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小实验

2024-05-27

高中物理小实验(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小实验 篇1

一、完全失重实验

物理课本中原有的完全失重实验, 将弹簧秤和钩码一起做自由落体, 观察弹簧秤的显示读数, 如果为零则完全失重。但实验过程中难以看清弹簧秤读数, 关键的实验现象不易观测, 很难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完全失重实验, 采用易于取得的矿泉水瓶, 使完全失重现象易于观察。

实验步骤如下:

1.在空矿泉水瓶底部开几个小孔, 装进红色墨水。红色墨水会从矿泉水瓶子底部流出来。同学们观察分析可以得知, 这是由于墨水受重力作用而具有重量, 而矿泉水瓶底部的小孔无法提供支撑墨水重量的支持力, 因而会从小孔中喷出。

2.从高处释放装有红色墨水的矿泉水瓶, 此时会很容易发现在下落过程中小孔不再流出红色墨水了。这是由于墨水与瓶子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 此时矿泉水瓶和墨水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互之间虽然接触但相互作用力为零, 相对速度因此也为零, 所以墨水与矿泉水瓶不会分离, 也就不再从小孔喷出了。

3.将装着红墨水的矿泉水瓶从静止位置开始, 开口向上竖直上抛, 会发现除了上抛的一刹那墨水加速喷出外, 水瓶离开手后水就不会从小孔中喷射出来了。这出乎大多数同学的意料, 大家本以为矿泉水瓶向上运动时, 墨水不仅会从小孔中喷出, 而且喷出速度会比瓶子不动时更大:因为水要向下流, 而瓶子要向上走, 因此应该加速喷出。

这样的预测与实验结果完全背道而驰, 因为实验结果是在运动过程中, 小孔仍然没有水流出来更别提以更高速度喷出了, 而且无论瓶子抛出后是向哪个方向运动, 矿泉水瓶底部小孔都不会喷水。

仔细分析后同学们对失重更加理解了, 物体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是否一致是失重状态的唯一判断标准。本实验中矿泉水瓶离开手后和墨水一样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因此无论它们运动方向朝向哪里, 两者的相对速度都为零, 也就无法分离因此墨水不会流出。

二、设计打点计时器

高中阶段力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器材就是打点计时器, 其工作原理的关键就是在纸带上等时打点。改造矿泉水瓶替代打点计时器的做法, 提高了大家的实验兴趣, 也更便于直观理解。

实验步骤如下:

1.在去掉瓶盖的矿泉水瓶底部穿一个小孔, 将瓶内装上红色墨水。

2.手提矿泉水瓶平稳移动, 代表打点计时器上纸带的走动, 水滴以相等时间下落到地上, 代替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地上水滴间距增大表明在做加速运动;而地上水滴间距不变表明是在做匀速运动;当地上水滴聚集在同一地点则表明瓶子处于静止状态。打点的时间间隔可以通过小孔的大小、水瓶高度和瓶内水深来控制。

这样制作的矿泉水瓶把复杂的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形象的演绎出来, 既节省了经费还便于理解, 可谓一举两得。

三、惯性小实验

用矿泉水瓶设计小实验, 验证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将塑料玩具小球固定在细绳一端放入装满水的瓶内, 绳的另一端固定在瓶盖上, 旋紧瓶盖倒立, 小球自然漂起。手持倒立瓶子向某个方向做加速运动。出乎大家意料的现象发生了:瓶子里漂浮着的塑料小球不但不像想象的那样向后摆, 反而向前摆动。

这种现象原因是:矿泉水瓶向某个方向运动时, 由于惯性的存在, 瓶中的水要保持原有状态而向与瓶子移动的反方向运动, 迫使球漂向与矿泉水瓶相同的移动方向。这充分说明水的惯性比塑料小球的惯性大很多, 也证明了惯性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而与其他无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小则惯性越小。这个实验直观的演示了惯性物理现象。

四、制作验电器

利用矿泉水瓶做静电实验, 让大家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消除对电现象的神秘感:将干净矿泉水瓶用吹风机吹干, 并用软木塞塞住瓶口, 木塞钻孔后插入铁丝, 铁丝在瓶子里的一端弯成钩状, 钩子上放上烟盒内锡箔纸剪成的细条。为了保持干燥、防止静电释放, 瓶子里还需要放些干燥剂, 这样利用密封干燥的矿泉水瓶就制成了简易的验电器。

