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请礼仪的重要性

2024-06-30

宴请礼仪的重要性(精选8篇)

篇1:宴请礼仪的重要性

卡塔尔居民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流行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风俗习惯,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礼仪。卡塔尔人喜爱交朋友,每逢客人来访,不论自己多忙,都要停下来热情接待。接待阿拉伯国家的朋友,要相互拥抱,亲切吻额;接待其他外国朋友,要行握手礼。当然,这些见面礼仅在同性别的朋友之间进行。卡塔尔人见面首先说一句“萨拉姆·阿拉库姆”(您好),接着握手并说“凯伊夫·哈拉克”(身体好),如果是阿拉伯朋友,便将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肩上,拥抱并吻对方的双颊。卡塔尔人在办公室里接待朋友,行过见面礼后,第一件事便是请客人喝咖啡茶,然后再进行谈话。卡塔尔人非常高兴在家中接待客人,他们认为客人登门拜访是自己的一种荣耀,另外在家中可以进行无拘无束地谈话。应邀到卡塔尔朋友家里作客,要准时赴约,以免让主人空等而浪费时间,因主人是很遵守时间的,到时会在家里恭候。也不要过早抵达,以免主人因准备不足而显得难堪。因有特殊原因而迟到,见面后要向主人作解释,并表示歉意。万一遇到特殊情况而不能应邀赴约,要设法尽早通知主人,很有礼貌地表示歉意,因卡塔尔人认为失约是失信于朋友的行为。客人进门,宾主相互行见面礼后,主人先给客人送上咖啡茶,然后点燃乳香枝或香片,顿时满室飘香,再往客人身上喷洒几滴名贵香水,在香气宜人的气氛中进行热情谈话。阿拉伯人相互交往中有赠送香片、香枝、香水的习惯,如果送给主人一瓶香水或一盒香料,主人会高兴接受,会视为珍贵礼物,客人也显得自然而得体。主人接受礼物后,常常会当场回赠一份更为珍贵的礼物,客人要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如果不接受,则可能引起主人生气。对卡塔尔朋友不要送烟、酒、塑雕品等,这些是穆斯林所不喜欢的。同主人交谈时,要避免谈论政治、宗教、女人等问题。卡塔尔人对待客人十分真挚,总是倾其家中所藏进行招待,至少要留客人吃一顿饭,而且客人在饭桌上吃得越多,主人愈显得高兴,觉得客人很喜爱自己准备的饭菜,因此,到卡塔尔朋友家中拜访之前,最好不要吃得太饱。卡塔尔人的膳食以米饭、牛羊肉为主,也喜欢吃海味。招待贵宾多用烤全羊,在羊肚里填上米饭再烘烤,别有风味。有时也请客人吃椰枣饭,用椰枣、松子和葡萄干炒米饭,香甜可口。招待客人吃的海味是烤鱼和蘸汤大虾。一种用做烤鱼菜的鱼名叫“哈穆拉”,颜色发红。肉质鲜嫩,一般重10多斤,用松枝烤熟,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蘸汤大虾是将大虾油煎或水煮后蘸上用羊肉末制的佐料汤,鲜美爽口。吃饭时,宾主依次盘坐在地毯上用手抓食,宾主边吃边谈,一顿饭常常长达一、二个小时,最后送上咖啡,客人喝几口咖啡后,可以起身告辞。同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卡塔尔严禁穆斯林食猪肉,饮烈性酒、禁烟,而且禁赌,如有违犯严加惩处,对外国人也不例外。非穆斯林不得进入清真寺,穆斯林进入清真寺须净身、脱鞋,女性穆斯林进入清真寺还须身着黑色蒙面纱。女性不同陌生男子接触,不得穿短衣短裙(外国女性也须这样)。女孩子通常是一身蓝色的长衫,出门出外,不能裸露手脚,女性在公众场所露出双脚,被视为不体面的行为,必须穿上鞋袜。许多女性婚后不再抛头露面,一年之中难得去一次市场,连购买衣料、服装都是由丈夫代替到商店选购。来源:世界美食网

篇2:宴请礼仪的重要性

1 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果教师本身重技能轻素质, 学校忽视对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和引导, 就会导致教师与应有的职业形象相距甚远。高职教育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在校教育阶段, 这种重技能轻素质的思想必定影响学生, 最终使学生在校的护士礼仪教育流于形式, 无法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护士礼仪素质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现代医院选拔护士、衡量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是护理院校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2 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的重要性

