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4-06-24

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共6篇)

篇1: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数学生活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学科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学生现实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不够重视,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如果我们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常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研究对象及步骤

1、研究对象 高段学生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并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成果:a、认真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b、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专家同行征求意见。

(2)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中期成果汇报活动。成果:a、阶段研究报告;b、相关系列论文;c、生活化课堂学习案例。

(3)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着重对获得的成果进行优化研究,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鉴定会,并推广研究成果。成果:结题报告和学生生活化学习案例集。

五、我们的课题研究

在2012年2月初,在拟定了《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后,并确定了课题组成员:柳爱琴、徐息梅、徐惠珍、凌珉,我的课题也因此随我到了建昌,同时又增添了一名成员:徐小仙。为了在课堂有效的实施课题,我们提出了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并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下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的尝试,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收获: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具体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具体来说: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报纸、电视等生活中去找一找几百几十几的数,学生汇报时,有从报纸上收集到的数,有从街上收集到的号码,有从家长的工厂里找到工厂的人数等。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其他还有像空间位置、统计方面均可找到合适的数学素材。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每天都在家庭中上演,只不过学生处在一种无意的状态中。在学习数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如教学《比大小》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情景,厨房中,碗大碗小,盆大盆小等物体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比大小这一内容其实发生在昨天家中的事。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时,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就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更主要的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是: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北京。生2:我去南京。生3:我去华罗庚公园„„师:就是我们金坛的华罗庚公园吗?金坛除了华罗庚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师:古时候人们怎么来掌握时间的,谁来介绍一下。生读收集的资料。师:下面来欣赏一组古人计时的图片,(原始人用太阳和月亮来掌握时间、立竿测日影、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了古代人们记时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

(4)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教学《平均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平均分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七巧板是学生儿时的玩具,学生都玩过,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让学生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在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怎么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的创意得到更好的发挥,建议学生把书后的纸图形剪下来,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把你用七巧板创造的图形粘在一张16k的白纸上,在班级评出创意奖,从学生的上交的作品看,有部分模仿书上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与众不同的一面。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对台秤的学生有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3)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分米和毫米》课后有一实验: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我引导学生在做这个小实验时,用小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观察大蒜头时所见,所想,心情记录下来。

数学小日记:

《快乐的大蒜头》

第一天:我种了一个大蒜头,天天换一次,早上、中午、晚上分别观察一次,它一天长一点点,头顶像根针一样细小,已8毫米,所以我给它取名快乐的大蒜头。

第二天:今天,我又和我的大蒜头见面了,它已经长出了芽头,顶上像小草一样,我帮它量了量是:11毫米 第三天:我的大蒜头又长高了一点点,它真是多么可爱呀!我一吹,它就向我招手,我很喜欢它,今天我又量了量,它已高26毫米了。

第四天:今天,大蒜头又长了一点点,碧绿碧绿的,就像刚刚洗过澡一样,亮晶晶的,靠近它一闻,还有一gu浓浓的味儿,它长的可真快,已长到了25毫米。

第五天:大蒜头又长了许多,我今天给它洗了一次澡,它绿油油的,已长到了36毫米。

第六天:我的大蒜头好奇怪,jing然有三片叶子,真是了不起,它已长到了45毫米。

数学小日记:

第一天:我有一瓣白白胖胖的大蒜头,把它放在瓶盖里,倒上少量的水,过了两天,我发现长出了白白的小胡须,大约有2毫米了,真是可爱极了。

第二天:今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大蒜头的根又长了2毫米,我就给大蒜头换了一次水,大蒜头一天天长大,真高兴。

第三天:星期天,我感觉很长时间没去看可爱的大蒜头,赶紧去看了一下,发现它的胡须长了很长,大约有9毫米。

第四天:一天天看着大蒜头长大又长高了,我发现她长出了小芽。第五天:小芽一天天长大,它嫩嫩的小芽大约有10毫米,而且分了个小叉,有两片叶子。

第六天:我每天给大蒜头换一次水,因为有了充足的水份,小芽长到了4厘米了。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形式应以学生评价为主,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调空评价过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评价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应该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学生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自己,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六、课题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们把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

