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2024-06-21

高中物理分组实验(通用10篇)

篇1: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论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首先可以发现在教材的编排上已将分组实验课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的教学进程中,或安排在相应物理规律的学习之前,或安排在规律的学习过程中,这使实验活动在教学中起到动力和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突出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次,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析,分组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实验课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

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又如,在关于“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

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磁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享有比一般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为了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从对实验研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为了适应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际,使教学目标更易达成,一般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实验册对实验研究的问题都有较为直接的方案设计或提示。如果实验研究按照这些既定方案进行,虽然可以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容易使实验研究走入按部就班操作的老路,缺乏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适当脱离教材与实验册的束缚,通过情境设置或任务布置,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更客观、全面。然后再通过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讨论、分析论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根据需要选择重点进行研究。

例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用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通过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物理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在探究物理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应使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每次实验研究之后,仍然应该重视实验的结论。而实验结论的归纳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实际研究的差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样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还必须做好对课堂情况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他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可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不断提高对实验课堂的驾驭能力,为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而努力。

篇2: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许多物理概念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如密度和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浮力产生的原因、大气有压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欧姆定律等,这些问题离开了实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接受,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

2、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

原《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因此,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种学实践活动”。

篇3: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刍议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分组方式不尽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部分教师存在课前准备不足和分组不合理的现象, 甚至有些教师带领学生进了实验室, 才将学生胡乱分成几个小组, 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 根本没有达到有效分组的目的。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来讲, 对学生进行分组还是比较关键的, 有效的分组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并在合作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 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刻板

诚然, 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严肃、枯燥的学科, 尤其是实验教学, 更加的严肃和要求一丝不苟。因为物理实验讲求的是科学性, 基于这个原因, 很多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只注重对学生物理实验过程的演示, 单纯地让学生明白某个实验所产生的结果, 而不重视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思考。其实, 国家开设物理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了解某个现象的产生所引起的结果, 而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和研究其中的原因, 让学生增加物理学习的兴趣, 提高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因此,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能只为了实验而实验, 而应当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 三) 课堂纪律混乱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由于采用的是分组实验教学的方式, 而且物理实验的时间通常不长, 因而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课堂纪律的管理。学生在实验室没有受到约束, 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喧闹的环境下进行。这样的教学现状, 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学习作风, 也不利于物理实验的开展和进行。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 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而教师则是主导。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教师, 因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向决定了整个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要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就需要提高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教师充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才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验方式、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最终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 二) 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一堂课只有45 分钟, 如果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前准备不充分, 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才开始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等, 那么学生用在物理实验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因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教师应当根据实验教学内容, 在课前就准备好相关的器材, 并在课前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明确每个小组的成员和实验位置。这样, 学生在实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教师课前的准备, 有序进入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 这就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效率。

( 三) 重视实验效果

教师进行物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将相关的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能走过场, 而应当注重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了解程度, 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 充分了解学生是否完全掌握实验以及对于实验结果的看法。

( 四) 重视问题反馈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并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成功, 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多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 充分了解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 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来不断提高物理实验效果。而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将个性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 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合作并且积极讨论。物理实验既是严谨的, 又是科学的, 所以教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目标,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窦秋霞.开展实验教学模式研究的一点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6, 27 (03) :156-160.

[2]李守菊.教“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J].广东教育, 2007, 27 (06) :173-176.

[3]罗文忠.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28 (11) :109-114.

[4]张凌锋.探究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8 (06) :131-134.

篇4: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初探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物理分组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基本以验证物理规律为目的,按“先由教师理论讲授,再让学生按照已经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践练习”的模式开展,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教师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的讲授”。在这种模式下,不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建立,深刻理解和巩固掌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智能;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养成科学态度、科学作风;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的训练和培养,阻碍了学生运用实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使得分组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下面就如何进行普通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分组实验教学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分组实验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习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小车的速度设置台阶、打好基础。又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开展探究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享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有助于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分组实验环境下,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获取最典型的物理环境,通过最简捷的思维活动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对学生来说,可对物理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例如,“楞次定律”历来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把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参与的分组探究实验,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楞次定律的理解,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中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三﹑拓展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做好导航作用,激发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方法。

