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中国与大国关系——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线党课考试答案)

中国与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5.0 分)4. 澳大利亚的自治领地有( )。

A.北部领地

B.塔斯马尼亚岛

C.西部领地

D.堪培拉特区

(5.0 分)5. 2004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其原则主要有( )。

A.高度互信

B.长期友好

C.互利双赢

D.全面合作

(5.0 分)6. 中国加强地区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 )。

A.服务于国内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B.在合作发展中确保国家的核心利益

C.在合作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D.支持联合国和提倡多边合作

单选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4分

(4.0 分)7. 澳大利亚元首的称谓叫( )。

A.总统

B.总理

C.首相

D.总督

(4.0 分)8. 澳大利亚的人口约为( )。

A.2千万

B.4千万

C.8千万

D.1亿

(4.0 分)9. 澳大利亚的农牧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 )。

A.内部深加工

B.换取外汇

C.存储备用

D.出口

(4.0 分)10.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的主体宗教是伊斯兰教

B.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C.澳大利亚属于东南亚国家

D.澳大利亚盛产羊毛和铁矿石

(4.0 分)11.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哪一年?

A.1971

B.1972

C.1973

D.1974

(4.0 分)12.澳大利亚有几个州和自治领地?

A.6个州,2个自治领地

B.5个州,2个自治领地

C.7个州,1个自治领地

D.6个州,1个自治领地

(4.0 分)13.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 )。

A.约997万平方公里

B.约854万平方公里

C.约770万平方公里

D.约660万平方公里

(4.0 分)14.下列地理信息描述中属于澳大利亚的是( )。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位于南半球

C.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D.热带雨林面积最大

(4.0 分)15.当中国欢度国庆节时,澳大利亚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0 分)1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判断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3分

(3.0 分)17.按照现在所能查到的澳大利亚的历史,约有四五万年的历史。

( )

正确

错误

(3.0 分)18.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有很多共同的愿望,双边合作很密切。 ( )

正确

错误

(3.0 分)19.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也是最大的出口来源国。 ( ) 正确

错误

(3.0 分)20.澳大利亚是中国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

( )

正确

错误

(3.0 分)21.澳大利亚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口却很少,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 )

正确

错误

(3.0 分)22.澳大利亚的两个自治领地是指北部领地和首都领地。

( )

正确

错误

(3.0 分)23.澳大利亚是南太平洋最大的岛国。

( )

正确

错误

(3.0 分)24.澳大利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 )

正确

错误

(3.0 分)25.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中少有的几个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员。

( )

正确

错误

(3.0 分)26.澳大利亚远离西方国家,它既不在欧洲也不在北美,而是在南太平洋上,所以它不属于西方国家。 ( )

正确

错误

第二篇:怎样理解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形式与政策)

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一、前言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

2013年3月14日晚,刚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奥巴马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希望保持两国元首交往,加强对话沟通,“努力构建基于健康竞争而非战略博弈的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对奥巴马的祝贺表示感谢,称中美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二、背景介绍

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两大重要的背景。

一是中美经济总量对比。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报告《2030年全球趋势》预测,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据美联社报道,2012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现在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对象,美国为76个。中国的快速崛起令美国备感压力,美国看待中国的心态和定位正发生变化。2012年11月皮尤全球态度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竞争对手,68%的美国人认为中国不可信。一些本来正常的中美贸易摩擦、经济矛盾、利益分歧被抹黑成了“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之间命运攸关的模式竞争。

二是美国和中国都将走出经济困难期。美国目前已经步入复苏轨道,如果不出现大的经济风险,美国今年将继续实现2%以上的复苏,甚至不排除增幅更高。中国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企稳,内需的启动,今年经济也将会有一个不错的起色。美国经济的向好,让美国更有能力对外实施其外交战略,实现“美国梦”。中国经济基础的夯实也让中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追求“中国梦”。

三、“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美两大之间的博弈可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目前在实际上已经出现的“黑白思维”(围棋思维),一种是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纵横思维”(合纵连横). 先谈“黑白思维”。由于美国重返亚洲,剑指中国,以致目前棋盘上,美国的黑子在中国外围,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再到南亚、中亚,然后是蒙古国,几乎已构筑完成了一个“O”型的包围圈,并且在部分的圈外 ,还有第