(二)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实验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自身专业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松子评课》、《构建生活的课堂》、《教学生活论》、《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策略地探索,改变了教师只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力求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做到:新课程新教法,新尝试。一节节公开课、听课、评课、反思、心得„„都将成为我们课题组老师成长的点滴见证。两年来,我们为本校同行上了多节富有生活情趣、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把孩子们引入一个美丽的数学世界,得到听课专家以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在布置作业方面也一改过去只做数学题的习惯,尽量使作业形式多样化、生活化。两年来由于我们5位实验教师的大胆尝试、不断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如课题组老师徐秀珍撰写的《千克的认识》,《没0怎么办?》在省学会论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在对全市的数学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时上了一节教材培训研讨课《轴对称图形》。柳爱琴老师在全市数学评优课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常州市第十九次新常州市小学数学第十九次“新课程、新教材教法研讨活动”中徐秀珍老师执教“倍数和因数”练习课(四下),徐惠珍、徐息梅、凌珉在参与课题研究中多次在校上研讨课,获的教师的一致好评。

2、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虽然,也有气氛活跃的场面,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敬佩,而非对知识的向往,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如今他们的感受是,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时我竟发现学生暗地里在比:谁提出的数学问题多,谁能解决的问题多。如今,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有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3、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从我们对实验班实施的课堂观察情况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热情高。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1)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1、从两年的研究来看,我们把重点放在课堂上,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外学生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在课外的活动大多需要教师、家长的支持、协助,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家长工作很忙,有很多孩子是留守孩子,根本不可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而我们实验教师对课外这一块的指导也感觉有点“力所不能及”。因此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如何改进?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的,今后我们更要注重生活情境创设的有效。

篇2: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知识世界”里,太关注学生对知识和学科的学习,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难以体现学生现实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不够重视,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如果我们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常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⑴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通过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的内容:(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研究对象及步骤

1、研究对象 本校六年级学生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5月):成立课题小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并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认真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课题实施阶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收集证据,认真分析总结。

(3)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着重对获得的成果进行优化研究,写出结题报告。

四、研究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成效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学生从“怕”数学到“爱”数学。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反思中领悟数学、学习数学,学生的应用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比如,有的学生在双休日帮做生意的家长做买卖,在收钱、找钱的过程中锻炼了口算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帮妈妈统计生活开支的过程中,明白了要节俭的道理;有的学生在买房子、装修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计算,给家长出谋献策:该买怎样的瓷砖合适等等。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①学生学习兴趣足,积极性高。②喜欢质疑,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重点的探究问题。③积极参与同伴间的交流,喜欢争论,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成果。④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喜爱质疑、探索求知的心理倾向。总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辨能力、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六、课题研究反思

1、在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不是所有的知识,我们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好。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只顾着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应有的“数学味”,毕竟,“生活”不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唯一底色,“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

篇3: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缺斤短两是不法商贩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惯用伎俩。近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频频揭示, 超市中一些定量包装的冷冻食品、饮料等存在实际净含量与标注含量严重不符的情况, 而在农贸市场里的蔬菜、海鲜、水果缺斤短两现象更是非常普遍。我们不禁要问, 偌大市场何以管不好一杆秤?

据了解, 目前很多市场的摊位普遍使用的是八两秤。不法摊贩一般采取报低价吸引顾客, 但在分量上做手脚捞回来的方式来赚取利润。顾客往往关注谁家价格更便宜, 却很少考虑秤上是否有猫腻。电子秤可以做手脚的方式很多, 有的不法商贩通过对贮存键的操作, 暗自把上一次过秤的重量的一部分贮存起来, 加到下一次过秤物品的重量之中。有的不法商贩通过对按键快速操作, 每次都在重量和单价上暗中加上零点几再相乘。

值得注意的是, 在市场里缺斤短两几乎已是摊贩之间公开的秘密。有的摊贩竟然对常去光顾的顾客说“你在我这里买, 虽然贵一些, 但保证不缺你分量。你去任何别人家, 都不会给你足秤。”事实上, 此言不虚。这真是“短你秤, 没商量。”

很多顾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中了招”, 有的虽然事后察觉了, 但往往因住得远, 回来维权不值得。有的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自认倒霉。长久下来就更加助长了这种欺诈行为, 累积下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

