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磨难议论文范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感谢磨难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生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的实践的结果。人的生活能力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生活能力形成的基础,这是中外教育家在品德心理学上的共识。

第一篇:感谢磨难议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崛起注定要历经磨难

21世纪初最重大的国际经济事件应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迅速融入多边贸易体系,从2001年至2008年短短的7年间创造了一个22000千多亿美元的庞大市场。这是任何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都不能及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平均税率降到9%,如期取消了所有不符多边贸易规则的非关税措施,农产品贸易取消了出口补贴,比发达国家都更加开放,服务贸易开放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加入对加强多变贸易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最具魅力,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中国顶住了由于对冲基金兴风作浪而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由雷曼等国际投资公司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为减缓两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发挥了支撑的作用。但令我们中国人感到失望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和新闻媒体都开足了马力来抨击中国,把他们自己的政策错误带来的灾难都归咎于中国。

这两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清清楚楚的,都起源于美国,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在帮助美国。中国保持汇率稳定完全是为了保障经济的平稳增长,却被斥为操纵汇率,试问汇率没有大起大落何谈操纵。凭什么要中国实行人民币大幅升值来解决美国不加控制的财政赤字?为了中国的利益,为了世界经济的利益,中国不能重蹈日元升值的覆辙。美国为了逼中国就范,现在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多管齐下对中国施压。制造出所谓中国政府支持黑客攻击谷歌,剥夺谷歌的言论自由。每个国家都有网络安全监管措施,美国的监管不比任何国家宽松。谷歌没有理由不接受中国的法律监督。

西方的某些政治人物还领头编造所谓中国破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公约会议,拒绝承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义务的谎言。中国的十一五规划就有相当完整的节能减排方案,在开发新能源方面领先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还宣布从2005年至2020年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减排40%-45%。这个非常宏伟的减排目标,在这些政治人物口中却变成了拒绝国际减排义务。根据世贸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联合研究报告,目前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的77%系经合发组织成员国所排放,这些气体将在大气层中留存上百年。他们义不容辞应该负担主要减排义务。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义务毫无道理。这一切对中国的无端指控到底为了什么?

这对中国人民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的经济崛起注定要历经磨难。有不只一个美国国会议员说过,“中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本身就是对美国的威胁”。这好比运动场上比赛争冠军,曾经的冠军是绝不会认输的。他一定会和其他选手争到底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中美之间的矛盾了。中国的实力远不如美国,从来就没有打算和美国争夺霸权。但中国也应该做个好运动员,绝不要泄气,要争到底。

在这个世界大变动的时代,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审时度势,把握好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可太在意别人如何议论中国,批评的声音有利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尺蠖之躯,能屈能伸,坚忍不拔,才能使一个国家永远保持活力。中国的经济崛起发生在信息化时代,国力的成长来得过速,使新生的一代太容易享受到发展的红利,未知我们的先辈创业之艰难。或许更未知我们的新体制是不成熟的,尚有诸多的不确定性,不经过风浪的考验,会是很脆弱的。因此,还需要很多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

作者:李仲周

第二篇:让学生在磨难中学会生活

学生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的实践的结果。人的生活能力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生活能力形成的基础,这是中外教育家在品德心理学上的共识。然而,当今的小学生生活能力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薄弱之处,尤其是显得实效不高;有的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差异很大,在学校能做个“乖孩子”,可一回家、一到社会上就变成“小皇帝”,无拘无束;有的说道理头头是道,可实际行动却背道而行;更有的不良行为虽经再三教育,可就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笔者认为,育人成才,首先应该言人成人——让少年儿童成为一个有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也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因此,生活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生活知识的传授,不只是让学生熟记和背诵各种名词和概念,也就不可能在课堂上以灌输和传授为主的口头教育来完成品行的塑造,而应在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切身地感受人内化为自己的生活能力观念,也只有通过活动,学生才能获得对生活能力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现今对学生生活能力的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与劳动学科课程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活动机会,并且活动又受到学科内容及时间、空间的限制,对学生生活能力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局限性。再加上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使生活能力教育收到成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当好“导演”,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生活能力的活动,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带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学会“游泳”。当然,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关键是抓住重点,选择好恰当的活动内容或载体。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从周一到周五,学生的生活、学习都在校园之内。这些昔日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独生子女家庭呵护下的孩子一时很难适应规范化的学校寄宿生活。虽然他们拥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具有珍惜时间、充满自信、乐于助人、兴起广泛、敢于参与等优点,但多数也具有意志脆弱、勤劳勤俭差、攻击性强、成就需要低、学习动机扭曲等缺陷。针对这些,我们利用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根据学生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创设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一点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能力的意志、团结协作宽纳他人的精神、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紧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为内容进行的“磨难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磨难教育”的教育活动的:

一、实施军事化管理,培养守纪和勇敢精神

  (1)我校通过生活生活指导师的生活指导、集中时间训练、上生活指导课、内务操作比赛等方式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内务管理教育。统一学生的饭盒、茶杯、脸盆及其他日常用品,编号管理。要求按军事化标准摆放整齐、有条不紊,达到清洁卫生、整齐美观,在整齐划一的环境中,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得到规范,受到了遵守纪律的教育。如一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家里什么事都由父母代替,入学后,生活上许多事情都得自己动手。对他来说到学校住校好象是进牢房,能过半学期的艰苦生活,以前的坏毛病改掉了。

(2)成立了国旗班,统一着军装,规范动作,严格按标准升降国旗。当军乐队奏响《国歌》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每个队员的心,他们不约而同地肃然起敬,感受这神圣的时刻。

(3)组织“监督员”维持秩序,保证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纠正不文明行为。严格的管理既培养了学生守纪、勇敢精神,又加强了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教育。

二、组织序列化队活动,鼓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1)为了引导独生子女学生摆脱从家庭小团体中确认自我现象,把“自我”溶入到集体中确认,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具有强凝聚力的集体,我们创设了学校“ 家庭”的氛围:为学生过集体生日,节日安排传统食品,开设广播为寄宿生传播生活、生理、心理健康等知识,合理安排晚间活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开展“一是常规”、“学全蒸饭”、“学会洗饭盒”、“学会刷牙”、“学会捕被”等活动,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生活能力教育。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校建立了美术、书法、体育、生活四太板块的活动课程体系,成立了书法、美术、小制作等10多个兴趣小组,要求人人参加自己喜欢的某项活动,在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发展,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着“让队长当家,让队员作主”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中小队活动。期初,要求备中小队周密制订活动计划,安排好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积极组织系列化队活动。开展以寄宿学校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养成良好习惯手抄小报比赛、养成生活自理能力习作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生活自理能力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与要求,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活动,这样对形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活动所带来的成果,以激起对个人或集体所取得成就的喜悦感、自豪感、形成积极道德感。三是活动形式的设计要吸收学生参与,并注意形式的变化,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緒、兴趣,同时,参与设计过程也就是很好的教育过程。四是设置的困难和挫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循序渐进,不能给学生以过重的打击,以免挫伤积极性。

选择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为突破口,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生活能力的切身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胡冀予

第三篇: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甚至极其残酷。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的垂青、成功的诱惑,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潜在的风险、挫折的袭击。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对大学生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对遭受挫折与磨难的追忆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连同课堂知识融汇于大学的求知历程之中。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引导大学生对挫折与磨难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归因方式

对挫折与磨难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归因,有助于大学生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磨难。

1.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挫折观

大学生虽然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与磨难,因此,首先要帮助他们对挫折与磨难有正确的认知,培养辩证的挫折观。人的一生经历各种不同的过程和体验,如果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是很难对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有真正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一个人受一些挫折与磨难,特别是在早期很有好处,从这一点来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遭受挫折与磨难的经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质,发展其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挫折与磨难在给他们以打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带来成长的契机。只有在承受、克服挫折与磨难的努力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发挥潜力,学习新的技能,逐步完善自我,变得聪明和坚强,更快地奋起和成熟。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人对原因的归结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倾向于外部原因的人,常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自然界的力量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部原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成功、失败和前途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

正确归因,就是要对造成挫折与磨难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与磨难的原因到底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或是内外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分析归因,是应对和解决挫折与磨难情境的必要基础。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与磨难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才能从学生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促使挫折与磨难情境的改变。

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应对挫折与磨难的主动性

目前,在对学生进行挫折与磨难教育时,大多建立于对挫折与磨难的事后应对上,即挫折与磨难发生以后,再考虑如何应对。这是对挫折与磨难的一种消极、被动、滞后的应对,忽视了对其预防和准备。因此,应该将挫折与磨难应对分为预先应对(即在挫折事件发生之前,预先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阻止或调整)、事先应对(即对即将可能或肯定要发生的挫折事件的后果加以准备)和事后应对(即个体所采取的控制、容忍、降低或减少挫折不良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如果接受了少量的心理威胁,同时获得对付这种威胁的技巧,那么将具有对应激的抵抗力。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可以产生如下效果:首先,减小挫折与磨难的打击程度。当挫折与磨难仅仅是可能时,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挫折与磨难的影响可减小甚至感觉不到。其次,当挫折与磨难事件刚刚萌芽之时,可供学生选择的回旋余地还很大;当挫折与磨难已经发生或进一步发展时,回旋余地就小多了,而且选择就受限了。最后,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使挫折与磨难事件在一定程度好转,这样使个人所承受的精神负担相对降低。在遇到应激情境时他们就像具有免疫力一样,心理应激不会伤害他们。这样,由“预先应对”“事先应对”“应对”初步建立了一个挫折与磨难的预防和应对体系,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应对挫折与磨难的预防性、准备性和主动性,减轻了对学生个体身心的伤害程度。

