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2024-05-17

教职工上下班制度(通用12篇)

篇1: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教职工上、下班及请假制度

一、为了保证教育教学之正常秩序,学校实行弹性坐班制。

1.教师除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按时上好各节课与处理各项公务外,上午第一至第三节、下午第一至第三节应在办公室办公。

2.干部职员应在岗工作,在保证按时完成公务的前提下,上、下午第四节课时可适当安排时间处理家务。

3.工人顶岗上下班,执行各自岗位上班制度。

4.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需乘车、船到校的同志,星期一可延迟至上午课间操前到校。星期六下午第二节可以离校,个别外地同志,如必须半天时间方可抵家(或返校)的,每月可照顾二次。

二、优化办公环境,保持办公室的安静与整洁。

三、教职工因病不能上班工作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经领导批准开,方能生效。

1.请假审批权限

教职工半天假期由请假人所在班组组长审批;一天至三天由分管处主任或副主任审批;三天至半个月,由分管处主任报校长室由校长或副校长审批。半个月以上由校长签署意见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备案。

学校中层领导请假,一天内由所属处主任审批;一天以上报校长室由校长或副校长审批。半月以上由校长签署意见,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

学校领导请假三天以内集体研究审批,三天至半个月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半月以上者,报请县政府审批,并报市教育局和省教委备案。2.事假:

事假一般必须先请假,待批准后方能离校,三天以内必须自行安排好课职务,报教务处、总务处备案。因紧急事故,无法事先请假者,可委托他人及时请假,否则作旷职论。事假一年超过15天。从第十六天起,开始按天数扣发工资和节支奖。3.病假:

因病请假,除填写请假单外,三日内须有校医室或乡镇医院证明,三日以上须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病假期间工作由主管部门和有关班组统筹安排。因急病不能亲自请假者,应委托他人及时请假,否则作旷职论。4.公假:

因公事外出,必须事前报告班组长和主管部门。做好工作安排,方可离校。5.婚、丧、产假: 婚、丧、产假按上级规定执行。

6.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擅自离职者作旷职论。

7.对旷职人员除扣发其旷职期间工资和节资奖外,视其情节和认识态度予以适当批评或处分。

篇2: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一、值周领导及值日老师每天7:30前到岗,组织好上班签到,未在7:30前到达按迟到处理。

二、签到:每天早上7:30—8:00前教师签到,住校外无第一节课的老师可推迟10分钟,8:10前签到。

三、签离:每天下午4:20—4:40教师签离。

四、所有签到、签离不得由他人代替,发现一次两人同罚,一次扣除60元,规定时间一到由值周领导收走签到(离)本,不得再签。

五、家中有特殊情况需请假者,须先到办公室办理请假手续,每学期允许请签离假5次。请病假者必须见病假条,否则按事假处理。

篇3: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顾某为某电子公司门卫,上班时间为7:30至17:00;2013年7月11日早晨7:15顾某正常上班,因雨天顾某穿雨衣骑电动自行车,从家到单位经过公交站台时,遇风掀起雨衣,遮挡视线,车辆与非机动车道路牙发生碰撞,致顾某倒地受伤, 当日经医院诊断为左肩关节脱位并大结节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当地交警大队出具了交通事故证明, 未明确事故责任。顾某所在单位于2013年8月2日向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工伤认定申请。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调查核实后于2013年9月12日出具了顾某单方交通事故不认定工伤的决定。 顾某不服,于9月20日向当地人民政府提起复议要求撤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的不予认定决定;当地政府经审核后维持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决定。顾某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的不予认定决定。法院审理后要求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撤销工伤认定决定。

争议焦点

顾某上班途中遇风所致摔倒的单方事故,是否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对于个人无法作出预测且没有第三人责任的上下班意外事故可否认定工伤。

案例评析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 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某地方法院的意见:第一,顾某驾驶电动自行车上班符合其正常生活习惯,即使面临较大的风雨, 其对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无法作出预测;顾某发生单方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系风雨这一客观外力,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违反交通规则,不能径直推断该起事故不是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第二,不能因有了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就以顾某为单方交通事故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为由,径直推断该起事故不是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篇4: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2004年10月18日,李国兵无奈向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调查核实,并于2004年12月16日作出了李国兵工伤认定的决定,可是耐可公司不服,向丹阳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丹阳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3月25日作出复议决定,维持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耐可公司又于2005平4月14日向丹阳市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把工伤职工李国兵和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起告上法庭,要求法院撤销工伤认定决定。

