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节目台词

2024-05-27

朗读者节目台词(共12篇)

篇1:朗读者节目台词

朗读者陪伴经典台词

1、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董卿

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董卿

3、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纸船》

4、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我们仨》

5、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顾城

6、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 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的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 和孩子之间的陪伴。——董卿

7、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郑渊洁

8、你是鸟,你要早起,你就可以丰衣足食,如果你是虫子早起就有杀身之祸。——郑渊洁

9、父篇:今年生的孩子都将是猪.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头小猪成为我的儿子.这是我们的缘份.不管他是什么,我都爱他,他的血管里流着我的血.尽管我是羊,他是猪. 做父亲的对待孩子只能干一件事:爱. ——郑洪生

10、子篇:我有时偷偷想,假如我的爸爸是老鼠或是鸡或是蛇呢?我一准照样爱他照样自豪--因为我是他儿子. ——郑渊洁

11、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幸福的存在,可能就会有多少不幸的存在。——董卿

12、从小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他们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母亲不甘心,为了能让我说话,,5840天,34560个学时,她成为了我的同学,他们说,你就是一个奇迹,那我说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杨乃斌

13、“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冰心

14、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我的爱,不因眷万物毁灭而变更!——冰心

15、演戏可能是会有阶段性的.,也许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不演了,但是,做公益的事情,其实是一生的。——蒋雯丽

16、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百合花开》

17、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

18、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分量,压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就如同陪伴,虽然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董卿

篇2:朗读者节目台词

人生,

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也是一种陪伴。

不喧哗,自有声。

拓展阅读

节目介绍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 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节目评论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节目正是填补上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你可能无法想象自己的父母会自行上网搜索《奇葩大会》,并且对其中选手的造型和言语毫无芥蒂。个性张扬的追求对于年轻人们而言是一种宣泄,然而对大多数的父母辈们而言,这其中的价值观是有冲击性的。但《朗读者》不同,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这使人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一个节目若内核浮泛,即使当下再红火也很快会被厌倦与遗弃。与别的流行综艺形式不同,文化综艺节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传承和改变的希望,也是区分此类节目优劣的重要指标。至少目前看来,《朗读者》做得还不错。

相关资讯:《朗读者》热播 董卿:我不会盲目显示自己

过去二十年,从东方卫视到中央电视台,从《魅力12》《欢乐中国行》到青歌赛,直至主持了十三年“春晚”,董卿像她的其他央视前辈们一样,踏入了“家喻户晓”的行列。谁也没想到,1月一档原本冷门的知识类节目突然爆红,并让在节目中对古典诗词、外国文学信手拈来的董卿,成了网友们口中的“真女神”。

是时候

做这样的节目了

董卿坦言,观众对于这一节目的热情,让她略微有点出乎意料。但是,2月份她开始写《朗读者》创意案的时候,潜意识中已有一种感受,是时候做这样的节目了。

“当我提出这个案子之后,从同行到客户,几乎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大家觉得,好像中央电视台是应该做这么一个节目了,这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那么,大家对知识类节目的这种热情,有多少会转化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董卿说,“这很难去做一个统计,但如果说唤醒了观众的一种新的认知,就成功了一部分。所谓的知识点是没有太大用处的,知道一百首诗,一千首诗,这些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你从中认识到了什么,或是跟你的人生体验是否有所结合,帮助你成长,重新去审视周边。”

很多观众惊讶于《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的诗词量,对此董卿称,“可能因为诗词大会涉及的面比较广,有些正好在我知识点上,正好和大家应和一下,我不会盲目地展现自己对诗词量的储备,或者去显示自己。”

挑选好朗读者

特别重要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我爱苏东坡

也爱杜甫陆游

在阅读上,董卿深受父母影响。她的父母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很早就让董卿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能只靠吃饭活着,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可以滋养。“最早也有被逼迫的成分,父母给我开书单,这个假期必须读完。但慢慢地习惯就养成了。”

