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三产融合可研报告

2022-12-12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花卉三产融合可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花卉三产融合可研报告

三产融合 余杭有“道”

“三产融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但三产之间如何融合,基础是什么,有何规律可循,重点要把握哪些环节?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前往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杭州市余杭区采访。该区刚刚印发的“培育农业三次产业融合示范点实施方案”中许多思路和做法,对加快三次产业融合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农业园区为融合平台

走进径山镇绿景堂生态园,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这个面积为3800亩的园区,满眼绿色,空气清新。园区分为现代农业体验区、欢乐农家接待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多个板块。

负责人江华民认为,种些蔬菜、养几只土鸡的“农家乐”,已不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我们园区距离城市不远。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民一到周末就过来,他们不仅是来景区旅游,更是来享受休闲。”目前,“绿景堂”已投资过亿元。“余杭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叠加的发展新模式。”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认为,余杭山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三面环绕杭州主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农业园区的背后实际上是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三产融合”不可能在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也不可能通过传统农户得以实现,而需要通过土地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金与技术的同时,还有先进的经营模式,在管好用好的前提下,能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余杭早在5年前就提出“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建设100个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实现生产方式、投资主体、销售方式的全方位改造。目前,余杭已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这些园区各具特色,有生产保障型,有生态休闲型,有特色产业型,有综合发展型。如今,它们大多成了“三产融合”的最佳平台。

据了解,余杭目前正在倾力打造大径山农业产业集聚区,计划3年内在集聚区内建设24个项目,总投资3.32亿元,形成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三产融合”大格局。目前,“森禾”等一大批具有旅游功能的农业项目已布局其中。

“以前靠山吃山,村民靠砍苦竹为生。苦竹笋不能食用,因此值不了多少钱。现在用苦竹制作竹笛,一支专业笛可卖100多元,品质上乘的则能卖到千元以上。”中泰街道紫荆村村委会主任宋国平兴奋地说。

紫荆村780多户农户,近3000人。全村山林面积达1.22万亩,其中竹林面积约8000亩,人均3亩,竹林中又以苦竹居多,达6000余亩,素有“中国苦竹之乡”之称。根据这一实际,中泰街道建起了“万亩苦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园区的核心区块、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基因库就坐落在紫荆村,面积206亩。

苦竹产业如何融合发展?根据“实施方案”评分标准中“产业融合发展”里二级指标的设置,其中有产业规划、产品特色、特色体验、农旅开发、产业融合度5个方面。

对紫荆村而言,苦竹产业的特色以及所开发的竹笛产品特色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不能食用,但苦竹加工成竹笛,身价陪增,目前村里的竹笛加工企业有近300家。

由于森林覆盖率达到91.7%,紫荆村生态环境十分怡人,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上苦竹种质资源库的建设,紫荆村通过农旅开发,加强产品的特色体验完全有可能实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余杭区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将紫荆村作为A级新农村打造。首先按照功能规划,将村庄分为苦竹园区、竹文化体验区、石盂寺旅游区、公建中心、村工业区5个板块,并进行路网等一系列改造;随后在竹文化体验区内建设竹笛历史文化博物馆、竹笛销售展示一条街、竹笛演艺培训中心、竹乡特色农家乐等,延伸整个产业链。

余杭区农业局党委委员、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副主任董志高认为,“三产融合”并非三次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农业的功能复合叠加,体现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平衡关系。

“三产融合”引发裂变。去年,紫荆村竹笛产业总产值达3.4亿元,全村农民平均收入超过2.7万元。

紫荆村竹笛产业的发展,是余杭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走向加工、流通和休闲消费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电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三产融合”注入了新血液,激发了新活力,形成了新动力。

余杭是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新家”,随着源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大型农业电商园和线上交易平台陆续启动运行,“村邮乐购”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全区各村,2016年,余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64亿元。仅紫荆村开设的淘宝店就有60多家,去年网销额达2500万元。“农村电商的勃兴,不仅扩大了产品销售,还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城乡联通,构成从生产到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在促进农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董志高认为。

以完善农旅配套设施为突破口

最近,余杭街道康春侬园老总杨邵忠特别高兴,经过3年努力,省里终于将他的项目列入“坡地村镇试点”,为他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建设用地难题。

