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2024-04-20

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以白沙中心村的“六改四普及”为例

政法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魏丽云

内容摘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庄整治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中最直观的体现。本文以新余市良山镇白沙中心村(新农村试点自然村)的“六改四普及”为典型,通过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通过整理统计资料对其进行了情况概述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能引起良山镇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白沙中心村;六改四普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村庄整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它实施的力度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结合政法学院教学工作实际,调查内容是新农村建设问题,调查地点定于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调查时间为一星期(2011年7月4日星期一至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由于时间和当地交通的限制,本人只对良山镇白沙中心村进行了典型调查,调查对象为白沙中心村的52户人(总户数为170户),主要采用入户访问的方式进行匿名调查,由于“六改四普及”是白沙村的特色,其也是村庄整治建设的具体表现,所以询问他们对“六改四普及”的了解及其实施情况,并且鼓励他们提出“六改四普及”的不足和期望,然后对所得的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结合白沙村理事会提供的资料,其中对“六改四普及”的满意度高达90%,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建房的资金,道路的维修,有线电视的安装及电讯的普及,保洁员发挥的作用等,“六改四普及”的评分(47分)是46.5分,从中可知晓白沙中心村的“六改四普及”的实施大体上还是相当好的,只是“四普及”的力度还不够,实施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对百姓的人性关怀,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一、村庄整治建设简介

村庄基本情况:该村系白沙村委所在地中心村,吉新线和白万线交汇于此,交通便利。距良山中心集镇3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誉为新余之南大门。历朝历代贾商云集,车水马龙。村庄现在固定人口512人,流动人口100人,总户数170户,耕地面积589亩,人均1.15亩。该村2009年人均纯收入6400元,在良山属中等偏低水平,农民收入以种植和务工为主。

村庄面貌:典型的空心大村,村内破败不堪,脏乱差极其严重,基础设施和

公共设施非常落后。村内1.6公里的主干道泥泞弯曲,没有沟渠系统,自然排放,臭气熏天。原有旧房横七竖八,危房多,土地利用率低,乱搭乱建严重,村容村貌恶劣。没有绿化和公共休闲场所,缺少生气。村民好逸恶劳,赌博成风,偶有些许农户临街建房,从事餐饮或小商业都不成规模,不上档次。空有祖先留得风水宝地,可恨可叹。

建设目标及主要工程:为配合新农村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心打造“人文健

康和谐、环境优美宜居、产业现代发达、经济不断繁荣”之新“喻南白沙”。建设方案已经确定,预计投入260万元(不含农户室内和新建房屋及白沙集镇改造),主要建设项目如下:拆除空心危旧房23000平方米,按新房型安排63户农户建新房。主干道路硬化按“一纵两横一环”布局长1600米,宽4.5米。巷道硬化5000米,砌筑沟渠2800米。环村前步行街400米沥青铺设,绿化3000平方米,改水改厕达100%,建设集中圈养区600平方米。鼓励村民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等。

目前建设进度:改水全部完成;改厕170户,新建公厕3个,28个墩位;

宽4.5米,长1600米的主干道硬化已经完成,村前街道铺设沥青400米,铺彩砖5000平方米,平整空地6000平方米,挖填土方3000立方米;拆旧房22000平方米,63户新房型已建好,现房穿衣戴帽全部完成;砌筑水沟2800米,集中改栏600平方米;建垃圾坑6个,绿化植树3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0户,新建沼气7个,建篮球厂420平方米,新建篮球架2个,改造后龙山公园一个,正在建设当中。

二、“六改四普及”的主要内容

六改:

⒈改水:通过改水保证居民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家家户户用上干净

卫生的自来水或机械提水,生活区内水源清洁。⒉改厕:建立一所以上带粪便净化处理池的公厕。鼓励农民建沼气式厕所、无公害厕所和水冲式厕所。消灭露天粪坑,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坑式老厕。⒊改路:规划区主干道、次干道硬化或者用粘土、沙石夯实,巷道平整畅通,有条件尽量保持恢复小巷原有的青石板路,落实好道路养护措施。⒋改房:做到外观整洁,保持建筑特色风貌。坚持“一户一宅”,拆除或改造土坯房和危房、“空心房”。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分散户集中建房。对新建和改造的农户,必须按规划部门提供的房型进行建造。⒌改栏:猪、牛栏舍远离居民住所,实现人畜分离。⒍改环境:彻底清理垃圾、路障、沟渠,村庄按美化、亮化、绿化标准进行环境改良,在保护好原有古树名木的基础上,村头、村尾、主干道两旁、庭院原则要求种树、种花。

四普及:

⒈普及有线电视:在实行全县所有乡(镇)所在地和公路沿线大自然村广播

电视光缆联网和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县所有乡镇所在地及公路沿线大自然村的光缆联网工程的基础上,村庄优先联网。⒉普及电讯(含电话、无线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话入村率80%,农户电话普及率应达到20%以上,80%可以接收无线通讯信号。⒊普及沼气:进行“一池三改”即建一个沼气池,改厨、改厕、改猪圈。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茶、猪-沼-菜等种养模式。⒋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村庄特点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是最好的清洁能源,而且新余市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很好,有条件逐步推广使用太阳

能热水器。

三、“六改四普及”评分表(46.5分)

分,除去建设规划的3分,改厕扣除的0.5分,“六改四普及”的评分为46.5分。此评分表为白沙村内部真实资料)

