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感恩作文

2024-05-27

也说感恩作文(通用12篇)

篇1:也说感恩作文

也说感恩

感恩节刚刚过去。什么是感恩?向谁感恩?为什么?

感恩是一个人自觉为人,自我感觉到价值的行为。中国自古就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说法;禽畜都懂感恩,何况人?感恩要认识到对你好的人,怎么对你好,你应该如何回应这份好。感恩不仅是想到,说到,还要做到。但想到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没有感恩的意识,遑论其他。中国人原本不擅长说出心中的爱或感恩,尤其是男人,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不再羞于将感恩或爱说出口,说总比不说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能体会你的爱或感恩。做到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不仅取决于主观上是否肯做,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懂得感恩,除了会收获正面积极的回应,更重要的是会让自己对自己有个正面积极的评价。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不喜欢你,但自己永远要喜欢自己;甚至就因为全世界没有人喜欢你,你才更要自己喜欢自己。所以说,懂得感恩能让你感觉到自我的价值。

当然首先是要向自己的父母感恩。感恩节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但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将自己的生日当做感恩节,这与西方是不一样的。我们不是没有感恩节,而是人人有自己的感恩节。生日,古称“父忧母难之日”。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各种关系中。中学的政治课本中就告诉我们,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进步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有的是经由人种、地域等原因结成的,如我们同是中国人,都是龙的子孙的说法;有些是因为工作、交往、情趣相投而结成,如同事、同学或朋友;有的是因为法律而缔结,如夫妻、买卖双方、合伙人等;……但比如因法律而缔约的关系,是可以再次经由法律而解除的,但父子、母子关系能凭法律而解除吗?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向父母感恩,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躯体,给了我们抚养,给了我们童年的种种……我小时候读过一篇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将爱分为三种:父母之爱为第一等,给予全部,不求半点;狗对主人的爱为第二等,给予全部,所求仅一条肉骨头;情人之爱为下等,盖因给予与索取是对等的。这种分法固然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

其他我们要感恩的,皆来自于那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父母的感恩是不需要费力去思考或选择的,但对其他人的感恩与否需要我们有正确辨识的能力和标准。比如教师,现代社会里的教师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是拿薪水的,不能与过去时代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那种地位相比,所以也不能感恩到那种程度。同样是教师,严格要求你甚至管教你的才是值得感恩的。有个寓言:一富户,弟兄五人,独守一苗,溺爱备至。一日,其子爬上路边大树,冲过往行人头顶便溺。先遭污秽者为一书生,书生怒,但无可奈何,摇头而去。其子大乐,自以为得趣。再之者为一行商,初而亦怒,继而笑以翘指,并糖果点心置于树下以褒之。其子诧而似悟。三之者,一强人,背负巨斧。怒而斫树,获之两分,置尸路旁。这个故事告诉为人父母者,既不可像那书生一样教而不得,更不可像那商人一样,溺而害之;与其将来招致杀身之祸,不如自己做那强盗,先行严教,毕竟虎不食子,父母总不至于害了孩子的性命。这些是让你明白,对你严格的教师才是对你好,才值得感恩。

至于朋友,有诤友、腻友、密友、贼友等之分。需要你慢慢体会,总结教训,习得经验。总之,自己要有主见,任尔千般诱惑,我有一定之规,不失本心就行。感恩不要成为负担,即使是对父母感恩。古人有割股疗亲,其实想想吧,父母爱你,若你损伤自己而作感恩,反置亲心以何伤?你自己不快乐,有负担,父母必因此而忧心,感恩之举就成南辕北辙了。再比如现在流行的“谢师宴”之类,其实你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就是对老师的最好报答,让他面上有光,甚至现代社会里,还能给老师带来利益,奖金多啊,加上平时言语举止,恭敬有礼,这就够了。所谓感恩不可过分,过犹不及。朋友之间,感谢要及时,要视彼此情分及对方为人特点而定。真正的朋友千万不要滥,三个足矣。而且这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时间一起去经历过事儿的。千万要警惕所谓的“一见投机”,就觉得是过命的交情了。不是有句流行的话说,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嘛。

