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2024-06-20

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通用8篇)

篇1: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持续推进转型升级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2011年元旦致辞

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如皋市委

书记 陈惠娟

全市广大父老乡亲们、朋友们、同志们:

新年的钟声激荡着神州大地,岁月的航船开启着新的征程。值此元旦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145万人民及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圆满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5年平均增幅保持2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6亿、33亿元,跻身全省前十强;工业应税销售和实缴税金分别为580亿、25亿元,总量持续保持南通首位;完成到账外资9.2亿美元,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全省前列。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680元、198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10亿元;城乡环境不断优化,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百姓生活明显改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辉煌的成就来自于全市上下的合力奋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此,向全市广大人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战略定位是“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围绕经济更加强盛、科教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幸福的目标,努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积极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健康城市、江苏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国家有机食品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进基本现代化,开发开放主功能区和有条件的镇率先实现全面现代化。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要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注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在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历史赋予重任,事业点燃激情。让我们大力弘扬“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创先争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十二五”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而努力奋斗!

篇2: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篇3: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近日,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肉牛羊主产县畜牧局长班开班式并作主题报告。他强调, 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安排, 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

于康震指出, 当前我国畜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 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稳供给、保安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畜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快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是实现畜牧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的重要途径。他强调, 发展现代畜牧业,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围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主线, 立足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支撑点, 以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 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于康震要求, 各级畜牧部门要明确“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发展方向, 科学规划、稳步实施, 扎实推进畜牧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县级畜牧部门是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树立“崇农爱农、兴农护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提高思想认识, 完善工作机制, 确保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畜质量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黄淑媛现场做了中国毛毯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毛毯企业1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浙江、河南等地,总产量46万吨,约为1.9亿条。其中,山东以经编拉舍尔毛毯为主;江苏以经编和纬编毯为主,少量机织毯;河北以纬编毯为主。据悉,目前毛毯行业所使用的经编机、平网印花设备、蒸化、水洗、烫光设备、烫剪设备、拉毛设备等,基本上均为国产设备,中国毛毯生产技术创新不断,已经占据世界制高点。据鹰游集团董事长张国良介绍,目前鹰游纺机为客户定制的智能联机个性化定制生产线已经在全国建立了90余条。

会议期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毛毯专业委员会二届三次会议举行,选举变更和增补了部分毛毯专业委员会二届委员会成员。同时,为了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鼓励研发、设计和工艺创新,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还第二次主办了“全国毛毯名优精品评审推荐”颁奖活动,共有14家企业的23款毛毯产品获奖,包括临沂绿茵工贸有限公司新光牌涤纶拉舍尔绣花双层毯、海南省椰海毛纺有限公司椰海牌涤纶拉舍尔双层毯、连云港飞雁毛毯有限责任公司ZGL牌涤纶拉舍尔双面印花毯、威海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鸣球牌腈纶拉舍尔“仿兽皮”双层毯等分别获得了“优秀品质奖”、“精品奖”、“科技创新奖”、“产品设计创意奖”。(文中伟 文/摄)

篇5: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赤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田成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规划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省政府将赤城纳入环首都经济圈,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4+1”产业发展战略和融入环首都经济圈的新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立足县情,在创新发展理念上突破

我县既是矿业大县,也是资源强县。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适合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适合县情的“4+1”现代产业发展战略,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矿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站在转型发展的新高度上,对经济欠发达的赤城来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刻不容缓。转型发展是改革创新之举,是跨越发展之举!实践证明,只有在转型中发展,才能为发展赢得空间。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转型发展的内涵,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

二、在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优势上突破

矿业是我县的主导产业,近几年,铁矿业实现了规模开

发,非金属矿产开发也取得 了一定进展,我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矿业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

一要以建设全省矿产资源开发规范县为契机,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先导,整合资源,科学开采,强强联合,挖潜革新大力开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钢球、衬板等配套加工业,积极与冶金企业对接。“十二五”时期,我县矿业经济要从目前分散、规模小的粗放式发展,向集中化、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制度化的集约式发展,做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把优势产业打造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铁精粉产量达到1000万吨。到2013年,直接还原铁产量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达到8.1亿元、1.53亿元、3390万元。球团产量达到200万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达到16亿元、2.8亿元、1.6亿元。钢铸件及机加工件产量达到6万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达到54000万元、9720万元、4320万元。为铁矿产品进一步深加工奠定基础。