丹阳市法院经审理认为,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适用法规正确,并于2005年7月作出判决:驳回耐可公司要求撤销丹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李国兵工伤认定决定的诉讼请求。

耐可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称李国兵不是在工作时间受到的伤害,当时尚未到上班时间。李国兵不是在工作场所受到的伤害,出事地点即放置鼓风机的窑门并不是进窑的窑门。李国兵受到的伤害与工作无关,不具备法律上的工作原因,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撤销工伤认定。

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串发时,李国兵班组人员基本到齐,在等待叫号进窑,其受伤时间应属工作时间,鼓风机虽不是放置在李国兵进窑的窑门口,但在上诉人的窑场区域内,李国兵受伤应属在工作场所。上诉人工作场所中的鼓风机缺乏防护措施,致使李国兵受伤,其受伤应属工作原因。故李国兵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应认定为工伤,上诉人认为李国兵不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伤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并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者在其单位工作、劳动,必然形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相互的劳动关系,在劳动过程中,用人单位除支付劳动者工资待遇外,如果不幸发生事故,造成劳动者的伤残、死亡或患职业病,此时劳动者就自然具有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是:“劳动者在下列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同时该条例第六十条还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篇5: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修订版)

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冶金集团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避免或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人身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实用范围

冶金集团职工上下班驾驶的所有车辆及进入生产厂区的车辆(不包括特种车辆)。

管理规定

一、驾驶人应做到自觉遵守国家、集团有关车辆交通等法律、法规,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知识,并有接受单位组织安全培训教育的义务。

二、所有车辆应做到:

1、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驾驶证、行驶证,无证驾驶机动车不得驶入厂区。

2、所驾驶车辆的整车车况保持良好状态,保证车辆灯光、转向、刹车、喇叭等系统的完好性。不要驾驶安全设施不全等具有安全隐患的车辆。

3、要严格遵循右侧通行原则,不得逆向行驶。

4、严禁酒后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等严重违章现象。

5、严禁带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进入生产厂区。

6、严禁利用车辆携带、偷盗公司财物,进、出大门要积极配合门卫检查。

7、在生产车间或办公楼,不得乱停车,要停放到指定的停车场,并要停放在划定的停车线内。在未划定停车线的停车场停车,要保证不影响其他车辆的倒车通行。驾驶员离开车辆时应对车辆采取制动措施,并确认停车安全,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8、服从管理,积极配合冶金集团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检查,不得无故辱骂、甚至殴打检查人员。

9、新进厂职工车辆、在职职工新购买车辆需要进厂区的,必须在3日内到本单位安全部进行登记备案、挂牌。

三、机动车(小型客车、私家车)类

1、职工新购买车辆需进入生产厂区的,到本单位安全部进行登记,填写申请表,并经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后,到安全环保处备案、盖章,到置业集团安全保卫处办理入厂通行证。

2、驾驶前必须系好安全带,副驾驶位置禁止乘坐14周岁以下儿童。

3、进入生产厂区主干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30公里/小时,拐弯处不得超过15公里/小时。

4、不得在厂区主要路口、大门处等乱停车,以免造成长时间的交通堵塞。

四、机动车(摩托车)类

1、驾驶时必须佩戴好安全头盔。

2、禁止在厂区大门口门前停放车辆,进入厂区要停放到车棚内或指定停车场。

3、严禁在生产厂区道路骑行。

五、非机动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自行车)类

1、所有车辆必须到本单位或部门的安全部进行登记、挂牌,不得遮挡车辆号牌、不得篡改号牌、不得偷盗他人车辆号牌,号牌丢失,及时到本单位或部门的安全部挂失,并补领新的号牌,调离或辞职时,要将车辆号牌交回本单位并注销本人登记信息。

2、驾驶前必须正确佩戴好安全头盔。

3、禁止在生产厂区大门口门前停放。

4、进入生产厂区要停放到车棚内或指定停车场。

5、严禁在生产厂区道路骑行。

六、其他

1、硅铁五公司一车间门前、东侧花圃旁边、料场装载机行驶区域、成品库吨袋存放区域,严禁停放各类车辆,以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外来单位、人员车辆进入生产厂区,要遵守生产厂区道路交通安全规定,发现违章情节较轻的有权责令其纠正,对于态度恶劣、违章情节严重的,交通安全管理人员有权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处罚。

