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后感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如何写读后感悟范文

《艾青诗选》读后心得怎么写 《艾青诗选》观后感悟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铭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这本书就是《艾青诗选》,关于阅读《艾青诗选》的心得感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希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艾青诗选》心得感悟【1】

有些事情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譬如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譬如在心中始终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边亲友的位置,譬如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评判……无论历经世事沧桑,无论岁月无情漂洗,坚若磐石。

读艾青的诗集让我有一种灵魂找到归宿的感觉,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时,降临的那一缕曙光,照亮了整个前方。

艾青的诗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更喜欢乐观豁达一些的诗韵,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和诗人特有的精神修养,从中提炼出的诗人愈忧民的大自我情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个——祖国的明天。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为祖国的未来忧思。我难以想象诗人心中超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艾青博大的胸怀;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它们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和阳光!

你是冰与雪的化身,没有对你强烈的爱,闻不到你的芳香!

《艾青诗选》心得感悟【2】

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铭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锈的,那些夜饰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心得感悟【3】

最近我阅读了艾青的《向太阳》,作者写下这首诗距现在也有半个世纪了。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我仍能感觉到面对太阳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澎湃,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由昨天写到崭新的一天,太阳就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一种解脱,一种释放,一种希望。回想那段艰难的抗战时期,国家,城市,村庄,小至以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和黑暗之中。那个时期的人们向往太阳,向往太阳所象征的自由与解脱。终于有一天,初升的那轮太阳,发出了耀眼,却又温暖的光,人们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们也虔诚的祈祷,这抹阳光能永不泯灭,给他们的后代,给炎黄子孙留下用他们殷红的鲜血与蜡黄的皮肤混合成的,橘黄色的,太阳光。所以,作者说,太阳,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

在太阳下,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诗人说,他“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真实的姿态。广场上,人们高喊,“看我们/我们/笑的向太阳/”。少女们背着募捐袋,唱着清新的歌,太阳照着她们的,骄傲的突起的胸脯,和袒露着的两臂,他们,她们,在阳光下,沐浴着午后的阳光,享受着阳光,珍惜着阳光。

这些发自胸腔的语言与歌声,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

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苏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曾经是囚徒的诗人自己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

那个时期的人们,格外珍惜阳光,不是因为那时候的天气不好,而是这阳光,是他们所奋斗而来的,而现在的我们,在阳光的呵护下,是否也做到了珍惜阳光呢?

我想这也就是爱国的意义,珍惜前人所留下的,发扬现在所拥有的,就是为了,让这抹阳光,照耀的更加绚丽,灿烂,耀眼。

《艾青诗选》心得感悟【4】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

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鲁迅从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解放事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中”为传颂的名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逝世后,全国人民给他献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正是人民对他中肯贴切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与徐悲鸿的爱国之心,而我们从他们的品质中我们可以学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希望全在我们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艾青诗选》心得感悟【5】

今年暑假,我第一次和艾青同志“见面”。艾青的诗充满语言的张力,人心的动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着《北方》,我再次体会到他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的沙雾。”让我感觉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的黄土给人一种浓烈的沉重感。站在无垠的荒漠上。似乎望见肆虐的北风,从遥远的塞外吹来,无情、冷漠地欺辱着北方无辜的生命。寒风并没有刺骨的冰冷,却带给生灵寒彻心扉的凉。在艾青的诗中,山河、村庄,颓垣都在呻吟,悲叹着那个时代北方的战火纷飞。

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渴望之热切。艾青的笔尖像刺刀,剥开荒凉的外衣,带我见到北方人民的不幸灾难,见到敌军铁骑践踏下奄奄一息的、仅剩的北方民众也看见他浓郁的爱国情。

结尾“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这是艾青惯用的手法,结尾直抒胸臆,让诗在顶峰中谢幕,产生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也。也让读者体会《北方》中的北方,未知的远方中定会出现希望的曙光。

艾青身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出生在新中国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度过他的热血青春,这使他比常人对千疮百孔的国家感到更加愤怒,惆怅和悲痛,他所写下的“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他些许的温暖么/“诗句影映了这种心理,也正是这种心里为诗歌开辟新的时代。

