,搭配周麦

18、周麦22;优质强筋小麦推广郑麦366,搭配新麦18号。

二、精细整地,打好麦播基础

整地质量要达到“深、净、细、实、平”标准。提倡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一般一亩秸秆还田2亩,秸秆还田要掌握墒情好,耕深不低于25cm、亩增施碳铵10-15公斤、秸秆长度不超过10cm四环节。

三、科技投入,实行平衡施肥

根据目标产量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土壤肥力,在每亩底施腐熟有机肥3—5方的基础上,目标产量500kg的地块,按照控氮、稳磷、增钾、补微的原则,每亩底施51%“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5kg或碳铵40—50kg、过磷酸钙60kg、硫酸钾10—15kg;目标产量400—500kg左右的地块亩底施51%“沃力”牌小麦配方肥25—30kg或碳铵40kg、过磷酸钙50—55kg、硫酸钾10kg。晚播麦田因腾茬较晚,播种后延,冬前积温不足,要重肥促苗,以达到冬前壮苗的目的,一般亩底施有机肥3方以上,碳铵6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15kg。同时推广亩底施硫酸锌1—1.5kg。

四、适期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郑麦366适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亩播量8kg左右;矮抗

58、周麦

18、周麦22适播期10月5—15日,亩播量8—10kg。肥地宜稀,薄地宜密。适播期上限播种量取下限,适播期下限取播种量上限。每超过适播期2天,增加播量0.5kg,对粒大、千粒重高的品种和较粘重的土壤也可适当增加播量。

五、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1、农业防治: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消灭作物残茬及田边杂草,减少病虫基数;使用经高温堆沤的腐熟有机肥和“沃力”牌配方肥作底肥。

2、化学防治: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对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并重或单独重发区,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40%辛硫磷乳油0.3公斤(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地块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对水1-2公斤,拌干细土20-25公斤,均匀撒于地表,撒后耕翻。对未包衣种子进行人工药剂拌种,方法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ml或40%辛硫磷乳油20ml,加3%敌萎丹50—60ml,或2.5%适乐时15—20ml,或2%立克秀10—15g对水0.5kg均匀拌麦种10kg,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第五篇: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

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小麦备播、播种、管理等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近百场次,举办专题培训会34期次,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开办电视讲座10余期,发布50余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大厅服务咨询50期300余人次,多途径、多角度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把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抗逆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小麦生产中。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问题,我们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适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指挥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去冬今春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技中心组织土肥专家定期测试墒情,根据苗情、旱情,发10期抗旱简报,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息,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做到节水、节时、节能,浇好保命水、丰产水。又如,小麦生长中后期,我们针对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吸浆虫和锈病,组织26名技术人员,四次深入田间踏查,对锈病和吸浆虫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早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4、示范样板创建,为小麦生产提供了典型引路作用。今年以市政府为总牵头人,在腰店、桑庄等乡镇创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方的同时,涉农部门分别在全市26个小麦主产乡镇内,共建“万、千、百、十”不同类型的小麦示范样板田126个,面积达25万余亩,示范方内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围绕粮食高产、粮食增产、高产创建、探索模式、服务指导等方面大力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如腰店乡、桑庄镇示范方,特别是腰店乡黑龙村百亩示范方,采取“六统一”,规范有效地落实了关键措施,取得了较高产量。据省农调队5月19日上午现场测验,百亩示范方,面积132亩,亩群体43.4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预计42克,按85%折亩产579.5公斤。5月31日邓州市农业局专家组又一次现场实测,亩产584.9公斤,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5月21日省小麦专家胡廷积、张世英一行在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等领导同志陪同下到示范方现场进行观摩和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5月23日全南阳市示范方创建示范观摩会在邓州召开,兄弟县镇平县组织其乡镇党委书记、农业局等单位领导,来邓州观摩,现场考察小麦示范方建设成效。领导和同志们均为大旱之年邓州市万亩示范方能够取得如此高的产量赞叹不已。

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①、大型整地和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和收获的质量、效率,为适时适墒播种和抢收抢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本机耕机耙面积占98%,机播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为小麦适时适墒播种,保证一播全苗和实现抢时收割“龙口夺粮”提供了有效保障。

②、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

23、豫麦70—

36、04中

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

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③、测土化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今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近几年取土化验的结果,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肥配方,并发放施肥明白卡10余万份。农户按方施肥,既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又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刘集镇单坡村千亩配方施肥示范方,平均单产527.5公斤,腰店黑龙村配方施肥样板田132亩,平均单产584.9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公斤,亩增201.1公斤,增产率达52.4%,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9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比当地经验施肥平均亩产397公斤,亩增68公斤,增产17.1%,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④、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二是狠抓了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是狠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⑤、立足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为大旱之年夺高产保驾护航。今年,针对冬春连旱的天气情况,以抗旱浇麦为主、结合中耕镇压、化学除草、防病治虫进行了麦田管理,在抗旱浇麦阶段,全市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动力,尽最大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抗旱浇一遍水的有130万亩左右,其中浇两遍以上的45万亩左右,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产。抗旱浇麦成效显著,据调查浇水与未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异很大,如:文渠乡肖店村农户张绍斌3.5亩小麦浇了两遍水,据测产,亩产高达591.8公斤,而邻地段士训的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332.0公斤,浇过两遍水的比未浇水的亩产多259.8公斤,增产率达78.3%。又如:张村镇李楼村的路培虎1.5亩小麦浇了一遍水,亩产463.8公斤,而同村刘德中的5亩麦田未浇一水,亩产仅224.8公斤,浇一遍水比未浇水亩产多了239公斤,增产率达106.7%,浇水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以后号召群众抗旱浇麦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从光照、温度、降水主要气象因素来看,小麦全生育期内(2010年10月10日—2010年5月31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303.4mm,光照993.5小时,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1100小时相比,积温多了296.3℃,降水多了28.4mm,光照少了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看是利弊兼有,弊大于利,特别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从出苗到拔节阶段降水量极少,从10年10月23日到09年2月7日一百多天总共降雨量不足11mm,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现象,而在即将收获的5月