契柯夫认为:“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面容、衣裳、心灵、思想。”“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精神文明的职业传承者, 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 礼仪素养应是其品行、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具备或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必须注重礼仪修养”[1]。教师的礼仪修养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名具备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合格教师, 同时拥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和受人尊敬的外在职业形象, 无疑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学生的礼仪教育就会内化为自觉行动, 渗透到自身一言一行中。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的双重建设对于提升教师形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和谐校园起到促进作用。而人文素养又是现代护士普遍缺失的一种职业素质。在校人文素养教育必定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创建和谐医院打下良好基础。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 良好的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必能打造护理院校崭新的社会形象, 成为同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 高校礼仪教育存在问题

3.1 礼仪师资和教学问题

首先, 高校开展礼仪教育课程, 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难以胜任。其次, 由于人数多而场地有限, 一些需要现场训练的动作难以进行, 教学仅限于理论知识, 难以转化为行为规范, 影响教学效果。再次, 一些教师仅满足于理论知识传授, 即使在实训场所也只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忽视课堂礼仪教育。

3.2 学生礼仪素养缺失问题

高校扩招后, 学生数量激增, 教师相对短缺, 导致师生比例不合理,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礼仪教育。与中学时期相对封闭的校园生活相比, 大学时期学生更有条件、时间、精力去感受社会, 但是一些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学生缺乏是非分辨能力, 导致荣辱混淆、善恶不分, 小学及中学时期礼仪教育缺乏的隐患开始暴露。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片面, 甚至误解、叛逆和排斥;相反对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盲目崇拜, 从根本上排斥礼仪核心思想, 缺失伦理道德和礼仪行为的基础。受社会中各种实用主义观念和个人功利主义思想影响, 一些学生价值观功利化, 与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背道而驰。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

4 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的建议

4.1 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创建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应建设专业标志性建筑。校园醒目位置应配有医疗护理前辈简介;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应有文明提示语;在各教学楼门厅内应设穿衣镜;在教室、走廊挂上名人画像、名言警句, 建立文化长廊;在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区建造名人塑像, 简述其修身立业事迹。这些标识能够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自身一举一动, 培养礼仪意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宣传橱窗做礼仪专题报道。

4.2 培养教师和学生礼仪队

包括以教师为主的礼仪师资队和以大一新生为主的礼仪服务队, 两手一起抓, 以点带面, 以局部带动整体, 定期培训考核, 并在学院各种活动和会议中展示队伍风采, 逐渐形成护理院校特色品牌, 使礼仪成为师生共同的自觉行动。

4.2.1 礼仪队的作用

我院悠久历史, 师生形象代表了学院的形象。礼仪师资队和服务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最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 是礼仪形象的代言人, 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礼仪队是我院的一面镜子, 反映了我院师生形象, 不仅体现了队员个人素质, 而且反映了学院气质。如果每一名礼仪队队员都能做到知书达礼, 举止文明, 谈吐高雅, 学校就会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反之, 如果大家举止失度, 待人接物冷若冰霜或傲慢无礼, 就会有损学院形象。

4.2.2 礼仪师资队的培养

学院可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观摩学习, 或参加一些礼仪机构的专业培训;邀请业内礼仪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礼仪培训。同时, 校园活动和礼仪教育相结合。如组织教师开展形体训练, 让教师更具个人魅力;请美学教师开设美学讲座, 让教师学会审美、塑造美;遇到学院重大演出活动, 教师可以积极参与, 充分展现其礼仪形象与风采;评比“魅力教师”, 在教师节进行表彰;发放教师礼仪书籍或编写教师礼仪手册, 为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提高提供参考借鉴等。

4.2.3 礼仪服务队的培养

在大一新生中选拔、培养院级礼仪服务队、班级礼仪服务队, 层层培训和考核;制定相关会议礼仪、课堂礼仪、实训礼仪等礼仪规范。

4.2.4 寓礼仪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

礼仪教育要注重长期性。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 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 学生缺乏特定的环境和督促, 言行举止很有可能会逐渐回到学习之前的状态。要想让学生做到时时习礼、处处用礼, 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礼仪教育, 并创造机会让礼仪服务队积极参与学校的典礼、会议等活动, 同时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鼓励。

