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2024-05-29

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精选8篇)

篇1: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联系制度

一、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开展社区健康服务,必须是政府行为,有关部门配合,群众参与。

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紧密依靠社区居委会,加强联系沟通,社康中心主任应经常向社区居委会汇报和反映社康中心工作开展情况,以取得社区居委会的理解和支持。

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总结应报送社区居委会,争取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配合下开展。

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经常与社区的各机关、单位、团体取得联系,并做好协调工作,争取部门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好社区健康服务工作。

五、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经常深入社区、企业、家庭,了解群众对社区健康服务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改进社康工作。

篇2: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1、紧紧围绕市、区工作部署开展工作,尤其是区网格办关于网格改革的工作重点,坚决拥护、紧密配合。

2、完善细化各项工作制度,特别是网格监督挂点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将社区网格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加大督查力度、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网格人员的业务水平。

3、加强纪律教育,对在工作中出现的`散漫、不作为等不良现象,与工作站联动进行劝导谈话整改,对考核成绩多次不达标的网格员要进行再培训,查摆原因,直到业绩达标。

4、加大采集事件信息力度,及时跟踪事件信息的反馈。力争今年的社会事件的采集数比去年增加50%。

5、利用科技手段,依照市区考核量化标准,对社区网格实行精准管理,对网格出现的异常数据,及时跟踪处理,充分发挥网格中心指导、监督作用。

6、继续强化新闻报道。下一步目标是家园网、罗湖区政务网均上稿10篇。同时重点提升信息质量,争取在《罗湖信息》上登稿。

7、与相关职能部门横向联动更加密切,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完善提升网格化管理。

篇3: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西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开展情况

中心于2009、2010年承担了一些单位职工的体检, 陆续发现体检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疾病前期, 比如血压、血糖、体重偏高, 还有一部分有一些症状但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于是中心尝试用运动、饮食进行干预, 开始了健康管理的探索, 2013年起承担宜昌市“三高健康管理门诊”试点工作。

目前中心已经打造了一支队伍, 含健康管理师6名, 营养师7名。这些人员均为中心医务人员, 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考试取得证件, 并参与了中心健康管理工作。通过实践, 我们在健康管理中植入中医养生知识, 结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医学以及中医传统技术进行整体健康管理, 效果明显。取各种医学之长,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管理-整体自然疗法。

服务人群涵盖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高风险人群及慢性病人群, 通过一段时间的健康管理, 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尿酸等指标都呈现下降或者恢复正常。涌现了一批好转案例, 扩大了健康管理的影响力, 这几年健康管理进政府、进机关、进学校呈常态。如《三峡日报》社举办了“市民说吧-健康需要管理”活动, 以专版进行了报道[3]。《三峡晚报》以“不打针不吃药, 健康管理控三高”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引起了市民高度关注。管理对象涉及各种职业, 比如公务员、医务人员、教师等, 他们自身效果为服务对象做了极好的示范。

存在的问题

居民不了解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虽然在国外已提出几十年, 但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居民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 认知度还不高, 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尚未被公众所接受。人们的习惯是“生病就医”, 只有在生病时才去看医生, 而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自身健康的早期干预和管理非常忽视。在生活中, 有很多人一年需要花掉上万元去抽烟, 而对于几百元的健康管理费用, 他们往往认为太贵了, 这种错误的认知习惯, 需要慢慢去转变。

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能力不足。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方法, 一套完善的程序, 更是一门新型医学, 涉及临床医学、中医养生、中医经络学、中医食疗、现代营养学、运动医学等, 可谓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健康管理发展需求相比, 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够。要保证健康管理这一新兴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 需从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容、知识结构与专业技术要求, 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等方面开展, 其所需人才应以经过系统培养的, 以技能型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层次的专门技术人员为主[4]。资料显示:日本有营养师40万人, 美国有营养师6万人, 中国不到4 000人。我国目前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大多是各专业转型的, 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补偿机制不完善。一是没有收费许可和标准。西陵中心承担宜昌市三高健康管理门诊工作两年了, 开展了大量工作,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收费问题。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里没有健康咨询、健康管理、营养指导、运动指导等项目, 现在仅有的一点收入来自于体检的化验费、中医理疗费, 完全不能体现健康管理师的劳动价值。人员工资以及工作经费靠其他科室收入弥补, 导致积极性不高, 难以为继。二是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比如医疗保险只体现了生病报销, 完全没有预防。