三、因地制宜,在大力开发风电 “绿色能源”上突破 我县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全境处于西风大气环流圈中,最大风速可达20m/S。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优化我县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

战略举措,有利于带动大量的资金投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县风电项目于2006年9月初正式启动,一期、二期投资16亿人民币,三期19.2亿元人民币,共投资35.2亿元,总装机容量40MW。2010年又签订了总投资58亿元、60MW的风电四期协议。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发展新型能源、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战略机遇期,使我县的丰富自然资源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强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每年以2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速度开发,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3亿度,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5亿元,税收1亿元。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9万吨,节约水156万吨,还可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7551吨。

四、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突破

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矿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但是,大量废弃的尾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污染环境。每年产生的尾矿量为3000-4000万吨,废石的堆集和尾矿坝的构筑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二是具有安全隐患。如对尾矿管理不善,很有可能发生尾矿坝滑坡等事故。因此,我们要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提

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下大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抓住我县融入环首都经济圈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发展基金。“十二五”期间要认真谋划好总投资2.4亿元的利用尾矿渣年产10万立方米尾矿蒸压砖和25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生产线新型环保项目。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环境评估等基础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建成后,年产量可达35 万立方、年产值6000万元、年利税2700万元。同时,每年可消化尾矿约30万吨,节约土地300亩。

篇6: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发布时间:2010-6-22]

浏览次数:1453次

尊敬的姚会长、吴司长、王司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初夏时节,生机盎然!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和企业经营管理委员会在此隆重举办“第二届中国中小建筑企业暨成长型建筑企业发展论坛”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中国建筑业协会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对“第二届中国中小建筑企业暨成长型建筑企业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中小成长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的生力军,也将面临着难得的、广阔的发展机遇。本届论坛的主题,就是共同聚焦“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这次论坛所要研讨的问题,对建筑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次论坛的成果,也必将在中小建筑企业改革发展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留下光辉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为社会就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占全国建筑企业总数的9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行业的85%以上,完成建筑产值约为全行业的70%左右,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只有中小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中国建筑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特点明显,作用突出,成长性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根据英国专家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提出了“成长型企业”概念。作为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建筑企业,充分表现了“成长性”这一特点。大多数中小建筑企业是由民间投资创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具有高度的经营决策权、资产支配权、用人选择权和内部分配权。它产权清晰、机制灵活、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使整个行业富有生机。纵观当今世界诸多超大型企业,多数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小建筑企业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

一是虽然企业数量虽大,但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二是融资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是中小企业目前反映很大的共同难题。

是中小建筑企业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开发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四是由于建筑市场划分和资质准入制度等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

中小建筑企业如何突破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如温总理最近所强调的:“要把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中小建筑企业只有站在新的起点上,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把坚持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立足点。

一是企业要形成以核心技术为根基的发展理念,提高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紧密围绕企业主业,创造和收集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工法和专业技术成果,形成企业独有的技术优势和专业施工优势,努力做到一招鲜、吃遍天。二是在引进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在引进中学习、在学习中赶超。三是要不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要抓住当前国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机遇,把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水平和装备现代化、以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着力营造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创新项目管理,着力推进施工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推行工程总承包是当前深化我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第二次变革,也是促进中小建筑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企业每一次转型升级,必然源于管理上发生一次新的革命。同类企业的差距,归根结底是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差距。中小建筑企业更要深入审视和推进内部管理升级,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下真功夫、大功夫、笨功夫,发挥后发优势,创造适宜中小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措施。

当前,中小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从劳务分包、专业承包,逐步向施工总承包升级。有能力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创新项目管理,提升项目生产力的水平,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以实现“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新方式发展,增综合效益”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核心价值观。

三、中小型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重视和加强劳务队伍的管理,确保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座宏伟的跨海过江大桥、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高铁与公路,不论是特级企业,还是一、二企业中标承建,但最终都是由一线操作工人的双手建成。农民工作为新型建筑的产业工人,其素质关系着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和企业创效发展的实力和能力。“民工荒”时代的到来,已给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无论是直接管理劳务队伍的企业,还是间接管理劳务队伍的企业,都要高度重视探索中小建筑企业劳动力市场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切实抓好对农民工的培训、使用、薪酬、生活等各项工作,真正培育一支“品德好、业务精、作风硬、讲文明”的建筑产业大军。在这方面,湖北卓越集团、四川晟茂投资集团、山东平安建设集团、重庆华达劳务公司等企业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经验。