四、“六改四普及”的主要问题

白沙中心村的“六改四普及”的实施大体上还是相当好的,但也存在着问题,问题主要集中于建房的资金,道路的维修,有线电视的安装及电讯的普及,保洁员发挥的作用等。

⒈建房的资金存在着不足,补贴也不够

从访问的几户人家中得知,按照江西省农村住房救助工程,每家可以补贴一

万元。从我前面村庄面貌的介绍可知,白沙中心村以前是典型的空心大村,村内破败不堪,旧房横七竖八,危房多,这说明房屋大部分要重新建,材料费、运输费很多,要建成统一的房型,大概要花30来万。从整理的资料中得知,白沙中心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托外出务工、种田收入,人均收入7000来元,由此可见30来万对于村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访问的几户人家都没这么多的积蓄,建房资金不足,需要借钱,导致负债累累,一万元的补贴在这里无异于杯水车薪,他们希望政府多点补贴。他们还说,本来想去银行贷款,可惜要抵押还要利息,希望政府统一贷款,省的自己为了建房的钱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也是无奈之举。

白沙中心村已落实资金情况统计表:

占的比例为1/4,所占比例较大,农民出资较多,而且这159.5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远远不够,仅改房这一工程就需要花费几百万,建房资金严重不足。

⒉道路的维修费谁来埋单

进入白沙中心村,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路面,整洁的道路,访问了几户人家,他们都对道路的改造很满意。因为以前村内1.6公里的主干道泥泞弯曲,出入十分不便,里面的人不愿出去,外面的人又不愿进来,相互之间几乎断了联系,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道路上人群、车辆(主要是货车)随处可见,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但是,村民们也有了自己的担忧:货车这么多,这么大,载的货物又多,行驶的速度又很快,这样路面很容易破坏,寿命肯定不长,到时需要进行维修,那维修费用从何而来呢?政府出资?村民集资?还是运货企业出资?其实三者都使用道路,对道路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那么道路的维修费到底谁来埋单?

⒊有线电视的安装及电讯的普及力度不强

有线电视、电话、无线通讯、宽带网络能给村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能第一时间知晓外面的世界,了解我国的一些“三农”政策,对他们自身的发展非常有利,并且能拓展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他们真正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可见有线电视的安装及电讯的普及尤为重要。但是白沙中心村却没有把此项搞好,我从访问的几户人家口中得知了真相:⑴村委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村民甚至都不知道有线电视和电讯是什么,更不用说安装和普及了;⑵资金方面的问题。有线电视和电讯的花费很高,尤其是电话费用,比手机花费高多了,宽带的花费也高,而且由于青壮年读书或者在外打工,根本无人上网,安装也是浪费;⑶家庭传统观念。村民认为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无线通讯、宽带网络,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暑假,大部分孩子会在家,容易沉溺于有线电视和电讯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综合以上的原因,使得有线电视和电讯在白沙村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少户人家会安装,更谈不上普及了。

⒋保洁员发挥的作用不大,环境改造难以完成。

众所周知,农村的垃圾众多,垃圾的处理成了很棘手的问题。白沙中心村针对垃圾问题建了专门的垃圾池,配有专门的垃圾车,并且对垃圾进行分类,还建沼气池,这些都有利于垃圾的处理。但是公共卫生需要人的打扫,垃圾需要人的定时清理,这就需要保洁员,保洁员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白沙中心村的保洁员似乎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从访问的几户人家中得知,村里只有一名保洁员,而且由于工资太低(一年1000元),没人愿意当,村委会还为此开了几个会议,积极鼓励村民来担当,但收效甚微,保洁员一个礼拜来打扫一次公共卫生,并且需要定时清理垃圾,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所以他们都认为一个保洁员太少了,一个礼拜进行一次打扫也太少了,再加上对保洁员的培训不够,打扫没有正确的方法,根本搞不好卫生,垃圾也难以定时处理完。由于垃圾的不定时处理,散发

出来的气味严重影响了住户的日常生活,村民希望村委能够注重环境改造,重视保洁员的价值,在保洁员上下一番苦功夫。

五、完善“六改四普及”的对策和建议

⒈加大建房资金的投入,加大补贴的力度

建房资金的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加大,白沙中心村已落实资金才159.5万元,其中村民自筹资金就40万元,这159.5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远远不够,用于改房就更不够了,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政府应该多拨点款,加大白沙中心村“六改四普及”的财政支出,社会也应该多捐赠资金,支持村庄的“六改四普及”,这样村民就不用借钱,进行有息贷款,并且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了,反而使白沙中心村的整治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撑。同时除了投入以外,由于村民的收入有限,自己建房的资金还是难以筹集,这时应该给村民多点补贴,而补贴不应该仅仅是一万元,这样做可以宽慰村民,鼓励村民,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六改四普及”当中,从而更好、更快的完成村庄整治建设,进而完成新农村建设。

⒉道路的维修费应由政府来埋单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一个村庄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村庄发展的命脉,而且修路是“三农”问题中政府优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说修路就是在进行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作,既然道路是是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所谓“公家出钱”,那么破坏了当然也应当由“公家”来维修,来埋单了。而村民、运货企业只不过是道路的受益者,不应该承担维修的义务,就算承担,村民和运货企业也难以均衡其中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这样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完成,所以政府必须为道路的维修埋单。

⒊村委会应加大有线电视和电讯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

由于村委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村民都不知道有线电视和电讯是什么,对他们来说这是个新鲜事物,更不用说安装和普及了。基于此村委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对每家每户进行有线电视和电讯的解说,并且配备图片,使其解说更生动、形象,村民容易接受,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实物,最好在休闲广场展示一下,因为那里村民经常聚集,可以展示有线电视频道的多样,电话的方便、无线通讯的快捷、宽带网络的丰富多彩等,村民看了之后应该会有想体验的感觉,这样宣传力度就到位了。事实上有些村民想安装有线电视和电讯,但是由于资金的不足,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消费,如果政府能加大资金的投入,多拨点款,村民自己再掏一点钱,有线电视和电讯就都会安装,还有村民担心小孩会沉溺于其中,这时村委会可以张贴沉溺于有线电视和电讯危害的海报,孩子们看了就会正确使用它们,村民就不用担忧了,这样有线电视和电讯不仅会安装,还会普及呢!