考核、评价重过程。拟订方案, 管出效果, 这才是健康管理真正要的结果。我国对于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的考核还停留在“过程控制”上, 如建档率、回访率、管理率等, 没有结果控制, 过程质量就会下降。

缺乏规范。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 似乎一夜之间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管理科, 健康管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连洗脚屋也挂了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健康管理的准入还没有标准, 服务项目没有统一, 提供的主体没有明确, 甚至其审批部门竟然是工商局, 而不是卫生计生部门。

对策

加强宣传, 提供公众认知度。要想使健康管理这一新事物被公众广泛认识和接受, 政府、健康管理公司、保险机构的积极和战略性宣传是极其必要的, 尤其是健康管理的基本理念等。

加大投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对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支持包括:产业政策的鼓励, 加大医疗预防保健的投入,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 资金的投入, 网络安全立法等[5]。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建议出台政策:一是鼓励职业学院开设健康管理专业, 二是鼓励具备能力的健康管理培训学校的发展, 三是鼓励全科医学生及医学专业人员学习健康管理知识, 对于承担的健康管理工作给予一定的激励。

建立注重效果的考核评估机制。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以效果为评价”的考核模式, 以“好转率、用药减少情况、住院减少情况、慢性病发病率下降”等为考核指标。同时为费用支出、国家投入提供依据。

出台配套政策。拟定健康管理机构的准入标准, 规范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已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同时需要合理界定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职能。各级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在疾病救治的同时完成患者的健康管理。疾控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 应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社区服务卫生机构的职能是“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涵盖了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 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在推行规范的服务的同时制定配套的价格政策, 改革医疗保险制度, 探索费用前置, 鼓励健康管理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

参考文献

[1]陈君石, 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2]杨迎春, 巢健茜, 王小雨.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22) :4401-4403.

[3]李伟, 李斐.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15, 2 (5) :76.

[4]黄建始.美国的健康管理:源自无法遏制的医疗费用增长[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15) :1011-1013.

篇4: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

一、目前乡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指标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多数单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主要体现在:

1、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科室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2、由于认识程度不同,各科室的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丢失、归档不及时、个人留存不交的情况时有发生,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3、由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档案的分头管理和分散保管现象严重,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装具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物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二)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以医疗服务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对社区医疗服务档案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繁杂的一项专业性工作。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一般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缺乏创新和活力。

(四)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利用率偏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发利用档案仅满足于“查阅文件”的被动封闭式的状况,只是发挥其简单的自然属性,使大部分档案信息处于“沉睡”状态,从而失去了档案存在的价值。同时档案的分散管理也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档案室也就不能提供综合性、宏观性、整体性强的档案信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利用率的低下。

(五)档案管理尚未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无法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一些单位由于医疗用房紧张,挤占档案用房现象普遍。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阶段。档案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不协调发展必然导致档案信息的开发不足,并最终导致医疗服务丢失档案信息保障的后果。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

社区医疗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由县卫生管理部门档案机构负责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工作的具体监督和指导。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档案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和统一管理本部门形成的各种载体的全部档案(病历档案除外)。各单位应根据工作实际配备1-2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档案工作各环节的运行有章可循,使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归档范围进行收集、积累和整理。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加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编制统一的分类大纲,把各门类的档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系统地进行整理,统一分类编号。完善的制度与职责,将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档案人员管理档案更加规范,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制度,并纳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每项重要的医疗、防疫、科研、教学、药品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

(二)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各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领导、管理者、职工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三)重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规划,促进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作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投入,提高配备,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重视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应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种类,使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发生的重大事件,不仅有文字、照片、录像甚至光盘等电子档案,而且利用方便,逐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五)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才培养计划,应加大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及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专职档案人员及兼职档案人员都应做到持证上岗,学历层次应在大专以上,有条件的应参加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考试,取得档案管理专业的职称,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使档案资源为社区医疗工作服务