女人善良,男人懂得感恩,这是行走社会为人所认可接纳的底线。马克思说,人首先是社会的。就是说,人是群居的,不能孤立。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不知你能理解多少,总是叔叔的一点心意,慢慢地在生活中验证吧。)

另:我故意用了半文言的形式,算是考考你文言阅读的水平如何。以事寓理,是春秋诸子百家最常用的方法,你可以从书店或网上搜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读,如荀子,庄子或韩非子的文章。有名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荐》,高中课本有选好像,出自《战国策》。这种写作方式就是类比。学会类比的方法,不仅思考问题,尤其是对你将来考试作文是很有好处的。

篇2:也说感恩作文

当然,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把老朋友的秘密卖给陌生人来结交新朋友的。此言一出是不是有很多人与我心有戚戚焉但是又不好表态呢?

当朋友之间扯淡扯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总有那么多人喜欢卖弄自己的情感经历的。有人卖弄的时候也总有那么多人感兴趣和附和的——比如说我。所以一扯一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其实卖弄这个没什么,就好象有的人喜欢丢法语——比如说我和某些酒店的看门的,有的人喜欢扯神话故事或者典故什么的来显示自己的有学识——比如说我和李敖和于丹之类的,有的人喜欢装球迷,有的人喜欢标榜自己家里有钱,有的人喜欢表现自己对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等等等等。这都是爱好而已,谁又管是不是真的呢?

好,现在开始扯正题。我的第一个观点是,早恋,这个提法就有问题。

恋这个东西有什么早不早的呢?有的话也是文化氛围开放不开放罢了。比如说有一个电视剧叫做《北京人在扭腰》,里面那个女学生到了扭腰之后啊,有一天放学回家书包里一盒避孕套。她老爸就发飙了。这女学生生气地说,全班就我一个处女了。这种事情就很戏剧性地讽刺了这些伪善的正人君子们的面目——我不知道真不真实啊,因为我没去过扭腰。

确定真实的事情也有,比如说俄罗斯14岁就可以结婚,而我国,如果谁和一个没有满十六岁的初中小妹妹或者高一小妹妹发生了什么,一个奸幼就出来了。——顺便提醒一下各位各个年龄段的兄弟姐妹们,这一点很多人是不知道的,现在告诉大家了,不要违反法律!

既然是文化的原因,问题就不在当事人身上,也就没有早不早这个时间概念了。同时,早恋的人们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和你的家长老师什么辩论了。这就好象我的一个葡萄牙网友认为台湾不是中国一部分,中国一直在侵略西藏并且加之军事占领,而我一直坚持中国的郑和首先发现美洲大陆一样,这种交流等于鸡同鸭讲。

第二个观点就是,放眼望去,正在谈恋爱的有几个算是恋过的呢。我认识一个雅礼的女生,(是大才子苑亿的小学同学,有人可考,绝非杜撰)就作出一个纵欲过度的样子,并且发动他的妹妹也来向我标榜这两姐妹是多么纵欲过度的。经了解,此二人都系童子之身,并无任何出格活动。

这种事情就经常发生。想当初柏拉图发明了精神恋爱,现在人发明了视频裸聊,然后长江后浪推前浪发明了意淫纵欲法,还向世人标榜自己的调凯子丰功伟绩,这是多么幼稚的一件事情。

屈指一算,高一高二才满十六岁吧。按照我前文的那个年龄规则,那些初中小妹妹小弟弟们都在干什么呢?你们也配叫做“恋”?

很多人不同意了,说,刘星驰你这人没意思啊,为什么一定要把爱情想象得那么肉体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纯真的感情想象的那么龌龊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复嘛,只要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就觉得已经失去了我回答的必要了。这是多么幼稚的一个不经过大脑思考的问题啊。你继续柏拉图吧。否则大家都会觉得,原来这家伙的男(女)朋友和平时扯谈的同桌没有区别啊。

第三个观点是,为什么早孕女学生,小妈妈什么的问题这么严重,是因为教育系统对性的问题讳疾忌医。

各位读者,大家都知道,性是本能啊,是不需要教的啊,看过《尘埃落定》的都知道。但是避孕是需要学习的啊!读者朋友们,你的父母老师告诉过你避孕措施的请发邮件给我eric-1@tom.com.

