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企业大量涌现

2023-03-08

第一篇:土壤修复企业大量涌现

商业地产大量涌现 盛宴变“剩宴”

据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了解,权威报告显示,包括杭州在内的19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面临饱和或过剩的状态,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5平方米。未来2-3年,杭州新增体量超过1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近30个。商业综合体的大量涌现,不禁让人担忧,这场地产盛宴会不会最终沦为“剩宴”。

扎堆开发为哪般

如今,走在杭城街头,各种以“城”、“广场”和“中心”等为名的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之前,杭州的商业项目在建和规划中的商业综合体还将新增9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780万平方米。

据2011年杭州市公布的《杭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显示,当时正在建设的包括有湖滨南山路城市综合体、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热电厂地块城市综合体、嘉里中心综合体等在内的14个城市综合体。

此外,杭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还包括西溪天堂二期、湘湖商务旅游综合体在内的6个旅游休闲类的商业综合体,还有高德置地广场、凯德来福士广场、“星光大道”二期在内的7个商务商业类综合体。按照项目规划,上述综合体多数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建成。

今年12月,位于杭州城北板块的杭州首座万达广场将正式开业,其中大型商业中心占据20万平方米体量,将涵盖万达百货、万达IMAX国际影院、大玩家超乐场、大歌星KTV等主力店。

位于杭州城北板块的中大银泰城也虎视眈眈。中大银泰城由中大地产与银泰联袂打造,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由约10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百货商业、精装商务SOLO、国际5A智能生态甲级写字楼组成,预计2014年底前后开业。这是继2013年开业的城西银泰城之后,银泰在杭州布局的“24小时不夜城”城市新综合体。

距离中大银泰城不远,是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的杭州新天地综合体。这是目前规划中杭州体量最大的城市综合体。按照规划,该项目内含大型购物中心、创意办公核心区、高星级酒店、SOHO/LOFT商住区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区,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

城市综合体扎堆,并非仅在城北。在城郊新城,未来两年也会有大量城市综合体开业。仅以杭州临平新城为例,目前该区域已经有四大城市综合体在建。

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杭州还将迎来一个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潮,而这股浪潮显然还将持续:预计在今年竣工的杭州来福士广场总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紧邻在2010年就已经开业的杭州万象城。按照规划,杭州来福士广场结合了居住、办公、商务、购物、娱乐、文化等功能,还将包括一座拥有12个厅的影院。

此外,与来福士广场一街之隔的高德置地广场,预计将在2015年前后完工。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包括了写字楼、七星级朱美拉酒店、酒店服务公寓和商业物业。届时,钱江新城的三驾马车—万象城、来福士广场、高德置地广场将正式集结完毕。

可以预见的是,按照正常的工程进展,未来几年内,还有宝龙城市广场、龙湖·时代天街、理想·银泰城„„此起彼伏的城市综合体将不断开业。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商业配套支撑的杭州城西和城北,未来两年会迎来商业综合体的爆发,各商业综合体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非常惨烈。”房产研究和评论专家丁建刚表示,相比较于国内其他二线城市来看,杭州市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速度其实是比较慢的,正因为如此大量“补课”导致近几年各种综合体建设遍地开花。

几家欢乐几家愁

全新的商业综合体正在用更丰富的业态改变我们的生活:你可以在这里为一家老小选购合适的衣物和食品,可以约着三两好友吃遍各地特色美食,可以带着孩子来上一堂早教课,可以和爱人一起看电影、溜冰„„在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综合体也成为市民闲暇时最喜欢的去处。

但在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部分当年风风火火拔地而起的商业综合体,如今经营却很不如意。

7月2日,虽然还未出梅,但杭城的天气已渐渐热起来。下午4时,笔者走进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一家购物中心,商场内除了几名营业员和保安外,一眼看去,竟找不到顾客的影子。通往二楼的电梯入口处拉上了警戒线,已经停止运行,二楼及以上的所有门店均已停业,整个大楼内除了标有“欧洲精品馆”“欧洲风尚馆”等挂满中庭的大幅海报说明这里是欧洲名牌集聚地之外,很难让人把它与“时尚”联系起来。