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通过档案的深层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业务、管理及患者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使社区医疗服务的档案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编研活动,对信息进行开发,编写各种专题汇编,为利用者提供多方面、有实效的信息。另外还要加强档案利用反馈信息的管理,以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也由此提高档案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档案建设。

篇5: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管理制度

为活跃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维护社区正常工作秩序,加强活动中心管理,确保安全、防火,保持环境卫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工作实际,特制定制度。

一、文体活动中心由社区居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其职责主要为按规定时间开关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维护、维修设备。

二、文体活动中心的开放时间为: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00-10:30,下午13:00-16:30,晚上18:00-20:30;节假日全天开放。活动人员必须遵守开放时间,不得随意要求提前或延长,特殊情况另行安排。

三、文体活动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服务,原则上不对外开放,如需邀请社区外的人参加,须经社区居委会批准。

四、凡来文体活动中心参加活动者须自觉遵守活动室制度。

五、文体活动中心管理制度:

1、不超过规定时间,不影响其他居民正常活动。

2、讲究文明礼貌,禁止大声喧哗,保持室内安静。

3、注意公共卫生,不得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

4、活动人员请按照器材使用规则安全使用,爱护室内乒乓球桌、棋牌桌、健身器材等设施,如果人为损坏,照价赔偿。

5、不带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入室活动。

6、活动后将物品归放原位,关闭门窗、电源。

篇6: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任务

一、广泛宣传、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部署,组织、协调、指导辖区内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二、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委、以及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安排,并组织实施。

三、掌握并分析本辖区内社会治安形势和社会管理动态,及时向上级反馈信息。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治安问题和社会管理服务问题。重大问题提请党委、政府及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领导组研究决定。

四、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充分发挥公安、司法、信访、法庭等部门在联调工作机制中的作用,预防和减少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加强社区(村)治保会、民调会、巡防队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协同派出所组织开展辖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

六、认真做好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的签约、检查、考核工作。对工作成效明显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对发生

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问题的,向党委、政府和上级综治部门提出实施领导责任追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建设。

七、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八、组织开展基层平安建设活动,牵头组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日常工作。

篇7: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为保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规范中心全体成员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要围绕服务政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参与社区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自觉接受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等基层自治活动;

二、反映群众诉求,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基层矛盾;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区环境;

篇8:社区健康管理中心

资料与方法

干预对象:社区全人群,重点为社区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3],高危人群包括性病就诊者、性服务者及密切关系人群;脆弱人群包括普通人群中2年内存在高危性行为者、流动人群中的务工人员、服务业临时工等。

干预主体:以社区健康中心医护人员为主,组织社区资源,依靠专业机构技术支持开展性病综合防治。共包括医护人员12人,其近三年业务评比在区内80余家社区健康中心人均诊疗人次为前三,人均公共卫生服务人次前十位。

方法:试点社区健康中心性病综合防治方法主要包括:①在社区科普宣传栏海报,宣传性病常识及危害。②了解社区重点人群的基线分布情况以开展高危人群外展活动,宣传性病筛查,提供筛查咨询。③实验室筛查:对门诊就诊者提供部分免费筛查,签订知情同意书。检测方法包括采用分泌物支原体培养[4],分泌物衣原体乳胶法抗原检测,淋球菌PCR检测;采取悬滴法检测滴虫性阴道炎,湿片法检测念珠菌感染;分泌物干化学酶法检测细菌性阴道病;镜检霉菌、淋球菌、线索细胞、阴虱、疥虫;醋酸白试验检测尖锐湿疣。HIV、梅毒采血后送区性病实验室检测。④性病门诊:根据要求建立规范化门诊服务[5],结合危险评估、症状、查体,对所有对象均进行病征处理[6,7]。对无症状高危患者采取筛查或随访观察;对有症状患者进行病征处理或结合病原学筛查结果,根据性病诊疗规范进行治疗或转诊。⑤性病管理:性伴通知、随访并建立专案。性病防治质量控制方法:根据性病防治指南[8]进行质量检查。采用PDCA全面质量循环管理,通过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对各技术流程实施循环改进,以提高可操作性和工作效率,减少漏诊、失访,保证规范治疗。

