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024-06-26

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精选10篇)

篇1: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多元的文化环境,又将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构成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锻造了它自身包容与开放的品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能够进行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于晋唐之间传人中国后,与儒道相揉顺利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明末的历算,由于中国长时期的封闭与专制统治,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当人们接触到西方近代文化时,首先感到的是“器物”和“科学技术”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形态的激荡,这是近现代文化批判的先声,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入了批判、转化、重构的自觉阶段。

(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从逻辑上讲,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只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它包容与开放品格的升华。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文化层次上,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展开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首先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它从文化层面引起了人们对一种先进文明的关注和学习,最终事实上达到逐渐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造,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精神”,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和性质,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但却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进行辨证的综合,才在文化层面上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总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价值体系,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条主线,也是伸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根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以更宽阔更深邃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对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先进文化有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原因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即只有成功地应对挑战,适时地采取相应对策,文明才可以避免危机,并进一步找到成长的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开始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一)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对人类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种文化接触中会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二)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要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的性质、特点它的决定性矛盾、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时代的改造,使之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现实做出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晚年曾就“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做过精辟的论断:“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也认为:“虽然经济条件是文化生活的部分形式,但它不仅是具有决定力的而且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形成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败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与其依托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关”。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正是推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并被赋予崇高使命,这是当代中国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也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2: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深化廉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是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承担着树立廉洁理念,弘扬崇廉风尚,促进廉洁从政的重要任务。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坚持文化自觉,进一步发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作用是重点

其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廉敬廉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其二,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整体合力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责任追究,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变“不时抓”为“经常抓”,变“要我抓”为“我要抓”。其三,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进一步整合基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

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延伸廉政文化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条件。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拓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视野与思路是关键

其一,廉政文化内容要体现通俗性,着力喜闻乐见廉政文化。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构建廉政文化工作网络,扎实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廉政文化教育月活动,以领导干部讲党课、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举办廉政知识考试、进行廉政谈话、廉政文化观摩、开展廉文荐读、传唱廉政歌曲、悬挂廉政警句格言等多种形式,营造廉政文化教育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其二,廉政文化形式要体现生动性,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廉政文化园,使土生土长的“墙头文化”变成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解说员”。

其三,廉政文化载体要体现融合性,构建单位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党风廉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好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推动廉政文化大发展,走向文化自强,进一步探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模式是保障

其一,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廉政文化的“内化”效果。围绕时代特征,针对不同群体、阶层受众的心理基础、知识结构、道德素养和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探索分类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逐步形成内涵丰富、完整系统的廉政文化理论体系。其二,要加强阵地建设,强化廉政文化平台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各种文化设施和各类教育基地,为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筑平台、拓展空间,形成有利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其三,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廉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廉以养德,文以化人。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推动廉政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增强廉政文化软实力,提升廉政文化活力与吸引力,使反腐倡廉建设保质

篇3: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校园

做为高等教育的大学, 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承载着传承、创新、传播文化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大学即文化。当今社会, 大学已经从昔日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引擎”。而社会发展的标志, 已不再是GDP的单一指标, 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是硬实力 (经济、军事、科技) 和软实力 (文化) 的乘积, 大学从本身知识性、学术性的特质和其功能上看, 承担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的历史使命, 而完成这一使命, 必须创建文化校园, 回归和培育大学精神, 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1 创建文化校园

何为文化校园?在高校中人们一般把大学文化表述为校园文化, 作为曾经担任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委常委的宣传部长的学者衣俊卿, 首次提出了“文化校园”的理念, 实际上是对大学文化寄托的一种期许, 即:大学文化的创新。文化校园, 将其大学文化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有了社会担当的文化责任。大学作为社会的特殊机构, 有着自己知识性和学术性特质, 形成了独兀不遇的文化品质和先进的文化精神。大学是通过对文化的创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最高的价值追求, 它内涵了广义的文化概念, 即: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系统。可以说文化校园建设, 在大学具有的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基础之上, 成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从崭新的文化视觉、开放的校园界定, 使大学更明确了社会担当的文化使命。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成体系的任务, 明确提出了“发挥国民教育在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为文化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2 培育大学精神