商场一楼,也只有七八家门店在正常营业;地下负一层,正在进行欧洲名品的特卖会,因为生意冷清,部分品牌打出了二至五折的超低折扣,仍然鲜有人光顾。

同样在2012年,继从建筑业跨界至动漫之后,中南集团也迈入商贸领域,开始在杭州滨江区打造全国首家以原创动漫为主题的购物中心—中南购物中心。下午5时多,记者来到这里时,因为临近晚餐时间,商场一楼外围的比萨店和餐厅里多了不少前来就餐的年轻人。但记者走进购物中心一楼大厅,发现真正来这里购物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带着孩子来这里玩儿童娱乐设施的。

从楼层索引牌上可以看到,商场被分成6个部分:负一楼为超市等基本生活馆,一楼为名品、珠宝、服饰、餐饮区,二楼为潮流女装区,三楼为精品男装和户外休闲区,四楼童装、儿童用品区,五楼则为动漫高科技体验馆。可一圈走下来,记者发现,入驻商城的大品牌并不多,正常营业的商户生意都很清冷。“除了节假日和周末,商场里的顾客比较多外,平时来购物的人并不多。”一家玩具店的营业员告诉记者。

差异竞争防“剩宴”

实际上,随着住宅地产增速放缓,商业地产备受关注。作为此轮政策调控下的避风港,众多开发企业将重金纷纷投向商业项目,尤其是城市综合体的开发。

“在现有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的背景下,开发商业综合体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地方支持和相关优惠。此外,对于不少急于转型的制造业企业而言,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虽说是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值得走的一步棋,但也要提早防范商业地产供应过剩的风险。”国内某知名城市综合体投资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克尔瑞信息集团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全国18个重点城市的城市综合体面积增加了5355万平方米,较前一个五年,城市综合体的增量翻了6.4倍。预计到2015年,即将入市的综合体体量将达到16437万平方米。

“当前住宅市场限购的背景下,众多房企将视线转移到商业地产,开始谋求战略转型,一定意义上也导致商业地产开发群起而上,导致商业地产开发面临同质化,供应过剩的风险。”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在授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企业是试图通过战略调整与转型,实现其整个企业体系内部现金流结构中投资商业地产的资金与投资住宅地产、其他产业的资金可以互动,并且这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良好互补,但是,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就会面临总体上商业地产开发同质化与供应过剩的风险。

“对部分房地产开发较热的板块,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和开发的确应该‘降降温’,进行适当控制;而像滨江、西溪、下沙大学城这些地方,则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商业综合体,重点开发社区型商业综合体。”杭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就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布局和建设时序作调研,杭州将优化商业综合体布局,以商业网点规划和城市规划调整为手段,针对商业综合体布局的问题,进行差别化调整。按照“退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的总体思路,优化布局,推动杭州商业综合体开发回归理性。

第二篇: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植根于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土壤

■核心提示

道德模范是时代精神高度的坐标,是社会主流道德的缩影,是公民普遍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至今,涌现出一大批展现道德风貌、引领道德风尚的道德模范,他们大多是来自最基层的普通百姓,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着不平凡的道德事迹,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

道德模范的道德行为并不是孤立于主流道德之外而存在的,他们被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土壤所涵养,代表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道德选择,夯实了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根基。

道德模范刷新不同时代的精神高度

11月3日,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到辽阳市作先进事迹报告。辽阳是雷锋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群众熟悉和尊敬的道德楷模之一,而郭明义则被誉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因此,这一次的事迹报告不免令人有一种精神交会的想象,两位时空相隔的道德模范人物在不同时代弘扬着同样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他们是两个带有标志性意义的道德坐标,各自证明又共同谱写了新中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断刷新的道德高度。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的事迹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50后、60后、70后都可以随口唱出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即便80后、90后,也对雷锋的故事耳熟能详。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主流道德取向,同时,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引领着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他的乐于助人,他的舍己为人,他的刻苦钻研,还有他的勤奋节俭,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

