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教学分析公共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思路

2022-09-12

一、模块化教学内涵及特征

(一)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英文缩写为MES的模块化教学是培养能力的一种先进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的公共课程体系, 能够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更好地融合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是将特定能力为主题的组合式教学模式, 是一个由不同教学活动组合而成的教学单元, 并具备一定的限定内容、课检测、带学分、时间上及内容上自成一体等优势。根据结构的角度来划分, 模块化教学共分为三个模块:微观模块、中观模块以及宏观模块。其中微观模块指的是该模块所提升的技能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同时也是奠定宏观模块与中观模块整体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中观模块指的是一个专业所涉及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宏观模块指的是一个完整的专业。

(二) 模块化教学的特征

第一, 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相对独立性。模块化教学能够有机整合培养学生能力的举措, 例如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知识等, 将其进行统一的设计, 组合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指向性的特定能力培养的功能模块。除此之外, 这种教学模式还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能够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更新、能力要求的提升, 改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创新设计自身的模块功能, 进而展现了自身良好的扩展性。第二, 具备较强的互通性。不仅是基础教育领域在运用模块化教学, 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普及。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中运用, 还可以在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教学中运用, 进而展现了自身较强的融合性和互通性。第三, 有助于优化配置集约化资源。模块化教学不仅关乎到教学资源的各个方面, 比如信息资源、教师资源、管理资源、学科资源、保障资源等, 而且可以借助精心的设计来优化和配置这些资源, 尤其是有助于整合不同学科的能力要素、知识体系以及教师特长等, 进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1]。

二、基于模块化教学优化公共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强调学做合一, 促进实践导向

模块化教学注重知行合一、智能一体, 推行整合教学和行动教学。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 制定相应的目标, 将过去零散的、分离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组合成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 进而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和掌握的知识、能力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简而言之, 就是强调通过情境的整合性来体现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能力。在高校公共课程体系中, 实验、实践教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优化公共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通过德国高校的经验和方式来完善自身公共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突破原有的课程约束, 形成能够为科研创新、基础能力、综合性设计的教学体系打下基础的、满足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公共课程体系。在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公共课程体系, 将教学内容分为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模块、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 并且通过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串联起主要的专业方向, 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进而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随着不断深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加强, 这样就能够在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2]。

(二) 模块化教学与“教与学”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首先, 根据能力层次递进所划分的模块与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是“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通过模块化地学习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构建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相符合, 进而生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隐性知识。除此之外, 通过学习过程的层层渐进, 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划分, 进而更加容易实现自身的目标, 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 根据任务驱动所划分的模块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相符合。任务驱动指的是一种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真实性任务的完成, 来学习隐藏于任务之中的技能与知识, 形成一个由“任务”来驱动学习技能与知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将任务或问题与学生的学生活动结合到一起, 通过任务以及问题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

三、基于模块化教学分析公共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思路

(一) 微观层面的模块化课程

微观层面的模块化课程是细化中观层面模块化教程的关键部分。该模块明确了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 并重新增减、归并、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素质、知识等组合到一起, 进而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核心。每个微观模块都在微观模块设计中各自担当了独立的重点, 同时也保护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所以必须注重以中观模块的教学目标为基础,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强调相互之间的逻辑顺序。虽然各个模块之间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内容, 但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而且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统一目标而开展的。除此之外, 对于学生来说, 模块描述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在学生选择学习模块、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成绩和学分的关键部分之一。所以, 每一个模块化课程都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模块描述, 而模块描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块阶段性的描述, 主要内容为自身的后续作用、所需的先导知识以及适用范围;二是模块名称, 必须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具有一定感染力, 与培养目标相呼应;三是模块自身作用, 主要内容为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考试形式、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参考书目;四是一般性的书名, 主要内容为模块规模、模块编号、教学方式、等级水平、授课教师等。

(二) 宏观层面的模块化课程

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 以及不同专业的方向要求, 来制定各个专业的宏观层面模块化课程。宏观层面的模块化课程可以划分三大模块部分:专业应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及基本素质模块。其中的专业应用模块主要涉及毕业实习、项目实验实践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等等内容, 是对某一具体能力项目的直接体现和学习, 进而为日后的能力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应用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都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专业应用模块更加注重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 讲究的是学生的整体实践水平;而专业基础模块则更加注重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心理、能力以及知识各个方面的基础, 讲究的是学生的专业宽口;专业基础模块所包含的内容是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以及专业理论模块, 通过针对制定的职业和行业来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 进而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的竞争能力;基本素质模块的主要内容是综合素质模块、公共选修模块以及公共基础模块等, 以此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学会学习、人格素养等综合能力以及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开展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公共课程体系, 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革命性创新。对于教师来说, 模块化教学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公共课程体系, 进一步紧密结合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更加明确教学目标, 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 基于模块化教学优化公共课程体系, 有助于了解和实现学习目标, 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由此可以看出, 基于模块化教学优化公共课程体系, 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如何教授自己的专业, 引导学生改善不足、提升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模块化教学成为了广受关注和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各大高校通过模块化教学的运用, 希望改善原有的公共课程体系, 但是并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 本文介绍了模块化教学的内涵以及特征, 并简要讨论了基于模块化教学优化公共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模块化教学分析公共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思路, 希望能够为公共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公共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 马发顺, 张坤朋.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 (06) :125-129.

[2] 袁暋, 许强, 王晓峰, 檀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4) :242-244.

[3] 马凤华, 鲁艳蕊.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实践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4) :100-104.

上一篇: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下一篇: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