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目标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基本理论的中心,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比较分析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第一篇:会计目标论文范文

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摘要:会计目标是在特定环境下会计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根本要求,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和决定作用,关系到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会计实务的拓展。会计所处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会有多少不同,而会计目标设定的是否适宜会反过来影响会计环境。所以,根据不同的会计环境设定相应的会计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先介绍了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定义和两种不同的会计目标的比较,再分析我国特殊会计环境的特色以便研究总结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目标,找到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会计政策,最后提出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

一、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

(一)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定义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及状况与会计发展密切相关,对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工作方法、会计法规、会计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文化教育环境因素等。

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在不同历史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会计目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会计属相影响着会计目标的主体和客体,会计应该为谁服务,服务内容的标准是什么。这要求我们根据实际国情制定适当合理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的改变完善会影响国家对资源有效合理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策略,这便是会计目标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政策策略的改变又会对整个会计环境有所影响,于是根据新的会计环境需要再次修改完善会计目标,如此循环反复,螺旋式的上升,不断更新完善我国的会计环境和目标。

(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当下最重要的两种会计目标。研究这两种会计目标的特征和局限性有利于确定我国的会计目标。

1、“受托责任观”是指由于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资本的受托者就更有对委托者报告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本的受托者提供受托管理、公司经营的情况。对应的会计目标主要强调:一是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二是在会计计量上,坚持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因为它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三是在会计报表方面更注重收益者。可见,“受托责任观”强调的是向受托者提供客观上已实现的资产变动和收益情况。

但作为会计目标,至少有以下的局限性:一是在会计处理上,受托责任观强调客观性而忽视相关性。虽然历史成本有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势,但如果经济事项及交易的多样化、复杂化,历史成本无法确切计算其潜在的资产价值。二是在服务对象方面,“受托责任观”较少顾及到资本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者。

2、“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信息在现在的环境中主要是为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服务的,会计目标就应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观不仅确认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且应当确认那些虽尚未发生但对企业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二是从会计计量方面上看,“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

但也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在会计处理上,历史成本为主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行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缺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次,“决策有用观”过份强调了以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为目标,而忽略了其他目的的信息使用者,比如政府的税收部门。通过以上对现行会计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所适应的会计环境都与

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有一定的差别,因而其会计目标也很难成为我国会计的真正目标。

二、我国特殊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环境

1、经济体制。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经济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国需大力推进完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我国,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代表国家利益的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财务部门(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掌握资金的流向,以便作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与财务管理以供制定财政政策的参考)、税务部门(根据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作为税务征收、调整或退税的依据。)同时,私有制和外资正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目标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信息需求。

2、资本市场。融资方式之一便是借助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债务债权人的决策,进而影响到会计目标。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首先,我国资本市场整体规模较小和美国这样的金融大国相比相差很多,资本市场体系也不完善,但发展很快,这说明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资本主要不是来源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弱我国还不能像美国那样把为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但长远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发达,就需要适当的提供些“决策有用”信息。

其次,我国股本结构中的流通股比例维持在30%左右,这说明目前非流通股占股本总数的大多数,即国家持有的不可流通股份占资本市场股份总额的大多数,这也强有力的印证了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所以国家和政府掌握着大部分资源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会计目标的首要服务对象。同时,国家主要需要从各企业获得关于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以便从国家所有者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考核。所以,针对于国家的会计目标最主要的是“受托责任”。

3、投资者的特征。

首先,机构投资者(基金与证券商)。这类投资者的人数规模现在还很小,但几乎是我国会计信息最大的主动需求者。他们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来研究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做出最好的投资决策,但他们的影响力还很小,不能作为主要的会计目标。

其次,个人投资者。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较大比重,但这些中小投资者的专业素养较低,投资行为往往更近似于投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但他们往往没有形成强烈的主观需求,而且他们也并不具备专业素养来分析这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因此也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根据我国的经济特色,显然我国的会计目标是主要提供“经管责任信息”。

(二)政治环境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但行政干预经济仍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所以在我国行政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巨大的,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会计环境的变化,因而影响会计目标的设定。

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全社会的利益高于一切。考虑到我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多,占社会资源的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势必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制定会计目标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

(三)文化环境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有很强的东方传统文化特色。我国的文化环境可以概括为:一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礼”、“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较强,为了国家或群体的利益可以牺牲小我。二是官民之间的距离较大,民意不容易向上传达,而且国民习惯于按上级意识办事,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统一行动。