3、因公出差人员或外派(驻外)人员,身处异地,更要加强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避免意外交通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发生。

4、上下班途中或因公外出期间受到机动车伤害后,除了应紧急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外,要保护好事发现场,并迅速拨打“122”电话报警,报警要讲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并报告所属单位领导。

5、因事故受伤就医时应向医务人员讲清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并保管好所有的就医证明材料。

各二级单位、部门应做到

1、严格执行集团车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各类车辆登记台账,每月要对本单位车辆交通安全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备上级部门检查(每月至少一次)。

2、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信息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本单位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知识。

3、单位的大门口、生产车间道路、车间外墙等显要位置应设立醒目的交通安全提示语,道路两侧、丁字路口、十字路口前设置交通安全警示标志。

4、安全管理人员应掌握驾驶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上

下班的职工安全驾驶情况。经常性地对员工驾车上下班,生产厂区内车辆交通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交通安全规定的,要及时登记,有权责令其纠正,对态度恶劣、严重违章的有权进行处罚。

5、各生产厂区内各类车辆应分类、定点停放,停车棚(场)要设置安全提示牌、夜间照明、监控系统。

6、鼓励职工乘座通勤车上下班,尤其是公乌素、海南的职工,特别是遇有恶劣天气的情况时。有条件的单位遇有夜间检修时,应配备客车接送职工上下班(尤其是冬季雪天)。

7、全管理人员要加强日常交通安全管理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交通安全违章现象,最大程度的遏制和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制度解释权归冶金集团安全环保处。

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与以前制度有冲突之处,按本制度执行。

篇6: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通 知

根据《关于全市教职工实行坐班制和上下班签名制的通知》(陆教人[2014]175号)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肃教职员工考勤纪律,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彻底干净解决教职员工离岗问题,经校务会议研究,现就我校教职工实行坐班制和上下班签名制等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本学期开始,全校教职员工每周一至周五实行坐班制,坐班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30—5:00。

二、坐班期间有特殊情况需离开学校,须向各部门、各年级负责人请假,经批准后才可离校。

三、严格实行上下班签名制度,各年级科任教师到年级组签到签退,行政干部、非教学人员(含内宿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继续实行指纹考勤制度。

四、各年级要指定专人负责签名管理,每周五下班整理后上交学校办公室。

特此通知,请遵照执行。

„„中学

篇7: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一、工伤认定:

1)《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第六款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今年7月2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公开征意见稿中拟删除条1)中规定,但未实施。

二、非工伤范围: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三、鉴定工伤:

(1)先申请工伤认定,然后鉴定。

(2)伤害发生后30天内单位应当向单位所在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单位不申请的,受害人和亲属可以在伤害发生后1年内自行申请。

四、事实劳动关系定义:

职工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同样受劳动法律法规的保护

五、单位所承担责任:

1)如果单位已经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应向工伤保险机构索赔;如果单位没有缴纳工伤险:庆由单位按工伤待遇赔偿。

2)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3)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即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4)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第四十三条 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或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后,职工所在单位还应当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给予抚恤、劳动保险待遇。

公司与受害家属协商项:

一、该事故是否为非工伤范围:如违反治安管理条例,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逆向行驶

二、该事故是否发生在上下班途中?是否为机动车辆所幢。

三、原则上发生交通意外事故,责任认定:

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一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当事人各方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同等责任。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一方应当负主要责任,非机动车、行人一方负次要责任。

篇8: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理解为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供应材料,下游企业根据材料付出相应成本的过程。针对供应链道德风险的研究,已有部分学者[9,10,11]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与以上参考文献不同,本文从激励制度出发,结合行为幅度制度和Skinner[12]的强化理论,从正强化激励制度出发,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的道德风险的治理问题,首先从博弈角度出发,建立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博弈时间序列图,再通过制度契约[13],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用来提高合作企业努力水平,激励上游企业积极合作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防范治理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对供应链道德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博弈分析

本文以下游核心企业和上游合作企业的两级供应链为研究主体,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过程中,上游合作企业对下游核心企业提供材料,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支付价格,由于上游企业在供应材料时存在信息优势,而下游核心企业在此过程中存在信息劣势,上下游企业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上游合作企业可能隐藏自己的行动,产生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供应链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治理存在于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于是,本文的研究问题,将集中于供应链上游企业拥有信息优势而产生道德风险的情况,进一步,将问题分为并立的3个方面:(1)道德风险存在于供应链上游合作企业;(2)引起道德风险的原因是由于供应链上游企业供应商品时有信息优势;(3)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而言,提供高品质或劣质商品行为之间是相互替代的,且不被下游企业观察或观察成本很高。