也就是说,一个需要学习的东西得不到学习的时候,才让一个本能就能够造成的问题如此严重。难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校规上面最后一行的莫名其妙的一句话?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啊!(防说话的那个口,不是别的什么口,不要乱想,这里是探讨,不是黄色笑话。)

篇3:也说作文教学

关键词: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口头作文

刚接过一个新的初一教学班,我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写作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瓶颈,若能成功地突破,学生的语文能力定有质的飞跃。为此,我决定大胆改革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寻求新的练习途径。我在这个学期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

一、从第一篇作文做起

刚刚开学,老师对学生了解甚少,不少老师都让学生写自我介绍,我也想试试这个办法。课堂上,我说: “这堂课大家写一篇小作文,———自我介绍。”话音未落,学生的厌烦或不屑就流露出来,“这有什么好写的,开学这几天我都写了五遍了! ”我庆幸自己早做了准备,如果再用这种最普通的方法开始第一篇作文,学生怎能不厌烦?

我曾经看过书上的一个案例,老师让学生模仿古人,也给自己取一个字或者号,以此来表明志趣、爱好,并用详细生动的语言来解释一下。我便借用这一创意,开始我培养兴趣的第一课。此题一出,学生便一片哗然,继而欢呼雀跃,迫不及待的要一展身手。至于结果,学生的字号与太白子美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他们的颇为用心和流露出的真性情已让我很是欣慰。

我们经常批评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缺少创意和个性,缺少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学生也经常抱怨,作文难写,没话写,自己随便写点什么还能写出来,一看到老师的要求和题目,就大脑空白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问题是,很多时候,老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于初一的学生,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掌握写作的章法技巧,我们却在作文课上给他一个硬生生的题目,还要求限时完成,自由表达从何谈起呢? 不能做到自由表达,大部分学生的应对策略便是生编硬造,写作到了生编硬造的地步,带给学生的就只有压力、痛苦。本应成为心灵的歌唱的写作教学,就这样成了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包袱。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所谓自由表达,是指他有感悟、有话说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我们的学生日常生活状态、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他们感兴趣、有体验的话题会是什么? ……了解的越多,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们就越能向兴趣靠拢,越能做到游刃有余。

这只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一个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都一定迎合学生的写作需求。先用这种有新意、有话说、容易做到自由表达的话题让学生放弃对写作的戒备心理,培养起不惧写、乐于写的兴趣,再逐渐的教给他写作的规范,一步步地培养他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素材的习惯。

二、对话式口头作文的尝试

班上的不少学生还不能掌握写作的最基本技巧,我单纯用口头讲解的形式教效果并不好。我便想尝试一下口头作文的形式。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同时,我就基本章法进行简单的点评与点拨。

作文对话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较简单的题目,说说自己战胜一次小困难的经过。几分钟思考后,对话展开。

生: 我想说我学滑滑板的经过。

师: 你所说的困难就是学习滑滑板中的困难?

生: 对。我周末做完作业出去玩,看见有些人在广场上的滑滑板,像燕子一样轻松自由的来回穿梭,就特别羡慕,下定决心也要练习,成为“燕子”中的一员。

师: 开门见山,入题很快,不错。

生: 我回家就跟爸妈说了我的想法。爸爸很支持我,妈妈却觉得有些危险,又怕我玩上瘾耽误学习,说什么也不同意。可是我越不能学,就越觉得学习滑滑板是一件很帅的事。晚上躺在床上,广场上那些自由的燕子的身影不停地在我脑海中飞来飞去,把我的瞌睡虫赶得无影无踪。我决定,第二天继续游说妈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师: 这一部分也不错,用到了细节描写。老师跟大家讲过,文章不要一味的平铺直叙,该细的地方一定要细腻。刚才这一段,他为了刻画自己着急的心理,说“广场上那些自由的燕子的身影不停的在我脑海中飞来飞去,把我的瞌睡虫赶得无影无踪”,这就是细节。如果说“我特别着急,急得不得了”,就太平淡了,干巴巴的,语言失去了表现力。

生: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我就缠上了妈妈,非要她去给我买滑板……老师,我不知道下面这部分要不要说。

这跟我预想的一模一样,他意识到要注意详略了。

师: 那看你的构思了。你是要写开始学习滑滑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要写说服妈妈这个困难?

