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2024-06-18

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共8篇)

篇1: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陈正霞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因此较之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而理性的东西增多了。因此,高中音乐课相对变得内容深广、而形式变得单调了。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除了掌握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为多数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讲述作品故事背景,讲解变奏曲式及主题音乐等。这些知识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欣赏作品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也会迎刃而解。其他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也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

编排和曲式结构都要有一个大概了解。若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语言生动形象或穿插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趣闻,更能增添教学效果,这须依赖于教师平时就做个有心人,有意识的阅读和积累。

二、形象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草原放牧》辅之以蒙古大草原的镜头画面;欣赏《锦鸡出山》辅之以描写斗鸡的录像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直观法如同讲授法结合,效果就更佳。如欣赏《芬兰颂》,在出示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后,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象征自由的女神高举三色旗回头召唤着参战的人们。在画中,我们看到的自由是意志的旗帜,它高扬起胜利者的骄傲,低沉的号声是生命的苦难,它吹奏出最后一个凄厉的音符,奏出了生命对自由的第一声渴望,那飘扬的旗帜是生命对自由永远的向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感知得以加深,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归类比较法

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

五 < 命运 > 交响曲》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摹似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在中国民歌的教学中,将《上去高山望平川》、《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民歌手和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对比欣赏,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原生态唱法,也辨别出歌曲节奏的不同。

四、情感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 “ 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小提琴的音色,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笛声,能联想起清翠的山谷等。在实践教学中,中国京剧是较难讲授的内容,首先要选择精彩的影像、旋律优美的唱段以及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唱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道出京剧的“唱、念做、打”,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随着录像学唱、律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走近京剧。

五、尝试创作法

尝试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举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

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可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 “ 狮王 ”、“ 袋鼠 ” 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 “ 一群小鸡 ”、“ 温柔的大象 ” 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创作的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在《醇厚的中原韵》这一课中,让学生用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尝试着写一首短曲,效果甚佳。其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等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愿望。

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时,在一节音乐课中,可能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并非音乐学科所独有的,也是其它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音乐学科中运用时更具优势,尤其是情感体验法和尝试创作法。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009-11-25

篇2: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正阳北舍中心小学 杨然

内容摘要: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个性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台上激情地说,台下茫然……这样的欣赏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反作用。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策略教学以及在策略教学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对音乐欣赏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教学

教学策略

一、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概念要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教学。

二、策略指导下欣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1、动一动,画一画。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例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组曲当中有多首乐曲其力度、速度、节奏、曲调、乐句、曲式等均有鲜明的表现,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出具体的物体,过分复杂的画图过程会使教学活动脱离听觉,而是从听引发感觉,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直觉地反应表现音乐。

2、看一看,想一想。

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种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3、哼一哼,唱一唱。

哼唱主题演奏曲调: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或演奏主题,学生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伟大的名曲。例如《小步舞曲》这首优美曲调。巴赫运用钢琴独奏的形式,主题鲜明简单,该曲受到世人特别的喜爱,学生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唱一唱。《小步舞曲》的合唱版,其优美的歌词再配上曲调使旋律更加动人。

4、读一读,拍一拍。

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

三、运用欣赏教学策略的要求与注意点

1、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2、制定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设计教学。

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切 勿整节课枯坐干听。

3、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4、视听器材应多加运用且注意品质。

丰富的软、硬件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录音带、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网络是基本的设备,配合教学所用的乐器图片、幻灯片、或实物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5、欣赏曲目广泛性

欣赏的曲目应尽量涉及到各种不同形式(如童谣、儿歌、民歌、进行曲、音乐故事、标题音乐等)、时期、民族、国家、作曲家,让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多听、多比较就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培养敏锐的鉴赏力。

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结合音感、识谱、演唱、演奏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通过教学策略的选择,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懂得欣赏音乐的学生必定具有良好音乐素养,而欣赏群体的增加必定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文理导航 2011年04月 2.《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08月 3.《怎样上好中小学音乐欣赏课》 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8年04月

4.《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4月

篇3: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1. 视听与欣赏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过去在音乐欣赏课中,主要靠录音机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的教学方法较单调,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把光、色、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欣赏更显形象和直观,将学生带入五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如果是只听音乐或教师的述说,那么这节课就显得不生动,学生听的兴趣也不大,但是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产生了欣赏兴趣。