四、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以服务创造市场,以诚信开拓市场,沿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发展空间。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在产业链上找准最佳定位,坚持以专博大、以小补大、专精制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服务水平,注重诚信建设,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小建筑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低,更要真正落实 “诚实守信,用户第一”为宗旨的经营理念,使诚信和质量服务于市场、并在高端服务业主中寻找商机。以诚信开拓市场,以服务创造市场。在提升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

五、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对建筑业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重要内容就是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施工,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它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

六、中小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只有积极改革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中小建筑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跨上新的发展平台,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首先企业家要用现代管理观念提升自己。企业家是中小建筑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领导者,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因而企业家提升自身素质是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进一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对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的中小建筑企业来讲,要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家族财产的分离,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三是要依靠政策支撑改善中小型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在经济转型中,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是其显著的特点。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但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撑作用。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两者之中,企业行为是变化的内因,政府支撑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各位代表,中小建筑企业暨成长型建筑企业发展论坛是国内建筑业目前唯一面向中小建筑企业的交流研讨平台。今年是第二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中国建筑业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诉求,学习交流先进经验,特别是当前要积极呼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竭力为中小建筑企业持续发展办实事,服好务。悉心指导和帮助中小建筑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加速中小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和实现我国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篇7: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在全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5日)

李 学 勇

同志们:

这次推进转型升级工程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是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志军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对“十二五”时期推进转型升级工程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作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转型升级工程是我省贯彻落实“六个注重”、全面实施“八项工程”的首项工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六个注重”的要求,第一项就是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江苏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我省转型升级,专门制定了《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江苏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好、落实好推进计划。在这里,我想强调六

— 1 — 个方面:第一,在推进思路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型升级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必须把好字优先、又好又快贯穿于全过程,着力转变不利于转型升级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影响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谋划转型升级的思路、推进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转型升级的措施。转型升级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结构,也关系到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还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注重统筹推进,切实增强转型升级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第二,在推进导向上,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既着眼于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又致力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出口为主向消费为主导、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要素投入由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以科技、人才和管理等创新要素投入为主转变,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发展一体化、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向协调发展转变,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第三,在推进机制上,要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运用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规划、政策等手段引导市场,通过市场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机制,培育完善

— 2 — 市场体系,以市场竞争机制促转型、促提升,增强转型升级的活力和动力。第四,在推进主体上,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要把转型升级的立足点放在企业,大力推进“万企升级”,以产业政策的发展导向、财税政策的利益导向,把企业的注意力引导到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向上来,充分调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第五,在推进重点上,要全力以赴实施“五大行动”。《计划》提出的五个方面工作,既是我省推动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也是实现“转”和“升”的关节点,每一项都有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大力促进政策聚焦、资源聚集、要素聚合,真正做到在“行动”上下功夫、在“转型”中见成效。第六,在推进要求上,要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转型升级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汇集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形成推进转型升级工程的强大合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发挥好生力军作用,紧贴转型升级需求,主动服务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举全省之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工作格局和浓厚氛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这里,我重点

