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2022-09-12

在我国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 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 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北京奥运会掀起了全国的体育热潮, 青少年儿童更是激情涌动, 希望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充分认识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借用北京奥运东风把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重视起来。学校体育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特殊教育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

1 体育教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 体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 同时也有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作用。体育具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因素, 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 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 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 这对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体育竞赛中的勇敢顽强、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品质;比赛中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 团结一致, 公平竞争, 参与者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体育比赛中激发出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参与体育,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获胜时感受什么是自信与荣誉, 在失利时体验挫折、发现自身不足, 不断挑战自我, 更会让学生体验荣辱与共、体会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 体育教育中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在举国上下沉浸在百年奥运的欢乐与激动的时刻, 在我国奥运分健儿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的喜庆之时, 我想起了2006年9月,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 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明显增多, 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学校体育的稀松, 使我们学校教育的形象严重受损, 使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深受其害。这就给我们学校教育进出新的课题, 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意识, 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 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 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深有稗益。体育的终身受益的任务, 还要强调对学生掌握实用能力的教育, 要重视多种能力的培养。比如:指挥队列的能力、组织小型体育活动的能力、体育竞赛的基本裁判能力、处置简单的运动损伤的能力以及指导他人参加体育实践的能力等等。

3 体育教育中的美育作用

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 养成正确姿态, 培养协调动作, 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 在当今美育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中, 美育目标的构建力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 置体育于美中, 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 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 使美育溶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 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 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 以获得最佳效果, 让美育溶进体育之中。不少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芬兰明确指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英国关于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列有“美的理解”的内容。可见美育在人的正常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可以感受和意识到三方面的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 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 感受到享受美。

总之, 学校教育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竞技体育为国争光, 学校体育强壮国民, 国民强壮, 中华民族才能强盛, 振兴中华才有希望, 学校体育稀松的状况必须改变, 青少年体质逐年滑坡的状况必须改变。21世纪的和谐社会需要大批品德优良、体魄健壮、知识全面、心理健康、意志坚强、具有独立性、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一代新人。学校体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 培养高素质的“四有”新人, 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市场经济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下一篇:油气管道悬索桥安装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