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案2范文

2022-05-18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教案2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创新教案2范文

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 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 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黑褐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是粗粝而斑驳的,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 有一个老人,就觉得柿子树是一个人。

老人住在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

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树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做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 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打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个孩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柿子树没有袖手旁观,他伸出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那个老人,还要打柿子树跟前走过。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都诱惑不了你,我们人类要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要是我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 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看见柿子树被砍的地方流出了树汁,老人知道那是柿子树在流泪。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选自《中国学生美文品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人觉得柿子树斑斑驳驳的皮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因此,老人就觉得柿子树像人。 B.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他也为柿子树能听懂他的话而高兴,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C.在老人要出远门的那天,他站在柿子树下,想到自己一生奔波劳累,想到柿子树可以一生站着不为名利所动,不禁羡慕起柿子树来。

D.柿子树最后被人砍了,与他相依的树竟然这样终了一生,老人很伤心,他也恨自己不能好好保护柿子树,心里很难过。

E.孩子要求妈妈摘柿子给他吃时,柿子树摇落柿子;孩子爬树发生意外时,柿子树伸出枝丫托住孩子:这样写都是为了表现柿子树的善良和对孩子的爱。

解析 A.主要原因是老人与柿子树心灵的相通,而不是外形上的相似;B.“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文中没说到老人想要保护柿子树,他只是为树的遭遇难过。 答案 CE 2.小说开始时多次强调“树像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答题时必须明确题目考查的是文章的哪一部分,然后根据不同位置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作答。作答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对文章的结构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的内容的作用。 答案 照应文章题目,点明小说写的是树与人的故事,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引出下文写树像一个人,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3.柿子树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意义,虽然题目问的是柿子树的象征意义,但是本题实际上还是考查对柿子树这一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还是需要从柿子树的形象入手,同时,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

答案 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

4.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实际上是在点题。这是否有违“含蓄是小小说创作的基本法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探究性题目,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什么,本题要探究的就是小说的主题的表现手法,实质是探究小说的含蓄美,作答时可以从含蓄美的好处出发来归纳,反之亦然。

答案 有违这一法则。这一议论与整篇小说的含蓄之美有点不和谐。如果删去,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主旨,艺术效果会更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

黄云山有些生气。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 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父亲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了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带了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顷刻间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法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可以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居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美术馆顺利举行,观者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小说选刊》) 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解析 A项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项“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 答案 AC 6.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芬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7.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即可) 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能答出三点即可) 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第二篇:2012年《新课标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及教案1-4-2-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狗鼻子 [前苏联] 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貂皮大衣被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真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四周自然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的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了。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都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 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来。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我说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被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 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啊!”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

“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貂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们哄地四散而逃。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综合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表达技巧,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B.小说对所有当事人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生动色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形象而生动地暴露出人的内心世界的丑恶的一面。 D.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E.小说最后对便衣的描写是故事的高潮,不仅使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A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答案 AD 2.这篇小说以“狗鼻子”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结合小说的内容,把握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含义和作用。小说中的狗鼻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因此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来把握其含义和作用。 答案 狗鼻子具有较强的辨别气味的功能,小说中,它能够识别出不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丑恶心理和罪恶行为,象征着正义的审判。狗鼻子是将各种人串联起来的媒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在文中起到引带各色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由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可知,这是一篇富有讽刺意味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目的在于揭露现实中人性的阴暗和丑恶,考生只要抓住这一关键信息就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这篇小说以寻找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被人偷走的貂皮大衣为主线,将社会上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物统统纳入写作范畴,揭露并批判了人性自私、贪婪等阴暗和丑恶的一面。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警犬,有人认为是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根据在表达主题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确定:谁是主角。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根据地发挥,不能脱离作品随意阐说。

答案 (示例一)警犬是主角。理由:警犬贯串故事始终,故事的展开都是靠警犬的活动推动的,小说的主旨也是通过警犬的一系列活动揭示的,小说的题目就是“狗鼻子”。因此,主角应该是警犬。

(示例二)所有当事人是主角。理由:警犬的活动仅仅是串起故事的线索,警犬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是小说的一个“工具”。小说中的当事人虽然较多,但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所有当事人这个“群体”揭示的,所有当事人身上反映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因此,小说的主角是所有当事人。(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进 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因为操作不当丢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解析 A.“愚昧落后的乡村”错,在小说中,作者要体现的是乡村人们的善良、弱小;C.“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偏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D.“因为操作不当”无中生有。 答案 BE 6.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的结构安排讲究前后照应。在这篇小说中,奶奶在城里走丢了,前文有很多铺垫。把小说的情节细细梳理一遍,不难找出前文为“奶奶在城里走丢了”所作的铺垫。