对外国文学,董卿特别偏爱俄罗斯作家,尤其是托尔斯泰。“我对俄罗斯的艺术是情有独钟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民族,对苦难的描绘总是深刻而厚重。”

在马上要录制的新节目里,栏目组为一批从清华乃至哈佛回到农村寻找创业机会的年轻人,选了迟子建的读本《泥泞》。“那里面就写到了,俄罗斯文学有很多都在描写泥泞的道路。因为北方寒冷的天气,在冰雪融化之后,就是泥泞的。那种泥泞,它既是一种贫困的符号,但又是一种希望,因为冰雪已经融化了,跨过泥泞,你似乎就能迎来一个春天。”“我是这个节目的制作人,多多少少带了我个人的审美或是价值观在其中。”

谈到古典诗词的影响,董卿特别提到《红楼梦》。“《红楼梦》里诗词挺美的,那时觉得读来就像黛玉读《西厢记》一样,唇齿留香。那里面的诗词比较多一些,伤感、儿女情长、伤春悲秋,这种情怀多一些,可能是那个年龄段喜欢的。”

“我一直爱苏东坡,但随着年纪再长一些,也会爱杜甫,爱陆游,爱无奈过后的那种力量。”

董卿说,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朗读者董卿独白台词

2.央视综艺《朗读者》董卿开场白台词

3.朗读者开场独白台词

4.央视《朗读者》第一期开场白台词

5.央视综艺《朗读者》第一期开场白台词

6.朗读者董卿台词

7.央视综艺《朗读者》开场白台词

8.央视综艺《朗读者》董卿独白台词

9.央视综艺《朗读者》第一期董卿独白台词

篇3:朗读者

卢卡斯蹲下身, 问小男孩:“你叫什么?你是犹太人吗?”

“迪姆, 先生。我不是犹太人!”小男孩不安地望着卢卡斯。卢卡斯点点头, 站起身说:“让他离开吧。”

迪姆向卢卡斯鞠躬道谢, 然后一溜烟地钻进了附近的一条小巷。卢卡斯悄悄尾随他来到城郊一处废弃的教堂。他看见小男孩闪身进去, 然后搬开一张方桌, 掀开地毯, 翻开一块盖板, 钻了进去。卢卡斯也悄悄钻进了那间隐秘的地下室。阴暗的房间里坐着十多个小孩。

迪姆拿出刚到手的《雾都孤儿》, 开始朗读:“小奥立弗打从一出世, 唯一掩身蔽体的东西就是裹在他身上的那条毯子……”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

卢卡斯匆忙走出地下室, 将盖板盖死, 下面的孩子这才发现卢卡斯不见了, 他们吓得大哭起来。

第二天一早, 卢卡斯独自出现了, 还带了一大包吃的。迪姆惊讶地问:“你没有告密?”

卢卡斯点点头, 无言地打开食物分给孩子们……从那以后, 卢卡斯常送吃的过来, 偶尔还会带本书, 并为他们朗读里面的故事。

这天, 卢卡斯见到一队急匆匆赶路的盖世太保, 他急忙拉住一个人问:“出了什么事?”

“有人举报城郊教堂里藏着一群犹太人, 我们正准备去抓捕。”那人回答道。卢卡斯大吃一惊, 他急忙抄小路, 抢先赶到教堂。卢卡斯让那群孩子朝西边的盟军驻地跑, 而他被盖世太保押送回了军营, 但很快他就被特赦 (shè) 派往前线……

战争结束后, 卢卡斯作为战犯被带上了法庭, 法官菲利普要判处他死刑。

“不!”旁听席里突然传来一阵尖利的叫声。那是十几个孩子的抗议声和哭声。

菲利普好不容易才让法庭恢复秩序, 他想了想说:“孩子, 请向大家讲一讲卢卡斯和你们的故事吧。”男孩点了点头, 含泪讲述了他们与卢卡斯相处时的每一个细节。听完孩子的叙述, 菲利普宣布临时休庭, 他召集全体委员会成员走进会议室商讨案件。

一个小时后, 审判委员会成员终于神情肃穆地返回座位。菲利普站起身, 大声说:“全体起立!”

