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重大,奉献在基层

2024-05-13

成长在重大,奉献在基层(精选7篇)

篇1:成长在重大,奉献在基层

成长在重大蜕变在基层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长沙学习中心

091 批次公共事业管理专科起点本科何备

随着入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想继续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2008年6月在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毕业,我通过了解得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可以圆我的梦想。

在 2009年1月的一天,在《潇湘晨报》报纸上看到招生广告,我就兴冲冲地前往长沙校外学习中心了解情况。接待我的是长沙学习中心招生负责人胡玲丽老师,她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细致地介绍了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成立,重庆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和重点高校,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在业界早就享有盛誉,全国高校排名前十位中,重庆大学排名全国第七位,这是我在学生时代也早有耳闻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我对重庆大学网络教育有了形象的认识。第二天,我就带上相关证件和学费,正式报了名。参加完学院入学考试后,在2009 年 2 月 11 日,我接到了重庆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式成为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0091 批次的一名本科新生。

自从报名参加重大网络教育2009春季班后,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网络学习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我充分了解了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知识,更让我意外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通过网络学院强大的学习的平台,与未曾谋面的老师、同学相识,结下师生情、同学谊;校外学习中心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同学的热情相助,既真实亲切,又令人感动;更重要的是,承蒙长沙学习中心的龙宏伟老师和胡玲丽老师的抬爱,推举我为班委会干部,让我既搞好学习又学会怎么搞好工作。

在网络学院老师和学习中心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公共事业管理所有课程的科目考试,我的作业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课程考试平均成绩也达到了81.5分。2009年参加重庆大学重庆学习中心“爱我重大。爱我网院”征文“三等奖”。

重庆大学网络学院的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多门课程理论知识,还运用到工作中指导实践,帮助我的本职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8 年我被选聘为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村官,我被分配在衡阳市祁东县。我在重庆大学网络学院我学习很多关于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我利用在学习中心学知识跟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结合,帮助镇上,村里用计算机操作办公,下载,打印做表格,登陆一些政府网站了解一些相关的惠农强农政策,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积极参加了全国首届“金维杯”大学生村官征文活动,荣获三等奖。‘初来乍到’观后感征集活动,荣获三等奖。全国学华西征文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村官”开展“学习吴仁宝、当好新村官”有奖征文活动,在大学生村官论坛发表了《仁宝精神激励我们前进》,荣获全国二等奖,《国立安天下,民安先富农---大学生村官也谈当前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建议》荣获全国三等奖等。两次受邀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和全国第十届村长论坛。10月6日下午,我随同兄弟省

份大学生村官代表,受到了李源潮部长的亲切接见,李源潮勉励他们坚定在农村锻炼成长的理想抱负,把人生选择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脚踏实地、干事创业,在农村创先争优中争当先进村官、争创优秀业绩。会议期间,李源潮、陈锡文、韩长赋、梁保华等中央和省部级领导与大学生村官们合影留念。在重庆大学学习资料库里下载关于建筑和财务等方面的学习资料给村里读大学的同学补习,同时加大对重庆大学的宣传,鼓励学姐,同学,同事参加重庆大学的学习。在提升了自己的同时,也完成时代现在的要求,强化自己的能力。

总之,在重大网院的时间我得到了成长,现在在基层农村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弘扬着“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2009年工作总结《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在祁东县委组织部的推荐下在衡阳党建网先进典型栏发表。2010年我又被推荐评为衡阳市远教操作标兵称号。同时我也衷心为母校的成就而自豪,心中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谢师恩!难忘母校,愿母校明天更美好!”

篇2:成长在重大,奉献在基层

——记东胜区城市建设局张景云同志先进事迹

张景云同志是东胜区城市建设局党政综合办副主任、督查办主任、行政审批办主任。该同志于2006年内蒙古大学理工学院交通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在校时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东胜区市政管理局工程部参加工作,从事市政道路的测量、设计和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专业工作。后因工作业绩突出,于2008年调入东胜区城市建设局,先后在质监站、工程办、党政综合办等部门工作。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他长期以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尤其在“创城”期间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不折不扣地贯彻“创城”精神,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踏踏实实、严谨认真。

篇3:成长在重大,奉献在基层

本人陈振财, 男, 1990年9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浮石乡高洲村, 201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1年毕业于华东交大理工学院机电分院, 同年成为团中央统一招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服务于共青团大余县委, 担任西部计划大余项目办联络员。2013年考入赣州市大余县劳动就业局, 担任行政办公室副主任, 党联办负责人, 协助领导做好大学生就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业园区员招工、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等工作。2015年考入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