答案 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

7.小说中,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在小说中,城里人是冷酷的,但作者写了一个“卖馒头的女人”,这个女人善良、热情,这令人看到了城里人的另一面。同时,奶奶为什么要进城?这是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告诉读者的,这就使小说的情节完整起来。

答案 ①“卖馒头的女人”善良、热情,让读者看到了冷酷城市的一点温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②通过“卖馒头的女人”和奶奶的对话,补充交代了奶奶进城要钱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8.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奶奶为孙子讨要说法,主题是提醒人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结合这两个方面分析可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 在小说中,奶奶的孙子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来到城市打工,不幸伤残,但是水泥厂没有给予任何补助。于是小脚的奶奶历经艰辛来到城市为孙子讨要说法,最终却在城里迷了路,也许永远不能回到家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城乡隔阂。

第三篇:机械创新2-创新设计 封皮

机械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说明书“辉煌金塔”机器人方案设计机自0901李充宁、侯杰茹、李永刚2011年06月29日

第四篇:创新作文2

作文指导,师应先行

《纪念贺威圣》征文

作文教学已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作文难,学生总是谈“文”色变;作文教学更难,老师们的公开课总是自觉跳过习作教学。原因何在?字词、阅读教学老师们已熟门熟路,孩子们理解不了,老师可以深入浅出地解释;孩子们掌握不了,老师手中有大一堆的策略与方法,可就是这个作文,最重要却也是老师们提升专业素质花时花力最少的弱项。

每到清明时节,老师们都会布置孩子们写“缅怀革命先烈”的文章。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从电视、长辈的口中也只有残缺的认识,所知甚少。我们抱怨孩子的文章“假、大、空”,却很少自己提笔写一写。不一样的文体、不一样的写作顺序,你自己能写出几篇相同话题的作文,也就意味着你能给孩子几种思路的指导。

一、静态素描,走近那年那人

1. 个人经历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所经历的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心性,也会在他的容貌上留下痕迹,正所谓相由心生。贺威圣,贤庠镇海墩人,1902年出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象山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牺牲时25岁,是我党在浙江最早献身于革命的领导人。革命烈士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今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贺威圣从小家境富裕,但他却又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小小年纪就劝母亲拿出家里的东西救济穷人。这为他日后立志洗刷国耻、振兴中华,奋不顾身投身于

革命事业打下了思想基础。

2. 肖像速写

革命烈士身上所具有的坚贞不屈、大龄凛然的崇高品质和那非常人能比的毅力,形成了战士与众不同的气质。但在描写烈士外貌时,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取特别之处,以形传神,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行文中,要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能体现人物精神之处,让读者的头脑中能浮现出所写人物的照片。

例:照片上的贺同志浓眉宽额,十足的英气透着满腔的抱负。

二、动态想象,体验此刻此情

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从电视、长辈的口中也只有残缺的认识,所知甚少。我们要仔细观察,通过对特定人物特定画面神态和动作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神态刻画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是指人的面部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神态和人们思想感情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人们的内心活动常常从面部表情中就能够显示出来。首先,观察要仔细。任何细微的面部表情都代表着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再者,神态刻画与动作描写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他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手中拿着一个大喇叭,眉头紧锁,神情庄重,正声情并茂地进行着演说。这是一件多么光荣而神圣的事!这来自久远的回忆立马在我脑海鲜活起来,变成了一抹抹鲜艳的红。

2.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即行动描写,我们常说言行合一,“行”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不仔细观察,正确表达,不仅不能给读者以真实的身临其境之感,还会闹出笑话。我们可以“分解”动作,让孩子的文章言之有物,有画面的立体感。比如:贺威圣在游行,呼唤民众闹革命。我们就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动作,好像拍电影一样。行文中,也要避免动词的重复使用,不然就不能在目的上、程度上加以区别。 例:你瞧,贺威圣带着他的学友们正游行示威呢!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地走在街头。几位学友不时地离开队伍,走进人群,分发着传单。游行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他们个个神情严肃,一手举着红色的小面旗帜,一手拳头紧握,振臂高呼。队伍的前面,两个年轻人手拉横幅,上面写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好好读书,振兴中华!”的字样。贺威圣,那个有志青年,被一大群的学友簇拥着。

三、合理表达,再现红色经典

1.人物特写法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运用在写作中就是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特写要注意画面选取要典型,也就是说要选取最典型的事例,以及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典型镜头。找到真实的细节加以放大,没有细节,就是没有特写,就没有优秀的艺术作品。