4.2.5 礼仪教学考核

礼仪教学考核应改变原有单一模式, 礼仪考核目的是考查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修养和品质, 而不仅仅为了检验理论知识, 因此, 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个人修养, 从而使礼仪教育既能达到高校教学综合目标, 又能获得美育内涵, 使礼仪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特有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在谈及大学教育时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2]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没有一流的学生。提升高校教师礼仪素养是塑造教师人格魅力的必然要求, 教师礼仪和护士礼仪双重建设对于护理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护理院校,教师礼仪,护士礼仪

参考文献

[1]冯海龙.教师的礼仪素养与人格魅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47-149.

篇3:浅谈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校生;礼仪教育 重要性

目前,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情况大致是成绩优秀的上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上普通高中,剩下的才上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欠佳,而且在思想上对自己要求也不严,礼仪素养较差。所以,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纲要》中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礼仪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完善人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管子则把礼义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礼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和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它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中华民族美德转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素质结构,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美德。对职校生进行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礼仪文化,形成时代美德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当代社会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机性。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接受礼仪教育是必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文凭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据媒体报道,在人才求职招聘会上,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任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更有助于他们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三、职校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

礼仪教育能提高职校生的道德水平。礼仪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属于道德的范畴。我国古人早就提出“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要求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尊重、诚恳和善、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而这些都源于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让职校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这比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要有效得多。

礼仪教育能增强职校生的交往能力。在现代生活中,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礼仪是人们交往规范的集中体现,任何社会的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日常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不懂礼仪就难以进行人际交往。由此,礼仪是人们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职校生毕业后即走向社会,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则很难有所作为。开展礼仪教育,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礼仪教育能塑造职校生良好的仪表形象。仪表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生态度。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详尽的规范。职校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成长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期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礼仪修养,在社会上展现出个人的风采。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拘小节,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有些职校生甚至认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是潇洒的表现。礼仪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仪容仪态入手,通过学习讨论、观察思考和训练模拟,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当代职校生美好的精神面貌和個性形象,什么是有悖于礼仪和社会公德的个性形象,从而达到矫正不良习性、展示良好仪表形象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职专)

篇4: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

可见,礼仪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善、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认识的拥有量,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能使其行为举止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有助于人们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礼仪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交流、互动、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最主要体现在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互相尊重。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周礼”。但我国传统的尊重主要强调对上级、长辈的尊重,对身份、地位的尊重,“尊重他人”的内涵比较窄。正因为如此,礼仪在古代一直只是在上层社会中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礼仪方式失去了其社会基础。

现代我们对于礼仪的认识,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尊重的观点,对人的普遍尊重,包括对人的个性、地们、历史、外貌、性别、选择等的尊重。这是一种尊重的呼唤,情感互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尊重礼仪的基本信条。

而要对人表示尊重,就必须约束自己,只有约束自己的个性,约束自己的要求,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愿望,对能理解、体谅别人,最终达到尊重他的人目的。

孔老夫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的,“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和基础,没有尊重就没有礼仪。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不论什么国家、民族、地区,不论哪个时间、场所,各种各样的礼仪形式都体现着“尊重”的精神。尊重上级是天职,尊重下级是美德,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客人是常识,尊重对手是风度,尊重所有的是教养。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古人云:“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皆敬之,爱人者人皆爱之。”所以说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也是“上层”人士一套隐形华服。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者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趣,随地吐谈、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谈、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是行人的时候,往往是怎么就近就怎么走路,管他有没有红灯,管他有没有人行道,讨厌那些没按规章开车的人;当我们开车的时候,总是抢车道、夹塞儿、占非机动车道,讨厌那些在马路上乱闯的行人。

当我们是消费者的时候,经常把个人的怨气往服务人员身上撒,还总说他们态度不好,当我们是服务人员的时候,又总是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却总怨顾客太挑刺。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是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司,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当我们为作子女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耐心地和父母交流,总是大方地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总是大声地把父母的问话送上天,对于父母的生日,天才晓得;当我们身为父母的时候,从没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做心灵上的交流,总是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说已经给他们的关爱太多。