1、拓展实验内容,实现创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同学们能做完,这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仪器,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归纳性的思考,如在“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分组实验时,可让学生将测脚间狭缝距离调至1.5mm左右,眼睛靠近狭缝看远近的景物出现什么现象?再看课本上的文字,又有什么现象?同学们充满了好奇,立即尽心观察、思考,都看到了倒像。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了结论:狭缝可看成是一个个连通的小孔集合而成。于是小孔成像延伸变成了小缝成像。

2、设计实验,实现创新。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把已有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实际问题中区,进行移植应用创新。如在“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分组实验中,我向学生提问:能不能用一只电阻箱和一只电流表来测定未知电阻 的值(其中电池的电动势E未知,电池和电流表的内阻忽略不计)?学生很疑惑,只学过伏安法测电阻和用万用表测电阻,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似乎摸不着头脑,我这时就启发他们两点:这里电池内阻r忽略不计,可不可以看成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是不是考虑本实验多次测量的思想?通过提示,同学们茅塞顿开,原来两个实验有惊人相似之处,仔细分析就不难解决了。这里因电池内阻不计,待测电阻相当于电池内阻,调节电阻箱获得阻值,读出对应电流,改变阻值为读出对应电流,列方程组ε=I1×(RX+R1),ε=I2×(RX+R2)即可求得,因此,以已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新的应用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篇5:浅谈如何上好物理分组实验课

辰溪县仙人湾中学

石本文

作为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作用大,效果明显,成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快乐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有些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不处理好,就会大大影响分组实验的功效,下面就我在平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要准备充分,目的明确

学生容易给老师一种假象,一听说要进实验室上分组实验课,部分学生就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一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的模样,老师有时很容易相信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然而等到进了实验室,他们却不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面对仪器一筹莫展,最后影响了实验课的进程,甚至什么收获也没有热闹一下就回去了。据我观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喜欢实验课那个新鲜劲,对老师布置的实验前要完成的准备任务根本就没在意,他们进实验室就是为了图个热闹。比如有次在做“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时,由于是新学期开学不久,学生很久没进过实验室了,一听说下节课要做分组实验,情绪高涨,我布置完实验前的准备任务后,以为这次实验学生会完成得很好,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有的学生进实验室后既没画好电路图,设计好记录表格,也不知道怎么样来完成这个实验,甚至有的连笔和纸都不带,这堂实验课的效果不言而喻。所以,在分组实验前,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弄明白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完成这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实验完成后,从实验中应该得到哪些实验现象或数据以供分析。最好是在实验前抽样调查,看是不是大家都已经准备好了,对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其明白,然后再进行实验,避免部分学生的盲目性。

第二,要合理组织,人人参与

由于器材,课时,人数等各方面的原因,分组实验往往是三人一组甚至四人一组,这样的好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可以共同探讨着完成实验,但组内人数太多我以为也有弊端:其一是部分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羞于动手而作壁上观,结果根本就是在旁边看了一下热闹,怎么样实验仍然没弄明白,别人完成实验了,他也一起回教室,蒙混过关;其二是短短四十五分钟,难以让每个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尤其电学实验,连接电路时一般要求从电源一极出发,连向另一极,这就要求最好是一个人动手接线,以免造成短路等电路故障,结果必然导致有的学生还没机会动手就已下课,体验不到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久而久之,有些学生进实验室后根本不再关心实验: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者有之;呆坐一隅,心不在焉者有之;玩小动作,看课外书者有之„„而老师由于实验组多人多,难以每个人都监督到位,于是导致实验课成了少数人的实验课,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实验室只是做做样子,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动手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我认为其一,实验时最好每组两人,且做到强弱组合,以强带弱,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应该分两大组,分两课时完成,不要怕耽误课时;其二,同科教师应该相互协助,上分组实验课时至少有两位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得到指导,也能加大监督力度,杜绝部分学生不认真实验,蒙混过关的现象发生。

第三,要及时总结,恰当评估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分组实验完成后,已经没有时间当堂总结评估,比如做“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实验时,学生初次动手做电路实验,不够熟练,尤其连接并联电路时难度较大,实验进度肯定较慢,一节课能完成实验,已属不易。那么,实验后的总结评估就只能推后,而总结与实验的时间间隔如果太长,无疑会影响实验课的效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认真对待,最好不要把分组实验课安排在近周末的时间,并且在实验课后设法调换课程,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实验进行总结评估,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实验课的效果。在总结评估时,既要对学生做得好的进行表扬,也要客观的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尤其对错误的操作要重点指出,组织学生讨论,对实验未成功而抄袭别人数据的行为要提出批评,让学生明白:实验时当然要力求成功,但也允许失败,失败了,就要弄清楚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保证在今后的实验中少失败或不失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和科研精神。最后,要针对实验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外练习,以巩固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

