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

2024-07-01

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精选8篇)

篇1: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家庭伦理观刍议

在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的家庭伦理观不像上层社会那样规范严整,小农经济支配下的`家庭生活,决定着父子伦理以亲情互惠为目的;两性伦理则渴望婚姻自主,讲究白头偕老;兑弟姊妹以敬让为美德,讲究相互协助.民间叙事真切地反映了民众的家庭伦理观,但不乏理想化的成分.

作 者:刘建 LIU Jian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6(1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民众   伦理   孝亲   和谐  

篇2: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

调查对象:农村家庭 调查主题:农村家庭文化 调查人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也都伴随着家庭文化的发展。我是一个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农村家庭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今年暑假我们河南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要进行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从众多的调查题目中发现了“农村家庭文化”,毫不犹豫地上报了这个题目。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我就规划好自己的调查路线和调查人群,第三天就着手进行了调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吧,我的这一份调查不能代表中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但是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部分或者说农村阶层的局部家庭文化现象,在这里我希望我的这一篇报告能唤起大家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新能量。

家庭文化是指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包括文化的内容和存在方式。泛化地理解,家庭文化包括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消费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等,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狭义地理解,家庭文化主要指特定时期社会家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特定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等。当然。物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难以分开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家庭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必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方式结合进行。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家庭文化受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以深刻的影响和反作用。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积淀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是非常巨大和突出的。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研究和探讨农村家庭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农村家庭文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中国农村的家庭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暑假我非常有幸参加对我国农村家庭文化的社会调查,农村家庭文化的现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在下面的文字里,我将把我调查的几个方面呈献给大家。

我随机地调查了几个农村的家庭,大部分调查人是村里的老人。他们历经沧桑,对生活有独到的体会,同时在他们身上有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缩影。这里请恕我只选择几位比较典型的老人来说一说农村家庭文化吧。贺村里的寡居老人李奶奶家里有五个儿女,其中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可谓多子多福。李奶奶如今八十四岁,生活可以自理,只是不会自己做饭吃,如今在两个儿子家里轮流吃饭生活。李奶奶和大儿子住在同一所院子里,李奶奶说大儿子性格内敛隐忍,事事爱听妻子的话,大儿媳表面和气,心里自有小算盘,是个她惹不起的主。她说话的语气顿时让我想起鲁迅笔下凄风中的祥林嫂,不禁为李奶奶捏一把汗。李奶奶似乎察觉出我的变化,她却呵呵地笑了说道:“多亏村里的老邻居们了,这家的今天有肉吃肯定叫奶奶过去吃,那家的有新鲜玩意儿了也让我过去看一看,平常大家对我呀嘘寒问暖的!”。李奶奶脸上绽放幸福的笑容。听到这里我心里也是甜滋滋的。民风这样淳朴,淳朴的感人!

中国讲究天伦之乐子孙之福,李奶奶和儿子同居一屋檐下,理应享受四世同堂之乐。亲情是最伟大的人类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自然体的直接标准,那些把亲情蹂躏糟践的人应受到唾弃与惩罚。在我的理解里,亲情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感情,对亲情的爱戴是不需要道德或者法律来做一个限定的。但如今,因为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亲情已经必须借助于法律来加以保护。更有甚者,有些村庄的老人说他们村近年来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人。有人说传统社会生儿育女也是为了“多子多福”,指望子女将来赡养自己,所谓“养儿防老”。但传统社会“养儿防老”的底蕴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与“传宗接代”不仅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传统社会从来不存在单纯的养儿防老的考虑。一个家庭是温暖的代名词,一代一代的延续是温暖的传递,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延续。如果单纯的养儿防老,或者单纯的传宗接代,那么就不需要家庭式的复杂生活,人类只需要购买养老保险或者建立一所育儿院即可。殊不知家庭是有温暖在的,家庭的存在是温暖存在的必要准备,家庭的元素不能被拆散!但这是文明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文明正在普及新农村,文明正在改变新农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家庭文化的更新,今天我看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良传统文化的正在被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所传承和发扬。