用泡沫塑料在头发上摩擦时会有静电聚集, 然后将它接触验电器外露的铁丝一端, 可以看见铁丝下端的两片锡箔张开, 这说明制作的验电器可以检测到静电的存在。这样通过自制简单的器材做物理实验, 很好地消除了大家对电的神秘感。

通过高中生兴趣小组用矿泉水瓶做物理小实验, 不仅丰富了实验器材、节省了经费, 还提高了同学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加深了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消除了对物理现象的神秘感, 使物理规律生动的展现在眼前, 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对设计制作和参与实验的所有人都很有帮助。

摘要:高中物理实验是提高对物理规律理解的重要手段, 而利用常见的矿泉水瓶自制实验器材, 可提高高中生对实验的兴趣、加深理解, 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本文介绍用矿泉水瓶设计的物理小实验:完全失重、惯性、制作打点计时器和验电器。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

参考文献

[1]周静.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0:203-204.

[2]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2

物理小实验是指穿插在物理课中,或者习题中一些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实验。

很多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部分内容,本文就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小实验也是物理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这些实验内容简单、材料易得、操作容易,在教学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

趣味小实验与高中物理热学的整合 篇3

关键词:趣味小实验热学学习热情

高中物理热学部分的内容安排在选修3—3,包括分子动理论,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四个课题,而该模块在高考中与选修3—4列为二选一的选考内容,2007年广东高考是以选择题出现,分值是8分;2008年广东高考是以填空题出现,分值是10分,根据高考题出现的题型和分值以及这两年的具体题目难度来看,该模块在能力要求上较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一模块的基本内容,对这部分的题目是轻而易举的,而在高三阶段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复习这一模块每一个内容,所以在新课学习时如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起很大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实践与拓展中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调节教学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渗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创造教育,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科学依据,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教学过程优化控制,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研究热现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根据观察和实验,从宏观上总结热现象的规律;另一种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建立分子的动理论,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宏观物体的热现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重要的一条是做好小实验,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使课堂气氛“热”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热起来,本文仅从几个趣味小实验的角度对热学内容的辅助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分子引力

分子动理论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难点,广东版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是:把两根断面切平磨光的铅柱用力压紧后不分开,这实验器材难找,如采用实践与拓展中的小实验:把一块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秤的下端,读出其读数,然后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再向上提起,会发现玻璃板脱离水面的瞬间,弹簧秤的读数明显增大,这是因为水分子跟玻璃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使得弹簧秤的读数增大了,而且这个实验取材容易,学生课后也可以自己找器材做。

二、分子间有间隔

取一根玻璃管,注入半管用红墨水染红的水,再注满酒精,塞上胶塞,上下颠倒几次,混合均匀后,发现液面明显下降,正可谓“1+1<2”,由此很好地说明了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三、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材安排了一个用热针刺环上肥皂水的薄膜的实验探究来了解液体的表面现象,除了这实验之外,如果再适当地增加一两个小实验,或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几个小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

1多孔纸片托水

平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那是因为竹篮有孔,现在在一个空玻璃瓶里装满有色水,用一块被大头针穿了很多小孔的纸片盖住瓶口,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发现水并不会从小孔流出,这跟雨伞的原理一样。

2不受控制的泡沫

在硬泡沫上削下一小块像一元硬币大小的薄片,放在装有半瓶水的小瓶子里,会看到薄片先从中间往瓶子边缘移动,快要到瓶子边缘时,薄片加速运动,并尽力往瓶壁上爬,最后薄片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在水和瓶壁的交界处(露出水面),如果用牙签轻轻把薄片推到瓶中间的水面,它仍然要往瓶壁处运动,且尽力往上爬,不管你怎样推,结果都一样。

往瓶子继续加水,直到加满后水面成凸面,这时薄片移动到水面的中心凸面处不动,如果你用牙签把它往瓶子边缘方向推将非常困难,推到边缘时,只要你放开牙签,它立刻回到中心水面停着不动。

