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浪地球》有感,硬核科幻下的人文关怀

2024-06-10

读《流浪地球》有感,硬核科幻下的人文关怀(共2篇)

篇1:读《流浪地球》有感,硬核科幻下的人文关怀

――读《流浪地球》有感

ReadingWritingAndThinking

距离上一篇写大刘的读后感已经3年多有余了。那一次是两个短篇为主的集子,各种奇思妙想扑面而来,读后深深的被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现在好像比较流行叫脑洞)所折服,所以以《谁动了我的想象力》为题,吹了大刘一波。

这次借着春节档《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的热度,有缘在图书馆碰到了这本中篇作品集,赶紧借来品读了一番,居然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大刘绝对是硬核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宇宙空间的瑰丽想象,超脱于人类的,对高等文明较为合理的解说,还有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理性的思考。感觉作家是一个科学至上者,没有什么问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予以合理的解释,其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构建在足够硬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至少从我们看来,这就是最纯正的科幻。

但是在看了这本中篇集子后,个人对之前大刘的一些评判又更丰富了一些。硬核依然是硬核,但在宇宙太空的广袤背景下,你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浓浓的人文关怀。其实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三体》这部鸿篇巨制中已经有所体现,但确实被更宏大、刺激的故事所掩盖了。

《中国太阳》、《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流浪地球》和《赡养上帝》这5篇和宇宙太空有关;《带上你的眼睛》和《地球大炮》和地心开发有关;而《镜子》写的是量子力学的因果论问题。

《中国太阳》和《全频带阻塞干扰》的故事架构类似,尽管一个是和平建设年代,一个是描写残酷的战争,一个为了理想而探索太空,一个为了使命而献身太阳。但殊途同归,最后主人公都走向了自我牺牲,水娃的境遇讲做牺牲可能略有牵强,可是考虑到人性的本质上,和米沙也没有什么不同。

《乡村教师》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品,不要被它热热闹闹的外星高等生命的扫荡行动而误伤太阳系的故事所完全吸引,以为这就是全部。它其实讲的核心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教师。作者借超脱于人类视角的高等文明之口,由衷的赞叹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在文明发展的技术上非常原始低下的物种(尽管我们觉得自己很先进),之所以能独立的进化出文明,原因就是通过教师这个职业,一代代的将文明传承和发展下去。

《流浪地球》尽管立意新颖,但脑洞确实太大。大刘过往作品不是上天,就是入地,还没有动过整个地球的意思(《三体》是有二向箔,但确实没有给地球挪窝啊)。所以这部在科学幻想层面似乎步子有些过大,不过这并不妨碍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如果和电影作品比较的话,那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穿越到这里一探究竟。

《赡养上帝》就像一个喜剧小品,作者实在是揶揄了一把我们熟知的造物主。一方面,造物主确实是高等文明;另一方面,造物主的文明枯竭了,衰退了,需要由培养出的文明来延续自己这个种族。这是一个有那么点笑中带泪的故事,明天地球的文明,难保不是今天上帝的文明,尽管这一“天”可能很漫长很漫长。那么全文最后秋生爹那一句“人啊,该考虑养老的事了”,到底是要人类按上帝说的培植自己的文明种子,给养老留后路,还是不要走上帝文明的老路呢?答案似乎是前者,其实我更相信是后者。

《带上你的眼睛》是一发催泪弹。全篇似乎都在写景物,写大自然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这个普通在一种不普通的环境下,就变得弥足珍贵起来。正所谓最珍贵的往往是免费的,只有失去它才能体验到珍贵。作者在地心历险,永困黑暗这个意境下,让读者真实的体验了一把这种感情。这篇写出了一种希区柯克的惊悚感,但最后笔锋一转,透明地球,又让人觉得那么的温暖。科学的探索总伴随着牺牲和奉献,作者想告诉读者的就是,要记住那些为科学无畏献身,而又默默无闻的人们。

《地球大炮》在整个集子里是个人感觉比较差的一部,略过不谈吧。不过和上一篇的呼应为它加分不少。故事不在长短,情节和意境,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好的作品。

《镜子》之前看过,再看依然震撼。量子力学的发展,上帝不再掷骰子,上至地球几亿年的演化,下至人类几千年来的各种悬案,都可以在计算机对宇宙大爆炸的模拟中得到完美的再现。这么个NB的技术,粗一看来,简直是人类福音啊。但作者强烈的人文意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水至清则无鱼,一切大白于天下,放在一个大未来的框架下看,必然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而这似乎又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那么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这真是一个讽刺。这才是对希区柯克的惊悚风格最好的致敬。所以,还是让上帝继续掷骰子吧。

虽然这不是一部完整的长篇科幻故事,但这些故事中都深深的打上了作者鲜明的烙印,那就是在科幻故事的情境下,直击灵魂的思考人文、人性的本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流浪地球》有那么点反人文关怀的意味)。总说刘慈欣是硬科幻的代表,言下之意就是激光大炮,光速宇宙这些占了其作品的大头。但如果仔细阅读了以这本书为主的作品后,相信会对这个结论有自己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还记得《三体》里罗辑说的那句话吗:我是你的破壁人!