就在我调查完李奶奶以后,调查其他的老人过程中,我都会和他们聊起李奶奶的事情,他们表示惋惜和无奈,而调查中年一代人的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都表示了不认可的态度。我相信像李奶奶这样的老人,在中国农村越来越少的。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我们国人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进行改善。霍家村有一家因为家庭关系闹得村里人人皆知。我通过走访村里的人了解到了具体情况。这家姓霍,霍母是一个很爱子的母亲,她的儿子结婚七年,今年三十岁,儿媳厚道勤劳,是家里的干活能手。儿子结婚的婚房是一套分期付款的房子,结婚时双方协商决定由儿媳照顾家里,由儿子和霍母的工资支付房贷。可去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工厂倒闭下了岗,之后一直空闲在家中,房贷无法按期支付。霍母眼看儿子拿不上补贷款的钱,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的积蓄的一部分拿出来交给了儿子。就这样前前后后有三次,儿子从父母家中拿钱过日子。第四次去父母家中时,父亲态度坚决地不给儿子钱,儿子再三央求又不得,居然与父亲大打出手,直接导致霍父住院。在霍父住院期间,儿子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村里人每提到此事都愤怒不已。我走访的中年村民们都表示,要学习家长教育孩子的新方法,躲开孩子教育的误区,不能像以往一样因为溺爱孩子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法律上说子女到十八周岁后父母没有义务再抚养,父母的付出都是取其自愿,子女不能强制所要父母的付出。我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大多数村民是知道国家法律的这条规定的,但是他们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为人父母的,儿子生活过不好,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妇道更讲究相夫教子,家庭中的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大多偏向溺爱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母以子贵之说。诸多原因导致中国农村的母亲过分溺爱儿子,致使儿子而立之年不能自立的也大有家庭在。人到三十岁是可以自立的年龄,而立后来成为了三十岁的代称。孔子认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岁到六十岁时安身立命阶段,也就是不受外界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而为一的阶段。从中可以看出,三十而立是指在学习阶段从被动接受到主观认识,是该学有所成的阶段,是走向成熟的转折性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而立之年,是指这个人应该有了独立的人格、独立思想的时候。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个词指一个人自立。但是在中国的农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已经而立之年或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味地接受者父母的血汗钱,最让人不理解的是这些人受之理所当然!有些家庭常年如此,致使儿子懒散无度,到了父母西归后竟家破人去。在我们数落儿子的不是的时候,也该想一想为人父母的到底有没有错。相夫教子是美德,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但是不断地提供给儿子经济上的或者是其他方面导致儿子不能自立的“帮助”难道就是教子?父母抚养孩子也要有度,过分的溺爱终究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人生成长的路上有好多荆棘丛,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度过他们一生中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只能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各种挫折,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才是教子之道。

篇3: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性探析

一、从文化到档案文化

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 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在这里, “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 “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以后, “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 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 ,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 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 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 在汉语系统中,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 它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 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识: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 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长期以来, 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 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 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又称作“大文化”。与广义“文化”相对的, 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档案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事物, 它不是超脱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物, 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产物, 围绕档案这一事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都是为了人类能管理和利用。因此, 如果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广义的理解, 那么, 不仅档案本身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 围绕着档案这一事物所进行的一切工作和物化成果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们共同构成了档案文化。文化是一些规则的描述和体现。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 它一定是在特定规则的影响下产生的。同时, 档案的管理过程也产生着特定的规则。这就是文化与档案的基本关系, 即文化的档案和档案的文化……档案文化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优势, 其一是对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其二是形成了一种信息资源 (主要是指管理决策资源) 重构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就为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释, 我们可以肯定:“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 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 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档案文化不是通过孤立的研究而形成、管理与提供利用的, 而是把档案与档案事业和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

二、家庭档案的文化性

现今的家庭一般都会保存数量不等的照片、往来书信、日记、发票、说明书等, 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档案。对这些档案进行必要的分类、编号和科学的排列, 便可以说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档案。从这个角度和现实生活来看, 虽然家家都有档案, 但绝大多数家庭都没建立起家庭档案。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社会细胞的家庭, 能否建立起家庭档案呢?我认为是可能的, 同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庭档案是什么呢?目前对它的看法众说纷纭, 但基本上来讲, 家庭档案作为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 反映了家庭及其成员生活和活动的历史。建立家庭档案, 有利于维护家庭权益和管理家庭事务, 有利于家庭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和谐, 有利于家庭成员文化品位的提高和人才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档案大家庭中的一员, 家庭档案无疑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家庭档案记载了家庭及其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反映了家庭的变化, 维护了家庭及其成员的权益, 并见证社会变革, 更是国家档案资源有益的补充。所以, 家庭档案的文化性具有内在和外在形式两种。内在的文化反映了家庭及其成员的活动历史, 而作为外在的文化形态, 则直接表现为社会文化性。家庭档案的社会性很多, 学界作了充分的阐述, 比如, 冯惠玲老师就认为家庭建档具有为平民保存历史和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为平民保存历史有助于社会历史的完整和公众对社会的认同,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档案意识则有助于公众关注档案事业并参与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而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更是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说明家庭建档的重要性。

我最早接触家庭档案, 是2004年在沈阳, 看了臧立君等两户家庭建档示范户的家庭档案, 当时觉得家庭建档是一项很好的工作, 但认识还没现在这么高。第二次接触是今年4月在青岛看社区档案工作的时候, 参观了一些家庭档案。在社区搞家庭档案展览, 进行宣传, 我觉得很好, 加深了印象。有一个家庭户主是单位的会计, 他有一个职业习惯, 在单位记账, 回家也给家庭记账, 记得非常详细, 好几十年积累下来, 非常有价值, 是将来研究社会史、经济史的珍贵史料。第三次接触是今年5月, 济南市档案局原副局长孙嘉焯给我写了一封信, 把《中国档案报》上登载的广东省召开会议提出每年5万户家庭建档的目标、河北省提出搞百万家庭建档工程的消息复印给我, 并把几年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有关家庭建档的谈话记录寄给我, 使我对家庭建档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今年8月, 我到河北的秦皇岛、唐山、衡水、保定等地看了家庭建档工作以后, 对家庭建档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觉得家庭建档这项工作有“三个有利于”, 就是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档案工作。对于家庭档案的社会意义, 学界多是从以下这些方面作了论述:家庭档案完善百姓生活, 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档案记载社会变迁, 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微观史料;家庭建档拓展档案工作领域, 开创为民服务的新局面;家庭建档案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密切档案工作与民众的关系;家庭建档保护民间档案资源, 丰富国家档案资源宝库;家庭建档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形式, 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以上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是对于家庭档案而言, 仍需要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综合考虑, 即其社会文化性。