在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激励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高品质材料行为角度,考虑如何设计激励可行的价格契约,从而减少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治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博弈是在一个三阶段的博弈框架[14]内进行的,如图1所示。在图1的第一阶段,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设计一种价格契约,供应链上游企业则根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和协商结果决定是否接受契约,如拒绝,则博弈结束,如接受契约,则许可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供应链上游企业接受契约后,在供应商品的行为过程中,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施相应的行为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而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行为和信息,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来说是不可观察的,或观察成本很高,所以自然决定了供应链上游企业由于信息优势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的有无及程度;在博弈的最后阶段,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根据契约规定,进行相关契约支付。

2 模型假设

考虑风险中性的供应链下游企业为核心企业,风险规避型上游企业为合作企业,通过价格契约设计的方法,对存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治理。现实中,下游核心企业并不完全具备上游合作企业的私有信息,从而成为委托方;上游合作企业具备本企业的相关信息,具有信息优势,从而成为代理方。委托方为了防范代理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治理道德风险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价格契约激励代理方,代理方根据自身利益和激励因素接受企业或拒绝契约,并决定提供材料的品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上游企业给供应链下游成员供应商品时存在品质的高低问题,供应链上游企业拥有供应商品的信息优势,可以提供高品质商品,也可以提供劣质商品。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来说,便有可能产生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不利的道德风险问题。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希望通过价格契约形式对道德风险进行治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设计价格契约时,为了激励供应链上游成员提供高品质的材料,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防范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设计的契约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使供应链上游成员接受契约,首先要满足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参与约束条件;第二,为了有效的激励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高品质产品,价格契约激励机制必须满足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通过价格契约,减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中存在的机会主义,防范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激励上游企业积极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合作,本文借助“固定价格+激励酬金”的形式设计价格契约[15],为了简便,考虑线性价格契约设计,p(g(c))=α+βg(c),其中p(g(c))是下游核心企业收入为g(c)时,购买上游企业提供的材料价格,α为固定价格参数,β为激励制度的激励强度[16]系数,β越大,激励作用越强,下游核心企业的激励成本越大。下游核心企业通过价格契约,激励供应链上游合作企业,治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合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模型假设和参数条件如下:

1)c表示上游成企业A提供给下游企业B的材料的品质好坏,下游企业获取的材料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的产成品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下游企业的收益。故下游企业的收益函数是c的函数且随上游企业A供应材料的品质增加而增加,为研究简便,令下游核心企业的收益函数为简单的线性形式g(c)=ρc+η,其中ρ为收益系数,c为A提供正常材料的品质,η是个E(η)=0,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表示外生的影响核心企业B收益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2)对上游合作企业A来说,提供的材料品质越高,成本越大,所以上游企业A的成本C(c)是其提供的材料品质c的函数,在本文制度契约模型中,可以令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为C(c)=λc2/2,其中λ为上游企业A生产成本系数,且有λ>0。

3)上游企业成员不接受契约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为μ,也可以解释为上游企业的机会成本。

3 模型建立

根据供应链上下游成员间博弈关系知,核心供应链下游成员和上游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下游核心企业B为风险中性,则核心企业B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利润,等于B的期望收益减去支付给上游企业A的报酬,则有

对于风险规避的上游企业A,其期望利润等于其期望收益减去供应商的总成本,再减去风险成本γβ2δ2/2[17],当β=0时,风险成本为0,即提成比例为0,表示上游企业不用去为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承担利益风险,γ为上游企业的风险规避系数(γ>0)。上游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两级上下游企业合作的供应链整个系统的期望效用为:

故此时,c*=ρ/λ是整个供应链效用的极大值点,由式(3)可知c*=ρ/λ是整个供应链效用的最大值点,即当上游合作企业提供的材料品质c*=ρ/λ整个供应链的效用达到最大。

基于经典的委托代理框架,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激励机制设计,对于上游合作企业而言,存在参与约束(IR)和激励相容约束(IC)两种约束条件,参与约束条件(IR)即上游合作企业参与核心企业接受契约的效用要大于最大期望效用即上游合作企业的机会成本μ。