二、第三层的包围。中国的白子,面对黑子如此咄咄逼人的棋路,只有三条思路:(1)做活——把自己搞好,让对方无可入之缝,无可乘之机。具体的做法,就是深化体制改革。(2)突围——在黑子包围较弱之处,或中美必争之战略要害,进行突围;例如可以是中亚,也可以是缅甸。(3)打入——即白子打入从来是黑子势力范围的做法。如人民币国际化。

黑白思路是必要的,但它本质上多半是争锋相对的,结果也可能多半是“零和”的,你赢即我输,我赢即你输。

“纵横思路”则有所不同。春秋战国时,齐(老二)与其他五国听从苏秦建议,联合一致对付最大的秦国,是为“合纵”。对照今日,相当于美国统战尽可能多的国家一起对付中国。面对此等不利形势,当年被大家联合起来对付的秦国,采纳了张仪的谋略,成功地与敌对阵营中的老大进行了“交换”,达致了合作,结合是老大与老二联合一起对付那些原本要对付秦国的所有国家,此谓之“连横”。对照今日,中国倡议的“新型大国关系”与美国基辛格倡议的“太平洋中美共同体”即近乎于此。

“黑白思路”与“纵横思路”并非矛盾,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是为中国在新世纪的“战国策”。

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

第一,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中美两国一个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应该看到,中国坚定地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主动参与国际体系,这就使得中美两国有可能走出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争霸的历史怪圈。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

第二,深化互信建设,减少战略互疑。如果我们要同美方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互动,首先应当强调政治互信,并以它引领军事互信。政治互信是根本性问题,包括对双方各自政治体制的包容与不干涉。军事互信的目的是危机管控,说到底还只能算是技术性问题。前苏联过于相信军事互信的政治效果对其体制垮台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美国朝野也有不少人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全场紧逼”的军事态势将迫使中国就范。我们必须吸取前苏联的历史教训。多尼伦提出的是一种狭义的战略互信观,中国必须用广义的战略互信观,即政治互信引领战略互信的总体思路加以回应。在枝节问题上片面作回应,比如网络安全,是不明智的。

第三,理性认知两国分歧,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中美之间的分歧纷纭复杂,有虚的,也有实的;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有战略性的,也有策略性的;有在国际关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有中美之间所特有的,等等。鉴于此,中美双方首先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知分歧,即把分歧的存在看成是中美关系的常态,既不因为两国的分歧而盲目悲观,也不能小视分歧,任其发展而无所作为,而应该采取不回避、不敷衍、不掩盖的态度,以平常心态看待分歧。要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具体的路径是:一是淡化处理分歧,两国政府应着眼于两国关系的大局,对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进行淡化处理;二是低调处理分歧,即不轻易拉高中美对抗的层级,让矛盾和分歧的化解预留回旋空间;三是“冷”处理分歧,即对某些棘手的分歧进行冷处理,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点;四是“转移处理”分歧,即在中美分歧处于僵局时另辟蹊径,制造中美合作的新议题,营造中美合作的新态势,以新的合作转移对中美分歧的关注,为分歧的最终解决营造有利的氛围。

第四,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途径。中美现有的元首热线、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国防部防务磋商等诸多对话渠道,对于彼此了解对方战略意图、协调重大问题立场和规避摩擦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好上述对话平台,完善对话形式、优化对话内容、落实对话成果、提升对话效能,无疑有助于彼此客观认识对方的战略意图。

第五,不断深化合作,共同面对挑战。新时期,经贸关系仍然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经济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其本质是互利共赢。但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成熟,中美经济同质性和竞争性的增强,经济对政治推动作用的边际绩效在下降。新时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推动。中美两国高层加强交往,增信释疑,正是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雅各布·卢到访即与中国国家主席会晤,在习近平主席访俄之前,美财长成为“首见”的客人,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表明新时期中国仍然重视中美关系。中国用行动发出了善意信号,未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美方如何用行动来回应。

五、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我高兴地得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举行,期待第三轮磋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

2014年中美将迎来建交35周年。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希望能看到得到深化和发展了的中美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雅各布·卢时所讲,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不断加强对话、互信与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分歧,共同努力构建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论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把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确立为白宫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华政策呈现出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克林顿坚持与中国的人权状况挂勾,人权问题成为当时困扰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对外关系授权法,公然声称要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1995年,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触及中方底线。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的冲击出现严重倒退。