文化校园建设, 做为大学的功能之一, 源于文化自觉, 对大学文化的本身的觉醒。提出培育大学精神, 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改革形势面临深层次的课题, 更是对面对“文化强国战略”历史使命的价值选择。在大学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 成为社会的“引擎”的过程中, 本来大学精神匮乏的我国大学, 越来越受到“市场化”“科层化”“行政化”的影响和冲击。在全力对社会服务的同时, 大学追求功利趋向日盛。如: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 已经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但是, 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人才与成果产出数量极其可观, 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质疑了中国高等教育教育:“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独创的东西, 缺乏创新精神”。学者艾瑞予曾有过如此慨叹, “曾照亮了中国学术天空的那批大学者, 竟然都是民国时期的出产。”究其原因, 是大学精神的缺失, 缺乏体制或制度以及环境保障。

大学精神内涵, 就大学“精神”含义而言, 不是一般心理学“意识、思维”和人的精神状态的含义。如同和我们的历史中出现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有着超出一般意义的特殊的哲学意蕴。西方哲学家对精神有着多种形而上的定义:柏拉图定义为“是世界的理想基础, 是超越感性世界的理性。”德国启蒙者沃尔夫定义为“被赋予了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实体”, 德国哲学认为“精神的主要标志是自由”。显然, 这些哲学意义, 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精神的标志是自由;二是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超越;三是精神是质的独立个性的自我存在。正是以自由为标志、自我超越、内生的自我存在的“精神”, 创造了流芳千古的业绩。这种精神的哲学意蕴, 尤其是揭示了大学精神的本质, 可以概括为:“独立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的生存和长期发展, 对于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人格与行为塑造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文化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的培育, 源于文化自觉, 理性认知。首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 是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价值的最高追求, 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孪生姊妹, 须臾不可分割。独立是自由的前提, 自由是独立的表征。“大学独立”, 本质上一是大学按照教育规律独立处理内部事务, 绝非是脱离社会的独立存在;二是大学生存的方式不得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按照无功利原则、科学探究、追求真理运行规律, 从事教育、科研、服务、文化建设。“学术自由”是大学这一组织实体和精神存在的根基。大学是思想交汇之地, 各种思想在校园里交流、碰撞、裂变、生成新的思想;大学是传授知识而不是某一职业的所需的特殊技能, 是专家、职业技师的母体源泉。所以教育性和学术性是大学的本性, 正是这一本性大学必须走向自由的归途, 没有自由, 大学就不可能成为“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无法担当大学的历史使命。

3 创新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机构, 更是一个精神存在, 是由它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历史上, 不论是巴黎的牛津大学, 还是中国的北京大学等, 都对国家和民族有所建树, 开风气之先声的文化引领的历史功绩。在现实中, 大学更应以自己的知识品性与学术品质, 以大学精神灵魂与活力, 以高质量的人才、科技的成果、崭新的文化, 服务、辐射、引领于社会。

篇4:努力促进衡阳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结合衡阳的实际,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要实施品牌战略。所谓品牌,简单地说,就是规模大、效益好、大家都公认。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打出别人永远也取代不了的牌子。

美国的“百老汇”戏剧产业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核心就是实施“六化”品牌战略,即剧场分布集群化、资源配置专业化、剧目投资风险化、产业运作法律化、创作主题生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

衡阳市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就是要重点攻关,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就是要挖掘资源,创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就是要加强培养,推出一批文化名人。

要推进现代营销。衡阳市宣传文化单位不仅要认真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活动、潜心抓好创作,还要善于推销我们的品牌、栏目和人才。要以“世界是平的、市场无国界”的开阔视野,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了解和掌握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遵循市场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利用文化博览会、展销会、影视节等载体和各类中介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营销网络,拓宽营销渠道,大力推介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衡阳的影响。

要加大投入力度。衡阳市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尤其要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资金需要,着力解决基层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推出一批好项目、好节目、好栏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民间资金,借助外力推动文化发展。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

要创新内容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顺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和评价标准,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创新体制机制。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和省里提出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要求,实行点上突破、面上推开,加快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格局。