三、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性

从前面论述的档案与文化关系可以知道, 家庭档案的出现, 意味着它本身就是文化现象。而且, 因为文化现象具有社会性, 所以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表现的更加明显。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家庭档案是家庭及其成员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家庭是人类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具有本原功能、经济功能、衍生功能, 这些功能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演进而发展变化, 家庭功能的变迁表现为“外化”、“回归”、“提升”和“调整”四个方面。所谓功能外化是指原来一些由家庭承担的功能,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 发生外移动, 由社会承担。当然, 家庭功能外化只是部分外化, 而不是全面外化, 更不是功能消失, 甚至有一些已外化的功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又可能重新回到了家庭中, 这就是“回归”。至于提升, 则指原来的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升华, 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要求。而家庭功能排列位置发生变换, 导致总体功能会出现重心转移。家庭功能的变化, 尤其是外化的出现, 使家庭成员社会实践活动频繁, 因此家庭档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反映了社会实践这一文化活动的固化和见证。这部分档案的社会文化性在此方面凸显出来。

其次, 家庭档案的建立, 是档案管理程序社会化的结果。如果在大街上问一个普通的过路人, 为什么政府要设置档案机构, 他多半会问:“档案是什么, 档案机构又是什么?”而在听了关于设置档案机构的意义的解释之后, 他又多半会以“那不过是政府的又一种浪费罢了”作为回答。至于档案本身, 几乎可以断言, 他准会提出“为什么不把那些废物一烧了事”这样一个使交谈难以继续下去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全世界所有各国一般人对待档案工作的态度大致都是这样, 但是一切档案机构却毫无例外地仍然是用公共资金设置的。可见, 档案机构的设置, 并不完全以一般人的需求为转移, 还有其他种种考虑。半个世纪前, 美国的谢伦伯格先生就档案管理的问题写下了以上的结论, 借此来说明档案管理的社会必要性。实际上, 档案管理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保管了大量的档案, 而且还在于为社会提供了一种资源管理的模式:由中国档案学所传递的围绕管理活动及其决策进行管理资源重新配置与整合的理念和模式, 之所以可以被众多的行业和部门所接受并加以实施, 并非是这些行业和部门十分明了和完全接受“专门档案”的概念, 而是它们非常认同这种管理活动的模式。同样, 目前广泛流行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建立档案”的事例, 实际上也不过是上述道理的又一些说明而已。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档案学对科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使广大民众明辨档案的概念, 而是使他们接受由中国档案学所倡导的理念和所推行的模式。家庭建档正是如此, 反映出档案管理程序社会化的一面。家庭档案的出现事实上证明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成功和广泛应用性。这种制度和理念的实施, 是档案文化的外延和表现。所以, 家庭档案的社会文化性在其建立过程中彰显出来。

家庭档案的作用由家庭到社会, 彰显的是其社会文化性, 更说明了档案作用是由其第一价值到第二价值的转变。档案的第一价值是对其产生单位发挥作用, 而第二价值则是对其他单位和个人发挥作用。家庭档案作用的发挥也符合了这一规律, 从而在社会上显示了其文化功能。家庭档案作用方面的社会文化性正由此而来, 使家庭档案走出家庭、迈向社会, 有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摘要:从早期的家庭建档到家庭档案的广泛出现, 映射出家庭对档案的重视和管理的必要性, 家庭的社会实践性则使其具有了社会文化性, 所以家庭档案发挥作用, 也由家庭日益扩展到社会, 反映出其具备的社会文化性。

关键词:家庭档案,文化,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任汉中.中国档案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0.

[2]胡鸿杰.档案与文化[J].档案学通讯, 2004 (5) .

[3]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

關键词:和谐社会 传统道德 家庭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与方向,也是举全国之力奋斗的目标,其内涵与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文化有稳固的内在联系,同时,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时代意义,但它的实现却并不能一躇而就,而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需要世代人共同的信仰、努力与坚持,这无疑就需要依靠教育来承袭并弘扬,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必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积极的力量。

一、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与传统道德教育的相关性

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丰富而珍贵的优良道德文化遗产,有些内容与思考能直接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折射出人性永恒的光芒,具体主要体现如下:

(一)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法家便提出“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绳之以法,讲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传统道德中又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权力制衡,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法律公正的直接体现。也是保障礼法自上而下有效实施的重要规范。因此,即使是在君主专制社会形态下,传统道德文化也不乏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

(二)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体现

我国儒家正统思想对于“仁爱”和可守诚信的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人们所推崇,具体体现有;“仁者,爱人”博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关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具体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终极追求。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直到今天都引导着人们胸怀天下,博施济众,追求真善美,维护道德与法律的权威。

在恪守诚信方面,有“民无信不立”的道德要求,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德批评,就是要警示人们做到表里如一、真实无妄,友善待人,不自欺欺人。

(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我国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却早已有法,我国的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不违背自然规律,适应农时节气的春耕秋收,“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可持续性利用自然,甚至对自然神灵的敬畏,都为今天我们有效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领与思考。