《向太阳》用磅礴的气势表现中华民族所焕发出的振奋精神英雄气概。也贯穿着艾青对中国新的希望。

第二篇:《如何写好一份投标书技术部分的感悟》

最近为了写投标书搞的焦头烂额,由于自己也是第一次比较深入的参与标书编写,实在摸不到方向,好在有人指点得到不少经验教训,特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1. 读懂找标书:如何写首先要看如何要求

今天又被痛批一顿,原因就是标书根本没看仔细。我以为自己写技术标部分就可以了,其他部分只是很粗略的过了一遍,结果写出来的章节内容就是想当然,孰不知人家前面的要求里有很明确的说明。人家就是要求对未进行检测的功能有实质性说明,也就是说主要说明内容就是未检测功能,说明的方法是具体实现的途径和相应截图。

2. 理清方向:想清楚客户想看到什么,你要从哪个角度去写

最近两份标书在写,一是项目投标,另一个是产品选型。看了一下内容很相似,就直接把一个标书复制到另外一个标书中了,结果又被一顿教育。其实前者是一个项目,那标书中要说明的是我们系统有哪些功能,能够适应项目需要。而后者是一个选型,并不要具体产品,但要说明它的需求是怎么实现的。这就应该完全是两个角度去写,其实这些要求应该从为什么招标以及招标的具体内容角度去琢磨。

3. 前后呼应:先从总体上考虑宏观设计,再用细节章节描述具体实现

在最近一次写标书的过程中,几个人分工协作,章节一列,大家一份就各自写去了,等到合并的时候发现前后连贯性极差。参考了别人以前写的标书发现整篇前后呼应非常好,先是一个总体设计目标,然后给出相应的架构设计,指出每个子系统怎么分工协作,实现上有什么技术难点,后面就是针对每一个系统一一详细说明,再用关键技术章节说明怎么解决这些难点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仔细想一下,我们做的时候应该先大家讨论出一个总体设计和一个详细的系统功能图,再确定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然后才是分工,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连贯性。

4. 响应需求:必须对用户需求有提炼,形成自己系统的功能

刚开始写标书,为了响应用户需求,能做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换成问答题,就是他说要什么,我就说有什么,但最后写完感觉整个标书没有自己的东西,特别是自己特用的东西往哪里写都不知道了。经过指导才认识到需求是要先经过提炼,然后消化成自己系统功能的一部分,这样给别人看才认为你是理解需求了。其实你很容易发现用户提的需求是很零散的,有些需求放到一个并不太相关的子系统需求中去说明,而你实现肯定会在其他地方,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写,还要写的有道理。其实这个过程感觉就像是给你一个新需求,让你去重新设计一套系统。对于响应的一一对应当然也是要的,这是体现在技术偏差表中,但也不是把用户招标文件照搬,还是要有一定的提炼概括,否则20页的偏差表专家会有心情看吗?!

总结一下,刚开始写投标书真是觉得摸不清标准和尺度,但想明白了发现其实没难。首先要看清楚客户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想明白自己怎么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最后就是有条理、有针对性、有信服力的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以上是这些标书编写的一点感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共同提高。

第三篇:如何写读后感

一种特殊的文体——读后感

读后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检验孩子的读书情况。但是这只是很表面的一个因素

我们的孩子一般都是从1年级开始进行写作学习的 一二年级看图写话,三四年级开始写简单的记叙文,五六年级开始讲究篇章结构,尝试写作简单的议论文

这是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个简单的内容总结。

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写作和语言学习一样,有着这样的一个规律

就是从具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迁移。

因此到了三年级,孩子才会接触作文。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们最先接触的文体是什么?