就是他们自己的不争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口痰的事件”几乎人尽皆知:一制药厂濒临倒闭,政府牵手为他们引进德国投资,就在鉴约之前,德国总裁到该厂视覆,厂长同参观车间,就在其间,这位厂长由于实在憋不住一口痰而使总裁决定不在鉴约,他的理由很简单,这是制药厂,是关系人命的,怎能随地吐痰,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交往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价值的需要,其中,如果希望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就必须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礼仪正是最直接的尊敬别人。爱戴他人的表现,礼仪是恰到好处的表达尊重的形式,礼仪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教养体现细节,细节显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

(一)礼仪修养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二)礼仪修养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人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而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礼仪修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一个知书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其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四)礼仪个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的人际关系和处理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我们每个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如果我们懂得交往的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礼仪修养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教育。

篇5:浅析教师同事间礼仪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礼仪;重要性;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论语 尧曰篇》中就有:“子曰: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充分肯定了礼仪的重要性。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者戴尔·卡耐基也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自身努力,而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句话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师队伍中,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加强教师同事间礼仪的必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高自身礼仪素养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教师同事间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协调教师之间的个人独立与团体协作。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和他人共生在一个世界中的。由于受教师之间狭隘竞争主义的影响,教师个人主义在学校中并不鲜见,“各自为政”的现象也较为突出,“他们独立地处理其教学事务,很少有人过问其行事方式,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1]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之间的协作发展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打破自身封闭存在的状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协作。换言之,在独立基础上的协作成为教师开展工作的根本途径,具体表现在加强同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加强同不同学科或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协作,加强同学校领导之间的协作。在这一系列的协作中,就要注重发挥交往礼仪的协调作用。比如在处理与领导的协作关系时,在维护领导权威的基础上,既要正确理解领导的决策性意见,又要善于采取适当的方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要充分发挥教师间礼仪的协调作用,在保持教师独立精神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协作。

其次,协调教师角色单向与多向的交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际交往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频繁,个体的社会角色也来越趋向多元化,就一名教师而言,他可能是一名专业任课教师,可能是一名班主任,同时也可能是一名某学科教学组组长。作为一名专业任课教师,他要认真备课、上课,依据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专注于本学科内的课程研究。作为一名班主任,他要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与其他教师的多项交往:要与校领导沟通,践行学校的相关政策,全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向专业任课教师介绍本班的具体状况,听取他们对班级建设提出的合理意见,经常向他们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作为一名学科教学组组长,他要加强与同学科教师的共同进步,在教学中取长补短,还要加强与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做好教学工作中的配合和衔接。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教师角色单向和多向的交叉性,要正确处理好多种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发挥交往礼仪的协调作用,使教师在面对角色交叉时能够有效地避免角色交叉带来的尴尬和冲突,营造积极融洽的关系状态,使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向着有利于学生全面进步的方向发展。

最后,协调教师个体工作与团体工作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依据个人的力量解决班内出现的所有问题,很少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看法,即使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课后评议也往往对于缺点一带而过,“单兵作战”或个体教学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态。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2]《意见》把团结协作纳入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来,强调团体对于教学的重要性。纵观十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的团体合作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面对团体和个体的关系时,要明确个体和团体并不是矛盾的,强调团体协作并不是忽视个体的存在。同时要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每一个教师作为一个个体都应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提升和超越自己,为整个团体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一个团体中,教师之间也应该合作分享、交流信息、相互鼓励,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的能力。

总之,教师同事间的礼仪修养在协调个人独立与团体协作、角色单向与多向的交叉、个体工作与团体工作的矛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加强教师同事间的礼仪修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S].北京,2005.

作者简介:刘钦(1990-),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篇6: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刍议

1 武术礼仪开展现状

中华武术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现在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复杂,既有民间的也有庙堂的,既有健康的也有陈腐的,既有中断的也有延续的,重要的是,它甚至连一个象征的、具有凝聚意义的仪式都不存在。事实近乎如此。中华武术礼仪没有得到重视、发展甚至被废弃,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竞训中“重物轻人”(只看重硬件———技术,忽略了软件———育人);第二,教学中“重术轻人”(只追求外在物质,忽视对“人”的培养)。相比之下,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在礼仪的开展方面要认真和正规许多,道馆甚至成了陶冶情操、洗礼精神的殿堂。礼仪的深入开展给两项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2 原因分析