8年前,为了证明“农业也能赚钱”,杨邵忠离开城市,拿着搞运输赚来的钱,回到老家流转了1180亩土地,搞起了农业。从最初单纯的生产种植经营,到如今集采摘、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真金白银已投了6000万元,但没想到建设用地成了最大的障碍。杨邵忠觉得,因为没有建设用地,“自己常常像个小摊小贩一样,被城管追得到处躲。?F在好了,终于看到了希望。”杨邵忠告诉记者,接下去,他要改变模式,从向农民租用土地到与农民共同组建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不能光顾着自己闷声发大财,还要让乡亲们共同致富,分享‘三产融合’的成果。”

杨邵忠所说的“坡地村镇试点”,是浙江省出台的一项政策。由于该项政策的实施,余杭今年有8个农业休闲观光类项目取得了建设用地。

“传统农业以生产为主,而以‘三产融合’为重要目标之一的现代农业,则大大拓宽和提升了农业功能,具有休闲、养生、亲子、体验等多重功能。”余杭区农业局局长丁少华认为,“三产融合”中有关经营的内容和方法思路由业主自己决定,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完善配套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建设用地。

在“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作为一级指标,“农旅配套设施”和“产业融合发展”一样占到35分的高分值。其中是否具有接待中心、停车场、指示系统、产品销售中心、餐厅、会议室甚至公共厕所等,都明确列入了评分体系。

“农业园区变身示范点后,就不再是简单的种养,而是要将生产流程整个展示给游客,满足游客对生态、绿色、安全等多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理念到设施再到服务全面转型,而转型的前提是建设用地。”

“紧箍咒”一解开,“三产融合”如虎添翼。根据规划,到2019年,余杭将培育打造农业“三产融合”示范点20个以上,其中2017年培育打造示范点8个以上。这些示范点要统一品牌、统一符号系统,以崭新而又时尚的形象面向消费者。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

第二篇:一二三产业融合总结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结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梨树县经济开发区霍家店经济园区内,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电子商务、果蔬食品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公司总共有两个场区,其中:加工厂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绿色生态产业园区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245平方米,总资产6620万元,固定资产4285万元,年销售收入5667万元,税金150万元,税后利润451万元。企业产品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QS认证,年加工速冻蔬菜、净菜、保鲜菜能力20000吨,其中:主营产品加工能力7200吨。

公司为了增强带动能力,先后成立了华利电子商务中心、华利食品研发中心、华利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金正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梨树创业孵化基地等六个独立实体。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健全,现有职工13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6人,种植类和食品类技术员35人。公司采取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截止目前,基地发展社员1326户,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的52个村,带动社员果蔬种植面积3000亩,年销售果蔬2万吨。带动基地社员增收达2万元以上。 公司主要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产品有速冻豆角、粘玉米,保鲜蔬菜、净菜等10余个品种。产品主要供应国内超市和连锁店。近两年,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呈显著上升态势。企业注册商标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为 。。。。。。。。。。。省级龙头企业、。。。。省。。。。示范单位。

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物流、农村广大用户为平台,推进农产品业绿色增效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以农产品加工为目的主导产业。以生产基地、加工为主体,创建生态型企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以种植基地带动种植业,以种植业带动加工业 ,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冷链服务业,有效的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产业: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县X个乡镇XX个村布局种植产业,自建规模种植基地XX个,带动基地XX多个,主要开展粮食、蔬菜种植。截至目前。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种植基地XXXXX亩,基地着力构建粮蔬兼顾、循环发展的新型种植结构, 二产业: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机器(农产品加工),年可生产XXX,加工XXXX。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种、加、贸工农一体化,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程生态化,时间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三产: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有X个万吨级冷冻冷藏库,拥有冷链配送车X辆,每日配送农产品XXXX公斤,覆盖吉林省四平地区XX个乡镇。农产品速冻品冷链配送发往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城市。

三、下一步实施计划及存在的问题

(一)下一步实施计划

1、“稻鸭共养”、“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模式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区推广实施“稻鸭共养”、“鱼鸭混养”和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养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设施建设、防疫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制定。