IR:

激励相容条件(IC)是指在任何制度契约的激励下,由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是理性的,上游企业都要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是理性的,即最大化上游企业的效用,上游企业A才会积极努力参与到核心企业B的合作中来。

IC:

4 模型分析与讨论

核心下游企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期望效益的模型为:

4.1 信息对称时的最优价格契约设计

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下游核心企业能够知道或观察得出上游合作企业提供的材料的品质,也就不存在上游合作企业的信息优势,激励约束不起作用,对下游核心企业而言,此时不用设计激励机制来激励上游合作企业的行为,防范道德风险问题,下游核心企业面临的问题为

在最优情况下,参与约束条件的等号可以取到,将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式(8)经过化简后为

最优化一阶条件

将β*,c**代入(9)式得α*=μ+ρ2/2λ。

1)由c*=c**,对称信息条件下,下游核心企业制度契约设计,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效用达到最优,下游核心企业和上游合作企业的供应链处于协调状态,整个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系统实现帕累托最优。

2)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彼此间不存在信息优势,此时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上游合作企业的道德风险,β*=0,说明下游核心企业在设计制度契约时候,直接通过固定费用α*,不用通过激励强度系数β激励上游合作企业,治理道德风险。

4.2 信息不对称时的最优价格契约设计

信息不对称时,上游合作企业提供的材料品质无法观察或观察成本很高,此时,有存在于上游合作企业的道德风险,下游核心企业通过“固定费用+提成费用”的制度契约设计,分散风险,激励上游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到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合作中来,此时的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约束条件都是必要的,供应链优化的模型为

从上游合作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条件IC知,上游合作企业提供的材料品质c是激励制度强度系数的函数,即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上游合作企业提供的材料品质与下游核心企业设计的制度契约的激励制度强度正相关。下游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激励制度强度系数来获得高品质的材料,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强度系数,来治理供应链中存在于上游合作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

将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上述最优化问题化简为

最优化一阶条件得

下游核心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激励合作企业以最大努力参与到核心企业的合作中去,提供有保证的原材料产品,必须最大程度减少供应链中上游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效的治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合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对式(13),由函数极值的第二充分条件可知,目标函数f(x),f″(x)=-ρ2-γδ2<0,所以在f′(x)=0的条件下,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由此可得,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目标函数总存在最大值。所以下游核心企业总能找到一种价格制度契约α***,β***,对存在于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治理。

由(13)式易知:β<1。将式(13)代入式(12)得

由(14)式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下游核心企业是风险中性,上游企业是风险规避的情况下,供应链中委托代理关系的价格契约是次优的,上游企业的提供的产品品质无法得到实现帕累托最优。由此可以看出风险规避程度越大的上游企业,参与下游企业的合作时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越明显。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品质也小于信息对称情况下的产品品质,这就说明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由于对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的权衡和规避,风险规避型上游企业选择付出较小努力,提供低品质的材料来承担较小风险。由此可见风险规避的特性使得上游合作企业在参与合作时,选择较小的努力水平来规避风险。

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激励制度强度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激励制度强度系数[18]越大,激励效用越强,供应链上游合作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越小,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越小。针对激励制度强度系数的公式,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激励制度强度系数的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各因素与激励制度强度之间的关系,对供应链存在的道德问题治理提供依据。

分别对式(13)中的影响变量求偏导数得:

从式(15)可以看出,上游合作企业提供材料的成本系数与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负相关,即随着合作企业材料的成本系数的增加,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越弱;从式(16)可以看出,上游合作企业的绝对风险规避程度与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负相关,即随着合作企业的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越弱;从式(17)可以看出,合作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负相关,即方差越大,不确定因素的变动性越强,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越弱;从式(18)可以看出,核心下游企业的收益系数与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正相关,即核心企业的收益系数越大,激励制度的制度强度越大。