生: 滑滑板很难学,我摔了很多跟头才学会,我想写这些。

师: 你已经有了详略意识。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就应详写,只起铺垫交待作用的就一笔带过。你说服妈妈的过程一句话带过就可以了。

生: 那我就说我学习的过程了。我以为我只要踩上滑板,就能成为燕子,可谁知,想双脚稳稳得踩在上面并不容易。我先踩上一只脚,另一只脚边准备边就要滑起来,可是还没把翅膀张开,我就重重的摔在地上。

师: 你已经开始抓细节了,注意,下面这部分是出彩处,一定浓墨渲染,你的动作,心理,所见所想,都可以详细描述。

生: 我整个人狼狈得趴在地上,只觉得膝盖隐隐作痛。我一只手扶着膝盖,尝试着爬起来。我多想卷起裤腿看看伤势,可就在我要挽起裤脚的时候,我看见了周围的人奇异的目光。有的不屑,有的带着嘲讽,有的冷漠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他们依然在做自由自在的燕子,没有人会关心我这个想成为燕子的人。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能让我摆脱这些眼神,我情愿忍受十倍的肉体痛苦!

……

这位同学越说越精彩,虽然没有底稿,但生动的语言已经打动了所有的听者。下课后,我让学生把此次课堂作文整理下来,虽然内容有些雷同,但我这堂课的目标已经达到: 多数学生已经了解怎样才是开门见山快入题,详略得当叙事件,精彩细腻抓细节; 而且,要做到“言为心声”,就一定要选自己有感触的真实事件,完全的随意的虚构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集中高效的解决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发言,教师随时指出其优点和缺点,或者由其他学生评价,这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听得懂的简单明了的学习方式。

篇4:也说新材料作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课堂教学;高考;作文教学;新材料作文

一、何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甲卷和乙卷的作文题目提出来的,全国卷的作文题目自1999年以来一直都是话题作文,2006年出了材料作文。但是,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材料作文题又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的材料作文,所以,人们就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二、新、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这个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表述不同。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则是:以上文字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二是文体要求不同。旧材料作文一般只要求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自主确立文体(一般诗歌除外)”。三是作文立意和材料的处理要求不同。

由此可见,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比较,提供的材料更广阔,更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给学生考场写作留下更大的发挥空间。从本质上讲,它还是材料作文,但是,它继承了旧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旧材料作文的缺陷。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三、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区别

与话题作文比较,新材料作文不直接提供话题,其话题就是考生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话题语+要求语,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语+要求语。有无“话题语”是话题作文命题和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根本区别。

与命题作文的比较,命题作文内容贫乏,缺乏具体性;形式呆板,缺乏启发性;考查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所以,考生会感到难度大。新材料作文与其相反,内容上可将一些社会现象完整地传达给学生;形式灵活多样,故而能激发兴趣、启发灵感、激活思维;方法方面,材料作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心得,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因此,新材料作文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

四、新材料作文命题的优势、期望

在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每年约18套)中,新材料作文2006年仅3道,2007年增至5道,2008年8道,2009年8道,2010年11道,2011年9道,2012年16道,2013年17道,2014年18道,2015年14道,可见新材料作文变为出题者的主要选择,在高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什么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纷纷采用新材料作文?这与新材料作文的优势分不开的。新材料作文吸收了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旧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旧材料作文的缺陷。旧材料作文限定文体,新材料作文文体不限,有利于学生依自己的特长来写作,议论文可以,记叙文可以,小说散文也可以。旧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新材料作文则强调可有多个立意,就不存在什么最佳立意了,只要立意与材料有关就成。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命题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水平,在考查学生作文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

然而,纵观近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题,也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内容过深,有的内容过于玄乎,有的材料本身就有争议,有的内容导向不够積极、阳光。让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导向更加积极真实,更能反映时代生活,更加密切贴近学生实际,我们共同关注期待着!

