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角度下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解读

2022-09-11

1 高校资助工作现存问题

1.1 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据统计, 家庭贫困的学生占到大学在校生人数的总体的20%, 其中有8%的学生表明经济非常贫困, 因此国家针对现状, 为了能够更多的贫困学生顺利地完成血液, 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地扩大。有调查表明, 有部分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 专注于大幅度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直接违背了高校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愿。在本来应该投资于购买学习物品的资金用来购买与生活学习无关的物件, 这也就导致了高校资助体系在评选和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上不明确, 导致了未被评选而真正贫困的学生雪上加霜更加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1.2 部分符合标准学生没有明确学业规划

据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在接受资助后, 一夜之间摆脱了贫困开始恣意纵情于各种玩乐, 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网吧和交友上。难以真正地把国家给予的补助资源发挥真正的用处, 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让禁不起诱惑的部分学生从此堕落。因此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作为援助家庭贫困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并且其投入力度的逐年增大也是目标性学生的福祉, 但往往不能双管齐下的、仅单方面的物质帮助, 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内心的贫困以及部分学生在道德上的缺失。

2 人文关怀角度下高校资助工作内涵

2.1 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

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双贫” (物质、精神贫困) 现象, 在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中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经济困境是指资助工作的一种手段, 在兼顾物质上带来改变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出全方面高素质人才。教学相长是形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的良性交流的表达。因此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道德方面的教导, 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老师们在过程中重点在流程的流畅和完成度, 而忽视了教书育人的职责, 在做基本工作流程 (学生申请→院系审查→学校审核→资助方审批→资助金下发签收) 后, 整个工作也结束。反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能力上的需要, 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国家给予的帮助和社会给予的关爱, 以及如何反哺家庭和社会, 以及如何去成为一个优秀的全方面发展的大学生。

2.2 学生资助工作渗透感恩教育途径

学生资助工作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和帮扶更加是对德育教育的需求, 因此在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 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的理念, 不能只把教育看作是单向的输出教育, 不是简单的传授课本知识, 更是教学相长的互相作用力, 更要体现在感恩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的总和情感统一体。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课堂作为高校传授知识一个重要媒介, 高校可以选择把感恩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 重点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神的特点和需求, 突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生动丰富的课堂更加具有时代感、先进性和创新性。坚持以独立自主为基础, 提高学生感恩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目前我国已经推出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项目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优惠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3 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角度必要性

3.1 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能够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国家队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高校资助工作中, 经济资助只是手段, 而非最终目的,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从而实现其内在价值。”因此, 在对贫困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政策上扶持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帮助, 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其向高素质全面发展。感恩教育作为精神教育的一个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

3.2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和物质上都被归类为弱势群体, 在高校中, 普遍贫困生既要面临物质上的考验, 更要面临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普通学生可以轻松自在的享受大学时光的同时, 贫困学生面临着就业、自卑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容易扭曲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从人文关怀角度下去爱护每一个贫困学生是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使命。通过培养他们感恩精神的建立, 外化为一种有形的力量, 通过自身的勤劳奋斗, 完成学业, 并且建立一定的自信,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回报社会和祖国。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和良好心态的人, 与他人能够和谐共处, 更容易和他人沟通时互相理解和关心。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对象是经济贫困以及贫困家庭基础上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贫困低收入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一分子, 贫困大学生受到了来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以及向社会输出知识分子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从人文关怀角度下的德育、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改善当前资助工作中现存问题, 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的教学目标, 以及社会预期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校资助,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黄燕, 王林清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工作处, 马彦周.参与式资助: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阶段[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8) .

[2] 谭望.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湖南:中南大学, 2012.

[3] 朱松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江西农业大学, 2014.

[4] 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6] 张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2) .

上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下一篇:浅谈广东某高速公路某桥加固桩基础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