2、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定点销售的产业建设:“稻鸭共养”、“鱼鸭混养”、“猪-粪-沼-草-鱼”等多种生态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合的模式。家禽无害化处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购置。病死家禽及粪便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设无害化处理和有机肥加工设施,购置无害化处理设备和有机肥加工设备等。

3、电子商务平台及互联网建设:利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试点建立联合体电商馆。

(二)存在问题

一二三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设计到产业链长,带动面广,投资规模大,示范效应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是融资难,产业发展很大部门在农村投入的基础设施不能申请银行贷款抵押,造成企业资金困难。二是才难求,大中专人才现在都不愿意前往农村就业,宁愿留在城市待业,造成县域农业企业引进入才困难。

为此希望,政府加大农业农村投资的基础建设给予实际性的政府扶持,例如根据农业生产基础投资规模给予“先建后补”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等方面政策的支持。政府加大多人才下乡创业就业加大予以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

四平华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篇:一二三产业融合 助推转型发展

粮油集团 (2015年3月)

****粮油集团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下辖**实业、**食品科技、**生态农业、**种业、**臵业等38个经济实体,公司占地面积800余亩,资产总额12亿多元,现有员工1300多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拥有粮油加工、仓储物流、粮油贸易、商业地产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科、工、贸、投”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6.3亿元,成为**省农业产业化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近来年,我们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要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基地联动、产业推动、品牌带动、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加快科技创新转型,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转型的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产业,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模式

(一)稳步拓展“一核两圈”基地。公司大力实施“订单农业”,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和加工需要,采取自建、共建、订单收购等方式,在县内外建立稳定的优质粮油原料基地,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种植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核”即有机稻生产核心区。以**线生态农业走廊为中心线,在现有5000亩有机稻基地基础上,实施倍增计划,3年内创建了10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两圈”即优质稻原料保障圈和补给圈。实施订单农业,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水稻优良新品种,形成了100万亩的优质稻原

料保障圈。进一步拓展县外资源,将“订单农业”面积扩展到**、**、**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涵盖周边县(市)的200万亩优质稻原料补给圈,共建成300万亩优质稻高产稳产基地。在“两圈”范围内创建2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组建65个镇级优质粮油种植协会,带动64万个基地农户年增收逾6亿余元,人平增收300元以上,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新生态农业新模式。2013年,**集团在**镇**、**村流转承包土地5000亩作为示范基地,创新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在有机稻种植区建成“稻鸭共育”示范基地2500亩,“稻鱼、稻鳖”示范基地200亩;“稻虾共生”示范基地600亩,实行以稻为主,稻鸭、稻鱼、稻鳖、稻虾共生,绿色有机,高产高效。公司将在10万亩有机稻种植示范区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新模式,通过基地联结农户,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带动农民科学致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受益。

(三)推广再生稻种植新模式。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等优点,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是**地区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再生稻以其投入少、产量高、米质好的优势倍受消费者的亲睐。**集团顺势而为,建立了万亩再生稻种植基地,为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合作共赢,**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建了湖**再生稻院士工作站,推广再生稻栽培新技术模式,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今年3月16日举行了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集团举办了**院士学术交流座谈会、报告会,培训农

技人员220多人,并请**院士深入到**村为再生稻种植大户传授新技术,为发展**再生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公司将巩固**主产区,发展丘陵副产区,进一步在**等沿长湖地区乡镇发展再生稻种植面积6万亩,并为基地农民统一提供优质、放心、低价的农资,常年聘请**院士专家团队的高级农艺师和省市科技特派员作技术培训指导,扶助再生稻种植区内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5000元,亩平增收600元。

二、做强二产业,不断加快转型升级

(一)做强产业推动,舞活产业龙头。公司以**实业为核心,扩大产业规模,提档升级增效。新上了年产10万吨有机稻米及小包装生产线,采用国内领先技术设备、最新工艺流程,生产各类有机营养米、优质米、专用米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50万吨高档大米的生产能力。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体系。严格收购标准,确保原粮质量;规范加工流程,确保产品合格。按照国家QS认证质量标准的要求,根据不同大米品种、不同档次的客户对象,科学制定大米加工工艺流程,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从中档到高档产品的跨越。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企业实力的明显增强,有力推动中小粮油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优势资源整合,集团所属企业已增加到38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00万吨、仓储能力50万吨,使农产品加工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二)树立品牌带动,竞进提质增效。我们将食品健康安全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实行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原料种植,到加工销售,到产品标准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健康安全工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打造粮油精品名牌,*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多次荣获**省、广东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

