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2024-05-21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精选4篇)

篇1: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开展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资料、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阴雨日数等资料,根据动态综合聚类指标,建立了赤霉病对小麦产量造成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增减符号预测正确率达90%,产量损失预测平均准确率达75.5%.

作 者:宋迎波 陈晖 王建林 Song Yingbo Chen Hui Wang Jianlin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MONTHLY年,卷(期):32(6)分类号:S1关键词:气象要素 小麦赤霉病 产量损失 综合聚类分析

篇2: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研究

1.1 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点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并非简单是一个病原菌种, 而是镰刀菌属内数种镰孢菌[7,8,9], 包括禾谷镰孢菌菌群 (F.graminearum clade) 、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 (Fr.) Sacc.]、轮状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 (Sacc.) Nirenberg.]等。某一种或几种菌源侵染植株后均能造成植株表现出该病害的症状, 但不同菌株对植株的致病力[10,11]存在差异, 以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该菌是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的组成部分, 病原菌孢子及菌丝体均符合一般镰孢菌孢子和菌丝体特征[10]。该病原菌在田间拥有众多寄主, 我国已发现的寄主有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及狗尾和紫云英草、冰草、稗草等杂草共60余种[12]。

1.2 菌株产毒素及其危害

由于食品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小麦赤霉病菌产毒素问题被广泛关注研究。研究表明镰刀菌属菌株产生毒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13,14], 该毒素主要有3种, 即NIV、DON (3-DON, 15-DON) [6,15], 除了威胁人畜之外, 对种子发芽会产生抑制助于赤霉菌菌株生长[14,16];另一类为玉米赤霉烯酮类 (ZEN) , 此类物质具有一定类雌性激素作用。

1.3 病原菌的分子技术研究

分子技术在病原菌的研究中应用广泛, 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ISSR[17]等主要应用于对致病菌菌群分类鉴定, 对菌株产毒素类型鉴定[15]等, 为田间掌握病原菌的动态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2 小麦对赤霉病抗性的研究

2.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

通过进行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诱发等方法试验, 鉴定出苏麦三号、望水白等[18]品种具有相对明显的小麦赤霉病抗性, 但是苏麦三号茎秆过高抗倒伏能力差。总体来看, 目前真正具有对小麦赤霉病高抗性的品种相对较少。

2.2 抗性品种的选育

优良品种的选育是所有工作重中之重。只有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抗性品种, 才能最终有效解决该病害威胁的难题。虽然, 分子育种技术日渐成熟, 但目前品种选育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通过遗传育种选育出具有抗性的品种[19,20,21]。宋庆杰等指出黑龙江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从20世纪70年就开始起步, 通过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体细胞无性系筛选、人工接种抗性鉴定[22]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等手段, 现已创造和筛选出一批中抗水平以上的赤霉病抗源, 如龙麦12、克旱9号 (克79-369) 、牡83001等[22]。

2.3 提高品种抗性的措施

研究表明, 当钾元素充足时, 植物细胞壁增厚, 茎秆坚韧, 抗寄生菌穿透的机械阻力增加, 同时作物体内的低分子化合物减少, 病原菌缺少食物来源, 便阻止了病害的发展[23]。

3 田间实际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3.1 该病害田间流行特点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于小麦抽穗扬花期, 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24]。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田间气候、地理环境等诱发因素, 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建立相应预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25,26], 保证在准确的时间加以施药控制, 以期控制发病严重度, 稳定粮食产量。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周元[27]做了基于GIS的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新技术的不断运用为未来该病害的准确预测提供基础。

3.2 防治药剂研发筛选

农业生产中及时做好农药喷施, 对小麦赤霉病防治具有显著地作用。目前应用最广的化学农药主要有多菌灵、咪酰胺、多酮、甲基硫菌灵、喹菌灵、戊唑醇与羟菌唑、戊唑福美双、甲基托布津与苯骈咪唑、氰烯菌酯、醚菌酯等[28]。然而, 随着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种农药, 部分地区病原菌出现抗药性, 防效显著下降。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应用于抗药性产生原因的确定。因此, 需要不断开发研制新型农药。不过, 市场上农产品化学农药残留问题日益凸显, 生物农药成为研发的新方向。芽孢杆菌[29]、哈茨木霉[30]、枯草芽孢杆菌等都有可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