3“贪婪”的水杯

把一只水杯装满水,一直加到杯子边上,按说应该是满了,不能再盛其他东西了,但是如果你把大头针小心谨慎地放进杯子里(一定要小心,不能让水有一点震动以免溢出,可先把针尖放进水里,然后慢慢放手),你会发现盛满水的水杯还能容纳几十枚,甚至几百枚大头针,而杯子里的水并没有溢出,只是看到水面比杯口略高出一点来,这看起来好像那些大头针失去体积似的,不占据杯子的空间,杯子也好像变大了似的,即使盛满了水还能“吞”下那么多的大头针。

四、气体实验定律

气体实验定律这一内容课标要求是:理解实验定律的内容,掌握定律的简单应用,再结合高考的考纲,这一内容不会再以复杂的计算题出现,所以定性研究显得比定量研究更重要,现在的广东版教材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研究,这样的实验设备没几个学校具备的,看看下面简单易行的小实验。

在一个窄口玻璃瓶(或透明的硬塑料瓶)的下端侧壁开一小孔,将一带滚轮开关的一段输液管插入小孔,并密封好孔口,然后将一个大号有色气球装入瓶内,气球口径反套在瓶口。

1先将开关关上,让学生吹气球,尽管学生用了很大力气,但是气球不过大了一点,表明一定质量的封闭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体积变小时,压强增大(玻意耳定律),对比实验:打开开关,再让学生吹,气球很容易就胀大了。

2打开开关,用嘴在输液管处吸气,发现:虽然没有吹气球,但气球自动胀大了,表明大气压的存在和作用,

3打开开关,将瓶浸入热水加热(管口露出水面外),然后关闭开关,再放入冷水降温,发现气球稍微胀鼓起来,表明一定质量的封闭气体,在压强不变时,温度降低,体积要缩小(盖·吕萨克定律)。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趣、奇妙的自然现象,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设计新颖巧妙的实验器材,给学生做一些简单易行的趣味小实验,为他们创设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意境,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这种集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实验深受学生们喜爱,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物理实验不仅能在课堂上演示和实验室完成,课后也能够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自己动手做,并且还能从中发现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把这种兴趣和习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乃至终身,起到课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作用。

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篇4

暑期快到了, 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器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 体验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 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现象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现象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

实验一:打不走的鸡蛋

实验器材: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一张10cm2的硬纸片、一枚鸡蛋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盖上硬纸片, 把鸡蛋放在纸片中央;

2.用手指迅速地弹硬纸片。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还可以做类似的实验: (1) 将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 快速地抽纸, 看看文具盒的运动情况; (2) 将4-5个象棋棋子叠起来, 用直尺快速地打击最下面的棋子, 看看上面的几个棋子会不会倒。

实验二:纸片托水

实验器材:一杯盛满水的玻璃杯、一张10cm2的硬纸片

实验步骤:1.将硬纸片盖在玻璃杯上;

2.用手抵住硬纸片, 将杯子倒转过来 (杯口朝下) ;

3.松开手。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该实验不一定能一次成功, 多试几次。实验最好在水槽中进行, 以免带来麻烦。

实验三:细口吞蛋

实验器材:一个小口径的玻璃瓶 (口径比鸡蛋小一些) 、一团棉花或者纸团、打火机、熟鸡蛋一枚、一把细沙

实验步骤:

1.将细沙铺在玻璃瓶底部;

2.将熟鸡蛋去壳待用;

3.点燃棉花, 迅速放入瓶中, 立即用熟鸡蛋塞住瓶口。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玻璃瓶瓶底铺上一层细沙?

实验四:什么干扰了收音机?

实验器材:一节新5号电池、一根10cm左右铜导线、收音机

实验步骤:1.打开收音机;

2.用手将铜导线的一端按在电池的底部, 另外一只手拿着铜导线的另一端在电池的上端来回地碰擦;

3.靠近收音机, 看看收音机有何反应?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同学们能不能再举些例子?