要积极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政策法规平台,把政府对文化的管理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要稳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改革。要加快培养与合理使用文化人才,充分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造就一支包括文化领导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人才队伍;要完善激励机制,扶持文化原创,设立市级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想干事的以机会、能干事的以舞台、干成事的以待遇,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篇5: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要求,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主流媒体,如何做大做强广电产业,我局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立足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广电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依托广告,推动广电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广告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着支柱作用。广告收入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和推动力量。但由于现在的机制不畅通,广告的收入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广电产业发展的需求,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培训、产品推介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这就需要我们要通过政策支持建立长效的广告经营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把创新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工作队伍,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让新闻工作者与广告从业人员大胆创新,在精办栏目、打造精品方面狠下功夫,把节目制作、频道包装与植入广告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品牌栏目,为广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以媒体资源为平台,主动出击,与我县的石材、煤炭煤化工、房地产开发等重点企业联办精品节目,在节目中植入广告,开创“活动搭台、广告唱戏”“广告为媒、终端销售”的新方式,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宣传、推介奇台,另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谁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推动奇台县文化产业发展。二是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时刻关注节目市场变化,坚持“精办专题、扩大服务”的节目制作理念,推出一批广播电视精品栏目。我们将立足与百姓,服务与百姓,对电视《今日关注》、《农经大视野》栏目进行改版。在《今日关注》

中增加民生新闻,《农经大视野》中推出百姓身边事等自制节目,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以节目的高质量,带动广告的新增长。

二、通过协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拥有无线数字电视用户8000户,2011年在县委、政府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现已完成2000户。无线数字电视收入尽能满足于自收自支,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只能靠政策的支持。广电总局要求“以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为主要手段,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维护人民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12年底,县级广电应该覆盖到全县范围”,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覆盖建设,扩大全县电视覆盖区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电视的全覆盖,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为此我们大胆谋划,初步构想在坚持“存量不变、增量分成”的原则下,我们掌握51%控股权前提下,与北京北广优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项目建设和运营业务。优力公司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从事无线数字电视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的建设运营,广播电视台将负责提供具有版权的内容和信息源,包括视音频、图文、新闻资讯等,共同开展无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车载电视、手持终端电视业务、机顶盒业务、相关增值业务以及其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业务,并获取收视费、维护费、外地频道落地费、广告费等。另一方面是县委、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下拨2700万的贴息贷款,我们自己开展以上业务。

三、借助演播厅,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我们将精心设计和打造电视演播大厅,做好电视演播大厅的内部装修设计和电视直播设备的更新和装备工作,将非编网系统联入演播室主系统,提高节目录制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实现节目录、制、播一体化。充分利用演播大厅这个平台,推出一批品牌

篇6: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促进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职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居有基础性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职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意义非同寻常。

一、深刻认识推动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

没有职工文化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也谈不上劳动关系的和谐,企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职工文化是指企业为满足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职工文明风尚而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培养,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文娱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文化环境的布置与营造,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完善与管理等等。可以说,职工文化就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

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工会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工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对于工会组织来说,要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着力加强职工文化建设,努力以先进职工文化的繁荣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为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既是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需要,是与企业文化共同发挥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双赢的需要,是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软实力,提高地区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讲,如何加强先进职工文化建设,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摆事实在各级工会面前一个亟待作答的时代课题。

二、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推动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先进的职工文化,实质是以文化教育人,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教育、培养、塑造优秀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来讲就是:其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以精神的力量陶冶高尚情操,涵养优良品德,增强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职工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促进了垦区职工文化建设,推动了职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工会组织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各级工会组织都拥有文化、宣传、教育和参与管理的多个阵地,从整个垦区范围看,“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区、各单位都加强了阵地建设,并依托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使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推动了职工文化建设,对促进职工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汤原农场为例子,近几年来,农场加强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先后投资70万元,建设了近60平方米、藏书量近7000册的职工图书室和拥有8台电脑的信息阅览室,在第一和第二居民组建设了藏书量近3000册的职工书屋,采取每月一次由基层工会集中到农场职工图书室借阅图书、发放给职工阅读的办法,增加图书借阅流量,年借阅量达千余次;修建了近80平方米的职工学校及近百平方米的职工活动中心,为职工学校配备了投影仪和DVD等设备,每年开展设施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和农机标准化等培训班10余场次,培训1500余人次,提升了职工的素质;投资1000多万元,加强了文娱体育活动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一场、三园、两馆”的阵地建设格局。“一场、三园、两馆”,即如意广场、祥和公园、丁玲公园、振兴园、场史馆、文体馆。每年农场工会都组织开展广场演出、球类比赛、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和谐企业建设,使职工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尽管如此,综观当前垦区职工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一些人将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混淆,有的人甚至认为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单独加以研究和建设;二是发展不均衡,一个单位,往往是在农场层面的职工文化建设开展得比较好,基层单位开展得较差,非公企业更差一些,差的表现是不愿花费精力和资金,去关注和建设职工文化,文化设施少,活动不能开展;四是职工文化活动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活动开展得少;五是职工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职工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老一套”的多,创新的少;五是职工文化缺少品牌;六是有待于形成一种更有利于促进职工文化建设,推动职工文化发展繁荣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格局。