效果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社区健康中心宣传及外展活动、门诊的性病健教干预效果;根据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电子系统数据统计性病筛查、诊断、治疗、转诊、随访等服务量,以及社区健康中心的总诊疗量、公共卫生服务数据进行统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性病健教干预效果:实际工作中,社区健康中心主要通过高危人群外展活动进行健教干预。外展活动每月1~2次,最多达到4次/月,对基线调查的重点人群包括社区高危人群329例,脆弱人群2 835例,合计约3 164人开展健康教育,性病咨询约1 200例次。干预前后分别发放问卷调查550 550份,回收问卷498 516份,信息回答完整的有效问卷435 500份。问卷结果显示,干预后较干预前安全套的使用率由23.45%提高到86.2%;回答得了性病会告诉性伴接受检测和诊疗的比例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去医疗机构进行生殖道感染筛查检测和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比例有提高,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性病筛查结果:筛查对象来自基线调查和外展活动发现的性病高危人群,门诊主动求询和近期有不洁性生活史者。筛查阳性统计其中梅毒血清学TRUST(+)后查TPPA(+)者。试点社区健康中心干预前后筛查量对比,HIV、梅毒筛查量明显提高,且发现梅毒双阳5例,高于同区VCT点。其他各项筛查例数、阳性例数大幅明显提高,比较衣原体、阴虱、疥虫、细菌、其他的阳性率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试点社区健康中心对社区性病高危人群提供临床服务。对有症状患者采取病征管理,病原学诊断及治疗,或临床诊断及治疗。比较干预前后诊治情况,确诊和规范治疗及疗效明显提升。干预后较干预前性病就诊量均明显增多,就诊增长排序依次为生殖器溃疡/肿物/腹股沟横痃>阴虱/疥虫>尿道分泌物异常>女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尿道分泌物异常就诊量增长约187.6%,表明男性就诊增加明显。干预后临床治疗例数和有效率高于干预前,治疗率和有效率由干预前的64.85%,66.2%增至干预后的87.81%,94.49%。干预前性病门诊转诊约440例,干预后转诊约69例;干预前未开展随访,干预后对转诊保持随访者约34%;转诊原因以须明确病原学检测较多,约占73.9%,转诊为进一步治疗者,约占23.2%;失访46例,其中44例为转诊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学检测者;建立在案随访登记管理达584例次,见表3。

试点社区健康中心实施性病综合防治1年来的社区健康中心业务情况:比较实施干预前后的社区健康中心门诊数据,因干预前并未明确为性病感染,故统计应为排除确系泌尿生殖其他疾病的就诊者之和,实施干预后1年来的性病诊疗人次明显增长,且较之干预前的总门诊量占比显著增加,表明性病就诊人次在干预后1年明显增多且高于其他疾病就诊增长。干预前试点社区健康中心的人均门诊量高于区社区健康中心平均水平,干预后试点社区健康中心人均门诊量进一步增长并仍高于同期区社区健康中心平均水平,表明试点社区健康中心的人均绩效高于干预前,见表4。

讨论

试点社区健康中心落实了性病预防多项措施,安全套领用数量亦明显提高。社区健康中心开展外展活动次数超过1次/月,直接引导求询者到社区健康中心就医,促进筛查量提高。从患者及其性伴的意愿调查和安全套发放来看,性病行为干预初见成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点社区多数人愿意到正规机构,尤其是基层门诊求助;社区对性病主动检测认识不足,但愿意到基层正规机构求助,表明愿意去见医生,因此可以达到主动检测的效果。由此可见,试点社区健康中心以外展带动性病健教干预效果显现。