参考文献:

余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N].光明日报,2013-06-14.

作者简介:蒋笃家,湖南省永州市人,双牌县第一中学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家庭教育。

篇5:也说公平作文

记得若干年前,学校召开年级会议。我带一册书去看,那时是会议前场,班主任维持秩序,见我如此,不乐道:“认真听,不要再看了,收起来。”我郁闷,会议又没开始着什么急呀!会议开始,领导人讲话,我东张西望,见到A某在看小说,正好班主任见有人说话,便起来巡视,见到A某在看小说,我暗想:A某死定了。然而班主任竟然无视,任他看下去。我百思不得其解,人与人的对待咋这么不同呢?忽而想起A某的身份:班长,成绩良好,与教师亲戚,颇得班主任信任。好吧,也许你已经猜我要说什么了,不就是一点点不公平吗?连号称最公平的教育机构――学校都有这种事,确实是一点点不公平!

好吧,再看下列几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指出,从1949年到20xx年,父亲的干部身份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主要因素。父亲具有权力资本那些比一般人更容易成为干部。在自身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一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

报告还表明,各阶层子女进入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的机会不同,父亲的职业是干部、企事业管理人员、企业主的人,最可能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这些人的.子女100人中就约有7人成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而工人家庭出身的人,100人中有1人进入国家、社会管理阶层的人,农民家庭出身的人,100人中不到1人进入这一阶层。

这几个数据看在眼里,郁闷在心里,因为这是生活第N+1次提醒你:人生并不公平。《金刚经》写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均主张“均贫富,等贵贱”,孙中山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然而这是一种崇高理想,将来也许能成为现实,但现在我们不可能超越历史,强求平等。

你郁闷了,这可咋办呀?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变公平观。里根总统访问中国,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均等。”

这是值得人思考的,举个例子,无数的竞争者,平等就是意味着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于什么时候跑,是抢跑呢还是反应迟钝,这就并不是我们所能要求的了。上帝赋予我们的是,每个人时间流逝是相同的,而在相同的时间做什么,得了什么回报,则是个人问题。事实证明,在每一相同时间内得到的回报往往与付出的努力成正相关,认为老天自有公道是消极处世的思想。

生活的不公着实令人不愉快,宋美龄女士曾对他的孩子说过:“孩子,这世界上哪会有什么公平呀。”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铁的现实。许多人所犯的错误是为自己或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或终究有一天会公平。其实不然,现在不是,将来也来不是。

说了这么多,你不得不承认世界不公平。其实,承认世界不公平的一个好处便是激励我们去尽已所能。每个人都在成长,面对现实,做种种决定的过程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难题,每个人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不被公平对待的时候。

篇6:也说家教初二作文

近年来,请家教似乎在中学生中越来越流行开来了。“哎呀,不行,我明天有家教来上课。”这类言语同学之间经常听到。

请家教现在已成了一种时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请个家教补补课,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

在我们周围并不难看到,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请了家教,可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有的.甚至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有家教就是投了保险了,在学校学不学无所谓,反正到家有家教,因此上课不注意听讲,这就等于放弃了学习的第一战场,而退守二线。本应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理解问题,却要拿回家去“钻研”,结果昏天暗地的越弄越糊涂,长此下去,成绩怎么不下降呢?

再从另一方面说,那家庭教师多半是在校的大学生,功底还不够扎实,教学方法也不一定对头,至于经验,更是半点会无。怎么能够和学校多年从事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相比呢!在学校尚且听不懂,请个家教又有什么用呢?