比雷锋更早出现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孟泰。在建设肇始、百业待兴的历史时期,孟泰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可贵精神,对全国人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高度概括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道德风貌。而王进喜所诠释的“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铁人精神,凝聚着工人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道德情操,同样代表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流道德诉求,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大幅腾飞,人民素质日益提升,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模范,在不同领域标示了当今中国道德土壤之丰厚。比如孔繁森,比如任长霞,比如李素丽,还有目前在全国家喻户晓的郭明义。社会需要道德高度,民众渴望道德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模范是一个时代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追求的符号化象征,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闪光,他们的召唤,才连缀出一条清晰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发展脉络。 十六大以来道德模范大批涌现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共评出54名全国道德模范和260名提名奖获得者。自2007年以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该项活动已历三届,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评选范围最广的道德模范评选,在全社会掀起了道德建设的新高潮。

助人为乐模范李明素、丛飞、裴春亮、宋志永、郭明义、王振治等;见义勇为模范徐伟、谢芳秋、卢加胜、罗成财、纪长秋、胡文传等;诚实守信模范曹道云、武秀君、刘成才、刘华国、唐中和、李郁林等;敬业奉献模范王顺友、许振超、李登海、姜万富、李文祥、王争艳等;孝老爱亲模范洪战辉、谢延信、朱邦月、黄代小、王现伟、朱清章等……这些名字分别出现在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中,他们以及更多的入选者、提名者是新世纪中国社会主流道德践行者的代言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的生活在乡村,有的奔走于都市,有的生活贫困,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然而,他们共同诠释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共同弘扬一个时代的道德风貌。

熊文清连救27人不留名;曹瑜捐肾救父孝动中国;康金环照顾精神分裂病人28年;乡村医生邓前堆滑溜索行医;洗脚妹刘丽捐资助学;郭明义19年献血6万毫升……正是这些数不清的道德行为感动了整个中国,他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实践为当今社会宣示出最美丽的道德图景,广泛地激发起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目的正是为了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加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国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崇高的荣誉称号,更是社会道德高度的标尺。值得注意的是,选举道德模范已经成为一项受到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公民活动。由于评选活动突出“群众评、评群众”的评选办法,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电话及现场提名等形式,推荐心目中的道德楷模。三届评选,被提名的候选人共11.28万名,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高达2.87亿人参加投票,充分展现出普通群众对于道德发展的重视以及投身道德建设的热情。仅2011年,通过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表跟帖和留言的网民就达7.89万名,6200位“公众代表”写下90多万字的寄语和感言。

同时,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以及各省、市的模范人物在获奖后,不断深入社区、村镇、企业、学校、机关,将善行义举广泛传播,全国各省、市以及行业系统共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活动5.36万场,直接受众6240多万人次。道德模范的动人事迹还被编写成各类文艺作品,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和舞台广为传颂,影响深远。 模范的行为植根于广袤的道德土壤

11月5日,网友“秋山绿萝月”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刚参加了《道德的传承·爱洒江淮情暖庐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多么希望好人的队伍越来越大,让身边的冷漠与麻木越来越少,让好人真正的有好报,让人们去做好人好事不再惧怕、不再迟疑。”网友“余子安2002”同样在参加了一场“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后留言:“现场很感人,我听了很多身边感人的好人和好事。虽然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是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道德模范就是这样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诉求,同时,又不断将自己的道德实践传播开去,影响着更多的人。

为什么道德模范的事迹报告总能打动听众?为什么他们的道德行为总能撩动起人们心中的温暖和热情?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不是孤立于主流道德之外而存在的,他们的道德行为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视线里,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普通百姓的心灵发生共鸣,用平凡感动平凡,用生命影响生命。

