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2024-06-24

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通用8篇)

篇1: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物资生活不断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剩下些什么。同样,在当今公安部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着明显提高的今天,公安文化领域还剩下些什么。在办公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公安部门的职能应当如何履行并达到最佳效果。

全力净化辖区文化环境。今后,要“严打、严防、严管、严治”多管齐下,深入推进 “打四黑除四害”、“清剿火患”等专项行动。增大法治宣传力度,在执法办案、暂口登记等工作中多注意法律文化普及,扩大法制文化的覆盖范围,努力使辖区人民做到“知法、懂法、用法”。扎实做好文化维稳、辖区维稳等各项工作,全力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维护安全有序的公共环境。

加强警营公安文化建设。在执法理念改变的大环境下,努力使公安执法理念达到最佳效果,不断缓解压力、激励士气。在警力不足,一线民警普遍加班加点,处于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切实营造宽松、人文的警营氛围。同时,借助文化平台,多出精品,增强公安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渗透力,打造出具有公安特色的文化品牌。

总之,公安部门是社会主义特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公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将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做好公安文化的建设,调适好公安执法理念,促使公安文化大繁荣,最终履行好公安部门的职能。

篇2: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进一步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公安机关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公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公安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营、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努力形成文明执法的行为文化、以警为本的管理文化、团结向上的环境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全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公安文化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机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持续提升,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公安文化精品接连涌现,公安文化的大众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显著增强,逐步使公安文化发展与广大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公安队伍的英雄业绩相匹配,与公安机关的社会地位和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相对称。

(一)弘扬忠诚警魂,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队伍管理,用法治文化、英雄文化和廉政文化熔铸“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始终保持公安队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和谐警营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建设具有鲜明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物态人文环境,建立文体活动制度,完善必要设施,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警和谐工作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不断激发民警建功立业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形成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弘扬公安先进文化,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公安文化在融洽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将公安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构建起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同时,为引领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四)提升队伍素养,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执法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警种和每名民警,渗透到执法执勤的各个环节,规范到一言一行。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执法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为着力点,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三访三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公安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推动公安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警为本,全员参与。

坚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切实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公安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特点,实施定向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警营和社会两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五)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公安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系统)文化建设丰富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公安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安文化发展繁荣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民警群体和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出一批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公安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大做强公安新闻报刊、影视栏目等公安文化阵地和品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势正面舆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市场发

展、具有警察特色、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公安文化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和QQ群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公安文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公安部所属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公安报》等公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办好“中国警察网”、“公安手机报”,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公安网络和文化信息平台。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积极推行基层科所队警察文化室(俱乐部)建设,增设文化宣传橱窗,使民警有阅览、娱乐、健身、减压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要在单位办公区张贴、悬挂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片,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在办公场所、广场公园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察文化长廊、警察雕塑园、警察荣誉墙、英烈祭奠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要充分利用公安部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展示平台,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逐步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瑞金国家政治保卫局、陕西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河北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旧址等公安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内容生动翔实、布局科学合理的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推出更多公安题材优秀文化作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从公安实践中汲取素材,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公安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题材文化作品,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要深入推进公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万家灯火平安夜”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金盾文化工程”评选、全国公安相声小品大赛、公安歌手大赛、公安文学大赛、“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全国公安文艺汇演等重点公安文化项目,公安部每年出版反映牺牲公安英烈事迹的系列报告文学,出版公安文学精选,组织创作1至2部影视精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创作1至2部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举办1台公安文艺晚会。要加大对基层公安文艺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一批警营内外的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随警作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增强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

(五)加强公安文化载体和标识建设。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使用特色鲜明、具有纪念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公安文化产品,通过公安文化载体建设凝聚警心、展示形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警车标识等公安标识规范,树立公安机关统一、规范、专业的文化形象。要积极组织创作 《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设计人民警察警旗,规范警察阅警式程序、入警宣誓、祭奠英烈等仪式,统一警察文艺演出服饰,推出第二套中国人民警察邮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紧密结合民警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形式多样的书画、摄影、集邮、收藏、体育等兴趣小组和警营乐队、合唱队、歌舞演出队、体育运动队等,在重大节庆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通知》(公政治[2010]445号)精神,把开展警体达标作为提高公安民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充分发挥警营内部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全警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进一步提高民警体能素质,形成崇文尚武的警营氛围。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建立体育专项俱乐部或体工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要充分发挥中国前卫体协的重要作用,论证并组建前卫体协篮球队,坚持每5年组织一届全国公安系统综合运动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全国公安系统单项警体比赛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手等专业体育运动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