2.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听的弊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见解精辟的语言引导,使学生被生动真挚的情景感染,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创意的成功感,以后就更加勇于创新。例如,在欣赏《音乐的美》中的《优美与壮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时,我先播放了几组图片,然后一起讨论哪个属于优美,哪个属于壮美,从视觉上对优美和壮美有个理解。再欣赏音乐,从听觉上感受优美和壮美。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分别制作了与《牧歌》和《国际歌》相吻合的PPT,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上一下子就区别出优美与壮美的异同,这要比单纯讲解什么是优美,什么是壮美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对音乐教学及丰富知识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而,只有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很重视欣赏美,而且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我国古代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他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益智,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夫斯基说得更为生动具体,他说:“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个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称设计师……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你的生活应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容,都应当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艺术。”以上论述都说明感受美与欣赏美能活跃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灵感与顿悟,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4. 引导艺术创造,发展学生创造美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师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注重鼓励学生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而且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4: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启发性教学;心灵认知

1.绪论

音乐欣赏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昏昏沉沉的,对所学作品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比较复杂,有音乐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等欢饮,如果从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愿望没有达到平衡,所教不是所学。

2.高中音乐欣赏追求心灵的认知

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也没有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师所教授的不是学生所能接受的或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怎样去理解音乐欣赏?是挺还是想?音乐作为心灵的语言,是音乐家通过现实生活而发出的感受,并用音乐元以内传递给人们,欣赏其实是在听的过程中获得的对音乐作品的心灵认知。因此名教师应该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没通过强烈的音乐形象感染,使学生完全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去,在共鸣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音乐的情绪里里陶冶自己,沁入学生的心里深处,让学生用心灵从音乐中领悟喜、怒、哀、乐等情绪,学会用“耳”,用“心”,用“感情”去欣赏音乐,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因此,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家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

细细欣赏,认真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与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在高雅音乐的艺术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没、培养高尚情操。

3.以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问题”是课堂起点,也是教学主线,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能只是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教学的形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惊奇和疑问的开始,因此精心设计每一步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不要提一些简单的、带暗示性的问题。如“是”、“不是”“喜欢”“不喜欢”等。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考虑问题的难易,讲“定论”的讲述形式,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3.1要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挑战,就像树上的桃子,要跳起来才能摘到

课例1、讨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时教师提问:快餐店里一般以什么音乐作为背景?有的同学说节奏快的,有的同学说节奏比较抒情的,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调查了一批快餐店,结果发现经营较为成功的快餐店都是以比较快节奏的音乐做背景;生意一般的点对音乐背景没有特殊 的要求。这说明什么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节奏快的音乐背景下,人们进食的速度受音乐节奏的影响,要比平时快一些,吃完就走,客流量大,老板无形中靠音乐转了大钱,不善于经营的老板可能还没意识到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此课,通过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用于探索的空间,在调查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让学生自主、独立、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很受学生欢迎,应征了一个道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在这个过程中跳跃和摘桃子带来的体验是深刻的。他比教师硬往学生手中塞桃子要有趣的多,而靠自己努力挣来的东西总要珍惜解,这样获得知识技能不容易遗忘。所以,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大大高于教师的直观教学,即使探索失败了,也不要紧,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另找学习方法,继续研究。

3.2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

儿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更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丝丝入扣。最后才能“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还有一个必须引起关注的是,教师不仅要准备正确的答案,更要估计到学生提出的若干答案。教师评价必须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敢于质疑,勇敢地说“不”,在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那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提问和学生沟通对话。用好了,课堂教学就鲜活起来。所以“问题”是音乐教学的催化剂,他和课堂教学时相辅相成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从细微做起,从我做起,研究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撞击学生的心灵火花,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高中音乐教师,教师本身的素质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不仅要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必须朝着综合的教育素质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要有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要有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教育行为的魄力;要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智力;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实践中,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地学会唱歌、器乐、律动、欣赏和创作。

参考文献:

[1]揭颖珺.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创新思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32);

[2]张悦心.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革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袁翠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4(99);

篇5: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你们非常熟悉的音乐,希望你能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大胆的说出来,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

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欣赏《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部分

5、欣赏《神话》主题歌

6、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问题:如让你为该曲配置画面,你会配之以什么样的电影画面。

4、音画结合完整欣赏 导入

影视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歌的定义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你们非常熟悉的音乐,希望你能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大胆的说出来,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1、师:欣赏无声电影《泰坦尼克号》 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缺少了什么? 学生答

最初的电影是无声的,人们观看电影只能看演员的动作和眼神,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需求,音乐的姊妹艺术影视音乐出现了。

2、什么叫影视音乐呢? 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师:教学目标: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4、欣赏《泰坦尼克号》主题音乐部分 什么叫主题音乐呢?