王振治是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新城大队安监中队的民警,家里的经济环境很普通,但是,他和妻子却收养了4个非亲非故的孤残儿童,周围的人叫他“交警爸爸”。他细心地照料着4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还十分留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需要关爱的孩子还很多,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心,小爱就聚集成大爱,我们这个大家庭就会更加温暖。”王振治是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作为一位普通民警,他的爱心之举既平凡又伟大。或许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民警,同样在默默地坚守和践行着自己的道德选择。道德模范并非一个狭隘的定义,它是对千千万万有德者的高度概括,也是主流道德取向的缩影。

人人皆可成为道德楷模,在现代公民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是最大的道德。今天的道德模范不再“高大全”,没有惊天地的口号,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他们仅仅是普通的公民,他们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却又在平凡之中展现着不平凡。他们的道德选择植根于脚下广袤的道德土壤,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继续令这土壤更加肥沃,更加厚重。 ■道德调查

中学生眼中的道德模范

受访群体:沈阳市第126中学初一(11)班30名中学生受访者年龄:12岁至13岁受教育程度:初中一年级调查时间:11月7日上午7点30分至8点30分汇总调查结果,可得出如下观点:

■道德模范应该进校园

对调查问卷中“你对„道德模范进校园‟如何评价?”的回答,认为“非常必要”的有25人,占受访总数的83.4%;认为“有点意义”的有4人,占受访总数的13.3%;认为“作用不大”的有1人,占受访总数的3.3%。■对道德模范不是很了解

对调查问卷中“你对郭明义、邵春亮等道德模范了解吗?”的回答,认为“很了解”的有1人,占受访总数的3.3%;认为“有所了解”的有19人,占受访总数的63.4%;认为“不太了解”的有10人,占受访总数的33.3%。

■道德模范值得学习

对调查问卷中“你怎么看待道德模范?”的回答,认为“值得我学习”的有26人,占受访总数的86.7%;认为“很敬佩但做不到”的有4人,占受访总数的13.3%;没有人对道德模范的做法“不理解”。

■现在的道德模范更有时代性

对调查问卷中“你认为现在的道德模范与以前的相比如何?”的回答,认为“更有时代性”的有18人,占受访总数的60%;认为“和以前差不多”的有12人,占受访总数的40%;没有人认为“不如以前”。

■道德模范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很大

对调查问卷中“您认为现在的道德模范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有多大?”的回答,认为“很大”的有20人,占受访总数的66.7%;认为“有一点”的9人,占受访总数的30%;认为“没多大作用”的有1人,占受访总数的3.3%。

第三篇:土壤修复应该这样做

土壤修复工作室

土壤修复要做到三个平衡:

1、复活微生物的多样性

2、化学肥力、物理肥力、生物肥力得到平衡

3、发生聚合反应修复土壤结构预防土传病害

土壤酸化和碳元素缺乏是目前作物亚健康的主要因素

1.土壤酸化造成根腐病,根部腐烂致使作物没法吸收营养是造成弱树病树的主要原因。 2.植物干体的35%是碳元素,碳元素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当前作物亚健康的第一大病症 3.土壤酸化和碳缺乏是造成微生态环境破坏,生物菌群多样性遭到破坏。

酸性土壤形成的原因

1)长期应用化学肥料:酸根与氢结合成酸 2)土壤有机质过低:有机肥质量差施用少 3)盲目购买使用强酸性肥料:如使用 4)工厂下脚料生产的有机肥 5)含有大量硫酸铵的化学肥料 6)施肥养分不均衡 肥料利用率大大降低

酸化对土壤的影响

1)使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降低,造成缺素。 2)不利于土壤良性发育,破坏结构,板结

3)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4)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受到限制 5)易产生各种有毒害的物质,重金属超标 6)土壤酸化造成的土壤板结