27、28两日降雨量却达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分析如下:

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此阶段降水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阴雨较多,温度不高,光照不足,对秋作物收获晾晒不利,但适合人们田间劳作,利于加快收获进度,并为麦播整地积累一定的墒情。

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

此阶段积温406.9℃,降水39.8mm,光照时数89.4小时,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集中,特别是我市10月20—22号下了一场透墒雨,降雨量达38.6mm,为整地和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调查我市绝大部分田块都集中在10月25日前后播种,适期适墒播种,由于底墒充足,做到了一播全苗,麦播基础较好,全市小麦苗足苗匀,前期苗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

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

此阶段积温369℃,降水5.5mm,光照时数221.9小时,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晴天多,加之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全市麦田出现严重旱情,部分麦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黄苗死苗现象。不过麦田旱情在11月底、12月初逐渐显现,此时小麦的第一分蘖高峰期即将结束,多数麦田越冬前总茎数已经达到或接近常年同期指标,且多为大分蘖,而苗期适当干旱还有利于根系深扎,增强植株抗旱抗灾能力,所以对这类播种基础好,后来又浇水的麦田,群体影响不大,甚至比去年有所增加,但部分整地质量差、播种晚又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旱象虽重,但这类麦田往往播量较大,靠主茎成穗,较大的播量冲抵了因干旱造成的分蘖少成穗率低的弊端,且因为主茎成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不低,产量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

4、越冬—返青阶段(12月21日—09年2月5日)

此阶段积温157.7℃,降水4.2mm,光照时数190.5小时,降水仍偏少,旱情仍在发展,小麦苗情持续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及早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安排,各地狠抓落实,迅速掀起了抗旱浇麦夺丰收的麦田管理高潮,浇水面积达130万亩左右。

5、返青-拔节阶段(2月6日—3月10日)

此阶段积温240.2℃,降水16.2mm光照时数75.4小时,2月8日、16日、17日、26日和3月2日有明显降水,连降小到中雨,加之抗旱浇麦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数麦田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受旱麦田苗情明显好转,其中

一、二类麦田比例已较冬前上升10个百分点左右。

6、拔节—抽穗阶段(3月11日—4月10日)

此阶段积温369.3℃,降水33.6mm,光照时数144.4小时,3月12日降水17mm,23日降水6.2mm,27-28日降水4.2mm,由于降雨有所增加,旱情基本解除,光照充足、温度较适宜,小穗小花发育较好,结实率高,这是今年小麦穗粒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这时小麦病虫害有所抬头,3月18日在构林镇五道岗发现了条锈病发病中心,蚜虫也逐渐增多,吸浆虫也开始羽化出土,病虫害防治到了关键时期。

7、抽穗—成熟阶段(4月11日—5月31日)

此阶段积温974.2℃,降水204.1mm,光照时数271.9小时,此时是形成籽粒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降水量达204.1mm,占全生育期总降水量的六成多,光照略显不足,但基本上能满足小麦从灌浆到成熟的整个过程的需要,温度适宜,适合灌浆,且灌浆时间长,较去年长2—3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所以今年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比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今年小麦即将收获时,5月27日—28日全市突降大雨,降雨量达83.5mm,持续时间长达48小时,造成我市95%以上麦田出现穗发芽现象,粒发芽达56%以上。成熟早、种子休眠期短的品种发芽、霉变更加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提醒我们在品种利用上应考虑到后期穗发芽的问题,注意推广和培育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要做到半冬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合理搭配。

2、建议我市各级领导以继续搞好邓州小麦生产为抓手,重视和狠抓粮食生产,同时我们也要请求上级职能部门对邓州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邓州市粮食高产、稳产、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以完成各级下达的项目为依托,搞好小麦技术集成推广,加大推广力度,突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覆盖面,使科学技术在夏粮生产中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建议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和巩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夏粮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5、建议在夏粮生产中,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行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以促进邓州夏粮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6、围绕夏粮生产,着重研究“统”的功能,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办理的事情。

7、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力凸显不足,旋耕和撒播面积有扩大趋势,导致麦田耕层变浅,土壤桥空不实,抵御旱灾的能力差,特别是今年问题尤为突出,前期干旱造成的黄苗、死苗现象,多数发生在这类地块中。建议为抢时播种而采用旋耕和撒播方式的农户,在播种后,要趁早对这类麦田进行镇压,踏实土壤,以预防越冬干旱造成死苗而导致产量降低。

附表1:2010-2010小麦播种基础情况调查统计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 2010 年 11 月 9 日

附表2: 2010-2010小麦品种种植情况调查统计表

注:麦套面积折成实麦面积填报,若有其他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在表下面一并列出。

上一篇:洗煤厂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策划与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