(完)

注:《三体》的读后感可以穿越到这里。

篇2:读《流浪地球》有感,硬核科幻下的人文关怀

管理是一门实践, 因为管理涉及实践和应用;管理是一种艺术, 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读《科学管理原理》, 笔者发现泰勒让人难以回避是源自他的平易, 他所倡导的科学思想, 以及他话语中昭显的人文关怀。

一、科学管理不是“凭经验”

泰勒生活的时代是工业迅速扩大、亟需提高效率的时代, 而当时的工厂生产完全依靠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工人各凭经验劳动, 生产过程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正是这种隐性的效率浪费让泰勒痛心, 而最好的生产方法和工具的确定, 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 同时结合准确、精密实践研究才能发现和形成。

泰勒记叙了他所主导的几个生产实验来佐证他的信念。在进行的铲运实验中, 泰勒逐次递增工人每锨的铲运量, 发现当铲运负荷为21磅时, 工人每天完成的铲运总量最大, 而工人都能以这个负荷持续工作下去。泰勒想证明, 通过科学的计划和制定标准, 体力劳动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 而社会总体效率的提高, 受益的是全体人民。

科学管理的理念也许很简单: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科学选择工人并培训;管理者与工人密切合作并共同承担责任。但是真正把劳动过程标准化, 并不比现今的人们把复杂的世界数字化更容易。亚当·斯密发现了分工将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而泰勒提出标准化也会同样增进效率, 所以科学管理的思想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 《财富》杂志对此评论:“泰勒的思想决定了麦当劳对厨师翻汉堡包数量的期望, 决定了电话公司希望接线员能接通多少个电话。”

二、管理者不是“监工”

泰勒相信“每天这种磨洋工导致的人力资源上的损失要比物质资源上的浪费大得多”, 但“我们能够看到或感觉到物质资源的浪费, 却对业务不熟、效率低下或指挥不当视而不见或看不真切。”造成这种隐性的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于缺乏对生产现场的系统化管理, 这是管理者职责的缺失。

科学管理首先要重塑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是监工, 不能跟工人对立, 否则工人中会产生“非正式组织”, 并形成反抗。科学管理要求管理者承担新的职责, 对工人的操作进行指导, 以确定他们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管理者和工人亲密无间的协作, 正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管理者必须走到劳动工人当中去, 汇集工人劳动数据, 编制成制度和操作规程, 确定详细而合理的任务计划和作业指南, 以有助于工人日常工作。

三、支付薪酬不是出于“怜悯”

泰勒反对血汗工厂的做法, 并坚信雇主和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科学管理带来的经济效果理应由工人与企业主共享, 并且支付工人的超额薪酬, 不是出于一种怜悯, 而是对其所取得成就的恭贺。这是科学管理思想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科学管理不应仅在提高生产力上发挥作用, 在社会的人文关怀方面也要发挥作用。

这对我国当今的管理现状仍有启示意义。在我国, 众多工人集中于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行业。企业依然面临如何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巨大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血汗工厂”不再被接受, 所谓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减, 薪酬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继出现了“民工荒”。外出打工者不仅会考虑薪酬, 还开始关注尊严和职业发展前景, 思索管理体制的改变, 因为新一代工人的需求不会停留在生存层面, 而期望着扩大眼界、获得尊严。可以说, 泰勒当时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中国依然存在, 而且科学管理思想的人文色彩, 也将给管理实践更多启示。

四、科学管理思想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 经济迅速发展而企业管理实践相对落后的矛盾时期。然而科学管理思想在推行过程中逐渐变味:企业主仅仅看重其作为工具的一面, 忽视了泰勒所倡导的人文关怀, 任意提高工作强度, 科学管理演化为剥削工人的“泰勒制”。工人进行了强烈反抗, 为此泰勒出席了美国国会组织的听证会, 并接受质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面对庞大的军需订货, 各制造企业纷纷引入科学管理, 而劳工利益也开始受到重视, 科学管理由此成了第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理论。

上一篇:诊所医疗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和美丽有个约会》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