(七)深化公安文化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史研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公安

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积极谋划公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目录中增列 “公安文化建设研究”专题,每年重点支持3至5项公安文化建设课题。成立公安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律,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全国公安文化论坛,编辑出版《公安文化建设编丛》,推进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发展。

(八)加强公安文联和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引导作用,严格依照章程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安文化产业。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组建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的警官艺术团(文工团)、警乐团、合唱团等,保证训练时间,提高演出水准,为各类大型公安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公安部论证筹建中国警官艺术团,并加大对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支持扶持。各公安院校要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打造响亮的公安文化品牌。

(九)开展公安文体交流。各级公安机关文化体育团体要经常组织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文化体育人士的交流,通过公安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创作室建设、警营开放活动、警察艺术节、警民运动会等方式,开展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公安系统内外文化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要积极加入国际警察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境外)文化体育交流,通过访问演出、参加国际(境外)警察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拓展公安文化和中国警察形象的展示空间。

(十)大力实施公安文化人才战略。要建立公安文化人才库,全面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结构、分布、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要在文化人才录用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纳更多人才参与公安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优秀公安文化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兼顾本职业务与公安文化工作。同时,要为公安作家提供专门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要择优选送潜力较大的文化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文艺院校、艺术团体研修深造。对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和省部级文化活动中获得荣誉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晋职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文艺界人士可给予相应的荣誉称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化事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在职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培训班,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通过委托培养、培训班、讲习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不同门类的公安文化领军人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公安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五、工作保障

(一)加大公安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公安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在重点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安民警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基础建设,统筹兼顾,重点做好重大文化活动、重要文化阵地、公安文化人才奖励、公安文化精品创作、重要体育赛事和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安机关文化建设扶持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公安文化建设。

(二)加强和改善公安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任务纳入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融入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警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民警积极参与的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省级和市级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商请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文艺创作室,县

级公安机关要设专职宣传文化干部,确保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文化活动。

篇3: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开展,档案文化,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要想做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工作, 档案文化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的开发档案的文化价值, 从而实现档案的独特功能, 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只有从本质上处理好档案文化的功能, 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帮助。

一、档案文化服务的发展契机

(一) 档案管理部门树立文化服务意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需要按照公益性和便利性来加强文化的基础性建设,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好处。因此,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从本质上树立加强档案文化服务的意识, 充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主要的意识形态分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 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功能。

(二) 档案管理和文化服务工作融为一体

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档案文化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改变档案服务的理念, 将文化建设、公众的文化素养、档案的文献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 面向社区、区域和整个社会, 实现现代化和开放化的建设, 积极探索档案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二、档案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

因为在文化的资源中档案的资源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档案和资料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 提升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五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军。管理档案时我们要明确档案是文化属性的载体, 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在建设中档案管理部门需要以文化服务为基础, 遵循文化服务和档案服务的客观规律, 建设档案部门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

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下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工作

(一) 自觉地开发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

档案管理中从档案的功能、价值和管理模式都可以体现档案事业的文化属性, 需要大力开展档案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

1.档案工作中主要面向客户是社会大众,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中的社会大众对档案文化的服务需求, 必须要开展多元化的档案文化服务功能。

2.大力开展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 打造独有的品牌, 积极开发和创造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高质量产品, 积极的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本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来编制一些历史文化档案展览, 制作一些文化范畴内的历史文化论坛、网站和视频等。

3.在档案文化服务工作中, 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档案人员的本职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工作负责的同时开展档案服务的工作方向, 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 为档案事业服务。

(二) 加强档案基础建设

档案在社会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它是许多文化产品的基础资源, 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档案文化的服务是属于公益性的, 可以在管理中围绕社会主义的教育来开展重大意义的活动, 弘扬地方文化和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 提升档案文化服务水平

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文化的服务质量也逐渐提高。因此在开展档案文化服务的工作时需要创新工作思维, 从文化服务的本质出发,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开发文化服务在档案工作中的功能。

(四) 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的做好档案的文化服务工作, 必须在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开拓一条创新的道路, 利用自身的先进资源、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 面向整个社会来征集地方特色的文化档案资料, 并组织专门的技术人才来编制地方特色的文献, 利用开展活动的机会来展览这些具有地方属性的传承文化。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必须要做好文化服务工作, 积极的对待档案服务工作,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共同创造档案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N].黑龙江日报, 2011-10-2600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 2011, 11:4-14.

