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2024-05-14

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通用8篇)

篇1: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当前大国关系新变化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工作1501 郝子凡 1520030122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是牵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后各国关系呈现出新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格局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存、局部冲突与动荡仍存,世界各国关系虽然看似风平浪静,然而却深藏着风风雨雨。国际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一切都建立在维护各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当前大国关系主要指的就是美俄关系、中美关系、欧美关系以及中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态势:美俄关系在历经曲折发展后重新走向较量,中美在相互适应中积极探索双方互利的合作关系,同时欧美盟友重新获得合作动力,而中俄关系也迎来较为缓和的时期。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一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扩大贸易、发展生产,例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在借助内部改革和外部良好机遇的有利条件下,很快提高了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很大的冲击,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地位有所下降。

从不久前的G7峰会来看,其走向与面临的问题无疑折射出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一是G7峰会影响力下降,凸显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实力削弱与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近年来,G7峰会的落寞与新兴大国快速崛起形成了深刻的比照。冷战结束初期,G7曾囊括了世界前三大经济体,这7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曾一度超过50%。然而时过境迁,2014年主要新兴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超过发达国家;其中,中印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跃居全球第一和第三位。也是在2014年,由于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全面激化,G8峰会将俄罗斯排斥在外,重新变为G7集团。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俄罗斯与西方集团博弈仍将持续升温,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三是面对此起彼伏的各种国际热点,本次G7峰会仍旧应对乏术、力不从心。反恐是本次G7峰会重点讨论的议题。中东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今年年初以来欧洲国家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再次引发了西方国家的高度担忧。本次次G7峰会专门将反恐议题放在首日,但并未能就打击伊斯兰等议题提出具体方案,仅再次重申联合应对恐怖威胁的决心。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国家都处于良好的合作关系状态,但目前来看,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一定是朝着合作互利方向发展的。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来看,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尤其是在奥巴马上台后,中美两国关系明显更加缓和,因为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加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美国背负着巨大的债务危机,不得不依靠中国的借贷以缓解燃眉之急。2015年9月份,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一次重大变化。新型大国关系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意在破解历史上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这一难题,亦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日趋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要开展有效的全球治理才能共度难关。顾总体看来,当前大国关系正从一种利益相悖或相同的简单敌友关系走向互利合作与利益竞争并存的关系演变,相互合作、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正成为日后大国关系的主要演变方向。美苏冷战后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将会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大都主张合作互利实现共赢,一方面带动了世界各大国关系的友好合作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过去的一超多强或者单极格局正在走向解体。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正推动着国际体系关系的新变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正实现突破,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投票权重新分配;国际政治安全体系酝酿重要变化,随着国际关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改革联合国及安理会的呼声越来也大;国际规则竞争日益激烈,新兴发展中国家不断追求权益的平衡;区域和跨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不同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不断加强。

当前大国关系的变化无非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风险和机遇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全球化各国都无法避免,最终只能在博弈、调整与协调中实现共同发展。

篇2: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把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确立为白宫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华政策呈现出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克林顿坚持与中国的人权状况挂勾,人权问题成为当时困扰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对外关系授权法,公然声称要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1995年,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触及中方底线。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的冲击出现严重倒退。

从1996年开始,白宫逐渐调整对华政策。时年5月,克林顿宣布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进而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北京达成协议,中美关系触底反弹。1998年,连任之后的克林顿延续对华接触政策,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9天的访问,中美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白宫一度把中国定位成地区安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政策再趋强硬。时年4月,他宣称将竭尽所能协助台湾自卫,并扩大对台军售。而当月发生在南海的撞机事件,更使中美关系再度降至冰点。

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白宫的对华政策。小布什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少不了中国的合作。2002年,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小布什明确宣布不支持台独。2005年,白宫把北京明确定位成利益相关者,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中美关系再度回暖。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後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展望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下述几个重要方面将会逐渐有较好的提升和发展:

一、美中两国战略经济对话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会更有绩效,更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不存在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可能被奥巴马政府中止的可能性问题。

二、美中战略(政治)对话,也将会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向前发展,对话的层级将会仿效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提升到国务卿级别。

三、美中战略军事对话,也将提上日程。可以预料在加强和提高美中军事交流程度和层级的基础上,势将逐渐过渡到美中国防部副部长级定期对话,并顺势最终实现美中战略军事对话的部长级层次。

