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

2022-09-12

《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在高中生音乐教育中, 以向学生传授音乐审美基础知识和体验审美模式为目的,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音乐美学原理, 在实践中产生社会时代的效应。下面就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做以下论述。

1 音乐欣赏与审美概述

1.1 理论依据

从当代美学观点来看, 西方传统音乐美学中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美学理论, 实际上是以音乐形式为中心的。无论是强调音乐是纯粹的音响运动的所谓自律论, 还是强调音乐形式表现情感的必然性和直接性的所谓他律论, 以及后来出现的将内容归于形式之中的不可分割论, 都是主要围绕音乐形式属性而展开的。从本质上讲, 他们都是自律的, 是关于音乐本体的“形式与内容”。用这种音乐本体理论指导普遍高中音乐教育, 强调了音乐学科的个性, 但易于产生忽视音乐共性的现象;注重了审美客体的感性存在形式, 往往忽略了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

无论是西方美学中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和“情感艺术”, 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心声相合” (声音与人心的整体关系) 、“心吻相合”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的。“听觉——心觉”艺术, 作为审美对象, 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与审美活动过程——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 艺术品不是离开主题独立存在的, 它的价值“在于他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体验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 一句向其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 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生的呼吁”。 (黑格尔) 音乐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 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 生命奔腾的展开形式, 是在审美过程中实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他是一听觉感知为先导, 通过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 达到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升华的境界。综上所述, 审美效应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 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 (客体) 的呼唤下, 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所至精神升华的心灵感性效果。审美效应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 也是对主题和客体的超越。

1.2 教学思想

首先,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 作为一种动态结构, 其运作过程始终以“学生—— (教师) ——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 音乐作为审美客体, 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作用。

其次, 教师所发挥的 (具有主导意义的) 中介作用, 同样具有“参与——实践”和“沟通——超越”的性质。其一,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必须先作为审美主体, 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 达到与音乐沟通, 进入超越境界, 进而, 才能联系学生特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超越”。其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其与特定审美教育内容, 过程相适应的情感和教学艺术投入到过程中。其中, 教师的参与方式和引导因素的多少, 取决于学生的什么实践能力和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 审美品质, 文化属性。其三, 教师参与的角色, 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将从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助手的身份逐渐转换成为真正与学生平等身份的参与——效应实践者。

2 音乐欣赏与审美操作效应

2.1 侧重目标

兴趣、情绪体验、音乐知识、音乐反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2.2 适用内容

节拍、节奏显明的、句法清晰、结构较规整的、情绪感染力较强的中小型器乐作品或大型作品片段。

2.3结构序列

结构序列:分析音乐与 (或) 操作准备——部分操作实践——整体性操作实践与评价。

2.4主要方法

聆听操作法、编配 (或模仿) 表现法、场景表演法、即兴表现法、符号辅助法

2.5教学实例

高中全一册英语教材·欣赏课《春节序曲》, 他的具体教学模式为:

明确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春节序曲》, 培养学生具有我们民族风格的音乐的感情。

(2) 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春节期间热烈欢腾的情绪。

(3) 学习乐曲的曲式结构知识 (常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 熟悉乐曲的主题音乐。

课时设计的过程可以用三四次完成, 每次约二十分钟并按照结构序列, 采取主要方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编排表现法。引起聆听的愿望 (导入) 。启发学生回忆春节时各种欢乐场面, 并用形容词描述春节时的喜悦心情。欣赏乐曲第一部分。一是指导学生视唱乐曲的两段富有对比性的主题音乐曲调, 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在情绪和结构上的异同。二是请学生为这两段曲调编配适当的身体节奏动作, 并组织全体学生模仿动作。

第二步部分操作体验, 采用聆听操作法, 图示辅助法。一是倾听乐曲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听到前面学习过程的曲调时, 用刚才学习的身体节奏做出反应。二是看音乐图谱, 根据示意图再听音乐, 并作动作。

第三步部分操作体验, 采用编配表现法、聆听操作法。欣赏为这段曲调填上适当的歌词, 进行集体练唱。三是组织学生用打击乐器按照先免得节奏型, 为曲调即兴伴奏。四是倾听第二部分乐曲, 要求学生说出这段乐曲反复了几遍, 每次使用了什么乐器, 在音色上有什么变化。五是请学生指挥, 表现出乐曲反复时在音量上的变化。

第四步整体体验法, 采用聆听操作法。完整地欣赏全曲。一是由教师指挥, 学生演唱, 演奏乐曲中已熟悉的部分, 倾听乐曲中不熟悉的部分, 以此方法欣赏全曲。二是由学生担任指挥, 用演唱、演奏和倾听相结合的方式欣赏全曲。

2音乐欣赏与审美主体效应

2.1侧重目标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体验、想象力、理解力。

2.2适用内容

易于与学生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社会经验和学习经验联系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2.3 结构序列

唤醒主题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2.4 主要方法

情景创设法、视觉转化法、语言转化法、模仿表现法、比较法、探索表现法。

2.5 教学实例

课题《走向大自然》。教学目标要达到四个方面, (1) 体验歌曲《走向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情境。 (2) 理解有关四季风情的歌曲的表现手法。 (3) 丰富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经验。 (4) 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结构序列:唤醒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采用情境创设法、模仿表现法、编配表现法、比较法进行。

(1) 创设情境—理解和体验歌曲。一是组织欣赏观察现实景色,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四季的特点。三是听歌曲, 同时以多媒体大屏幕演示四季风光图片 (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及教师自制的图片)

(2) 表演与创作。一是通过示范, 模仿的方式尽快使学生会演唱歌曲。二是演示大量的风光图片, 生活情趣片, 引发学生的联想, 想象。三是分组讨论, 各组为歌曲旋律编写一段新歌词。

(3) 聆听与评价。一是聆听表现四季花开及人情的热情奔放的青海民歌《四季歌》同时观赏舞蹈录像。二是聆听深情舒缓的日本民歌《四季歌》, 同时观赏有关日本风情的民俗图片。三是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两首歌曲的表现特点。

摘要:基于高中学生的审美经验、能力、态度、趣味和审美主题诸因素对实现音乐作品价值的影响, 以及对音乐欣赏的制约关系, 提出“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审美效应”这一论点。提出这一论点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他”在一定条件下会刺激或激发高中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而奋斗;“他”是在审美体验中实现的“有生命力的形式”, 通过主题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 达到超越自我, 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关键词:音乐欣赏,体验模式,审美理想,审美心理,审美效应

上一篇:浅谈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下一篇:浅谈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