物理小实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让小朋友了解气压 2.让小朋友感受气压 3.勾起小朋友对物理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一个玻璃杯,和一个硬纸板或塑料板(塑料板效果更好),一瓶水。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讲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出气压的概念,并列举一些有关气压的现象。做课前准备好的小实验(玻璃杯倒扣实验)。选出小朋友让他(她)体验小实验。了解气压的好处和弊处。总结:

探究物理“小实验”的作用 篇6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上安排了许多小实验,小制作及小论文等活动。它们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课外作业、家庭实验等形式出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三小”活动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的怎么样呢?专家对此做过抽样调查:6。94%的学生表示经常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活动;37。5%的学生表示很少在课外搞这些活动;43。06%的学生表示想试试,但未付出行动。究其原因39。47%的学生觉得“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无从下手。”38。16%的学生因作业负担过重无时间;10。53%的学生认为搞那些东西无助与拿高分;11。84%的学生没兴趣。可见绝大多数学生也不是不想去做,而是得不到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本文意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小实验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学生在刚刚学习物理的时候,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是很浓的,虽然学习

时间很短,所学的知识也很少,但此时学生很想用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显显身手,课本的小实验则恰好满足他们的这种求知欲。老师从第一个小实验开始就应予重视,及时布置给学生,检查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定、给予鼓励。提出改进意见,使每一个学生在做第一个小实验时都能尽可能得到指导和肯定。这样,完成第一个小实验,学生自然会想到下一个小实验,并努力为做好下一个小实验在知识和材料上做准备。去认真听课,努力学习,盼望下一个实验到来,如此下去,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还将会使一部分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特长。笔者在教学中就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小实验能激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就能克服在后来对物理学习的困难。

2开展小实验活动能克服分组实验的缺陷,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深化物理知识

有人曾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态度做过调查:对分组实验很有兴趣的占学生总数21。17%;没什么感觉完成任务走人的占59。72%;认为机械无聊的占16。33%;显得机械,不明其原理只知道按章操作的占2。78%。这样做实验,收获不大。再说,现阶段往往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个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仪器,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出同样的结论,这样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到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甚至抄别人几个数据,不留心实验观察,更谈不上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而小实验从内容到方式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小实验学生可以在家做,也可以在学校做,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或和家长一起完成,从内容上看小实验往往包括多个物理现象,涉及到的知识有的甚至超出书本。学生要了解这些知识就需要查找资料和家长、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例如,在学习了凸透镜之后,部分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理解不深,在这里笔者穿插了一个“用水点火柴”的实验。使学生较顺利地接受了凸透镜聚焦的原理。以废照明灯泡或无色透明瓶、水、火柴为实验器材。把灯泡壳内装满水放在太阳光下,透过凸透镜将聚焦的亮点直接照在火柴头上,结果火柴就会被点燃。

学生通过对以上小实验的操作,对这些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够体会知识的深奥无穷,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深化物理知识。

3开展小实验活动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多种能力

中学生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实验的开展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客观环境。有计划、有步骤的小实验等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过照明电路后,组织学生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学生会从物理知识的应用中看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会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和原理,光凭做题是不够的,可利用课外活动让他们做些小实验,例如,学过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测力计,测量身边一些物体的重量,也可以作为工艺品自己保存或赠送他人收藏,学过杠杆平衡条件后让学生自制杆秤,放在家中,生活中可以使用。对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进行小实验。例如,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广口玻璃瓶,木块,铁丝自制一个量热器就可以测定物质的比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小实验不受教材限制,有针对性地及时做些典型的小实验,能解答疑难,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能享受到成功和发展的喜悦。例如,在“变阻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制铅笔滑动变阻器,连接电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也让学生认清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长度来控制电路电流的强弱。

4开展小实验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

小实验不仅是一项科技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在组织小实验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注意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让学生养成相信科学,尊重事实的习惯。懂得运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去解决问题,无疑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将起到促进作用。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中物理小实验 篇7