篇6: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3、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5、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6、欧姆定律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8、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篇7: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五城中学李金有

本人所处的学校属于农村偏远学校,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试验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而物理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想尽各种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现就谈谈我是如何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

(一)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具有各自的特点,我根据不同实验类型、目的、任务和要求,灵活地、科学地、创造性地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1.观察——分析——总结法2.示范——练习——总结法3.引导——实验——分析法 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抓好学生分组实验的三个阶段:

1、实验前的准备阶段;

2、实验进行阶段;

3、实验后的分析总结阶段。

(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去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用实验去验证其方法和步骤是否正确和恰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将演示实验改为实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本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光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五)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实验的有关数据测出来,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篇8: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分析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实验准确不充分

在初中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时间安排是有限的, 在物理实验前, 需要学生提前做好物理预习工作, 明确实验的目的、器材、过程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 从而保证物理分组实验快速、有效地开展[1]。但是在实际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很多初中学生没有事先预习的习惯, 准备工作不充分, 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时时根据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进行, 导致物理实验的效率和效果不高。

2、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不强

当前,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 由于处于青春期, 很多学生比较叛逆, 他们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物理分组实验中, 不能认真的对待实验任务, 通常是随意拿着实验仪器打闹, 不认真做实验, 实验结果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 严重影响了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效果, 达不到分组实验教学的目的。

3、物理实验方法比较单一

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很多教师为了节省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 在分组实验前, 就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相关资料等, 有时甚至将实验报告的填写格式进行统一, 学生在实验时只需要按照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即可,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这种单一的实验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物理实验, 在实验中不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法顺利实现。

4、教师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前, 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物理教材中一般会有很多小实验, 这些小实验一般是可以有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 利用生活中的比较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完成, 有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这些小实验并不重视, 认为这些小实验没有必要进行, 时间久了, 会使学生的实验意识逐渐薄弱, 学生的实践机会比较少, 不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

1、科学的进行实验分组

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中, 科学合理的分组对于促进物理实验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 需要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物理基础、认知能力等, 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进行小组划分。实验小组一般在4人左右最佳, 小组成员要按照优、中、差进行平均搭配, 保证实验小组能够优势互补, 使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作用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小组合作有效地进行。实验分组后, 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 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各司其职, 促进物理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小组中, 选择组长、记录员、监督员等, 将实验任务划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物理实验中, 不会出现偷懒、不参与实验的现象,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良好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氛围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 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物理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中, 教师要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实验的器材, 并且要明确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指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的预习和准备工作, 明确物理实验的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2]。

3、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强化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在物理分组实验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 使学生的不同思想出现碰撞, 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探究物理问题,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质疑和猜测, 并进行科学的探究验证。

例如在学习密度的相关问题时, 教师就可以进行物理分组实验, 在实验前设置问题: ( 1) 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 2) 同种物体, 质量相同, 体积呢? ( 3) 同种物体, 体积相同, 质量呢? ( 4) 不同物体, 质量相同, 体积呢? ( 5) 不同物体, 体积相同, 质量呢? ( 6) 同种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 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或相近呢? ( 7) 不同物质所组成的物体, 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是否相同? ( 8) 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 重复实验, 结果会怎样?[3]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实验记录, 明确密度的相关知识。

4、做好实验的评价反馈工作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后, 要做好评价和反馈工作, 将分组实验纳入到物理考核成绩中, 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同时对学生分组实验时处理问题、实验操作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使学生明确自己实验中的优势和不足, 更好的改进。

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中, 分组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对于促进物理教学效果具有积极地意义, 教师和学生应提高对分组实验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科学的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 促进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以及物理知识的提升。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 物理实验中主要是演示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的, 这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得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分组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实验学习中, 实现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分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4.5 (20) :58-59.

[2]钱梅.对于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改进思考[J].新课程 (中学) .2014.16 (8) :161-162.