2.1 武术文化的缺失

“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趋向于一个完整的人。”奥林匹克运动经历几百年而愈加蓬勃兴盛、风靡全球,其主要原因是在发展过程中将奥林匹克主义、精神放在了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反观中国的竞技武术,只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武术精神完全让位于武术技术,缺乏文化观念。

2.2 传播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武术运动被挤出城市流行文化的行列。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社会健身一律倾向于健美操、跆拳道等武术运动被青年一代所遗忘。许多西方体育运动,无论竞技或是大众体育,逐渐进入并充斥着中国人的生活。西方体育成为人们的生活组成,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反观,我本土的武术,正遭遇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开展状态的风迷,使得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举步维艰。

2.3 动机把握低层次

Mark AMc Donald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总结了13个体育参与动机:身体健康、冒险、减轻压力、侵略、归属、社会交往、自尊竞争、成就、技能掌握、审美、价值发展、自我实现。武术礼仪属于审美、价值发展、自我实现层面的高级动机行为,属于高层次精神需求,需要人为努力来实现。现今武术运动员的习武动机大都局限于较低层面。

2.4 社会礼仪文明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要面子,正式场合下如会议、比赛时彬彬有礼,可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则被视为拖沓冗长的繁文缛节而被理所当然地忽略,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我们丢掉了尚礼的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植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武术修养何来?

3 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

3.1 实现文化自觉的需要

武术乃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精粹,当今在我们将其推向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难而步履为艰,归根结底是因没有实现文化自觉,对本身的文化本质认识不够,在对外传播的时候也没有抓住文化的优秀部分,而非武术自身文化的魅力问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精华终会被世人接受。而武术礼仪则为实现武术文化自觉的催化剂。通过开展武术礼仪使受众在接触、理解以至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不时回想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珍视我们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精品,使其经常性地提醒人们时刻不忘武术文化的内涵。我们心情浮躁时通过武术礼仪摆正心态;切磋技艺时通过武术礼仪提升领悟境界。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时刻保持冷静,坚持自己的发展原则和价值取向,做到不忘本,有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个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依此原则,武术才能高举自己的特色旗帜与他人优秀的文化一样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

3.2 展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武术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可以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母乳的喂养下才得以成长至今。武术理论无一不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武术运动只有时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吸引世人的眼球。蕴含着武术文化的武术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向外界展示的窗口,只有通过武术礼仪,外国人才能有机会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魅力,只有加强武术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彰显武术的核心价值,体现武术的本质内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3.3 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

张扬的个性很容易使人对自然产生攻击性。这是西方文化几百年来给世人总结出来的一条实证经验。大自然的“种种不满”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了征服自然的严重错误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显得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它显现的是对大自然的谦逊态度而非攻击态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谦虚的民族,他永远都不会张扬,在别人面前永远显得那么腼腆,但也正是这种心态培养了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武术的技术特点充满了攻击性,而武术礼仪承让、含蓄、仁义、谦虚、和谐的内涵会在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的心目中、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武术礼仪的开展使保留我们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这一民族遗产成为可能。

4 结语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开展武术礼仪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展示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武术传播中切实把武术礼仪的开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完善传播过程,端正动机和心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摘要:由于武术发展传播的困境,武术礼仪在整个武术体系中被忽略,在讲究更注重人的发展的时代下有必要重新认识武术礼仪开展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开展武术礼仪是实现文化自觉的需要,是展现武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找回原有谦逊的民族性格的需要。

关键词:武术,礼仪,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小写的文化:当下中国的大众文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篇7: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3-01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展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小学生培养崇高的品德、健全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社會上,有如下几种社会现象

(一)不尊重长辈、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即是依恋父母,又有抱怨,因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最完美的父母和老师,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尤其是当父母和老师继续把他们当孩子看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不信任的反映,所以他们把成年人正确的规劝也看成“监护”来反对。对父母和长辈就产生了不尊重的表现。

(二)对长辈、祖辈的称呼改变。称呼也应该是一种礼仪。可是现在流行的称呼似乎都不规范了,比如“老爸、老妈”早就成为孩子们最常用的称呼父母的称谓了,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就更是别说了“老头子,老太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向来重视礼仪,称呼更是倍显尊敬,可是这样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称谓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看成是一种“亲近”。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确实不很尊重。

(三)在学校里,学生看见老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避开,如果离开了学校,在校外遇见老师,就更加不予理睬。