⒋充分发挥保洁员的作用,完成环境改造

白沙中心村的保洁员只有一个,在卫生打扫和垃圾处理方面表现的又不够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此种情况,村委会应该多聘用几个保洁员,并且给予丰厚的报酬,而不仅仅是一年1000元。同时还必须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培训应包括环境知识的介绍和保洁工作的具体实施,这样保洁员才有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快,做到正确打扫卫生,定时处理垃圾,真正实现作为一名保洁员的价值,更好的完成环境改造,使得村民满意,使得村民放心,使他们在好的环境中幸福的生活。

白沙中心村的“六改四普及”无疑是成功的,它为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新农村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从我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六改四普及”的不足之处,村委会应该多为村民着想,多为村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为了建设搞建设,这就需要引起良山镇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希望白沙中心村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白沙中心村的未来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⒈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⒉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⒊良山镇白沙村委白沙村的新农村建设内部材料.

⒋良山镇白沙中心村的社会调查笔记.

篇2: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的情况报告

区安委办:

根据《重庆市江津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工程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津安委„2012‟11号)文件精神,切实维护工程施工领域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我镇认真领会文件精神,认真部署、积极落实,明确人员、保障经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截止本月底,我镇在工程建设施工领域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摸清底数、建立档案

目前,我镇正在加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景区各项设施的上档升级,为创建国家AAAAA级自然风景区夯实基础。据统计,我镇共有18个在建施工项目,包括:四面山大酒店A、B栋装修工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心主体和绿化工程;望乡台二洞口电站管理用房回收改造工程;山林山庄升级改造工程;修建四大停车场工程;龙潭湖滨湖广场项目等。在建项目多,监管任务重。档案不建全、不建细,监管过程中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可能遗漏、遗忘。我镇始终坚持“在建施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政府是第一监管责任人”的基本原则,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在和规划建设办联合拉网式检查后,建立了在建施工项目的监管档案,和各施

工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只有真正从严、从实、从细的开展排查,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安全监管才能持之有恒的开展。

二、严格执法、整治隐患

近期,“打非治违”工作已进入集中整治阶段,我镇以“打非治违”专项工作为契机,加强了在建施工项目的隐患排查工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坚持做到“四个一律”。每检查一处施工单位,重点突出检查特殊工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特种设备、高大模块支撑、脚手架搭设、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情况,坚持从严执法,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下发责令整改书,向施工方提出整改意见,整改时间,要求施工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整改,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目前,在建施工领域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第二大高危行业,尽管事故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不难看出各处在建施工领域出现的事故都有共性,不外乎操作人员麻痹大意、违规违法操作等因素。因此要想把隐患整治到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就必不可少,多讲解安全案例,强调注意的细节,讲解违法违规操作造成事故的严重后果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多渠道、多方式的贴近施工人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安全知识,让每位施工人员都充当起安全隐患排查员,将安全生产与自身利益相关联,切实保障不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三、建立制度,完善措施

安全生产仅仅依靠安全监管部门的不定期检查是不行的,还需要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一套良好的安全制度加以保障,比如:应急救援制度、施工员工作职责、工程管理制度、安全资料管理制度、分管安全领导工作制度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安全事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监管有效,很大一部分因素源于企业自身管理方法得当、各项安全制度、措施规范。因此,全面提高施工单位安全意识,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等问题成为日常监管中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我镇已建立在建施工安全例会制度,不定期以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施工方进行安全培训,讲解安全知识,让安全知识深入每位施工人员的心里。

在区安监局的关怀下,我镇齐心协力、广开思路、严格执法、强化宣传、完善制度,认真推进工程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镇也清醒认识到辖区内安全监管的严峻形势,工程建设施工项目多,分布范围广,监管难度大。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我镇将继续对工程建设施工领域的安全保持高度警惕,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篇3: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建设与经济水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以不减少耕地、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基本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决定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土地的竞争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矛盾。在很多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伴以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耕地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又引起了村庄空心化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在超标准占地、一户多宅等现象普遍的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相结合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此外,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村庄整治已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开展,称谓可能不同,如重庆的 “地票交易”、天津的 “宅基地换房”等,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河南省在村庄整治方面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有着尤为突出的迫切需求和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河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责任。2013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6.5%和8.2%。另一方面,河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截至201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38.8%,大幅低于全国49.9%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将给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持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经济区,并将探索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

河南省的村庄整治,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空前。截至2012年7月,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达631.5亿元。〔1〕在此过程中,虽然村庄整治对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显现,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梳理和总结这些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以及正确发挥村庄整治积极作用所需的条件,这对于村庄整治的继续推进以及在其他同类地区的推广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基于2012年4~7月对河南省14个县25个社区及365个农户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梳理、分析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成效

根据调查,河南省村庄整治在保护与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显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

1.节地效果明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调查村庄占地面积普遍超过实际需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调查村庄农户居住分散,户均住房及庭院占地面积普遍超过标准,少的在半亩左右,多的则在1亩以上。按宅院计算平均每宗宅基地面积达到260.8平方米。相对于城市居民和居住实际需求来说,这都是很大的。另外,一户多宅情况也很常见,12.6%的调查农户中在本村有2处或2处以上的宅院。如果考虑一户多宅情况,户均宅基地面积将达到294平方米。在最高的兰考县和新乡县,户均达到457.7和453.1平方米。

表1反映了6个调查村庄(社区)在村庄整治前后的(规划)占地、节地情况。整治前村庄户均占地面积都超过1.5亩,最高的达到2.59亩。根据村庄整治的新社区建设规划,整治后村庄户均占地都降至1亩以内。其中,河南省夏邑县蔡河村整治前村庄占地达到742.35亩,户均占地(包括公共用地)1.55亩, 整治后户均占地将降至0.63亩,整治后村庄占地比原来减少438.9亩地,节地率达到59.1%。在调查村庄中,节地率最高的达到了87.3%,另外有4个村庄的节地率在60%以上。