— 3 — 就如何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转型升级讲四点意见: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紧密相连。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越来越体现出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的特征,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竞争。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得益于生产服务业的配套和支撑,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研发等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更多地依赖于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业对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信息服务业对促进“两化融合”至关重要,金融对企业融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等领域的渗透无处不在。第二,现代服务业与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相连。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同时,运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等现代服务业理念和手段改造提升面广量大的传统服务业,是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服务业通过现代化手段的改造提升,仍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把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连锁经营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运用到传统服务业,把传统的大型批发市场改造成集贸易、信息、技术、— 4 — 融资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对零售、餐饮、休闲等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必然是很大的提升。第三,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科技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服务业也是自主创新的“助推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引领和推动着一轮又一轮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信息通信技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金融、科研、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等生产服务业都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转化者,它们不仅向其他产业传递知识和人力资本,还直接改变了技术发展和创新模式。生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创新的源泉,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及营销、设计等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第四,现代服务业与发展开放型经济紧密相连。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无论是海外营销、贸易融资,还是国际经营、跨国并购,都离不开规模日益扩大的国际化服务,商务流程外包已成为国际产业和全球资本转移的新趋势。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谁在这些领域赢得优势,谁就占据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服务业经济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五,现代服务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相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用于吃、穿、用等产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住、行等服务支出比重在上升,服务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 — 是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生活服务业,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适应广大居民发展型、文化型服务的需要;通过发展生产服务业,可以提供更多能够支付较高劳动力成本的岗位,满足各类人才的就业需求;通过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增创发展新优势的紧迫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创造转变和提升,就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切入点,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自2005年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方针以来,2008年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议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列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任务,把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0年全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又对现代服务业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组织领导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服务业改革试点、集聚区建设以及培育服务业新兴

— 6 — 产业和特色产业等方面迈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新的亮点;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识明显增强,一批服务业优势企业迅速成长壮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地区竞相发展、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可喜局面。“十一五”期间,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4%,高于同期GDP增速0.9个百分点,增幅在东部沿海省市中保持领先,占GDP的比重由35.9%提高到41.6%。服务业税收占到全省的40.1%,比2005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占比提高了15.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8.4%。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7.8%,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增长了近4倍,软件业收入保持40%以上的增速,科技、商务、旅游、商贸流通等重点行业都实现较快发展。服务贸易五年增长了4倍。服务业投资占比达到52.4%。三是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去年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1.6%;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8家,服务业的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苏中苏北积极发展本地优势服务产业,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步形成。四是发展环境日益改善。成立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部门齐抓共管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财税等方面加大

— 7 — 扶持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把服务业人才纳入全省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不断强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得到增强。五是改善民生成效显著。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成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生活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广覆盖、多层次、便利化的城乡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我省服务业比重还比较低,产业层次和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支撑、互动不够强,生活服务业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城市服务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相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入研究重大问题,积极创新思路和对策,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紧扣主题主线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坚持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生活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坚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

— 8 — 均等化,实现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如期完成服务业三年提速计划目标的基础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左右,生产服务业比重力争达到43%,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迎难而上,努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创新发展要有新突破。抓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利时机,突出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服务业理念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依靠创新驱动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

二是融合发展要有新突破。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更加注重服务要素对产业链的嵌入和提升,推动一二产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并重转变;另一方面促进现代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以金融、科技、信息服务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统筹发展要有新突破。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提升制造业、扩大开放、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9 — 协调推进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城市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促进三大区域现代服务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是集聚发展要有新突破。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进一步探索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努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生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

五是品牌发展要有新突破。深入推进服务业品牌战略,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品牌为依托,推动产业从生产优势向服务优势转变,从成本竞争优势向品牌竞争优势转变,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和品牌区域,打响“江苏服务”品牌。

三、全力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必须立足我省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做大做强十大行业,培植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服务业领域宽广,行业众多,要在已有部署基础上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加快传统服务行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推动十大领域服务业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金融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要加强金融体制、产品和服务创新,— 10 — 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金融业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本融通、资源整合和资产增值等多重功能扩张,使金融业成为江苏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物流业是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攻方向,要适应我省沿海开发及交通体系发展新变化,尤其要发挥港口、重要交通节点的作用,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构建一体化、全功能、综合性物流平台,尽快形成接轨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科技服务业是我省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意是无限的,服务创意潜力是巨大的,要把产品开发与创新的设计、创新的理念结合起来,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巩固和加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竞争焦点,要抢占发展先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积极开拓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努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最近,国家准备出台“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们也在积极研究我省的具体规划,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抓住发展的最好机遇,力争三年有实质性突破。服务外包业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知识流程外包,加快从低中端层次向高端层次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从一般服务外包向形成外包品牌转变,建设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

— 11 — 发展中竞相追逐的热点,要引导商务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支持重点商务区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把我省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突破点,要加快市场化规模化步伐,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产业,使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板块,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鼓励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城乡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旅游业是极具关联性和带动性的服务产业,要给江苏旅游插上文化和科技的翅膀,打造特色产业体系,突出规划引导、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完善旅游服务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新的跃升。家庭服务业是事关民生改善的潜在大产业,要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发展家政、社区、养老、医疗等服务业,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二)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创新驱动功能,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能力。一是以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