(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人情谈泊,同学间彼此对立,同伴之间不尊重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提出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礼仪习惯形成十分重要。《论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他研究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中国的传统礼仪也是中国论理学的要求。自古以来,礼仪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中,诗、书、礼、乐,就是一起提出的。

德育学的研究任务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开拓的时代,人们观念更新十分迅速。德育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时期,新形式对德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如何保持民族的优秀传统。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所解决的是人的方向、动力、表现的问题。培养人,必修以德为本。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如果在思想上,品德上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走上生活就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在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人们的道德观念、觉悟水平和文明行为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程度密切相关。

在我们德育中,集体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必定会和同伴产生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礼貌待人这个问题。如果在集体中发生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要克服个人的小利,顾全大局。

三、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应该做到

(一)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1.称谓礼仪。2.问候礼仪。3.就餐礼仪。4.穿着礼仪。5.尊师礼仪。6.同学交往礼仪。7.升旗礼仪。8.活动礼仪。9.接待礼仪。

(二)把知识教育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文明是从知识开始的,没有知识的原始人是不讲礼仪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了。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增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三)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像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

(四)提出行的要求指导孩子去实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他在执教《爸爸妈妈的手》这么一课,在课上提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主动对父母表示感谢,这位教师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他说:“我就是你的爸爸,现在我回家了,很累,你会对我说什么,为我做些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动起来,有的帮“爸爸”捶背,有的倒水,有的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你辛苦了,我来做饭吧。”小孩子们就以实际行动实施了礼的行为。

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让他们终生受益。

篇8:宴请礼仪的重要性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国家间、民族间、人们间交往的秩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时能彼此友好接受的表象的道德规范。社会发展到今天, 礼仪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行为的准则。古往今来, 礼仪都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个人修养, 国家魅力, 民族气质。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加强学生礼仪修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也强调“不学礼, 无以立”。由此可见, 礼仪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而言, 它也是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 知书达礼, 待人以礼, 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一个知书不达礼, 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同样, 一个优秀人才, 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

1. 弘扬中华美德, 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我国古代把礼仪作为安邦治国之本。《左传》中说:“礼, 经国家, 定社稷, 序人民, 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礼论》) 礼仪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诗》曰:“人而无礼, 胡不遗死芽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芽”孔子日:“不学礼, 无以立。” (《论语·季氏》) 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礼仪促进人际和谐, 。《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可见, 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古代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世界美誉, 是我国礼仪文明不断传承的结果。因此, 加强学生礼仪修养, 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 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 让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培养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引导学生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 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礼仪修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加强学生礼仪修养和礼仪教育, 对于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完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帮助心理调适, 促进身心健康

礼仪教育于细微处指导学生如何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 讲究仪表美将不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更多的是使人不断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振奋, 这样久而久之, 自卑心和羞怯心会逐渐消失, 自信心会相应增强。

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 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 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 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 在学校期间,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 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 而且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3. 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 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 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 比如, 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 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 礼仪本身就是千种特殊的语言,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有关此方面的教育, 恰恰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此, 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

1. 学校要充分利用显性课程, 积极推行礼仪教育

学校应开设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 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礼仪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 通过潜课程, 将礼仪文化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学生很容易受到校园文化等潜课程的影响, 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礼仪教育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通过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 在校园中营造文明氛围。加强学生礼仪修养,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活动, 如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利用小品等讽刺不文明行为;学生会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礼仪修养轶事, 树立礼仪榜样;聘请礼仪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举办礼仪讲座;发挥网络优势, 鼓励德育教师设立个人网页, 采取网上聊天、论坛、咨询等形式, 进行网上礼仪修养教育。

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通过礼仪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 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 展示礼仪魅力和学生风范。

当然, 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学生要积极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众所周知, 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 最终要取决于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在外力的推动下, 也许你会“强记”一点礼仪知识, 但根本不可能提高礼仪修养,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空谈了。

学生自身也要真正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礼仪知识, 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以礼仪的理论武装头脑。搞清楚按礼仪办事的必要性及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真正认识到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时在言行上所应当遵循的“规矩”, 以免在工作、学习等日常事务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

学生自身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 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 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 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学生在实践中, 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林丽楠.实施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上一篇:关于新闻的周记下一篇:下乡工作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