记叙文。这对孩子来说是符合他的认识发展规律的。

首先要把自己看到的写清楚,然后才能把自己想到的写明白 我认为,读后感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这儿

它在做一个工作,就是帮孩子整理阅读中生发出来的种种思考和想法。 在小学阶段,读后感可以帮助孩子从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 我觉得这就是读后感的意义

我发现对于读后感,我们有一些需要纠正的观点

第一,读后感的核心是什么?是感受。说到底要有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大家觉得读后感难写呢? 我觉得有两点: 1 标准太高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要求读后感要有独特的观点

因此人人都想不一样。其实,比起独特,真实更重要。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能人人都会觉得海伦是个很坚强的人 但是,每个人被感动的点可能完全不同。

我觉得这个独特性应该体现在书里面的那个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这样就做到了真实,就是你的感受了,就跟别人不一样了。

这个感受就是你的感受了。

这个工作就要家长和老师来帮忙了 2 比较

我觉得读后感是特别不好比较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独特的 怎么能说是谁好,谁不好呢? 对于读后感我的评价标准是:

低年级,能说出自己的感受(1-2个词,简单一句话就好) 中年级,能结合阅读内容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高年级,文章结构完整,能结合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的真情实感 可能在有些家长和老师看来,我的标准有一点儿低,但是我关注的是孩子的实际能力发展。

多比说的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多么好的文采,但是要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读后感应该是给孩子阅读注入正能量的写作活动,而不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工作 其实我自己也是经常要写导读啊,文本解读啊等等类似读后感的东西,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想写好读后感有一个工作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最简单的就是眉批和旁批,把自己简单的想法随手记在说边上

图书馆的书我就用一个本子做条目式的摘抄加批注,用两种笔,摘抄一种颜色,批注一种颜色。

刚刚的方法适合比较大一点的孩子,我觉得3年级开始比较合适,最一开始要费点儿心,陪孩子一起用这种方式读两三本书

年纪小一点儿的孩子,我觉得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画画 然后跟孩子聊聊阅读的内容,把他说的精彩语录记录下来 跟他做一个读书笔记

让他觉得读书时是要做记录的,记录感想是一件该做的事儿。

我个人都是用文字帮小朋友记录的

想我自己在做“经典伴读·读后感写作指导”的时候,就特别在每一章的后面加了一个“想一想”的单元,让孩子读完一章之后及时整理自己的想法。 这样最后写读后感的时候,自己想法都历历在目,自己整理一下,条理一下语言,基本的雏形就有了。

不是让您给他解释图画内容。您帮孩子记录的是他的精彩观点,孩子画孩子自己的

说实话,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很独到的,只不过他们不会写,我们大人帮忙记录。但是要培养读书记录的习惯,不能光大人忙活,得给他点儿任务,画画最合适。 所以说写读后感有这么几个步骤: 1 认真读文章 2 随时记想法 3 及时做总结 4 跟别人分享

我觉得能做到这几点,最后的读后感一定会让人眼睛一亮的 读写绘对低年级真的是很不错的方式。

对于刚刚开始起步的孩子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经典名著,版本太多。

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合适的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朱兰京老师

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是输入的过程,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小学第三学段进行读后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它是读写训练的结合体,是阅读成果的呈现,是培养第三学段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我认为小学生的读后感大体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先叙后议

所谓先叙后议,就是文章正文部分除去开头和结尾,主要包含两部分,先是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介绍,然后针对整部作品或者是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内容进行议论,在议论中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有同学在一篇读后感中这样写:“四年级时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书写的是海伦·凯勒因发高烧而变成了一个耳聋而且双目失明的人,但她并没有灰心,坚持学习认 字,刻苦努力,最后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困难的事,一定不要灰心,只要肯于吃苦,肯于努力,肯于付出,就能成功。记得有一次我数学 考试成绩不太理想„„”

这位同学先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了简介,然后阐明了自己从中懂得的道理,接着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了如何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克服困难,最后取得学业成功。

这种撰写读后感的方式就叫先叙后议。一般来讲,先叙后议的写法“感”点比较少,写起来比较简单,建议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从先叙后议练起。

二、边叙边议

所谓边叙边议,也叫夹叙夹议,就是文章正文部分除去开头和结尾,分成几个板块:先是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介绍,然后针对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议论,表达 出自己的深刻感受。