5 结论

本文考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中的委托代理合作问题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以激励机制出发,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中由于上游企业存在信息优势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治理。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总可以找到一种价格制度契约,对存在于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治理。上游企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则价格制度契约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上游企业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对于存在激励酬金形式的价格制度契约时,激励制度强度和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强度成正比,激励制度强度越大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品质越有保证。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最优激励制度强度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激励制度强度系数受上游企业的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程度,环境不确定因素的方差和下游核心企业的收益系数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减少上游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针对存在于上游合作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的治理,应该考虑上游合作企业的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程度,环境不确定因素的方差和下游核心企业的收益系数的影响。供应链中存在很多道德风险,从信息共享和激励制度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中。本文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出发,建立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博弈时间序列图,在考虑上游合作企业拥有信息优势的条件下,设计一种激励制度,对存在于上游合作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防范治理,得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下游核心企业总可以找到一种价格制度契约,对上游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治理。最后对激励制度强度系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合作企业的风险规避系数、成本系数,供应链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核心企业的收益系数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汇总存在的道德风险治理的影响规律。

篇9: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首先,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本案中,对于加班事宜,只有冯某本人和用人单位是知情人,现冯某已死,对于用人单位否认安排冯某加班的说法已死无对证。某木材公司未参加工伤保险,如冯某被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需支付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因此,对于用人单位单方提供的可规避工伤责任的证据材料是否采信应综合本案的其他证据进行全面审慎的考虑。用人单位有严格的加班制度和下班后进入材料仓库的制度,但冯某在正常下班后,作为材料仓库的保管员,仍能进入仓库。从这点上看,无法排除冯某在事发当晚是经批准后进入工作场所加班的可能。另外,公安机关已确认冯某的死亡无他杀迹象,现有的证据材料无法证明冯某事发当晚是因在仓库内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而导致死亡。冯某在仓库堆放的货物前被其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叉车挤压致死,属在工作场所因生产工具致死,冯某的死亡与工作有关。

其次,工伤认定适用无过错原则,无论劳动者是否有过错,是否违反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只要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且无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就应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以冯某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作为不予认定冯某的死亡为因工死亡的理由不符合工伤认定的无过错原则。此外,冯某正常下班后仍能进入仓库,在工作场所因生产工具致死,用人单位亦应为其管理不严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承担相应的工伤责任。综上,对于冯某的死亡,笔者更倾向于认定为因工死亡。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篇10: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中国目前的事业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其中有些单位规模不大,对风险的承担能力不强”,如果让这些单位独自承担职工的各种职业伤害和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等工伤风险,将会给它们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劳动保障部新闻发言人胡晓义说。

2005年12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并实施了《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从此前的只针对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

通知还为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职工的工伤范围、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方面提供了明确依据,使得他们的工伤保险权益实现了“有法可依”,

据介绍,农民工也被纳入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胡晓义说,这一举措“标志着统一的覆盖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利于“单位分散风险,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以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单位责任为主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障制度。1996年原劳动部出台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开始进行国家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试点,制度覆盖范围只是企业职工。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为中国境内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而这次颁发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将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崔清新)

篇11: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各部门、车间:

公司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也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职工的交通安全意识,公司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如下工作:

一、各部门、车间要加强对本部门职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做好表率作用,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公司所有职工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杜绝酒后驾车。

三、职工要自觉控制行车速度,并保证车辆制动装置的完好。要求:摩托车行驶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0公里以下;电瓶车行驶速度控制在每小时25公里以下。

四、门卫要加强对摩托车、电瓶车驾驶人员的戴头盔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不戴头盔的摩托车、电瓶车驾驶人员,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做好记录,车间派人每天到门卫统计一次,并与监控系统核对,对违纪者每次罚款100元。

五、本通知从2007年12月10日起执行。

以上通知,希各部门、车间严格执行。

篇12:教职工上下班制度

(2010)行他字第182号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10)皖行再他字第0001号《关于陈宝英、高祥诉安徽省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一案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原则同意你院第二种意见。即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无证驾驶机动车、驾驶无牌机动车或者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事故导致伤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此复。

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附: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陈宝英、高祥诉安徽省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

行政确认一案的请示报告

(2010)皖行再他字第0001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院在审理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报我院请示的陈宝英、高祥诉安徽省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案时,对高跃文无证驾驶的行为是否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有不同认识,决定向你院请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案件的由来和审理经过

陈宝英、高祥与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行政确认一案,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法院2008年12月1日作出(2008)桐行初字第14号行政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安庆市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4月10日对本案提出抗诉,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指令桐城市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再审。桐城市人民法院2009年9月29日作出(2009)桐行再初字第1号行政判决。陈宝英、高祥不服,提出上诉。安庆市中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并于2009年12月16日作出(2009)安行再终字第6号行政裁定:中止诉讼。