四、奥巴马政府会如奥巴马本人所说的乐见一个强大和平的中国的崛起。虽然奥巴马也曾说过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是竞争者,但是奥巴马本人及其政府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势将因上述三大关系的改善及改进,必将会演变成:中国既不是盟国,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是可靠的可信任的合作伙伴。为此,奥巴马政府将会希望、要求、请求中国同美国一道承担更多的世界大国责任,发挥更大的全球大国作用。

五、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美中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将会在布什政府的台湾政策基础上,回归克林顿政府的“三不政策”(一、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二、不支持台湾独立,三、不支持台湾加入需要会员国身份的国际组织)。而且也自然会把对台关系纳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框架内,逐渐减少对台武器供应,并尽力促进两岸和平

解决分歧,乐见两岸和平发展。这一点既是由中国的对美政策、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排除台独后,两岸已经进入良好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篇3:跨世纪的大国关系结构

冷战结束后, 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的时间, 反映出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复杂性。这是战后以来大国关系最重大、最深刻的调整, 是世界格局演进的重要表现, 是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 是经济全球化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各大国从自身根本战略利益出发, 调整对外政策, 力图构筑新的长期稳定的大国关系结构, 寻求最佳定位。大国关系的调整都是围绕建立21世纪世界格局这一中心而展开的, 并涉及到各个领域, 从政治上的大分化大改组、经济上的大融合大竞争、科技上的大更新大革命、文化上的大交流大论战到安全上的大转轨大变向, 极其复杂而深刻。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力图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进行战略调整和国际关系调整, 以期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当前, 大国之间既互相竞争、制约, 又彼此合作、协调,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并从整体上影响着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二.大国对外战略分析

一国的国家实力直接决定了它在国际关系结构中的地位, 决定了它将成为支配的平衡点还是被支配的变量。冷战结束至今, 大国实力与战略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冷战刚刚结束之际, 世界大国的实力对比被称为一超多强,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首屈一指, 俄罗斯和日本分别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与美国是同一级的, 因此成为第二等级的大国。德法英中是第三等级。当今世界大国按实力还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只是中国和俄罗斯德地位有所变化。[1]

各大国都基于自身实力以及对国际关系结构的把握制定了相应的对外战略。下面分析五大国的对外战略:1) 美国:“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战略基本特征是将以反恐为中心的国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并将反恐与维护霸权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推进民主在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以中东为战略布局的中心, 重视大国合作,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结合。2)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变化为继续奉行追求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 从退却开始转向进取的外交, 外交为发展经济服务——对外战略的根本任务, 全方位与有重点相结合的外交政策。3) 欧盟的的对外战略:加快欧盟扩大的步伐, 壮大自己的力量, 调整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努力使欧盟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 参与全球事务, 积极干预地区冲突, 促进国际人权和民主, 独立实现安全保障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维持和平的作用。4) 日本的对外战略目标:确保安全与繁荣和走向“正常国家”。[2]5) 中国对外战略目标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大国间三角关系结构

在国际关系中, 存在这三个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现象, 一般称为三角关系或三边关系。三边关系可以看作是初级的或不甚严格的三角关系, 而三角关系则是高级形式的三边关系。国际关系中的三角关系, 指的是在一个由三个国家构成的系统中, 其中一个国家的行为会对另一个或两个国家的行为产生影响, 或其中一对双边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另一对或两对双边关系发生变化的互动关系。[3]

纵观主要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发现中美日, 中美俄, 美俄欧, 中美欧, 日美欧之间都呈现出稳定的三角关系的状态, 但三角关系由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而显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下面对其作以分析:

1) 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新特点:

中美俄大三角其实是一种特殊的, 不对等的三角关系。今天, 三大力量对比由过去的两强一弱变成了一超两强, 虽然从绝对实力上仍呈现出不等边三角的特征, 但若从三国各自具有的制衡力看, 却几乎接近均衡, 换言之, 没有一方能轻易调动另一方绝对实现自身目的。美国虽然实力超群, 但战线太长, 树敌太多, 有时甚至显露出极大的脆弱性, 实力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影响力;俄罗斯虽然国力衰微, 元气大伤, 但仍是军事大国, 资源大国和科技大国, 大国意志和复兴的潜力乃至余威犹存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中国的综合国力虽然相对较弱, 但经济增速最快, 政治局势稳定, 崛起势头最被看好, 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极为重要的新生力量, 目前其分量虽远不能代替当年的苏联, 但终究由过去的配角成为了今天三角关系中对等的一角。