忽略了给土壤补充水溶有机碳,是经典的土壤肥料理论一大缺失

碳对植物,既是营养物质,又是能源物质。植物出现“碳饥饿”,就是缺碳,用化学植物营养学的观点,叫做碳“短板”,这仅仅是影响植物的营养积累,而从能源物质的角度看,缺碳还造成植物能量透支,消耗营养积累,造成植物处于“亚健康”。 根据“触发能”和“能源物质”的综合作用,EC对植物的作用的“量级”,非N、P、K等矿物质营养可比。如果按市面上每吨化肥价位,一个百分点营养约为60元,那么每吨有机碳肥中一个百分点EC的价位就应是60元的数倍

有机营养的“双核”和土壤板结问题

水溶有机碳是有机肥力的精华,也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微生物另一主要能源是氮。微生物繁殖最佳C/N值是25左右,土壤板结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壤C/N值太低,导致微生物生存障碍、生物多样性出了问题。当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到1%(水溶有机碳含量仅为0.01%),我们的学者们还在人云亦云地谴责化肥,说“由于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这不是文不对题吗?

功能微生物(B)一旦与土壤中水溶有机碳(C)结合,两者合成的作用远远超过单独使用微生物(B)或单独使用水溶有机碳(C)。这个B也包括土著微生物。B与C两种因素相加,使土壤物理肥力、化学肥力、生物肥力都得到提升并连环叠加、互相促进,使土壤小生态和综合肥力都发生急剧变化 。

从这个意义上说,功能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营养肥料的另一个“核”。C和B“双核”结合发生的“聚合反应”使土壤疏松,微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大部分土传病害也不会发生。 忽视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植物营养学另一个重大缺陷。

化学肥料是营养之父,碳元素是营养之母

碳元素是营养元素同时也是能量元素 打通补充碳元素的第二条通道

碳饥饿是造成黄叶、小叶、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

第四篇:土壤污染修复资料总结

土壤污染修复

第一章土壤及其基本性质

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具有不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 土壤环境:是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重金属元素; 污水灌溉; 酸沉降;固体废物;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5土壤污染的特点

① 隐蔽性和潜伏性②累积性和地域性; ③.不可逆性和长期性④难治理性和后果严重性. 6.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7.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8.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至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单位环境中,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量为土壤环境容量)

9.土壤污染的量度指标

①土壤背景值;②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③生物指标

10.土壤环境污染物分类:

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按照污染物污染途径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第二章土壤重金属污染专题

1.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五毒元素)

2.影响生物迁移的因素

a.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b.土壤环境状况 c.不同植物种类 d.伴随离子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1.形态多变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

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

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剧毒5.迁移转化形式多样

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 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 8.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 9.生物对重金属摄取具有累积性 10.重金属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积累性

4影响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的因素:

① 土壤Eh:

当水田灌满水时,Eh下降,导致土壤环境中的S以S2-形式存在,从而与水溶性Cd生成CdS沉淀,降低土壤溶液中水溶性镉的含量。当水稻田排水晒田(烤田)时, Eh升高,非水溶性CdS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2-被氧化成单质硫,从而CdS的溶解度增加,可给态Cd2+浓度增加。

Eh升高会促使土壤可溶性Pb与高价Fe、Mn氧化物结合,降低Pb的可溶性迁移。 ② 土壤ph 土壤酸度增大不仅可增加CdCO3的溶解度,也可增加CdS的溶解度,使水溶态的Cd含量增加。

对铅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也很大,一般随pH降低,土壤环境中可溶性铅的含量增加,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毒性增大。

随着pH值的升高和Eh值的下降,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砷的溶解性。因为pH值的升高,土壤胶体上正电荷减少,对砷的吸附量降低,可溶解性砷的含量增加。同时,随着Eh值的下降,砷酸还原为亚砷酸

锌的迁移性取决于土壤的pH值和Eh值

5.影响Cr对植物毒性的因素:

(1)Cr的化学形态;(2)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土壤pH值;(5)植物种类。

6. 防治土壤铜害的主要措施:

①向土壤大量施用绿肥或有机肥;②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 ③施用铁剂(如Fe-EDTA),或叶面喷施铁剂。

7. 锌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在5.5-7.0范围内,使锌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②使土壤呈还原态,形成ZnS沉淀;③施用磷肥

8.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原则拟定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

技术对策。

基本原则:一是“防”,尽可能地防止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二是“治”,对已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改造、治理,以消除污染或调控限制其危害。(1)切断污染源;(2)提高土壤环境容量;(3)控制或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4)避免二次污染;

9.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控与防治措施:

(1)发展清洁工艺;(2)严格执行污水和污泥施用标准;(3)提高土壤的缓冲性和自净能力;(4)加强土壤水分管理;(5)施用改良剂;(6)客土、换土法和水洗法;(7)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8)电化法;(9)加强土壤环境及其生物产品的监测;

第三章:土壤环境的有机污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污染物。

2. 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半衰期较短,生物蓄积能力较小的容易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3点污染源:指集中在一点或当作一点的小范围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4.面污染源:指在一个大面积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5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能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③ 土壤颗粒的吸附—解析;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

③ 滤至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⑤生物或非生物降解。

6.土壤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挥发、淋滤、降解、残留、生物富集等。

7、土壤胶体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

(1)化学吸附;(2)物理吸附; (3)离子交换具体讲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氢键、电荷转移、范德华力、配位体交换、疏水键的形成等。

8.代谢—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酶类及其他物质的作用,发生变化,进而消化和排泄的过程。

9.降解—有机物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化学、生物、光照、酸碱等)而逐渐分解,转变为无毒物质的过程。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

10.生物降解—在生物酶的作用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尤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11.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及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 12.降解类型:(非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讲解;(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

化学降解:可分为催化反应和非催化反应。非催化反应包括水解、氧化还原、异构化、离子化作用等。

微生物降解:脱卤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作用、环破裂作用 13. 共代谢:是指微生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

14.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可分为机械性、物理—化学性和生物迁移。

15.吸收—外源物质经各种途径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种途径。

16.扩散:指有机分子的随机运动,是由高浓度梯度向低浓度梯度的纯运动。 17质流:指分布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移动。 18.挥发:指有机污染物穿透过土壤而逸向空间的移动。

19.残留—因使用有机污染物(农药)而残留于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有机污染物(农药)母体化合物,还包括在毒理学上有意义的降解产物。 20积累—有机污染物的持久性,可认为该化合物保持其分子完整性,以及通过在环境中运输和分配,维持其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能力。 21.半衰期—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2.残留期—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要的时间。

23.农药污染土壤的途径:

☆将农药直接施入土壤或以拌种、浸种、毒谷的形式施入土壤;

☆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地面或附着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 ☆大气中悬浮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农药,经雨水溶解和淋失,最后落到地面; ☆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灌溉水将农药带入土壤。 24.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1)扩散;(2)质流;(3)挥发 进入土壤环境中的农药可通过挥发、扩散而迁移入大气,引起大气污染;或随水迁移、扩散和淋溶而进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也可通过作物的吸收,导致对农作物的污染,再通过食物链浓缩,进而导致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25. 土壤环境化学农药污染的防治:

☆加强管理☆大力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性农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

☆改进农药制剂的剂型及喷洒技术☆其他治理方法

(1)增加土壤中有机、无机胶体的含量,以增加土壤的环境容量;或施入吸附剂以增加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减轻农药对作物的危害。

(2)调节土壤水分、pH值、Eh值,以增加农药的降解速度。

(3)某些金属离子或其与某些螯合剂相螯合时,具有催化作用,可采取施加该类催化剂的方法,以提高土壤的催化化学降解作用。

(4)选育活性较高的能够分解某种农药的土壤微生物或土壤动物,以增加土壤的生物降解作用。

第四章:化学肥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1.目前我国化肥施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肥料利用率低:尿素N利用率为20%-40%,碳铵利用率仅15%-30%,普钙中磷利用率也仅为15%-30%;②肥料养分比例不平衡:我国N、P、K施用比例严重失衡,P、K普遍短缺,N相对过剩;③肥料分布和施用流向不合理:存在东南高西北低趋势。