大学期间, 曾担任团支部书记、学生会干事、排球协会部长等职务,

一、从梦想到责任

在不少人看来, “西部志愿者”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字眼。当初自己填报的时候, 周围的人总投来或不解或羡慕的目光。这目光, 既让我感到荣光在身, 又让我暗自担心。来到大余这块陌生的土地上, 面对着不熟悉的同事群体, 自己一无所知, 期待中带有惶惑。我默默地下了决心:要好好感受大余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 好好做事。汪国真的诗说:“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路由自己选择, 也从自己的脚下延伸出去。我不惮于被贴上“志愿者”的标签, “服务他人, 完善自我”, 是我内心一贯的梦想, 汶川“5·12”大地震后, 这个念头越发强烈, 我有责任去帮助更多的人, 安逸不应该是我青春年华的主题词。西部计划, 给我提供了一方舞台, 它成为了我梦想与责任之间的桥梁。

二、从天空到大地

“有一种生活, 你不曾经历过, 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信念, 你不曾体会过, 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 你不曾拥有过, 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全国十佳志愿者冯艾这样说过。“到西部去, 到基曾获得华东交大理工学院“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赣州市“优秀共青团干”、大余县“优秀团干”、大余县“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大余县“少先队辅导员”;2013年成为江西省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巡回报告团成员, 2015年荣获“全省优秀团员”称号。在担任团干部期间, 我爱岗敬业、勤勉学习、团结同志、锐意进取、成绩突出。两年多的志愿者服务生活, 使我完成了一个个转变:从大学生变为机关干部, 从满腔热情的追梦者变为肩扛重任的践行者, 从初出校门的“新人”变为精于处事的“能手”。层去……投到时代的洪流中, 打造一个新世纪。”2011年8月, 伴随着激昂的旋律, 我离开了培训地江西财经大学, 来到大余参加志愿服务。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成员, 我很荣幸地被分配到大余县团委工作。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不问苦乐, 不问得失, 尽你的力量去奋斗。”在这服务期内, 我努力发挥着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头顶光环, 脚踏实地”地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大学期间主修机械专业, 并非文秘科班出身, 对文案工作不甚了解。在大余团县委, 文案方面的工作占了绝大部分。这是困难, 必须克服。光有梦想的天空, 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要有“接地气”的专业技能。杜甫说:“转益多师是汝师”, 除了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和书籍、加强公文写作练习之外, 我还努力向领导、同事学习, 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现在, 我已在一些工作中独当一面了。

三、从心动到行动

作为西部志愿者, 志愿服务活动是体现工作实绩、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围绕“传播志愿服务精神”这一思想, 我积极倡议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参与举办了各类青年活动, 比如参与组织了大余县第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大余县“学党史、跟党走”知识竞赛、大余县第一届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除此之外, 对特殊群体的帮扶活动我也组织了不少。2011年12月27日, 牵头组织全市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多方凑集资金, 为100名聋哑儿童送去了书包和学习文具, 与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一对一”帮扶, 长期进行志愿者服务。2012年3月5日组织1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大余县森林公园开展了学雷锋植树活动, 并邀请全县广大青年开展植树活动, 活动期间累计植树400余棵, 现已经蔚然成林。2012年6月1日, 组织志愿者到水城中学为50多名留守儿童赠送了图书及学习用品,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同时建立长期帮扶机制, 定期开展回访。2012年9月, “九九重阳节”组织大余县青年志愿者到青年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 为老人们送去了大米、牛奶、面粉等生活必需品, 打扫卫生, 并为老人举办了一次别具特色的儿童汇报演出。2013年组织参加开展了大团委建设工作, 并为5名创业青年办理了小额创业贷款, 为青年创业添砖加瓦。有了冲动, 接着想好点子, 有了点子, 接着谋划方案, 有了方案, 接着落实到行动上。我相信, 服务绝不是喧腾的口号, 不是招展的旗帜;行动是最美的语言, 是最强的力量。