如果结余的村庄占地全部复垦为耕地,并且相应的建设地指标没有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那么复垦所得就全部是新增耕地。以蔡河村为例,结余出的438.9亩旧村占地复垦为耕地后,按照当地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各1000斤/亩的单产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87.8万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即使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有一半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最终净增的耕地也能带来40多万斤粮食的生产能力。按照夏邑县对23个乡镇的社区整合规划,村庄建设地占地面积将从21441.77公顷减少到8722.5公顷,节约出12448.27公顷的建设用地,假设其中一半成为净增的耕地面积,那么仅夏邑一个县因村庄整治增加的耕地就能带来1.87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同步改善

在调查地区,村庄整治过程通常配套实施了土地整理,通过对耕地实施连片整理,并完善灌溉、田间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能够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以鹤壁浚县王庄镇为例,该镇计划通过村庄整治建设“中鹤新城社区”,实现全镇6万人集中居住。项目一期建设获得政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3620万元,其中包括土地整理资金1800万元、农业投资860万元、水利投资1200万元和气象投资500万元。这些投资对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村庄整治建设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效果。土地整理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耕地的连片,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积极性。1通过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缩小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分割。

3.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村庄整治过程中,县乡政府或村集体往往也着力推动土地流转,耕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公司集中,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速度加快。在调查的村庄,已经建成并且入住农户较多的社区都统一组织了土地流转,其中一些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得到调整提升。例如,在调查的江湾村,村庄整治始于2007年,2009年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流转土地3300亩,94.7% 的土地流转后实现了规模经营。土地信用合作社又购买10余台大型农机设备,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江湾村还进一步建立了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和小麦高产示范基地。

调查数据显示,村庄整治前就将全部或部分耕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20.5%,整治前没有流转出耕地、整治后流转出耕地的占18%。整治前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15.9%,整治后新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3.7%。进入集中居住社区与未进入社区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集中居住后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8.6亩,而未进入社区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6亩,比前者低了30%。

三、村庄整治面临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展现了很大潜力,但实际效果仍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实践情况看,潜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耕地数量增加难以落到实处

村庄整治在节约村庄占地、增加耕地面积方面虽有很大潜力,但是,因为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通常被等量挂钩用于城市开发,使得中央政策强调的耕地数量有增加难以落到实处。客观地说,这是由于中央政策文件本身含糊其辞,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约束力。作为指导增减挂钩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国土资源部2008年第138号文规定,用于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复垦耕地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2〕这些规定的模棱两可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保证。在各调查地区,通过村庄整治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或者通过增减挂钩,或者入储备库用于占补平衡,通常等面积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使耕地数量有增加成为一句空话。

2.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也面临挑战

在等量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数量能否保持不变、不减少,取决于村庄整治中的拆旧复垦情况。村庄整治是一个拆旧房、建新房的过程,建新房基本上所有农户都愿意,除了个别农户因能力限制而放弃。拆旧房复垦却是多数农户所不愿意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进入新建社区的农户中,48.8%的农户认为旧宅基地应该全部复垦,另有3.4%的认为应该部分复垦,还有44.7%的农户认为不需要复垦。在认为应该全部复垦的农户中,已经全部复垦的占43.1%,完全未复垦的占了53.5%。在18个调查的村庄,全都没有完成复垦目标,其中8个村部分进行了复垦,另外10个村完全没有复垦。在其中的J村,截至调查时,计划复垦的800亩旧村宅基地仅完成120亩宅地的复垦。对于增减挂钩项目来说,在完成拆旧复垦前,项目区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有减少,出现新的土地浪费。即使复垦最终都能完成,大范围开展村庄整治导致耕地减少的短期冲击也是不能忽视的。

3.复垦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有冲击

即使拆旧复垦顺利完成,村庄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总量没有变化或有少量增加,耕地质量的降低也会引起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定,增减挂钩拆旧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并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实施水、路、林配套建设,确保复垦的耕地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有条件的还应积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拆旧通常不能一次性完成,验收的复垦耕地不乏呈小块散落在原来村庄中间的情况,更多的则是未验收的由农户零散地、简单地复垦,复垦出的耕地质量较低,也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即使将来能够全部完成拆旧复垦,也面临二次整理的问题,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生产作用,更达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另外,复垦所得的新耕地肥沃程度通常低于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单产水平低了20%~30%,需要经过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提高到正常水平。

4.伴随土地规模流转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在调查的社区,规模流转与土地利用的非粮化、非农化呈现出很大关联性。如在某个调查的乡镇,约有5000亩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全部用于蔬菜和苗木生产,而不是种粮食。在某个村,村里统一流转耕地后对耕地进行平整,并改善灌溉等生产条件,但这些耕地除了小部分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和种子基地,其他都种上了苗木。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流转土地的农户中38.9%表示流转后用途没有变化,22.2%表示从种植粮食转向非粮农业生产,30.2%从种植粮食转向非农业生产,另外部分农户表示不知道耕地流转以后的用途。可见,耕地流转,特别是规模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还是客观存在的。

5.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

村庄整治带来的居住形态变化与农民的就业转变是分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居住作为社会形态的一个表现,应服从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需要。农户如果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那么对于农具的堆放、粮食的收储都还会有基本的需求,集中居住的农户,特别是 “上楼”的农户,在这些方面都将面临困难。农户居住地与田地的距离也会增加,并影响农业生产管理。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 近50%的农户表示与最远地块的距离增加了,最大的增加了7公里,平均增加了1.4公里,只有不到10%的农户表示距离缩短了。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缺乏就业转变支撑的村庄整治项目,农民会存在一定的抵触,而入住新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会因为生产便利性的下降,对农业生产采取更加粗放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方面投入的下降。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发挥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拆旧复垦顺利完成,并真正确保耕地和农业生产能力实际增加;二是确保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过程中,耕地用途的保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村庄整治推动机制,尊重农民主体意愿