主题音乐: 鲜明的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

5、欣赏《神话》主题歌 主题歌定义: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演唱《神话》

6、影视音乐中除了主题音乐、主题歌外,还有哪些音乐? 学生回答

7、欣赏《花木兰》海报,请学生讲解花木兰的故事。师:欣赏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片段:木兰原本是一位藏在深闺中的妙龄少女,为了年迈的父亲,她女扮男装来到军营。

插曲:穿插在影视中的短小乐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1、师:提问影片描写的是一个什么过程,音乐在影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2、师小结:这是《花木兰》中的一个片段,“代父从军”的木兰经过刻苦的艰难的训练,从一个普通少女成长为一个英勇善战的战士的过程。这个过程用了3分钟的时间。3分钟就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只有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才能做到如此完美。

3、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之一:

音乐贯穿了一个个学习片段,在这里的作用贯穿过渡剧情

在电影中,音乐有时就像一条绸带,把一些分散的、跳跃的镜头串连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影视音乐独具特色的功能。音乐的这种连贯作用又称‘音乐的蒙太奇’”。

贯穿过渡剧情

辛德勒的名单 音乐有时会超越现场画面,深化影片主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电影短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

这部影片荣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指导、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

请欣赏著名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片段: 无声电影片段

[1]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

我们看到了烧杀抢掠,看到了满目疮痍 我们看到了生命像蝼蚁一样低贱

我们看到了一个纳粹军官用一颗子弹轻易剥夺了5条生命 我们也看到了黑白影像中的一抹孤独的红色

[2]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听到了天籁般的歌声,哀而不伤的情感。[3] 师:学唱童声合唱部分,配音乐。[4]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5]师:师小结:人性、和平、希望 电影中那个场面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充满血腥暴力场面;配乐居然是一首平静祥和的犹太民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音画对位】:是指画面中演绎的内容

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之间是一种对比的关系,以此使音画的结合产生更加丰富的表现层次,揭示更加深刻的内涵。

这里音乐成为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之二:

深化主题思想,贯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从宏观的角度刻划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

欣赏无声电影,设置三个环节:让学生一看、二听、三感受 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篇6: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摘要:阐明了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如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等,并指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外,还需要讲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乐队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乐曲谱例及相关图片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

摘要:阐明了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如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等,并指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外,还需要讲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乐队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乐曲谱例及相关图片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通过利用计算机播放器的数字计时和播放进度条可轻松、快速地对任意一个文件进行快进、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无限次地重复播放,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其物质材料基础,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不可能对某一客观实体或它的运动过程做出规定性的、明确的、不容误解的描述。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语言不可能代替音乐,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对音乐的解释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将音乐与非音乐的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

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使我们获得越来越理想的课堂效果。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生的学习

一些复杂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往往涉及图形、图像制作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单独完成困难较大。这就需要多位老师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使教师们在课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积件式课件信息量大,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应用于教学。对于拥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学校而言,可以将这些课件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其他内容,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提倡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否则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意图和教学特点,只能充当“课件放映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终究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特性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授课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优秀课件,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件能非常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整体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内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的播放会使学生变成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讲稿演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课件以外自身主导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调节。

篇7: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学艺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全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了能够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落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笔者探索出一种比较适合于目前高中生欣赏水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权且称为“综合激情”模式。

所谓“综合激情”模式,就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综合因素和手段,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一、“综合激情”的基础

l 学科基础

音乐学科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音乐的出现是人类对于文字、图象等表达方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这样说:音乐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天地。这也就是说,音乐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功能)是为了抒发人类的感情。我们把音乐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可以说是符合了学科本身的.要求。

l 课程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一名高一的新生,至少已经接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的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的学习。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在外部形态上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要将这种外在的认识上升到内部的、本质的层面,建立起音乐的形象情感思维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各个组成方面。

l 学生基础

经过了九年的初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的学科课程,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只是这些绝大多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了解别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同时,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这也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去考虑情感的因素。