品、全国“放心米”、**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已成为中国农谷“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产品的重要标志。公司积极开展品牌营销,创新营销模式,在**电商运营中心,入驻天猫、京东网开设网店2家,让消费者更加快捷、便利、放心的购买到新鲜粮油,享受到坐在家中买粮油,轻轻一点送到家的体验。通过广告图片、网络媒体的宣传,有力提升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在上海、广州、深圳设立了国内大型粮油产品旗舰店,逐步在省内外建立万家食品形象店、专卖店、便民店,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知名的品牌效益,为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大米、“**”菜籽油等20多个粮油系列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三)突出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发展。**集团坚持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稻谷资源利用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以精炼稻米油、米胚芽营养保健系列产品为主线的农业科技产业链,实现稻米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了由普通粮油食品向新型健康保健食品转变的科技创新目标,拟定了从保健功能食品到护肤、护发产品直至生物医药产品的发展规划。公司围绕科技创新重点,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出有机米、稻米油、保健食品等中高档特色主食产品的研发,深化与**农业大学、**轻工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确立了科技合作战略联盟,合作研究开发以纯天然、高质量、稳定化全新鲜稻米胚芽为主要原料,运用自主创新技术,建立工业化联产稻米胚芽抗氧化物和米胚芽多糖提取工艺生产线,生产的“米胚芽多糖”、“米蕈多肽”、“膳食纤维”3个专利保健产品,具有增强免疫能力、平衡人体营养、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缓解视力疲劳、低热减肥、防治“三高症”、防癌抗癌

等功能。产品形式有富含稻米胚芽中优质营养素和生理活性成分的“功能饮料”、“纤维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研究和开发米糠多糖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广泛用于食品、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使我国丰富的稻米胚芽资源得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开发利用,每100吨米糠可生产多糖类活性物质3吨,每吨售价高达130万元以上,使产品附加值提高20倍以上。这将填补我国在米糠深度开发利用领域和稻米胚芽生产营养保健食品的市场空白,极大地改善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引领健康养生。

目前,公司正在**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国首家米胚芽多糖保健食品工业园,园区占地300亩,一期计划总投资3亿元,现已建成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6月投产后,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可新增就业200余人,成为**集团转型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公司以**生态农业走廊**村为中心,着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智慧农业观光园,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建设“一心两轴四区”,即一心(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公路现代农业展示轴、滨水休闲轴)、四区(综合服务区、有机稻种植区、标准化花木种植区、产学研示范推广区),公司投入1200万元,已在位于**镇**集村,地处**智慧农业项目区荆襄高速、沙河路交汇处建设“稻鸭、稻虾、稻鳖、稻鱼”示范基地600亩,开挖稻鳖共养生态沟6000米。2015年重点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产学研数字农业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稻香中心广场、育苗工厂、有机水稻公园等主要景点。目前,**智慧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正加速实施,已建成占地8000平方米的育苗工厂。在标准化花木种植区栽植红梅200株、树型月菊10000株、玫

瑰种苗基地200亩,同时实施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计划,规划**公路沿线建设10000亩规模化种植基地,结合玫瑰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的玫瑰景观,发掘玫瑰文化旅游元素,建设玫瑰风情园、玫瑰婚庆园、玫瑰餐饮、玫瑰洗浴、玫瑰美容、休闲度假、玫瑰风情小镇等项目设施,将玫瑰高产示范基地打造成为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用3年时间(2015年~2017年),以“公司+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完成种苗基地、育苗基地、高产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周边农民发展玫瑰订单种植10000亩,实现年产玫瑰鲜花5000吨生产能力,公司以玫瑰花为原料生产玫瑰精油等系列产品,带动当地玫瑰种植加工产业发展,带动玫瑰健康、美容、养生、养老等项目发展。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作为“**”的现代农业产业核心区与百里“**”休闲观光农业环的重要节点,以自然山水、优美农田风光为背景,结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乐生活,创造新的休闲生活模式,让游客观垄上之山水、体健康之田园,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通过玫瑰文化创意旅游园区的建设,打造不同特色景点,将观光游览路线串联起来,并与**油菜花海休闲区等项目联动,形成**沿线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大板块。