今天各方互动则是外部刺激与内部需求共同起作用, 内部需求甚至大于外部刺激。比如, 中俄发展关系不仅是反霸的需要, 更是双方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天敌友界限模糊, 彼此都是竞争对手, 又是可以合作的伙伴, 对手与伙伴之间往往随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以中美关系为例, 一度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中国和美国, 短短两年间即被美方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

这些新的特点决定这中美俄“三角”之间的合作和冲突都将是有限的, 只要力量天平不出现大变, 各方真正从国家利益出发运筹三边关系, 这种“合作与冲突并存”模式短期不会改变。

3) 中美日大三角

一) 在中美日三角关系构成中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一致性是三者之间进行协调和合作以及保持关系稳定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确立三者的一致性:第一是保持良好双边关系上的利益。中美, 美日, 中日之间互有需求, 不仅在经济上, 而且在政治上也需要加强合作, 减少冲突, 保持稳定。第二, 随着经济一体化加强, 政治利益交融, 设计各方利益的领域增多, 这需要做出共同的努力。比如, 在地区市场开放方面, 由APEC推动的进程需要共同合作, 在诸如能源, 环境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 中美日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中美日关系在地区事物中的分量是非同寻常的, 这是一种由于利益共存所产生的连接机制。

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构造并不只是由共同性决定的, 其中矛盾性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性构成连接机制, 矛盾性构成牵制机制, 二者共同组成三角关系的框架和结构。中美日三角关系的矛盾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标差别。美国要在亚太地区及世界谋求主导和霸权。美国所需要的是一个由其主导和左右的地区和世界秩序。日本要挣脱战败给其加上的束缚, 做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大国。日本需要美国的力量, 但要设法摆脱其控制。日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自主发挥其作用和影响的秩序。中国正在现代化过程中, 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地区与国际环境。但是中国不接受美国的霸权, 反对美日结盟对付自己, 会越来越不接受强加给自己的约束和不利环境。中国需要一个不由美国控制的, 自己可以更公平参与和发挥作用的新秩序。三者对秩序目标不同的设计和需求, 必然产生政策和行为上的矛盾。

在经济利益上, 美国的主要战略是通过单边的, 双边的和多边的手段打开日本和中国的市场。特别是美国的单边强制行动 (如301条款) , 无论对日本还是中国, 都是难以接受的。日本长期实行外向扩张, 内部保护的经济发展战略。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日本不得不进行调整, 开放市场, 日本受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中国需要扩大出口市场, 但同时又需要对国内市场进行有效保护。中国既依赖美国市场, 又依赖日本市场, 中国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压力。[4]

在政治和安全方面, 三者利益的差别更为明显, 特别是在中国和美日之间。美国要力图遏制中国的崛起和挑战;日本要利用各种机制防止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 中国要大伯对自己的限制和约束, 增强自己的分量和影响。这样一种差别结构, 有利于保持平衡。如果结构过度失衡, 则会导致矛盾激化, 这是最危险的。

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未来充满了许多变数。但是在总体上, 冷战后的大国关系已经不存在非常明确的敌对国家, 国际关系的多元化为中美日三角关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础。如果对三角关系做一概括, 其基本架构可能是中美日三方不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 而是制约与协调并存, 合作与竞争相间。彼此防范和猜忌的美日双方为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而进行某些战略配合和默契以牵制中国;但中国的崛起日益成为现实, 对中国的遏制将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和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步伐的加快, 关于亚太主导权的争夺将趋于激烈, 三角关系的发展将更过的决定于三方的实力消长和运用。

4) 中美欧大三角

一) 美欧关系

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接替和华约的解散,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与安全环境。随着东西方军事对抗的不复存在,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上升。为了争夺对世界经济和欧洲安全的主导权, 欧美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 对世界经济主导权的争夺。

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充满摩擦, 不仅限于某些产品上, 同时还向金融, 投资, 服务, 科技等领域扩展。同时在区域经济主导权上也展开激烈的竞争。欧洲统一市场于1993年1月1日开始运转, 美国努力推进美加自由贸易区建设。1994年1月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同欧盟相抗衡。