3.3 防治器械的研发创新

近年来, 农村土地流转成趋势, 家庭农场等大规模种植模式已形成。小麦赤霉病防治时间段比较短, 主要集中于抽穗扬花时期[24], 这就给在准确预测基础上及时的进行大面积农药的喷洒带来新的问题。新型农药施用机具的研发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中必要环节。无人机作业[31]、弥雾机和热雾机[32]等适用于大面积作业农具正渐渐得到广泛应用。新型静电喷雾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亦在尝试中[33]。

4 结语

篇3: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

(1.江苏省常熟市植保植检站,215500;2.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农服中心,215515;

3.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农服中心,215531)

摘 要 近年来,常熟地区小麦赤霉病呈重发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适宜病害發生,田间菌源充足,小麦品种不抗病,抗药性增强。分析近几年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筛选防效较好的药剂。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流行;防效;防治措施;常熟市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0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象型病害,且在年度间具有暴发流行的特点[1]。该病不仅引起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收获的小麦籽粒中还含有DON等镰刀菌的有毒代谢物[2],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现在主要是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多菌灵,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明显抗性[3]。

近几年,常熟地区小麦赤霉病呈大发生趋势,尤其是2014、2016年,常熟市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大流行。本文就近几年常熟市小麦赤霉病的多种药剂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高效药剂,为今后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常熟市大义管理区五新村种粮大户麦田,田块平整,土壤肥力均匀,小麦品种为扬麦16号,长势均衡。

1.2 试验设计

1.2.1 供试药剂

2013-2016年试验药剂见表1~表4。

1.2.2 小区设计

每个小区面积33.3 m2,每个处理重复2次,随机排列小区。

1.2.3 施药方法

施药时间选择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左右),电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40 kg/667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药后5、10 d观察,各处理小区小麦生长正常,无明显药害,供试药剂安全性较好。

2.2 防效分析

2013年试验结果(见表1),25%氰烯菌酯的病穗率防效和指数防效最好,均达100%,28%烯肟·多菌灵

100 g、60%多·酮的病穗率防效和指数防效也较好,均在90%以上。

2014年试验结果(见表2),40%多·酮、25%氰烯菌酯的病穗率防效较好,分别为63.08%和61.54%,25%氰烯菌酯、40%多·酮、30%戊唑·福美双的指数防效较好,分别为75.11%、73.08%和72.07%。

2015年试验结果(见表3),50%吡·多·酮、60%多·酮的病穗率防效较好,分别为75.50%和70.13%,25%氰烯菌酯200mL、50%吡·多·酮的指数防效最高,均为79.87%,60%多·酮的指数防效也较好,为76.04%。

2016年试验结果(见表4),42%咪鲜·甲硫灵的病穗率防效最好,达85.57%,42%咪鲜·甲硫灵、30%戊唑·福美双的指数防效较好,分别为88.06%和82.6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2013、2015年赤霉病发生程度较轻的年份,多菌灵及其复配剂烯肟菌酯·多菌灵、多·酮、吡·多·酮都对赤霉病表现出较高的防效,但在赤霉病发生程度较重的2014和2016年,含多菌灵成分的吡·多·酮和多·酮的防效不理想。这与多菌灵的长期使用产生抗药性有密切关系,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加大用药量。氰烯菌酯在2013-2015年的试验中对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可进一步做大田间示范验证其防效。在2016年的试验中,42%咪鲜·甲硫灵对赤霉病的防效最好,下阶段要继续做好对其的试验工作。氰烯菌酯、咪鲜·甲硫灵可作为将来多菌灵抗性不断增强后的替代药种。

参考文献

[1]杨荣明,吴燕,朱凤,等.2010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16-19.

[2]罗雪云,李玉伟,温世凡,等.赤霉病麦引起的食物中毒及镰刀菌毒素的测定[J].卫生研究,1987,16(4):33-37.