篇9:高中物理分组实验

关键词:新课程;分组实验;课堂教学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回顾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实验是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手段与方法,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新课程实施以前,传统的物理分组实验课堂教学基本以验证物理规律为目的,按“先由教师理论讲授,再让学生按照已经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践练习”的模式开展,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教师对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的讲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研究的目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将实验研究与相关的物理知识学习建立有效的联系,抑制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的训练和培养,阻碍了学生运用实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体现。也使得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被淡化了。

新课程实施后,首先可以发现在教材的编排上已将分组实验课有机地融入到新课的教学进程中——或安排在相应物理规律的学习之前、或安排在规律的学习过程中,这使得实验活动在教学中起到动力和导向的作用,促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突出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次,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分析,分组实验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实验教学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单一示范者,要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上,教师不能再按照实验册的设计简单地强调: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等机械的教学内容,而要将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尽量发挥实验教学的最佳效能。下面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实验课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

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教学中,首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习对物体位移、速度的研究方法,利用实验中需要的器材:小车、纸带、长木板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布置“研究小车运动的位移和平均速度”的任务。通过该任务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用静态现象研究动态问题的方法,并了解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该实验的深入研究小车的速度设置台阶、打好基础。

又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电流表的认识,先提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的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后,针对用电源为它供电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既可使学生认识电路中发生电磁感应现象时有“电源”的存在,解决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流和电动势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电流计的主要功能,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电流方向、感应电动势大小等实验做好准备。

二、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分组实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享有比一般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为了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从对实验研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为学生顺利的进行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首先,为了适应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际,使教学目标更易达成,一般学校使用的教材和实验册对实验研究的问题都有较为直接的方案设计或提示。如果实验研究按照这些既定方案进行,虽然可以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容易使实验研究走入按部就班操作的老路,缺乏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适当脱离教材与实验册的束缚,通过情境设置或任务布置,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大胆地进行猜想与假设,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可使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更客观、全面。然后再通过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讨论、分析论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根据需要选择重点进行研究。

例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一节中,课本如图1所示设置了实验研究的任务:

由于任务设置时,情境和操作要求的过于明确,可能会造成对学生思维的约束,使探究过程变得被动、单一,而缺乏探究性,也使得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境认识不全面,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归纳特殊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两张表格来引导学生的研究。

其中,用表1研究第一种情况时,去掉了磁铁必须在线圈中的束缚,增加了相对运动的情境,从而增强了问题的探究性,提高了问题研究的思维要求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求;而对“怎样运动最明显?”问题研究时,去掉了“磁铁静止、线圈运动”这个项目,其目的是结合使用课本提供的表格,使研究的问题更典型,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用表2研究第二种情况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法拉第的研究经历而没有直接告知对线圈A该如何操作。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还提出:为什么不用通电的线圈A代替磁铁进行第一种情况的研究?对于这个情况,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然后讨论分析原因,也说明学生通过对这两种情况研究后,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已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讨论及分析论证,并确定实验研究的主要方向后,可引导学生对教材和实验册中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或独立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尽量制订符合实验室条件的切实可行的多种设计方案,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个性思维。

例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中,除了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比较熟悉的运动类型中作为研究的载体。如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确定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运动过程,并根据纸带记录的情况选择几个运动过程,然后通过测量、记录,分析各过程中的速度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从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和规律探索等方面都更适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且实验结果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在实验方案和步骤确定之后,还应针对具体的实验环境,进行必要的器材使用说明或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研究平抛运动时装置的安放固定,电学实验中电源电压的选择、电路连接的检查等。此后,根据实验室条件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操作或互助合作进行,而教师应在实验室内巡视,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突发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情况记录与实验时间的全局调控,保障实验的正常有序进行。

三、通过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物理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在探究物理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应使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每次实验研究之后,仍然应该重视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实验结论的归纳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实际研究的差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样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

除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还必须做好对课堂情况的反思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他们能够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可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不断提高对实验课堂的驾驭能力,为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EB/OL].http://www.mingshi.com/jxzy/gzwl/lwjl/2009-04-27/27815.html.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与启示[EB/OL].http://ycy.cn/Article/HTML/32218.html.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EB/OL].http://wl.zxxk.com/Article/0911/84262.shtml