(二)促进垦区职工文化建设,推动职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论断、新任务、新要求,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关键要通过采取引导教育、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和服务模式等措施,努力建设职工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从狠抓观念转变入手,强宣传,提高社会全员认识。针对一些人对职工文化建设认识不高这一实际,要以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大对职工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各单位职工和社会全员对职工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职工文化有别与企业文化,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①主体不同,职工文化是大多数员工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行为和思维方式;②范围不同,职工文化存在于一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之中,企业文化只存在于企业之中;③代表利益不同,职工文化代表职工群体利益,企业文化代表企业整体利益;④目的不同,职工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素质,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要,企业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同等重要,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能只有企业文化,没有职工文化,在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说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同等重要一点儿也不为过。

二是从狠抓制度建设入手,建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要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成立由工会牵头,宣传、团委、文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联合组成的领导机构,建立各部门联动的职工文化建设制度和机制。

三是从狠抓服务模式入手,辟新径,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平台。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对文体馆、俱乐部等职工文化阵地投

入,大力加强职工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尤其是基层管理区、居民组的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健全和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平台,构建以职工学校、职工书屋、文体馆、职工活动中心“四位一体”的职工文化交流和服务阵地,大力发挥信息共享室的网络资源优势,开辟职工电子书屋,创建职工文化网站,推进职工文化建设。

四是从狠抓资源共享入手,谋双赢,打造区域职工文化建设优势。仍以汤原农场为例,近几年来,农场充分发挥毗邻汤原县的区位优势,与汤原县广泛开展文化共建,双方的文体设施免费向场县职工群众开放,每年至少联合举办2场次文艺演出,丰富和繁荣了职工文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繁荣。在垦区职工文化共建成效明显的例子有很多,一些管理局和农场也因此形成了文化发展的优势,这些做法值得推广。

五是从狠抓人才队伍入手,求创新,拓宽职工文化建设渠道,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既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加强品行和人格操守的修养,又要培养工会系统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以及通过组织文学艺术及文娱体育协会等组织,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扶持职工队伍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形成专兼结合的职工文化工作者队伍,为繁荣职工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职工文化建设,活跃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繁荣职工文化活动的合力。

六是从狠抓活动载体入手,铸品牌,开创职工文化建设新局面。针对不少单位职工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老套”以及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劳动关系多元化及工会职责不断深化等实际,职工文化建设要在理念更新,内容突破,形态创新,品牌打造上别开新面,力争打造出一些诸如五一文艺晚会、职工文化展演周之类的力度大、影响广、作用强、与时俱进的职工文化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力求通过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文化权益,多方位提升职工素质,为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7: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来领略祖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与形态,为我的生活增添了格外的精神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时刻关注实事的变化,在实际中紧跟党的事业发展的脚步,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健全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要全面把握全会基本精神,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全会精神,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

注重将文化精神传播到基层中去,让群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感悟文化气息,而不是将文化固定在单独的某一范围中。合理将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中国化,运用融合于现实生活中,要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全民共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来,才会迎来更加民主更加融洽的文化氛围。