由上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均有体现,因此,学习中国传优良统道德文化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道德文化,弘扬和谐社会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家庭作为最小的一个教育单位,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单位,每个人都从家庭成长,并且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期间包含了口耳相传,也包含了身行示范。在较长时间耳濡目染中,家庭教育便成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一)家庭传统道德教育覆盖面广泛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因此,人们多项素质、技能都从家庭教育中受到启蒙,家庭传统道德教育内容覆盖面非常宽泛,仅就道德而言,家庭教育包含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替代的多面性。

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每个家庭成员,因此从教育对象上来讲,涉及到了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人,受教育队伍的规模也是其他教育组织难以企及的。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时间长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一部分时间,在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道德被不经意的在家庭成员间传递出来,比如通过关心交流传递出父慈子孝,通过做家务传递出责任与分担,通过家长的文明言行让孩子学到礼貌,通过孩子在学校的知识也使家长学会垃圾分类的新方法等。道德教育被不经意间进行,文明言行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长期的家庭生活会使家庭成员间形成很大程度上类似的道德观和道德言行,这便是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伟大力量。

(三)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效果更深刻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具体教育形式既包含了口耳相传,更多的是身行示范。有时候家庭教育的初衷与目的并不明显,也许只是家庭成员无意的语言或行为,但是却起到了积极深刻的教育效果,因为这种教育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受教育者乐于并积极主动接受的,因此比三令五申的说教来的更有实效。

篇5:家庭社会与法制教案

第一节 爱的港湾 武连七一中学 王元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是子女与父母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2、学会与兄弟姐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3、知道当亲人犯错时,对他们的错误和违法行为一定要予以纠正。实践与体会:

1、通过情景体验和生活实践,认识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处理好与父母关系的基本原则。

2、通过调查活动和情景对照,体会少年应自立自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努力与父母建立起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2、懂得兄弟姐妹之情是世间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3、知道在法律和亲情的天平上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不能为亲情而违背法律。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第一、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理解、尊重、民主、平等)第二、兄弟姐妹携手进步。第三、当亲人犯错时。第四、少年要自立自强。

2、重难点分析:

重点:父母与子女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难点:“当亲人犯错时”。可以通过分组辩论,选用真实的案例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突破难点。

3、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父(母)子情深,兄妹友爱,自立自强方面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上课内容是《家庭。社会与法制》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导入: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请大家把书翻到课本第80页。(板书课题:爱的港湾。)(打开课件)

大家知道什么是爱的港湾吗?也许我们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人需要爱,人人都渴望有爱的港湾。那么,你知道你的爱的港湾在哪里呢? 请看一则广告:(播放公益广告——家的视频)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广告,你们是否领悟到什么了呢? 其实,家就像一个港湾,为每一位成员提供呵护。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但家也需要每一个人去精心呵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呢?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与父母相处(板书)

请同学们在下面众多的关于家庭的形容词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张同学,你说说;

李同学,你说说; 夏同学,你也说一说吧。)教师:刚才几位同学都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词语:“理解、尊重、平等”。(板书)是的,在家庭中,平等、理解和尊重是和睦相处的基础,朝夕相处的一家人,如果不能相互尊重和理解,该是多么痛苦的事啊!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呢?

关键词1——“理解”

教师:你和父母能相互理解吗?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生活小片段。(课件出示)情景1:

爸爸妈妈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学习成绩必须在班级前三名;钢琴要通过七级;英语每周补习两次;奥数的学习还要坚持,真够紧张的。情景2:

妈妈有时在客人面前数落你的缺点和错误,让你很没面子。情景3:每次同学打电话来,妈妈总要问:“谁打来的?男生还是女生?”(学生讨论:)李同学,(1)如你遇到这几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何同学,(2)请你就“父母与子女之间怎样增进相互的理解”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两位同学谈得很好,我再补充几点建议:

1、●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情绪、不搞对立。

2、●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3、●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不提过分的要求。

4、●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你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5、●做错了事,主动检讨,不逃避责任。

6、●如果父母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关键词2——“尊重”

教师引导:当然,除了理解父母,我们还应尊重父母。有人说,尊重是一道栅栏,既保护着父母,也保护着子女,使父母不用忧愁,子女不用悔恨。(课件出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两个情景:情景一:P081;情景二:P082。思考:

杨同学,谈谈(1)对于情景一的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何同学,(2)对于情景二的情况,你认为这个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教师: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尊重、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尊重子女也是父母的美德。关键词3——“平等” 教师引导:和美的家庭不仅需要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员间的民主和平等也很重要。请同学们快速看看课本上的故事,对照自己的家庭,是否也存在家庭成员间不平等的现象?

现在,你们慢慢长大了,渐渐拥有了呵护家庭的双臂。那么,我们应怎样使家庭更加和谐呢?