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也决定了我国的会计规则要由政府统一制定才具有权威性。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由财政部制定和指导执行,而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由民间会计团体完成这一工作的情况。

(四)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因素的进步会促进会计工作手段的不断进步。比如:我国的现代会计开始由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会计电算化。同时,科技的发展不仅对会计实务大有裨益也会对会计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科技越进步,相对的会计理论就会更复杂些高级些。

科教兴国,教育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当然也影响着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会计人员平均工作水平和能力不会太高,会计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会相对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会计目标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较多,科技教育水平只属于中等,仍然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人员。因此,我国不应该

提出较高的会计目标。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和政府职能机构。因此,我国的会计目标大体方向应该定位在提供以客观可靠性为主的经管责任信息上,类似于“受托责任观”。另外,我国还有一部分大众投资者,我们也应该考虑满足这部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信息,类似于“决策有用观”。但考虑到市场、技术和人才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对这部分目标的要求不能太高。

描述我国的具体会计目标时,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应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即主要为国家提供经管责任的信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受托责任观”为辅,即不断的增加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比重,为大众投资者服务。

具体上可将整个会计目标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大部分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主要提供经管责任信息。第二层次,其中的上市公司应该适当提供对大众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完备的报表系统传达,比如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损益表反映经营绩效、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流动、财务预测表反映企业前景预测。

参考文献:

1、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

2、魏艳芳.会计环境与我国会计目标[Z].

3、孙继辉.对会计目标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8(12).

(作者单位:枣庄市留庄煤业有限公司财务部)

作者:田桂春

第二篇:论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

摘要: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基本理论的中心,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比较分析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

0 引言

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82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任何研究领域的起点都是提出研究的界限和确定它的目标。”会计的研究也不例外。会计是一个经济系统,而这个系统要运行,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指引其运行的方向。迄今为止,关于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的讨论仍在进行。正确认识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不仅有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指导我国会计实务工作,引导和优化会计行为。

1 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西方国家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第一个将会计目的作为独立范畴加以深究的,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史度伯斯G.J Staubus(1953),他指出:公众公司财务报表应重视的是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短期和长期投资人的信息需求,如果同意将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视为会计的首要目的的话,接着应完成的任务是确定为满足这种目的所需的信息种类,以及提供这些信息的可能性。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对以目标为起点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书提出会计的目的是为以下领域提供信息:①做出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识别有决定意义的决策领域,确定目标与方向等;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与物力资源:③记录与报告资源的经管状况;④使社会机能与社会控制更加便利。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 Board,简称APB)(1970)发表题为《企业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第4号公告,该公告认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是提供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作经济决策所需的合格信息。在此基础上,公告又进一步将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特定财务报表的目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一般目的,以及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质量目的。

特鲁布拉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它的任务是研究财务报表的目的,该研究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目的》研究报告,亦称《特鲁布拉德报告》(1973)中提出了十二个会计目标,其中前十个目标是针对盈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后两个则是针对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提出的。

FASB于1978年发布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该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财务报表扩展为财务报告,认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受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性和局限性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Committee)在1988年颁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框架》中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

1.2 我国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会计的含义、对象、性质、职能、任务、原则、方法等,可以把会计任务近似地看成是会计目标。而当时研究的会计任务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任务。

直到1989年11月.出版的由刘恩禄、向泽生教授主编的《财会知识更新手册》才收录了会计目标辞条,而在此之前,会计辞典、手册等都没有明确指出会计目标,指出: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会计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境界和标准,并指出我国会计学界常把“会计目标”与“会计任务”视为同一意思表示。

会计目标理论研究在我国会计界受到重视应当说是在1988年前后,在第一次全国性“会计原则专题理论研讨会”上,娄而行教授主要分析了会计目标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并将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将会计目标纳入到会计管理活动中来,认为会计目标和其它经济管理活动的目标并无二致。葛家澍教授主要分析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含义,认为财务会计目标代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的期望和要求,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毛伯林(1987)教授指出会计行为受会计目标的制约,是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

从九十年代开始,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会计界的重视。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既有“经济的”会计目标,又有“社会的”会计目标;既有一般的会计目标,又有具体的会计目标;既有财务会计目标,又有管理会计目标。而且随着会计工作的细化,各种具体会计目标还会不断出现,如人力资源会计目标、金融工具会计目标、通货膨胀会计目标等。