所以笔者认为, 不应该再让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屡次出现在北京, 不应该再让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在首都之地“招摇过市”了, 应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

鉴于此现象, 在生活中可以说比较严重且与我们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笔者决定研究此课题, 通过各步骤研究既可以让消费者少在这方面受经济损失, 也能呼吁大家多关注这方面的漏洞, 以便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目的及意义

目的:

1、了解菜市场中缺斤短两现状。

2、总结在哪类商品中或哪类市场中缺斤短两现象比较严重。

3、了解常用秤的内部构造。

4、总结常见的做手脚方式。

5、为消费者提出建议。

意义:帮助消费者认识缺斤短两的现状, 为以后的消费打好预防针。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应对方法能在实际上对消费者有所帮助。

三、研究方法

(一) 资料搜集法

(二) 实地调查法

(三) 居民访谈

四、结果与分析

(一) 有关菜市场现状的调查

(见表1) 本次调查, 涉及食品4大类, 20小类, 其中4大类分别为肉类、水产品类、水果类以及蔬菜类。

调查结果显示:

肉类食品中, 购买肥牛肉6.2斤, 多收费10.2元, 价差百分比为5.37%;购买牛腱子2.3斤, 多收费5.3元, 价差百分比为7.36%;购买鸡翅根3斤, 多收费4元, 价差百分比为10%;购买鸭边腿6斤, 多收费7.2元, 价差百分比为2 0%;购买猪肉3.6斤, 多收费6.8元, 价差百分比为13.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8.63%。

水产品食品中, 购买活草鱼1.9斤, 多收费1.8元, 价差百分比为10.59%;购买北极虾1斤, 多收费10元, 价差百分比为12.2%;购买海虾2.1斤, 多收费12.3元, 价差百分比为13.67%;购买罗非鱼2斤, 多收费2元, 价差百分比为14.29%;购买螃蟹4斤, 多收费46元, 价差百分比为11.5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2%。

水果类食品中, 购买香蕉3.8斤, 多收费2.8元, 价差百分比为15.56%;购买芒果2.1斤, 多收费8元, 价差百分比为16%;购买红富士苹果2.4斤, 多收费2.08元, 价差百分比为13%;购买麒麟瓜9.6斤, 多收费9.68元, 价差百分比为19.36%;购买沙糖桔3.8斤, 多收费7元, 价差百分比为15.5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6.51%。

蔬菜类食品中, 购买豆角1斤, 多收费1元, 价差百分比为1 6.6 7%;购买小汤山黄瓜2.3斤, 多收费5元, 价差百分比为17.86%;购买白菜4.5斤, 多收费0.9元, 价差百分比为20%;购买胡萝卜1.1斤, 多收费0.42元, 价差百分比为17.5%;购买铁杆山药4斤, 多收费10元, 价差百分比为20%;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9.05%。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显示, 蔬菜类差价百分比最高达19.05%, 接近20%, 可以推断小商小贩使用的基本都是8两秤;水产品类单价偏高, 差价最大, 仅11斤食品, 就造成损失72.1元, 且差价百分比均在12%左右。

在笔者看来, 小商小贩们本着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就算是单价比较便宜, 他们也能从在秤上做手脚, 换取利润。而针对于肉类、水产品, 本身在普通家庭中购买次数较少, 小商小贩们就更是见怪不怪, 争取一次捞你一大笔。这样水产品差价就会相对较大了。

可见, 在同一市场, 小商小贩使用的缺斤短两的手段是相同的。

(二) 有关秤的结构

弹簧秤垫塑料就能“缺斤短两”?

“买菜时明明看到菜市场菜贩的弹簧秤已经归零, 没动手脚, 可找到‘公平秤’一称一斤居然能少出二两去……”一位热心读者给北京晚报发来电子邮件称, 她发现只要弹簧秤的支撑面垫上地毯或塑料泡沫这样的“软物”, 不管是称人还是称物都会立刻加重分量。

“软垫”弹簧秤:一斤只等于八两。

为了验证“软垫加重”理论的真实性, 笔者做了两个试验。首先找到菜市场常用的8公斤圆盘弹簧秤, 称自重一斤左右的物体, 发现将其放在平整地面与放在塑料泡沫上, 结果相差2两左右。而使用家用弹簧秤给重50公斤的人测量体重, 秤在地毯上显示的结果为51.5公斤左右, 而在水泥地面则显示50公斤整。