二、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上诉人(一审原告、再审被申诉人):陈宝英,女,1974年2月15日出生,汉族,无行为能力(精神病患者),住桐城市人大关镇麻山村。系高跃文之妻。上诉人(一审原告、再审被申诉人):高祥,男,1996年11月16日出生,汉族,住址同上,系陈宝英之子。

法定代理人:姚秀珍,女,1937年5月25日出生,汉族,住桐城市人大关镇

缸窑村,系陈宝英之母。

委托代理人:陈贤来,男,1966年9月9日出生,汉族,住桐城市人大大关镇缸窑村,系姚秀珍之子。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再审申诉人):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住所地桐城市龙眠中路。

法定代表人:段鹏飞,该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项卫平,该局副局长。

委托代理人:姚笃超,该局劳动保障监督大队队长。

三、原一审审理情况

桐城市人民法院原一审认定:高跃文生前系桐城市大拇指材料有限公司职工。2008年3月16日下班途中,高跃文无驾驶证驾驶无号牌两轮摩托车与陈光林驾驶的普通货车碰撞,致其死亡。经桐城市交通警察大队交通事故认定,陈光林负事故的主要责任,高跃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负事故的次要责任。2008年6月1日原审原告向原审被告申请工伤认定,被告以高跃文无驾驶证驾驶无号牌摩托车为由,作出(2008)桐劳工字第006号《不予认定通知书》,不予认定高跃文因工死亡。原告不服,提出申请复议。桐城市行政复议机关以桐复决字(2008)第005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了原审被告作出《不予认定通知书》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提出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被告作出的《不予认定通知书》,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工伤认定。

原一审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高跃文无证驾驶摩托车,虽系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为,但并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高跃文既未犯罪也未违反治安管理,其行为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被告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之规定,不予认定高跃文为因工受伤,属适用法律错误。原告要求撤销该《不予认定通知书》并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工伤认定的理由成立,应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之规定,判决:撤销被告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2008)桐劳工字第006号《不予认定工伤通知书》,并责令其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四、抗诉理由

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检察院抗诉认为:原一审判决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本案的关键是弄清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即什么是治安管理。治安管理即治安行政管理,是公安机关为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而实施的社会行政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手段之一,即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公共安全作用的法律所规范的秩序。我国治安管理体现为公安机关运用专门的组织管理手段,贯彻执行治安法规的各种活动。

其管理范围包括:户口管理、特种行业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等。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项规定:“无证驾驶的人、酗酒的人驾驶机动车辆,或者把机动车交给无驾驶证的人驾驶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2004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规定,2006年3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未对无证驾驶的行为作出处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条规定:“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第四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外,适用本法”。违反道路安全法规显然是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特别法,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当然也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原一审判决狭义地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五、再审审理情况

原一审法院再审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因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出台,当时配套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规定了无驾驶证的人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属于治安管理的行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已对无驾驶证的人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如何处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规定,故随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行为不再重复,但无驾驶证的人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危及了公共安全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当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治安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行为。一审认定高跃文无证驾驶摩托车,虽系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行为,但并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显然不妥。综上所述,申诉人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作出桐劳字第006号《不予认定通知书》正确。抗诉机关的抗理由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规定,判决:

一、撤销(2008)桐行初字第14号行政判决;

二、维持申诉人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桐劳字第006号《不予认定通知书》,驳回被申诉人陈宝英、高祥的诉讼请求。

六、当事人上诉理由及答辩意见

陈宝英、高祥不服原判,上诉称:2006年3月1日施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后,把无证驾驶的行为规范到《道路交通安全法》当中,《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四条中没有规定无证驾驶这一具体行政行为,故高跃文无证驾驶行为并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本案交通事故与高跃文有证无证并没有直接关系,且高跃文已对事故负了30%的责任。故请求法院根据现施行的两部法律的明确规定,撤销桐城市人民法院(2009)桐行再初字第1号行政判决,重新改判;责令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高跃文于2008年3月16日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死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第七项规定,应认定为工伤。

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辩称:就本案与工伤保险支付没有任何关系,高跃文出事时间为2008年3月,大拇指公司参保时间是2008年5月。本案的事实清楚,没有争议,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法律适用。在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施行时,与之配套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包含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治安管理是一个大的范畴,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有区别的。故高跃文无证驾驶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当然是一个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请求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护行政机关的合法权益。

七、需要请示的问题

上一篇:郑州市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调查问卷下一篇:《赠外孙》古诗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