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领会会议要求,更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付诸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在学习中砥砺品质。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本能。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灵魂,方有品质;勤于学习,就有提升。温良恭俭,可以格物致知;德才兼备,方能修齐治平。因此,我们要善于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看待事物的立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手段;学习他们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工作中锤炼作风。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是在勇挑重担中增长才干。不避危难、义无反顾,是英雄的潜质;敢挑担子、勇挑重担,有干事的雄心。也只有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历练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举。也只有经过艰苦环境磨练、重大任务考验,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坚定,在工作中取得实绩,在成长中突飞猛进。

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篇8: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文化建设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 大别山北麓, 俗称“皖西”, 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六安文化传承悠久, 山光水色优美, 文明郁积磅礴。近年来, 六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市民对文化产品日趋旺盛的需求, 更是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雏型, 成为繁荣文化创意、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全市广播影视、音像制品、文化用品、传统工艺、印刷包装等行业发展强劲,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健身产业、信息产业等产业的关联结合不断延伸。同时, 六安文化资源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精品的美誉度逐年扩大。大别山民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现代庐剧《杜鹃啼血》、广播剧《乡村义工周世友》等相继唱响, 天堂寨国际旅游节、六安瓜片茶文化旅游节、全国青年赛艇锦标赛、国际女子沙滩手球公开赛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活动相继举行, 树立了六安良好的对外形象, 增强了六安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的情况看, 我市文化资源丰厚, 特色优势明显。同时问题与困难也较为突出, 亟待努力加以解决。

(一) 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考核政府的硬件指标是偏重经济建设, 而文化事业则属精神领域, 对文化的考核方式不硬, 伸展度不大, 不少人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 思想上不重视, 行动上不支持, 对文化活动开展关心不够, 忽视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对文化的巨大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 缺乏长远意识和全局观念。

(二) 投入不足, 设施缺乏

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没有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提高, 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出现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多数文化站是个空壳站, 无活动室, 无活动器材, 无先进的宣传设备, 宣传方式还是靠吹打弹拉, 出墙报、出橱窗等十分原始的方式进行, 基本上不能胜任当前形势需要。投入欠缺、资金困难也是制约品牌创新的瓶颈。

(三) 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滞后, 文化品牌质量不高, 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还远远落后与其他产业, 特别是原有的大多数文化单位属于事业单位, 参与市场能力低, 文化企业难以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 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市场化的运作, 难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市场。同时, 我市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缺乏拳头产品, 名牌集聚效应差。

(四) 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匮乏

目前整体文化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既有技能, 又懂经营且会管理的文化人才相对短缺。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我市特色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 科学规划,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

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化发展规划、战略、政策和法规有助于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 并保证文化产业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和较稳定的健康发展过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努力形成从县城到基层农村、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面向基层, 把更多的资源向偏远农村倾斜, 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 实现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化, 形成县城、乡镇及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 夯实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文化设施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和载体, 也是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面向社会拓宽文化建设的筹资渠道, 重点建好、用好各种文化设施。改变当前有些地方文化设施、文化场所简陋不堪, 被挪作它用或是空白的状况, 让人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 打造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以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 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按照“专业策划、市场运作、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的原则, 把本土文化办成具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同时, 加强对重要品牌的深度研究和开发, 要在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紧抓大企业、大项目, 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促进全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四)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文化事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因此,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我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和优化结构, 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 在人类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着导向和推动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合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努力开创文化强市建设的新局面, 奋力实现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杨兰:《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文化生产力》,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年04期。

[2]张吉氚、高军、张俊庭、王维学、明胜:《关于长春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01期。

[3]赖文、文化策划:《文化生产力的提速器——关于福建文化策划的思考》,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11期。