— 12 — 产学研合作,力争涌现出更多的服务业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高端服务产品开发和推广,壮大一批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尽快在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先发优势。支持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二是以经营模式创新拓展新空间。引导企业把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通过经营模式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服务需求。运用产业链一体化联动、资产证券化、兼并重组等手段,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网络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益服务,加快由单一服务环节向全过程服务延伸。有序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第三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企业。三是以品牌特色构筑新优势。加快建立服务业品牌培育机制和保护机制,实施一批优势突出、关联度高、示范作用明显的品牌建设项目,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支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深化品牌开发,放大品牌的增值效应。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力争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到3家,有40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企业。

(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现代服务业国际化水平。适应开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一要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

— 13 — 结构,引导国际资本投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快推动外资进入电信、金融、医疗等新开放的行业。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大项目,打造服务业利用外资新高地。二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完善服务贸易体系,促进信息软件、文化、旅游、运输、中医药服务等重点行业出口,鼓励服务企业参与境外的金融、分销、零售等高端服务产业,尽快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贸易,规范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在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基础上,加快提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把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重要增长极,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和集聚区,推进南京、苏州、无锡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三要积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鼓励本土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服务和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新型业态,通过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本土企业发展理念、经营模式、服务手段和品种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加快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建设。依托全省生产力布局,以基础设施和完善功能为抓手,不断增强服务业载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一要发挥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要深入推进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和公路、铁路、光路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物流枢纽功能、信息服务功能和公共平台功能。依托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沪宁线综合交通运输

— 14 — 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健全“三农”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加快实施一批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重点项目,增强重大项目的拉动作用。二要发挥城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阵地作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是各种服务要素的集聚地。要围绕南京、徐州、苏州、无锡、常州等中心城市,打造城市服务经济圈。结合旧城改造和“退二进三”,合理布局服务功能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和社区服务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智慧城市,推动高端生产服务业、现代生活服务业和基本公共服务业共同发展。加快中小城镇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三要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对现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分类指导,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创新性强、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引导苏南抓好现有集聚区提档升级,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鼓励苏中苏北根据各自实际,实施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推动集聚区南北共建,着力打造主业突出、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五)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服务经济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要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重点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复合型领导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转变发展观念,深入学

— 15 —习和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规律,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组织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落实人才政策,支持企业招才引智,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现代经营管理、通晓国际通行规则的服务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从海外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在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三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围绕高技术和专业知识服务领域,加快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等,加强社会培训和企业实训,培养服务业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不断满足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努力为现代服务业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省推进转型升级工程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首先,要凝聚一个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广泛共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认识上要有更大提升,在目标上要有更大追求,在工作中要有更大作为,真正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省服务业发

— 16 — 展领导小组要发挥指导和统筹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形成一个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服务业改革创新步伐,积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突破和模式路径创新,探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好经验好路子。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鼓励外资、民资更多地参与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企业改革,加快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障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

第三,要完善一个规划。各地既要立足实际发挥现有优势,又要面向市场创造新的优势,认真抓好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引领现代服务业更大发展。重点突出四个方面:把握规律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并进,服务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协调推进;注重创新性,充分体现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导向性,按照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要求,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扩大供给;提高操作性,做到可实施、好检查、易评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要落实一套政策。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7 — 必须在政策方面加大更具导向性、针对性的支持。各地要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加大集成创新力度,尽快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政策导向要更加鲜明,工业企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也要在服务企业积极尝试探索。着力推动已有政策的落实,主动开展政策宣传,加强督促检查工作,让基层和企业更好地理解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五,要营造一个环境。最好的环境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要实现现代服务业的更大发展,必须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更大突破。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加注重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奋发有为的舆论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环境的优化带动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篇8: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畜牧业转型升级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找到一个切实符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转型之路, 构建一个优质安全、高效集约、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是当前各级政府以及广大畜牧业工作者所面临的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加强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更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现代畜牧业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社, 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基本实现由传统分散向家庭适度规模和大场大户转变。