吴同学,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教师小结:家庭的和谐不仅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平等,而且要求父母之间也应平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为营造平等、互尊、融洽的家庭氛围而努力。第二部分:兄弟姐妹携手进步

教师过渡: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善待兄弟姐妹(板书)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几个兄弟姐妹(包括堂兄弟、堂姐妹和表兄弟、表姐妹)?你对他们了解吗?在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情境。

(课件出示:)

情境一:何同学,若你姑姑出差了,妈妈让姑姑的孩子暂时住在你家。你会:

情境二:唐同学,若你表妹的数学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她因此哭了好几回了。

你会: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做的很好。其实,拥有兄弟姐妹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要懂得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板书)第三部分:当亲人犯错时 教师过渡:每个人都有亲属、亲人,我们不仅要平等对待他们,与他们友好相处,而且应尽力去帮助他们,若当他们犯错或违法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的故事“妈妈违法吗?”

同学们分组讨论:你觉得王昊妈妈的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教师:好,请第一小组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是的,任何人在拾得遗失物后,依法负有将拾得的遗失物返还给所有人的义务。

下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小调查”(调查内容见教材86页)。假如遇到下列情形,你会选择哪一种做法?并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学生看书完成和相互交流。

请张同学说一下你对“情形一”的选择。请李同学谈谈你对“情形二”的看法。请王同学讲讲“情形三”的选择理由。教师提示:(课件出示)

(1)正确的选择是A,理由是:

盗版光盘是侵犯智力成果权的行为,购买盗版光盘会助长侵权行为;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不受非法侵犯,我们应保护、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支持正版,反对盗版。

(2)正确的选择是B,理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3)正确的选择是A,理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教师小结:几位同学说的都非常好!我们应该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因亲情而置法律于不顾。第四部分:少年要自立自强

过渡:家事我们爱的港湾,但这个港湾也需要有明媚的蓝天才会风平浪静,和和美美。谁能撑起这片蓝天呢?我想只有自立自强的人(板书)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然老来得子,却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好后,郑板桥已断气了。他给儿子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此时,儿子才明白了父亲临终前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

同学们想一想:郑板桥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郑板桥是希望她的儿子能自立自强,独立于天地间。那你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吗?下面我们来对照课本88页的内容做一个自我检测。学生完成自我检测后,请同学们再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来总结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请文同学读一读你写的感悟。)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是的,和谐的家庭需要父母子女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处,也需要兄弟姐妹间的携手互助,更需要你的自立自强,秉公守法。总有一天,你将担负起为你的港湾撑起一片蓝天的重任。

篇6:试论家庭美德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伦理道德 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道德建设,是新世纪、新时期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家庭美德的关键性,家庭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一初浅的探讨。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道德建设的关键性。

家庭美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 家庭美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 家庭美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加强家庭美德,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家庭美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社会经济成分还是组织形式,不论是就业方式还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日益多样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上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行为的多维道德取向整合起来,使其得到合理的调适,最终能够在整体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直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

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家庭美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家庭美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二、家庭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总之,对每个家庭来说,树立美好的家庭美德,不仅仅是自身美德修养的提高和家庭内部的需求,这也是家庭成员自身和对外交际的需求。当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定程的家庭美德的认知程度,此时不仅仅是构建的美满、和谐、幸福的家庭,它也将回馈给每个家庭成员一个自信、美好的心态。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好的家庭美德,那么家庭的成员自然也经常会被家庭矛盾所烦恼,一个经常被家庭烦恼所烦恼的人,我相信他不会对自己的家庭感到美好,他出家门的时候本身都不快乐,对外交际时我相信他也没有很多的精力和自信,这将直接影响着他对外的生活,总之不要让没有好的家庭美德中的每个家庭成员,对这个家感到陌生,所以树立家庭美德观很重要。反而言之,一个拥有家庭给予美好心态的人,对外表现的总是积极自信,交际总是相处宜章,对于这样一个人社会也将回馈与他和谐,美好的一面,如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庭总是让他得到休息,得到力量,这也是家庭为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所以对每个家庭来说,树立美好的家庭美德,不仅仅是自身美德修养的提高和家庭内部的需求,这也是自身和对外交际的需求。只能处理自家问题,让自家和谐共处是狭隘的、片面的,因为家庭美德不是针对某一个

家庭而存在,也不是针对某个家庭的某些人而存在。要打造一个拥有完美家庭美德的家,不仅仅要打造自己,而且也要学会对自己周围的家庭有一种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每个人的家庭美德感知和执行能力。邻里相亲,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也许我们会一直维护着和睦相处,有困难大家帮助,没事聊家常的关系,但总有一天,矛盾会从背后的指指点点到最终的坦露面对,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合理的解决矛盾,而解决相邻之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统一的认识,即都存有一定的对外家庭美德观,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拥有一份对外和谐的家庭美德,不仅是简单的提高家庭成员的家庭道德,也不是简单的提高一个家庭的美德,而是它在解决相邻问题上有了一个统一的被大家公认的家庭美德的基础,认知了这一点不但能解决家庭间的矛盾,而且可以使得家庭之间有更深的了解、和睦。做为拥有家庭美德的一员,我们更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弘扬我国的家庭美德,使家庭美德进入更多的家庭,让更多家庭充满美满、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罗国杰.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10(6)

[2]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05.5.10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篇7: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与法律意识

【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设,而和谐家庭的建设又依赖家庭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因此,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促进和谐家庭都有必须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我们要深入开展公民普法活动,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推动全社会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促进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家庭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包括生产与生活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社会交往现象,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笔者认为,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促进和谐家庭都有必须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