一、初中物理小实验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 设置了很多物理小实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物理教师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物理小实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可以很好的辅助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小实验都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其内容与教材紧密联系, 与生活密切相关, 题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内容, 而且非常容易实现。如九年级课本中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中的硬币“跳高”比赛实验等。实验所需的器材随手可得, 实验操作简便。如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等。通过物理小实验的教学, 可以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可以给学生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 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我们的物理课堂,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物理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求智的动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合理运用物理小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 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物理课堂很多原理深奥难懂, 教学不当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而物理小实验取材都是来自生活, 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小实验教学使用的时间都很短, 但所起的作用却相当的大, 学生完成实验可以产生一种满足感, 成就感, 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感情, 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节时, 过去一直采取讲述法导入新课,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现在我运用物理小实验“用水浇不灭的蜡烛”导课:将一块平板玻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玻璃板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 在玻璃板后放两只与玻璃板前完全一样的蜡烛, 且使其中一只蜡烛与玻璃板前蜡烛对称, 并点燃玻璃板后的另一只蜡烛, 然后, 用水分别去浇玻璃板后两只蜡烛, 让学生看到:玻璃板后的一只蜡烛很容易被水浇灭, 而玻璃板后另一只蜡烛却不能被水所浇灭,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利用物理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课标中明确提出,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习的创新能力。物理小实验都来自生活, 可能有些实验的器材无法收集,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替代品, 让学生自己动脑, 开发学生的潜能。整个实验的过程, 由学生自主完成或者合作完成, 通过实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了“摩擦力”后, 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 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 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 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 想象的新颖性, 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物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小实验的实施,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实验涉及到很多教学资源, 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指导学生完成小实验的实施。开展物理小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挥实验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实施小实验前, 要对实验的主体对象———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教材的主体内容, 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小实验的实施前, 要检查学生对小实验的准备情况, 小实验的安排情况等等。完成小实验后还要对小实验进行评价,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评价发现小实验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 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如温度计一课小实验:首先进行观摩导入, 请同学将自制温度计演示一下, 比较实验的效果, 分析原因。然后教师引导提出提问, 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液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自制教具小实验, 利用自制温度计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对温度计的规律进行归纳和小结;从而得出“测温物质与量程”。

总之,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教学, 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通过小实验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索物理现象, 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 才能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 内容丰富充实, 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以及增强探究能力。物理小实验是指穿插在物理课中, 或者习题中一些内容简单、操作简便的实验。很多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这部分内容, 本文就物理课堂中的小实验, 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议[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

[2]刘锦湘.初中物理小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2010.9

刍议初中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益处 篇8

一、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对他们学习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这种兴趣,使学生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小制作与小实验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有些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尤其看到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更感枯燥无味,后来经过搞一些小制作和小实验逐步感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经过自己动手制作小天平、小弹簧秤、潜水艇、万花筒、连接电路后,更觉学习物理有意思。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很爱“玩”的男同学,对记忆公式、仪器的构造没有兴趣,可对小制作很感兴趣。小制作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有利于巩固教学内容

新课程就非常重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小实验、小制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在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以后,让其做“会发声的气球”的小实验,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在观察水的沸腾后做家庭小实验“纸盒烧开水”可温故水沸腾的特点;在气体的压强的教学之后,安排学生做课本中的小实验“纸片托杯”来巩固对大气存在压强的知识,等等。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又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丰富实验资源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局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有些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可以做几十实验,如探究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制作滑轮,等等。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具有简便、直观、原理单一等优点。用日常器具教学实验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实验条件相当优越的情况下,也仍然将学生身边的各种器材列入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因此,“坛坛罐罐当仪器”的经验在实施课程标准时,仍然是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

四、提高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

小实验、小制作使用的一些材料不少是废旧物品,一般不用花钱买,为了找到这些材料要学生自己勤于动手、积极开动脑筋。如做天平时没有砝码,有的学生用泥捏成大小形状一样的泥砝码。做弹簧秤时没有弹簧,自己找铁丝绕制土弹簧;做小滑动变阻器没有金属杆,用缝被子的大针,没有滑片用废烟盒内的锡纸,等等。通过小实验、小制作自己动了手、花了工夫、费了力气,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大改革的课题。物理小实验、小制作中,一般没有现成的器材,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逐渐形成。小实验、小制作是学生一个人在课外完成的,实验过程也要一个人组织、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了“摩擦力”后,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完了《杠杆》一章后,让学生做“蜡烛跷跷板”;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等等。这些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对培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意志、毅力和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新颖性,操作的准确性等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小实验、小制作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比较重视STS,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小实验、小制作在物理教学中的调节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可以丰富物理教学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留心开发小实验, 激活物理课堂 篇9