篇10: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中物,物理,理学,学生,生分,分组,组实,实验,验六,六步,步教,教学,学法,法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新大纲(2000年8月第三版)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目的之一。对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重要的实验,往往不能根据实验名称列出实验器材,不能根据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实验,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显得较为生疏,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学习实验的信心、兴趣不足,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认真贯彻大纲“上不封顶、下基本保底”的基本指导思想,狠抓实验教学的落实,总结出了“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第一步:“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实验正确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几个;其次,知道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做具体化,成为实验步骤,清楚做的顺序;知道实验做的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器材,这样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器材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第五,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第六,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材对实验的编写程序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器材,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的报告格式,前五项同教材,增加了⑥实验结果。教材和报告册的这种编写形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这种编写形式没有反映实验的全貌,过于“精炼”,不便于学生从整体(全貌)上把握实验;二是这种编写形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实验的思路,容易造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习、掌握实验。按照思维的顺序,实验报告的项目和顺序应该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原理和方法,⑤实验步骤,⑥实验器材,⑦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⑧实验结果。

按上述要求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维过程,又使实验学习具有较强思维性,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

第二步:“讲”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和其格式后,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报告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要求分别测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υ1和υ2。因此,本实验首先要观察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的运动情况是否是变速运动。其次,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s/t,要分别测出υ1和υ2,就必须分别测出s1、t1和s2、t2。s1和s2可用刻度尺测量,t1和t2用停表测量。第三,测s1和s2时,用红粉笔分别标出小车前端在斜面顶端和底端(金属片)的位置及把s1平分为两段的位置。用刻度尺测s1时要根据分度值估读。第四,测t1和t2时,一人把金属片立在斜面底端(中间)红粉笔线处,同时负责按停表计时;另一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并使小车前端与斜面顶端的红粉笔线对齐;当计时同学发出“放”的口令并开始计时时,拿车人立即放手让小车滑下;小车撞击金属片时,计时人停止计时。如此反复练习几次熟练后,才正式测t1和t2。第五,让学生自行分析,①本实验中如果要测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υ3,该怎样测?②根据本实验结果,判断小车在s1、s2、s3三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υ

1、υ

2、υ3相同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套公式”的方法整体把握学生实验,一开始以教师为主,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要让学生多体会思维的过程,多体会学习障碍是怎样消除的,多感受思维的力量、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从意识下层面进到意识上层面,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好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说”(设计)好实验。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报告项目)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教材从第二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开始,就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记录表格等,而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四步:“做”

“说”好实验是“纸上谈兵”,是“做”好实验的准备。“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做”好实验,一是学生开始做实验前必须过好“说”好实验关,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二是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三是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如《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实验。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电源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和判定。学生对于本实验的原理和电路图是比较熟悉的,假如电源使用两节新的干电池,待测电阻6~8Ω,则由于电源电压只有3V,因此,电压表选用小量程0~3V。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则应先计算可能通过待测电阻的最大电流Imax=Umax/Rxmin=3V/6Ω=0.5A<0.6A,判断出电流表也选用小量程0~0.6A。而如果待测电阻大约是80Ω,选用的电源电压为1.5v,选用的电流表量程是0~0.6A,请学生判断电源电压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是否得当?为什么?四是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学生实验中的困难、错误和不规范,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五是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同学实验后的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第五步:“写”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说从“说”到“做”是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说”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器材,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第六步:“考”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核,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措施。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学期考核,以该学期的实验为考核内容,通过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名称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器材,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独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列出的实验器材,学生实验做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分。检测成绩作为学生该学期实验能力的考核成绩。初中毕业物理实验能力考核,以初中阶段物理全部实验为考核内容,仍然采用抽签形式确定被检测实验,办法同上。

运用“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提高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可分两步走:学生实验能力较弱时,遵循教师“讲”好实验→学生“说”好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学生“考”好实验的程序操作;学生实验能力较强时,遵循学生“说”(设计)好实验→学生“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学生“考”好实验的程序操作。两个层次中学生“说”好实验的含义是不同的,起始层次的“说”,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较高层次的“说”,是学生在预习、讨论的基础上的“说”,是学生对实验的“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六步教学法”,由起始层次过渡到较高层次,要依学生(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

上一篇:税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事迹材料--临泽增智下一篇:中小学多功能教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