一、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和谐社会构建必须通过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实现法治才能体现和保证,所以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

首先,不和谐因素需要法治调整。当前社会中有不和谐因素,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都需要通过法治来规范和调整。和谐社会首先是崇尚法治的社会,但是要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很不均衡的国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分清合法与非法,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程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通过法治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等,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法治使“小人”无处藏身。“小人”得志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一个“以法治国”的社会里,“法”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刚性很强,“法”是强制性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遵循“法”这个大原则,否则就要受到“法”的制裁;在法治社会里,“法”是公开的,“法” 1

就象一面镜子,无论在明处的君子还是在暗处的小人,用“法”一照,皆暴露无遗;在法治社会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孤军奋斗的个人,还是拉帮结派的“兵团”,不论你是弱者还是强者,都只用一根尺子衡量;在法治社会里,裁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小人光琢磨人不琢磨事是要吃亏的。[i]第三,法治更具约束力。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且是有组织、专门化和程序化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需要这种约束力作为后盾。没有规则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表现为随意性,就必然会造成冲突,造成不和谐。

第四,法治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互动。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历史。实现法治与民主,是人类寻求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最安全的社会方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需要人与社会的互动。

第五,法治体现了人民的民主参与。在当代中国,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具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将社会的强权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因为法治的目标必须在广泛政治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法治的基本旨趣是限制专断的权力和保障个人自由。法治社会的意义不仅在于法制的完备,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每一个人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谐社会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建成的,而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才能建成。法治正是体现了这种和谐社会建设的民主参与。

第六,和谐社会需要公民良好的守法意识的支撑。守法就是要求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应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法办事,任何行为都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所界定的范围。只有具备良好的守法意识,才能实现严格依法办事;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证国家和各项工作皆依法进行,依法治国的理想才能成为现实,建设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公民具有守法意识,首要的前提是知法。连法律为何物有什么用处都不清楚的人,即使犯了法也罔不自知,何谈守法意识。因此,开展扎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如果群众不知法懂法,也就不会或者不善于运用法律。

二、构建和谐家庭也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谐家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没有千千万万稳定和谐的家庭,就不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可以说,家庭的和谐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纬度,失去了这个纬度,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有人认为只有加强道德建设才能建设和谐家庭,而笔者则主张建设和谐家庭应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为先,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很难设想,家庭成员法律意识低下而其道德却很高尚。一个家庭成员法律意识都很低的家庭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家庭的。家庭中有三种关系,即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和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基础的人与物的关系。因此,判断家庭和谐就要以这三种关系是否和谐为标准和尺度。和谐的家庭中这三种关系能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健康发展。然而,这三种关系的和谐需要依赖家庭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一,从夫妻关系和谐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起点。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是家庭生活和谐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支撑。关系和谐的夫妻能够在平等

与尊重的前提下,相互关爱、信任、谅解、支持和慰藉,携手共建温馨的家庭,发挥家庭的积极功能,使每一成员都享受到家庭的和谐之美。这样的和谐之美,首先就要夫妻双方各自尊重对方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法律意识不高的人不尊重配偶的权利,不让配偶有一点自己的空间,不履行夫妻间的忠实义务,甚至对配偶实施殴打、捆绑、伤害等暴力,那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如果夫妻法律意识提高了,各人都自觉地履行夫妻的义务并尊重配偶的权利,再辅之以处理夫妻关系的艺术,还愁夫妻关系不和谐?

第二,从亲子关系和谐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和谐的家庭中,不同代的人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差异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通过及时沟通得到整合,从而形成融洽的代际关系。父母一代给予子女的是抚养、教育、经济和服务性的支持和帮助,子女给予父母的是赡养和情感慰藉。这些在婚姻法第21至23条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果长辈和晚辈都能自觉地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做,亲子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不和谐的现象。

第三,从人与物的关系和谐看。家庭财富是家庭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家庭稳定、和睦、幸福的物质幸福。和谐的人、物关系应当是家庭成员共同劳动致富,勤俭持家,合理支配运用家庭财富,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帮助,使家庭财富能更好地服务于家庭成员生存、享受和发展地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的建设和发展。人、物关系的和谐,实质就是人们的财产关系的处理得当。家庭成员在处理财产关系时应当以法律为准绳。只有以法律为准绳处理财产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合理,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和谐。

三、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与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法律意识不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它需要外部的灌输。” 那么,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呢?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法律意识领域的助推性健康因素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群体具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意识启蒙运动。借助各种媒体和生动的形式将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以法律理念的先行带动法律行为,以法律制度的变革激活人们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变革。

2、推行中心城市先行,城乡共进的法治策略

由于法律意识领域在城乡有着显著的不均衡的差异,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持续,市场经济的重点必然也只能落在城市,城市文明的优越使其更具备较乡村成熟的法治环境,因此城市法治要先行,尤其是中心城市更要先行。先行实现法治的城市带动乡村法治,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三农”发展战略将是持久的,这种边缘化了的外嵌式的乡村社会将不断消亡和转化,最终实现整体秩序的整合和升级。