“秤不准的原因有很多, 但如果不改变其内部结构, 只是在它的底部垫上软物就能改变测量结果, 应该是由其归零不统一和弹簧长度变化导致的。”北京工业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的张妍曾经推测了两种弹簧秤“增重”的原因。一是因为接触面不同导致归零不准:由于弹簧秤的支撑面在松软平面上, 秤本身并没有实质接触硬面, 此时归零的零点与弹簧秤在硬面归零的零点不同。当有重物上压时, 秤体被重物压至与地面接触, 零点值也就从软面转化到了硬面, 称出的重量自然会有偏差。二是因为倔强系数的改变导致称重偏差:在秤下加置松软物体, 某种意义上加大了弹簧的长度, 而改变了“整体弹簧”的倔强系数。根据胡克定律, 物体重量等于倔强系数乘以形变量, 在物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倔强系数的变化, 形变量随之产生变化, 而弹簧秤的指数直接反映形变量大小, 即产生了称重上的偏差。

不过, 大家可能会想:“既然用指针式的秤会给黑心商贩可乘之机, 那么去那些用电子秤的摊位总该没问题吧, 毕竟电子秤应该没有办法动手脚吧。”

如果就这样放松了警惕, 还是会被算计一道, 出乎人们意料, 现在的电子秤居然也可以被黑心商家用来欺骗消费者。

2010年3月12日中午, 南国都市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三亚市胜利路的鸿港市场进行暗访。在一家水果摊位前, 记者表示想购买一些山竹, 询价时, 摊主表示每斤13元。当记者开始挑选山竹后, 摊主不停询问究竟要买多少斤, 并告诉记者, 水果的单价是定死的, 总价却不一定, 如果买的多, 会便宜一些, 买少了只能是贵。

“总价还能够变化?”记者表示不理解。这时摊主走到摊子背面, 蹲在一台电子秤前看着记者:“你要买多少斤, 拿来称一称。”记者回答买5斤山竹。挑好后, 摊主把山竹放在电子秤上, 屏幕上显示为2.86公斤, 共74元。随后摊主摁下了电子秤上众多按键中的一个, 屏幕上的数据立即变成3.4公斤, 总价也变为89元。随着摊主每一次摁下不同的按键, 山竹的重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总价也在不停增长。摊主告诉记者, 第一次称重时使用的是足斤秤, 第二次变成了“八两秤”, 随后便是“七两秤”、“六两秤”逐级下减, 山竹的重量及总价随之发生变化。

记者仔细观察摊主使用的电子秤, 发现秤上分布着众多按键, 有些按键上标有0到9的阿拉伯数字, 有一些则标着不同的英文缩写。摊主介绍, 电子秤上设有7个模式, 从足斤秤到“三两秤”逐级递减, 除了足斤秤外, 剩下的模式是为了让水果的重量发生变化, 从而令总价增加。记者了解到, 所谓的“八两秤”等不同模式, 是指计量单位上的不同, 例如重量为8两的水果, 在足斤秤上显示为8两, 但在“八两秤”上, 却显示为1斤, “七两秤”及“六两秤”等同理。

“每家摊位都是这么做的, 我们见多了。”摊主说道。记者随后将购买的山竹放在市场的公平秤上, 显示确实为2.86公斤。

的确, 市场上的利益之争实在令人防不胜防。

但消费者真的就只能一直受骗么?我们相信一定不会, 只要看穿他们的伎俩, 就可以防止受骗, 以下是我们的看法:

1. 商贩们一般没有太高的学历, 所以一般的商贩都会用的策略是:

在货物上加重物。当然我们考虑的是秤, 所以这种情况不予以讨论。

2. 在秤上做手脚的方法有很多, 以下为说明:

(1) 直接调指针法。就是直接将初始指针从0调高。本方法很容易被发现, 所以商家的通常办法就是:秤上本有一个重物, 此时指针不为0;而他要称东西时, 先将要称的物品放上去, 再将重物拿下, 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2) 偷梁换柱法。众所周知, 弹簧秤的原理就是通过弹簧来实现力在长度上的可视性。变化量与力的一次函数中的斜率k, 也就是弹簧的倔强系数, 是这其中力转化长度的关键。不同弹簧有着不同的倔强系数。所以商家可以把弹簧换了, 换一个倔强系数小的弹簧, 这样原来1斤的东西可能就变成1.5斤了。