有效的应对机制必然牵涉到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经历、思想水平、个性特点、期望值、心理准备状态、对挫折与磨难的知觉判断、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社会支持等。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待挫折与磨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教学管理和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待挫折与磨难的正确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与品德等,都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给学生作榜样,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对挫折与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很艰辛的;经受挫折与磨难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正确对待,经得起挫折与磨难。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应对挑战、克服挫折与磨难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这三方面素质的培养。

1.责任感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的。”由于对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缺乏责任感,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与磨难时表现得十分脆弱、不堪一击,从此一蹶不振,丧失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希望与信心。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帮助他们培养对个人负责的意识,树立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能够帮助一个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重新树立对未来和生活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反映在意志的四个品质中,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一个人的意志越坚强,他的抗挫折能力就越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鼓励他们善于抑制消极情绪,即使过去的往事和经历不堪回首,也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和任务,不轻易改变计划和决定。

3.健全的人格

很多心理研究专家认为,对挫折和磨难的承受力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或者性情急躁、脾气火爆,或者意志薄弱、自我偏颇、缺乏自知之明,便经不起挫折与磨难的打击,越发容易产生受挫感。为了提高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大学生主动培养健全的人格,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人格品质,重点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和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

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与磨难的能力

1.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潜能

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先生时季老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要注重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启发他们在遇到挫折与磨难时,在认知层面上避免心理懈怠、患得患失,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在情感层面上,加强应急准备,将否认、拒绝、愤怒、沮丧、懈怠、冷漠等受到冲击的情感渐渐平复,以防对学业、社会功能等产生负面影响;在行为层面上,不因挫折而退缩,要学会分享、学习分担、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提升有效应对的能力。

2.利用榜样鼓舞引导大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和校园中的榜样进行教育,鼓舞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面对磨难,应对挫折,走向胜利。通过宣传这些事例,使大学生明白: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具有很强的抗挫折力;挫折可以丰富人生的经历,使人见多识广,增强实践能力;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挫折和磨难,可使人终生受益。

3.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

学校和家长应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到实验基地劳动等,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情境,对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吃苦精神、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应对挫折的能力,都十分有益。总之,要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依赖性,从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

将挫折与磨难教育纳入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

现代社会把每个人推上竞争的舞台,一个人如果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没有经受磨难,就不可能产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也就不能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正因为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所具有的高度综合性,在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中,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换言之,在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均身担重任。

1.社会教育

社会应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出发,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该对大学生遇到的挫折困难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和谐的环境;要积极争取家长、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支持对学生的挫折与磨难教育,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网络,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学校教育

首先,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精神家园,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感染、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调适、隐性育人等多种功能,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宿舍生活环境、文明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机会和展示舞台。其次,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将挫折和磨难教育纳入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再次,加强师德建设。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与教师代表座谈时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家庭教育

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对孩子有极大的暗示性:家长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镇静愉快的情绪心态是孩子开朗、坚强性格形成的力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反之则对孩子起消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成为一个适应性强的人。家长应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过度限制与过高期望,要教育孩子热爱生活,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以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同时,教给孩子遇到挫折后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文饰、宣泄、抑制、升华、幽默、补偿等,弱化挫折强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更新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为其步入社会与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加强对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界人士开始提出“挫折教育”“磨难教育”的说法。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迫切。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没有太深入的发展,对挫折与磨难教育这一概念的解释、应对测量表的编制、教育模式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科学研究,阻碍了对挫折与磨难教育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理论界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挫折与磨难教育理论的探索。

首先,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挫折与磨难应对测评工具的开发及应用,通过科学调查,摸清学生应对状况和应对方式。

其次,深入研究大学生挫折与磨难应对的内在调控机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完备理论模型,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所必然、普遍遭遇的挫折与磨难事件,又密切关注社会变迁与发展所赋予学生的新的挫折内容,探索学生挫折应对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使理论研究能有效指导学生应对挫折。

再次,积极开展大学生挫折与磨难教育的实证研究,探索有效途径。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应对训练活动,重视创设一定的应对预演情境,增强学生应对的自我效能;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咨询与辅导机构,辅助学生处理好成长中遇到的挫折与磨难事件;分析教师积极和消极行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训练活动,建立具体可行的科学评价体系,确保及时反馈。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应对挫折的主动性,而且还要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等方面,采用多渠道、多手段的模式推动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积极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筑起坚实的屏障。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常晶]

作者:高淑芳

上一篇:财务管理方面论文下一篇:统计学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