社区健康中心建立性病初筛实验室对促进性病就诊,减少转诊漏诊效果明显。筛查数据表明,社区健康中心的筛查确诊者大幅增多,表明社区对社区健康中心开展性病筛查有明显需求,且随筛查量的明显增多,阳性例数明显增多,且其中衣原体的阳性率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更表明筛查方法到位,且筛查对象定位集中,表明试点社区健康中心对社区高危人群的基线情况把握较为准确,从而提高了阳性率,有效节约了成本。有调查指出国内各地性病监测点的性病检测能力均尚待加强[9]。试点经验认为,除基层单位应完善检测项目,采用更佳方法减少检测的假阳性,尤其假阴性结果外,还应提升了解和确定性病防治目标对象的能力。试点社区健康中心梅毒筛查量仅为区VCT点的十分之一,但阳性例数却高于VCT点,说明筛查成本较低,但效果较好。

试点社区健康中心开展性病临床服务后,通过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临床经验诊断和病征处理,性病诊疗有效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性病治疗有一定的标准化方法,社区健康中心根据性病诊疗指南,在明确病原学诊断的基础上采取规范治疗,疗效较为明显。对于实验室筛查的假阴性,一些不愿进行实验室检测的个人,以及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病例,病征处理和临床经验诊治是必要的,从治疗有效率来看,阴道分泌物、尿道分泌物的有效率与国内病证处理报道相似;对女性下腹痛处理有效率较高,这与筛查确诊率较高相关;其他如阴虱、疥虫、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腹股沟横痃基本能在社区健康中心接诊和治疗,且治疗有效,从而大大降低了转诊率。可以认为,在有资质的社区健康中心开展性病临床服务是可行的,是被社区接受的,是可以取得性病防治效果的。

为解决性病社区服务项目实施中存在的社区接受度不足,社区健康中心积极性、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本项目强调在社区健康中心现有的人力条件下开展试点观察。根据试点社区健康中心的自身业务情况,采取循环质量改进即PDCA模式从保证效果和节省人力方面进行改进,如优化人员配置、优化工作流程、突出规范标准等,通过组合团队分工协作,以环节管理督导项目运行,结果节省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从社区健康中心的绩效水平变化来看,开展性病干预后,社区健康中心的总门诊量仍有增加,其中性病占总门诊量的比例提升更多;社区健康中心的绩效水平增长高于区社区健康中心的平均增长率,说明试点社区健康中心没有因为性病服务导致绩效增长下降;分析社区健康中心的人均门诊量上升,同时诊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人均效率提高同时质量未受影响。试点经验分析认为,性病防治工作中开展的流程化和标准化,确保了试点社区性病防治效果,同时提升了社区健康中心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社区健康中心维持了良好的绩效水平,使性病社区防治不仅仅适宜在业务量不大的社区健康中心或妇幼中心开展[10]。相比较此前我区在欧盟项目、中澳、中美项目,本项目试点社区性病防治效果较明显,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推广性。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中心开展社区性病综合防治的干预效果及与业务绩效的关系。方法:社区健康中心开展性病综合防治服务,分析干预效果及绩效水平改变情况。结果:社区健康中心落实性病预防干预,安全套领用数量明显提高。社区性病筛查的数量及阳性数、性病诊治例数及疗效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发现梅毒阳性者高于区内VCT门诊。性病诊治门诊占比明显增长,人均绩效高于干预前。结论:社区健康中心性病防治效果显著,同时还取得更高的人均绩效。

关键词:社区健康中心,性病,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全佩,叶干运,龚向东,等.对中国性病防治的未来思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3):223-224.

[2]李岚,李真,袁军,等.2009年深圳市南山区性病疫情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12-2114.

[3]龚涛.2014年康健街道流动人口防艾行为干预分析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0):171-172.

[4]李忠明.不同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261-3262.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和管理标准[S],2010.

[6]赵进,李伟,李德宪,等.性病病征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3):365-366.

[7]刘敏,曾光,张玲华,等.女性生殖道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和阴道分泌物病征处理探索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6(23):422-426.

[8]王千秋,刘登忠,徐立华.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9]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我国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检测状况基线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2):99-104.

上一篇:员工伙食费管理办法下一篇:北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后的5种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