2. 化肥施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①化肥中的重金属元素污染;②肥料中的放射性元素污染; ③肥料中的氟污染;④化肥的有机副成分污染 (2)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①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②促进土壤酸化;③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 ④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⑤造成土壤硝酸盐污染;

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4. 化肥污染的控制措施和防治对策:

加强对化肥的监督管理,从化肥的质量上扼制污染;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量施肥;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推行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优化肥料品种结构,研制新型无污染化肥;加强水肥管理,实施控水灌溉;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5. 论土壤污染与生命的关系。(论述题)

第五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原理

1.土壤污染修复:指通过无聊、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活)度降低,实现污染无害化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

2.土壤污染修复需要坚持的原则: ①确保土壤的生物活性不受损坏

②确保土壤正常组分、结构和性状的稳定性

③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必须采取非食源性生物修复 3.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比较

4.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分类:

原位:污染土壤气体提取法(;井中汽提法;生物通气;空气搅动法;原位冲洗、淋洗; 加热方法;处理墙方法;原位稳定—固化方法;电动力学方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方法;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

异位:气提法;泥浆反应器修复;土壤耕作法;土壤堆腐;焚烧法;客土法;预制床;

淋洗/萃取;淋洗-生物反应器联合修复。 5按照技术类别分类 (1)物理化学修复

加热方法;稳定固化法;淋洗;萃取;电动力学等。 (2)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生物通气、泥浆反应器、预制床等。 植物修复;湿地修复;菌根修复等。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等。 (3)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 淋洗-反应器联合修复等。 6电动力学修复的优点:

☆适用于任何地点;☆可在不挖掘条件下处理土壤; ☆最适合黏质土;☆对饱和和不饱和土壤都潜在有效;

☆可处理有机无机污染物;☆可从非均质的介质中除去污染物; ☆费用效益比较好

缺点:☆污染物的溶解度高度依赖于土壤pH值; ☆要添加增强溶液;

☆当高压电使用到土壤时,由于温度的升高,过程的效率降低; ☆如果土壤含碳酸盐、岩石、石砾时。去除效率会显著下降。

7.土壤淋洗技术:是在淋洗剂(水或酸或碱溶液、螯合剂、还原剂、络合剂以及表面活性剂溶液)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从土壤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 8.农业改良措施

(1).中性化技术:利用中性化材料(如石灰、钙镁磷肥)提高酸性土壤pH以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

(2)有机改良物料:有机物料可通过与重金属的配合作用而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也可通过改变土壤的其他化学条件(pH、Eh、微生物活性等)而改变土壤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有效性。

(3)无机改良物料: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抑制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常用的无机改良剂有沸石、海泡石、赤泥磷肥、膨润土

(4)氧化还原技术:土壤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控制,一般可以通过水分管理来实现,如镉污染土壤可以采用淹水栽种水稻的方式抑制其有效性

9. 植物修复技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挥发、转化、降解、固定作用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修复技术。

10. 超富集植物:是指能超量积累1种或同时积累几种重金属元素的植物。 1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 1.耕地资源保护原则; 2.可行性原则

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即成本不能太高. 二是效用方面的可行性,即修复后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见效快. 3.因地制宜原则

第十章

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提取修复技术;植物稳定修复技术;植物挥发修复技术 根际过滤修复技术

2. 植物提取修复的机制:

(1)超积累植物对根际土壤重金属的活化

植物对根际土壤重金属的活化方式包括:金属-螯合分子分泌进入根际,螯合、溶解金属。

(2)重金属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 超积累植物根对重金属吸收、转移和积累在地上部的过程包括许多环节和调控位点:跨根细胞质膜运输;根皮层细胞中横向运输;从根系的中柱薄壁细胞转载到木质部导管;木质部长途运输;从木质部卸载到叶细胞(跨叶细胞膜运输);跨叶细胞的液泡膜运输等。