一、熟悉教学内容,留心挖掘教学资源

1. 测量性小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简单的测量实验都可随堂完成,但是做多了就很乏味,所以我会变换有意思的测量对象,如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换成先测某同学的身高、腰围,再测大头针的直径,分析误差,通过增加难度促使学生竞争,这样学生会更认真地对待实验。随堂完成这些小实验的优点在于:(1)讲解仪器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有实物对照,避免纸上谈兵,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2)教师可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实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心中有数,重点解决。

2. 探索性小实验。

用实验作为先导,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如讲解大气压强时,先做覆杯实验;讲能量的转换与守恒时,先做魔筒实验——把一个圆筒滚出去,它会自动滚回来并反复地来去多次,为什么呢?原来筒里有几根拴着重物的橡皮筋,通过学生的亲自体会,再引入能量转换概念就水到渠成,他们很容易接受。

针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更应自行设计一些问题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物理规律的科学性,纠正错误认识。如在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定律后,我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沉入容器底部的石块儿受浮力作用吗?(2)漂浮的木块和沉入容器底部的石块比,哪个受到的浮力大?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他们的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 验证性小实验。

例如“大气的压强”一课,由于我们生活在大气中却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我就让学生课前用饮料瓶装一点热水,上课不久水凉了,塑料瓶变瘪还发出怪声,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讲述了自己从内地来到高原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从而对大气压的存在确信无疑。

4. 应用性小实验。

学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后,动手做一些应用性小实验,对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例如,学了长度的测量后,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钢笔帽口的直径和一页纸的厚度,看谁的方法最好,误差最小。学了浮力知识后让学生用塑料瓶做上浮下沉、漂浮悬浮实验,用塑料盒、暖瓶盖儿等物品模拟沉船实验。学了电学后让学生组装模拟家庭电路,观察家庭电路中断路、短路、烧保险等现象。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类似问题兴趣高、触类旁通,学习效果很好。

二、大力开发实验器材,丰富实验内容,保证试验质量

1. 挖掘实验室里的现有仪器。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拓展实验内容,多做很多小实验。例如,利用注射器,稍加配置就可以做测液体压强、连通器、帕斯卡球、活塞式抽水机、气体被压缩内能增加等十几个实验;把凸透镜、凹透镜和近视镜、老花镜作对比试验: (1) 用手摸镜的外表,对比结构的差异; (2) 观察它们把书上文字放大和缩小的效果; (3) 利用哪种透镜能使教室窗外景物在墙上成清晰倒立像? (4) 各透镜对太阳光的折射结果不同,凸透镜使太阳光汇聚很容易点燃易燃物。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2. 从现有的学习生活用品中挖掘实验材料。

我们只要多花一些心思,就能从现有的学习生活用品中挖掘实验材料。如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可以观察物体振动发声、声音的特性与振幅、频率、材料有关;在“惯性及其应用”一节中,把一个胶水瓶立在小车上,小车迅速启动时胶水瓶后仰,猛然刹车时胶水瓶前倾,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就很感兴趣。

3. 注意收藏废旧物品,组装实验器材。

一些小实验废旧物品经过加工组装后也能用来进行实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些工具,如指导学生制作液压机模型、帕斯卡球、瓶子吸气球、小孔成像箱、量筒、测力计、能量转换演示器等。

高中物理小实验 篇10

一、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如:分子运动论的教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做课本中的小实验“分子的运动”和“分子力”,来巩固对分子运动论的知识的认识;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对实验的制作、研究、讨论、改进和提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高。

二、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例如“测自行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小实验”,几乎所有的学生对这一物理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无疑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正是由于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人人都进行了设计,设计的方法也多而新颖。有的利用小朋友的三轮车作为对象,有的利用小赛车作为对象。虽然这其中有少数失败,但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错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失败原因,从而培养创造性纠正法。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

三、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在反馈环节中查缺补漏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讲课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益。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前面所学知识中的“负积累”及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实验一是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是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一篇:日记与心灵的交流下一篇:手术刀皮瓣游离