拆旧复垦是决定村庄整治目标能否实现、 “三化”能否真正协调的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要健全村庄整治的推动机制,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与需求。推动居住形态转变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虽然政府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但是运动式地推进集中居住也不能脱离农民居住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村庄整治既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城镇化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与城镇化规律,就是在强调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更加坚持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管理体制来保障,这一过程必须与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等的转变相协调。一是生活方式依赖于经济基础,需要将集中居住过程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建立结合,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可以脱离农业、脱离对传统分散村落生活的依赖;二是只有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对现代社会生活、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成为农民自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内在动力,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社区建设并不必然能够满足农民对城镇化生活的需求,只有将集中居住形式与现代的社区管理方式相结合,才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质量,也才能激发农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意愿,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民主推进机制。

2.多举措推动拆旧复垦

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性的基础,也是推动拆旧复垦的主要手段。村庄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实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对增值收益的分配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就农民来说,可能的补偿范围包括拆旧房补偿、建新房补偿、附属物补偿、先拆后建农户的过渡期住房补贴、节约的建设地补偿等。实践中各地、各社区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差距。在拆旧方面,个别社区做到了逐户评估确定补偿标准,部分社区能够按照房屋类别给予农户统一标准的补偿,更多的社区则完全没有补偿。在节约的建设地方面,因为实现转移和增值的是这部分指标,所以正是这部分补偿体现了农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个别社区对节约建设地的补偿可以高达30万元/亩,但在大多数社区农民完全没有得到这部分补偿,对增值也毫不知情。因为补偿方案的差异,个别地方的农民几乎可以零成本入住新社区,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民则得不到任何补偿,村庄整治的成本完全由农民负担。从政府角度看,村庄整治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成本显然不能完全由农民负担。构建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利益分配格局,用利益去引导农民参与村庄整治,而不是依赖行政强力去推动,将有利于避免村庄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与农民、村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与困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

在补偿方面,还要探索将当期补偿与远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补偿形式,允许农民以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开发收益的持续回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当期补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发挥远期补偿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通过解决老年人安置问题、为困难户提供资金融通等多种举措,推动集中居住与拆旧复垦的开展。

3.节约指标实行差额挂钩,对放宽增减挂钩的范围应该审慎

考虑到拆旧复垦及复垦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为将耕地数量有增加落到实处,并确保农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对节约指标的增减挂钩应限制比例,实行差额增减挂钩政策。另外,允许跨区域(县)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果放开限制,不仅仅是耕地数量可能面临损失,耕地质量也一定会出现下降。2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区位条件不外乎交通、地形地貌、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地势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经济增长也快,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如果允许异地占补或增减挂钩,结果可想而知。对于粮食主产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补偿。在国家宏观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区域内探索与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跨区域补偿政策。

4.正确认识农业平均收益,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村庄整治过程中个别地方耕地因规模流转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趋势,通常被归咎于农业(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并认为随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会提高,当农业得到平均回报时就可以保证其稳定发展。实际上,用部门平均收益看待农业是不准确的。农业的弱势地位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土地。从调查情况看,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低。只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的单位产出价值及土地获得的要素报酬(租金)相对于用在非粮或非农经济活动而言会很低,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消除。正由于这个原因,在大量资本愿意进入农业(粮食)生产或很多专业农户希望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出现了耕地的快速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如耕地保护与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强化,这个趋势是不会减缓的。归根结底,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只能通过对土地的保护与土地用途的限制来缓解。现实中,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税,使得地方政府在保持耕地面积方面缺乏积极性,往往以“遵循利益引导”为由回避其在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的职责,这也是农业弱势的原因。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的举措不能是限制土地流转,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加强对土地流转前后土地用途的管制与监督,确保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大户或投资者能够获得土地,而那些有能力获得土地的资本即使获得土地也不能将其转为他用。

5.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连片是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收益的重要条件。但在土地流转中,因涉及农户众多,往往因为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出现无法连片的情况,进而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此情况的普遍出现,甚至导致了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发展现代农业关系的广泛质疑。正因如此,土地规模流转中行政力量的干预普遍存在,这种干预侵害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可能对部分农户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规模流转难以连片与租金内在形成机制有直接关系。对农户来说,流转或不流转是一种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其核心就是租金的需求。符合农户经济利益的最低租金水平是其自己耕作土地与弃耕相比的净增收益,可称为保留租金,当租金低于这个水平时,农户选择自营是符合利益最大原则的。除了必要的物质投入和机械作业投入外,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是影响保留租金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农户因为投工的机会成本不同,保留租金也是不同的。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因为投入的农业劳动具有市场价值(机会成本),所以其保留租金是农业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与自己投工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而对人口为老年人的家庭来说,劳动投入没有机会成本(或较低),保留租金则是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后的净收益。按亩均4个工计算,当前劳动力价格下,老年农户经营耕地每亩的净增收益相对于青壮年农户来说要高出四五百元,即两类家庭的保留租金就要相差四五百元。在此情况下,对保留租金较高的老年农户支付更高的实际租金是流转其土地的必然要求。由于实际的规模流转中不能因人而异地支付租金,实际租金须在片区内向上看齐并保持一致。在这个租金形成机制下,一个重要的结果是:流转土地涉及的农户越多、农户分化越大、个别农户保留租金越高,实现连片流转需要支付的租金也就越高。当然,对规模经营者来说,能够负担的租金也有上限,保留租金高于这个临界值的农户的地不能流转,连片流转的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在行政力量干预的规模流转中,租金往往参照机会成本较高、经济租金较低的青壮年农户的净增收入,并且认为所设定租金已很好地满足,甚至提高了农户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户间的差异。对于那些老年农户来说,所得租金低于其保留租金。如果强行流转,对这些农户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就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推进规模流转中,要减少行政干预及相应的负面效应,关键在于降低对更高租金有内在需求的农户的保留租金。具体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安排提高其农业投工的机会成本,二是针对流转土地的老年农户定向提供补贴。