二、“综合激情”的模式

A、“综合”

这一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所有方面。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在介绍作品指导欣赏的时候,要考虑音乐学科内部各课程的综合,把牵涉到看、唱、听、奏、想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和教学目标综合起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时候不会感到陌生、突然。

其次,是学科的综合性。

欣赏课程,是对学科内各个具体操作课程的提高和再认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人物、事件、观点等背景材料,由此,可能自然地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内容。这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有交叉的特点。学生在这些社会学科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审美的水平。

第三,是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的程度,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使他们愿意学习,学习得轻松。除了传统的讲、听、唱、奏等手段,可以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解决课堂容量特别大的问题。同时也要通过大量的学生自己的

篇8:高中音乐欣赏课运用

一、切忌乱动、多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谈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中“应激励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所以, 音乐欣赏课应注重学生来“聆听”。而不是为了“做”音乐给别人“看”的。有几节课是这样上的:一上课便让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 拍拍子, 接下来便齐奏主要节奏型以及节奏型的舞蹈动作学习, 然后再分组练习打击乐器的节奏, 实在玩不了其他东西的同学干脆全部站起来“指挥”, 即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也忘不了让学生挥动着红黄蓝的手绢或者卡片等道具, 学生真是除了耳朵不能“动”之外, 全身其他部位都被“调动”起来, 整节课下来, 真是热闹非凡。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但仍然在被动的接受, 而且还在教师的“这样那样”的指挥棒下晕头转向, 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对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相反, 有一节《电影音乐》课是这样上的:教师首先选取了电影《惊涛骇浪》中大江决堤的片段。第一遍请学生们感受大江决堤时惊险、汹涌、可怕的江水, 第二遍则只保留画面, 消除影片中的音乐, 再请学生讨论并对比, 然后再配音让学生聆听, 学生虽然没有热烈而活跃的举动, 但却在聆听中体会到了电影音乐的魅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电影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动、静恰当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欣赏音乐方式的特殊性,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 往往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而教师运用其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但这些手段毕竟只是手段, 而非目的, 更不能喧宾夺主, 如果过度地追求学生的兴趣或者依附于课标的表面形式, 那样, 就会忽略了音乐欣赏课中最本质的东西———音乐。有一节课是《卡门序曲》, 从教师的授课到课的结构上都不错, 但是, 在该静下来欣赏乐曲的时候却没有静下来, 而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又扮演斗牛士又扮演牛, 而且重复了两组,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音乐被打闹所代替, 西班牙斗牛士那种高傲与优雅的气质也荡然无存。

在另外一堂课的《当兵的人》中的踏步, 学生随着坚定的音乐来体会中国军人的庄严与自豪, 这些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要做到动、静结合的恰到好处是非常不容易的, 一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安排活动, 而且活动的形式一定要为了音乐, 如果纯粹是为了热闹或是玩玩花样, 这样的活动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欣赏作品, 作为教师不但要深刻理解所教授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你所教授的学生会怎样去认识和感受音乐,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 课堂上的“动”与“静”才能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并能运用自如。

三、注重心动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而情感则由内心而发, 按照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审美需要, 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跳一跳, 摘桃子”的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在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能把“桃子”设计得非常漂亮和诱人,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心动, 从而主动的参与性就会越来越大。在前面提到的《电影音乐》一课中, 教师自己范唱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永恒》, 并请同学们为她打分并能说出理由, 那么学生在为老师打分的过程中用也自然而然地就会用心聆听, 有一个学生说:“老师, 如果满分是10分, 我会给你打9.5分, 因为有一句英文里的一个单词你唱错了。”看!学生们听的多么用心。这个时候, 就没有让学生又是打着节拍, 又是跟着哼唱, 加之教师没有放录音而是自己给学生范唱, 这本身就已经打动了学生的心。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们经常提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音乐本身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 那么, 再回到我们的课堂中来看看, 教师减少了用语言来统一标准, 取而代之的却是形体。有一堂《进行曲》的课:《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 利用众多乐曲中来学习进行曲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各种形式的差异与乐曲本身所表达的情感, 我们的课堂没有注重用内心去感受它, 而是一味模仿正步走、新郎和新娘、缓慢的脚步、骑马等, 教师还要不停的纠正动作, 真可谓本末倒置。

上一篇:创新宣传方式,服务流动人口下一篇:乡镇防汛抗旱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