3、端正在消解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心态

从某种角度讲,法治也是一种法律意识的塑造工程。我们不能再忽视这种潜在的因素,法律制度的解决并不必然导致法律意识的提升。观念形态不改变,法治无深化之可能。我们必须整顿法学的研究秩序和体系,变传统的法学教育为大众法学教育和终身法学教育,我们应当变抱怨和容忍的态度为建设性的态度。我们的法治亟须减少的是破坏性的、肤浅的、浮躁浪漫、轻率而片面的臆断和行动。

4、培养和塑造公民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

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把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构筑公民守法的内在基础,自觉、自愿服从法律规则,有法必依,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公民积极的参与意识,弘扬社会正义精神。

5、高度重视和发挥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将社区建设作为把普法渗透于社会基层和家庭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基层民主的扩大,社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但是市民日常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政府与市民建立经常性联系和实施基层化管理的重要环节。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则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法律文化和社区法治秩序。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不但应着力探讨如何把普法工作渗透于社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应当认真总结社区建设如何能够为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提供社会化长效支撑的有益经验。

6、强化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的法律宣传机制

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传播于全社会。要经常不断地运用各种典型实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viii]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特殊作用,将其作为向公众进行法律信息传递和对其予以宣传教育和引导的最为日常化、大众化和常规化的重要普法手段。这是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普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7、不断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

要进一步消融国家优位理念,逐步树立起社会优位理念。要在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体制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独立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努力建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公民社会,使公民在自治中培养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样重要的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市场经济对规则的需求,市场主体对权利意识的发育和扩张都为法律意识的成长准备了土壤。从历史上看,正是市场经济造就了市民社会的主体,拓展了市民社会的活动空间,塑造了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塑造了市民社会的自治体制,促进了适合于市民社会的法律理念和制度的形式。[ix]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也就没有法治,更谈不上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8、多种措施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

一是要增强依法办企业的意识。特别是公司法,已实施多年并进行了修改,企业经营者应当严格遵守。二是要增强按合同办事的意识。由于合同是有法律效率的协议,依合同办事,使双方都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保证必备的交易条件和秩序,使交易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增强公平、合法竞争意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自愿;(2)平等;(3)公平;(4)诚实信用;(5)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并且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还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这些为经营者划定了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应当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必备意识。四是增强自觉服从宏观调控的意识。市场的宏观调控就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功能缺陷、避免市场失衡而对市场进行调节和控制。其相关法律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活动中,一定要有服从调控的意识,自觉地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五是增强按涉外法律和国际惯例办事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企业大量业务涉及对

外经济关系,因此必须有相关的意识。此外,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应当在领导斑子中配备一名熟悉法律的人,招聘懂法的人参与管理并聘请法律顾问对一些法律问题把关。六是要在员工中开展法治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采取以下形式:

1、讲座、报告会、座谈会。此类方法具有时间集中、形式正规、气氛严肃等特点,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在与会期间可邀请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或涉及企业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管理的领导更加重视依法经营。

2、培训班、研讨班。此类方法具有时间集中、形式正规、受众面大等特点,适用于各级企业工作者。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集中学习,更系统的理解涉及企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一般企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班,接受到企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专业人员的特别指导,做到合格上岗。

3、利用网络。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作为最便捷的工具以渐渐成为人们索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可以把涉及企业法律、法规的条例、文件附在网上直报的页面上或制成专业网页,使一般企业工作人员都能够随时了解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知识。

4、利用报刊、宣传栏。在各种媒体疯狂涌入的年代,报刊依然是有些地区和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工作人员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同本地区的报刊发行部门合作,制作依法管理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的专刊和在本企业内出依法管理企业的法制宣传教育的专栏。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要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着手。

【参考文献】

[1].童大焕《人类文明与优胜劣汰》,载《杂文选刊》2002年第6期

[2].转引自耿治《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前提——读《法律意识论》》

[3].武志国《论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法律图书馆》

[4].孙光妍 毕晓棠《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 》人民日报2002年08月13日第十版 学术动态栏

篇8:传统文化与家庭社会

《寒夜》主人公有婆婆汪母、儿媳曾树生、儿子汪文宣。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的小说, 在西方思想传入我国之后, 西方思想和传统封建思想的斗争。为什么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小说呢?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存在的时间最长, 对人的思想毒害最深。一个女孩遵守媒妁之言, 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熟识的人, 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地在婆家生活, 她的婆婆也是一样的经历, 但大多数的婆婆并没有善良的己所不欲, 就不施于人。自己经历过的不幸一定要加在儿媳身上, 似乎这样就把时代加在她身上的仇恨得以继承。

在中国古代, 女人的地位很低, 而孝悌在儒家思想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 女人靠生个儿子便能平步青云, 生活也“有了盼头”。生儿子, 在中国古代是一生的意义和最大的成功。

在《寒夜》中主人公曾树生和汪文宣都是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人, 但是在民国那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 被西方文化催生出来的梦想是不堪一击的。生活是现实的, 不如意的真真切切扼杀了梦想, 使得汪文宣在浑噩中最后接受命运的审判, 曾树生急于逃离, 却仍败在了封建思想带来的无尽悔恨中。而婆婆汪母从未想过改变, 她悲哀的一生看似是时代赋予的, 细想却不过是人性的贪婪所致。