6.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述复垦不到位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亦有体现。当前应加大投入力度,与村庄整治相衔接,同步推进农田整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两方面项目在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潜力。同时,要瞄准粮食主产区域,以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加大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也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综合考虑储备、潜力、能力与农业布局等因素,要避免简单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为导向或以跨区域占补平衡为导向安排土地整理资金和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的研究发现,村庄整治在促进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大量问题: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政策约束力,难以落到实处;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面临挑战;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有过程,短期内冲击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流转后有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篇4:论村庄整治规划建设问题

关键词:村庄整治;规划建设

本文主要以我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中院组村庄整治规划建设为例,从规划编制,建设整治,设施整治,环境整治等方面作以介绍说明,供大家在今后的美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中作以借鉴。

一 村庄整治的原则及整治前的状况

整治的原则是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按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思路,有针对性的选择沿淮平原、山区、丘岗不同地理环境示范建设,有序推进的整治工作。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彰显特色,结合农村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彰显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将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与儿街镇双乐河村中院组位于与儿街镇西南部,属江淮丘陵地区。农房依山而建,集中处有四十几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设乱;设施缺;环境脏乱差。建设乱:农民的房子大多沿路或沿山坡无规则而建,缺乏规划引导,大多是已建新房,且建新房不拆旧房,宅前屋后有许多破旧搭建,建筑风格不一,新旧不齐,破旧老化的强弱电线路像蜘蛛网一样到处乱扯。设施缺乏:村内无文化娱乐设施,无公共设施。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都堆放在池塘边,山坎旁。村庄农民的住房与畜禽圈舍混杂,几乎村里每户都使用传统的旱厕。环境脏乱差:垃圾到处乱堆,几口山塘都被污染了。苍蝇乱飞,夏天气味难闻,低矮的土墙厕所里无法进人还布满蜘蛛网。

二 整治规划的编制及整治内容

首先委托安徽中铁工程设计院进行双乐河中院村庄整治范围内8.5公顷土地进行了1:10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编制整治规划,并具体到每家每户的整治方案,先后两次把编制的规划送至村民手里征询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和村民理事会会议,达成村民共识,形成详细性规划文本。规划主要从弘扬传统文化体现农民意愿,突出乡土特色,坚持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采取不砍树,不填塘,不随意取直道路或拆房开路,规划的整治内容主要是实施“三清五改和建设三场一园”。即:清路障;清垃圾;清淤泥;改路;改水;改电;改圈;改厕;建设停车场;中心广场;活动场和山顶公园。

三 整治建设的实施

整治工作于2011年11月动工实施,首先逐家逐户排查所要拆除的破旧柴棚、畜禽圈舍、每家每户的破旧厕所,清除宅前屋后的垃圾杂草及路边杂物路障;对整治区内的九座山塘进行清淤、水面富氧化处理;并做了毛石混凝土护坝和台阶等亲水平台。修筑引水沟渠把上游的水引入山塘,使塘水形成活水,并可自由排放。在村口修建了一座文化宣传墙,修建200平米的停车场、约600平米的中心广场和一个200平米左右的活动广场,并由体育局结合项目配置一个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健身器材。把村口山坡用毛石摆砌筑,并用水泥浆勾上自然的缝,在摆的坡面上醒目地写上“双乐河中院”五个大字,显得很有乡土气息。另外在村内人员相对集中处共修建了六座公厕,把每家每户卫生间的污水用排水管和公厕的污水连接起来用了十六个微动力污水净化器进行统一处理,集中排放;雨水通过地表排水明沟直接排至沟渠;垃圾处理是给每家每户发放有分类式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由保洁员用垃圾车收集送至村口新建的垃圾收集房,再通过垃圾车送至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后,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村内居民生活用水原都通过村内两口老井取水,水量不足。现把老井都进行了保护性处理了,村民生活用水改由上游的一个大水库处理了的自来水,沿路边铺设给水管道并接至每家每户;同时对原有的乡间黄泥路进行了硬化,共修建主次混凝土道路2360米,保证每家每户都有至少有2米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结合新修道路重新架设电力杆线,更换了以前破旧老化混乱的电力和电信线路;配套安装了十六盏路灯,对五保户的快要倒塌的土房进行了重新修建;建造了一座山顶公园,并做了三条登山坡道直通山顶公园,在山顶公园内建造了一座观景亭,可对周边风景一览无余;另外统一了建筑风格,把是整个村庄都以红色坡屋顶、白色墙面作为主色调,对不协调的屋面统一换成红色陶瓷大瓦,对清水墙进行刷白处理。土建工程结束后并请林业局进行了园林绿化配套施工。

现在双乐河中院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已结束,通过这次整治使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卫生,并充分体会了民意,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结合山区现状形成了“红瓦、白墙、清水、绿树”的立体式景观,结合外围优美的环境使村落存在于绿化之中,绿化赋予村庄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次成功的整治也达到上次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参观,兄弟省、市的也多次来参观学习。希望今后的村庄整治美好乡村建设中能在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的更好,还农民朋友一个真正的美好乡村,农民的生活更幸福,使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 绍爱云、赵辉编,《新农村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

[2] 浦善新编,《新农村人居环境与村庄规划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篇5:村庄整治与建设策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对于组织、管理和科技、农机等运用方面都不适应规模效益和商品化生产的需要,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户耕地经营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实施土地整理,认真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逐步打破小农分散经营格局,推动耕地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2、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周边农村人口有序集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决不是强制性的。只能通过完善中心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提高中心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创造更好的软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引导周边农村人口自觉自愿地迁移到中心村定居。

3、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

住宅相对集中是中心村的重要特征,不仅有利于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而且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共享生活设施。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鼓励农民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努力使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置换等做法以及农房的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为农房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扫清障碍。