话又说回来,只要你在学校认认真真地学习,又怎么会听不懂呢?我们现在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要学会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消化,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还要主动寻找问题,举一反三。这就是说课后要保证充足的自学时间,认真思考,仔细领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决不是请一两位家教老师就能奏效的。

篇7:也说“建国”

曾有人在《杂文报》撰文, 认为多年来对“建国”一词的使用有误, 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怎么能说是1949年才建的国呢?对此, 笔者颇有同感。

窃以为, 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开“祖国”“国家”“政权”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在使用中我们有些人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混淆。若干年前, 曾有位著名作家就在一个“高峰论坛”上, 津津有味地论及这三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并变本加厉地把它们混搅在一起, 令人越发糊涂, 莫衷一是。其实, 在英语中这三个概念区分是十分明显的, 在俄语中亦是有别的, 因为它们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词根。朱光潜先生就曾经严肃地指出,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的标题, 翻译不准确, 应翻译成《政权与革命》才是。由于汉语的词语多具模糊性, 使用时不加以合乎逻辑的界定, 是很容易产生歧义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建国”, 实际上的确是“建政”。而且“共和”一词, 孙中山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已使用过了, 当年的“中华民国”也是“共和国”性质的。当然, 由于词语的使用往往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 “建国”一词我们既然已经习以为常地使用了60年, 如此运用也未尝不可, 但对上述必须加以辨析的概念, 我们则应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另外, 说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此引不准确。毛泽东的原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由此可见, 毛泽东对“国家”与“政府” (政权) 这两个概念是严格加以区分的。

篇8:也说“开元”钱

“开元通宝”自公元六二一年开始铸行,其形制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间中国“通宝”钱的基础。“开元”钱本身也不只一个版式,不只一个朝代开铸。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七八三年)判度支赵赞奏准采连州白铜铸“开元通宝”大钱,以一当十(《唐会要》1628页),称为“白铜开元”。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八四五年)又毁全国佛像铸钱,钱背有“京”、“桂”、“越”、“宣”等地名字,共二十二种,称为“会昌开元”(《新唐书》1390页)。至五代十国,闽的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钱,币材分铜、铁、铅三种,钱背有“闽”字(《资治通鉴》8808页)。而南唐嗣主李铸的“开元”钱,则有篆文隶文两种,与唐“开元”钱相区别(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75页)。此外,据说太平天国也曾铸“开元通宝”,钱背有一“武”字(见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编:《中国古钱简介》油印本55页)。所以应当说,“开元”钱是中国古代钱币名,种类很多,最早铸行于唐高祖武德四年。

至于“开元”钱的正式名称,历来有争议,一说应对读为“开元通宝”,一说应环读为“开通元宝”,史学界至今未有定论。

篇9:也说“忽悠”

自从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卖自行车》《卖轮椅》播出后, “忽悠”一词的含义更多的是对某种社会的、政治的现象的表述, 比如说某人好“忽悠”, 意为好“瞎说”“吹牛”“蒙人”。

现在, “忽悠”人的现象太多了, 到处都是。

———房地产行业:房子盖的挨着臭水沟, 硬说成是“水岸名邸, 上风上水”;在小区挖了个水池子, 说成是“东方威尼斯”……

———保健行业:一块矿石放进水里, 就能解毒, 喝这种水, 就能治疗高血压、心脏病……

———医药行业:某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一问世, 广告宣传就说, 根治高血压不再是梦想, 高血压患者不再终生吃降压药了……

———出版行业:书摊上摆着许多杂志, 教你发财, 教你成名, 教你当官……如果作者写的真灵的话, 他们自己早成了亿万富翁、科学家、高官了。

互联网上有的广告就更为离奇了。穿某种内衣可治百病, 吃某种营养品可以长命百岁, 经销某种商品转眼成百万富男、富女……

要问你上过“忽悠”的当吗?你可能说“没有”。其实, 不少人像小品演员范伟演的那样, 上了当不承认。春节前, 我们小区一位退休女职工到超市办年货, 回家的路上, 在她身边, 一位三十多岁、带着一位六七岁小女孩的农村妇女, 突然弯腰捡起一枚有八九克重的金戒指, 然后对退休女职工说:“见一见, 分一半, 我捡了个戒指, 有你一半。我是农民, 干农活不戴这个, 你要了吧, 给个钱就行。”退休女职工出于同情, 500元钱买下了这枚戒指, 回来后一鉴定, 是枚假的。她嘱咐其子女说:不要对外人说, 说出去多丢人呀!