(2) 美欧争夺安全防务方面的主导权。

美国抓住北约东扩的机会, 一方面压缩和削弱俄罗斯在欧洲的空间及其影响, 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欧洲的主导权, 美国的目标是要实现在它主持下的“统一的欧洲”。西欧认识到了建立独立防务对于它们的重要性。欧盟需要摆脱美国, 建立独立的防务。[5]

但美欧之间除了存在分歧, 也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系。北美与西欧相互之间仍未重要德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 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以致涉及各自的经济结构。另外, 地缘政治上的相互需求以及意识形态的相似性, 文明的同一性等等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中尤其应看到美国和西欧同属一个文明, 绝不应低估美欧对这种相似性的认识。

二) 中欧关系

地缘政治不存在重大利害冲突, 中国与欧盟国家相隔遥远, 分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 中间隔着横跨欧亚两洲的俄罗斯。在能源, 通讯, 航空, 汽车, 环保, 农业等领域, 中欧技术合作得到了来自欧盟委员会和个成员国的大力支持, 使欧盟成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区域和全球事务来看, 作为核大国和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中国在解决其他地区的冲突和各种全球性问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欧盟无论从整体上或从单个国家来看都是重要的国际行为者, 其政策走向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6]

三) 中美关系不顺可促进中欧关系提升

中美欧大三角中并没有明显机制, 中美关系受到挫折时, 迫切要求中国重视与其他大国特别是欧盟的关系, 以寻找新的平衡, 处于有利的态势。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角关系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重要特征, 反映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和多极化趋势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 三角国是一个系统, 其自身内部存在明显的制约平衡作用, 同时, 尽管各个三角关系的独立性, 开放性程度各部相同, 可是, 不同的三角关系之间又相互凉席, 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符合的三角关系结构, 构架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为密切交织, 错综复杂, 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 这正是世界一体化深入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 三角关系内部以及各个三角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又体现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本身就是通过参与方的增多而实现的, 一个国际问题的处理涉及一个三角关系的三方, 并且由于与其他三角关系的关联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大大增加, 国际对话协调必然增多, 这实际上极大的有利于世界各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学通:《国际格局的变化趋势》, 《现代国际关系》, 2005年第10期

[2]夏立平:《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三角关系:超越均势理念》,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第1期

[3]康绍邦, 宫力:《国际战略新论》, 解放军出版社, 2006年8月, 第201~240页

[4]李五一等:《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第386~414页

[5]何方:《再论和平与发展时代》, 《太平洋学报》, 2000年第2期

篇4:探路新型大国关系

近年来,中美两国如何打破“修昔底德陷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

此次美国之行是习近平自2013年6月以来第二次访美,也是他作为国家主席对美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从波音公司的大车间到白宫南草坪、从浪漫之都西雅图到政治中心华盛顿,这些节点串起的,不仅是一条国事访问之路,也是一条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之路。

“两年见五面”

想要探究中美两国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视程度,只需要看看“习奥会”的频率就可略知一二。

从2013年6月的庄园会晤到2014年11月的瀛台夜话,习近平和奥巴马不仅有两次推心置腹的深入交流,还有两次多边场合的专门会见。再加上习近平此次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进行了五次会面。这种高频率的会见交流在世界双边关系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两人之间的会晤,表明两国最高领导人意识到合作对中美双边关系及全球政治稳定有重大意义。中美之间的问题不少,双方有迫切意愿磋商、解决问题。两国顶层的频繁互动,有助于决策层领导人相互信任的培养,也有助于领导人间发展良好的私人关系,这对于化解两国民间的社会对立和不良认知有其无法替代的正面作用,总体上是好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史泽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中美领导人间的良好关系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中美最高领导人的交流频繁,各方都在解读其中的政治信号。此次习近平访美,美国方面的接待是否隆重,直接释放出对华态度好坏与否的信号。尽管免不了会有来自美国某些势力、团体的一些杂音,美国整体上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双方的精英阶层都认为中美关系经不起折腾。”

从伊朗到西非的合作

有学者表示,“中美合作解决不了所有的全球性问题,但没有中美合作,什么全球性问题也解决不了”。这句话或许不尽严谨,但多少点出了当前中美关系对整个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2015年7月15日,困扰国际社会长达12年之久的伊朗核问题终于实现重大突破。其中,中美两国密切合作、居中斡旋,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来的巨大正能量,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美国总统奥巴马直陈:“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全面协议,中方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美方感谢中方为达成这一历史性协议所作的贡献。”