4、村级组织的调整。

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是农村发展的组织基础。随着中心村建设的开展,大量村庄面临合并重组,村级组织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经济带头人成为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带动后进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提高村庄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扩大村干部选拔的范围,改变村干部年龄老化、知识浅化和素质低化的局面,理清合并村财务,盘清资产,弄清债权债务关系保证群众既得利益,防止财产流失。

篇6:建设局加强村庄整治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做好新时期村庄整治工作,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农村面貌,我部对村庄整治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村庄整治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建设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村庄整治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挑重担,发挥传统工作优势,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扎实工作,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村庄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推动村庄整治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

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村庄整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村庄整治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完善村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村庄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三、因地制宜、试点引路、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村庄整治工作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一是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将拟保留的村庄作为整治候选对象。二是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作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与形式。

村庄整治工作要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村庄整治的计划,确定分批分期整治方案。村庄整治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要积极探索,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开,以点带面,防止不顾当地财力,超越集体经济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一哄而起、盲目铺开。

村庄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凡是能用的和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坚决防止以基本建设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中心村整治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

村庄整治工作要坚持政府管理与引导相结合。要通过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建房,解决农民建房占地过多问题,实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降低人均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管理,防止农民不按规划分散建房;另一方面,要搞好中心村规划,完善公共设施,引导独立农户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

四、改革创新,明确责任,建立村庄整治工作的推进机制

建立分级责任制,将村庄整治任务落到实处。省区市负责提出本地区村庄整治的引导性项目、阶段性目标与实施方案;县乡负责指导与实施组织。村庄自治组织负责组织具体项目的建设,村民自主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从农村工作大局出发,履行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加大村庄整治工作的技术服务和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

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动员组织农民广泛参与。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参与积极性高。要为农民参与村镇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确立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让农民得到实际利益。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

建立村庄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营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通过村民缴费或村集体经济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逐步完善和推广村民理事会制度,在党支部领导下参与决策,直接听取村民的建议与诉求,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渠道,密切基层组织与广大村民的联系,凝聚全体村民的力量搞好人居环境。凡能市场化运作的公共设施,均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公推民选的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县乡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分流安置相结合,建立基层公推民选的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工作制度,鼓励公务员特别是县乡公务员参与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要切实负责对村庄整治的组织与技术指导,接受村镇建设助理员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要加强对村庄整治指导员的全面培训和资金与技术支持。

建立村庄整治的培训制度。要分期、分批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村镇领导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加强对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各地的经验,充分发挥各地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建立村庄整治的督促检查制度。各地要加强对村庄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使用的监管,防止挪用、滥用。建立上级对下级的督察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农民对村庄整治进行监督。要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定期或不定期督察。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村庄整治工作要与当地农村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改革措施结合起来,使村庄整治切实成为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工作平台。

农村和城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农业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要建立城乡一体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村庄整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改变。要争取税收、补助、贴息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村庄整治,建立和增加为村庄整治服务的金融产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团体、志愿者积极参与村庄整治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篇7:村庄环境整治成果报告

规划制定后,×村积极向各级政府申请立项,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资金,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努力在内部挖掘潜力,筹措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各项规划内容。

一、修建柏油路,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目前,全村已经实现了组组通油路的目标,公共汽车也通到了×村,80%的村民出了家门就可以坐上小公汽。路平坦了,交通方便了,村集体经济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从2006年开始,村招商引资工作就开始有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有6家企业落户×村,累计投资额达到了3500万元。在×村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厂房,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由于道路的畅通,使全村的支柱产业——水果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艳红桃、寒富苹果等远销全国各地。每到收获季节,各地水果商贩纷沓至来,果农的收入在逐年增加。

二、治理河道,解决雨季洪水泛滥问题。

河道的治理,不仅使河道边的农户提高了收入,又给沿河村民改善了环境。

三、全村绿化,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

为彻底杜绝脏、乱、差现象,村集体组织村民在全村开展绿化美化活动,在全村所有的路边和房前屋后栽植银杏等风景树和种植花草。为调动村民绿化美化的积极性,集体投资4万余元,购买了4000余株银杏树苗,免费发放到村民当中,让他们在房前屋后栽植。同时积极争取区林业局的支持,筹措资金3万多元,在全村柏油路边栽植风景树。

到目前为止,全村已经累计投资20余万元,栽植各种风景树10600株,家家户户门口都种植了花草,到处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四、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改善居住环境。

随着形势的发展、村民收入的提高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一些村民开始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村集体因势利导,号召村民修建样式新颖的住宅。在集体的号召下,新建住宅呈现出以下特点: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建筑样式新颖,室内布局接近楼房:有客厅、有餐厅、有卫生间、有热水……农村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五、修建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村民的娱乐需求。

2006年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村委会办公场所很破旧,办公条件很差,村民集中学习、培训没有地点。2006年初在×市建委的帮助下×市×集团与×村结成帮扶对子;2006年7月11日,由×集团投资兴建的×村办公楼正式破土动工。历时两个月,一幢建筑面积580平方米的崭新办公楼拔地而起,展现在村民面前。办公楼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更重要的是为村民的学习、娱乐等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每年都在这里举办果树专业学习班,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技术水平,为果树生产的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修建水果保鲜库,打水果反季节销售时间差,提高果农的收入。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和水果产量的提高销售渠道不畅通、卖果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水果的集中上市,给商贩压价收购提供了契机。为了解决这种情况

水果保鲜库的建成,每年将为村集体和果农增加50余万元的收入,增强了果农发展果树生产的信心,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后顾之忧。

七、建立垃圾站,保证垃圾外运及时,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改变村庄垃圾无人管、无处排放等问题,为了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2007年4月份开始,村集体用水泥板,在全村九个村民组的自然屯堡处,设立了60个垃圾站,同时安排了2个清洁员,定期将垃圾外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土埋处理。