[3]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前线, 2011, 11:15-22.

篇4:以文化创新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特征,文化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其次,“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只有2.5%左右,未来的增长空间巨大。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注入活力,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第三,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在国际舞台上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并且,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它同时也是一种“硬实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创新无止境

“文化创新”是传媒行业永恒的课题。同时,传媒又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更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传媒职责与功能的要求。江苏广电总台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文化创新,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推进江苏“两个率先”贡献力量。

1.持续深化宣传创新,开创两大新闻形态

在新的舆论环境下,江苏广电总台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着力创新,从主旋律报道和贴近性报道两个维度切入,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大型新闻行动”与“民生新闻”两种新闻形态。采用航拍等最先进的技术,将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以“大主题、大视野、大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全国首创的新闻宣传样式被国家广电总局称为主旋律报道的“江苏现象”。2011年,总台推出了《两个率先新征程》、《沿海开发跨国行》、《创新社会管理环省行》等大型新闻行动,不仅获得党和政府的肯定,也获得百姓的热烈欢迎。民生新闻则以平民视角切入,以平民化的语态和生动的故事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事件,在百姓话题、群众生活中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在全国掀起“民生新闻”的创新热潮。作为民生新闻标杆的《南京零距离》栏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中国广电进程的60个栏目”之一。

2.持续深化内容创新,引领节目与影视新潮流

在内容创新上,我们不是简单着眼于节目的外在形态,而是着眼于内在本质,提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新定位,从而避免了长期以来省级卫视集中在综艺娱乐类节目上竞争的局面,进入到服务群众、寓教于乐的新层面。围绕这一节目定位,总台推出一系列类型丰富的原创节目,既有《非诚勿扰》、《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不见不散》等婚恋类节目,又有《非常了得》等益智类节目,还有《职来职往》等职场类节目和《万家灯火》等健康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在影视产品数量快速增长、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要求作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既叫好又叫座,既有高品位又有高影响。首先,影视内容生产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产品”层面,而是进入更高的“意义”层面。在判断是否投拍一部影视大片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是看它能否提炼出一个核心价值,并且这一核心价值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能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其次,从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出发来创新作品的表现方式。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电影《十月围城》尝试采用“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的金三角组合,以“大历史加小人物”的叙事结构,融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突破性地采用了全明星l阵容;电影《南京!南京!》、《武侠》则在艺术风格上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今年以来,总台又围绕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主题,重点打造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辛亥革命》、《断刺》、《革命前夜》等10多个影视剧项目,对影视作品制作生产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与探索。

3.持续深化传播手段创新,搭建全媒体平台

江苏广电总台着力创新,实现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型,一个横跨电视、广播、报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IPTV、视频网站等在内的全媒体平台正在形成。目前,江苏卫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共337个),居省级卫视第一,全国县级区域覆盖90%,覆盖人口超10亿。在继续巩固提升频道频率传统传播渠道的同时,总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用户中,推出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点击率在全国省级广电网站中位居第一;在手机用户中,“无线江苏”3G手机用户突破40万,CMMB发射点数和用户数全国第一;在移动人群中,总台移动电视频道在南京市地铁和公交车上已投放9000多块屏幕,覆盖率99%,今年将在省内其它城市拓展。

4.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优秀市场主体

要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我们在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例如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内容生产领域,我们以打造优秀市场主体为重心,整合台内多个影视公司和相关部门资源,组建了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幸福蓝海集团。并且结合影视剧生产的特点,创新性地推出了“三级审核”和“双轨考核”的管理制度。“三级审核”是指一个影视项目的投拍需制作公司、幸福蓝海集团、总台内容委员会三级审核;项目通过审核后,须明确项目责任人,签订项目责任书,每年底进行严格的考核。“双轨考核”即总台除对幸福蓝海集团及其旗下各影视公司进行年度目标考核外,还对各公司的每一个影视项目进行单独考核,项目管理和公司管理互相挂钩。2009年,幸福蓝海集团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文化创新的体会与启示