四、从新知到旧友

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 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志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调查摸底, 我了解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家庭情况, 掌握了一些一手资料。除了积极参与团县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外, 我还自发地组织队友前往帮扶。两年来利用寒暑假期间、周末走访全县各村贫困学生, 2012年我走访了11个乡镇21个行政村, 贫困学生家庭30多户;2013年我走访了11个乡镇25个村, 贫困学生家庭30多户。走访中我们了解他们的家庭基本情况, 然后我们把各户的家庭的情况写成材料后, 寻找爱心人士资助这些贫困孩子上学。两年来, 共为40户贫困学生送上了爱心助学金, 为12户贫困学生家庭找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家访中我对工作的主动热情、认真仔细、吃苦耐劳和勤快踏实的劲头, 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刚开始时, 他们都觉得我只是个毛头小伙子, 不太搭理我。到后来, 他们不再觉得是上面派下来的, 而是他们的知心大哥哥、知心大侄子。

五、从挂靠到驻点

我的工作单位虽然在县城, 但“宅”不是我的风格,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2011年起, 我主动加入“三送”工作队, 与挂点三送点——樟斗镇下垄村同吃同住同劳动, 充分发挥“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这既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我而言, 更是人生的重要使命。虽然挂靠在下垄这个异常偏僻的小村庄, 但我没有抱着做客的心态, 而是尽量站在当地村民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下垄村地理位置很是闭塞, 我便想办法弄来一些最新的政策宣传手册、政策宣传单等, 按照挂点户名单一家家发放过去。有时碰上需要帮忙的群众, 我也尽量帮上忙。比如下垄卫生所有个姓龙的医生, 有阵子需要一些医疗上的东西却苦于没有渠道联系。我知道后帮他联系农医中心, 联系我自己的一些在医疗系统工作的同学, 助了他一臂之力。我们也因此成了朋友。下垄的风景很美, 驻村的时候, 我充分发扬我的“暖男”风格, 和一些村民散散步, 散散心, 讲几个笑话, 抖几个段子, 哈哈一笑, 劳动后的苦和累顿时烟消云散。“三送”对我来说, 不是旅行, 不是寄人篱下, 而是把自己当主人, 把心驻扎在那里, 把服务的汗水留在那里。

六、从自己就业到帮别人就业

2011年, 我幸运地参加了工作, 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作为志愿者, 我应该回馈社会。进入劳动就业局, 可说是得近水楼台之便, 无论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 还是全民创业活动, 还是创业培训活动, 我都积极参与。“渡人”也就是“渡己”。

篇4:在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得知你们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热情服务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方向和人生目标,感到十分欣慰。历史和现实表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他勉励大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封热情洋溢的回信,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及湖北全省青年志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队伍从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年,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和体会,成长和收获,希望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的感悟。”徐本禹激动地说:“我们只是和全国千千万万支志愿服务队一样,做了一些有责有爱青年应该做的小事,却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昔日的受助者,成为今日的志愿者,这是事业发展的轨迹,这是志愿者薪火相传、爱心燎原的精神所在。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传统

在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历来已久,已经成为传统。

1996年3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团委书记担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直到现在,依旧如此。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华农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校每年注册志愿者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目前,学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到19760人。这还不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这批人中也有2000多人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正是在这样志愿文化的土壤中,“本禹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这支队伍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红杜鹃爱心社、爱心协会等公益社团和1200多名志愿者组成。虽然大家保留着各自独立的名号,规模大小也不一样,活动涉及领域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这里,志愿服务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了参与者们寻求心灵净化、在投身实践中收获成长的第二课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已经资助了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被资助者中不乏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人;凝聚爱心建成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庐山希望学校……面向社会募捐10余万册图书与价值110余万元的衣物,为20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连续8年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活动;多次组织学校农业专家教授深入山区,为农业发展“把脉问诊”,使一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对促进山区教育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本禹”精神的感召下,参与者越来越多,服务也延伸到了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关爱老人、关爱残疾人等方面,形成了以“花朵工程”、“夕阳工程”、“暖阳工程”、“甘露工程”、“爱绿工程”、“和风工程”为品牌的“六大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集体,先后走出了“中国好人”、“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带盲童看世界的志愿者鞠彬彬,“中国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梦想湾”全球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发起人张瑜彬,联合国环境署亚太地区青年顾问、常年坚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的王凤竹,“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张瑜……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本禹志愿服务队”像一团火温暖人心,点燃这团火的火柴,无疑就是徐本禹。

