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2022-09-11

目前,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20余个省份整体实施, 四川、重庆等也将于2010年秋季整体进入。为迎接高中新课程改革, 很多思想政治教师都在积极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 这其中不乏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为实施新课改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也的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产生了不少误区, 给即将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重形式, 轻内容

传统教育强调接受式学习, 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新课改提倡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之下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气氛应该是活跃的。

基于此, 很多思想政治教师认为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于是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各种活动, 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和手段。无疑, 这些改革, 使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 但在“生动活泼”的背后, 却存在了大量的形式主义的成分, 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被形式化了, 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也被形式化了。对于这种形式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 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 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当然, “过于兴奋”的危害就是大脑皮层的麻木。形式化的政治课堂教学, 往往使教者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 很容易偏离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比如一堂课, 一开始情景模拟, 学生乐于参与,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演绎, 稍不留神, 就逐渐地偏离了主题和目标, 以至于在知识的获取和正确情感及态度的生成上效果很差乃至没有效果。这样的课堂,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华而不实”, 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完全的两张皮,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完全的相背离, 课堂教学的及时效果和延伸效果极差。

有鉴于此, 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时, 不仅要重形式, 更要重内容。要在钻研新课标, 吃透新教材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寻找教学内容的恰当呈现形式, 竭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课堂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重赏识, 轻批评

赏识教育十分重要。美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天性,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没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赏识, 被教育者的探究性、创造性就会被压制, 甚至会被扼杀。因而, 新课改推崇赏识教育。

基于此, 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堂评价往往是:“你回答得很好”、“你的见解很精美”、“你都可以做老师了”……诚然, 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表扬固然重要, 但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辩证。如果过份地夸赞优点或强调平庸, 甚至夸赞错误的认知, 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善意的、适当的批评和指责, 有利于让学生发现不足, 改正错误, 取得进步, 接近真理, 正所谓“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如果把“赏识”片面地演绎为不择语言的夸赞和表扬, 甚至是迎合讨好学生, 把夸赞、表扬与批评、惩戒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 不实事求是, 胡乱评价学生, 其结果必然是错误导向学生的自我感知, 防碍课堂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本身也是与新课改理念格格不入的。

有鉴于此, 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时, 对学生既要有赏识, 也要有批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提高赏识学生的水平, 讲究批评学生的艺术, 尽力达到赏识学生与批评学生的和谐统一。

三、重参与, 轻探究

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学习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缺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学习效果受到极大制约。为此, 新课改提倡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前提, “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究”的目的和结果, 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 才真正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并增设了“活动”和“实践”内容。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的“教”一气呵成,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学生缺乏真实的感知与体验, 缺乏对知识的深刻领悟, 缺乏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这种情况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的课堂上也并不少见。课堂上学生没有真实的探究, 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成了“作秀”, 教师又一次成了课堂的主宰, 最终, 教师成了学生深入学习的障碍物, 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助产婆”。

有鉴于此, 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改时,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研究、讨论并自主地得出结论, 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协调统一。

四、重知识, 轻能力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主, 教、学、考都以知识为中心, 较大程度的弱化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为此, 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基于此, 部分政治教师主动改革课堂结构, 创新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课堂上不时爆发出创新的火花。但也有不少政治教师“唯知识”教学, 严重忽视本学科“思想”和“政治”素养的生成, 弱化对“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唯考试”教学, 把高考作为本学科的唯一目标;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生搬硬套、机械僵化。部分教师传统思维, 习惯劳动, 随意教学, 草率环节, 制约新课改目标的达成。

综上, 我们要肯定新课改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并被探究的实际, 但决不能忽视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的要求, 立足实际, 科学工作, 不搞形式主义, 不做表面文章。

摘要:要推动思想政治课新课改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容与形式、赏识与批评、参与与探究、知识与能力等关系, 全力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课改,教学实践,四大误区,和谐统一

上一篇:基于餐饮管理软件运用的健康饮食研究下一篇:建筑设计中美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