准确把握文化需求。创新的动力往往源自于需求,文化创新的核心能力就是发现文化需求、满足文化需求、引领文化需求的能力。对于传媒行业而言,这里的文化需求是“双重需求”,包括党和政府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

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能力,因此文化创新的要义之一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再开发与重新组合。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对内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一方面“开门办台”,通过市场引入成熟的节目模式和影视版权等资源,并充分利用内地以及港台地区的一流制作团队,建立高水平的“联合部队”,在合作中推进文化创新。

加强人才的积聚与培养。传媒是依靠人的创造力而发展的行业。如何吸聚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关键。江苏广电总台建立了一套“移大树、育新苗”、“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现代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移大树”是直接从社会上引进高端领军人才,“育新苗”是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著名高校每年引进150名左右优秀毕业生;“走出去”是组织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赴美国、欧洲、香港等地学习考察,参加与长江商学院、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的传媒高级管理课程班;“请进来”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台里开办讲座。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引进与培训工作,打造了一支具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建立创新制度与文化。文化创新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行为。因此构建一套完备的节目研发创新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尤为重要。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创新制度和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使创新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化,从而确保文化创新行为可以持续顺畅地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篇5: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大机遇。文化战线必须筑牢思想防线,把握历史机遇,以坚强的政治纪律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要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为抓手,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筑牢坚强堡垒;要以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动力,为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要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 文化事业 大发展大繁荣 政治纪律保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于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省的文化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47条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11条支持我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广电总局《进一步支持甘肃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10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将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加快我省文化广播影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扶持公益性文化广电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战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构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新的风貌、新的作风、新的姿态,维护好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形成清廉风气,优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文化战线干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纪条规和宗旨意识、“两个务必”等内容的教育培训,教育干部牢记根本宗旨,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结合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和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长廊、报刊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源头治理,建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调入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凡进必考”,防止干部调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对临时用工一律纳入编制。积极推行“阳光工程”,加强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的全程管理和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建立规范完备的行政

(二)理顺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宏观指导能力。一是要加强总体规划。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方针,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制定宏观指导性规划,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二是理顺发展关系。要明确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单位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按照“文化事业发展靠政府,文化产业发展靠市场”的要求,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快网络公司剥离和整治步伐,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思路,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将广播影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范围,形成持续稳定的多方投入机制。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改善播出质量,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一是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各文化单位、社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文化室和文化活动中心,使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各项文体活动“有场地、有设施、有秩序”。二是要大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办法,鼓励社区居民、农村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文化活动,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基

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的工作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符合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体系,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有效、有序、依法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为保障,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和吸收有一定文学艺术专长、热爱文化事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发展中来,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支持和扶持现有文化专业人才继续从事文化工作,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要切实加强基层管理队伍,特别是各乡镇要配备比较懂行的专职人员,具体管理宣传和文化工作,以恢复或用好原文化中心阵地。积极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负责文化工作,逐步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管理队伍。

篇6: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部署。全省要深刻领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江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对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省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必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必须推进文化率先崛起。

针对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的目标,苏荣指出要把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当今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兴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塑造灵魂、美化心灵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相结合;二是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三是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与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相结合;四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运用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五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相结合。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红色高地;二要坚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撑,努力打造绿色崛起的新增长点;三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四要坚持以精品创作为引领,努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苏荣表示,目前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江西文化生产力。一要抓住重点难点,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文化发展活力;二要把握政策原则,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三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苏荣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江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成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苏荣最后强调,要努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潮平风正一帆悬——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骨子里镌刻着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擂响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冲破藩篱、革故鼎新的战鼓,全省上下以“背水一战”的豪情、“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将一个个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森严壁垒”攻克。

这是一份上下满意的历史答卷:虽然起步晚,但强启动、急行军,100天时间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三项改革任务,80家国有文艺院团、47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形成“全省一张网”,广电系统93个单位“两台合并”、“局台分设”。