同样,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愈演愈烈之际,中美两国不仅保持了密切的高层沟通,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展开了高效合作:中国培训的利比里亚工兵连为美援建埃博拉治疗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中国满载防疫物资的包机抵达利机场时,美国空军部队则主动派出多辆大型叉车协助中方卸货。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美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一声明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赞为:“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政府所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将给国际社会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在2015年成功达成一项有意义且具广泛性的协议。”

此次习近平出访中,双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再次取得新进展。中美双方再次发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同意扩大双边务实合作,加强多边谈判中的协调,共同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重要成果。

中美就网络安全问题达成共识,亦是两国关系中一大重要议题的突破。中美两国同意加强案件协查和信息分享,各自政府都不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探讨推动制订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设立热线电话。

“作为世界仅有的两个超过10万亿美元年产值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对世界秩序的未来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义桅说,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可持续发展等关乎人类走向的重大问题上,中美合作空间巨大。世界热点问题的解决、国际秩序的未来,必须寄希望于中美合作。合作共赢,开创未来,才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走向。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9月23日,习近平对塔科马港林肯中学的故地重游,不光是一种亲近美国民众的举动,其实更是一种珍视情谊的延续。

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门造访1985年曾经考察过的马斯卡廷小镇,与当年的美国朋友叙旧畅谈。在那次出访中,习近平还来到美国洛杉矶NBA球赛现场,观看湖人队和菲尼克斯太阳队的比赛,成为首个在美国现场观看NBA比赛的中国领导人。

“习近平访美之行希望向美国民众表达这样的信号,中国和美国有许多共同利益。美国民众对美国的经济并不乐观,而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是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会给美国老百姓带来实际好处的。”王义桅说。

近年来,中美之间旅游业的发展也反映了中美民间往来的火热。2014年,中美两国双向旅游均超过200万人次。

nlc202309011616

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共同出台了互惠签证政策。双方为前往对方国家从事商务、旅游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为从事留学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最长为5年的多次入境签证。

这一新规极大推动了两国间旅游产业和留学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作出积极贡献。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新签证政策实施后,来自中国的美国签证申请人数增加了将近50%,预计十年后每年将超过700万,为美国创造超过44万个就业岗位。

寻求新的增长点

中国有句老话“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本就是一件“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创造性事业,其中的挑战自不必言。

近期,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参选人的电视辩论中,事关中国的贸易摩擦、网络安全、南海问题等一系列关键词层出不穷。而关于中美关系进入“临界点”,美国必须对华更加强硬的杂音同样泛起。管控分歧,推进中美关系的巨轮破浪前行,无疑是习近平此访的重头戏。

“从宏观上看,中美目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社会情绪出现隔离,双边社会都有一些人热衷于互看缺点。虽然经贸合作正在积极展开,但是‘身子在走近,眼睛却在看远’。” 史泽华说。

习近平此次访问的不少安排,显然是直面上述问题的对症下药。

比如,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增信释疑、化危为机。

王义桅说:“习近平主席对美国的一次访问,当然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分歧也不可能一下都被消除,但通过此次访问,希望能使美国方面将整体前景作为对华政策出发点,不能放大分歧,对外、对第三国释放出错误的信号。”

尤为引起外界关注的是,此次访问中,习近平先抵达西雅图,面向美国工商界、战略界发表演讲,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亦成为双方会晤的重要议题。

“中美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培养新的合作点,新的利益共同体。从效果来看,投资比贸易起的作用更大,投资会带来一系列系统性经济互动协调,创造就业,赢得民间好感。中国和美国应当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互补合作,开展有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扭转中国冲击美国主导秩序的误解。”史泽华说。

从雅典与斯巴达争霸的两败俱伤,到日德谋霸引发的世界大战,让不少人深信“崛起大国必定与守成大国爆发战争”的宿命论。

但今天,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更是当年美国和苏联之间贸易额的500倍。另外,中美在一系列国际重大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比如全球反恐、气候变化问题等。

“新的利益增长点可以发展出更多理性务实的‘知华派’决策者,进而培育精英阶层的对华友好感。例如近日中国签下拉斯维加斯到洛杉矶的高铁项目,实际上培养了铁路相关的新的利益群体。他们的出现,将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史泽华说。

篇5: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考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管理学院 班 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15日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美关系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已成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典范。中美关系之所以能够在起伏不定中实现螺旋上升,得益于两条重要经验。一是“斗而不破”,即双方始终恪守底线,不因个别事件影响两国关系大局,因此总能柳暗花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中美两国既没有因矛盾冲突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也没有因持续合作而丧失自我。