(3)地上部对重金属的积累

植物地上部分对重金属的累积与金属络合物和液泡的隔离作用有关。

3.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利用超累积植物及其根际周围土壤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共同对土壤重金属元素进行转化、吸收和累积,达到修复的目的。

4. 农业工程改土修复技术:包括换土法、覆土法、深耕翻土和稀释法等。

换土法是利用清洁的土壤置换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并将污染土壤进行异位修复或异地处理的方法。

覆土法或客土法是将清洁的土壤覆盖在污染的土壤之上,使植物的根层生长在清洁的土壤中,减少重金属污染物向植物中的迁移和转化。

深耕翻土是将深层污染程度较轻或无污染的土壤通过深翻成为表层土壤,而受到重金属污染的表层土壤进入下层,使植物根系不能达到污染区域而减少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的目的。

稀释法是将清洁的土壤与污染的土壤充分混合,降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浓度,从而减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的目的。

第五篇: 关于推进土壤污染修复的建议

土壤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被并称为三大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以及治理难、周期长等特点,已经造成对生态安全的重大威胁。近年来,河南“镉麦”事件、江西“镉大米”事件、河北无极倾倒废液事件、“XX宋家庄农药厂污染”等环境事件的出现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市区位独特,打造优良的环境质量、健康的投资环境、生态安全的小康社会,开展土壤污染的调查,修复势在必行。

一、我市土壤污染现状

我市国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建设用地###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未利用地###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市局部区域土壤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我市在重污染企业、采矿区和畜禽养殖场周边地区,镉、钒、铅等无机污染物和滴滴涕总量、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有机污染物均存在点位超标问题,特别是我市七八十年代十五小企业大发展时期。重金属,农药对土壤污染较为严重,至今都未做有效处理。土壤污染防治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二、土壤污染成因分析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超强度的开发和利用,加之历史遗留问题。造成土壤污染呈现新老污染并存,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交织的复杂局面。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目前,全市8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放;部分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处理直接堆放在田间地头、河道沟壑、路边两旁及村庄周围等地域,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

二是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及地膜的不可降解污染。按全市耕地面积计算,全市化肥使用量平均每公顷##公斤,有的达到了每公顷##公斤,最多达到每公顷10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等现象。据调查30%土壤污染原因是“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不当”,位于土壤污染原因之首。同时,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全市每年地膜用量超过##吨。保守计算每年大概有##吨的地膜残留在耕地。由于其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三是与固体废物的监管缺失有关。工业废物、城市垃圾以及农用薄膜、地膜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运输、贮存、处理、处置不规范,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农用塑料薄膜、地膜覆盖物广泛使用,如果在土壤中堆积存在,既 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造成土壤质量恶化。

四是畜禽粪便的污染呈现加剧趋势。我市是养殖业大市,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面源污染的又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据统计,市每年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万吨左右,综合利用率仅在30%-40%,每年排放量约达##万吨,大部分畜禽粪便基本未经有效处理排放到环境之中,直接危害着土壤的环境安全。

三、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的建议

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充分利用环保、国土和农牧等部门的已有成果,尽快组织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和重点工业企业用地为重点,摸清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和人群健康的风险,为我市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夯实基础。

实施土壤治理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全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以污染场地为重点,按照“边调查、边治理” 的原则,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确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单位和实施计划,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体系。鼓励土壤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政府出政策、社会出资金、企业出技术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市场化机制。 完善土壤治理体系,建立土 壤修复长效机制。将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负总责,明确工作任务,落实部门分工,严格目标考核;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赔偿” 的原则,落实企业治理土壤污染的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对于因违规审批、违规建设项目等原因造成土壤严重污染的,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篇:提升服务质量自查报告下一篇:脱贫攻坚完成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