[3]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药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篇4: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试验地多年连续采用玉米—小麦秸秆还田, 前茬玉米, 单产9 t/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80%多菌灵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0%多酮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0%多·酮·福美双 (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 ;供试小麦品种:济麦22。

1.3 试验设计

根据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时期, 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处理1:用80%多菌灵1 200 g/hm2于小麦齐穗期用药1次;处理2:用80%多菌灵1 200 g/hm2于小麦扬花期用药1次;处理3:用80%多菌灵1 200 g/hm2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处理4:用60%多酮900 g/hm2于小麦齐穗期用药1次;处理5:用60%多酮900 g/hm2于小麦扬花期用药1次;处理6:用60%多酮900 g/hm2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处理7:用40%多·酮·福美双1 500 g/hm2于小麦齐穗期用药1次;处理8:用40%多·酮·福美双1 500 g/hm2于小麦扬花期用药1次;处理9:用40%多·酮·福美双1 500g/hm2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 以空白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

1.4 试验方法

采用工农-16型电动喷雾器进行常规喷雾, 药液量450kg/hm2。按试验设计用药, 喷药均匀周到。第1次用药时间为2013年4月18日, 用药时小麦处于齐穗期;第2次用药时间为2013年4月27日, 用药时小麦处于扬花期。小麦抽穗前即2013年4月15日小区进行喷灌, 以增加田间湿度, 其他田间管理与当地生产管理一致[4]。

1.5 试验期间气候情况

播种至越冬前, 土壤墒情较好, 气温正常, 有利于苗期生长。越冬期, 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 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由于冻害较轻, 进入返青后, 拔节较早。3月8—9日最高气温28℃, 拔节加快, 但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偏低, 拔节期较往年加长。4月7日最低气温0℃左右, 造成极少数穗部出现冷害。小麦孕穗至开花灌浆期, 雨水偏少, 光照充足, 土壤干旱, 对赤霉病发生不利[5,6]。但试验地小区2013年4月15日进行喷灌, 增加了田间湿度, 赤霉病发生仍较重,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有利。

1.6 调查方法

2013年5月25日小麦乳熟期调查病害发生程度, 计算防治效果。每小区3点取样, 每点调查100株, 记录病情严重度, 按如下方法分级:0级:无病穗;1级:1/4以下小穗发病;2级:1/4~2/4小穗发病;3级:1/2~3/4小穗发病;4级:3/4以上小穗发病[7,8,9]。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施药后观察, 所有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 无药害现象发生。

2.2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以处理3、9最高, 防治效果达82.6%;其次是处理8, 防治效果达80.6%;处理2、6、7防治效果分别达70.1%、70.1%、69.4%;处理1、4、5防治效果较低。

3结论与讨论

从药剂选择看, 3种药剂中以40%多·酮·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好;80%多菌灵防治效果次之;60%多酮防治效果最差。从防治时期看, 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防治效果最好;于小麦扬花期用药1次防治效果次之;于小麦齐穗期用药1次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综合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时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以40%多·酮·福美双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80%多菌灵于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各用药1次效果最好, 40%多·酮·福美双于小麦扬花期用药1次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刘根强, 苏向阳, 李亚男, 等.叶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适宜气象条件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179.

[2]水清, 于丹.小麦“白穗”由赤霉病引起[N].江苏农业科技报, 2008-05-17 (7) .

[3]刘常青, 臧俊岭, 李明志, 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J].河南气象, 2006 (2) :51.

[4]张震, 侯明翠, 李玉鹏, 等.豫西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种业导刊, 2011 (8) :28-29.

[5]杨源, 杨柳, 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 2012 (5) :22-23.

[6]李海军, 孙苏阳, 王永军, 等.小麦赤霉病的鉴别与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5) :17499-17500.

[7]宋凤仙, 张忠山, 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3 (2) :21-27.

[8]张忠山, 何家泌, 薛保国, 等.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1988 (2) :12-15.

上一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00字下一篇:初中数学国培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