二、中美两国关系能否朝互利共赢的积极方向演进,取决于双方高层和战略思想界对客观形势的准确把握,以及战略上的及时果断调整。双方认知路径一致、战略调整相向而行,无疑将推动两国关系顺利发展;反之,则有可能误判形势,进而殃及两国关系。

三、领导人的战略自觉也成为确保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中美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但不容否认的是,过去10的年,中国在“多强”中脱颖而出的态势十分明朗,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日本遭受海啸、强震多重打击后,显得更加抢眼。如何在软硬之间,合作、竞争与遏制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也足令奥巴马团队费尽思量。而中国追求合作发展的意图更是不言而喻。

四、面对实力对比之变、战略心态之变、内外环境之变,中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是在当前国际体系大变革、大转型、大动荡时代,作为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及西方大国和新兴大国的代表,中美应协力合作,重建符合两国利益、代表最广大国家需求、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二是与时俱进,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三是着眼“共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总结来说就是要牢牢把握并努力扩大共同利益,抓大放小、求同存异。

(第一点:出处:《现代国际关系》 ;阅读资料题目:《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 ;《看天下》2012年1月;阅读题目:《华裔美兵受虐死亡激怒华人社区》 ;

第二、三、四点:出处:《现代国际关系》 ;阅读资料题目:《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

第二部分 感想

一、中美关系的恶化会动摇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得到的不仅是两败俱伤的恶果,也会波及到全球;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则会带给双方更为有利的利益关系,甚至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美国作为美洲板块的核心,中国作为亚洲板块的核心,两者的相互合作也是美洲和亚洲格局平衡、和平的关键。同时,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枢纽,如若与中国发生矛盾将发生蝴蝶相应波及到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无容置疑的是,两个大国携手合作的利大于两者关系恶化的弊端。

二、中美在深化双边外交和发展多边外交基础上,应推进“中美 + 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

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台湾在目前仍是作为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件愤懑的事情,收复台湾是我们亿名国人心系的梦想。在此事件上美国多次委婉或是直接表态支持台独,这无疑是在挑战中国人的骄傲。更甚做错的是,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中一再插手并且态度明确支持钓鱼岛是日本的,这犯下了一个让国人更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两件事情都启示了我们,美国在面对尴尬的立场时可以与中国发展多边外交,发展“中美 + X”三边外交,有利于解决尴尬的立场局面,其获得的好处绝不止卖给了中国一个人情如此简单。

三、相互理解是双方促进关系发展的关键点。中美要想在合作中求同存异,推进共同利益发展,应丰富两国交流渠道,释放人文交流和地方交流的能量,发挥两军交流的独特功效,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源头活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习汉语的学生突破20万。只有深入去接触、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历史,才能深切的体会到对方国的文化涵养和价值观,才会理解对方的爱国情感,这在双方合作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也是是否做到求同存异的关键。唯有理解,才能发展,才能和平共处。

篇6: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2017年因为特朗普的就职,亚太安全局势会出现一些调整,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2015年底,笔者参加环球时报年会时预测:2016年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将主要聚焦南海。就整个周边而言,主要有“一个利好两个利空”。一个利好是中韩开启海域划界谈判;两个利空是中菲仲裁案裁决于中国不利以及美国通过加强巡航力度、出售武器给盟国等方式加大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回顾过去,这些事件已成为历史,中国政府正以坚定的信念、高超的智慧化解面临的一个个风险,海上维权斗争经验日臻丰富。然而,2017年仍将充满挑战,周边海上安全威胁仍将是中国国家安全威胁的重中之重,未来可能呈现出以下态势:

美国仍将是中国周边海上安全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初,美国新总统上任,将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如何当总统,这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引起的震动和失序将由受牵累的地区和国家埋单。特朗普是否收缩“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收缩程度如何,取决于特朗普对这一战略在美国整体利益中所占权重的认知以及特朗普的控局能力,即他能否聚合协调好执政团队,保证他的亚太主张能按清晰一致稳定的脉络实施,现在看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对中国而言,2017年观察和应对美亚太及对华政策的重点是特朗普之行,以及他闯了祸之后其内阁补台时怎么说怎么做,而非其言。

2017年,在特朗普以“利”为先导的机会主义影响下,具有内在特质的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形势可能呈现出以下四个“最”:

最不确定的是朝鲜半岛局势。朝核问题发展到今天,逐步接近美对朝使用武力的临界点。联合国史上最严厉的对朝制裁刚开始,朝鲜究竟能撑多久,其反应是妥协还是更为激烈的反制,有待观察。特朗普曾经直言的要和朝鲜缓和接触能否落地,直接决定朝核问题的未来走向。无论怎样,中国都应做好应对半岛生乱时的难民涌入和核污染问题;除此之外,须密切关注包括韩国

最严峻的是台海局势。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执政,加上蔡英文当局的加强版执政,“台独”趋势进一步恶化。未来有两个“法理台独”标志值得关注,一是修宪改领土范围、改“国歌国旗国号”;二是公投“入联”。2017年,在深绿阵营的施压下,蔡当局会小动作不断,一方面会继续推动降低公投门槛的公投修法通过,继续扩展国际空间以积累达成“法理台独”标志的条件;另一方面会紧抱日美大腿寻求他们的支持。特朗普政权大概率会打台湾牌,在对台军售等问题上做文章。制止态势恶化的变量是中国政府的强力应对,在重申“一个中国”红线不能碰的同时,施以综合手段,促美停止向台发出支持“台独”的错误信号,促台民众清醒认识大陆会为两岸统一不惜一战以及美日不会为台与大陆开战,从而放弃“台独”选项,以行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与发展。

最稳定的是东海局势。2012年9月至今,中日针对钓鱼岛的斗争已进入双方基本能有效管控危机的态势,目前中日围绕着中国舰机出岛链训练有些摩擦,2017年大概率会维持在这个程度上不会有太大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日关系会好转。时至今日,中国周边四个方向出现互为联动的局面,任何一个方向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使相关国家在另一个方向上趁机生事。日本的心思是在稳住东海局面的同时多在南海做点文章。

最复杂的是南海局势。尽管2016年下半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就任后与中国进行良性互动,继而中越、中马良性互动跟进,南海出现缓和局面。但是,2017年南海注定仍不会很快回归平静。中国与南海声索国间会逐步扩大深化经贸和海上合作,甚至可以启动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项目,但彼此间的领土和海域争端协商不会即刻开启,同时对南沙岛礁会处于例行抗议、各自建设的状态。对美国而言,面对中国南海岛礁防御性建设,仍然淡定不了,巡航南海仍是一个主要的选项。日本等国也会以各种形式持续介入南海事务。中国能做的是与东盟相关国家以经贸为基础,辅之于安全交流,以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篇7: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人民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因此“两会”召开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关注和他们有关的一些热点话题。

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了解到了过去五年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2013年工作的部署和展望,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和更光明的未来,全身充满了干劲儿!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在思想上,我将继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在工作的同时,除了自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会精神外,我还计划经常阅读有关党建、党史及党员先进事迹的书籍和报刊等,不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本人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动力,做到学以致用,而不盲目;使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鉴定好与坏、甄别正与邪; 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的侵蚀,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工作上,我要不断的勤奋努力。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以信息作为重要生产力的时代,谁掌握的知识,谁就拥有了进步的阶梯。因此,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某个领域的精深程度,争取做到独当一面,保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我还将及时认真地为自己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最前沿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自己不会在飞速发展的信息 社会中落伍,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

今年“两会”,尤为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召开的,五根主线上跳跃着老百姓关心的音符。它将奏响一部高音部与低音部和谐交织的民主曲。

这首民主曲的乐谱上的五条主线: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任务。在这个背景下,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37名全国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带去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共商的是全国人民的大事,还要选出广大人民信赖的领导

人。会内会外互动,已经成为近年“两会”的一个特点。代表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国人更希望我们的代表委员能够真正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审议和讨论各项报告和决定。[热点一]领导人换届:新理念、新风格、新期待

此次两会上,将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新一届领导人的治国理念和施政风格,将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新领导人如何攻坚克难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如何解决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公众都拭目以待。

[热点二]机构改革: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

今年两会将审议、讨论《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草案)》,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界期望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进行了6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这次可望在2008年大部制改革基础上,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地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热点三]中国经济:直面新挑战,寻求新动力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企稳回暖。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50万亿元,7.8%的增速令世界瞩目,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重要引擎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部署是否会给世界带来“正能量”。

[热点四]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构建“权力之笼”