为什么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能有进度快、成果丰、影响好的效果?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省委、省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的苦心孤诣处处可鉴,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时彰显。站在时代的浪尖眺望,“文章节义之邦”发展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深谙“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精髓的赣鄱儿女,更加自觉、自信、自强地向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疾行。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是在今年2月全国太原会议以后开始启动的,而中央给江西列出的“时间表”是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任务。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把它当作是当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向中央的表态也掷地有声:坚决按照中央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大干100天,圆满完成任务。

说干就干。太原会议之后,省里迅速成立了由省委书记苏荣任组长,省长鹿心社,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副省长朱虹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28个省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规格之高在我省史无前例。同时,从省直各有关单位抽调31名骨干特别是参加过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设区市也把文化体制改革列入一把手工程。

有了“指挥中枢”,各项工作推进迅速。3个多月时间里,省委专门召开了3次省委常委会议。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召开5次全省性动员会、推进会,4次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宣传部长座谈会,11次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有关厅局密集召开了50多次专题会、动员会和座谈会。省委书记苏荣和省长鹿心社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批示,苏荣书记还10余次约谈或电话询问相关部门厅局领导,提出工作要求。鹿心社省长对改革方向、目标、有关编制等问题亲自把关审核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各个层面的动员会、部署会、讨论会、推进会、调度会,反复阐述改革的意义和目的,反复研究改革的政策和步骤,反复宣讲改革的措施和前景,全省上下普遍认识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不是讨论问题,而是执行问题;不是业务工作,而是政治任务。一些干部原来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态度是怕、等、拖、靠,现在这种情绪一扫而光,转为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推动改革。政令畅通,认识到位,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

5月31日,省直5家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在江西艺术中心举行揭牌授牌仪式,台下这5家企业的职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与认可。而50多天前,在省直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上,台上宣讲政策,台下却气氛凝重,一些院团职工甚至站起来嚷嚷:“我不改!”

同一批人,为什么短时间内,思想有如此大的转变?

“一听改革,总以为是以牺牲职工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可这次改革不一样,不仅没有让我们的既得利益受损,还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要肯干,收入自然增加,我当然举双手赞成。”省歌舞剧院责任有限公司的一位演员如是说。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源于我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无论怎么细化方案,决不“算计”职工,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拨款不减少,职工既得利益不减少,职工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自然积极参与、支持改革。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该坚持这一标准。改革政策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厚待职工,在中央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高不就低,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

政策是改革的生命线。我省先后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等5个得人心、稳人心的好政策,它们不仅充分体现中央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还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我省还专门出台了14项具体政策,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扣,还在一般要求上作了提升、完善、细化等。改制中职工反映的21条诉求,绝大部分都在《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实施方案》中得到采纳和解决。

省文化厅的一位干部说,这些“真金白银”,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群众的真情实意,体现了对改革的主动担当,体现了对职工利益的最大维护,因而改革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用于职工安置和解决社会保险费用资金就达近7000万元,改制后的国有文艺院团财政扶助资金平均提高了20.4%。

真抓实改不留死角

省委书记苏荣多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群众的利益,是中央的部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真改实改。

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的新机制,转制企业才能迸发潜在的活力,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而新机制建立,就要求改革必须到位,要真改,而不是应付了事。基于这种认识,无论改革有多难、有多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都坚持真改实改,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不搞穿新鞋走老路,不搞“翻牌公司”。

改革之初,个别地方存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同时又成立新的事业单位,对这种“金蝉脱壳”、“腾笼换鸟”的做法,省文改办及时下发了《关于防止成立或变相成立文艺表演事业单位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四严三不”:严格政策规定,严格关键环节,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不搞假动作、不做夹生饭、不留后遗症,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倾向。此外,省文改办还通过层层督查验收的方式确保各地不玩花、不走样。据统计,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两个方案”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率平均达91.81%;全省47家非时政类报刊职工转企率达78.2%。

省文改办还实行“一周一例会、两天一调度,三天一通报”的工作调度机制,召开办公会、协调会和政策研究会等30余次,编发简报113期,专报4期。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文改办注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帮助改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省文改办多方沟通协调,解决了提前退休人员的一次性增加薪级工资、职称评聘、转企职工保留5年按事业单位调转资格等政策性问题和省直5个文艺院团注册登记中的“出资人”问题。