我也上过“忽悠”的当。我花200元买了一种挂在脖子的护心磁, 戴了半年, 没感觉出有什么作用。

万物都有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过程, 小“忽悠”只能算是小问题, 如果是大“忽悠”, 那就成了诈骗。

媒体上报道, 形形色色靠“忽悠”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木匠出身的王细牛, 小学文化程度, 他走向社会诈骗, 冒充港商, 起了六个名字, 注册了六家公司, 娶了六个老婆。他在内蒙, 把呼市的领导给“忽悠”了, 吹牛说要投资建西北第一高楼, 骗了呼市17亿元人民币。呼市把市政府办公楼、公安局办公楼、龙海商厦、第一人民医院保健楼等都拆除了, 为的是给第一高楼腾地皮, 结果第一高楼盖成了烂尾楼……

金融危机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使世界顶级靠“忽悠”发家的诈骗案浮出水面。

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麦道夫, 1960年, 以自己在海滩上做救生员和安装洒水器挣的5000美元做资本, 注册了一家证券公司, 用“庞氏手段” (以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 同时用后来的投资者的资金偿还前期投资者) , 欺骗了300万人, 包括世界著名的大银行如汇丰银行、富通银行、巴黎银行等, 甚至还有国际奥委, 骗取了500亿美元。法国一位基金经理蒂里·德拉维莱切特因被“忽悠”上当破产, 2008年11月23日在位于纽约的办公室自杀。

紧随麦道夫之后, 日本的“麦道夫”也相继浮出水面。一位叫波和二的生产床上用品的公司董事长, 以36%的高额回报吸引3.7万老年人和家庭妇女投资14亿美元, 这些投资最后都打了水漂。

防止被“忽悠”, 关键是自己把握好自己, 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 不要贪便宜, 不要梦想一夜之间发大财!

篇10:也说“钗黛合一”

其实无独有偶,说不定还有三有四呢。林语堂早就指出过,喜欢林黛玉者是理想主义者,喜欢薛宝钗者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难道不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包括作家)的身上?林语堂还接着说喜欢晴雯者有可能成为作家。其理由是晴雯天真烂漫不拘小节有点象小品文。

如果此论可以成立,那么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贾宝玉与薛蟠也是作者曹雪芹心灵深处善恶美丑雅俗细粗两重性的反映?要不然,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秦可卿初试云雨之后的漫长岁月,是怎样处理自己的肉体骚动的?曹雪芹显然回避了这一点。而诚如张爱玲指出的以肉体悦人与以思想悦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曰虽有文野之分,却无高低之别,因为人毕竟既不是神也不是兽,而是社会文化中的人。再者,我之所以说王氏的观点并不新鲜,是因我早在一九八七年湖南文艺版的《爱与文学》(莫达尔著)中还见到过这样的创作心理分析:反派人物也是作者的化身,是作者恶性一面的反映。据此,相当多的艺术作品反面人物比正面人物通常更形象更生动更真实更可信,莫不是作者对自身恶性的一面体察更深,也更谙熟,因而尽管在作品中乔装打扮(不失理性)也轻车熟路,自觉不自觉地充分地再现?天哪,人性更多的是恶!

不过,莫达尔也并非是此论的始作俑者,据我所知也是众所周知,追根溯源,这有点弗洛伊德的味道。

人性恶也罢,反正惩恶扬善正是艺术的宗旨或功能之一,乃至成为永恒的主题!