从1996年开始,白宫逐渐调整对华政策。时年5月,克林顿宣布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进而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北京达成协议,中美关系触底反弹。 1998年,连任之后的克林顿延续对华接触政策,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9天的访问,中美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白宫一度把中国定位成地区安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政策再趋强硬。时年4月,他宣称将竭尽所能协助台湾自卫,并扩大对台军售。而当月发生在南海的撞机事件,更使中美关系再度降至冰点。

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白宫的对华政策。小布什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少不了中国的合作。2002年,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小布什明确宣布不支持台独。2005年,白宫把北京明确定位成利益相关者,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中美关系再度回暖。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後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展望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下述几个重要方面将会逐渐有较好的提升和发展:

一、美中两国战略经济对话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会更有绩效,更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不存在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可能被奥巴马政府中止的可能性问题。

二、美中战略(政治)对话,也将会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向前发展,对话的层级将会仿效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提升到国务卿级别。

三、美中战略军事对话,也将提上日程。可以预料在加强和提高美中军事交流程度和层级的基础上,势将逐渐过渡到美中国防部副部长级定期对话,并顺势最终实现美中战略军事对话的部长级层次。

四、奥巴马政府会如奥巴马本人所说的乐见一个强大和平的中国的崛起。虽然奥巴马也曾说过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是竞争者,但是奥巴马本人及其政府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势将因上述三大关系的改善及改进,必将会演变成:中国既不是盟国,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是可靠的可信任的合作伙伴。为此,奥巴马政府将会希望、要求、请求中国同美国一道承担更多的世界大国责任,发挥更大的全球大国作用。

五、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美中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将会在布什政府的台湾政策基础上,回归克林顿政府的“三不政策”(

一、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

二、不支持台湾独立,

三、不支持台湾加入需要会员国身份的国际组织)。而且也自然会把对台关系纳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框架内,逐渐减少对台武器供应,并尽力促进两岸和平

解决分歧,乐见两岸和平发展。这一点既是由中国的对美政策、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排除台独后,两岸已经进入良好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大国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一面仍很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少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我国将长期面临外部各种牵制,将不时受到“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干扰。

第四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单独存在的事物,哲学论中讲到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音乐与文学看似以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单独存在,但是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歌剧、艺术歌曲、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处处都隐现着文学的身影,它们都是音乐与文学融合的产物。音乐语言是一种神秘的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的语汇和句法,是无法转译成我们一般的语言的。在思考处理下,它直接诉诸我们的幻想力。当一首诗将自己托付于隐喻与象征关系之极至程度,并且如是地将一般性的语言使用以满富形式的方式代替时,此一对我们情感作用的神秘方式如同音乐一般。”[1]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和文学在表现上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再看音乐家与文学家,几乎每个音乐家都非常喜欢文学,而文学家也大多热爱音乐,许多音乐家和作家是关系密切的朋友,如:肖邦和密茨凯维支,后来他甚至还与乔治·桑结了婚;格里格是易卜生的好朋友;威尔第、萧伯纳是瓦格纳的崇拜者等等,不胜枚举。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用他的音乐语言向人们述说着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他被称作“钢琴诗人”,显然他拥有着诗人的特质,这些都很容易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出来。在他身上音乐和文学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他的钢琴叙事曲。在此,本人将从肖邦及肖邦《第一叙事曲》中探求音乐与文学的关联性。

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是他21-32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的作品。肖邦的叙事曲是受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的影响,在他的叙事曲中充满了民间风格,主题都是民歌性质的,并且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即兴性和变奏手法,唱出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

音乐和文学都是可以走进人心灵的艺术,它们都是情感的载体。所以一个音乐家是不能没有文学气质的。我国杰出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傅聪先生就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文学是理解及欣赏音乐作品的助手,它可以将音乐这一非文字性的语言通过使用那些生动、贴切的辞藻,转述成文字性的语言,使我们与音乐背后的情感世界走的更近。音乐是丰富和升华文学的载体,例如:威尔第根据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茶花女》,将这部文学作品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可见一般。 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无论是建筑还是绘画,无论是哲学还是美学,它们都是人类多元艺术形式的一部分,是不可剥离的姊妹,因此音乐与文学也是不可分割的。在人类文化金子塔上,它们都是搭建金字塔的基石,互相牵连,缺一不可。当人们对文化的探寻达到一个高峰时,它们早就没有了学科间的界限,不知不觉中已融为一物。