菲利普宣读最终判决:“经战犯审判委员会认真讨论, 鉴于卢卡斯在救助犹太人方面的英勇表现, 以及对自身罪行的深刻忏 (chàn) 悔, 本庭宣判死刑缓期50年执行, 卢卡斯即日释放。休庭!”法庭上顿时一片欢呼。

篇4:做个朗读者

我每天七点半准时到公司,吃过早饭之后便开始半个小时左右的大声朗读。这时正好办公室里没有人,不会打扰别人,等到朗读完之后同事也陆续来了办公室,我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去年初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行业内的培训班,我抽签成为了我们小组的代表,这下可糗大了。

还没有说到重点的时候我就停顿了好几次,支支吾吾,说一句话中总会夹杂着“嗯,啊,呀,哦,那个”之类的累赘语气词,特别没底气。这是最让我头疼的毛病,我平时跟朋友们聊天说八卦时好着呢,可是一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正式观点时,我说话就会很不自信。

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聊到这个困扰,朋友建议我说,你为什么不试试朗读呢?朗读是她的外籍教师教她的方式,她说在国外朗读是一种培养好的语言习惯的运动,和跑步、游泳一样很受欢迎呢。

我们公司楼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天台,种满了绿色植物,是让员工吃完饭遛弯的,绿意盎然,正好适合我。我开始了自己的朗读计划。

我先是找来了中学的语文课本,《荷塘月色》和《背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两遍,觉得音调真是做作,就像用播报员的腔调说着蹩脚的普通话,我又尝试下把声调放低了八度。朱自清的文章都是情绪很沉淀的东西,不能用女声那种又高又尖的音调。我刚琢磨出一点小门道,一看表工作时间到了,我便飞一般地跑下了楼。

就是因为不尽兴,所以才会时常惦记着。下班回到家之后我又翻出了一堆书出来,我瞄到了放在书架上的四本美国历届总统和政府要人的演讲辞,太好了!

翻开了希拉里的演讲辞,第一篇是她的退选演讲,我大声朗读起来,声音越来越激昂,停顿得当,我不一会儿便进入了角色。

演讲绝对是一门技术活,领导人演讲是为了收服人心,绝对不能出现“那个……这个……嗯……啊”之类的多余词语,就是要洪亮果断。希拉里在丈夫的性丑闻散播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都没有丧失自信,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更有神采一些呢?

后来我发现朗读不仅能锻炼表达语言,还有很多意外收获呢。

每天早晨慵困地挤着人多得要命的公交车,好不容易到了公司,人却一点精神都没有了。这时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区里,大声朗读一首泰戈尔的诗,坏情绪也没有了。从公司楼上看下去,大家才刚刚上班,有人拎着包匆匆赶往办公室,而我已经有了最好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女人总要给自己找一些排泄坏情绪的出口,有的女人喜欢疯狂购物,有的是狂吃东西,有的是大哭一场,有的是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对于我来说,朗读就是我的方式,既不用花费很多银子,还能顺带健身。

国外有研究发现,朗读的作用简直就跟慢跑差不多,是有助于均匀呼吸的有氧运动,需要随时控制好气息,读到情绪高亢的地方心跳也会跟着加速,瞧,顺便还把心脏给锻炼了。我还发现了一个意外之喜,就是脸上的肥肉比以前少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每天张大嘴巴朗读让脸上的肌肉充分锻炼的原因。

篇5:董卿朗读者的台词

“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

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朗读者》开启了与我们第一次的“遇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些人、这些事让每个人的人生发生改变,