篇11:也说“天降大任”

少时读此微觉不妥, 却不知为什么。前几天再读, 忽然悟到, 原来这段话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先验和唯心色彩。

孟子的逻辑似乎是说, 伟大的人物都是上天的选民, 为了使他能够承担未来命中注定的责任, 上天特意给他设置种种障碍, 使他处于困厄危难之中, 以唤醒他的心灵, 坚忍他的性格。

有一个人的经历像是特意为孟子此论做注脚:1809年, 他出生在荒野上一座孤独的小木屋中;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9岁母亲去世;22岁经商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 想进法学院学法律未成;24岁借钱经商破产, 后来花了16年, 才偿清这笔债;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竟然赢了;26岁即将结婚时, 未婚妻死了, 心也碎了;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 落选;34岁参加国会大选, 又落选;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 当选;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 失败;40岁想担任本州土地局长, 被拒绝;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47岁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提名, 得票不到100张;49岁再度竞选参议员, 再度落选;51岁, 当选美国总统。

他, 就是林肯,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一个全世界都为之叹服的伟人。

但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就能明白, 并非天降大任于是人, 而是他在荆棘丛生的实现自我道路上只知前进的勇气与性格, 使大任最终自然而然地落在他的肩上;并非上天用考验和挫折来增强他的能力, 而是性格懦弱者早在第一次挫折时就放弃了, 取得辉煌成就者无一不是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人。林肯曾说:我坚信, 对付的最好办法, 就是、永不放弃。

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

有位穷困潦倒的美国年轻人, 身上的钱加起来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 但他梦想着拍电影, 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 他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自撰剧本前去拜访。第一遍下来, 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 从最后一家拒绝他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 又马上开始了第二轮的拜访与自荐……当第四轮拜访进行到第350家时, 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让他留下剧本看一看。几天后, 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 并请年轻人担任男主角。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席维斯·史泰龙。算起来, 他共遭遇了1849次拒绝。

没有困难的、平顺的生命只能是平庸的生命。伟大人物都是在艰难挫折中造就的, 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被视为弱智, 青年时期被人打聋了耳朵, 仅为了发明灯泡他就经历了数千次的失败。他却乐观地说, 我从未失败, 只是知道了数千种无效的方法。他就是以这种精神发明了1000多种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物品, 最终可以说:为了人类的幸福, 我已尽了我最大的努力。

其实, 作为普通人, 我们不妨在励志层面理解这句话——每当在进取的路上遇到阻碍的时候, 我们都可以把它当做我们被上天选中的证明, 为了我们尚且不知的伟大目标克服它, 尽可能地朝前走, 最终为人类作出自己一份或大或小的贡献, 无愧于生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7月14日)

【阅读训练】

1.请根据语境将“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上。

2.孟子的“天降大任”的含义是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3.林肯成为一个全世界都为之叹服的伟人是因为“天降大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中的“这一点”指什么?

5.文章中林肯、史泰龙、爱迪生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孟子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6.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孟子的“天降大任”的说法是正确的呢?

(周文雨设计)

《也说“天降大任”》参考答案:

篇12:也说“文人与乐”

至于到了中国现当代,音乐与文学的亲和现象为何盛极而衰(即文人的“非乐化”),余生也晚,个中缘由,在下不便置喙。而更糟糕的情况是,比之鲁迅、茅盾、老舍、周作人等上一辈学人,当代文人的“非乐”,似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是出于爱好音乐的缘故,我对文人的品乐之作格外关注。遗憾得很,除了一些专业音乐人的文章外,这方面够得上水准的东西少得可怜(许是我孤陋寡闻)。有几位作家的赏乐文字很不错,如赵鑫珊先生对贝多芬交响乐的感悟,赵丽宏先生对德沃夏克音乐的理解,肖复兴先生对肖邦、海菲兹等作曲家的把握,等等。不过一来知乐好乐的文人太少,二来较偏重于西方古典乐派的音乐,当代文人对中国音乐的隔膜(或是冷漠)终于未能遮掩得过。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由于物质载体是声音(主要是乐音),表现形式为时间上的稍纵即逝,致使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多少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理解起来也有些困难。许多人品赏音乐,始终无法达到“理智的欣赏”阶段,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考虑到鉴赏者自身素养的原因,这种状况是有理由并且允许存在的。反过来说,作为代表了现当代中国人文化层次最高、精神领域最丰富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等等,不好乐不知乐,即便把个人好恶考虑进去,是不是仍然反映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上一篇:教育科研心得体会下一篇:艺术团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