第四篇:某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HS因“七山一水一分田”地貌限制,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生产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多年来,我县因势利导,将主要精力用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寻求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以茶叶、毛竹、中药材、畜禽、渔业、油茶、果蔬等农业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叶、毛竹、中药材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140多处,生态农业基地达122万余亩,通过农业三品认证7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华老字号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5个,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商标示范企业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HS县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茶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我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始于2006年左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数量不断增加,投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县各种不同类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实体企业已发展到479家,接待能力和直接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大力投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热潮,新增休一二三产融合企业52家,其中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5家,已经建成的太阳船仓花海、太阳九仙尊HS石斛养生基地、太平HS绿斗石斛生态观光园、安徽福康居生态石斛养生园、淮源农庄和衡山镇仙人湖休闲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5000万元。

2、社会经济效益显现。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一是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一二三产融合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业向第三产业延伸。2020年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共接待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余元,其中直接销售农产品收入1亿多元,休闲游客人均消费100多元。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全县一二三产融合企业吸纳农民直接就业6000余人,带动农民间接就业3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三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带动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景点和园区的建设,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环境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已从前初级阶段“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以农业庄园、示范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其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产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成为发展主流。太平畈石斛养生体验基地、下符桥瓜果采摘园基地、诸佛庵三河合作社茶叶体验观光园、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桃源河第一竹海等等,都是以农业产业和特色体验项目为基础发展的休闲旅游点。这些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资源,而休闲产业又进一步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经营项目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探索,全县一二三产融合逐渐改变了原先经营项目单一的弊病。如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农家乐集群,已形成了集农家餐饮、户外烧烤、徒步探险、农事活动参与和客房等项目的综合性休闲场所;落儿岭镇黄茶体验园依托HS大峡谷漂流景区辐射,开发出集茶园观光摄影、摘茶制茶体验、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等一套完整的茶旅融合项目,每年春季,黄茶体验园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周边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三是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组团式发展有了雏形。如今,HS已经形成了下符桥、太平畈、太阳最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三大片区组团式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情况

我县每年给予不低于全年用地指标的10%用地计划,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累计475.19亩,有效保障了乡村振兴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农业项目,办理了48个项目设施农用地备案,其中作物种植类10个,总面积34.973公顷,生产设施总面积34.4947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4783公顷;畜禽水产养殖类项目38个,总面积13.2378公顷,生产设施用地12.9662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2716公顷。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一二三产融合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二三产融合理念不强。由于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产业融合还存在着政策引导不足、资金投入不够、配套服务不全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工作重心不同,实践中出现分割管理的情况,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我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融合发展相对滞后,休闲农业开发水平低,尚未形成规模,大多农旅产品、休闲农业园区及景点内涵单一,形式趋同,还没有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拳头产品,离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一二三产融合联结不紧。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除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土地外,真正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还很少,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四是一二三产融合配套不足。我县因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区位相对闭塞,无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及景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都还不完善。

四、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把全域旅游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坚持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活、绿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品牌、观光、采摘等旅游要素,制定出台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突出“点、线”建设。

突出“三线、多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三线”主要指在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最美环线,国省干线公路、茶谷沿线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果树+药材”、“果树+茶叶”、“果园+养殖”、“草坪+林果”等;“多点”主要是指分布在全县的景区周边和与下但一片、黑诸落一片、佛磨大一片、漫水河一片,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种养、特色民宿、度假养生等功能的休闲农庄。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

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销售等经营情况,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有能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树立示范典型。

重点抓好面上的品牌创建推介与点上的典型培育。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天蓝、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根据全域旅游的整体布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2-3个省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要破除传统观念,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农村风味,选准主导产业,挖掘农耕文化,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园区建设中,精心打造主题园区,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避免千篇一律,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可借鉴外地经验高标准打造1个示范性的田园综合体,真正把HS农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通过典型示范,摸索经验,找准发展模式,并着力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营造氛围,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动发展。

第五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

[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上一篇:和孩子一起成长演讲稿下一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