迸发火花。

生命原本没有意义,

在于你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让我们通过用无声的文字,

表达有声

篇6:朗读者每期开场白台词

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

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

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

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

篇7:朗读者节目创新讲稿

从节目的风格上来说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节目,并且具有很浓的文化特性,与之前比较火的几部文化类综艺,比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有着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其实我最开始知道这个节目,包括诗词大会、成语大会这样的节目的时候,我是不太有兴趣的,甚至还觉得这个节目很可能不会火,很可能是节目制作者、创意人的一厢情愿。(为什么)因为我会觉得大家都太爱“娱乐化”了——“无娱乐,不综艺”,我相信大家可能也有同感,已经有很久的一段时间,我们一说娱乐节目,就一定会想到“真人秀”。真人秀类的娱乐节目真的霸屏已久。(但是)虽然有过好几个现象级的这类节目,但是其实发现越做越不好看了。一方面是创意的枯竭,我想还有一方面也是观众的视觉疲劳了。我之前就很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后来同类亲子类节目一下子出来了很多,最近好像还有个《妈妈是超人》。我们知道,最终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口碑都非常好,虽然有一些批评,但是总体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那之所以观众们最终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些节目,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时机:很简单的道理,大家想换一个口味了。看了太多的惟娱乐至上、惟大尺度至上的节目,也该有一股清流出现了,这股清流就是文化类的综艺节目。

2、文化内涵:节目包装完全融入文化因素,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是节目的重点,朗读者的演绎更是关键,文章或者诗句的背景故事又构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感情。这在《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中体现得更好,选手们相互竞争,但是比的不仅仅是你的背诵能力,更是你对这些文化理解的深度。

3、节目形式的处理:连接大家共通的感情,拉开线下的连接点,取得情感上的共鸣。节目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广州、北京、杭州、南京收集普通人关于朗读的分享,颇具看点。这让很多不知道这个节目的市民知道了它,知道它的人也更会去关注它,是一种很好的节目的延续。很多人会利用现有的电台APP去朗读,这也带动了一阵文化阅读的热潮。

篇8:《朗读者》

——梁文道

电影《朗读者》剧情介绍

二战结束后,战败图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柏林15岁少年米夏·伯格(少年时期由大卫·克劳斯饰;成年时期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患上了黄疸病,有一次路上他病发的时候,一个美丽的女子汉娜(凯特·温丝莱特饰)帮助了他,两人开始交往,病好后的米夏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小屋,米夏第一词感受到男女之间的快乐。

渐渐的,两人关系发生了奇妙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让米夏带来不同书籍,米夏成为海娜的朗读者,在亲密间隙朗读很多书籍给她听。只是熟女与幼齿的交往注定无法长久,米夏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争吵开始了。终于某一天,当米夏再度到达汉娜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米夏继续学业,大学时他选择了法学专业,汉娜渐渐成了他生命里美好的回忆,他常常网忆起与海娜相处的朗读者时光。毕业之前,米夏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公审大厅,米夏竟然发现,坐在战犯座位上的,竟然是他的初恋情人汉娜!在监狱的门前,米夏等待与汉娜会面,但是,往日亲密的恋人竟然是纳粹集中营的战犯,米夏陷入两难抉择。

汉娜究竟为什么突然离开米夏?海娜身上究竟有什么惊天秘密?米夏究竟能否拯救汉娜?米夏究竟能否与汉娜再续情缘?米夏还能成为海娜的朗读者吗?

《朗读者》的剧情悬念叠出,该片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电影。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朗读者》:一个识字的男孩朗读给一个不识字的成年女性听。大家如果有看这部电影就会知道,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过错杀死了很多犹太人而感到羞愧,真正让她羞愧的是自己的不识字,是个文盲。

大家知道吗?读书、识字其实并不是一码子事,这两件行为放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一种常态。读书不一定要识字,大家也许会感到很奇怪,会说不识字怎么可能读书呢?其实读书和识字的确是两回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他们的贵族教育里面没有识字这样的内容,他们受教育的内容可能会包括哲学、几何学、政治学等等,但那个时候还处于“口传”知识时代,贵族所受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完成的,所以贵族们不需要识字,写作也不是很重要的沟通工具,更不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不信任写作——文字的书写,虽然亚里士多德也是著作等身。柏拉图提出过四个世界的概念:首先是个理型的世界,比如一个“圆”,最圆的东西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即使用圆规画出来的圆都不是最圆的,最圆的圆它只能存在于理型的世界中;第二个世界,就是现实的世界,比如说矿泉水盖子的圆,它已经是理型世界的翻版了;第三个世界,就是描述的世界,也就是说出来的世界,它是翻版的翻版;第四世界,就是文字的世界,文字是把语言记录下来,就是翻版的翻版的翻版。它几乎可以把最初的那个东西变得面目全非。还有一个问题是,文字容易说谎。