(3) 软垫加重法。 (即在上文中提到的)

(三) 部分采访内容

1. 某奶奶:

前些年的时候差分量差的可厉害了。一个月去买菜能碰上好几回, 尤其是流动的那些地方。吃了亏, 为了省事一般也很少回去再找他理论了。本来自个儿眼神儿也不好, 脑子也不太灵光, 那些小贩净坑我们这些老年人了。唉也没办法的, 只能少去那些秤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地儿。不过最近碰到的倒是少些了, 而且我们认准了一个地方卖的菜好分量又没问题就常去, 倒是也省了事了。

2. 某阿姨:

要说这个平时我们这些人也常遇见这事儿, 经常是回了家之后拿秤一量发现差了好些, 再回去找人有时候就没影了。后来就自己时时小心着点儿, 出门带个秤觉得不放心就拿出来量量。一般大的菜市场里这种情况还好些, 但是公平秤也少有人用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像是路边上那种有的时候就很不靠谱了, 最好还是少去。

3. 某叔叔:

我平常买菜买的也少, 我们家周围这些菜市场我感觉还都挺诚信的。我想想啊, 还真没怎么遇上过这种。不过我之前曾经有去过那种海鲜批发的市场, 有一次买螃蟹当时没太注意, 回来一看那袋子里尽是水了, 把水倒干净之后得少了小三分之一的重量。我有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感觉在海鲜市场里这种情况挺泛滥的吧, 都有点像是“潜规则”了, 要么加配重啊, 要么就直接在秤上做手脚。咱们想看人家还老大不乐意。人家偷偷摸摸这么做咱们也没办法对付啊, 你说是吧?

4. 某阿姨:

哎, 没错是遇见过, 但是周边大型的农贸市场啊最近这几年倒是还挺不错的。我觉得分量缺的最严重的, 应该算是好多景区旁边那些推着小车卖东西的吧。我是没买过, 但是我听同事说她有次跟家里人出去玩饿了就在路边买了糖炒栗子回来吃, 总共买了两袋, 剩下一袋儿带回家来着。她本来也是突发奇想量量结果, 这一看少了好多。白交了好多钱呐。她后来想想可能也是那秤不知道怎么给动了手脚了, 自己也没防备。反正我肯定是不会去那样的摊上买东西的, 不说缺斤短两了, 质量也不见得安全。们还是觉得去超市比较有保障。

分析:由此可见在居民生活中这种现象的确时有发生, 消费者也常会受到此类现象的影响。根据采访可知在某些管理较差的菜市场、街边的流动摊贩, 景区附近的小商小贩和海鲜市场中作手脚的水分较大。且由于如海鲜市场中整个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导致商户们已经很明目张胆, 而且由于管理极其不规范或是流动摊贩常常一转眼就“不知所踪”, 导致消费者维权比较困难。也有很多人因为缺斤短两的不是很多为图省事而选择“打掉牙往肚里咽”, 只能自认倒霉。在利益至上的观念下, 即使经过政府管理情况近年来有所好转, 但在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依旧有不少“胆大包天”的商贩们无视上级的规定, 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方式谋取私利。根据消费者们的经验, 在秤上做手脚大致有分为, 在电子秤上直接存储有初始质量, 托盘秤调零明显不准, 在物品中放入多余无用部分占多余质量或直接读数不准等情况。多数消费者选择可信赖的大超市、大农贸市场或是常去的比较熟的地方来应对此问题, 也有些人选择自带秤测量来应对。

(四) 研究心得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 我们了解了秤的构造, 知道了商贩的小技俩, 数据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情况。

面对这种现象, 消费者必须有自己的应对措施:

1. 尽量去大超市或菜市场, 那里的秤比较公平, 不去路边小摊。

2. 检查秤的下面有没有垫着软的物体, 若有, 则询问其是否可以将其抽走。

3. 观察秤上在没有东西时指针是否为零。

4. 观察商家在称东西时, 有无添加其他重物, 如盘子等。

5. 观察商家是否向物品中放入多余部分, 如水等。

6. 若未发现以上问题, 且仍觉得自己的物品缺斤短两了。就去现在大部分超市和菜市场都有的公平秤上称一称。

发现有问题的商家一定要举报,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每个人都应做的。

篇4: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已有知识简单地介绍给学生,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向导。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充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有利于塑造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学习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智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意义

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扭转这种局面的一剂良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对待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意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推广价值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依据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完全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师给了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学习,教师也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本课题的推广应用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陈旧模式,其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积极探究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开创精神,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索。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探索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同时也意味着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运用,凭借这些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的活动,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锻炼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研究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老师信息交流的同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易于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置疑、敢于想像,能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其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实施的过程及主要做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是2003年9月接手的初一年级学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1月)课题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实验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5年7月)课题验证总结阶段。

(二)具体做法

1.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实验老师所带的学科在历次统考中均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通过本课题研究所教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通过研究,摸索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七、对课题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论,解决课堂教学统一施教,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考与学协调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得到真正实施。实践证明这一课题的探索是可行的,它确实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地位提升到主动学习的地位。这一课题的实施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八、课题组织

黄强(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和论文的撰写。

吴道明(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胡学权(中教一级)主要负责课题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孙振辉.《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探索》

2.李玉香.《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篇5: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禹城市市中办明德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最佳切入口,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自己所必须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在数学上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集训结构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探索的研究。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养成随时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决。

(二)创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数学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具体做法可以是:

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应用》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把学生分成男、女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三名学生进行一分钟拍球比赛,记录下每组的次数,请学生比较哪个小组获胜,并说明理由。接着老师加入刚才失败小组的行列,再次进行比赛,记录下次数以后请学生再次进行比较哪个小组获胜,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大家各说各的理由,互不相让。老师并没有急着表态,只是告诉学生: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均数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谈话: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面积吗?我们学校有多少间教室?我们学校有多少老师和学生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测量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先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收集的关于古时候人们掌握时间的方法的资料。然后请学生欣赏一组古人计时的图片,(课件演示古人用太阳和月亮来掌握时间、立竿测日影、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方法),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人们记时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

(三)挖掘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提升学习品质的研究。

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学校的现实生活环境,有效地挖掘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合理地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资源。通过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不断地自觉地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素养和学习品质,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四)挖掘数学生活化内容的途径的研究。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或无形或有形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能挖掘,如汽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所用的路程单位,卡车的载重量等;对于那些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常常发生的数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如购买学习用品时人民币的处理,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时间问题等。发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凭借这些具体的事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应用》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和智障儿童赵曾曾进行投篮比赛开始引入新课:前几天,姚明大哥哥和参加特奥运动会的小运动员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比赛结束时,小运动员投篮得了20分,姚明投篮得了16分,你们认为谁投得更准?学生都抢着回答,答案也毫无争议。接着我又提了第二个问题:小运动员共投篮20次,姚明共投篮10次,你们认为谁投得更准?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为什么?枯燥的内容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学生不但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新的学习中,同时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并使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做法:(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编码”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家里、校园等生活中去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编码的数,学生汇报时,有的是街上看到的汽车牌照,有的是从校园的自行车上找到的钢印码,有的是从商店里看到的包装袋上条形码,还有的则是从家长的身份证上看见的身份证号码等。学生充分理解到只要你是有心人,那么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其他还有像空间位置、统计方面均可找到合适的数学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结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经验且实验效果明显。

1、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把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数学教学生活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生活世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其他同学能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利用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4)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七、实践研究后的讨论与思考

在课题研究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中,引发了我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我虽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入手,但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探究生活化活动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有些时候我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进程,在学生竞犹未尽时只好停止研究活动,这样就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

2、变革应用题呈现方式,对我本人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3、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由于有的时候我不能充分考虑,无法全面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对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完全满足。这样对教师驾驭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6: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低年级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1)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2)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3)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班教育教学改革。

二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 21 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 21 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2.理论指导实践。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

五、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评价合作结果。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成长记录袋等。

七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第二步: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第三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第四步: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第五步: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撰写了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八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成果。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能力。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对教学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

上一篇:关于公司内部推荐及竞聘调解员的通知下一篇:《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