二、评析汪母的悲剧原因

对与错、是与非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并不存在。大人物创造时代, 小人物演绎时代, 都是牺牲品而已。各有各的悲哀。我们抱着极大的同情心看别人的故事, 但在自己的故事里, 我们是否能看清自己。

汪母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早年守寡, 与儿子相依为命。这种病态的相互依存是她生活下去的动力, 如果没有儿子的存在, 她的命运大抵会像祥林嫂一般吧。在她的眼里, 儿子是唯一, 她倾注了全部, 儿子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她的胜利果实, 怎可让一个旁不相干的女人来代替自己, 而且对自己的儿子颐指气使。看着儿子那副窝囊样, 是怎么也不甘心的吧。而且她在内心深处觉得儿子虽然没有忤逆自己, 但在心里是站在儿媳一边的, 心里的火气越憋越大, 却对儿子无能为力, 只能把气撒在儿媳身上。

她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能做“二等老妈子”都不会做的事。含辛茹苦地把儿子自己拉扯长大, 即使儿子穷困潦倒了, 也甘愿同儿子一起吃苦。她又有什么错呢, 她不过是因循守旧地固守着“合理的规矩”。她对儿媳的讨厌, 都是“合情合理”的。儿媳曾树生怎么想都是个“异类”, 不守妇道, 抛头露面总是挑战着她的权威。她完全理直气壮地就应该代替并且鼓动儿子给她点颜色看看。“你是我的儿媳妇, 我就有权管你!我偏要管你!”这些矛盾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物的冲突, 也是两种思想的冲突。

三、评析曾树生悲剧命运

儿媳曾树生是新新女性的代表, 是第一批在不自由中渴望自由的代表。她摒弃了传统妇女在婚后生活中应尽的相夫教子、锅碗瓢盆的生活, 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本与汪文宣郎情妾意, 兴趣相投, 可婚后生活的不如意渐渐使得两个人渐行渐远。婆媳关系不和的催化, 使得曾树生离家出走。

巴金先生创造的三个角色出自现实, 鲜有《孔雀东南飞》里的浪漫色彩。在《孔雀东南飞》中, 焦母似乎是唯一的矛盾, 夫妻恩爱, 与小姑子关系处的也很好, 最后被焦母逼得刘兰芝“举身赴清池”, 逼得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带着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的《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 但处处带着刻意, 以悲伤渲染悲伤, 每一处都是渲染悲伤的伏笔。而老舍先生的《寒夜》更贴近社会生活, 即使到现今社会婆媳矛盾仍旧层出不穷, 甚至《寒夜》中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实实在在的。巴金先生用批判社会的方式同情这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曾树生的不幸, 不仅来源于婆婆封建势力的压迫、爱人的软弱无能、家不像家的苦楚, 更来源于无法实现梦想, 屈服于现实的不甘和无奈。虽然巴金先生不批判曾树生, 但是字里行间也穿插了对自私的享乐主义的批判。在文中, 汪母固然有其可恨之处, 但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等, 也是被赞扬的。这种不纯粹更真实,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 才使得矛盾不可调和, 而这就是生活。

四、汪文宣可憎亦可怜

汪文宣这个角色我是如何也喜欢不起来, 同情少于憎恶。一个男人在母亲和爱人之间都不能调和, 他的悲剧命运如何也是活该。奶奶曾经对我说, 男人要当刀板, 两头挨剁, 这样才能使一个家团结友爱。你给不了一个女人爱, 也尽不了对含辛茹苦拉扯你长大的母亲的孝道;你感恩于跟你一起吃苦的人, 却不感恩于陪你一起上进的人;你宁可在卑微中弯腰, 也不愿意扛起一个男人的责任去跟命运对抗, 你死在病榻上, 这是你的命运还是你的选择。

这三个悲剧角色被汪文宣穿成了一条线, 各有各的悲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要思考, 孝道和爱情是可以并存的。“安全感”这个词很重要。你给了母亲孝道的“安全感”, 给了爱人爱情的“安全感”, 这才是一个男人该扛起的责任。

时代在进步, 我们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文化, 在思想开化的同时如何能将传统美德和进步思想相容地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婆媳关系是无论何时都会存在的社会命题, 如何使婆媳关系融洽, 这样的探索还是任重而道远。

在小说题材中《寒夜》是一次新的突破, 这种突破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它要引发你去思考, 去判断, 对错是非融合出来的是非观价值观, 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五、结语

“家和万事兴”是中国的一句古话, 而“婆媳亲, 全家和”。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难处理的一项, 但是将心比心, 大家以一颗赤诚的心, 因为共同爱的男人, 把彼此当成重要的亲人和谐相处, 多拿出一些宽容, 多拿出一些忍耐, 少些计较, 少些争吵, 幸福生活自己就来到了。婆媳间的关系永远都是个大学问, 可再大的学问也是我们能攻克的。男人记住要做好那块“刀板”, 在母亲和爱人之间调节好。婆媳融洽一家亲, 不正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么。

摘要:《寒夜》是老舍先生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 主线是婆媳关系, 在民国的大背景下, 小户人家的锅碗瓢盆磕磕碰碰, 却道尽了封建思想在苟延残喘中对小人物的伤害。大人物创造了时代, 小人物演绎了时代。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只夜莺小学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学语文:第一单元 第3课《早》教案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