希腊人把语言、文字当成声音的记录,印度也是一个口述文化发达的国家,如大家常听说的佛经有个格式口头叫,“如是我闻”,意思是我所讲的内容在某某大师听来的。而中国是个强烈的文字中心国家,而且成熟的特别早,很早就确立了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西方著名的《荷马史诗》也是口述文化传统的产物,所以今天当我们再读这些著作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当着一个剧本去读,贵族们比如有些集体聚会,他们会让一些受过识字训练的努力来读这些著作,为他们助兴,所以这个时候真正的读者是那些贵族,那些奴隶只是朗读者。

这就是过去的读书——朗读,大部分读书行为是集体行为,很少是一个读的,很少说一个贵族请一帮奴隶为他一个人朗读。以前一个人发表作品的方法是,跑到一个广场,对周围的人大喊说,来呀来呀,我写了一首诗,大家快来听呀,有教养的人会认真地听完,并且会鼓掌说好,当然这大多属于礼节性的,不好的地方那些听众也会指出来,好让那个作者进一步改进提高。

夜读

夜晚其实和这种聚会诵读联系的非常紧密。夜晚是一个可以让人特别容易放松的时刻,比如我们邀请某人喝咖啡喝酒,大多会被安排在晚上,很少在大清早安排这些活动。同时,夜晚也是让人害怕的时刻,我们很多人会把夜晚和妖魔鬼怪联系在一起,比加小孩不听话就对他说,再不听话晚上有鬼来吓你,再比如我们大家知道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漂亮的女鬼和书生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夜里。其实这并不是夜晚最可怕的东西,最可怕的东西并不是你在夜晚碰到妖怪和魔鬼,那么夜晚最可怕的是什么?

夜晚最可怕的是“夜晚”本身。有的时候我时常想,人之所以睡觉,是因为人想躲避黑夜。夜晚的可怕之处是对“世界一切的否定”。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在黑夜中万事万物是没有秩序的、混沌的。因为没有光亮,我们没东西看得清楚,无秩序,这是很可怕的。秩序就像这些椅子、凳子,排列得紧紧有条,而这些恰恰是因为我们可以看见的,所以秩序是和光明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候,人为了对抗夜晚的无秩序,就往里面塞东西,比如说妖魔鬼怪,比如说在这些故事中,故事模型往往是某个人因为做了坏事然后遇到鬼了,这样的故事是处于一个因果链条中的,女鬼之所以去找书生,因为书生长得帅气也懂得浪漫或者书呆子气很可爱,所以女鬼往往喜欢搭讪书生,这些都是人试图在黑夜里恢复秩序的做法,说黑夜可怕。那都是驯服夜晚虚无和无秩序的方法。

夜晚本身是不能读书的,因为没有亮光。现在的读书已经是“默读”了,以前的人读书只能是朗读,因为只有发声才会断句,因为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书人用发声的方法代替标点符号。

在古希腊,是一帮人读书。一帮人读书就有一个好处,可以互相监督,不,会读错或曲解,可以保证经典文本不会误解误读。一篇文章朗读出来,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读了两遍:第一遍眼睛看到了,第二遍是声音听到了,这个时候,声音耳朵视线是连成一线的。

“默读”把声音耳朵去掉了,只存有视线,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怎么去误解经典读木都不会有人发现了,读书人获得了自由,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读书时代到米了,但读书火(读者)会被另一种力量所束缚,这个力量就是“灯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灯,比如说那只日光灯,它的开关形式