要强化政策扶持, 鼓励中小型养殖企业就近就地改造提升、扩建增容, 对新扩建大中型规模养殖场以及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生态环保的规模养殖场优先安排政策扶持, 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的比重、效益和整体水平, 进而鼓励规模养殖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带领更多的农户致富;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同时要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模式, 只有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 才能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继续实施畜禽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政策, 同时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 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到畜牧养殖业中。

同时, 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摆上重要位置, 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全面部署, 采取多种形式, 抓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调动和激发各界人士对养殖的积极性, 保持畜禽养殖总量不断加大。

2 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畜牧产业体系包括畜禽种业、畜牧养殖、精深加工、流通交易等产业链环, 也包括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供给、工程装备、科技服务、信息提供等支撑关节, 同时还包括动物防疫、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等保障内容, 这些都是现代畜牧业的物质主体和发展载体。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就是要求确保各环节的先进性和协调性。

要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推广良繁品种。品种是畜禽生产性能主要的内在因素, 优良的品种具有高产、优质、低耗、早熟等特性, 是提高生产性能的直接因素, 也是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 建立夯实防疫基础。畜禽健康是畜牧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又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监测点, 完善防疫、检疫、食品安全体系, 定期注射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 确保畜禽健康生长;要加强饲料饲草体系建设, 转变饲养方式。根据不同畜禽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需求的不同, 饲喂相应的饲草, 保证畜禽发挥最大的生产性能。同时要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 使用现代化饲养设备, 通过减少人力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保证畜产品安全。通过加强对养殖档案、投入品等的管理, 建立饲养与防疫并重、安全与质量齐抓的长效管理机制, 科学防控动物疫病,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 强化技术服务与科技推广

现代化畜牧业生产必须有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水平, 是无法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的。因此, 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出一批掌握国内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管理模式、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畜牧工作从业人员, 并鼓励他们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如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牧业机械操作等, 为规模养殖场健康快速发展排忧解难。同时, 需要加大对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习惯, 有效的提高畜禽养殖技术和重大疫病防治水平, 从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此外, 需加大畜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力度, 如畜禽杂交改良技术、遗传育种技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 加快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畜牧业专业科研机构, 通过教学科研、技术推广机构以及规模化养殖场的密切配合, 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增强畜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 规模养殖场发展自繁、自养、自加工、自售, 推动产业向消费终端延伸, 加快培育一批有标准化养殖基地、有合格的屠宰企业、有产品销售网络、有自己的品牌、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产业化经营示范企业, 通过实施品牌化经营、特色化经营、集团化经营带动新型养殖模式的建立, 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

4 大力推广畜禽生态环保养殖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保、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而生态环保问题是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是一直以来困扰养殖企业的一大难题, 只有突破了生态环保的瓶颈, 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 畜牧业才能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畜禽粪便作为废弃物, 一方面污染环境、危害养殖场防疫安全和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优良的生物资源, 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 加以处理就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成为优质的有机肥。大力发展畜禽生态环保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解决畜禽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畜禽粪便污染与维护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是对养殖业提出的新要求。要积极推广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养殖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特点, 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案, 如肥料化、沼气化、饲料处理等方式方法, 有效利用畜禽粪便,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 要不断探索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促进生态循环和资源节约。如推广农牧结合, 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在丰富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杜绝了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以及人工饲料等污染源, 同时又有效的利用了畜禽粪便, 是一种自然、环保、低碳的生产方式。

5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企业增效

培育畜禽特色品种和品牌产品, 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 是畜牧业转型升级, 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 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 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 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 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因此, 要牢固树立品牌引领畜牧业发展的理念,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有力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充分利用地方畜禽品种优良特性,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加快地方培育品种的品牌建设和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以及新培育品种的示范推广, 不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甘肃省地方畜禽资源丰富, 如甘南牦牛、河东肉牛、河西肉牛、藏羊、河西绒山羊、兰州大尾羊、八眉猪、静宁鸡等, 要以特有品种资源为基础, 积极培育出适合甘肃省生态环境和养殖条件的畜禽新品种 (品系、配套系) , 同时要搞好地方品种的选育和定向改良, 努力提高其生产性能, 实现优质优价逆向开发,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从而促进甘肃省畜牧业的发展。

上一篇:法学概论第十二版重点下一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