作为“感动中国”获奖者,徐本禹的故事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十年前,徐本禹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研究生,但他没有立即就读,而是为了兑现自己当年的承诺,来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后面的故事就是以“南湖居士”为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长贴《两所乡村小学与一名支教者》里写的一样。在徐本禹的推动下,贵州大方县建成两所希望小学,大水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华中农业大学已经与当地小学建立了长期支教援助计划,学校每年委派固定数量的志愿者前往。这种接力式的支教行动,已经慢慢形成一种制度,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变化。2007年末,徐本禹也先后当选2004年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18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8月,一个爱心中转站——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支教基金成立了。学校破例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义工小组开设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整整一个暑假,“华农贵州支教基金”与身在贵州的徐本禹在武汉和贵州两地联动,核实受助对象信息并提供给捐资网友、处理海内外大量来信、银行转账、汇寄物资,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此后,当地教育部门拨款29万元,加上学校捐款,建设“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因为被徐本禹的行为所感动,华农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的赵福兵走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崇山峻岭,在业州镇七里坪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者支教服务工作。不幸的是,2005年4月26日晚上,赵福兵在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时突然昏迷,经诊断为“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伴瘤体破裂出血并脑水肿”,将自己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支教的岗位上……

华中农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胡益波也是深受徐本禹影响的人,因为爸爸妈妈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离他而去,自小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成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亲的爷爷奶奶也相继而去,但他从未放弃一颗向上的心,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在社会和亲友的帮助下,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并获得国家助学金。在学校期间,他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因为自己深刻的体会到贫穷的感受,他坚决要求加入学生会经济资助中心工作,以一种自信的姿态投入到服务贫困学生的工作中来。

nlc202309021805

上大四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胡益波认识了徐本禹。胡益波就默默发誓要向他学习,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虽然他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但是每次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胡益波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学校2013年组织的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活动中,他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自己的申请表。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和体检后,荣幸地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

“我一直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虽然现在我没有什么太大的能力去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社会。我能体会作为一个学生想读书但是又无法顺利读书的内心感受,所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胡益波说,“在贵州支教一年,我沿着徐本禹大哥的路,将爱心之棒继续传递下去。”

研究生们的爱心接力

徐本禹影响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接着一批,在贵州如此,在华农更是如此。

2013年11月27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了一张孩子们正在领取棉鞋的照片,微博写到,“冬天来了,鞋子到了,感谢好心人士顾先生,这个冬天孩子可以过个不冻脚的暖冬咯!”

上课、家访、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像发棉鞋这样一一对照的发放爱心物资,这样的工作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重复了10年。近10年来,学校先后派遣10批共66名研究生志愿者去贵州支教。每一位从贵州回来的支教团成员都自然成为了红杜鹃爱心社的成员。不同的是,现在的志愿者们能够接收到手机讯号,可以随时更新微博了。

10年前,这一切还无法想象。2004年下半年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刚奠基,学生们在四面透风的两层竹楼里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在房顶才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徐本禹支教期满后,这些孩子怎么办?2005年6月,学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招聘支教志愿者,组建研究生支教团。在众多的报名者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曹建强和法学专业学生田庚最终脱颖而出。当年7月12日,曹建强和田庚踏上南下的列车,奔向贵州省大方县大石希望小学,接过徐本禹手中的那支“接力棒”。如今在财政部工作的曹建强仍然和山区的孩子们有联系,他回忆起支教的日子说:“每次遇到困难时,想想在贵州的支教经历,都会重新又振作起来。”

实际上,和徐本禹一样,曹建强、田庚的行动更多的是“自发”行动,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支教团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学校的支教活动“升级”,纳入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这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在贫困地区小学支教的研究生志愿者群体。秦丽、张进和董桥峰3人成为了学校这一届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留校任辅导员的张进现在每年仍要回贵州去看一看。那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一次,他押运一辆装满了爱心物资的小货车到希望小学,山路的崎岖与泥泞让车在一个上坡处发生了意外,幸好没有人员受伤。车不能再开了,距学校还有四五里路,眼前只有一条很窄的泥泞小道。张进只好叫来四五年级的学生们一起搬运这些物资,“那么多歪歪斜斜的小身影背着几十斤的东西在泥泞的路面艰难的前行,我终身难忘。”

从一所乡村小学到更多学校,从贵州毕节到湖北恩施,研究生支教团区域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单纯的支教、到用专业力量引智扶贫、开展关心留守儿童的“春暖”行动等内容,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目前,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教团已帮助上千名贵州贫困儿童及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许多学生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多人进入大学深造。与此同时,志愿者们面向社会为当地小学募捐近10万册图书与价值100多万元的衣物,为20多所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在志愿者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炉山希望小学、兴田希望小学、箐角希望小学等一批希望小学相继建成,改善了当地的基础办学条件。研究生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一起,协调开展“贵州乡村教师来汉培训”,已有200余名贵州省优秀骨干教师到武汉学习交流。