已经变得非常简单了,开就亮,关就暗,是肯定的“是”与“否”的关系。古代的灯没这么容易,比如点一个火把、蜡烛,它是要有一个过程工作的,我们以前会说“快天黑了,快点灯”,真正天黑了,灯或许就点不了了,因为你在黑暗中去完成这个点灯的过程是困难的,你要找到打火石,要确定灯摆放的位置,这一切跟开现在的灯比起来是不那么容易完成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现在的灯,比如说日光灯是均匀地遍布整个教室空间的,大家享受着同一个光源,在这个教室里这样的灯光是具有一种“公共性的”。但烛光发出来的光,只能是光晕,光晕的亮度由明亮到暗,到最后完全黑暗,与现代灯完全不同。这样的烛光其实已经给你划定了读书的范围,你的范围只能是在这个光晕的明亮范围内,超过这个光亮范围的空间不属于你,这个时候的由烛光所发出的光晕,其实具备了某种私人性,它只属于你一个人,只属于你一个人,别人无法与你共享这样的光亮。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在一个有限的光晕中,阅读的场景,大家有什么感受?这样的状态是不是会给人有种孤独的感觉。在这样的灯光下,孤独中,烛光的光晕规定了你的范围,你的空间。有的人会说,我的房间很大,教室很大,其实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对你而言,真正有效的空间,就是光晕范围内的空间,它可以让你孤独,因为这个时候你的阅读状态完全是个自我的状态,是拒绝他者进入的状态。

“通过一本书和作者对话”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作者并不是一本书的作者,他只是一种暗示的传达者。

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字”与“纸”的关系?字只能附属在纸上而存在,大家有看过飘在空中的字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作者开始写作的时候,他的写作其实已经完成了,他永远在追赶着写作,而永远完成不了。当他写下一个字的时候,他也就成了这个字的囚徒,他内心的写作,永远无法在写出来的文字中实现。写作者永远只是追赶着写作,而无法完成写作。所以说一本书永远有两个作者:一个文字的作者,一个正在阅读此文字的你;永远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作者文字部分的完成,还有一个是由你阅读完成的部分。

所以阅读一本书,并不是在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我们只不过是在读自己,猜透文字背后的意思,用动用自己的知识、情感、习惯等等。

真正的一本书是读到自己的书。当有一天我们读到一本非常让自己愤怒、和自己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书时,读到一本让你骂这个作者变态、无能的时候,在这种完全对立中,你会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存在,你有了自己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之类的沉淀,来反对和你完全对立的观点或看法。

篇9:朗读者节目观后感

“朗读者”三个字,也是见字如面,是一个很清爽的词,似乎能看到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出现在面前,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方式。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些节目,脑海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电影,想起几部华语影片里的朗读片段。比如许鞍华十五年前拍摄的 《男人四十》,粤语版里,梅艳芳曾用广东话背诵了一段苏轼的 《前赤壁赋》,以此怀念男主角当年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情状。东坡先生的赤壁系列,本身就有大开大阖的豪迈气质,又透露些许壮士悲歌,导演用这段古文自然寓意张学友扮演的中年教师在不惑之年不得志的尴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而感情的出逃似乎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冒险。另一方面,这种朗诵也可见导演本人不让须眉的内心沟壑,她的电影出现豪放的古文就是她的趣味,被朗读出来更是她的情怀。所以,今年她的抗战题材电影 《明月几时有》 预告片,开头就是周迅特有的低回嗓音朗诵了茅盾先生的散文 《黄昏》,画面配音相得益彰。

娄烨有一部文艺片直接取名郁达夫的名篇,就叫 《春风沉醉的夜晚》,片中有人物在情爱间隙朗读这篇文章的段落,文中的“乱走”恰好也与角色的迷乱、边缘的.状态吻合。这一段朗读用得虽然刻意,但确实很是娄烨的味道。

还有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将故事放在了民国时期。看过原著的读者或许不会太满意,好在片中还保留了一部分“见字如面”的情节,就是姜文扮演的风流作家在深夜挑灯夜读这个打死也想不起来的女人的来信,有些台词来自原著,比如“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错过已是一重悲剧,错爱则再加一重,电影里最让人动情唏嘘的部分就是被念出来的部分。