着眼长远立足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国有文艺院团和其他文化单位转为国有文化企业,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就是要让这些主力军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的好体制、好机制做强做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更加巩固,主旋律更加激昂,主渠道更加通畅。

5月初,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小剧场话剧《妈妈喊你回家打鬼子》,当月演出了11场,超出计划5场。“今年演50场没有问题。”公司负责人掰着手指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目投入10万元,演21场就能回收成本,演50场就能净赚15万元。省里对商业演出有1:1的奖励,这样又能赚25万元。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这一块比往年又可多赚18万元„„

改革之初,我省提出的口号是“财政支持不撤回”,后来则变为“财政支持不减少”。虽然只是两字之差,却苦心孤诣:不仅要给改革单位“输血”,更培养他们“造血”能力,不仅要把改革单位“扶上马”,更要政策“常给力”。

各地各部门在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江西教育期刊社获得上级主管部门1500平方米的房产。鄱阳县赣剧团责任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由县财政垫付,该县还免除了剧团几十万元的债务。乐平市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获得财政支持增加了近100万元。

对省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省里确定了15条扶持政策和措施,包括转企后院团开展演出、文艺创作、排练场地、演出场所、演出设备、人才培养、用工机制等方面,以及实施政府采购、提高场次补贴等。各地也参照省里的做法,抓紧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支持改制院团发展项目资金1亿多元。

通过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整合规模小、资源分散、连续亏损的“七刊一报”,今年预计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2倍增长。崇义县歌舞剧团引进民营资本,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组建崇义竹艺演出公司。南昌市广电网络公司与省广电网络公司合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网络整合的突破和规模增长。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后,省里专门用4天时间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主题举办了专题研修班,并组织专题研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篇7: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多元的文化环境,又将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构成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锻造了它自身包容与开放的品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能够进行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于晋唐之间传人中国后,与儒道相揉顺利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明末的历算,由于中国长时期的封闭与专制统治,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当人们接触到西方近代文化时,首先感到的是“器物”和“科学技术”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形态的激荡,这是近现代文化批判的先声,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入了批判、转化、重构的自觉阶段。

(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从逻辑上讲,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只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它包容与开放品格的升华。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文化层次上,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展开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首先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它从文化层面引起了人们对一种先进文明的关注和学习,最终事实上达到逐渐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造,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精神”,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和性质,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但却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进行辨证的综合,才在文化层面上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总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价值体系,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条主线,也是伸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根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以更宽阔更深邃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对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先进文化有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原因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即只有成功地应对挑战,适时地采取相应对策,文明才可以避免危机,并进一步找到成长的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开始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一)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对人类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种文化接触中会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二)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要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的性质、特点它的决定性矛盾、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时代的改造,使之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现实做出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晚年曾就“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做过精辟的论断:“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也认为:“虽然经济条件是文化生活的部分形式,但它不仅是具有决定力的而且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形成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败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与其依托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关”。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正是推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篇8:以文化大发展促公安文化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力资源,花鼓灯

1 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人力资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形势下, 各国的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全面渗透、不断相互交融、不断互相促进, 各国逐渐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显著。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变得至关重要。而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出人才的环境, 这是文化人力资源建设乃至整个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保障。其次是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当前文化建设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需要大量掌握先进知识和思维敏捷的优秀人才, 这是文化建设保持持续活力的基本条件, 要尊重、重视文化人。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1949建国特别是十六大以来, 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有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 并且提出党的文化理论基础。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对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文化人力资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的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背景, 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的新文化发展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更加明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国和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 在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下, 努力培养造就出锐意创新、结构合理、德才兼备、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要注重不断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2) 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其提出的现实根据。目前国际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交流,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 国际政治上出现了以文化为霸权利器的现象, 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时候, 一定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发展国家经济两个方面来考虑。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

2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国外经验借鉴

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战略因素。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份量已经为世界各国深刻认识, 各国文化的竞争开始被推到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为此, 以西方大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 都推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世界各国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西方美欧国家充分利用全球化条件, 注重宣传西方国家政治文明成果, 渲染其先进执政理念, 包装所谓民主进步的政治形象, 大量输出西方文化, 不断争夺思想阵地。

3 文化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3.1 文化发展需要文化人才。

首先, 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是文化人才。其次, 文化人才是增强文化传播力的关键。再次, 文化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最后,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灵魂。