2 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

2.1 西方国家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20世纪30、40年代之前,财务报告目标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理论界才开始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史度伯斯(G.J.Staubus)的博士论文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目标问题,开创了将财务报告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与准则委员会”直接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讨论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1960年,一篇题为《研究方法结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首次谈到财务报告目标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在构造一种起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和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明白规定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至此,会计目标开始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0世纪70年代,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受到了会计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阐述,认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目标,就是提供关于一个企业定量化的财务信息,且这些信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决策,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有用的属性。同时,又把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作为具体财务报表的目标。1971年,受AICPA的委托,成立了以特鲁伯鲁德为首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开始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的目标。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73年成立后,一直重视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 1)《企业财务报

告的目标》。

西方会计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不被重视发展到普遍引起重视,直至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成为研究其它财务会计概念的前提,并实现了由财务报表目标向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在FASB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发布以前,美国关于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中在论述会计目标时,指的是财务报表的目标。随着FASB对会计目标研究力度的加大,通过对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以及实现使用者信息需要的现实可能分析,将财务报表的目标扩大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2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我国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初期引进美国的决策有用观,后又引进美国的受托责任观,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理论界也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是财务报告目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在1993年颁布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第10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规定被认为是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但这一目标过于笼统,没有区分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对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位次关系排序,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003年2月,财政部成立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和咨询机构——第二届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ASSC),ASSC成立后,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掀起了有关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高潮,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在ASSC卓有成效的工作下,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中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基本准则对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具有适用性和前瞻性,强调了委托人对受托责任的监督,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会计信息的需求。

3 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的关系

国内外关于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许多学者针对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对繁荣会计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从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提出至今,西方会计界在研究会计目标时,并不注意区分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之间的差异,许多学者经常把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目标混同使用。在我国,有些文献也把会计目标认同为财务报告目标,甚至以财务报告目标取代会计目标。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基本目标,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反映会计的本质与职能,在研究或强调财务报告目标时不能忽视会计目标,或者不能以财务报告目标取代会计目标。其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会计目标是基本目标会计目标由不同层次的会计目标构成:第一层次是会计的基本目标(或称总体目标);第二层次是会计的具体目标(或称直接目标)。其中,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它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提供其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在各环节、各过程中的展开。

基本目标与直接目标的关系是普遍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各有着不同的作用。基本目标的作用在于:在会计一般环境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基本目标为指导,运用规范和实证的方法推导出会计的原则和规则。”各种原则和规则都应逻辑地引自各种假设,并达到与会计基本目标相一致的要求”。具体目标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确定特定环境下财务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以及他们需要什么信息和财务会计能够提供哪些信息,从而最终为确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构成与形式提供指南。财务会计报告尽管不像产品那样具有很快的更新换代速度,但其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却始终处于循序渐进的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源于人们基于会计环境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其中对具体目标的定位起着直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3.1.1 会计目标是基本目标,它在会计工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会计行为的指南,也是统一会计人员工作观念的基础。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化,是会计工作和基本目标的联系纽带。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资源提供者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二是向信息使用者(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

会计目标的实现,最终应通过一定的财务会计报告来完成。基本目标是战略目标,其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会计体系的宏观导向。具体目标是战术目标,是基本目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的结果。

3.1.2 从会计目标的构成层次看,财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基本目标之下的具体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3.1.3从发展方向上看,会计目标具有前瞻性,其基本目标能指引会计具体目标发展的方向,是会计目标切实为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具有先进性,注意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将它定位为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符合我国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基本情况。

3.1.4 从地位上看,会计目标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只是相对稳定,不会经常变动。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仅是会计目标体系中的具体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目标,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2 财务报告目标是具体目标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环境下会计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要求,是会计运行的导向和归宿。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其特殊的方法和流程而产生会计信息,并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财务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工作循环的终点,也是其向外界披露财务信息的通常渠道。虽然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流程的最终产品,但编制财务报告不是会计工作的惟一目的,不能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来代替会计目标。

3.2.1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某一时点或某一年度的有用信息,但是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仅需要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日常信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需要会计提供一种连续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作出经济决策,而财务报告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受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特性和报告手段局限性的影响。

3.2.2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实现会计目标的直接手段。会计是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目标决定着财务报告目标的内容,也影响着财务报告的形式,而财务报告是实现会计目标的直接手段。虽然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都是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但它们只有借助于财务报告,才能发挥它们在实现会计目标中的作用。因此,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总括反映,其目标应体现会计目标的基本精神。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成果,其目标直接反映和体现了会计目标。