垃圾站的设立,解决了自然屯垃圾无处排放的问题,同时也使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目前的×村,村民住宅宽敞明亮,道路畅通。山上果实累累,山下绿荫覆盖,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距“村庄整治”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们将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继续努力,把×村建设得更好。

篇8:良山镇村庄整治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 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3 年以来, 江西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为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贫困村村庄整治工作, 帮扶贫困村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省委书记强卫明确要求统筹把握好整村推进、集中连片与因户施策的关系等七大关系, 瞄准 385 万贫困人口和 162 万大中型水库移民, 主攻 38 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和 3400 个贫困村, 精心打造专项扶贫江西“四大品牌”, 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 打好扶贫攻坚歼灭战。作为“四大品牌”之一的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是指以3400个国定和省定贫困村的自然村点为扶持单位, 形成扶持贫困村加快发展、建设新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

一、贫困村村庄整治初显成效

从 2013 年开始, 江西省贫困村村庄整治实施单位由行政村改为自然村, 项目内容由包罗万象改为聚焦村庄环境整治, 加大了投入力度, 做到扶持一个见效一个, 稳扎稳打, 到 2020 年全面改善全省 3400 个贫困村的人居环境。通过落实新农村建设集成投入、统筹水库移民资金扶持和督促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大力帮扶, 切实加大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完善村组村民理事会制度, 提高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 打造一大批村庄整治示范村。

1. 大力推进水泥路向自然村延伸、向产业基地延伸, 逐步实现 3400 个贫困村村内道路硬化和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

2. 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贫困村农业用水和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解决了6.95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

3. 把贫困村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争取较多的新农村建设点安排在贫困村, 集成整合资金, 加大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江西省3400 个贫困村安排了 1800 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837 个市县自建新农村建设点, 整合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67392万元。

4. 措施有力、狠抓落实, 贫困村的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今, 实施贫困村村庄整治的自然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贫困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 崇尚科学、文明进步、勤劳致富已成为群众追求的时代新风尚。农民学科技, 比致富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二、贫困村村庄整治的主要做法

1、整合资源, 合力推进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一方面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把贫困村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大幅增加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资金。2013 年, 全省 3400 个贫困村共安排村庄整治建设财政扶贫资金 6.121 亿元, 较上年增长了 62%。同时, 为了激励各地将新农村建设点更多地安排在贫困村, 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梯度资金分配制度。省级每年安排 5000 个新农村建设村点, 每个村点集成投入 100 万元, 其中省财政 20 万元、市县财政 15 万元;市县每年安排 3000 个新农村自建村点, 每个村点落实市县财政投入 16 万元;未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的贫困村, 仍按 10万元的扶贫金额安排到村。据统计, 2013 年全省 3400 个贫困村中有 1700 个安排了新农村建设村点, 安排在贫困村中的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数为 1800 个, 市县自建新农村建设村点数为 837个, 整合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6.7亿元。另一方面整合挂点帮扶, 明确要求省直各单位要把政策、项目、资金和人员力量集中向重点贫困村倾斜, 整合扶贫资源, 形成扶贫攻坚合力, 省各级共有3700个单位在贫困村定点扶贫, 其中省直有 291 个单位, 已实现对3400个贫困行政村的全覆盖。

2、资金管理制度化、透明化

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切实加强了村庄整治建设项目资金管理, 不断完善村庄整治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制度, 确保村庄整治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运行。一是强化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管理制度, 做到资金到项目, 管理到项目, 核算到项目, 按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资金, 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和安全运行, 力求资金使用最佳绩效。二是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使用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实行阳光操作, 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提高资金项目实施的公信度。

3、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根据贫困村的具体情况, 采取新社区建设, 空心村整理, 城中村改造,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不同形式, 以村容村貌整治, 废旧坑 (水) 塘和露天粪坑整理, 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 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 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 厕所卫生符合要求, 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 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 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 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4、强化村庄整治中的村民主导地位

村庄整治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在实施村庄整治中本着立足长远发展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根据各贫困村的年度项目计划安排, 充分肯定“村两委”和村民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由村民理事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村庄整治的意见和建议, 并邀请专业人员根据各整治点实际情况制定整治规划。充分发挥村民参与村庄整治建设积极性,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并结合新农村建设, 突出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村内环境, 改变贫困人口居住条件。

三、典型经验介绍

正当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村庄整治, 一个个贫困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 九江市正全力培育打造 30 个村庄整治生态示范村。集中力量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要求, 在永武、杭瑞、九景、彭湖、大广高速公路沿线加强村庄提升、高标准打造 30 个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示范村, 培植典型打造精品。以九江市永修县为例, 2013 年以来, 永修县在 19 个贫困村全面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 尤其是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 整合各方面力量, 重点对九合乡红光村和虬津镇宝田村的示范村庄高标准开展了全面整治, 效果突出, 在全县新农村建设评比中两个示范点均位列前五名。

在贫困村村庄整治中, 永修县扶贫和移民办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在贫困村这样一个欠发达区域开展新农村建设, 既要结合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又要考虑贫困村基础差的实际情况,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集中人力和财力, 才能使贫困村村庄整治出新貌。

第一, 在整治建设过程中, 永修县抓住村民主体作用这个支撑点, 积极动员和鼓励村民参与建设的全过程, 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庄整治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和建设者, 使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进度更快、效果更优。

第二, 在资金使用上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建立整合“五个一点”筹资机制, 即移民资金奖补一点, 受益群众自筹一点, 涉农资金整合一点, 挂点单位帮扶一点, 社会各界捐赠一点, 力争使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第三, 充分发挥项目管理作用, 对贫困村村庄整治实施统一验收标准, 确保整村推进资金的使用安全规范, 村庄整治项目的实施高效到位, 推进贫困村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四、结语

上一篇:鱼市场的快乐教案设计下一篇:日本动漫《千与千寻》的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