3.2 人力资源建设状况决定文化发展的状况。

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需要通过良好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氛围来教育人、熏陶人, 而需要有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变得尤为重要。

3.3 人力资源建设对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证作用。

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 文化产业是一种极其依赖人的脑力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因此,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人才资本,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 从而加快文化人才资源开发。

4 蚌埠市花鼓灯的人力资源建设

4.1 文化人才与花鼓灯发展的关系。

花鼓灯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不断加强对花鼓灯艺术人才的培养, 同时鼓励艺术创作与对外交流, 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与群众文艺汇演有机结合。

4.2 蚌埠花鼓灯人才的分类。

(1) 花鼓灯创意人才培养。创意人才有三种:第一种是从事创意工作并有天赋的人才, 他们有创新的思想, 例如画家、设计师、小说家等;第二种是因为创意活动而受惠并通过发挥自己创意儿成功的人才;第三种是为各种创意服务的人才, 他们为各种创意提供一个传播工具与平台, 使得有创意的人才能提高效率, 使创意人才的创意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花鼓灯人才创意人员主要是后两类, 要有因创意而在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而受惠, 或者为花鼓灯创意提供传播工具与平台。 (2) 花鼓灯研究人才。作为花鼓灯研究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花鼓灯人才要具备深厚、扎实的花鼓灯理沦素养, 这是进行花鼓灯研究的基础;第二, 花鼓灯人才具备较强的花鼓灯学习能力, 这是进行花鼓灯研究的重要保证;第三, 花鼓灯人才应具备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实践能力, 能对花鼓灯理论进行检验与反思;第四, 花鼓灯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 是进行花鼓灯研究的动力。 (3) 花鼓灯文化管理人才。第一种是花鼓灯文化产业内文化管理人才;第二种是花鼓灯文化行业协会的各类管理人员;第三种是在行政机构负责花鼓灯文化管理的人才;第四种是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的管理人才 (4) 花鼓灯经营管理人才类型。花鼓灯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花鼓灯经营管理人才。花鼓灯文化经营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对花鼓灯产业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和把握, 对花鼓灯团体发展战略作出正确的制定, 选拔人才对花鼓灯的策划、花鼓灯的设计、花鼓灯的演出、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规划、正确的统筹和运作, 站在花鼓灯全行业的角度审视花鼓灯演出团体的发展方向, 及时作出调整经营策略, 对市场的需求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是花鼓灯行业新发展中举重若轻的人物。

4.3 花鼓灯传承方式。

(1) 在灯班中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蚌埠市禹会区的冯嘴子村, 他们有一个几十人的孩子班, 参加灯班采取自由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 还要征得老师家长的同意。灯头和导演教这两个班, 每周的周末练两天, 不收学费。孩子们学的是现在农民跳的花鼓灯, 没有其他外来艺术的影响, 相对来说还比较传统。比起过去的传承方式来说, 教学多了些系统性、稳定性, 少了些随意性。 (2) 艺人个体办班。艺人个体办班传承与传统“操灯”的教学方式有继承关系。 (3) 基层花鼓灯团、校的建立。建国之初怀远县和蚌埠市郊区的基层领导曾在公社一级建立花鼓灯团体, 怀远县常坟公社花鼓灯团和蚌埠山香村所在的人民公社花鼓灯团, 属于职业性质。而有些地方则在公社一级组织业余花鼓灯团, 这些人平时劳动, 有活动时集中排练演出。 (4) 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于1954年, 此时花鼓灯就成为了民族舞专业的民间舞课教材之一。随着1980年舞蹈学校升为学院, 成立了民族民间舞教育专业, 后来又演变为民族民间舞系, 花鼓灯教材也经历了从中专教材到大学教材的过程, 经历了从“代表性教学法”到“元素教学法”的过程。

因此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条件下花鼓灯人力资源建设对花鼓灯这一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花鼓灯的人才培养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加强对花鼓灯艺术人才的培养, 鼓励艺术创作与对外交流, 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保护与群众文艺汇演有机结合, 让花鼓灯艺术根植于群众生活的沃土、更加枝繁叶茂, 让这样一朵民族民间艺术的奇葩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8.

上一篇:员工申请加薪报告下一篇:国旗下期中考试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