篇9: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第一,要深刻认识新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会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发展需求的科学把握。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负责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要正确评估我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我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众多、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发展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曹雪芹、纳兰性德、顾太清、耶律楚材等伟大的文学家,出现过《红楼梦》等伟大的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全区第二次文代会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为”方向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深入生活,勤奋创作,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篆刻、民间文艺等各个艺术门类全面发展,文学艺术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艺人才队伍,为繁荣和发展海淀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些年来,随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建设,我区文化与科技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第三,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是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二是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三是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四是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紧紧围绕承担好这四大历史责任,认真落实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结合海淀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推动文联工作和海淀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进步,发挥好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在践行“北京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首都的集中概括和基本载体。广大作家、艺术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引领者和传播者。在学习、宣传、践行“北京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饱满的热情、优美的文字、绚丽的笔墨、华丽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多创造反映北京精神、体现北京精神、宣传北京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广大群众在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中提升文明素质、践行“北京精神”,使“北京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以此带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是在发展文化事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愿望和现实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任务。区文联要团结和组织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不断强化文化惠民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服务群众。一要着眼于建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广泛发动区域内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参与、指导和帮助群众性文化活动;二要多创作一批具有海淀元素、海淀特色、海淀气派的精品力作,有利于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优秀作品,通过文学、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影视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全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基层群众的丰富精神世界;三要关心支持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不同类别的群众文化建设,为全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文艺人才的不断涌现孕育肥沃的土壤,共同实现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目标。

三是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发挥促进作用。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目前,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形成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告会展等五大主导产业,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3320亿元,占全市40%以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增强。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创意产业仍是海淀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把发展文艺事业与培育发展地区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艺表现形式,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技术载体,将独特的创意,优秀的艺术作品,转化为生产力,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同时请各位文学艺术工作者在国内外多宣传海淀、推介海淀,成为海淀的“形象大使”,促进海淀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发展前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及各类资金、人才来到海淀投资发展,为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

四是加强文联自身建设,积极发挥联络桥梁和服务平台作用。本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海淀区文联新一届领导机构,审议修改文联章程。希望新一届区文联领导班子,在市文联和各位顾问的指导帮助下,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内涵,提升工作水平,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发挥好各协会的作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面地团结海淀区域内文学艺术人才,推动海淀区文联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二要善于挖掘整合区域内的文艺团体和文艺人才,热情欢迎和邀请他们加入海淀文艺队伍,鼓励他们为海淀放歌,为海淀起舞,为海淀泼墨、为海淀书写。三要抓好文艺队伍的培养,通过帮带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等措施,形成合理的文艺人才梯次,不断增强文艺队伍的综合实力。四要关注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主动发挥桥梁、平台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反映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呼声、需求,协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创新更好的创作条件和发展环境把文联建成温馨之家。区委区政府也将一如既往地为文联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共同为开创海淀文艺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为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10: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部署。全省要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江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省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必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推进文化率先崛起。

针对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的目标,苏荣指出要把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当今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塑造灵魂、美化心灵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二是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三是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与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相结合;四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运用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结合。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红色高地;二要坚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努力打造绿色崛起的新增长点;三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要坚持以精品创作为引领,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苏荣表示,目前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江西文化生产力。一要抓住重点难点,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文化发展活力;二要把握政策原则,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苏荣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江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成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最后强调,要努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潮平风正一帆悬——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骨子里镌刻着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擂响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冲破藩篱、革故鼎新的战鼓,全省上下以“背水一战”的豪情、“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将一个个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森严壁垒”攻克。

这是一份上下满意的历史答卷:虽然起步晚,但强启动、急行军,100天时间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三项改革任务,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

为什么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能有进度快、成果丰、影响好的效果?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的苦心孤诣处处可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时彰显。站在时代的浪尖眺望,“文章节义之邦”发展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深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精髓的赣鄱儿女,更加自觉、自信、自强地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疾行。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是在今年2月全国太原会议以后开始启动的,而中央给江西列出的“时间表”是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把它当作是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向中央的表态也掷地有声:坚决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大干100天,圆满完成任务。

说干就干。太原会议之后,省里迅速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省长鹿心社,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副省长朱虹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28个省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在我省史无前例。同时,从省直各有关单位抽调31名骨干特别是参加过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设区市也把文化体制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

有了“指挥中枢”,各项工作推进迅速。3个多月时间里,省委专门召开了3次省委常委会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5次全省性动员会、推进会,4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宣传部长座谈会,11次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关厅局密集召开了50多次专题会、动员会和座谈会。省委书记苏荣和省长鹿心社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批示,苏荣书记还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厅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鹿心社省长对改革方向、目标、有关编制等问题亲自把关审核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个层面的动员会、部署会、讨论会、推进会、调度会,反复阐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反复研究改革的政策和步骤,反复宣讲改革的措施和前景,全省上下普遍认识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是讨论问题,而是执行问题;不是业务工作,而是政治任务。一些干部原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态度是怕、等、拖、靠,现在这种情绪一扫而光,转为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政令畅通,认识到位,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

5月31日,省直5家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揭牌授牌仪式,台下这5家企业的职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可。而50多天前,在省直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台上宣讲政策,台下却气氛凝重,一些院团职工甚至站起来嚷嚷:“我不改!”