如今,这场爱心接力还在继续。2013年,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增设了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支教点。2013年10月下旬,经济管理学院韩芳玉等13名同学成为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明年7月,小韩将延续10年前徐本禹走过的路,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2005年,徐本禹回到学校,“贵州支教基金”结束了它的使命。12月,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徐本禹任首任社长。而后,“食科一家人”、 “植科一助一”、“阳光家园”等更多的爱心公益群体如雨后春笋在华中农业大学出现。到2006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与红杜鹃爱心社成立时,“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主要框架已完全形成。其间,学校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包括附属小学,都对服务队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后勤集团捐出20万元,帮助成立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服务队的活动开始走上了项目化运作的道路。

回收矿泉水瓶、卖电话卡……一毛一块的劳动所得聚沙成塔。与一般做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不同,“食科一家人”的志愿者辛苦赚来的钱不是贴补自己生活之需,而是交给基金会,以资助比自己更贫困的学生;几个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职工倡导组成的志愿者群体“阳光家园”,学生志愿者上门收集闲置衣物,这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志愿者负责分捡、清洗和消毒。他们在学生区搭建了一个“爱心超市”,将清洗和消毒的衣物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所得上缴给省慈善总会,慈善总会按照1:1匹配返还,用来进行公益救助;学校里还有一批“洋雷锋”,印度留学生马亚克是学校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博士。3年前,马亚克在一次校内宴会上看到独居老人胡梅独自郁郁寡欢,上前询问后得知,老人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落寞,他就不断的往胡老太太家里跑。做家务,陪聊,购物扛东西……

2010年7月16日,园林学院大三学生、志愿者张瑜因救溺水邻居不幸牺牲。在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评选中,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后来又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成立了“张瑜志愿服务队”开展助残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一支。

对于志愿者的行为,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李金发感慨地说:“志愿者既不是指挥者、也不是教育者,‘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尝试了多种公益方式,是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感谢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 陈晰

篇5:在基层谱写奉献之歌

——保康街道青年志愿者某某个人事迹

某某,女,22 岁,现任保康街道团工委书记。2006 年 9 月 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志愿活动已三年有余,每年服务时间 不少于 100 小时。在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当中,该同志一直以“奉 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为促进 街道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而不停奋斗。在服务社区 居民需求,弘扬互助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在服务活动中寻求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开发志愿服务的 新亮点、新领域。

一、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人格修养。加强自身素质培养,提高人格修养。该同志一直坚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 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导,不断提高思 想理论水平,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清正廉洁,胸怀坦荡,听 从命令,服从指挥,团结同志,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兢兢业业,努力肯干,全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积极为新社区建 设保驾护航。

二、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一名街道团工委书记,该同志不仅 努力践行志愿者精神,恪尽职守,任劳任怨,锐意进取,勇于创 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予的每一项工作,例如积极响应 团旗委号召,组织青年职工参加献血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 众的一致好评。而且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城市战线上的青年志愿者 服务的积极性。该同志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开 展各种志愿为民服务。一是带领街道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深入 老年群体、敬老院开展“帮孤助残献爱心”“我奉献、我快乐”、等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使孤寡老人、残疾人及城区“三无”人 员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社会的温暖;二是在广大市民中开展“爱 护公共设施从我做起”“绿化社区我参与”等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保康镇文化路被命名为“保康街道青年文明路” 由保康街,道青年志愿者负责该路环境卫生、美化、绿化; 三是组织开展 “阳 光助学”活动,组织 青年志愿者担任“爱心教员”为百户贫困 家庭子女义务施教,60 名青年志愿者,在寒暑假通过“一对一” 结对帮扶的形式为街道社区的 200 名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不定期、经常性的义务家教服务,并在日常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为这 些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拓展服务内容,积极探索服务思路 拓展服务内容,该同志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题,以“坚持自 愿、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为原则,始终把社区志愿 服务对象放在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身上。为增强志愿服务的实效 性,针对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同,服务对象所需服务的时间长 短,将服务对象分为长期服务和临时服务,按照“社区所需、志 愿者所能” 的原则,进行志愿服务。针对临时服务一般需求分散、时间性不强的特点,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推出社会公益活动,并明确主题,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开展志愿服务。长期服务对象 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领导志愿服务队采取“一助一” “多助 一”的形式进行帮扶。对社区内的老人,以生活、医疗方面服务 为重点,为其开展上门服务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对残疾人,主要开展了特长培训、技能开发、生活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 服务。该同志还将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拓展到社会救助、慈善公 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科 普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领域,做到了社区志愿服务与满足居民 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有机结合,与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任务的有机 结合。