例如:有同学在读完《爱的教育》后,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小孩的死亡’这五个字如一块不朽的磁铁在密密麻麻的目录中吸引了我的目光;‘住在卖野菜的人家附近的那个二年级的小孩——我弟弟的朋友——死了’,读到这儿我心里咯噔一下,感到很沉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我坚持不让它滚落;‘临终的那天还说要做学校的习题’,这时一滴眼泪落在了书上。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都快死了,还一心想着学习,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呢?何况他才读二年级呀!我的泪水中包含的不仅是崇敬,还有一种对自己行为而感到的惭愧。读着、感动着,一个昔日的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暑假期间,妈妈给我报了一个连续十二天的补习班„„”

这位同学先选取了《爱的教育》中的三个感点阐发自己的感受,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种撰写读后感的方式就叫边叙边议。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感”点多,而且“感”点不同,要求读者对作品要非常熟悉。边叙边议使文章形式灵活,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地地发表感慨。这种方式和读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相吻合。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情感常常随文章中人物变化而变化,和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怒、同乐,而边叙边议的写作形式可以及时地将这种情感在读后感中表达出来,做到随

叙随感,有的放矢。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说过:“一天写几页笔记不嫌多,一天写一句感言不嫌少。深刻的生命、思维就是这样成熟的„„”愿我们能热爱阅读,热爱写作,只要读书就动笔墨,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 素养才能渐渐形成。

再来看看袁晓峰校长是怎么说的

读后感,首先是要读,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感动,读出了感悟,才写得出读后感。 我小时候写过很多读后感。那时课业负担不重,晚饭后,我常常到区图书馆,我喜欢那白色日光灯下的静谧,我喜欢那一排排图书散发出的芬芳,我更喜欢自由又自在地阅读——取出一本,翻看几页,喜欢便借回家,不喜欢就放回原处。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总能读有所感,于是,就想写出来与人分享。记得第一次写出来后,在还书时我交给了图书馆的阿姨,那位阿姨看后大加赞赏,并把我的读后感

用大字抄写出来,放在了图书馆门前的玻璃橱窗里。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我,后来我经常写,在我们区图书馆门前的玻璃橱窗里,总能见到我这个学生写的读后感。

通过自己的经历,我想告诉孩子们——写读后感首先要读进去,如果读了半天还读不进去,建议你换一本读得进去的书来读。你都进不去,怎么能有所感呢?如果是老师规定的书并规定要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你也不必急着写,还是要先读进去。既然是老师布置必须完成的,就不要再抱怨,抱怨也不能免去作业呀。我们想,老师规定读这本书,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我们来找找是什么理由吧,哪怕只找到一个理由,也说明你的一只脚迈进这本书里了。

当你读进去了你就会有所感,你就希望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朋友,那就写吧,写出来贴在班级或学校的读书栏里,还可以发表在博客里、报刊里。怎么写呢? 先想想这本书最打动自己或让自己最受启发的是什么,比如读《如果你想当总统„„》,让我得到的启迪是:“一切皆有可能!”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奔着梦想去,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于是,我就确定了读后感的题目《向梦想出 发》。

读完一本书得到的感悟感动很多,为自己的读后感确定一个题目,可以帮助你在写的时候不蔓不枝,让读者也容易读得明白。写的时候可以先介绍书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就内容和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引用书中相关的内容。

在《向梦想出发——读〈如果你想当总统„„〉》中,我的感悟是:一切皆有可能——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激励大家向梦想出发;做什么事情都有好处和坏处——要对自己未来的路负责,就得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只有对好处坏处都能接受,才能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要实现梦想应该有强壮的体魄、诚实的品格和相当的文化底蕴——知道了要为实现梦想做哪些努力,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坚 实;要勇于承担责任,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竭尽全力——明白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意味要肩负那样的人的责任;每一位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不必与别人比,成长为最好的 自己就行。

每一点我都是引用书中的句子来印证,这不就是我的读后感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想,每个人写读后感的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必照着一个样子写,只要我们真的读进去,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我们写起来一定不难,而且还会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独到见解的读后感呢。孩子们,我期待着。

我们社出版的“经典伴读·读后感写作指导”系列,请到了全国著名教师指导读后感的写作方法,还有全译本的完整原著 目前出版的有《爱的教育》《柳林风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西顿动物故事》

《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四篇:如何写好读后感

如何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

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篇:如何写好读后感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地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上一篇:思八达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融资备用信用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