篇10:节目朗读者的观后心得

朗读者观后心得1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

朗读者观后心得2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 《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记者发现,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综艺节目就被网友形容为了“清流”。这些节目里没有娱乐搞笑,却并不严肃说教。除了《朗读者》,还有一些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其实也值得一看。

朗读者观后心得3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达到了9.4。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考。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节目还体现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细节,因此简单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朗读者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恒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气氛圆融、统一。涉及到需要专家解读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时出来点评一二,没有给节目添染太多学究气。

总之,这是一档有着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电视节目。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重新来关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在把自己从曲高和寡处拉下来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情,节目播毕后并不能多少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这是人文类节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种维度而言,《朗读者》等高分节目的热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预兆着文化春天的彻底到来。

朗读者观后心得4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观后心得5

又是开场熟悉的音乐,同样是那么伶灵动耳的旋律。温柔的灯光下出现一个和蔼的舞台。节目一开始仿佛就暗示人们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泪、过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织,当它要来临时,这一切都给我们以亲切的征兆。

我曾以为那些在舞台上呼风唤雨,在电视里颦蹙举眉的影视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势,在群众的眼前全副武装,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许是我太过于不堪,让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员之所以能称作演员。哪怕是在现实里,他们也或许戴着面具,进行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本期《朗读者》中的一位嘉宾演员—姚晨。她一出场便让我想起了那个武林客栈爱憎分明的郭芙蓉。记忆里的印象犹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记忆深处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诵是《阿长与山海经》,节目泠然的配乐奏起,她翻开了书本。几站灯齐刷刷地对准了她。现场一片宁静,犹如世界诞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满期待。也不知何时,她的话语出现,打破这好似延续不绝的静谧。她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带人坐入时光机,带着些灰色,来到鲁迅的故乡,见到南墙边的小镇。看到穿长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长辫的鲁迅,一起那个穿着素朴,满脸褶皱的阿长。看到到阿长的好,听到阿长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穆怀感伤。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在无数个独一无二的长短面背后,我们都有一颗最初善良的心,犹如阿长。在演员姚晨倾情朗读下,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一个世界,并总爱沉思每个人的得失,犹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欢揣测每一个人,经历地多了。不免习惯成自然。其实那些所谓看透尘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过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阿长吧。

看了这次节目,我更喜爱姚晨了。喜爱她精湛的影视,喜爱她袒露灵魂的朗读,喜爱她真诚洁白的内心。

篇11:央视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我喜欢把一份情怀寄托在一段段的文字里,静静地思考,我也喜欢朗读,我喜欢读优美的文章给自己听,手机里面反复播放着自己的.声音,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欢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读者》栏目,一直以来,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荧幕上的她激扬文字,我的嘴角总是会不自然的扬起一丝微笑,我感觉自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她的那种崇拜。

第四期《朗读者》的主题词是礼物,开场时她说:“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这几句话让我对礼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总以为礼物是物质上的东西,没想到礼物还可以放大,变成精神层面的,我也没想到,对礼物的诠释竟可用文字描述得这么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篇12:《朗读者》前八期节目主题

第一期:遇见 第二期:陪伴 第三期:选择 第四期:礼物 第五期:第一次 第六期:眼泪 第七期:告别 第八期:勇气

【节目卷首语】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节目开场白】

大家好,我是董卿。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 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 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 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的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

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以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节目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那么,下面,我们有请第一位嘉宾……

【节目卷首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节目卷首语】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节目开场白】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节目卷首语】

人 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就像这次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70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去请女朋友吃饭,许镜 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音乐会,但是为了这一天他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已经当导演了,但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难忘而宝贵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所以说你的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节目开场白】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节目卷首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节目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 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节目开场白】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就如同每一个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节目卷首语】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年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节目开场白】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节目卷首语】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节目开场白】

上一篇:三月三,走进春天下一篇:小学数学成功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