篇6:在成长中奉献作文

奉献常常是他人给予自己或自己给予他人的一份爱。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心存感觉的是拥有他人给予自己的奉献,奉献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生病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奉献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奉献是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安慰...总之,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自己对他人的奉献。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人给予我们爱,他们奉献给我们多少份爱。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在无私的奉献着。非典流传期间,我看到了一个新闻报导:一位问她:"你来到这里时不害怕吗?"她说:"害怕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状态,但是这是我们的事业,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在这危急的时刻我已经忘记了害怕..."这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个"她"就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有如此的举动?难道完全出于她们的职责吗?这是天使之爱!无私,伟大!再美妙的语言在她们赤诚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面前全都黯然失色!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4.3度。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刻:公元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一场8.0级大地震,突然袭击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在短短几秒钟内就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但中华民族并没有被灾难****。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许多可爱的人:有抢修电网不幸拘责的英雄,有用自己的母乳喂养灾区小孩的警察阿姨,还有在救灾过程中遇难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用生命换取生命,用生命换取光明,他们的付出是非常沉重的,难道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应该的吗?越是在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就越团结,越坚强!越是在危难时刻,他们就越需要镇定,信心,勇气和爱心。******总理还定了三天的全国哀悼日,国旗为苍生而降,汽笛为黎明而鸣。让我们为受害者祈祷!让我们想灾区人民奉献出一份爱心!共同面对困难,阳光总在风雨后。

篇7:扎根基层,在奉献中成就无悔人生

古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无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都需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作为承担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和建设重任的基层公职人员,更应该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坚持从小事做起,在奉献中成就无悔的人生。

做好基层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它需要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身体力行。基层工作事关中央方针政策和上级各部门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属于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实际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政令的执行效果和上级精神的贯彻程度。唯有切实沉下心来、俯下身子,深入实际地做好基层工作,才能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上级精神得到有效贯彻。

做好基层工作需要深入基层实际,熟悉基层情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基层是一切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各项改革方案的最初孕育地,承担着政策方案实施和决策依据收集整理的双重使命。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熟悉基层情况,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基层智慧和力量,让事关基层的工作更契合基层实际,针对基层的改革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当前深入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和第五轮“三万”活动,就是很好的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深入贯彻落实好这项工作,将大大加深我们对基层的了解。

做好基层工作需要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韧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智慧也往往蕴藏在民间。中央向来重视群众智慧,始终提倡党的群众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今天,我们的基层工作同样要如此,与群众打交道要多使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少一些空洞的标语口号;向群众学习要能够同吃同住同劳动,时时处处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要满怀感情,从心理上把他们当亲人,真心实意的帮助他们。只有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够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也才能够真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做好基层工作需要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耐心。《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一劳永逸的开始,也没有无法拯救的结束;风雨不会因为你的衣服单薄而停止呼啸,大山也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降低高度。既然选择了基层,就应该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了磨炼。要摒弃心中的杂念,生活上空乏其身,做一个平凡的人;要加强心性的砥砺,思想上追求高尚,做一个正派的人;要加强作风建设,工作上严格要求,做一个严谨的人。要把做好基层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始终放在改革、发展的全局通盘考虑,并付诸持续不断的努力。做好基层工作是有志青年的人生理想的最集中展示。基层工作是辛苦的、忙碌的,也是多姿多彩、有着强烈参与感和满足感。基层可能生活艰苦,条件简陋,但那秀丽的山水、朴实的民风、广阔的施展空间和大把丰富人生理想的机会还是深深地吸引着有志青年,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在通城工作这么多年,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早已深深镌刻进我的生命,与青春的梦想融为一体,与过往的奋斗连成一片,模糊了界限,未来的道路,我会更加满怀激情地面对。保尔〃柯察金说“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为自己有这样投身基层的美丽的青春感到骄傲。

上一篇:感恩团日活动新闻稿下一篇:共同的家园观后感学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