3.2.3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创新。现行准则中“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借鉴国际惯例,明确了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双目标,而会计目标是具有会计中国特色的目标。

简而言之,会计目标是基本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具体目标,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一个分支,能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能够指导实务。两者不能混淆。

作者:冯小平

第三篇:辩证的看待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摘要:开展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远的实践价值。本文从会计环境变迁对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影响和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关系着手,通过比较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会计职能 会计目标影响 关系建议

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

一、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影响

(一)会计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在研究会计职能与掲示会计本质时,不能仅仅把“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或仅仅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工作来对待,而应当从总体上对它加以考察。

1.核算工具(核算职能)

古代数学家正是从记账、算账、报 账、用账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一结论。这一定义仅仅表现了簿记的核算职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未涉及到会计的监督职能。

2.管理工具(管理或监督职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复式簿记的应用逐渐成长,导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理论由“核算工具论”转变为“管理工具论”。

3.技术与信息系统工具(技术与信息系统职能)

二十世纪初,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信息化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无论会计环境发生着多么大的变化,会计都始终被看作是纯粹服务性的工作,至始至终处在作为“工具”存在这个社会之上。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目标的特点与会计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会计目标按层次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信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会计,其基本会计目标是一致的,而具体会计目标则因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单式簿记时代的会计目标是要为政府与民间商业及手工业核算收支,满足它们对各自收支状况及其结果的信息需求,决定了会计具有核算的职能。到了复式簿记发展阶段,其目标是为商人提供其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和所进行的交易及其损益的信息,此时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机器大工业时代,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这一历史时期具体会计目标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看出,在会计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会计的反映与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后,所有制成分、企业制度、会计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目标也具有了自己的特点:(1)政府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会计目标以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导方向;(2)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采取政府集中管理型的会计管理体制;(3)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通过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之外的手段和方法,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和成熟之后,会计目标才具有追求全面质量的基础,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发挥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上述可见,处于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会计,具有不同的具体会计目标。结合我国当前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多种计量模式的并存,对财务会计目标构建的影响,决定了我国当前财务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以受 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

二、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关系

会计职能作为会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它的内涵是会计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与会计职能相比,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是会计应提供什么样信息才能满足有关各程度上呈现出变化性的特点,而会计职能则是相对稳定、单一的东西。由此可见,二者最根本区别在于会计目标是人们的主观要求,而会计职能则是一种客观存在。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作为会计运行的定向机制,会计目标是会计准则产生的依据,是评价、修改会计准则的标准,它实质上是会计职能在一定条件的具体化,而会计职能则是会计目标的约束机制。

三、对我国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探讨的几点建议

(一)对会计职能探讨的建议

1.首先要明确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指财务会计的职能(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区别开来),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它在会计作为事物或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时就已经存在了,并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应随意扩大其职能。

2.要把会计的本质与会计职能紧密联系起来。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与对会计本质的掲示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通过对会计所下定义掲示会计本质的同时,又相关联地强调了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集中表现,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会计的本质也体现在会计的职能中。

3.既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会计的职能,又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会计职能也会发展变化,但就一定阶段而言,它还是相对稳定的。我们要注意实事求是,要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的职能应分别研究,科学地加以界定。

(二)对会计目标探讨的建议

1.首先要明确这里的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的目标。尽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涉及到了目标问题,将我国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 状况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但目标没有那么简单,要区别内部和外部。我国的 《企业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准则,是针对对外财务 报告所做的统一规范。而现行的准则,把对企业内部的要求也包括进去了,必然与财务报表产生部分脱节。财务报告并不能有效地对多类使用者同时负责,而应有所侧重和取舍。

2.密切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研究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目前,西方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都立足于决策有用学派,事实上,无论是决策有用观还是受托责任观,都有其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我国要沿用有用观或受托责任观深入研究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便指导会记事业的长期发展。

3.要在明确会计职能的前提下研究会计目标,应以“管理活动论”作为理论依据。会计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会计职能的范围内,依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而提出的标准,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因此,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要求我国有关部门加快会计改革的步伐,切实解决好当前历史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需求超前性的矛盾,转变会计目标,作好迎接国际力量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J].财会通讯,2001-08.

[2]李娜.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的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3-09.

[3]郭道杨.论会计职能 财务与会计[N].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4]于玉林.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5]丁启叶.小议会计目标的中国特色[J].财会月刊,2001-08.

[6]卢永华.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J].会计之友,2003-04.

作者:于慧琴

上一篇:养生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能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