同一批人,为什么短时间内,思想有如此大的转变?

“一听改革,总以为是以牺牲职工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可这次改革不一样,不仅没有让我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还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肯干,收入自然增加,我当然举双手赞成。”省歌舞剧院责任有限公司的一位演员如是说。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源于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无论怎么细化方案,决不“算计”职工,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拨款不减少,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职工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自然积极参与、支持改革。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该坚持这一标准。改革政策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待职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高不就低,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

政策是改革的生命线。我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5个得人心、稳人心的好政策,它们不仅充分体现中央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还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我省还专门出台了14项具体政策,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还在一般要求上作了提升、完善、细化等。改制中职工反映的21条诉求,绝大部分都在《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中得到采纳和解决。

省文化厅的一位干部说,这些“真金白银”,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对改革的主动担当,体现了对职工利益的最大维护,因而改革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用于职工安置和解决社会保险费用资金就达近7000万元,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扶助资金平均提高了20.4%。

真抓实改不留死角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利益,是中央的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改实改。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的新机制,转制企业才能迸发潜在的活力,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新机制建立,就要求改革必须到位,要真改,而不是应付了事。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改革有多难、有多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都坚持真改实改,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不搞穿新鞋走老路,不搞“翻牌公司”。

改革之初,个别地方存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又成立新的事业单位,对这种“金蝉脱壳”、“腾笼换鸟”的做法,省文改办及时下发了《关于防止成立或变相成立文艺表演事业单位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四严三不”:严格政策规定,严格关键环节,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不搞假动作、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倾向。此外,省文改办还通过层层督查验收的方式确保各地不玩花、不走样。据统计,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两个方案”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率平均达91.81%;全省47家非时政类报刊职工转企率达78.2%。

省文改办还实行“一周一例会、两天一调度,三天一通报”的工作调度机制,召开办公会、协调会和政策研究会等30余次,编发简报113期,专报4期。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文改办注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帮助改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文改办多方沟通协调,解决了提前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增加薪级工资、职称评聘、转企职工保留5年按事业单位调转资格等政策性问题和省直5个文艺院团注册登记中的“出资人”问题。

着眼长远立足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国有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就是要让这些主力军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好体制、好机制做强做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加巩固,主旋律更加激昂,主渠道更加通畅。

5月初,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小剧场话剧《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当月演出了11场,超出计划5场。“今年演50场没有问题。”公司负责人掰着手指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目投入10万元,演21场就能回收成本,演50场就能净赚15万元。省里对商业演出有1:1的奖励,这样又能赚25万元。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这一块比往年又可多赚18万元„„

改革之初,我省提出的口号是“财政支持不撤回”,后来则变为“财政支持不减少”。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却苦心孤诣:不仅要给改革单位“输血”,更培养他们“造血”能力,不仅要把改革单位“扶上马”,更要政策“常给力”。

各地各部门在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江西教育期刊社获得上级主管部门1500平方米的房产。鄱阳县赣剧团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由县财政垫付,该县还免除了剧团几十万元的债务。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获得财政支持增加了近100万元。

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省里确定了15条扶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转企后院团开展演出、文艺创作、排练场地、演出场所、演出设备、人才培养、用工机制等方面,以及实施政府采购、提高场次补贴等。各地也参照省里的做法,抓紧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支持改制院团发展项目资金1亿多元。

通过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规模小、资源分散、连续亏损的“七刊一报”,今年预计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2倍增长。崇义县歌舞剧团引进民营资本,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组建崇义竹艺演出公司。南昌市广电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公司合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网络整合的突破和规模增长。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省里专门用4天时间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主题举办了专题研修班,并组织专题研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上一篇:秋天祝福朋友的语句下一篇:大学元旦优秀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