2.画面组合法 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一篇文章。小时候的贺威圣家富却善良。入党后的他血气方刚,组织了乐群学会,创建了象山的第一个党支部;协助宁波党、团组织领导全市人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五卅”惨案发生的当晚,他想办法即联合各团体、学校及社会各界

人士,尽快成立外交后援会,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人民的斗争;活跃在一线革命阵地,游行示威、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说。25岁牺牲时的场面悲壮、威武不屈。可以选择贺威圣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小时候、青年、就义,也可截取他革命最活跃的青年时期的三个事例展开详尽的描写,讴歌贺威圣虽短却壮烈传奇的一生。

3.触景生情法

4.参观介绍法

托物言志法

对话法、独白法

独白法是通常人们在激动、兴奋、得意、悲伤等心理状态下,虽然面前没有听话对象,有时也会说出话来。这些自言自语的话,有些是询问自己,有些是发议论等。

第五篇:自主创新报告2

“三创”齐发力 龙江显活力

小图 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投入运行。底图 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

核心语录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全面推动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力争到2017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为加快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摘自黑龙江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抓“创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抓“创业”、围绕科技服务抓“创优”,继续坚持科技“5381”工作思路,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科技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

全社会研发经费逐年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46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

2012年,黑龙江省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达到6.5万人年。

3、专利授权量

2012年,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20261件,同比增长65.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全国排名第15位。截至2013年12月底,黑龙江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1件,全国排名第13位。

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6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2年,黑龙江围绕全省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3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了“新型重载运煤专用敞车”等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013年,黑龙江共争取到5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国拨经费3.53亿元;组织实施了20个省级重大研发项目和20个省级重大新产品项目。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服务加盟单位79家,新入网大型仪器647台(套),累计提供科技服务6.5万项(次),实现服务金额1.75亿元。

组建3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5个;建设重点实验室9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13家;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40家。

加强黑河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八一农垦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为1660家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帮助开发新产品521个。

3、开发合作与人才引进

2012年,黑龙江分别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全省26个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获科技部计划经费支持。通过“海外学人创新创业专题洽谈会”等活动载体,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30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26项。黑龙江大学和省石化院成为第三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哈尔滨东金农业装备集团成为第八批“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9家增加到12家。

依托科技园区和科技项目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共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5个、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团队60个、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18人。

4、政策保障

2012年,黑龙江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意见》,极大激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黑龙江全省五大高新区实现总产值3596.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60%。启动11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6家国家级基地之一。

石墨、燃气轮机、铁路重载货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推进51个生物产业大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9.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4%,全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实现603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近百亿元。牡丹江生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创新型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157家、高新技术产品253个,珍宝岛药业等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

2、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大庆、黑河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晋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4个;新认定1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3个。

启动12个科技支撑和“863”项目课题。“寒地优质多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省重大攻关项目”累计增产水稻12亿斤,农民可纯增收12亿元。

支持林甸等33个县市区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42项。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畅通农业科技服务渠道,全省共认定法人科技特派员215人,推广新技术185项、新品种64个,辐射面积7000多万亩。

3、民生科技领域

2012年,黑龙江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试点省,牡丹江阳明区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安全、医疗、环保等领域实施了“3G与Wi-Fi无线城市安全监控系统”等科技项目29项,受益总人口达559万,在创建“平安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

2012年,黑龙江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发布科技成果4500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促成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全省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53%,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实现100.5亿元,同比增长61.3%

(以上数据由黑龙江省科技厅提供)

2013精彩之笔

□ 3月,黑龙江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 4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召开。

□ 6月,第二十四届“哈洽会”黑龙江高技术展启幕,对6大领域的150个项目开展招商对接,16家单位成功签约,签约总额2.12亿元。

□ 7月,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暨黑龙江省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 □ 9月,大庆农业科技园区、黑河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现场考察和专家评审等程序,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 10月,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召开,支持科技成果在全省转化、产业化。 □ 12月,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投入运行,突破了制约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制造瓶颈。

向科教资源 要效益

陈宝明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在经济发展上较多依赖于自然资源,对科教资源的利用不足。

近年来,黑龙江提出了以“五大方略”为统领、以“三个转变”为突破、以“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为目标的科技“5381”发展思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导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开展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应用研发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了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企业申请专利突破万件大关,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后,黑龙江可进一步挖掘科技资源潜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推动科技强省建设。

(作者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上一篇:科技简报1范文下一篇:课程简介5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