哲学。强加定义之一切自然规律,人文,社会,抽象与非抽象之综合!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

音乐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的相关文化的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我们的音乐体验。音乐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音乐与诗歌、绘画、服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互证关系,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

这样能够培养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表现能力,我们根据作品的内容,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对作品的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风格等进行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较完美的演唱、演奏。这种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再现的能力就构成了理解和表现能力。

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感情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音乐作品是感情世界里主、客体相互改造、相互交融的产物,作为“动态艺术”,其陈述过程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原理;音乐创作灵感的产生,声音物质材料由量变到质变都充满着哲学思辨;音乐欣赏也体现了“客体刺激——主体反映”的哲学原理。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新的生产关系。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就需要新的思想来做指导。哲学就是最基础的思想,也是其他思想的先行者。生产力的改变带动了音乐的改变,比如在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时代,艺术家们就张扬个性,力求在音乐界改革创新,与他人不同。

因此音乐的本真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它所演奏的这个过程,而是与演奏前和演奏后的“无声”存在非常奇妙的关联。把“有”与“无”当作是一对互为依存的关系来看待,即音乐的发生和意义是与“无声”作为一对二元关系紧密相联,正是在沉默中,我们才能发现音乐的一些深层本质。

第五篇:浅论当前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

摘要:外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重要职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一个新型大国,中国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针对新情况,我国对外交工作做出了调整,提出外交工作要建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关系是重要舞台”的战略格局。明确提出中国外交中关键之处便是要处理好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认清国际外交格局,把握中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字:国际外交;典型大国关系;新格局 正文:

一、中国国际外交中大国关系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际上的新兴大国。但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外交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需处理好同大国,周边和多边的国际政治外交关系。而其中,中国同大国间的国际外交关系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关键。

新时代,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这一概念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被高调推出,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国际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包括同发达国家中大国的关系,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关系。其中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大国关系中的重中之中。

二、几种典型的大国关系

1、中美关系:

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安纳伯格庄园用三句话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这三句话体现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内涵。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说美国经历过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旧的殖民体系、冷战时的集团对抗均已成为历史,谁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人类共处地球村,利益关系相互交织交融。中美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都承受不起对抗冲突的代价,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中美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打通战略互疑的瓶颈,突破安全困境的桎梏,抛弃零和思维的束缚,避免重蹈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悲剧,走出一条大国和平共处的新路来。

世界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全球政治的客观现实。不可能要求不同民族和国家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美国也无法改变中国。中美之间要实现和谐相处,唯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本原则。虽然中美国情差异很大,所走道路也不同,但“中国梦”和“美国梦”是相通的,双方不仅可以求同存异,而且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遇到问题时,应该以开诚布公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之道。

中美作为世界头两大经济体,同为亚太大国,又都是安理会五常,对国际和地区影响举足轻重。中美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在更大的舞台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2、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的首访国家便是俄罗斯。中俄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与俄罗斯总统普金会面。而G20峰会正式开始之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当日也在圣彼得堡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习近平主席与普金总统又在这样的场合下再次会面。随后习近平主席又同普金总统在不同的场合下会面。

有分析认为,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密切的互动,折射出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如此亲密地互动说明: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关系发展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在发展双边关系和处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我们两国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机会很多。中俄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人文交流基础深厚。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关系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最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中俄两国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所以两国关系绝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会走向结盟。但中俄两个大国不结盟,丝毫不影响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贡献。

3、中日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日作为毗邻的两个东亚大国,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不能完全排除或无视对方的存在与影响,唯有寻求重大利益与一般利益上的一致性,进而构建和谐的大国关系,才有可能充分实现自身的核心战略利益和获取有形与无形的长远正面效益。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堪称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日关系友好和谐、持续发展,不仅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需要,也是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多极化时代的需要。

然而,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31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中国发展,分析中国发展机遇,将不断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中,大国外交是关键。无论是同发达国家大国外交关系,还是同发展中国家大国外交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中起到榜样作用。正确处理大国关系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并在地区问题中增加合作伙伴,有助于中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降低战略误判的可能性。准确把握大国关系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大国博弈背后的利益诉求,让中国在和平下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可金.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新走向[J].社会科学.2013(07);

2. 杨洁勉. 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01); 3. 时殷弘. 中国新领导与中国外交展望[J]. 读书. 2013(04)

上一篇: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下一篇: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