去年以来,“表哥”“房姐”相继被查处,显示了网络时代反腐的新威力;“‘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给力表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加强“裸官”监管的指向,让人们感受到新一轮反腐风暴势头正劲。

人们更期待的是制度层面的新进展。如何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如何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需要两会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

[热点五]生态文明:雾霾压顶,“美丽中国”面临考验

笼罩14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受拷问。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生态环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热点六]收入分配:2013改革提速,深层难题待破解

历时八年之久,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终于在2013年出台。缩小收入差距,是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普遍难题。美国《华尔街日报》将中国税改计划评价为“向收入差距举起大棒”。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如何进一步调节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性收入比重等可望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

[热点七]社会管理:矛盾多发,实现公平正义需要新办法

近几年,“网络问政”效果初显,政府在解决百姓多元诉求、回应民意等方面积极创新。然而,因土地、环境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执政者的社会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寻求化解矛盾的新办法,是两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热点八]民生期待:新老“三难”受关注,公共服务待加力

近五年,中国的民生成绩单亮点频现。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民生领域一些体制性弊病仍然严重,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不少。

“‘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这‘老三难’还没抖搂清楚,‘养老难、入托难、出行难’的‘新三难’又摆在面前。”兰州市民李小强盼望两会上改善民生的新信号,对他四世同堂的10口之家有所帮助。

[热点九]新城镇化:支撑中国未来增长,重在实现“人的城镇化”

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中,国际舆论对城镇化讨论最多。新加坡《联合早报》注意

到,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们期待在两会上看到其更明确的路径。[热点十]国际关系:和平路线一以贯之,复杂形势蕴含挑战

“辽宁舰”下水,“运-20”起飞„„中国国防新力量令世界瞩目。周边形势复杂,两会上会不会显示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向?

篇8:形势政策论文大国关系

35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双边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发展到今天的超过5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从每年的几千人次发展到接近400万人次,即使当时对中美关系最为乐观的人也很难预见到今天这种发展水平。35年来,中美携手共进,美国赢得了冷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国家实力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中国则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改革与开放并行推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但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趋势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的典范,这也正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理论原点。

2012年2月1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正式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指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虽“前无古人”,但两国完全可以本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去探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一倡议迅速得到了美方的积极回应。在十八大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被写入报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针。2013年,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的非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共同思考中美关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容,为两国关系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2014年2月14日,美国国务卿到访的时间恰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历史节点,此次会晤的过程和成果从三个方面展示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意涵。

克里此次访华得到了中国高规格礼遇,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杨洁篪和外交部长王毅都与其举行了会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美关系的特殊重要性,而习近平主席首先与之会面,打破了以往的惯例,显示了中国“超越具体分歧”、稳定中美关系的战略决心和与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诚意。中美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双边关系,具有天然的战略性。中美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量级角色。作为两个巨型的文明大国,一方面,中美之间任何可能的全面对抗会把全球拖入零和博弈的深渊;另一方面,中美又难以全面融合,两国之间的合作需要一定的战略基础。

纵观建交35年,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9年,双方的战略基础是联手防卫苏联扩张主义的威胁;从1992年至2009年,双方的战略基础是邓小平提出的体系内和平崛起的国家发展路线,中国努力谋求融入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当中,美国则接纳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中国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伙伴;2009年至今,以哥本哈根会议交锋和美国“回归亚太”战略为标志,中美两国逐渐陷入了战略基础松动、战略竞争性增强、战略互疑加深的怪圈,亟需寻找稳定中美关系的新的“压舱石”,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则是尝试建立中美新的战略基础的重要尝试。积极适应中美关系基本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发展中美关系,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一重涵义。

此次会谈中,双方达成六点重要共识:一是继续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确保今年两国元首在双、多边一系列交往与会晤取得成功,继续引领和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二是双方将共同推动双边投资协议的早日达成;三是积极推进两军关系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强在防扩散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五是共同推进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六是加强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磋商与合作。

从上述成果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携手共进的趋势并未改变,始终着眼于“求同存异”,不断拓展两国的利益基础,两国关系正在由过去的“经济利益、共同反恐”的议题式合作逐步调整升级为“促进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的综合型、全面型合作。充分运用既有的沟通框架,不断深化国际关系认知,以“共同责任”驱动新时代的中美关系,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第二重涵义。

上一篇:思想品德中考备考计划下一篇:广播节目《健康晨飞扬》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